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27 01:4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艺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能够使教学设计成为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是希望学生在艺术课堂上真正学到什么?
二是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学习的价值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艺术教师需要把握这样的工作,在常态课的教学里,在自己每个40分钟里,力求解决学生1到2最实际的艺术学科表现能力或感知水平的教学引导,只有抓好常态课里的这些具体环节,学生的艺术课堂学习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案例:孩子对于美术线条的把握。
2007年12月25日,浙江义乌市彼岸咖啡厅,我与义乌市美术教研员龚丽丽、绣湖小学校长何晓东、教研员刘智永、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洪复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高旭彬、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黎丹在热烈讨论这个教学以及其设计,针对着学生艺术表现性学习的有效性展开最积极的思考。
《牵一根线条去散步》,是针对二年级学生展开教学的一节课。
“当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走进教室,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用目光注视全体学生片刻,此时的注视有着几个片段,看到某个同学、看到某几个同学。
然后,教师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由黑板的右边向左运动,直线划向了左边的黑板边,折返,出现曲线,又出现折线,然后,随着教师身体的大幅度运动出现了激烈的线,再然后,由教师体态大幅度的运动中线条滑出黑板,不知去向……
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线,眼睛注视某个物体所形成的无形的线,黑板上运动的线,学生生活里到处可以看到的线,课堂上学生自己在画纸上所留下的各种各样的线。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线绳,分别或组合地缠绕在自己的手和手指上,此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形态,这是由线绳与物体(手与手指)的结合所产生的。学生自己缠绕,学生相互之间在缠绕,教师引导同学们关注对方的缠绕。
再换更粗的线绳,两个、三个、四个同学的上肢相互缠绕,组成各种不同的体态造型。
通过这个组合的环节,学生理解了由片面的线“散步”(运动)构成平面形态,再转换到线绳缠绕,理解并形成某种空间形态。
再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变化材料,用剪刀剪出宽窄不同的纸条,引导学生将不同宽度的纸条加上双面胶构成大小不一的纸环,再将其构成空间更大的纸环。
又进入一个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变化表现方法,用毛笔、水粉笔在自己的手上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将小手按在画纸上,每个小组学生的手印再组合成一条“线”(手印线)。
上述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线的不同表达。从而理解与认识形态的构成由平面形态到空间形态。
这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线由平面到空间,由单一的画笔到不同的工具材料,由手到肢体,由个人表现到同学合作,教学设计就是将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作为一个学习重点展开。”
当然,上这个课的何晓东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学高级教师,而且是义乌市一所非常著名小学的校长,我们共同探究设计这样的课,旨在引导老师们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具体的引导。
而且,我们的讨论还涉及到了将这一课的教学分别在大学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里进行,形成一种PK,从而达到对不同学生群体心理接受反应的教育研究。
对于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我不想说太多的概念上的东西,但实际上,最有效的教学还是由某中教育观念决定的。这又回到了对概念上的理解。
上述的这节课,在最具体的表现环节里,教师始终是围绕着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展开的教学活动,而且是变换方法的进行教学,这样的有效教学是以解放孩子的思维为前提的。所以,最有效的教学还是需要研究学科表现方法到底选择什么。
例如,都说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但像埃及的那种美术学科表现方式就是压抑人的,埃及人把表现一个人用不同数量的个格子规定好、量好了再去画,把一个人的脚硬性规定用两个半格子去画,这样的学科表现就是在压抑学生发展的,这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学科表现方法。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传统美术教学里的“三停五眼”是一种规定好了教学方法,这样方法用在新课程里到底合适不合适呢?
上面的案例片段,就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的学科表现学习,是发散式的学习,而教学的方法又是有针对性的。
这节课的下面环节:
在学生有了第一个阶段的技能表现体验基础上(这段时间大约有20分钟),教师呈现画家克利的作品两幅,吴冠中的作品两幅(一幅早期对树的表现,一幅是2006年汉字入画的探索性作品),由克利的名言:“牵一根线条去散步”再次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表现,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线条是能够表达情感的。
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学生引导到艺术与情感的领域里来理解。
在上述最具体的表现环节里,教师始终是围绕着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展开教学活动,而且是变换不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有效教学是以解放孩子的思维为前提的。所以,在艺术课程教学里,最有效的教学还是需要研究学科表现方法到底选择什么。
在这节课里,当学生对线条的理解上,由最开始的自己画,自己缠绕、自己与同学组合缠绕,肢体缠绕到剪纸条构成,印手印组合,这一步步地表现与理解的基础上,走到了对克利的作品和吴冠中作品的理解时,其对文化认识的深度,对艺术表现情感的诠释性心理释放真的非常惊人。
小结:
最有效的艺术课堂教学落实在美术学科的表现上,就需要艺术教师在常态的艺术课里打散原来的美术学科技能体系,然后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下,重构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体系,再具体地落实于几个表现性的环节学习中,用3—5个课时分别解决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艺术课程教学。


来源:李力加的思考
作者:李力加
编辑:俞斌
在于,艺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能够使教学设计成为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希望学生在艺术课堂上真正学到什么?
二是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是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学习的价值及其与生活的关系。
完成上述的教学目标,艺术教师需要把握这样的工作,在常态课的教学里,在自己每个40分钟里,力求解决学生1到2最实际的艺术学科表现能力或感知水平的教学引导,只有抓好常态课里的这些具体环节,学生的艺术课堂学习有效性才能真正落实。
案例:孩子对于美术线条的把握。
2007年12月25日,浙江义乌市彼岸咖啡厅,我与义乌市美术教研员龚丽丽、绣湖小学校长何晓东、教研员刘智永、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洪复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美术教师高旭彬、湖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黎丹在热烈讨论这个教学以及其设计,针对着学生艺术表现性学习的有效性展开最积极的思考。
《牵一根线条去散步》,是针对二年级学生展开教学的一节课。
“当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走进教室,什么话也不说,只是用目光注视全体学生片刻,此时的注视有着几个片段,看到某个同学、看到某几个同学。
然后,教师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由黑板的右边向左运动,直线划向了左边的黑板边,折返,出现曲线,又出现折线,然后,随着教师身体的大幅度运动出现了激烈的线,再然后,由教师体态大幅度的运动中线条滑出黑板,不知去向……
下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线,眼睛注视某个物体所形成的无形的线,黑板上运动的线,学生生活里到处可以看到的线,课堂上学生自己在画纸上所留下的各种各样的线。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线绳,分别或组合地缠绕在自己的手和手指上,此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形态,这是由线绳与物体(手与手指)的结合所产生的。学生自己缠绕,学生相互之间在缠绕,教师引导同学们关注对方的缠绕。
再换更粗的线绳,两个、三个、四个同学的上肢相互缠绕,组成各种不同的体态造型。
通过这个组合的环节,学生理解了由片面的线“散步”(运动)构成平面形态,再转换到线绳缠绕,理解并形成某种空间形态。
再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变化材料,用剪刀剪出宽窄不同的纸条,引导学生将不同宽度的纸条加上双面胶构成大小不一的纸环,再将其构成空间更大的纸环。
又进入一个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变化表现方法,用毛笔、水粉笔在自己的手上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引导学生将小手按在画纸上,每个小组学生的手印再组合成一条“线”(手印线)。
上述不同的工具、材料、表现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线的不同表达。从而理解与认识形态的构成由平面形态到空间形态。
这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对于学生理解线由平面到空间,由单一的画笔到不同的工具材料,由手到肢体,由个人表现到同学合作,教学设计就是将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作为一个学习重点展开。”
当然,上这个课的何晓东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学高级教师,而且是义乌市一所非常著名小学的校长,我们共同探究设计这样的课,旨在引导老师们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具体的引导。
而且,我们的讨论还涉及到了将这一课的教学分别在大学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里进行,形成一种PK,从而达到对不同学生群体心理接受反应的教育研究。
对于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我不想说太多的概念上的东西,但实际上,最有效的教学还是由某中教育观念决定的。这又回到了对概念上的理解。
上述的这节课,在最具体的表现环节里,教师始终是围绕着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展开的教学活动,而且是变换方法的进行教学,这样的有效教学是以解放孩子的思维为前提的。所以,最有效的教学还是需要研究学科表现方法到底选择什么。
例如,都说美术教育能够开启学生的思维,但像埃及的那种美术学科表现方式就是压抑人的,埃及人把表现一个人用不同数量的个格子规定好、量好了再去画,把一个人的脚硬性规定用两个半格子去画,这样的学科表现就是在压抑学生发展的,这是我们不能选择的学科表现方法。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传统美术教学里的“三停五眼”是一种规定好了教学方法,这样方法用在新课程里到底合适不合适呢?
上面的案例片段,就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前提的学科表现学习,是发散式的学习,而教学的方法又是有针对性的。
这节课的下面环节:
在学生有了第一个阶段的技能表现体验基础上(这段时间大约有20分钟),教师呈现画家克利的作品两幅,吴冠中的作品两幅(一幅早期对树的表现,一幅是2006年汉字入画的探索性作品),由克利的名言:“牵一根线条去散步”再次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家的表现,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线条是能够表达情感的。
这个环节的学习将学生引导到艺术与情感的领域里来理解。
在上述最具体的表现环节里,教师始终是围绕着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展开教学活动,而且是变换不同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有效教学是以解放孩子的思维为前提的。所以,在艺术课程教学里,最有效的教学还是需要研究学科表现方法到底选择什么。
在这节课里,当学生对线条的理解上,由最开始的自己画,自己缠绕、自己与同学组合缠绕,肢体缠绕到剪纸条构成,印手印组合,这一步步地表现与理解的基础上,走到了对克利的作品和吴冠中作品的理解时,其对文化认识的深度,对艺术表现情感的诠释性心理释放真的非常惊人。
小结:
最有效的艺术课堂教学落实在美术学科的表现上,就需要艺术教师在常态的艺术课里打散原来的美术学科技能体系,然后在人文主题的统领下,重构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体系,再具体地落实于几个表现性的环节学习中,用3—5个课时分别解决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艺术课程教学。



作者:李力加/编辑:俞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3 20:20 , Processed in 0.10183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