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090|回复: 5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10-20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墨缘网》与《教师之友网》友盟合作商谈纪要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144&goto=lastpost#lastpost

潘老师近年艺术简介

1991年1月   当选为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1991年10月  中央电视台及湖北省电视台等专题报道
            百米长卷《五百罗汉全图》的绘制成功
1991年12月  广州,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五百罗汉全图》特邀展出,并被印尼华商收藏。
1992年4月   台湾新竹慧光佛门文物中心收藏《十八罗汉图》
1992年10月  出任孝感画院院长
1993年3月   获首届“李白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93年5月   当选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1993年8月   出版《华开见佛——潘直亮佛教题材水墨画作品选》画集
1995年4月   当选为孝感市文联副主席
1995年5月   连任孝感市美协主席
1995年7月   《华开见佛》被比利时王国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收藏
1995年10月   《恋》被日本村上美术馆收藏
1996年10月   应邀赴台北·国父纪念馆画展。作品入选该馆大型精装“典藏画册”
1997年6月   获“香港回归文艺创作展”金奖
1998年8月   获韩国“韩中优秀作家选拔交流展”优秀作家奖
1999年6月   受聘东方书画函授学院教授
1999年8月   获美国“第三届国际金鹅书画大赛”铜奖
2000年9月   应邀第二次赴台北画展(台北市立图书馆展览厅)
2000年12月  《杏坛授业图》获台湾纪念孔子诞辰书画大展特别金奖,并被《中国美术》社收藏
2001年2月   广东顺德市天任美术馆画展
2002年2月   应邀赴马尼拉“首届菲华文化艺术节”举办画展
2002年5月   作品《清凉世界》入编1949—2000《中国美术选集》第二卷
2003年元月  广东汕头市举办画展
2003年10月  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书画作品展并获金奖
2004年元月  广东罗定市博物馆画展
2004年11月  出版《潘直亮画集》


http://www.dashuhua.com/boke/60199876.html
http://www.dashuhua.com/boke/60199876.html





我市画家潘直亮程惠钊迎春画展在广州举办

发布时间:2010-08-29

来源: 孝感日报



  本报讯 (记者黄明珠 ) 由广州月桂美术馆策划主办的我市画家潘直亮程惠钊的“佛心禅意——潘直亮程惠钊迎春国画展”于2月11日开始,在广州锦绣香江俱乐部月桂美术馆展出,画家的新画集《佛心禅意——潘直亮程惠钊小品集》也同时发行。
  潘直亮曾在本报工作多年。他们是一对年已古稀的孝感籍夫妻画家。他们数十年专攻中国古典人物画,一工一写,一张一弛;一色彩绚烂,一墨气淋漓;一工整、细腻、繁复,一率意、粗犷、疏放。这次展出的作品,大到丈二巨制,小到尺幅斗方,无不透射出画家的扎实绘画功力和深邃文化内涵。画家近年曾多次应邀赴台湾和东南亚举办画展和艺术交流,此展是他们在广州首次举办,时值虎年新春佳节之际,他们的画展给节日增添一道别样的风采。






潘直亮12梁山英雄聚义图  潘直亮老师所作的“梁山英雄聚义图”, 历时八月,于戊子年仲(二零零八年夏)完成,属中国画写意人物长卷,全卷长12米宽1米。此画用墨淋漓尽致,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目前当代中国画人物中罕见之优秀之精品。
    此画作必将会引起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水浒传乃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如果从明代正式刻板刊行于世开始至今已六百多年矣。透过一部水浒传,从中可以领悟到许许多多深刻而有意义的东西,这也是水浒传历久不衰、代代相传的魅力所在。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各类人物,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把一群具有各类经历和性格的人物塑造成形象各异,血肉丰满的传奇英雄。正是这一百零八位英雄群像的成功塑造,使人读后如形可视,如声可闻,印象之深终身不忘,使水浒传在人类文艺史上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卓越的审美功能。
                                                               

                                                                         ——摘录古代艺术三百题

“梁山英雄聚义图”——水浒一百零八将全图
局部图一
局部图二
局部图三
局部图四
局部图五
名称:《梁山英雄聚义图》
尺寸:1200cm×96cm
价格:(RMB)80,000

收藏热线:0769-22339999-102
联系人:许小姐

旗峰艺术馆有限公司经营部
与潘直亮老师的对话       《南方企业家》采访潘直亮




时间:2006年12月16日下午
地点:潘直亮、程惠钊画室
    站在天河直街28层潘、程二位老师画室的窗旁,隔街相望是天河城富有标志性的身影,楼下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繁闹景象。古人有曰: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二师竟能身处闹市,以艺为器,炼就一身道行,画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不禁想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否是二师人生哲学的引至?抑或是二师依市而居的注脚吧。




与潘直亮老师的对话

     也许是真有那么一点点绘画天赋吧,大家就把我当神童看,自己就越发不可收了。
    《南方企业家》:(以下简称《南》)1996年至2000年间,你和程老师曾先后两次携画作在台湾举办伉俪画展,取得良好反响,听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老先生和台湾书画界及收藏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些美誉的取得一定是和你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分不开的,我们不妨把目光回溯到你的少年时代,你是在怎样的氛围中走上绘画之路的?
    潘直亮:(以下简称潘)我的绘画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三四岁时就有很强的涂鸦欲望。那时家里很穷,不像现在的孩子有专门的绘画工具,只好用母亲夹鞋样子的本子来当作画纸,信手的涂抹竟赢得母亲和邻人们的一片叫好声,于是就更加起劲地涂抹,一直到读中学都没有间断。
    每次画完,就将大作贴在土墙或木板上,也许是真有那么一点点绘画天赋吧,大家就把我当神童看,自己就越发不可收了。读初中时,还自创了一种图画日记,将每天所见所感用画表现出来,这样坚持下来,不知不觉也画了十几本了。
    湖北的夏天和冬天都很难熬,而武汉地区素以火炉著称。到了晚上,为了避开成群蚊子的叮咬,只好打起赤膊龟缩在厚厚的蚊帐内,点着煤油灯画画,时间一长,蚊帐里被煤烟熏成遍是黑黝色了。由于天暑似炉,不多时坐下床席就成水席了,只好移座帐外,蚊咬难耐呵,于是灵机一动,找来大木桶注满水,将双脚浸入水中,既防蚊咬又防暑。
    由于陆续在报刊上发表作品,造成小有名气,有几家新闻单位和文化单位拟调去工作。当年的人事调动,现今年轻人不可想象,一句“人才不可外流”,便将你卡得死死的。直到文革期间,许多单位的“臭老九“被下放到农村或干校劳动,单位工作要人干,于是根红苗壮,又被认为有点能力的我,才被调到了新闻单位,担任美术编辑工作。
    《南》:你从一名农村教师,因为绘画的影响,成为报社的美术编辑,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可算是自学成才的典型。那时期主要是以画什么为主?
    潘: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只能用线描的方式来作画,一张纸一支毛笔即可。画油画、水粉都需要相应的工具和颜料,那须得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就算画国画,宣纸也买不起啊。
    那时节,政治运动不断,我的任务也就很多,经常被各级政府借去画画,搞创作。时间一长,我就对连环画特别感兴趣,它的好处是故事性强,又很通俗,群众也喜闻乐见。先是画些政治性强的连环画,后来就将自己感兴趣的民间故事、民族英雄、历史掌故等改编为连环画脚本,我称之为“剁鳝鱼”,即将成篇文字切划成若干段落,再根据段落文字内容创作画面。不瞒你说,由于发表作品有稿费,对于当年人民公社记十分工(强劳力一天的计量)一二角钱的报酬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促使。

    天天面对的人物和场景,几乎闭上眼也能画出来。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个很特别的现象,它的题材虽是宗教,但根子还是生活化的。
    《南》:你的连环画作品在湖北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我小时候就看过你画的许多连环画册,据我所知,在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就有50余册之多,最近我在收藏网上发现你画的许多连环画册都很抢手呢。
    潘:是啊,那时非常痴迷于画连环画,加上约稿的出版社也多,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等十多个呢,天天猫在屋子里伏案苦干,虽然内心很充实,但同时也放弃了生活中许多别的乐趣。
    《南》:画连环画要具备很强的造型能力和画面经营能力,在是导演的同时,还得身兼演员、服装、道具、化妆、效果等职,必须拥有极强的综合素养才能胜任,你平时都会读哪方面的书呢?会经常写生吗?
    潘:我那时读书相对杂一些,因为画连环画涉及的范畴很宽,涵盖很多领域,许多知识虽谈不上精通,但至少要了解。那个年代的画家对待作品都是非常严谨的,而我就要更加认真才行,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只有靠实力才能说话啊。平常除了读必修的有关艺术理论和绘画技法书籍外,基本上就是比较实用性的书了。比如,画到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你就得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收集相关的图片,要搞清楚其建筑、服饰、器皿、家具,甚至女人的发式、衣裙的流苏、宽袖上的图案等等。而每个朝代又都不同,所以一路画下去的同时,知识也就不断地在积累。
    近些年,我就是有选择性的读书了,相对虚一些,会偏向修身养性一类的书籍。
    以前在农村生活,画的又是农村题材,天天面对的人物和场景,几乎闭上眼也能画出来。画古代题材是靠资料的占有,也无法写生。但是触及到我不熟悉的内容,就必须要写生和体验生活了。1983年,我接到出版社的任务,画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其背景在是冰天雪地的东北长白山地区。我二话没说,背着简单的行囊就直奔长白山,到了山脚下,当地人见我一个人就想上山,直说危险,因为山上除了猛兽还有抢劫的歹人。但我还是执意地一人深入到长白山腹地,甚至去到杨靖宇牺牲之地体会当时的情状,画了大量的速写回来,画成后被出版社作为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评选并获奖。


《南》:那时有感动你的人和打动你的事吗?
    潘:当然有,我学画的过程虽很艰苦,但也遇到了不少好人和恩师。像《孝感报》社的老编辑黄池轩老师,湖北美术出版社的陈贻福老师,武汉画院的中流院长,湖北著名画家汤文选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教诲,使我受益良多。感人的事也有很多,现在也一一难尽。
    《南》:你是以人物画见长,最擅长佛教题材的表现,特别是对罗汉应真的描绘,栩栩如生,精妙独绝。你认为宗教和艺术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潘:对于佛教的兴趣,缘自我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母亲是很虔诚地信奉佛教的,所以她的言行对我产生较大的影响。
    及至上世纪80年代中晚期,我开始构想创作《五百罗汉图》,因那时有关罗汉的资料很匮乏,还带一位学生专程赴汉阳归元寺收集素材,寺内不让拍照,就用速写的形式来记录。历时数年,完成后参加“广州首届中华百绝博览会”引起很大反响,并被藏家收藏。后来有关佛教题材都会激发我的创作灵感,诸如:《面壁图》、《十八罗汉图》、《济公图》等等。
    说到宗教与艺术,二者应同属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从原始社会起,宗教与艺术就息息相关,原始人认为神灵主宰一切,所以生活中处处有着很浓的宗教意味和仪式,而当时的艺术要反映生活,也就必然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在宗教影响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反作用于宗教,特别是绘画,作为宗教宣传的手段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艺术在艺术史中是个很特别的现象,它的题材虽是宗教,但根子还是生活化的。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里,宗教艺术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直到无神论和世俗艺术的急剧发展,才形成现在多元化的艺术时代。

    我就想:在浩瀚的酒文化长河中,如能用长卷的形式将酒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典故展现出来,捋其脉络,显其华彩,也可让其系统化、系列化。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思想深刻而自然的流露,同时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南》:2003年,你创作了一幅高约1米、长38米,表现有关酒的典故传说的《酒香千秋》国画长卷,在艺术界和酒业界引起轰动,《南方日报》还撰文评述,高度赞赏。当时创作的动因是什么?
    潘:酒文化历来是我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举凡国家庆典,祭祖敬神,武士出征壮行,得胜凯旋庆功,民间婚嫁喜丧,迎来送往都离不开酒,所谓无酒不成宴。酒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与宗教也有很大的关联。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酒肆的形象,虽然表现酒题材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但都相对独立,互无关联。我就想:在浩瀚的酒文化长河中,如能用长卷的形式将酒文化最富代表性的典故展现出来,捋其脉络,显其华彩,也可让其系统化、系列化。于是收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酒文化的资料和素材,深入其中,才觉酒文化源远流长,可表现的内容数不胜数,但我也只能择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来描绘。譬如:霸王酒列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李白斗酒诗百篇、赵王杯酒释兵权等等。
    长卷画成,即被藏家收藏。现正重新加工,去粗取精,吸收各方意见,作新的版本创作。
    《南》:上世纪年代70至80年代,中国美术界流行主题性绘画之风,那时期也是你创作的旺盛性。最近看你创作表现宋庆龄倡导和平的主题性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你怎么看主题性绘画创作?
    潘:主题性绘画属于一种大型而严谨的创作类型,它必须具备深刻的主题思想和内涵,不能是仅仅停留在娴熟的笔墨技巧和造型能力上。正是由于其高难度使许多画家望而却步,一幅优秀的主题性绘画作品应该是融汇了诸多艺术要素和完备的表现形式及思想性,譬如: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在1979年绘制的国画《人民和总理》,让我咀嚼回味至今。当年我在中国美术馆见到此画时的心情现在都难以形容,那时我正年富力强,踌躇满志地想在画界干出一番事业,兴高采烈地进入馆内,看了此画后垂头丧气地就出来了,觉得她画得太好了,堪称完美啊,心想我这辈子要达到这个高度太难了。
    现在的画家对主题性创作远没有过去画家的热情高,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中出现过很多让人不能忘怀的杰作,像蒋兆和的《流民图》、王式廓的《血衣》、徐悲鸿的《九方皋》、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等等。主题性绘画创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作者思想深刻而自然的流露,同时给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



《南》:你最崇拜的画家是谁?你的作品受谁的影响较多?
    潘:每一个时期,我的崇拜对象都会不一样,早期画连环画主要是用线条来表现,那时候很喜欢清代画家任伯年,也临摹过他的许多作品。近二十年来,我开始在水墨人物画上下功夫,对刘国辉的作品也比较心仪,可能是我们的画路相对靠得近一些。画水墨人物能很快进入状态,得益于过去对线条和墨色的长期研究。可以说,没有以前的积累,就没有我现在的得心应手。

    只有“传神写照”才能使人的精神在画面上得以显现,也是绘画艺术精要的根本所在。对于神韵的感知,确实是一种微妙难言的体悟。
    《南》:观你的国画作品,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脱有致,有般礴气概。中国山水画讲“气韵”,但人物画在形备的前提下,更讲“神韵”。你是如何理解神韵的?
    潘:晋朝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几年都不画眼睛,别人问为什么,他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的话表明绘画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并不在于简单的求“形似”,只有“传神写照”才能使人的精神在画面上得以显现,也是绘画艺术精要的根本所在。
    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周思聪,她的画打动我的,正是人物的传神之处。将周总理的形象画像,很多画家都能做到,但在特定环境下,周总理对人民的关切之意和悲悯之情,用形象传达出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石鲁的《转战陕北》通过远山中的一个背影,就将毛主席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齐白石说作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似与不似”就是传神之处,也是其神韵所在。但“神韵”在某些时候是只能意会而无以言表的,李泽厚说“神”是:“精极而为灵者也。”对于神韵的感知,确实是一种微妙难言的体悟。
    《南》:徐谓曾自许说:“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而中国文人画家更崇尚以书入画的高书重笔之道。在欣赏你的国画作品时,感觉你的书法也是笔格遒劲,纵横中度,自成大象。你对以书入画怎么看?
    潘:作为国画家是必须要做好书法这门功课的,最好是每天写,我们现在也还没有做到。由于中国画的毛笔、墨水、宣纸等特殊的材质决定其绘画方式和技巧,比如:浓淡、干湿、粗细、轻重缓急,而书法是最能练成这些功夫的。对笔墨的掌握又决非一时之功,这是一个技巧逐渐积累的过程。作为画家,随着把握笔墨能力的提高,就要开始追求线条的质感和空间感,而书法的构成元素与绘画有很多是相通的,比如说线条、墨感、形体、布局、谋篇等等。绘画与书法又同是强调主体内心生活,都属于表现主义的范畴。
    八大山人就是以书入画的典范。在他的画中,你能明显地察觉到书法艺术的形体特征,他的独特性就是艺术地将两者之间的构成方式和精神内涵予以融合,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灵感知。
    《南》:你和程老师虽同是研究国画,但一个画写意,一个画工笔,在创作中你们互相有影响吗?
    潘:当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很多东西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不用说画画了。画写意的人容易将画画得粗疏、空泛和造型不准,远视而不能近观,而工笔画的细腻和严谨就值得借鉴。可工笔画的太过细腻又容易板结和不够灵动,所以双方的相互借鉴是很自然的。但为了各自的艺术观念和追求,相互抵触和不服气也时有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算得上是大陆的文化使者了。真正能否沉下心来作画,完全是自身心态使然。还是要将人物画进行到底。
    《南》:开头我们说到在台湾举办画展,能描述一下当时的盛况和让你难忘的事情吗?
    潘:当时是应台湾中华艺文交流协会的邀请赴台展览,地点在国父纪念馆,历时五天。那时我们是首次出境办展,但展出后效果非常好,除多幅作品被国父纪念馆收藏后,其余画作全被藏家和有关机构收藏。其间还被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邀请到他的阳明山庄做客,并赠送给我们一幅书法作品。此行我们还在组织者的陪同下到台中、新竹、埔里等地考察,并和当地的画家们进行座谈和交流。由于双方相处得都很愉快,于是达成了再次赴台的意向。
    正是因为画展的成功,台湾达利艺术中心与我们签订三年的代理合约,所以三年后我们才在台湾再次办展,地点在台北市立图书馆展厅及台北市议会艺廊,期间我们还为台湾地震灾区义赈,并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也算得上是大陆的文化使者了。
    《南》:你们入穗定居也有十多年了,但一直是深居简出,身处闹市埋头绘画,不事宣扬。就像你们的画室环境,具备一种清、雅之气,有了尘外风致, 画也就自然雅了。当然,这与你本身的“士气”有关,能否谈谈你的静观物我、息心养性之道?
    潘: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如果因为图清净,避开尘世躲到郊野去画画,倒是大可不必。那只是小隐而已,真正的大隐是在繁华的集市。陶渊明有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真正能否沉下心来作画,完全是自身心态使然。
    《南》:创作态度也是区分画家和画工的关键,“以画为乐”、“以画为寄”是你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游戏精神和作画态度。在当今活跃的书画市场大环境中,尤为难得,对于市场经济和执艺的矛盾,你怎么看?
    潘:我们刚到广州之时,对市场很陌生,有画商找上门来,拿出名家的作品让我们来仿画,说是相信我们的功力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但被我婉言拒绝了。当时我们也很需要钱,再说仿画的报酬也不低,但它超出了我们做人为艺的底限。我们已年逾花甲,古稀在望,对于物质的要求并不高,更何况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规律,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艺术追求,对于金钱和物质恐怕也得顺其自然才行。




《南》: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艺术的感悟?
    潘:多读书、多动脑、多动手。
    《南》:今后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
    潘:还是要将人物画进行到底,作为酒文化《酒香千秋》的姊妹篇,准备画一组有关茶文化的作品:《茶馨万代》,已经收集了不少资料,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题材。




佛山武术登上邮册

  2008-06-23


图为十八般武艺的邮票。


《中国武术》邮册明日北京首发,内有佛山获武术之城专版
  限量版《中国武术》邮册将在北京中国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首发,邮册将突出佛山武术内涵,将佛山武术向全国传播。昨日,主编之一的广东李小龙研究会副会长黄德超向记者提前揭秘该邮册内容。   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中国武术》邮册由中国武术协会监制,由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7200本。黄德超说,1936年中国武术在柏林奥运会上表演,今年武术被列为奥运项目,相隔72年,故发行7200本;邮册上将详细介绍当时中国武术队在柏林奥运会表演的情况,还有当时参加表演的队员,如现在台湾的武术名家傅淑云。
  同时由知名画家潘直亮所绘的古人持十八般武艺图也制成邮票,让武术爱好者了解何谓“十八般武艺”。“毛主席打沙包、周恩来观看武术表演图片也将首次亮相。”
  凸显佛山元素
  “作为3个主编之一,我也有一点私心,这套邮册中凸显一些佛山元素。”黄德超说,邮册中专门为佛山获得武术之城设一专版,里面有4张照片表现武术之城的图片,分别是佛山市长陈云贤从中国武协主席王筱麟手中接过“武术之城”的牌匾、李小龙的亲人参加2004年佛山武术文化节、2006年顺德李小龙纪念馆奠基、众多外国人在佛山习武。“武术之城不少,但别的城市只有一个名字,佛山却有4张图片。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佛山武术。”
  另外,邮册列出了唐以来的武状元名单,其中顺德龙江人朱可贞名列其中,他也是佛山唯一一位武状元。邮册还以电影胶片的形式介绍了中国近、当代武术名人,佛山有多位武术家入选,有甘家康、薛棉本、罗强、李铭清、梁旭辉、陈国基、谭焕标、杜睿、梁小葵等。“邮册封面是7个当代武术名家以不同造型表现功夫,中间那位就是佛山魅力大使杜睿。”
  随邮册发行的还有李小龙个性化邮票及由国际知名的雕塑家曹崇恩和国学大师饶宗颐合作的李小龙2008尊陶、铜像,其中1000尊陶像由佛山陶塑大师刘泽棉工作室烧制。这些陶像高40厘米,是李小龙手持双截棍的形象。“石湾陶瓷天下有名,在佛山石湾烧制顺德功夫巨星李小龙像,意义非凡。”




酒虫睡了 酒神醒了





  ——小记《酒香千秋》巨幅画卷作者潘直亮伉俪
  我要介绍的酒事名人,是一对艺术夫妻—潘直亮、程惠钊伉俪。
  2002年12月14日,国际美术家联合会成立六周年庆典暨首届国际名家书画作品大赛活动在中国的重镇虎门举行。笔者是在参加这次盛典时结识潘、程夫妇的。因为,这次作品大赛中,最受青睐的获奖作品,便是直亮先生的《酒香千秋》巨幅画卷(长38米,高1米)和惠钊老师的《三十三观音图》。展后,有关人士收藏了《酒香千秋》画卷。
  一
  这对伉俪都是湖北人氏。他们不嗜烟酒,生活节俭。65岁的潘先生,曾任中国美协湖北分会第四、五届理事,孝感市文联副主席、市画院院长等职务。64岁的程老师,是中国书画研究院二级画师,上个世纪80年代就到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曾任孝感市政协常委、市电影美术研究会会长等职。退休后,这对艺术夫妻比翼南飞,于1996年定居广州,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画家生涯。近些年,他们联袂到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和祖国大陆一些大城市办画展,作品曾获美国“第三届国际书画金鹅奖”、韩国“韩中优秀作家选拔交流展”、台湾“纪念孔子诞辰书画大展”的特别金奖、铜奖等奖项。日本村上美术馆、比利时王国皇家历史美术博物馆、澳洲东方美术馆等,都收藏有他们的作品。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2007年12月26日,孝感市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职院行政大楼会议室隆重召开。孝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邱启明、湖北职院副院长万由祥、孝感市文联主席曾忠安、市文联副主席刘碧峰、田寿永、钟和平,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唐海生、文艺科科长刘辉、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科科长宋汉波等出席会议。会议由市文联副主席刘碧峰主持。

   
湖北职院副院长万由祥致欢迎辞。孝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白刚代表兄弟协会致祝辞。会议听取、审议并通过了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彭方代表第三届主席团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并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了市美术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和理事会。潘直亮当选市美协名誉主席;彭方当选市美协会主席;张笑勇、张勇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张长明、张文斌、陈军、吴何清、吴建武、罗赤军、高玉清、樊建文当选为副主席;张长明兼任秘书长;吕维平、何波、徐庆雄、曹汝发、黄明珠、管季超当选为副秘书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向大会发来贺信。










海峡两岸书画家首度在台联展
www.XINHUANET.com  2004年07月07日 10:56:37  来源:中国台湾网
    据台湾媒体报道,由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举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书画名家邀请展”,即日起在台北中正纪念堂瑞元厅展出,展期到七月十四日,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的一百一十九件书画作品,首度联合在台展出。     此次的书画作品搜罗台湾书画名家李奇茂、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光南的水墨画,以及书法家刘炳南、张炳煌、薛平南、杜忠诰等名家作品,大陆地区的参展名家则有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刘益之、柳州书画院长陈惠琪、石涛艺术学会副会长李宁华以及张培华、潘直亮、吴学斌等大陆艺文界人士赴台参展,协会也将于八月二日组团到郑州与吉林参加大陆的画展开幕典礼,提升两岸书画艺术水准。     据报道,此次展览共展出一百一十九件两岸书画作品,也是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首度举办两岸名家联展。书画名家李奇茂致词时表示,艺文界希望能将艺术推广到海峡两岸,促使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与人生,并让美深植在每个人心中,是协会此次举办两岸名家联展的主要原因。(娟子)


2#
发表于 2010-10-21 23: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3#
发表于 2011-8-16 18: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感谢“一曲绝殇”先生中肯、率直的剖析与评点。
亦感谢版主李波先生提供平台,引领这次难得的学术研讨活动。
     “一曲绝殇”先生的批评文字,我已下载珍存,以便再三“温故”。这是老朽近年来极少听到的肺腑之言。看得出来,先生对美术界之人物画圈内事,十分了解。对老朽的关注,亦有时日(谢谢您)。
      不过,您对老朽的褒扬和彰善太过,更不能与前贤、大家相提并论。吾自知轻重,岂敢望其项背耳。而对老朽艺事修为阙如,则一针见血,剀切中理——
   “ 要说潘老的不足,晚辈认为功底深厚而少了些名士风流。他的作品虽有很多大写意人物,却显得中规中矩,不够洒脱,自家面貌不够突出,无论放在哪里都有似曾相识之感,难以给人深刻的印象。其书法不能说不好,但不及绘画功夫老到,所以作品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不知道潘老的国学底子如何,应该来说不会很差,如果是学者型的书画家,那么没有很好地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也就是说,这些元素没有从灵魂上共舞。周臣作为唐寅的老师,为什么名气不如唐寅?周臣自己说:“吾少唐生三千卷”,足见艺术家的内家功夫何等重要!”
    此言正中要害 。您知道,老朽的美术专业技能 ,并不是“西点”、“黄埔”类的科班,乃“游击队的干活”。所以,从年轻时开始,便特别注意“看得见”的基本功的训练,而少了“看不见”的画外功的修为。弹指间,老之将至,悔之晚矣!
    先生最后面一段话,太过谨慎小心。吾特别欣赏您的,是率真、大胆,毫无功利的直言坦陈。此段话老朽听了虽然舒服,于吾何益之有。这可不像您的秉性啊!
    再三谢了。
                                                     乡愚 潘直亮 顿首   2011.8.16.  
4#
发表于 2011-8-16 18: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 ... p;extra=&page=1

[钓者无敌]关注《教师之友网》久矣。。。。。。。。
5#
发表于 2011-8-16 18: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njyw.5d6d.com/thread-6862-1-1.html

2008年12月2日,《骆雪网展》开本站公益网展之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22:57 , Processed in 0.08359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