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词新语显示的时代特征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5:47 | 只看该作者
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

充满活力的新词新语   山东省青州市潍坊教育学院 单 强     【摘要】   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主要来自一些外来词,方言词、专业词、新造词语以及原有词增添新的义项等,它的突出特点是反映事物或现象以及表现人们思想认识等方面的敏锐性。不断的吸收新词新语是丰富和发展普通话语汇系统的有效途径,新词新语的使用使得我们的言语交际更加方便、生动、形象。


【关键词】   新词新语 外来词语 方言词语 专业词语 思想认识 普通话 语汇系统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作为发展变化着的语言要素中,语汇又是最活跃,最敏感,最具代表性的要素。当然,其他语言要素也是有发展的,比如正补结构中“动+形”(例如:说清楚,听明白),现在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口语常用的“重叠动词+形”(比如:讲讲清楚,说说明白),但是像这样的语法变化毕竟不多而且变化速度较慢,只有语汇的发展变化多而且速度较快,新词新语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本文拟对新词新语的几个问题作以探讨。

一、如何界定新词新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行各业随时随地都可以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对客观外界也会不断产生一些新发现新认识,因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反应当时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们认识的词语,这些词语在那段特定的时间内都曾列人新词新语的行列。譬如我国农村从建国到现在就出现过许多词语: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生产队,大跃进,按劳分配,战天斗地,自留地,口粮田,责任制,联产承包,立体农业……这些词语分别在其产生和通行时间内都曾属于新词新语,但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后,有些被沿用到了我们正常的现代汉语语汇中,由于时间长了也便退出了新词新语的行列;也有一些随着所表事物或现象的消失而不被正常运用了,这一部分词语被称作历史词语。

  综上所述,新词新语是一定要有时间限制的,也就是在近期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才算作新词新语。这其中有几点应当说明:

  一是最近产生的词语,这个时间应限定在近几年或十几年内,时间再长了不应再算作新词新语。

  二是不论产生于何时何地,但必须是最近被普通话吸收的词语。即使产生时间很短但未被普通话吸收的不应算新词新语。

  三是比较特殊的,即普通话中原有词在最近被约定增加新义或意义转移的词语,因它的作用相当于产生新词而理应归人新词新语中。


二、新词新语的主要来源

  1、吸收外来词:     在外来语言中我国使用英语最多,因而外来词来自英语的也最多,这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外语字母组合或外语词缩写。例如。MTV,WTO,KTV,XO,NBA,CBA,CUBA……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华词典》在最近修订中增收了部分由外文字母组成的词语。

   ⑵ 外语字母与汉语语素组合。例如:BP机,AA制,e时代等。而“卡拉OK”,一词看似此种外来词,但它比较特殊,因为它是两种外语的组合,“卡拉”来自日语,“OK”沿用英语字母。

   ⑶ 音译外来词。例如:的士,巴士(大巴,中巴,小巴),麦当劳,肯德基,乐百氏,丁克,敌杀死等。

   ⑷ 音译加汉语语素。例如:呼拉圈,桑拿浴,迷你裙等。“的士”是出租汽车,香港人把乘出租汽车叫做“打的”,随后由南及北传入大陆内地,但与此同类的“巴士”不能说成“打巴”,可见此法不具普遍性。

  2、吸收方言词:

    我国地广人多,方言复杂,本文不去着意考究新词新语产生于哪种方言,只是指出了它大概产生的地域,举一些例子简单说明如下:
  
    侃:作为词过去在普通话中基本不用,成语“侃侃而谈”、惯用语“侃大山”等作为语素用到过。它来自北方方言,近年来使用频繁,并且除了可以单独使用(侃、侃侃)外,还与别的语素组合构成越来越多的词,例如:神侃、胡侃、乱侃、能侃、侃家、侃爷,等等。山东电视台体育频道有“侃球时间”专题节目。

    傍:属北京方言词,也是近些年进入普通话的。“傍款爷”(早期用语)、“傍大腕”、“傍大款”是指女人依靠有钱的或者有权有势的男人生活;而“傍富婆”则是指男人依靠富裕女人生存,原本是讽刺挖苦甚至是骂人之词(吃软饭),现在虽然仍有贬义,但逐渐向中性词方向发展。

    泡妞:“泡”作为动词很早就在普通话中使用开来,而加上宾语“妞”构成述宾型合成词则是起源于广东一带的方言词,开始时人们称为“勾女”,普通话吸收了“泡妞”而没有吸收“勾女”一词。与“勾女”相对应的词当时还有“勾仔”,也是广东一带的方言词,“勾女”的主动者是男性而“勾仔”的主动者是女性,“勾仔”也未被吸收进普通话语汇中。

    二奶、包二奶:这两个词语所指现象目前在我国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复杂,所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2000年开会讨论修改《婚姻法》时,委员们对如何处理这种现象争议很大。据有人考证“二奶”一词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本义就是指真正的小老婆,传播开来后其义逐渐扩大,现在用它主要指男人所包养的情妇;“包二奶”由于加上了动词,成为了述宾结构,其义也变为男人包养情妇。“二奶”是名词,“包二奶”可以看作固定的述宾短语或干脆归入惯用语。

    老公:这个词挺有意思,它本属南方的一个方言词,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和东南沿海一带的人们经常使用。作为纯方言词产生时间已经久远,但被普通话吸收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从它自身的结构和与别的词的关系看这个词有以下几点好处:    ⑴ 沿用了人们口语中常用的虚语素“老”,符合汉族人的习惯,说来特上口;    ⑵ 使用了实语素“公”,标明了所指称对象的性别为男性,表义很明确;    ⑶ 使多年来没有很好对应的“老婆”一词有了对应词(或叫对称词),二者从构词到表义都相呼应。     因此我们觉得它是指称丈夫的最好的口语词。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   A B C D E F G H 夫 丈夫 先生 男人 当家的 对象 爱人 老公 妻 妻子 太太 女人 做饭的 对象 爱人 老婆     “夫妻”的别称尚有许多,这里只是举出经常使用的几组例子。根据此表可以看出,除了B组使用历史比较长,称说也不会产生歧义,是标准的普通话词语外,A、C、D、E、F、G六组的表义都有局限,其中A组是古语词,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可以单用,而口语除了二者连用外一般不再单用;C组中“先生”是多义词,可以泛指男人,也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性别不限),还可以特指教师、医生、管张的或者算命的等等;D组两个词均有泛称和特称问题;E组两个“的”字短语内的述宾短语各指明了其主要作用,但明显有男尊女卑之嫌;F、G两组均有指代不明的时候。H组克服了上述几组的缺陷,所以是最好的对称词。

    此外,靓、爽、帅、哇噻、靓丽、买单、爆满、火爆、理念、生猛、火局油、搞掂、摆平、搞定、敲定、糙哥、帅哥、靓妹、写字楼、发烧友、追星族、太空水、精品屋、连锁店、大哥大、随身听、情侣装、大姐大、炒鱿鱼……都是吸收的南方方言词语,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南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在语言上,尤其是词语使用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当然北方方言词也有许多被吸收,如:腕儿、大腕儿、款儿、大款儿、爷儿、款爷、开涮、宰人等)。

  3、吸收专业词:     由于近年来高科技和电脑行业影响越来越大,所以这些行业的一些专业词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例如:

    纳米:本来是长度单位,据说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现成了高科技的代名词,比如说:“纳米技术”,“纳米材料”等。

    硬件,软件:本来指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硬件”也用作指生产,科研,管理经营中的设备等特质条件,而“软件”还用作指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

    另外,像克隆,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食品,上网,网民,网吧,网虫,宽带网,多媒体,断层,软着陆,冷处理,热定型等也都是吸收的专业词。

  4、原有词增加新义:     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变化从外部看数量有增减,从内部看语义有转换,而某些语义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又相当于新词语的产生。例如:

    围城:这个词追根溯源的话应属外来词,但现在从构词方式到语素表义各方面看都是汉语词。它最早出自法国谚语,现代大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用它作标题后,广为中国人所知所用,特别是拍成电视剧播出后成为“婚姻”的代名词了。

    小姐:该词在解放前用作称呼那些生于富贵之家而且精通琴棋书画并且多愁善感的女子;解放后用来讽刺一些不爱劳动只图享乐而且注重打扮的女人;改革开放以后用它称呼具有妙龄并且有一定身份分和教养的女孩,所以一些四五十岁的妇女被称作“小姐”时往往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进人90年代后南方沿海一些城市的人们用“小姐”专指从事服务行业的女性;而最近几年也是南方人用作特指那些与“三陪”紧密相连的艳装女子了。

    绿色:本来属颜色的一种,现在赋予它无污染的含义,因此与此相关的“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绿色植物”,“绿色服装”等层出不穷。这里我们强调一点,旧词添新义需经社会成员约定俗成,而像《潍坊广播电视报》(2000.1.5)摘文中所说“同志”一词在90年代以来它又得到了新生,用来指称“同性恋”,我们总觉得缺乏依据,不够严肃。

  新词新语的来源途径尚有多种,比如新造的有三资,三产,提速,关爱,一国两制,随身听,情侣装,太空水,发烧音响,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不再一一说明。


三、新词新语的特点和作用

  新词新语的突出特点就是反应事物和现象的敏锐性。前面谈过由于客观事物和现象是千变万化的,原有语词难以及时而准确反应出这些变化,新词新语便应运而生。比如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上网”便成了时尚,以此盈利的经营场所就叫“网吧”(亦作“网巴”),迷恋于此者形成“网民”,“网虫”,网友,这些语词及时准确生动地反应出了这些事物和现象。

  新词新语的创造和运用可以丰富普通话的语汇。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使得普通话语词量大增,虽说有时给一些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负担,但它毕竟方便了人们的交际和表述,符合语汇发展的规律,也正因此,普通话语汇系统始终都是不断利用新词新语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

  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是每一种语言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而且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越是发达,其创造和吸收新词新语的量往往也就越大,我们汉语的发展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规律。同时,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又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密切注意到语言的发展动态,及时学习,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好新词新语,从而使我们的言语表述更加准确,生动,形象,更具有适时性和现代感。
中小学语文教学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参考资料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7:36 | 只看该作者
新词语中的科技词语研究
 
山东省烟台市烟台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院 韩 晓
 
 
【摘要】   科技新词在新词语行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本文以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词语为例分析其进入普通词汇的各个方面。首先,其进入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二,科技新词有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两类。第三,通过联想的引申和通过隐喻、换喻的引申是科技词新词产生的方式。第四,词义的变化引起了辞典释义的变化,产生同现、隐现、领域渗透三种现象。由于语言丰富性和经济性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人们普遍的心理关注,科技新词有增多的趋势。但是,科技新词还必须进行严格的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
  科技新词 原则 语义变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的变化必然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词汇这个最活跃的系统就首先产生了反应,出现了很多新词。那么,什么样的词才可以成为新词语呢?词汇学上所说的新词语一般指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新词新语和新义。本文所要谈论的科技新词就属于新词语的一个分支。所谓科技,即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及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科技词语就是科技领域中涉及的词语。科技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思维的三个领域,直观起见,这里我们主要依靠反映自然科学的词语来进行分析研究。(下文中的科技词语指的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词语 。)

  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之产生的科技词语也数不胜数,这里我们就从语言学的角度予以归纳。从语义上来看,可按通常的理解分为医学、天文、地理、计算机、物理、化学、通讯、航空航天、生物、应用科技、学科名称等各小类,下文中会分别涉及到。从形式上来看,多数都可归纳入偏正型、动宾型、联合型、缩略语和字母词这五类。偏正型如软件、裂变、动脉,动宾型如充电、造血、升温,联合型如板块,缩略语有彩电,能耗等,DNASIM卡DVD超等,则属于常见的字母词。


二、科技新词形成的原则

  科技词语种类虽多,但并不是任何或新或旧的科技词语都能够顺利进入普通词汇成为科技新词。实际上,在成千上万科技词语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普及,而能真正融入普通词汇为广大人民自由运用的更是廖若星辰。之所以这样,因为有下面四个限制条件:
  1、其所代表的意义必须是独特而明确的,或者在构成方式上有一定创新的。科技词语的表义一般都是明确的,是因为行业性质,但若意义没有创新,仍然不能成为普通词汇中的新词语,因为新词语的“新”主要就因为它的生动、形象和明确。如提起脱氧核糖核酸,相信很多人都会不知所云,但DNA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
  2、科技新词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出于交际表达的实际需要。科技词语进入普通词汇必须要以顺利的交际为前提。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医生或物理学家在和人交谈时满口的“封闭疗法”、“癌灶”、“反应堆”、“夸克”、“热中子”会产生好的交际效果。
  3、这部分科技新词必须得到公共传播媒介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一个新出现的词语或用法,只有在权威的报刊、当代典范的白话文著作和有影响的广播、影视作品中广泛使用,取得公众的普遍认可之后,才有可能获得普通词汇新词语的资格。如果仅为少数人或极狭窄区域的人理解和使用,就像方言中和离普通人的生活比较远的科技领域中的一些词,它们缺乏普遍性,是不应该算作科技新词成员的。
  4、科技新词必须是口语或书面语中反复出现过的。有些词语虽然在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过,表义也有特点,但因其缺乏复呈性和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这些词语也不应算是普通词汇新词语的成员。如“核反应”、“黑洞效应”等。只能算作一般的科技词语,而不能看作是严格意义上的科技新词。


三、科技新词语义变化的表现

  各种来源的词语要成为普通词汇的新词语,有各自不同的途径,科技词语当然也不例外。从形式意义两方面结合起来看,科技新词有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两种 ,属于新词新义的词语是像DNA、非典(SARS)这样以原形原义进入普通词汇的占了大部分,有1708个,约占96.23%。他们的普及和进入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而进入日常生活为人们普遍接受。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技术、产品、术语等词语都是属于这一行列,如“超平彩电”、“MP3”、“笔记本电脑”等。这些词的数量虽然占大多数,但是语义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作为重点。另一种是旧词新义,也就是语义发生变化的那部分虽然只有67个 ,仅占总数的3.78%,但却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众所周知,词的意义的变化发展有三种结果,分别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分析: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的词的意义一般有“泛化”的意味。
    “裂变”,原为物理学的科技词语,指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其他元素的原子核,并放出电子。意义泛化后泛指分裂变化。

   ⑴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今年,本市电信行业正在悄悄发生“裂变”。(《解放日报》2002年12月23日

   ⑵ 要实现农村的工业化,也就是要实现三农的“裂变”。(《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12月12日

    “扩容”,原义为扩大通信设备的容量。现在有了泛指义,指扩大规模、范围、数量等。

   ⑴ 股民应放长眼光,从以往多次“扩容”后的股市表现来看,长线而言仍是对股市有利的。(《人民日报》1996年12月17日

   ⑵ 今年以来,基金业的大“扩容”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最突出的亮点。(《证券日报》2002年10月8日

   ⑶ 全省低保人群大“扩容”。(《生活日报》2002年12月4日

    “克隆”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后逐渐引申为“复制”义。

    婚恋节目就像综艺节目一样,有人说它太滥了,彼此相互克隆,但从各电视台的收视率显示,其仍呈盛市。(《北京晚报》1999年7月12日

    同样的还有“软件”、“硬件”。这些词语进入普通词汇后,身份和意义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

  2、词义缩小:

    相对于“泛化”的这部分词,词义缩小的词的语义就有了“专指”的意义。“网络”一词原义指由很多相互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词义缩小后现专指由若干元件组成用来传输电信号的电脑系统。

  3、词义转移:

    词义转移的情况也比较多,其原来的义项外延概念明显突破了原词义的义类范畴而进入别的义项领域。科技词语的情况更加特殊一些:

   ⑴ 从科技领域转向非科技领域:

     如“板块”,原指由地质上的活动地带划分的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地质学科技名词,现在其使用范围已扩大到股票市场、电视、文艺节目、刊物内容等方面。

    ① “现玩”和“古玩”是两大艺术品板块,像今天的火车票、邮票、纪念币、火柴盒、烟盒等,都属于“现玩”之列。(《北京日报》1997年5月20日

    ② 新闻、金融证券、商报服务三个序列构成的“商报经济”板块,力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生动反映经济生活。(《深圳商报》1999年7月30日

    ③ 节目播出将采用大板块组合或密集播出的方式,让观众看着过瘾,在吸取科教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超值视听享受。(《北京日报》2001年6月8日

    上文提到的词义扩大,从广义上来说也都属于这种情况。

   ⑵ 从非科技领域转向科技领域:

     在所统计的67个意义发生了变化的科技新词中,大部分都属于上述几种情况,但还有一小部分比较特殊,它们也属于旧词新义,有6个,约占8.96%,不同的是“旧词”指的是其他领域的词,“新义”则是科技类意义。上文中的“网络”就属于这一类。其他如“程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现在已经有了专指计算机程序的意义。

     “漫游”,原义是随意游玩。新义是移动电话或寻呼机的一种功能,当用户离开自己注册登记的服务区域而到另一个服务区域后,联网的移动通信系统或寻呼系统仍能为其提供服务。

     “平台”,原指生产和施工过程中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新义是指计算机中由基本的软件和硬件构成的系统,应用程序可以在这样的系统上驻留和运行。

     从1998年9月上海市政府做出决定后,工程建设便正式上马,已建成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共享的数据库和连接各数据库的信息交换平台。(《环球时报》2002年1月28日

     “文件”,原指公文、信件等。现在又指电子计算机中,用一个符号名作为代表的,由一些指令、数字、文字或图像合成的有条理的完整的信息集合体。这部分词语数量虽然少,但由于其应用面广、普及率高,也应归属科技新词的范畴。


四、科技新词语义变化的途径

  产生上述三种词义变化结果的途径有两种,分别为联想引申和比喻引申。

  1、联想引申:

    这部分词有25个,约占37.31%,是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引申产生新意义。
    “滚动”,原是物理学科技词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接触面上不断改变的移动。引申为有小到大逐步积聚扩展或一轮一轮连续不断地运动。

   ⑴ 推行“滚动”承包的目的,在于规范企业法人行为,促使企业近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有机衔接,调动企业加速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法制日报》1989年4月8日

   ⑵ 由于技改项目的市场定位准,效益增收稳定性强,企业在“滚动”发展中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力,这种自筹能力还在不断提高。(《人民日报》1996年2月1日

   ⑶ 招工信息全天连续“滚动”播出,求职人员可随时了解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北京日报》1998年9月5日

    “眼球”,原指人眼的主要组成部分,即眼珠子。新义借指注意力。

   ⑴ 注意力形成经济,争夺“眼球”形成竞争,这已是事实。(《人们日报》2000年9月18日

   ⑵ 首钢、汽车、燕化等重工业集团也借此机会,搬出了最能代表自己技术水平的产品,并吸引了众多“眼球”。(《北京日报》2001年8月8日

    “剥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组织、皮层、覆盖物等)脱落;分开。原为科技方面的词,后从其外表的或部分的东西脱落之义引申开,进一步向其他方面延伸,逐渐用于组织体制、企业资产、人员调整等方面。

   ⑴ 有些国有企业单就剥离企业冗员一项,就可实现扭亏变盈。(《人民日报》1995年9月10日

   ⑵ 医疗改革应该彻底剥离医院的医药经营权,适度提高治疗、手术费用,为医院的资本积累提供适当的途径。(《北京晚报》2001年7月2日

    “对接”,原指两个运行中的航天器在空中靠拢,结合成一体。是航空航天学词语。引申为泛指相衔接,相吻合。

   ⑴ 万科企业股份化改造的构架比较规范化,真正与国际惯例“对接”。(《深圳特区报》1989年1月7日

   ⑵ 出新也要找对市场的脉搏,把握住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北京日报》1993年3月2日

   ⑶ 中国的企业家们为求得管理和观念上与国际的对接,也十分热衷于这些国际咨询企业的合作。(《文汇报》2002年8月11日

    这一类的科技词语在词义自身发展变化之外,基于联想作用,在本义与引伸义之间寻找某种联系,或意义的相关部分,或本义具有的隐含特征,引申出新义。正是借助这种联系,人们的思维才可能在二者之间建立联想,从而产生新的意义。

  2、比喻引申:

    这部分词有32个,约占47.76%,是在原有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换喻等方式引申出新的意义。
    “嫁接”,原指植物无性繁殖或改良品种的一种方法。能保持植物原有的某些特性,也能具有其他植物的优点。因此可以用它来比喻为了使一事物更好而糅合他事物特点或采用别种方法。

   ⑴ 古老的传统戏曲正在于时尚化的现代艺术进行全方位的“嫁接”与融合,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北京晚报》2001年8月6日

   ⑵ 在不同行业进行优势“嫁接”,是一种必然趋势。体育产业与房地产嫁接就出现了“奥林匹克花园”。(《羊城晚报》2002年1月27日

   ⑶ 该报编辑对新闻与广告强行“嫁接”,使新闻纸上长出了如此“怪胎”。(《新闻战线》2003年第二期

    “充电”一词原为物理学术语,是把直流电源接到蓄电池的两极上使蓄电池获得放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充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技领域,如:

   ⑴ 跳槽、升职、充电,这是成人大学热中的三大新的旋律。(《文汇报》1996年11月

   ⑵ 不管是京剧、芭蕾舞还是吹拉弹唱,许多节目的策划导演制作都是他亲自操刀,这是他不断充电的结果。(《中国信息报》1998年10月

   ⑶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教授在迎接来自国务院46个部门的200多名分流干部时说:“进了清华门就是清华人,欢迎大家来清华充电。”(《北京晚报》1998年10月

   ⑷ 竞争压力大,人们忙充电。近来,“考研”成为社会热点。(《北京晚报》1999年2月

    根据例句分析,“充电”的新义为“补充、学习知识、技能”。是原科技术语的比喻义。

    “阵痛”,是医学术语,指分娩时因子宫一阵一阵的收缩而引起的疼痛的感觉。却频频出现在其他领域中,如:

   ⑴ 从CBANBA,“中国长城”经历阵痛。(《近日早报》2002年11月13日

   ⑵ 与此同时,在新的游戏规则建立起来之前,中国软件企业也将迎来自己的“阵痛期”。(《中国IT新闻》2002年3月18日

   ⑶ 在经历了本年度全国名牌乳业产品评选中没能上榜的阵痛后,中美合资沈阳乳业公司的负责人深深知道闻世震书记这句话的分量。

    在这些例句中,“阵痛”就使用了它的比喻义:比喻新事物产生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困难。

    “航母”是航空母舰的简称,作为海军飞机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在日常应用中以其“大型”“基地”来比喻某一领域或行业中规模大、实力强的集团、企业等。

   ⑴ 就在长城内外张灯结彩,喜庆新中国50花旦前夕,以全球排名500强为代表的国内外“经济航母”云集上海浦东,探讨“中国未来50年”。(《北京晚报》1999年9月28日

   ⑵ 新疆借西部大开发之契机,欲在“十五”期间打造新疆企业集团“航母”。(中国统计信息网2002年6月14日

   ⑶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品牌,如果想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只有发展规模效益,将企业做大,通过兼并重组,组建中国的企业航母。(《辽宁日报》2000年9月25日

  其实,无论是联想引申,还是比喻引申,新旧意义之间必须有某一个共同的特征,才能够引申成功。这些意义发生了变化的科技词语用在不同的语境中,使语句表义更加生动、形象,符合当前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热衷创新的心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也不是完全根据某种上下文而显现出来的意义,而是在广泛频繁的使用中固定下来的意义,这种意义已经与本义相脱离,形成一个新的义项。


五、科技新词语义变化的连锁反应

  1、词典释义的变更:

    词义的引申变化必然会造成辞典释义的变更。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词的释义是本义和变化后的意义同时存在,在本领域中使用本义,在其他领域中使用变化后的意义,如上文中的阵痛、软件,这部分词有39个,约占47.76%。有些词的释义只出现变化后的意义,如换血、变质,在词典中的释义分别为比喻调整、更换组织、机构等的成员;人的思想或事物的本质变得与原来不同(多指向坏的方向转变)。它们原来分别是医学和化学术语。这部分词比较少有9个,约占5.97%。但很多词虽在应用中意义已经发生变化,但在词典释义中只有本义,新义还未被录入有33个,约占40.3%。如细胞、内存、植根、恶性肿瘤等,我们若想知道它们的新义,只能借助专门的新词语词典。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新义和旧义同现说明社会已普遍接受并应用这种新义。本义隐现说明这个词的新义进入普通词汇的程度更深,甚至其新义比本义用的更广泛。新义未被录入的情况说明这种新义仍然处在社会检验阶段,虽然大量使用,但要真正融入普通词汇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2、深度和广度的区别:

    上文已经说明科技词语分为新词新义和旧词新义两种类型,这就使得这部分词语有了深度和广度上的区别。直接以新的词形进入普通词汇的表现新事物新概念的词属于浅层进入,只是表层概念义的全社会普及,其派生词也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如和“网络”有关的词,无论是“网管”、“网卡”、“网格”还是“网恋”、“网警”、“网民”,人们看到它们的时候所联想的都出不了计算机行业的领域。而那些通过各种引申进入普通词汇的词语,即旧词新义的词语则属于深层进入。它们的“新”不仅表现在形式上,更多表现在意义的深入引申扩展,如“曝光”,原指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比喻为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如:

   ⑴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对送礼、受礼来个“曝光”,把它公开化。(《文汇报》1988年10月20日

   ⑵ 学校里纷纷议论,说浙江那边出车祸了,媒体已经曝光了。(《中国经济时报》1999年4月3日

    上文中提到的“软件”、“硬件”、“裂变”、“扩容”、“阵痛”、“充电”、“航母”等,都在这一范畴中。有了深度上的区别也就有了广度上的区别,浅层进入的词使用范围就比深层进入的词相对狭窄一些,同一系列只具有新词形的词语使用的得再频繁也只涉及一个领域,词义发生引申的词使用领域就相对大大拓宽了,渗透到其他很多行业和日常生活中。


六、科技新词中的字母词

  最后,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新词中的那部分外来字母词,有201个,这类词虽然少,只占总数的11.32%,但因其音节少、词形新、使用频率高而流行面很广,像DNA超、SIM卡、DVD等,大多都有相应的汉字词,但因为字母好记好认并且新鲜,反而比其汉字词应用的更广,“多功能激光视盘”,普通人很少知道,而一提到DVD我们才恍然大悟。更加典型的要数“E-mail”了。

  1、作者带着拷满数码化的文字的磁盘上出版社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下一步就是用 E-mail 往出版社传送了。(《读书》19997年1月

  2、“网站建设套餐”包括10兆虚拟主机空间、一个子域名、两个5兆 E-mail 信箱。(《人民日报》2000年4月10日

  3、中文 E-mail 的使用非常简单,不需要客户填写大量信息,而且每一问题都有专门的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是一个快速、高效的支持工具。(《国际金融报》2000年7月11日

  “E-mail”是英文的缩写,意为“电子邮件”。是因特网上使用最多的服务手段之一。自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开始逐渐被国内大众所熟识。

  科技新词中的字母词的发展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适应汉语要求音节简短的需要,二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字母词使用的语言符号少、线性排列短,而包含的信息量同原词或词组一样,完全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即经济省力又高效率的需要,有的甚至取代原词而定型起来。


七、科技新词的发展趋势

  以上的分析中提到了创新,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下近年来科技新词日趋增多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必然的,科技的发展无疑会引起人们的心理激荡,大量新的科技产品、新的事物、新的概念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从对它感到新鲜到习以为常的这个过程,就是这些相关的词语进入普通词汇的过程。而且,统计发现,科技新词中,来自医学、生物学和计算机领域的词占总数的46.42%,总共有824个。由此可见,和人们生活工作越近的领域中的词和用法越容易被人们普遍接受:社会和人体都如同一台机器,有自身独特的运作规律;人类社会是生物界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计算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以,这三个领域中的词更容易为人们接受,更容易产生词义的引申扩展。

  另外,心里激荡必然带来语言上的创新,新义的产生大部分源于此种原因,这些词词义新颖,表义确切、生动,很容易在人民群众中传播普及。而且一旦这些词进入了普通词汇,它们的派生能力和搭配能力就成倍地增强。“效应”,本指物理或化学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光电效应。后来逐渐被人们引入社会生活领域,由“效应”一词构成的短语出现了很多:深圳效应、名人效应、名卡效应、名牌效应、明星效应等。“工程”,原义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意义泛化后为“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构成了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扶贫工程等这样一些词组。

  这种趋势也是必须的,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越来越多,语言的意义丰富性和形式经济性交互作用的原则要求我们不必要为每一件新的事物都创造一个新的词语,这也是不可能的。这就为科技词语意义的引申提供了强制性的条件,而科技词语由于其学科性质带来的创新性又便于引申扩展。语言上的创新一旦达到了某种奇妙的效果就会引起大量趋同的效应,而被创新使用的词或词义无疑就在丰富和扩大着语言系统。由于语言系统具有强大的吸纳作用,经过长期、反复的使用,表达层面上的语言表达形式就逐渐固定下来,过渡到语言系统中,产生一批新词语和新义。


八、结语

  我们已经了解了科技新词的各种情况,但是严格来讲能真正经受时间考验真正融入普通词汇系统的科技新词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词义发生引申扩展的那部分,这部分词很少,即使在最新的《新华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版)中的309条科技新词中,也只有27条属于这一类。由此可见,语言系统中最不稳定的词汇系统其间也是有严格的运行机制的,而要保持其健康运转,我们也必须对新词进行严格的规范检验,使其向更利于社会、语言发展的方向走去。


────────
【参考文献】

  ① 亢世勇:《汉语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②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③ 汤志祥:《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2.

  ④ 夏雨虹:《就流行语看语言的创意性与趋同性》《语文建设》 1999.2.

  ⑤ 曹聪孙:《论语言消亡的时代新维度》《语文建设》 1999.2.

  ⑥ 劲松:《流行语新探》《语文建设》 1999.2.

  ⑦ 沈孟璎:《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南京师大学报》 1998.4.


【论文评语】

  本文论述了科技词语进入普通词汇必须具备的条件、科技词语词义变化的表现、词义转变的途径、词义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科技词汇中的字母词及科技词汇的发展趋势。文章材料翔实、分析细致全面,部分论述还有量的信息,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有一定的创新性。文章结构合理、论述清楚、思路清晰,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论文,符合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亢世勇)


                             2003年6月4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8:41 | 只看该作者
现代人应如何面对网络语言
 
胡 嘉
 
 
【摘要】   当互联网以蔓延至人们生活中,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逐渐在网络中形成,并被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本文将以网语为突破口,论述网语产生与流行对现代人群的影响。分析了网络语言的产生的不可避免性,现代人应如何对其吸收与摒弃,对使用人群的正确引导与防范。


【关键词】
  网络 网络语言 语言文字的应用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不可避免性

  网络是迄今为止所有交流方式中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它把计算机两端的人联系起来,使人们的沟通变得方便快捷。年轻人上网多混迹于聊天室、论坛、网络游戏等地方。在这些地方,人们无法用通常意义上的姿势,表情,声音去表达自己,语言成了唯一的交际手段。网络是语言的一个新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或语体的变化。语体是语言的环境变体,如日常会话语体、公文语体、文艺语体、媒介语体。网络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在网络语言语体中完全病句、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表达式成了正宗语言,成为网民的习惯用法,规范汉语却变成另类表达。

  网络语言的出现,其根源主要有下面3个方面:

  1、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网络语言新词汇的诞生有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性全拼输入系统,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你才”先出来就代替要选字的“你猜”;“点心局”先出来就代替电信局。

    在网络聊天时,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与费用,(关键是速度太慢,无法调动别人与你聊天的兴趣)网民群落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才创造出英文极简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意语。如:BFboyfriend),GG(哥哥),7456(气死我了)。

  2、掩饰身份,重塑自我:

    网络空间是虚拟世界,大家相互不见面,因此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在网上,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借机满足各种奇怪的、或在其它地方难以满足或不可能满足的愿望。网络语言就应运而生。

  3、追求新奇,崇尚创新:

    在语言的交流过程和在对传统媒体的阅读过程中,人们有一种追求新奇的心理预期。这种求新的心理预期使得年轻人难以坚持使用固定完整的语言本义。同时,汉语本身就是一种一字多义,一词多义,适用语境非常宽泛的领会式语言,于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将汉字中的词语信手拈来,随意改造,或是与一些英文字母和网络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新词表新意或新词表旧意的极富个性色彩的新词汇。这些伴随着社会新事物,极具原始生命力的网络新词汇一经出现,即因符合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而迅速被反映到网络媒体上。网民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

    网络语言是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创造的,网络中大量的生动活泼的新鲜词语深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互联网缩短了世界的距离,网上流行语又使网上语言锦上添花,使大家说话更遂心更直率,联络也更贴心更亲切,语言要有这样的亲和力才真好,原始人和未来人就是这样,没有异化,这真才叫“酷”!这是时代的产物,是新科技的新发展造成的,是全球化背景下造成的。我们观察网络语,要放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视野里。网语的产生是社会发现的产物是不可避免的。


二、现代人应如何对其吸收与摒弃

  从未有一种语言向象网络语言那样,从产生就遭到了如此强烈的抨击。它对现代人群的语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近几年来,对网络语言争论颇多,持积极态度支持者有之,批评、质疑者也有之,甚至将网络语言斥为对有几千年传统的汉语的破坏、斥为文化垃圾、精神污染、斥为网上黑话者也有之。据有的报纸报道认为,网络语言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四个冲击波。2000年6月26日《文汇报》刊登驻京记者吴娟的记者见闻《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开始形成了第一波。吴娟在《文汇报》2000年12月12日报道的《网上会话不再雾里看花》一文,开始了第二波。第三个冲击波是从《南京日报》2001年2月13日刊登记者李芳的《网络词典是黑话词典吗》和《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2001年9月7日,《北京科技报》上远帆的文章“第四次冲击波”预言,《网络语言概说》的出版将会引发第四次冲击波。

  正如于根元先生发言中所说的:网络语言的实质不是黑话,对不同语体的语言有不同的规范要求的,交际值(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惟一标准。求稳和求新是语言既能用来交际又交际得好的要求。如果一种语言不能发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规范。在语言创造面前人人平等。

  1、对其的汲取与发扬: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网络语言中一部分词汇在经过长时间考验被人们接受后也可以进入基本词汇,因为当代汉语中每年大概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也是时代的产物,人们的创新使用。我们反对网络上的粗话、脏话和一些废话,但生动形象能体现网民“个性”的习惯用语无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反而能丰富、活跃我们的文化生活。

    国家语言改革工作委员会邀请语言学家、作家及节目主持人共同探讨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对于网络语言,专家们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不屑一顾”到“研讨研究”的过程。

    国家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目前网络语言已引起了他们的重视,但是还处于研究探讨阶段,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语言文字研究员张铁文表示,现在词典室正在编纂一部《新词词典》,一些网络语言,比如“菜鸟”、“大虾”、“灌水”、“MM”之类能够反映出新事物,又能被大家所接受,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将被收录进来。该词典也将于05年正式出版发行。

    汉语长盛不衰,就是一个不断吸纳外来文化(语言),不断自身调整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可能用行政手段强制的。在魏晋南北朝佛教语言被大量应用在汉语中,唐朝文化的繁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字的影响。后来蒙古人入侵中原不仅没有吞没汉文化(汉语),反而被汉文化(汉语)同化。而五四时期对文言文的革命性改造和大胆引进西方语言(包括语音、语法等),才造就了今天的白话文,这远比今天的引用外文和网络语言的影响大得多,那时不也有保守之士大声疾呼“汉语要灭种”吗?其实,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胸怀就像浩瀚的大海一样宽广无际,她张开巨臂能吸纳形形色色的文化和语言。

    现在汉语中出现外文的网络语言,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汉语会消失,会被削弱,汉语自身的纯洁并不是保持原样,不发展,她是开放的,她应该像海水一样自然流动、变化。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字,如果一味地固步自封,没有大海的广阔胸襟,不能适应世界文化经济的发展,倒是可能真的被“削弱”,被“窒息”的。

  2、对其的批叛与摒弃: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的所运用的工具,它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如语音、视频聊天)等形式进行相互间的传递和沟通。它与现实中的语言传递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流对象部分信息的缺失。但是,网络语言与现实语言也有着共通性,它们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这些都是应该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规范。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网络语言交流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失范,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目前网上交流和网络语言仍然存在一起问题。问题之一是少数网民在网上存在不道德不文明的言行,主要表明在:一是不守口德,随意谩骂和进行人身攻击;二是有些人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污染了网络浪漫的天空,例如有些人起的粗俗下流、庸俗不堪的黄色网名和写的黄色词句。问题之二是,网络语言存在一些粗话、脏话和嘲讽人的词语。例如:TMD(他妈的)、WBD(王八蛋)、NND(奶奶的)、0487(你是白痴)、BT(变态)、@%$$%&(骂人的话),还有嘲讽人的神童、天才、蛋白质、太平公主,等等。这是网络语言中的糟粕。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目前网络语言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有进入现实生活中的倾向。例如,一些网络词汇也进入生活的口语中并成为新新人类的口头语,成为一种新时尚,比如用“东东”代替“东西”,用“886”代替“拜拜了”,评价女孩这个是“食肉性恐龙”、那个是“食草性恐龙”,下一个是“美眉”,骂男孩子是“青蛙”。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小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日记、周记里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有些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越来越多,而他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控制,很可能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第四个问题是网络语言过于求新在求新度方面有些过头,例如E-mail有电子邮件、电子函件、伊妹儿之称;BBS有电子公告板、电子公告牌、电脑告示牌、在线公告牌多种说法;版主也被写成“班主、版猪、斑竹、版竹”等等。常常是一种创新还未定型又有一种创新出现了。这些问题不能不日益引起人们的担忧。

    所以民族语言体系需要大家自觉维护,媒体应提倡自律,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用语要慎重;应加大网络空间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传统文化精粹。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多网络语言的研究,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并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使用规范性的语言文字,毕竟传统的语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网络语言对现代人语言形成的影响在于,它使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简洁而新鲜。一般来说,只要我们注重对规范语言的继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摒弃网络语言对规范语言的偏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继承和偏离的相互交融会使一些精辟的网络语言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传统语言,并在语言的表达中与规范的主流语言并存。


三、使用人群的理解与正确引导

  天津市南开区居民小楠在上小学时成绩非常好,尤其擅长写作文,她写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乃至全校宣读。入中学后,小楠开始迷上了网络,特别是父母给她买了电脑之后,小楠更是有些沉迷其中。近日,老师在一次家长会上说,小楠写的作文让他有些看不懂,什么“PF(佩服)”“BT(变态)”“4242(是啊)”都用进去了。小楠的母亲刘女士翻开女儿的作文一看,到处是老师用红笔画的圈圈杠杠,都是“看不懂”的网络语言。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交往的重要主体。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有鲜明的个性。他们渴望在新的环境中多交流,但现实利益的冲突,使得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到虚拟环境中去寻求友谊。他们是社会群体中最富有理想和激情、敢于探索和追求、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也总是试图打破传统的规范,不断地寻求和尝试新的网络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形式,语言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当前我们把以德治国提到与依法治国并重的地位,各地区、各单位也都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无论哪种道德建设,都应当以语言文明为前提。有专家深刻指出:“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这些网络社会问题而日渐引发的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网络语言道德建设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不能完全依靠“硬约束”来进行,必须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

  1、切实可行的网络语言道德规范的制定迫在眉捷:

    针对网络容易产生的安全甚至犯罪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管理暂行规定》,1997年3月修订的刑法中增加了有关计算机犯罪的内容;1997年10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保障和促进我国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方面,也由团中央等单位共同向全社会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以及《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这是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教育部发布的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增加了网络文明的内容。这些文件都是我们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但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还是停留在指导性、纲领性的宏观层面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该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加以规范,使之有章可循。

  2、网络语言道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还网络一片晴天的工程,除了可以采用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因为当青少年学生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语言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和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必须牢牢抓住这块阵地不放。当前,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课,但是,对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语言文明等课程,还处于“真空地带”,应着眼于加强青少年的网络语言文明教育,增设这些课程内容。首先,在信息技术教师讲解网络同时,应同时提示网络的负面影响,在学习初期就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正反特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解决网上问题的能力,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要强化孩子的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通过制定和经常强调网络语言文明规范,在孩子头脑中建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清楚哪些网上语言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是非法的,促进其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增强。第三,学校还要充分运用激励措施,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网络语言也是自身语言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观念,对于使用不文明语言的人要坚持抵制与拒绝,营造出有利于网络语言道德建设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3、家长是青少年网络语言文明的引导者:

    家长在加强孩子网络文明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难以替代的责任和作用。首先,家长平时在家中上网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决不说有违语言文明和道德规范的话与活动,不进行有违公德的网上活动,这是对孩子最好的网络文明教育。其次,对孩子在家中的上网活动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做好疏导工作。如提出完成课业、功课及格才能上网等要求,分析上网的利弊,限定孩子的上网时间,向孩子推荐健康、文明、有益有趣的网站,同时,经常注意孩子上网的内容,对孩子参与的不健康、不文明网上活动及时指出其危害性,并坚决加以制止。为人父母者,只有充分认识了网络文化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影响力,才能自觉配合学校搞好网络文明教育。

  4、要通过技术防范措施优化网络语言环境:

    一是要切实加强技术手段,严格控制网络语言不文明的信息源头。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进入的信息严格“过滤”,对反动的、黄色的、封建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严密监控入口,加强“防火墙”的研制,在网络上安装过滤软件,使未成年人上网时难以接触到不良信息。二是加强网上管理。网上语言的不文明现象主要出现在电子公告栏(BBS)、新闻组(News-group)、邮递列表(Mailing-list)及各种类型的聊天室等,事实上,对于在这些场合出现的不文明语言,是可以被监控的。要针对青少年网络语言的不文明现象,充分发挥版主、栏目管理员的监督管理功能,通过各种网上惩罚措施,尽最大限度控制青少年网络不文明语言。

  面对“新新人类”中流行的语言,汉语将又一次受到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借用眼下一句时髦的话,这对汉语“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用宽容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这一现实。应该说,积极的参与和适当的引导,是汉语言纯洁和规范的需要,更是汉语丰富和发展的需要。当然,如果我们面对的是类似目前一些广告用语的语言恶俗时,比如:“有‘痔’不在年高”、“做女人‘挺’好”、“‘清’嘴的味道真好”等,我们就该毫不留情,迎头痛击!而对于“新新人类”中流行的健康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我们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了解甚至参与,那将有效地拉近我们和他们的距离,有助于弥合“代沟”,也有助于我们对他们进行语言的教育和培养,甚至也可为我们自己的语言平添生气和活力。


────────
【参考文献】

  ① 于根元:《网络语言冲击波》《北京科技报·网络周刊》 2001年7月6日

  ② 王濂:《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校对网2004年10月29日

  ③ 程瑛、何自力:《人大代表谈“网络语言”》 新华社北京电2001年3月2日 

  ④ 李英田:《加强青少年网络语言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光明网2004年6月4日

  ⑤ 黄佶:《网络语言:不止是为了输入方便──网络语言生成及流行动因浅析》《光明日报》 2001年1月23日

  ⑥ 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新华网2004年11月1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9:12 | 只看该作者
谁在为新词酷语的流布推波助澜
 
黄月平
 
 
  话题嘉宾:

  张巨龄,《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湖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谢俊英,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副研究员。

  粟应人,湖南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人员。

  话题主持人:黄月平


  “剩女”、“面霸”、“orz”、“瀑布汗”……这些斑驳陆离的网络语言、新词酷语,近年来频频进入社会生活。新词语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说过,新词语是人们在既有的词库中找不到表达所需要词语的新造语。那么,近年新词语为什么大量涌现?为什么又迅速广泛地流布?这些现象透露出哪些社会和文化信息?应如何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请看本期话题──

新词酷语的流行状况
  主持人:在网上盛传的2006年十大流行语中,很多是一些网络语言,甚至有些从汉语结构上来看是不太规范的,有人称其为“新词酷语”,那么,什么是“新词酷语”,近几年发展的状况如何?

  张巨龄:新词新语是文化变迁的信息。酷语是新词新语的一种,是以违反短语和句子的组合、搭配的规则,以及以东拉西凑字、词的形式出现。尽管语言学界截然反对,但是无论学界如何看,年轻人对“新词酷语”和新的语法构成却情有独钟,而且还创造了不少网络的、数字的语言。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新词酷语”正以每年1000个,甚至更快的速度在增生。

  谢俊英:新词酷语主要是在年轻人中盛行。酷语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口头说的,一种是眼睛看的。如果一个年轻人说他现在“脱光”了,别说老年人吃惊,就是中年人也未必明白什么意思,“脱光”不是把衣服全部脱了,而是脱离光棍状态,据说仿造于“脱贫”、“脱困”。在年轻人的话语里,“腐败”(也写为FB)是集体性地大吃一顿,“做报告”是请别人吃饭,“听报告”是被别人请吃饭,而“旁听”是蹭别人的饭局。英文 shopping 比较酷的汉语说法是血拼,疯狂购物的意思。眼睛看的酷语主要存在于网络聊天中。比如,“驴友”是喜欢旅游的朋友,“野猪”指业主,“白骨精”指白领、骨干、精英,至于“东东”、“恐龙”、“菜鸟”“大虾”等等更是知名度高的网友常用词了。这些酷语,虽然只是某一人群在说、在用,但社会影响很大,在正式表达里能不能用这些词语甚至引起了范围比较大的社会讨论。

新词酷语的三大表达特点
  主持人:这些新词酷语尤其是网络语言在表达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谢俊英:新词酷语的特点在于新,词性新、词义新或者词义色彩新。新词酷语中的一些超常结构的词语更是吸引眼球。网络流行语因为主要是依靠视觉符号进行聊天交流,因此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追求轻松有趣,幽默诙谐,表情达意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除了文字以外,它还可以利用多种符号手段如数字、字母、键盘符号、图形等等。下面我就举例说明一些新词酷语的表达特点:

      一是在中规中矩的普通话中夹杂方言。最近网络上流行一感叹语“饿滴神啊!”,这是电视剧《武林外传》中同福客栈掌柜的佟湘玉的口头禅“我的神啊”,现在非常流行。因为是陕西口音,这句话就据音写成了“饿滴神啊”,“饿滴神”也有写成“额滴神”“额地神”“额的神”“饿的神”的,一律在表示惊讶时用。在中规中矩的普通话行文中,偶尔夹杂一句或几句陕西方言味的文字,调侃、搞笑又有些憨憨的感觉呼之欲出。

      二是把极严肃的对象世俗化。“剩女”直接理解就是剩下的女子,指的是应该结婚了但还没有结婚的女青年。还有一个词“面霸”,面试霸王的简称,指那些虽多次面试不成功但仍不屈不挠地去面试的人。“剩女”是“圣女”的谐音,“面霸”是大家经常吃的一种方便面的品牌,同样是“面”,一是面试,一是方便面,音同义不同。这些新词语把极严肃的对象世俗化,巨大的反差为词语平添了滑稽调侃的色彩。

      三是利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达到形象、调侃的效果。“骨灰级”形容资格非常老,资格老到已经寿终火化成灰,太厉害了。“瀑布汗”,出冷汗或热汗以至于成为瀑布,谁见过?纯为夸张。“泪奔”也是如此。多不说多,说N,想去吧,N可以趋向于无穷大。请仔细看看这个字母组合,orz,像什么?象征一个人跪倒在地,表示佩服得五体投地,形象夸张又搞笑,很有创意。

语言的发展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和意识的变迁
  主持人:新词酷语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谢俊英:新词语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看:

      客观方面,应该说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新词语出现的根本原因。著名学者陈原先生说过,新词语是人们在既有的词库中找不到表达所需要词语的新造语。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的产生自然需要新词语来表达。比如,通过网络报名是一种新事物,于是就有了“网报”,“网报”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指网络报纸。“网招”也是个多义词,可以指网络招商、网络招聘、网络招生。“网阅”既可以指网上阅读,也可以指网上阅卷。在网络上办的学校称为“网校”。通过网络进行考试称为“网考”。英文 bar,汉译为酒吧,属于半意译半音译词,现在“吧”可以构成“网吧”“话吧”“书吧”等词,运用非常广泛。

      主观方面,则是人们求简求新的表达需要,提高交际效率和改善交际效果的需要。首先是简缩词语大量增加,例如“恐袭”“双独”是去年开始用今年用得很多的两个词,前者可以从字面推测出原形是“恐怖袭击”,而后者就得详细解释了,它是指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年轻人追求新鲜、活泼的表达也是新词酷语产生的原因。比如把“业主”写成“野猪”;“聚餐”说成“腐败”;李宇春的拥趸称为“玉米”;放着现成的“关键”不用,非得用“抓手”;“愿望和前景”现在流行说“愿景”等等。

      影视、网络的宣传对某些词语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近年来,大家都有一种感觉,就是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让我们感觉很新鲜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这些新词语和话语方式就会迅速流行,如借助2006年春节晚会宋丹丹的小品节目,“相当的××”在今年就“相当地”流行,只要一用这个词,大家都心照不宣,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剧中的情节,产生喜剧的效果,出现欢愉的气氛。我们不能小视影视语言的影响力,影视先影响语言,进而影响到思维、观念。

  主持人:有人说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些大量的新词酷语是否也可以反映一些社会问题?

  粟应人:新词新语折射着社会社会发展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某些新词语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从新词语语汇频率的变化,可以由此推断社会思潮和结构发生变动。“黄金周”一词来自日本,这与我国2000年以后对“五一”、“国庆”法定节假日的调整有关,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变化。新词酷语也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例如“超女”一词就是现今一种极为流行的文化现象。“恶搞”这个词的盛行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低级文化流行的势态。可以说一些新词酷语正是这些流行文化的标志。

新词酷语的使用应遵循三大原则,不能随意拼凑
  主持人:有人指出新词酷语缺乏语法规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粟应人:新词新语是一种动态性很强的语言现象,其灵活性很强,有的在词语特点、色彩、结构上有所创新,除了新词新义需要人们关注外,还有不少新的方法、新的搭配,如名词受副词修饰,动词和宾语关系等,需要人们去关注,以便更好地促使词汇既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又能在加强表达功能的同时,而不引起歧义和混乱。新词新语应遵循约定俗成、不可取代,表意明确的原则,不能随意拼凑,要让别人看得懂,听得懂,有使用价值,有特定的含义或特有的色彩。一些新词酷语不符合词汇规范和群众语言习惯,因临时表达的需要而随机、随意拼凑而来,这些词生硬、别扭,读起来拗口,听起来不明所以,令人难以接受,不如使用原来的说法平实自然、明白妥帖。例如在2006年高考的学生中,流行“裸考”这个新词,指一些高考学生既不是少数民族,也不是优秀班团干,也未获得县、市级以上表彰,没有任何照顾加分,纯粹凭高考净成绩进行投档录取。该词表意不明确,超出了人们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人们很容易把该词与“裸聊”(赤身网上视屏聊天)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产生误解和歧义。似乎全球化时代音译意译已都赶不上“时代需要”了,KTVCVDBBSTPCDMAADSPKCT这些新词大行其道,成为现代汉语的一部分,有些令人莫知所云。更有甚者,令中老年人满头雾水的“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却十分流行,诸如东东、斑竹、偶、大虾、菜鸟、青蛙、恐龙、CUMMGGGFBTLGLP、7456、9494……这类新词“网语”,令人疾首蹙额,就算能使“天雨粟,鬼夜哭”的仓颉再世,也困惑难懂。

语言词汇的良莠杂糅是其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
  主持人:有人说新词酷语的大行其道使汉语面临危机,从语言学的角度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张巨龄:与世界上一切语言的发展相比较,汉语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符号的增生与使用同样呈现一种鱼龙混杂、良莠杂糅的状态。这是人类语言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比如,自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社会上一度出现泥沙俱下的语言创造与使用情景,曾引起笔者在内的广大语言工作者的忧虑,以至不断发出关于予以“整治”和“纠正”的呼吁。但语言的实际使用与发展并未笔直地走向人们所希望的“健康”与“纯洁”,不仅如此,2002年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中还将“泡妞”等在内的2200条以及相关的4000多条新词酷语收入。尽管至今仍有一些语言工作者对此持保留态度,尽管从学术的立场出发仍有讨论的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毕竟从某种角度告诉我们:语言的发展是不会受任何人的主观意志制约的。

      其次,是要相信人民群众在语言选择和使用中的鉴别能力。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毕竟是全民所有的,也毕竟为全民共同创造。只有人民群众才是语言最终的认同者和鉴别者。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在谈到“大哥大”这个词的时候曾指出:1993年首都北京举行十大流行语的评选,这个词高居排行榜的第四位。其实,它的出身很粗俗。据说,黑社会叫小头头为“大哥”,叫大龙头为“大哥大”,“大哥大”很神气。于是,有人就把这黑社会大龙头的称号借代为通讯工具的名称了。其实它们之间风马牛不相及。所以,与此同时的新加坡华语社会,就没有人使用它。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这个“大哥大”也在汉语的交际和人们的自行鉴别中渐匿其迹,代之而用的则是“移动电话”和“手机”这两个名副其实又雅俗各宜的专用词语了。

      所以,作为现代社会的语言和语文工作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词酷语,不宜贸然予以反对,而应首先以冷静观察、深入思考的态度去研究它、分析它。

需要避免新词酷语的庸俗化
  主持人:新词酷语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从社会文化的反映,如何看待某些新词酷语的庸俗化的现象?

  粟应人: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是纯粹的、单方面的发展,往往是附带着某些消极文化成份一同发展和变化,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新词新语也就难免带有一些语法未规范的,或表示消极、庸俗文化的词语出现。现代新词新语从语言变化角度来看,在趋向平民化、港化、洋化、学科词交融互借化的同时,又掺杂了一种痞子化、崇洋化、崇港化的色彩。如“三陪”、“泡妞”、“包夜”、“包养”、“包二奶”、“开包”、“搓秘”、“裸聊”……等等,这些新词酷语虽然从客观上反映了社会上某些低级、庸俗的流行文化的存在,但这些“另类”新词新语的流行,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助长了庸俗文化的影响力,从而使许多有条件的人从蠢蠢欲动到积极效仿,从而加大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尤其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有很大的好奇涉猎心理,对新事物总想究其所以。这些新词酷语的流行,对他们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在他们的头脑意识中埋下庸俗文化的根,会使他们的成长受到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裸聊”、“泡妞”这两个新词酷语在学生群体中十分流行,这种刺眼的新词会使许多学生常有所思,纷纷偷偷尝试,不务正业,难以自拔。我们需要尽量避免这些庸俗的新词酷语的流行。不过,它们是社会发展、文化变迁过程中的语言反映,只要因势利导,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不断更新、消极文化的纠正而退出语言的历史舞台。


【话题延伸】

  数字类:

  584520:我发誓我爱你。

  82475:被爱就是幸福。

  3344520:生生世世我爱你。

  0487561:你是白痴无药医。

  0564335:好无聊时想想我。

  中文类:

  稀饭:喜欢。

  抓狂:受不了刺激而行为失常。

  隔壁:论坛中的另外一个主题。

  灌水:发无关紧要的帖子,在坛子里聊天等,主要功能为交流感情,还有最重要的,可以积分。原指发长帖。

  色友:摄友的谐音。

  驴友:旅友的谐音,喜欢旅游的人,指背包一族。

  字母类:

  BB:宝贝,情人,孩子,ByeBye,看具体使用。

  BT:变态。

  FB:腐败,指聚会+吃饭+活动。

  FTFaint,晕倒的意思,也叫分特,表示惊讶,不可理解,不可置信等意思。

  PMP:拍马屁。

  PPMM:飘飘妹妹,漂亮的妹妹是也。也指婆婆妈妈。


    ──原载《北京日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39:45 | 只看该作者
新词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闵 捷
 
 
  嘉宾:周洪波(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室主任)

  嘉宾:郑也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主持人:闵 捷(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


  语言折射社会发展的轨迹,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新词语。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在《汉语史稿》中说:“五四运动以后,一方面把已经通行的新词巩固下来,另一方面还不断地创造新词,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当时一篇政治论文里,新词往往达到70%以上,所以王力当时认为,“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最近50年来汉语发展的速度超过以前的几千年”。

  继“五四”运动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是新词语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诸如“公私合营”之类的大量新词潮水般涌现。而第三个高峰,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二十几年,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层出不穷,而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人们在文化上的宽容度也随之加大,于是新词新语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形态。

  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对应关系?就这一话题,记者最近特邀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室主任、语言学专家周洪波先生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先生,分别从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周洪波:1960年出生,现任商务印书馆编审、汉语编辑室主任,主要从事汉语新词语研究和语文辞书编纂工作。主编有《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负责主持《新华词典》2001年版的修订。

  郑也夫:1950年出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就读于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主要论著包括:《西方社会学史》、《礼语咒语官腔黑话》、《代价论》、《信任论》等。

当代汉语中每年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
  记者: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关系非常密切,从中国历史上看,新词语出现的几个高峰期都是对应着怎样的社会变化?

  周洪波:语言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经典的说法是:语言属于社会现象,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人们思维的活跃和观念的更新,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很快地反映出来,突出表现是新词新义新用法的大量出现。远的不说,就从上一个世纪来看,“五四”前后、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分别是新词语出现的三个高峰。据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调查,当代汉语中每年出现1000个左右的语文性新词语。如近年来随着网络这一新事物的出现,跟网络有关的新词语就出现了一大串,像因特网、互联网、远程登录、电子邮件以及网名、网站、网校、网址、网页、网卡、网吧、网虫、网友、网迷、网恋、网龄、网速、网坛、网络电话、网络经济、网络银行、网络营销、网络小说、网络音乐、网络大学、网络犯罪、网络社会、网络生存、网上婚介、网上招生等,这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最好例证。

  郑也夫: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语言不可能是无动于衷的,不可能还是保持原样的。语言还可以帮助强化一种观念,甚至强化一种意识形态,所以无论是保守的还是革命的,都分别以不同方式来利用语言。像法国大革命时期,月份名称都改了,因为他们觉得名称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力量,代表了一种君王、贵族的象征,所以语言本身也是有力量的。而我们现在说的是另外一种状态,是社会变迁带来的语言变化,社会上猛然接受了很多新的信息,肯定会在语言上有所体现,有的时候社会变迁带来了很多新的信息,新的信息里的一部分可以用老词汇来体现,但有时不行。比如说像中国词汇里有很多外来语,像中国古代时引进的“葡萄”这个词,从词根上就找不到依附,所以它绝对是一种外来语。中国人内化能力很强,来了一个新词汇以后,往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把它消化掉。比如水泥,原来叫洋灰,东西是外来的,但词汇是中国的,“洋”是一个形容词,后来洋灰也不叫了,叫水泥了。但有些词汇消化不了,因为它太新奇,没法儿左右逢源,也无法归类,像刚才说的葡萄。所以很多新事物逼得非得用新词汇不可。其实从古到今几千年,各个民族吸收别的民族的东西都不少,英国吸收外来语也不少,只不过时间拉得长。一个国家在一个短期内国门一打开,猛然来了一大堆东西,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现在就属于这个阶段。

新词语用冒了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语言僵化,那就没救了
  记者: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它的语言是否也应该表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形态?

  周洪波:社会多元化,语言也自然鲜活、多样了。而且社会越开放,新词语也就越活跃。我们这里谈到的新词语,有的是新造的,如1999年底,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关于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双边协议的新闻公报,新华社的电讯稿中,就新造了双赢这个词。有的是从外语来的,如克隆,实际上是英语 clone 的音译。有的是从方言来的,如侃大山(北京方言)、炒鱿鱼(粤方言)等。另外还有的是通过语言本身的一些手法简缩的,如申奥、入世等。有的是通过修辞手法得来的,像豆腐渣工程等,把那种劣质工程比喻为豆腐渣,就形象多了。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渠道产生新词语,才使得汉语充满生机和活力,能很好地为我们的交际服务。

  因此,对待新词语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一定苛求它用的时间长、用的人多。这道理如同人们穿衣服,原来我们一直习惯穿单一的色调和样式,如中山装、军绿装等,现在早已不满足于这些了,我们需要各种款式和色彩的休闲装、宽松服、恤衫乃至各种奇装异服,因为新式服装穿起来更随意、更潇洒,更能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满足求新颖求变化的心理。只要喜欢,穿上一两年就值了,没有必要穿它个十年八载。从这种意义上说,新词语用冒了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就没救了。

  记者:现在我们口语里出现了很多科技新词,像克隆、CTIT等,这些词已经变得非常口语化了,大家也都明白,不必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周洪波:这也是新词语出现的渠道之一,叫科技术语的语词化。克隆原来是科技术语,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就出现了,直到1997年英国“克隆”出多利羊这一事件,这个词语也就从科技术语进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起初是克隆羊,后来又有了克隆牛、克隆猪、克隆兔、克隆猴,甚至克隆人等说法。随着克隆这个新词的一再出现,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意义——复制的意思。如去年有关媒体报道了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出席一个顶级记者的年度招待宴会,布什非常风趣地告诉大家,他正式“克隆”出了一个副总统切尼,这样他就可以享受四年的悠闲时光了。科技术语的语词化,无疑与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密切的联系。

不能用平时的标准去要求网络语言,也不能随意把特定的网络词语拿到大众生活里
  记者:现在网络上又搭建了一些新型的平台,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看法,网络语言也空前的活跃。但现在也有一种观点,对网络语言的随意性提出质疑。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网络语言的随意性与主流语言的规范性之间的矛盾呢?

  周洪波:我们说的网络语言,主要指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词语。在网上,如果你称漂亮姑娘为美女,那就太“老外”了,网上美女称“美眉”。还有“大虾”,也不是你我口中吃的油焖大虾,而是指“大侠”,也就是网络高手。自从有关媒体上披露北京广播学院于根元教授主编《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以来,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受到了质疑。其实,如果我们把网络语言定位在一种特殊的社群用语上,它能满足网民交际的需要,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常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那么网上说的话,只要网民们听得懂、能够达到交谈的目的就可以了,只要丰富网民们的生活就行了。这道理如同我们平常唱卡拉OK,在OK厅里,人们可以随意高歌,自娱自乐,如果在这种特定环境里按照正式演出场合那样讲究音调、音色、音准,那反而显得很不合时宜。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语言还是一种娱乐和消愁解闷的工具,从广义上说,娱乐和消愁解闷也是一种交际。

      在我们看来,语言词汇中,基本词语是核心部分,是词汇系统中最为稳定的,在基本词汇外围有很多活跃的东西,如网络词语以及广告用语、专业术语等,它们在外围活动,是比较活跃多变的。这些外围词语会有一部分进到我们语言词汇的内核里面,但也有很多始终处在外围活动,还有的出来之后可能就消失了。

  郑也夫:语言基本的规律是追求在表示同样信息的时候能怎么精细就怎么精细,网络语言非常简捷,甚至用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等,只要便于沟通,干吗非要打十几个字呢?我觉得网络也是语言的一个载体,载体的变化往往造成语言风格的变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从甲骨文的载体──龟甲骨变成竹简,语言的风格肯定是要变化的,载体逼迫你要用最简约的方式表达意思,后来竹子多一些,载体多了,可以多刻写了,风格又有了极大的变化。到了纸张成为主要载体后,比竹简又自由多了,这种载体的变化对于工具使用者来说,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人说以后是无纸时代,以前我不太赞同,因为我觉得纸拿着太舒服了,太轻便了,可以上下的看,我觉得网络还没这么好。但是现在我越来越相信无纸时代可能快来了,不是因为目前的网络比纸更方便,而是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比如说纸要消耗的资源太大了,我们现在要求信息量大,要求载体越来越多,那得砍多少棵树啊。这种事太残酷了,我们的环境已经如此糟糕,有一天可能逼得我们只能选择屏幕,虽然它的舒适感比纸稍微差一点,那也没法子,何况它还可以进步。如果这个载体真的代替了纸张之后,对语言风格、文字书写风格一定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周洪波:正因为网络语言是词汇的外围部分,它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互不取代,我们就不能用平时对基本词语的标准去要求网络语言,同时也不能随意把特定的网络词语拿到大众生活里来。

  记者:现在有一些英文缩写词,直接用英文字母,像WTOCT,英文缩写词直接进入到我们的主流词汇中来了,以前这种现象是很少的,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文化也更宽容了?

  周洪波:在汉语里,使用英文缩写词由来已久,只不过原来是用在专业文章里,尤其是科技文献里。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很多高科技的东西,由于它们进来的势头很猛,速度很快,我们来不及做一些汉化的工作。其实,英文缩写词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纯粹的英文缩写词,像ITWTOMTVVCDDVD等,这些是外语的东西,为我所用;另外一种是带着汉字的,像AA制、超、BP机、IP电话、卡拉OK等,人们对后一种比较认同,对前一种持有异议。从理论上来说两种应该是对等的。不管怎样,英文缩写词语的大量使用,说明我们对待外来词语的宽容度提高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倡导“有容乃大、厚德载物”,更何况我们现在面临的世界是必须互相交流才能发展的世界,善于吸收外来新事物新词语,恰恰是我们汉语富有生机的表现,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当然,使用时还应要看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场合,我们希望在大众传媒里边如果没有特别用开的,后面可以来一个括注,就是让大家知道,但如果大家都已经明白的,像CT超,就没有必要了。

  郑也夫:我觉得从再深层一点说,还是因为语言是一面镜子,语言透视出来的一种差距就是引入国和输出国的差距。反过来说,我们不可能看到美国的一些词汇标两个汉字,其实他们有没有从中国引进的一些语言呢?肯定是有的,但他们不会把汉字照写成中文的样子。这就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差别,弱势国家肯定重视学习强势国家的语言。到了你在国际上最强的时候,自然也可能有人学你,谁照搬谁都能随之转化。唐朝的时候,日本人学了很多中文,可是等他们发展起来之后,很多他们从西文语言里面引进来的词,像“革命”、“同志”这些词汇,又被当时中国的留日学生学回来了,所以我觉得确实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哪些新词汇有生命力,大家是自己张嘴来投票的
  记者:我们有一些流行语,在一段时间里是非常流行的,包括新词新语。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说,流行语和新词新语的生命力按照怎么样的一种规律来优胜劣汰?

  周洪波:流行词语与新词新语有交叉。流行语的一部分是新词语,但很多流行语不一定是新词语,像原来我们说的“盖了帽儿”了,现在的“酷”“下海”等。现在的新一代叫“新人类”还不够,要叫“新新人类”,或自诩为“另类”。他们互相称“帅哥”,喊“美眉”(或MM),他们“纹眉”“隆鼻”“丰乳”甚至“瘦身”。他们说的这些很新、很时尚的词语,都属于我们刚才说到的语言词汇的外围成分,这些时尚词语为这个特定的阶层的人们服务,而且服务得很好,这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也有一部分会进入内核部分,对我们的主体语言起一种丰富补充的作用。

  记者:是不是语言本身也存在一种生态平衡,有一些东西自然就淘汰了?

  郑也夫:词汇流行的时候,那种社会现象是很风行的,后来那种社会现象慢慢也衰弱了,词汇也就跟着不流行了。有的原因可能是周先生说的,没了锐气,不生动了。刚开始生动也就是时髦现象,大家都爱说,说过了以后就像时装一样,这衣服人家不爱穿了。真正要能进入到主流词汇里,那这个词肯定是有一点唯一性的,或者是在生动方面有独到之处,才能一直保留下来,这些词汇被证明确实是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事情往往并不是有权势的人所能规定的,事实上是比较民主的,大家是自己张嘴来投票的。

  周洪波:我们以前的观念是希望一个词出来之后就要用到终生,就像衣服要买特别结实的,能穿很多年。现在观念变了,有些词语出来以后用一段就不用了,或者用几年就不用了,这都很正常,不必都得从一而终。就像坐火车,从北京到广州,有的人可以坐到终点,有的人中间可以下车,不会影响整个列车的进程。其实,语言本身还有一种自我调节的功能。像“手机”,就经历了“大哥大”的过渡阶段,并不是因某些人的好恶而改变的。我们平常强调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同样,人和语言也有一个和谐的问题。

词典跟不上词汇发展的脚步
  记者:词典本身怎样关注、跟踪、记录这种新词语的发展动向和它的发展轨迹呢?

  周洪波:词典作为工具书,它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给人提供方便,为人释疑解惑。读者在查词典的时候,如果查不到新的词语,就觉得不满足。实际上,词典编写和修订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过很多道制作工序,词典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和词汇的发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这只是泛泛而论,就新词语词典来说,不管是编年体的还是多年体的,应该尽量能跟时代保持同步,或者至少能大致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个要求也不为过。

  郑也夫:新词语词典一方面是为了让那些没有处在新文化圈内的人能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另一方面为以后的人研究今天的语言风格,从这里查到出处,作为一种语言的记录。

  周洪波:新词语词典在注重描写性的同时当然要讲规范性。它除了一般的释义之外,要有例句和出处,告诉读者这个新词语是有来源的,让人心服口服。还要有出现背景和演变轨迹等内容,编写起来是不容易的。

  记者:现在新词语还有一个时代化和国际化的问题,比如说英语里也有很多新词语,是因为社会整个运转速度加快,出现的新事物非常多,包括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之快,都不是上一个世纪所能想象的,所以说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不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呢?

  周洪波:关注新词语实际上是很多国家的一个共同的话题,而且相比来说,我国还是远远滞后的。据我所知,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新词语,还建有专门的新词语数据库,他们的新词语词典有编年体的,有多年体的。法国有一个委员会,由总理直接主管,定期追踪、监测法语词汇的变化,每年向社会发布。日本对新词语的关注也很早,他们有一本词典,从1948年开始每年修订一版,现在篇幅比我们的《现代汉语词典》还大。我国从80年代开始整理和研究新词语,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振臂一呼,数十种新词语词典陆续问世,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还把新词新语研究列为一级研究课题,出版了汉语新词语的系列词典,还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新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在新词新语的入典问题上做了很多工作。所有这些,实际上是在力争与国际接轨。

  记者:语言学家搜集新词汇的渠道是什么呢?比如说普通人能不能加入到新词语的收集渠道中来?他们能否直接把他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词语提供给像您这样编词典的人?

  周洪波:以前我们编写新词语词典主要通过读报纸来收集,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都是我们关注的媒体,文学作品也是我们收集语料的来源。此外还有电视、广播里的活的语言,我们随时听到就记下来。现在我们打算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通过一切渠道向读者征集新词新语。我们真诚期待着读者朋友们的积极参与,随时把平常遇到的、词典上又查不到的不懂的词语告诉我们,我们会及时把它编到新词语词典中去的,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路是自己选的,既然选了就要自己走下去。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0:19 | 只看该作者
十年流行语的深刻嬗变
 
曝 光
 
 
  曾举行过一项由全国2000多位青年网民参与、名为“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的网上评选活动,参评者在众多候选词语中选出十大流行语,排行结果是:   1、9·11;
  2、本·拉登;
  3、申奥成功;
  4、入世;
  5、WTO
  6、翠花上酸菜;
  7、出线;
  8、QQ
  9、反恐;
 10、Flash
  尽管入选的词语只有10个,却从一种独特角度表现了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第一,全球化背景下强烈的世界关怀与问题意识;第二,“中国年”里空前高涨的民族自豪感与发展期待;第三,网络时代的新奇迷恋与流行文化追逐。

  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总是最为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变迁。

  1993年《大学生》杂志曾举办了“大学生评选大众十大流行语”活动,其评选结果为:
  1、下海;
  2、申办奥运;
  3、发;
  4、大哥大;
  5、第二职业;
  6、电脑;
  7、没商量;
  8、说法;
  9、发烧友;
 10、学雷锋。
  如果将这一结果与2001年的评选结果加以对照,社会及其心理变迁的程度与轨迹可以清晰地窥见一斑。

  有一位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20年(1979~1999)最流行的新词汇总结为:中国特色、平反、一号文件、万元户、顶职、托福、乡镇企业、小康、国债、股票、倒爷、奖金、打工、艾滋病、炒鱿鱼、一国两制、赞助、甲A甲B、希望工程、下海、第三产业、迪斯科、回扣、跳槽、生猛海鲜、电脑、白领、兼职、大款、卡拉OK、快餐、休闲、减肥、打假、商品房、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两个转变、东西联动、费改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软着陆、降息、年薪、回归、知识经济、下岗、分流、按揭、克隆、上网。

  而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流行语评选活动和有关研究的结果,人们轻易地就能挑出一些凸显这10多年社会与心理变化的流行语:下岗、抗洪、再就业、房改、世界杯、彩票、金融危机、泰坦尼克、上网、减员分流、知识经济、性骚扰、隐私、货币分房、数字化、酷、千年虫、盗版、拍写真、打假、贺岁片、新新人类、小资、闪克、唐装、名人畅销书、手机短信、韩流、酷毙了、哇噻、帅呆了、听证会、美女作家、黑哨、下课、美眉、足彩、零距离……

  开放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行现象、时尚现象的不断出现,并且时常形成种种社会焦点。流行语便是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流行现象,其议题和焦点的丰富性、新颖性、流变性都充分表明,当今的社会心理在总体上正朝着一种日益开放、多样、理性的方向迈进。


    ──摘自《中国百姓蓝皮书》,解放军文艺出版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1:3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20年来平均每年产生800多个新词语
 
王赐江
 
 
  自古以来,词汇这种表情达意的载体就带有打上了特定时代的烙印,必然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

  它永不停息的吐故纳新,忠实地记录着历史长河奔流不止的轨迹。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汉代和唐代,都是新词语涌现的高峰期。“一滴水里见太阳”,从词汇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时代行进的匆匆急促脚步。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末,“大跃进”、“大鸣、大放、大字报”、“狠斗私字一闪念”成为当时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语,这些严重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词语和与之相联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曾几何时,“工分”、“粮票”“布票”……是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词汇,反映着当时社会物质产品的匮乏和生产方式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逐步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一切都在人们日常用语和报刊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词汇更新换代的程度可反映出一个社会变革的深度和广度。“改革开放”、“解放思想”、“两个文明”频繁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向世人昭示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方针政策的转变。

  如今,如今,我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词语对“依法治国”、“政务公开”、“安居工程”、“价格听证会”、“一站式服务”、“可持续发展”等已是耳熟能详,它们从不同角度生动反映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重大决策,为民服务意识的增强以及在社会发展模式上的成功探索。“市场经济”、“证券交易”、“电子商务”、“土地流转”等词语则显示出着我国经济领域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和所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新突破。而“家庭轿车”、“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原先这些以前还是恍若隔世、遥不可及的“奢侈品”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统计,20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平均每年要产生800多个新词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年9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而其2002年增补本就添加新词新义1200余条,及时地反映了语汇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汉代和唐代,都是新词语涌现的高峰期。我们目前所处的年代,无疑又是一个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的新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2:07 | 只看该作者
新词新语的来源和文化考察
 
吴 燕
 
 
【摘要】   新词新语主要指最近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的词语,其来源涵盖了一些外来词、方言词、专业词、缩略语的吸收和原有词转换语义等语言现象。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心理变化,以及当代文化环境的稳定因素和动态因素,对新词新语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新词新语 来源 社会心理 文化背景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各种新事物、新思潮、新观念纷至沓来,生活时尚和社会热点也频繁更迭。语言作为社会现实和人们思维的反映,很自然地要适应这种社会快速更替的发展节奏。语言中的词汇,对社会的变化最为敏感:它要不断创造新词新语以反映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也要不断淘汰旧词旧语,或者变更词义的使用范围、褒贬色彩等去满足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变动往往引起语言与社会的矛盾,这一矛盾表现为名与实的矛盾,名与实的矛盾是新词新语得以产生的基础。”所以近年来,不论在传播媒体里,还是在人们口头交际中,都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它们成为汉语中一个充满朝气,备受青睐的新兴家族。不但青年人爱用这些新词语,连老年人也能欣然接受,在他们口头上不时会迸出“上网”“克隆”之类的新鲜词。这些新词语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了政治、科技、文学、哲学、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例如政治领域的“反恐”、“倒萨”,科技领域的“闪存”、“磁悬浮”,经济领域的“退税”、“泡沫经济”,日常生活领域的“蹦极”、“瘦身”等等。

一、何谓新词新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人们对客观世界也会不断产生一些新认识,因此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反应当时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们认识的词语,这些词语在那段特定的时期内都曾被列入新词新语的行列。曾几何时,“互助组”、“合作社”、“大跃进”、“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都还是颇为时髦的新词语,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有的被沿用下来,由于时间长了而退出了新词新语的行列;有的随着所表现事物的消失,已不为人所用,成了历史词语。

  如何界定新词新语?这在当前语言学界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认为,新词语是“新创造的,但还没有被普遍接受的词或短语”。(见于R·R·K·哈特曼等著《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有的认为,“新词语这个术语是指任何还感到新鲜的新的词汇单位”。(见于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有的认为,新词是“一个最近创造的、代表新概念的词、短语,或一个旧词的新含义”。(见于李行健《新词新语词典》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新词新语是在近期内产生的或是从方言词、外来词中吸收到普通话中的词语。“近期内产生”,这个时间应限定在近一二十年内,时间再长就不符合新词新语“新”的要求了。再者,无论产生于何时何地的已有词语,只要是近期内被吸收到普通话中的词语,就可以算作普通话中的新词新语。比较特殊的一种是普通话中原有的词语最近增加了新义或发生意义转移,它的作用相当于新词,也应被归入新词新语之中。


二、新词新语的来源

  1、新造词:

    新造词是指已有语素独立而成的新词,或者根据汉语构词法,由原有语素合成的新词。已有语素独立成词的,如:爽、酷、炫、靓等,这类词在新词新语中所占比例较小;复合新词在新词语中则比比皆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新的构词语素一出现便呈现出超强的构词能力,形成一个词语系列,用来指代或描述某一类事物或现象。如:作为一个否定性类词前缀,“零”的使用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当代汉语中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零X”复合词,像“零风险”“零缺陷”“零距离”“零突破”“零储蓄”等等。

    新生事物的诞生或新现象的出现,必然伴随着许多新词语的产生。比如,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网吧”应运而生;沉迷于网络中的“网虫”们称新手为“菜鸟”;在OICQ聊天的过程中有些“网友”甚至开始“网恋”;“MM”们喜欢“网上购物”中的“东东”……

  2、吸收外来词: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洋味”十足的新词语渗透到我们的社会用语中,给本民族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新词语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

   ⑴ 音译新词语,即直接借助外语词的读音翻译过来的新词语,如披萨(Pizza)、汉堡(Hamburger)、雅思(Ielts)、西门子(Simens)、芝士(Cheese)、拷贝(Copy)等。音译词一般是由于其表达的内容在汉语中尚无对应的词而产生的,它表达简易、直接,具有异国情调,便于拿来“洋为中用”。

   ⑵ 意译新词语,即按其所表达事物的概念意译引入汉语中的新词语,如电子邮件(E-mail)、街舞(Hip-Hop)、微软(Microsoft)、蓝调(Blue)、闪存(Flash)、整合(日语词)、人气(日语词)等。意译外来词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达越来越简明清晰,利于交流,并且符合汉民族的语感。

   ⑶ 音译兼意译新词语,即在语音上保留了与原外语词相接近的读音,而在词义上保持与原词相对应功能的新词语,如因特网(Internet)、黑客(Hacker)等。有些外来词在吸收的过程中,经过“汉化”处理,比如:奔腾(Pentium)、雀巢(Nestle)、金利来(Goldlion)、托福(TOEFL),这类外来词在保持原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汉民族韵味,更贴近民众的心理。

   ⑷ 直接以外语字母缩略的形式或与汉语混杂的形式出现的新词语,如ATM(自动提款机)、CEO(执行总裁)、CPU(中央处理器)、DIY(自己动手做)、R&B(蓝调音乐)、恤、SIM卡、移动QQ等。

  3、吸收方言词:

    方言词跨地域流行并进入普通话,主要表现在北京方言和港台方言上,这两种方言的地理位置恰好构成南北相对之势。跨地域流行的北京方言主要是近年来产生的新方言词,如“特”、“傻毙了”、“坏菜”、“跩①”、“欠扁”、“宰人”、“作②”、“撮一顿”等;港台方言在大陆地区的流行,已是毋庸质疑的事实,“蛮”、“仔”、“哇噻”、“嗲”、“煲电话粥”、“拍拖”、“秀逗”等词语的流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词语通过现代各种媒介的广泛传播,现已成为被人们所接受的普通词语。

  4、专业词语一般化:

    由于高科技行业和经济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行业的一些专业词语使用频繁,逐渐被吸收到普通话中来。例如:“硬件”“软件”,本来指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现在被泛化使用,“硬件”也用作指生产、科技、管理经营中的设备等物质条件,而“软件”还用来指人员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按揭”,指在房地产行业中买房的用户不能一次付清款项,用所买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的行为,由于房产的持续升温,“按揭”一词如今已是家喻户晓。

    另外,像“宽带网”、“运作”、“数码”、“互动”、“基因”等都是吸收专业术语所产生的新词新语。

  5、缩略新词语:

    追求快捷、简明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也是词汇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反映在新词的创造上便是大量缩略语的出现。缩略语由原词组的主要语素简缩而成,所表示的概念于原形式相同。例如:“娱记”是娱乐记者的简称,“足按”是足底按摩的简称,“小资”是小资本主义情调的简称,“非典”是非典型肺炎的简称。其他还有:“三个代表”、“保研”(保送读研究生)、“博导”、“愤青”等。这样的缩略语表义明确,语音固定,符合简约性原则。

  6、原有词增加新义:

    词语的不断发展变化,从外部看是数量的增加,从内部看则是语义的转换,而某些语义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新词语的产生,它是通过比喻、借代、引申等方法赋予旧词以新的义项后,将其用在新的语境中,表达一种新的意义。“豆腐渣”是制豆浆剩下的渣滓,近年来被人们用来比喻劣质产品,例如“豆腐渣工程”。“波西米亚”原是中欧的一个国家,现属于捷克的一部分;近几年被时装界借用,以“波西米亚风”来指代崇尚繁复、图案夸张、多点缀的时装潮流。“八卦”是《易经》中的八个卦象,后来被用来占卜,现在被引申为喜欢搜集小道消息、爱打探别人隐私的意思,多被用来形容娱乐记者或杂志。


三、决定新词新语的社会心理因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促进和强化了人们的开放心理。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只关注政治运动,很少有机会涉足其他领域。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纷纷跻身于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潮中,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体验和感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新词新语涉及范围之广,是改革开放以前任何时期所不可比拟的。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经济浪潮的冲击,强化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引起了一些商业文化气息浓厚的新词语的广泛流行,诸如“老板”“资讯”“性价比”等等。“老板”作为称谓词,原来只用来指生意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日益广泛。时下,从小商小贩到国家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领导,甚至大学里的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或研究课题组的负责人,被称为“老板”者大有人在。“老板”这一称谓词的流行和泛化,是人们传统观念、思想意识和处世准则发生变化的标志。它映射出人们“重文轻商”的传统观念已被颠覆,商业行为准则已在不少方面取代了传统的处世准则,成为人们处理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基本准则。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现代社会人们开放心理的重要体现。

  2、从深层次看,许多新词新语所表现出来的趋新、趋简、趋雅的语言特征,也是人们的开放心理使然。人们对新事物特别敏感,而且喜欢追求新颖,只要有带有更大信息量的新词语,就绝不用旧的。比如人们现在多用“互动”而不用“互相作用”,说“随身听”不说“小录音机”,常用“吸引人们的‘眼球’”来代替“吸引人们的目光”。对于外来的和港台的新词语,人们也采取“海纳百川”的态度,在其背后既显示着中华民族文化胸襟的开放,又多多少少搀杂了以“境外词”为时髦的盲目倾向。

    现代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各方面都尽可能地追求高效率,新词新语中缩略语的大幅度增加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最近让人们谈之色变的“非典”是“非典型肺炎”的简称,“非典型肺炎”的发音中平仄多次交替,说起来很不顺口;在简缩时人们抓住“非典型”这一区别于其它肺炎的特征,简称为“非典”,它音节数量少,容易上口,正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面对富足的世界,人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生活模式,注重生活的质量和品位。在这一心理的暗示下,语言的运用上自然会出现趋雅的特征。昔日的“减肥”现今美其名曰“瘦身”;“口红”被“唇膏”所取代;“学生宿舍”多被改为“学生公寓”;“丈夫”被叫做“先生”“老公”,这些都属于雅言之列。


四、新词新语产生的文化背景

  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正处在一种稳定因素和动态因素交织的状态之中。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民族自信心构成了文化环境的稳定因素;中西文化交流、南北文化融合构成了整个文化环境的动态因素。两者均对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如“做秀”一词,既带有中西文化、南北文化融合的印记,也充分显示出汉民族固有的构词心理以及传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做秀”的“秀”源自英语词“show”,有“展示、炫耀”之义,但“秀”又是一个极富民族韵味的词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隐秀》篇,其中的“秀”,周振甫先生释为:“突出,像鹤立鸡群。”在这里“秀”明显蕴含着“显现”之义。另外,粤语的“秀”与“show”音近。同时,“做”是汉语中一个表现力很强的词语,汉语词汇中已有“做作”、“做样子”等类似的“做”组成的词语。这种尽量采用能大致表达原词意义的汉字引发人们联想,从而达到使人们望文生义效果的“汉化”手法,是西化与民族化的统一。

  在文化环境的稳定因素和动态因素对新词新语共同起作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来看,稳定因素始终起着明显的优势作用。新词语归根结底是植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之中的,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各种潮流。例如,“校漂”一词正是现代校园文化环境所特有的产物。实行大学生择业“双向选择”,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动荡。“校漂”一族正是一群正从学生时代向职业生涯转变,生活和事业尚未稳定,处于独立和漂泊状态的年轻人。“校”指明了它所涵盖的范围──本科及研究生毕业前后的青年;“漂”带给人不定感,体现出大学毕业生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摇摆于现实与梦想之间。又如,在“非典”时期,“SOHO”成了时髦话题。“SOHO”是“SmallOfficeHomeOffice”的缩写;现代人强调的是该词的后一半,主要指居家办公的工作方式。在许多人眼里,“SOHO”一族不必朝九晚五,不必提心吊胆地挤公共汽车,象征着自由的工作和生活。

  词汇的创新与发展是语言发展自身的要求,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文明程度。现代汉语中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也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生动、丰富,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


────────
【附注】

  ① 跩,读zhuǎi,上声;贬义词,指人态度或神情傲慢、无礼,带有炫耀之义。

  ② 作,读zuō,阴平;如“作天作地”,含有矫情、故作姿态、没事找事之义,多用来指小女人。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2:3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语言我们能拒绝吗
 
姚玉成
 
 
  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一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逐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果你不了解网络语言,就很难被视作网民中的真正一员,就像不懂英语很难和世界接轨一样。

网络的另类声音
  如今,网上新词可谓满天飞。

  在网上,如果你称呼漂亮姑娘为美女,肯定会让网友们闻之喷饭──太俗了。网上美女的称呼叫“美眉”。美眉已流行了多年,用漂亮的眉毛指代女网友,贴切。如今,更简称为MM。无独有偶,在中国的传统词汇中,东施是丑女的代名词,谁叫她效颦来着。还有,有事给我伊妹儿吧,远比 E-mail 好听十倍,而且你还可以想象是美眉发来的。

  这还只是网络语言的一小类,它来源于中国的传统词汇,但被网虫们赋予了新的含义。网上是怪词的天下。进了聊天室,选择说话方式有公开的、秘密的,你对网友说,咱们秘密说吧,一下子就露怯,应该说私聊、潜水。进了BBS,看见“欢迎你来灌水”,就是让你发表意见,写文章。与之相应的还有造砖,灌水是随便写,造砖是用心写。光从写作费力程度的不同就可以看出两种写作方式的差别。

  网上还是很多拼音和英文简写的天下。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如果有人在网上喊你JJ,你千万别误会,它可不是指迪斯科舞厅,而是一个亲昵的称谓──姐姐。还有GGDD等,是哥哥、弟弟的意思,网络真是让人感觉亲如一家。一到网上,大家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冠以GGJJDD的称呼,这使得原本冷冰冰的虚拟数字网络平添了一份温馨和亲昵。网友们对你说BB,意思可就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和你说拜拜。TMD,本来是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因为和“国骂”的拼音简写不谋而合,所以成了骂人的专用语。骂人的话简写,人名也可以简写,不知道FXD,在网上甭想混下去,那是指网络评论家方兴东,WSH是吴士宏,JQP是姜奇平,都是IT业的名人。

  网上又是错别字的天下,但这些错别字有的错得很可爱,错得大家都能接受。“斑竹”说,文章写得好,会送你一些小东东。看到这话,可别发愣。斑竹?就是版主。怪就怪智能拼音词库里“版主”这个词得自己造,又费时又费力,哪是网迷们能接受的?“版主”成“斑竹”也就顺理成章了。东东就是东西,这样说是不是很可爱?同样的,我来乐──我来了;气死我乐──气死我了;菌男──俊男;霉女──美女。

  网上也是数字的天下,因为数字远比汉字来得简单、方便。倘若你初涉网络,除非有破译密码的天才,否则是绝对弄不清楚数字语言代表的真正含义。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高手就是这样栽在网上的。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了;687──对不起;你真是个286,那是说你傻,脑子转得慢,像台运算速度最慢的286一样。

  网上形象语言也很多,愤怒了,可以选择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尝了。总之,网上不是“正经”中国话的天下,网上人不亦乐乎,网下人两眼茫然。有迹象表明,网上新名词不但在网上飞,还飞出了网外,开始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用语的一部分。

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
  一位小学教师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哇塞”,闭口“酷”的,让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学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记、周记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类似语言。据了解,学生们的类似语言相当一部分是从网上学来的。这位老师呼吁,现在学生上网的越来越多,而学生们又正处于打基础的时候,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对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一位资深教育界人士则认为,应当客观地看待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不能一棍子打死。语言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如果一种新的语言产生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话,我们就不能也不应人为地去阻止它。比如说一些大众俚语、俗话,就有很强的生命力。倘若是些类似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则应当坚决制止。

  另一位教师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正规,语法、词汇的运用都比较讲究。可是网络语言却不一样,随意的成分太大。如果单纯拒绝网络语言也不明智,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方便表达很多学生内心世界。但一味地放任自流也不行,这其间有个度的把握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文章中出现个别网络语言,我不会去责备他们,而是主动地去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毕竟,对待新类型的语言,我们采取的方式不应当是逃避而是去学会如何面对。

语言发展不能拒绝网络
  国家新闻出版署对于报纸、期刊、杂志上出现的文字,都有相应的规定。而对于兼具媒体性质的网络语言,还没有出台专门的规定,有关部门也正在商讨相应的措施。

  也有人认为,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看它是否具有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就可以接受了。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有些专家还专门从事收集、整理新词汇的工作呢。

  一位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综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远的不说,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应用范围。现在的小孩都是从看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更加简单、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的新现象,只是对之要加以引导。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08月07日第九版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9:43:05 | 只看该作者
2001年最流行词语
 
中国语文网 编辑整理
 
 
  仿佛就在昨天,IT产业流行语的色调还是阳光一片:“上网”、“上市”、“知本家”“电子商务”、“CXO”—殊不料转瞬之间便阴云密布,如今人们时时挂在嘴边的,已经是“寒冬”、“裁员”、“倒闭”、“缩水”、“死定了”、“还活着”之类的感慨了。

  好在流行语往往是被放大和夸张的东西—就在“冰天雪地”的2001年,国内IT产业依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而不少学者预测新的增长周期将发轫于今年下半年,我们更期待那时的流行语!   IT寒冬:

  2000年下半年IT界就出现“寒冬”这个词儿,冷空气的源头是纳斯达克,罪魁祸首被认为是1999年以来的投资过热,而且这一场寒冬竟横跨整个2001年。在《计算机世界》主办的2001年IT财富年会上,CEO们主要就是谈论如何“过冬”和“踩刹车”。据IDC信息:中国 IT市场在进入2001年后“下降得很厉害”,即使联想这样的企业也不得不调低全年PC销售指标。可以预见,IT业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都要在艰苦环境里生存、调整、历练,但这对于一个产业走向成熟未必是坏事。

  裁员:

  作为“IT寒冬”的“附属品”,裁员成了2001年IT业一道奇特风景,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上半年,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爱立信、西门子等跨国公司发布裁员计划;下半年,国内联想、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也宣布裁员。据统计,2001年中关村人员流动率高达30%。不过,裁员对 IT员工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伤感,毕竟机会还是多多,而且入世后新一轮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拉开架势。不少有实力的企业甚至遵循“股市下跌、逢底建仓”的原则,趁机会网罗人才。

  出局:

  足球教练被炒称“下课”,企业“CXO”们落马则为“出局”。2001年以来,IT企业出局者数量无疑创下新记录:美商网的童家威、新浪的王志东、MY8848的王峻涛、方正的祝剑秋,Chinabyte 的宫玉国……最新一个是实达的贾红兵。幸免的“CXO”们也大都光环尽褪,如履薄冰,有的甚至被传言描绘成了“出局”与“不出局”之间的边缘人物。没有人怀疑这些出局者的才能和影响力,但能否笑到最后,全看“CXO”们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了。

  并购:

  2001年发生在IT业的并购案尤其多:联想与时代华纳共同打造FM365、Tom收购163.net、天极入主 Chinabyte、新浪参股阳光、用友吃下华表,等等不一而足。并购被认为是资源整合和取悦股市的有效途径,整合得好就能创造新价值,所以有人预测今后并购会愈演愈烈。但并购也是一把双刃剑,弄得不好也会成为陷阱,譬如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业务上的两张皮现象,还有许多经理人就是在并购之后被资本逐出山门的。

  中国大制造:

  随着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中国大制造”的话题迎来了真正的高潮。显然,中国的劳动力便宜、市场巨大、IT制造已经初具规模,所以英特尔一位副总裁预言:“中国IT硬件出口2001年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中国IT制造取代美国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目前全国各地都憋足了劲要搞IT制造基地。但在观念和操作模式上还有不少问题,在有些人眼里,似乎制造基地遍地开花就算大制造了,其实真正的大制造,需要高度专业化和精细的管理,需要一种“大者恒大”的境界,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宽带:

  有人把2001年称作“宽带年”,足可见宽带网络之热。从年初开始,中国电信、网通、广电、长城宽带、蓝波万维等新老企业就开始在大江南北、全国上下掀起宽带建设的热潮。遗憾的是,尽管宽带已在许多城市开通,但达到普及形成气候还有相当距离。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应用跟不上:视频点播、多媒体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互动游戏等还是凤毛鳞角。于是有人开始批评“宽带泡沫”。但也有人以为不必多虑:只要把“路”建起来了,就不愁没有车跑—宽带是不是泡沫,时间将是最好的证明。

  移动互联:

  尽管“移动互联”尚未普及,但丝毫不影响这个词儿的流行。个中原因一半是因为“人的本性不愿被捆住”,另一半则来自IT厂商强大的市场攻势。引领IT潮流的美国ComdexFall 展览会,自1999年以来连续两年的主题都是“移动互联”。国内IT市场也在大吹“移动”之风,不过目前厂商瞄准的市场是企业移动办公,因为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保持联系”,而希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与自己的企业保持“工作流的整合”。

  服务:

  2001年以来,“服务”变得备受推崇,从IBM喊出“IBM就是服务”,到惠普力推“电子化服务”,再到联想声称“把服务写进每个人的DNA”,相当数量的IT企业开始了向服务的转型。这回转型将“服务”提高了一个层次,因为服务不再是产品的附属品,而是反客为主摇身一变为可以出售且利润丰厚的产品。在这里,产品变成了服务的配角。而网络时代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则给这种服务产业的生长提供了沃土—因为个性化是大生产永远无法复制的。

  WTO

  2001年12月11日,叩击了15年之久的WTO大门终于敞开。面对入世,IT人感受的首先是压力:中国入世不幸“恰好赶上全球经济衰退”,由此迎来的首先是饿狼环伺。中国企业要想“与狼共舞”,自己也得成为狼才行,否则就会被吃掉。但换一个角度看:WTO有四个协议涉及IT领域,其核心内容是削减关税和放开市场。短期内IT产业会受到冲击,但却可以促使中国企业坚定不移地走上由羊变狼的角逐场。而且“削减关税和放开市场”有助于打击走私,铲除垄断,换来了市场的规范,这对 IT产业何尝不是一个利好消息。

  WinXP

  微软不愧是软件王国的巨无霸,每推出一项新产品总能牵动世界的关注。与 Win95一样,WinXP 的发布也堪称划时代的进步,不过此一时彼一时,造势已久的 WinXP 并没有再现 Win95发布时那种万人空巷的场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WinXP 销量远不及当年的Win98。WinXP 最大的卖点是网络和数码应用集成功能,但人们同样对“随XP捆绑的近乎无所不包的应用软件会不会剥夺和瓦解了用户的多样化选择”感到担忧。

              
    ──原载《计算机世界报》第01期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21:30 , Processed in 0.15259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