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9。28/与区实小梅校长同在陡小教学现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11-21 08:54:23 | 只看该作者
课外阅读:要有一双语文的眼睛

朱华贤


有些同学,平时课外书看得并不少,报刊杂志也经常在翻读,可是语文水平并不高,写起作文来,语言贫乏,句子不通不畅,并不见得比一般人要好,就是期中或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也不突出。照理,课外书看得多,对语文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可他们为什么会收效甚微呢?这里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选择的书不适合自己阅读,比如囫囵吞枣地阅读等,其中还有一个问题恐怕是相当普遍的,这就是缺少一双语文的眼睛,或者说,缺少对读物中语文因素的敏感。
阅读,需要有一双语文的敏锐的眼睛。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思想感情和人物特点等是应该关注的,而且还应该把它放在重要的位置,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作为语文学习者,还必须特别关注语文方面的内容,有一种对语文因素的敏感,以实现在阅读中增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那么,对哪些语文因素应该有一种敏感呢?这里试以记叙性文体《牛的母爱》为例来具体说明。
对材料选择的敏感——从发现的角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文章的根本。阅读后,我们必须思考:这个材料是怎么来的?作者怎么想到写这个材料?我有没有类似的材料?我看到过类似的镜头吗?这篇文章的材料,并不是作者直接生活的所见所闻,不是第一手材料,它来源于一个电视节目,这从文章的结尾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晚上,当我从电视里看到这让人揪心的一幕时,我想起了……”阅读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写作材料的来源是非常广泛的,不一定都要自己经历过,听到的、在屏幕或书本中看到的都可以写。只要我们留心,材料无处不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必定有助于打开思路,捕捉到更多更好的材料。
对形象刻划的敏感——从表达的角度
许多记叙性文章总是通过刻划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对于语文学习者来说,我们不但要清楚作者刻划了怎么样一个形象,而且还要分析作者是怎么刻划出来的。就是说,不但要清楚写了什么,还要明白怎么写的,以便于今后自己的表达。《牛的母爱》刻划的是一头充满母爱、坚强不屈的、瘦骨嶙峋的老牛,慈爱和坚强是它的基本特征,这个特征是怎么刻划出来的呢?主要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例如: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刻划形象的方法很多,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服饰等,但对牛来说,最具表现力的就是动作。所以,作者紧紧抓住牛的三个“不”,用简单勾勒的笔法进行刻划,个性鲜明。
对情节处理的敏感——从文思的角度
记叙性文章是由一定的情节或若干材料组织起来的。材料组织组织不是随便堆积起来,也不是零乱地放在一块,作者总是要考虑如何巧妙的、合理的安排,或者按一定的线索把材料串起来,或者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精减的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的匠心。作为读者,就要读出作者的这种潜伏着的匠心来,理清文章的思路。《牛的母爱》是怎么展开情节的呢?它的线索是什么呢?通过认真阅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这样安排情节的:缺水——争水——给水——得水——让水。始终围绕一个“水”字。先写缺水,这是生活背景,下面的所有情节都只有在这个背景下才能发生;因为缺,老牛就不得不和人争水,争水最能表现牛的性格,写得比较详细;接着是战士的给水,人被牛感动了;老牛得到了水;老牛又让出了水给小牛。人们被彻底感动了。文章以水为线索,先蓄势,再急转,最后联想,真可谓跌宕起伏。
对行文节奏的敏感——从语感的角度
由于内容不同,由于作者的写作个性,阅读时,我们常常会感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韵味,有的深沉,有的凝重,有的轻快,有的徐缓……有的喜欢用长句,有的喜欢用短句,有的喜欢用修辞手法,有的喜欢用方言俗语,等等,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感觉到这种行文风格、情调和节奏的不同,说明我们有较强的语感能力。《牛的母爱》的行文节奏怎么样呢?先是平静而徐缓的,再是逐渐情感激荡起来,一个急转之后,又趋平缓,但这个平缓,已经不再开头的那一种了,而是沉重的深思。全文情感节奏就像涨潮——高潮——退潮。如果我们不能感觉到这种变化,那说明还没有读出味道来。其实,经典的文章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但这种味道只有自己亲自品尝才能得到。
对遣词造句的敏感——从语意的角度
写文章离不开遣字造句。汉语词汇丰富,相同的意思可以用许多词语来表示,究竟选择哪一个,就大有讲究了。有些很平常的词,由于用在了不平常之处,会显示独有的魅力;有些词,初初一看,似乎用得很随便,细细一想,发现实在太妙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作者的遣字造句,品味其神韵。《牛的母爱》语言并不华丽,但不少值得咀嚼。
1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
2人和牛就这样耗着……
3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
4 “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敏锐的人一定能发现上述句子中独特的语言魅力。例1中“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表明什么?牛怎么知道这是运水车?一个“冲”字,又说明什么?它冲向哪里?面对的是什么?例2中的“耗”用得多少神!什么是耗?谁在耗?耗什么?令人思索。例3主人为什么会恼羞成怒?他为什么要狠狠地抽打已经瘦骨嶙峋的老牛?这可是他自己的牛啊!例4是一句祈求性的话。人们一般祈求什么?祈求得到,祈求恩赐,祈求帮助,祈求幸福,可这里祈求什么?祈求犯规,祈求处罚,而且是为了一头老牛?这又表示什么呢?是的,这些词句看上去都很平淡,可仔细一琢磨,意义是多么丰富!语文,语文,不管理解成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都是需要研究和品味的。



给学生阅读的自由
  ■叶圣陶
  就阅读教学而言,有了规范,教师当然可以省心、放心,然而,学生会因为自由的失去而兴味索然。在制订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时,我们不妨重温一下叶圣陶先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我们知道现在中等学校里,对于学生课外阅读书报,颇有加以取缔的。取缔的情形并不一律。有的是凡用语体文写作的书报都不准看。说用到语体文,这批作者就不大稳当。却没有想到给学生去死啃的教科书大多数是用语体文写作的。有的是开列一个目录,让学生在其中自由选择。说目录以外的书报都要不得,谁不相信,偏要弄几种来看,只有一个断然处置的办法---没收!有的更温和一点,并不说不许看什么,却随时向学生劝告,最好不要看什么。一位教师在自修室外面走过,瞥见一个学生手里正拿着一本所谓最好不要看的东西,他就上了心事,跑去悄悄地告诉另一位教师说:“某某在看那种东西了呢!”那诧怪和怜悯的神情,仿佛发见了一个人在偷偷地抽鸦片。于是几位教师把这事记在心上,写上怀中手册,直到劝告成功,那学生明白表示往后再不看那种东西了,他们才算在心上搬去了一块石头。---这虽然温和一点,然而也还是取缔。
  这样把学生看作思想上的囚犯,实在不能够教人感服。学生所以要找一点书报来看,无非想明白当前各方面的情形,知道各式各样的生活而已。既已生在并非天下太平的时代,谁也关不住这颗心,专门放在几本教科书、几本练习簿上。当然,所有的书报不尽是对于学生有益处的。但只要学校教育有真实的功效,学生自会凭着明澈的识别力,排斥那些无益的书报。现在不从锻炼学生的识别力入手,只用专制的办法来个取缔,简便是简便了,然而要想想,这给予学生的损害多么重大!把学生的思想范围在狭小的圈子里,教他们像号子里的囚犯一样,听不见远处的风声唱着什么曲调,看不见四围的花木显着什么颜色。这样寂寞和焦躁是会逼得人发疯的。我们曾经接到好些地方学生寄来的信,诉说他们被看作思想上的囚犯的苦恼。只要一读到那种真诚热切的语句,就知道取缔办法是何等样的罪过。
  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不是专制政治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民众。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学生要扩大一点认识的范围,做他们亲密体贴的朋友的教师竭力帮助他们还嫌来不及,怎忍把他们的欲望根本压了下去!我们特地在此提出来说,希望做了这种错误举动的教师反省一下,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本文摘自《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8日第8版


农村校 离书香校园还有多远

孙仕满  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书香校园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正成为许多教育管理部门的追求目标。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农村书香校园建设还面临很多挑战。  
  日前,我们对当地一些农村学校的校园阅

读状况进行调研时发现,虽然各校普遍制订了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规划,加大了对图书与报刊的经费投入,组织了大量的读书活动,但是读书氛围不浓、阅读量偏低、图书品质不高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观,农村书香校园建设还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课外阅读仍不被重视
  农村教师年龄普遍老化,教育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让学生进阅览室读“闲书”,不少教师很难理解,“好不容易摊上一节课,让学生去玩,我想不通。”
  有一些初中学校安排阅读课,只是为了让学生“散散心”,或者找一些范文、试题,应付上级对读书笔记的检查。一些学校领导对此显得很无奈,投入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建成了图书室和阅览室,购置了不少图书,虽说各种检查也能够应付,但是学生不去看、不喜欢看,也没有时间看。有的校长甚至认为,书香校园建设是名校才能够做到的,即使搞书香校园也只是做给上级看的,不会有什么实效。
  书香校园建设面临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观因素有关。学生不喜欢读书、不愿读书、读书不扎实的问题,细细考究起来,与学校管理是分不开的。抱怨图书不足,现有的图书是否就利用好了呢?教育管理的实践证明,用钱能够解决的困难,似乎都不是困难,最大的问题是自身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没有及时跟进。
  学生看教师,教师看校长,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一所学校最有力量的榜样是校长。如果校长不喜欢读书,整天出入酒场、牌局,开起会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就别指望教师变得文雅。教师不读书,没有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大讲读书的重要,学生怎么会信服?书香校园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书刊破损与丢失成管理之困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图书报刊的管理也存在问题。有的图书管理员反映学生喜欢借书,热情很高,借阅量很大,可是每年图书丢失现象严重,有些好书往往一去不复返。在一些小学,图书损坏现象也比较突出,有些书封面借过两三次就脱落了,内容比较好的图书经常发生裁剪现象。
  如果学校的图书总是破损严重,就会被上级管理单位认定管理不善,这导致一些学校的图书室干脆“铁将军”把门,拒绝开放。有的学校加大了惩罚力度,结果适得其反,师生担心图书丢失或损坏,干脆不再借了。
  图书报刊是让学生看的,如果仅作为摆设,那就是最大的浪费。图书破损了不要紧,可以逐渐更新,只要教育得当,孩子们一定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图书的管理也能体现学校管理者的智慧。严格的程序,严厉的惩罚措施,可能师生能够严格遵守,但是这种管理是压抑的,是不利于师生身心成长的。好的管理就是要多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管理之中,激发他们管理的积极性。
  有一所学校对丢失图书的处罚采取了以书相抵的方式,用一本价格相当的图书替代丢失的图书,既保护了学生借阅的积极性,又增加了认真保管图书的意识。
    时间不够导致阅读量严重不足
  新课改在体现全面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课程门类繁多的问题。仔细查看学校的课程表,笔者发现很难让学生进阅览室读书。有的学校规定从语文中挤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但因为教科书内容较多,很少有教师能够坚持下来。课余时间也比较短,学生进阅览室自由读书的时间很少。上午课前和下午放学后这段时间相对较长,但学校出于安全等考虑,在放学后尽可能让学生离开学校,自由阅读很难实施。放学后,有各科书面作业、试题等着学生去做。学生自由读书成为奢望。
  通过调研来看,大多数农村学校学生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在节奏越来越快的校园里,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学校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
   人员配备与管理制约学生借阅
  许多农村小学班级少,教师编制紧,虽说按师生比来看,已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诸于英语、信息技术、科学、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程,老教师基本无法胜任。再加上学校管理工作量很大,图书室、阅览室都是一线教师兼职管理,平时也就是编编材料,来人检查时开开门,至于图书报刊的利用方面根本无暇顾及。
  在条件比较好的农村中心小学,也很难实现专职图书管理员。一是因为老教师干不好,年轻教师不愿干,认为这是老头老太太的事,不能教课才去看阅览室。二是认为这种管理没有什么作为,一线教师教学成绩好了,可以评先树优、晋升职称、发放奖金,图书室管得再好也没有什么好处。
  没有专职人员的确是影响学生阅读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一些有专职管理员的中学,也很少有学生光顾图书室和阅览室。一些学校图书室管理人员由于自我认识的问题,其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仍十分落后。学生上课他上班,学生放学他就下班,就是配备了再多的读书报刊,学生想去看也没有机会。这些专职管理员普遍认为,指导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他们只负责管理图书,而语文教师往往因为不知道图书室有哪些读物,无法及时向学生推介。
    购置图书学生没有话语权
  从目前看,大多数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都是为了完成某种达标、验收任务而配备的,往往缺乏论证,更没有征求师生的意见或建议。如有的小学图书架、阅览室桌椅过高,环境及设施成人化,不适合儿童借阅。有的中学书架、书橱过于粗糙,缺乏文化氛围,难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图书购置方面的问题更多。为了图省事、图便宜,一些学校大量订购了没有经过仔细选择的图书。据一位图书室管理员透露,学校平常不买书,每次购书都是因为检查临近,学校忙于应付,根本无暇顾及图书的质量。有时,干脆让书商说了算,校长更关心的是打几折。另外,购买图书时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过于考虑到所谓经典名著。不少学校购书时确实也下了一番功夫,认真审阅书单,可是事与愿违,校长、教师喜欢的,学生却不喜欢,觉得这些书籍没意思。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爱好有差异,对于图书会有不同的偏好。然而,很多学校在购买图书时过于强求统一、图书种类单一。在调查的几所小学中,适应低年级孩子阅读的绘本书基本上没有,图书种类单一,不考虑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文学类书籍偏多,学生喜爱的科普科幻类、艺术类书籍较少。
  图书报刊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订购时学生却没有话语权。面对那些陈腐的图书,学生被电视电脑“俘虏”也在情理之中。加强图书室建设,应该让学生说了算,应该让整天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说了算。
  有所农村小学在购书方面的“折腾”很值得借鉴。购书之前,该校搞了两项调查,一是让每名学生写下自己喜欢的书目,二是到兄弟学校调查借阅频率最高的图书目录。这样一番“折腾”下来,虽然为购置图书添了不少麻烦,可是所购图书深受孩子们喜爱,借阅率明显提高。
    检查评估无法起到推动作用
  每个学期,针对学生阅读的上级检查很多,但大多数检查仍停留在点册数上。很多检查人员是行政人员,他们的关注点常常在图书是否摆放整齐、是否赏心悦目。还有细心一点的,会查看卫生管理如何,有没有防火防盗防虫防潮等措施。再有细心的,可能就是翻看借阅记录了。只要具备上述相关材料就能够过关,很少在实效性方面作深层次的调查。更多的检查是走形式。
  还有一些评估,把学校图书室当成了标准图书馆,分类需要有多少个,每本书上要有多少标签与印章,有多少制度,相关材料要如何完备,要求电子管理。每逢遇到这样的检查,学校全体教师都要干上几个通宵。由于管理成本高、借书手续繁琐,有的学校在购置图书时就会犹豫了。
  人是有惰性的,读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完善的评估与监控机制,一切美好的设想都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沭县教育局
32#
发表于 2010-11-23 17:27:59 | 只看该作者

陡岗中心小学6(3)班学生经过一番打扮之后有点儿

陡岗中心小学6(3)班学生经过一番打扮之后
总算有点儿

“帅”的作文五篇

■指导教师:雷琼(该班语文教师)

选稿改文:管季超(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钓龙虾(原文)

    暑假我和表哥经常去钓龙虾。
    我们先捉一些土蛤蟆,再每人把一根较长的竹竿和一根细绳子,把蛤蟆当诱饵套在绳子上,绳子和竹竿系在一起,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开始钓龙虾了,我有点迫不及待,因为这是我第一次钓龙虾。我把绳子抛出去,等着龙虾上钩。过了大约五分钟吧,绳子稍有点摆动,我稍稍提起一点,看见了似虎钳的夹子,它这个小偷正偷肉吃呢!我一猛提,龙虾就甩在岸上了。我把它装在袋子里。哇!表哥已经钓了五、六只了。第一只钓上来了,可第二只就没这么容易了,它很聪明,每次准备提上来时,它都溜走了。连续几次都这样,我不耐烦了。“表弟,做事要有耐心。”我坚持着。不一会儿,绳子又开始摆动起来了,我小心翼翼地提起来,一甩,哈哈!它被我钓上来了。不过,我也不能太得意了。看,哥哥已经钓了那么多龙虾了。他又钓上一只龙虾了。一会儿,我们提着“战利品”回家了。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作者/高峰)

钓龙虾(修改稿)

    我和表哥暑假经常去钓龙虾。
    我们捉一些土蛤蟆,用细绳子系在长竹竿上,当钓饵。
开始钓龙虾了,我有点迫不及待,因为是第一次钓么。我把绳子抛出去,等着龙虾上钩。过了大约五分钟吧,绳子微微摆动,稍稍提起一点,看见了龙虾似虎钳的夹子,这个“小偷”正偷蛤蟆肉吃呢!我猛地一提,龙虾就甩在岸上了。我把它装在袋子里。
    第一只龙虾被我这样容易就钓上来了,第二只就没这么容易了。龙虾狡猾得很,每次准备提上来时,它都溜走了,连续几次都这样。
    我不耐烦了。
   “表弟,做事要有耐心。”表哥说。我耐着性子坚持。
    不一会儿,绳子又开始摆动起来了,我小心翼翼地提起来,一甩,哈哈!钓上来了!
    不过,我也不敢太得意了。看,哥哥钓的龙虾可比我多。
    我们提着“战利品”高兴地回家了。







龙虾(原文)

    放暑假的时候,一天中午,我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捉龙虾。在老河那里找龙虾洞。我找到了,可不敢摸,因为我怕它夹我,所以我就把他们都叫了过来。不知谁的手,飞快地伸进了里面。被龙虾夹了一下,他一叫“啊!好疼呀!”可是他还是把龙虾捉了进来。有两只龙虾,我们找来了一个方便袋,把龙虾装了进去,然后又去找,就这样,一个多钟头,不知谁说:“太热了,咱们回家吧?”大家一致赞成,我们就回去了。差不多捉了三十个,我们找来了三个水桶,一个水桶里面差不多有十个。我正准备拿一个起来玩,可没想到被它夹了一下。我忍痛把它给拿了出来,使劲往地下一摔,然后把它的两个夹全弄断了,才消了我的心头之恨。它和人一样,好像知道自己错了,把头埋在身子里,慢慢退到桶旁边。可这样,已经过了半个钟头,它口吐白沫,我知道它需要水,就把它扔进了水桶里,可是,没过几分钟,它已经死了,因为它没了夹子。就像在战场上没有武器一样,等待它的就只有死亡。从这件事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只有改正他的错误。才会有所进步。(作者/王志诚)

捉龙虾(修改稿)

    暑假的一天中午,我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捉龙虾。
    我们在老河那里找龙虾洞。我找到了,可不敢摸,怕它夹我,就把好朋友都叫了过来。不知谁的手,飞快地伸进了里面,被龙虾夹了一下,他一叫“啊!好痛呀!”还是忍着痛把龙虾捉了出来,是两只龙虾。
    我们找来了一个方便袋,把龙虾装进去,再去找,就这样,过了一个多钟头,不知谁说:“太热了,咱们回家吧?”大家一致赞成,我们就回去了。差不多捉了三十个,我们找来了三个水桶,一个水桶里面差不多有十个。我正准备拿一个起来玩,可没想到被它夹了一下。我忍痛把它给拿了出来,使劲往地下一摔,然后把它的两个夹子全弄断了,才消了我的心头之恨。它和人一样,好像知道自己错了,把头埋在身子里,慢慢退到桶旁边。可这样,已经过了半个钟头,它口吐白沫。我知道它需要水,就把它扔进了水桶里。可是,没过几分钟,它还是死了。因为它没了夹子。就像在战场上没有武器一样,等待它的就只有死亡。







树林里的风景(原文)

    我有一个爱钓鱼的爸爸。今天,爸爸打算去外婆家后面的一条老河里去钓鱼,就把我和弟弟带去了。
    沿着一条路走着,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我闲得无聊,就到处走动,走着走着,忽然停住了脚步,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住了,哇!真是不可思议,那景色让人赏心悦目,那片树林里的树比别处的树长得更壮、更高、更好,每棵树的叶子都看起来多么有精神,多么丰富饱满。树是笔直强壮的,它们就像一位位健壮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广阔的土地。这些高大的树下面是长得齐膝盖这么高的绿草,昨晚下了一场大雨,草上都是水淋淋的雨珠,这些水珠衬托着绿草,看起来更加耀眼。
    我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很大的草丛。草丛的草是一种秀丽的草。那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草,它的颜色是粉红色的,上面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小花,每一棵小草上都有很多水淋淋的小水珠。从远处看,像是发亮一样,从近处看,像是金色,亮晶晶的。那水珠,美得透明,美得发亮,仿佛是一颗颗钻石落在小草上,看上去真耀眼,真迷人。在这片树林里,非常地幽静,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静得能听见鸟的叫声。
    忽然,秋雨悄悄地来了,雨声里,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像是一首优雅的小曲,叮咚,叮咚,真好听。在雨中,我仿佛看到小草探出头来,虫子钻出洞来,这一切是多么宁静呀!
    渐渐地,我沉浸在这个静谧的世界之中。(作者/吴琼)

树林里的风景(修改稿)

    我爸爸爱钓鱼。
    今天,爸爸想到外婆家后面的一条老河里去钓鱼,就把我和弟弟带去了。
沿路走着,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我闲得无聊,就四处闲逛。走着走着,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停住了脚步。哇!那景色真是赏心悦目,树林里的树比别处的树长得更壮、更高、更好,每棵树的叶子都看起来那么有精神,那么饱满。树干是笔直强壮的,就像一位位健壮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广阔的土地。
    这些高大的树下面是长得齐膝盖这么高的绿草,昨晚下了一场大雨,草上都是水淋淋的雨珠,这些水珠衬托着绿草,看起来更加耀眼。
    再往前走,又发现前面有很大一片草丛。草丛的草是一种很少见的好看的草。它的颜色是粉红色的,开有五颜六色的小花,每一棵小草上都有很多水淋淋的小水珠。从远处看,闪闪发亮;从近处看,是金色的。那水珠,美得透明,仿佛是一颗颗钻石落在小草上,看上去真耀眼,真迷人。树林里,静得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静得能听见鸟的叫声。
    秋雨悄悄地来了,雨声里,雨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像是一首优雅的小曲,叮咚,叮咚,真好听。在雨中,我仿佛看到小草探出头来,虫子钻出洞来,这一切是多么宁静呀!
    我沉浸在这个静谧的世界之中了。








帮母亲做家务、做饭(原文)

    每个干净的家都与母亲有关。如果母亲勤快的话,那么她的家一定很干净;要是母亲懒惰的话,她的家一定很脏。而打扫家的母亲是很辛苦、疲劳、劳累的。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是很辛苦的,因为我的母亲下班回到家后还要做家务,做完家务后还要煮饭给我吃,我的母亲是很辛苦的。
    有一次,我在房间写语文作业,觉得有点口渴,就走出房间到客厅倒水喝,这时,我看到母亲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在一旁的我有点心疼母亲了,我在心里想,一定要帮母亲做点什么事。然后就想到帮母亲做家务。
    我先轻轻拿着拖把拖着地,拖完后就去擦饭桌了,然后到厨摘房去摘菜和洗菜,开始做饭给劳累的母亲吃。仿照母亲做饭的过程,先用一个碗装米再把米倒入电饭煲中,然后把插头插上,再把电饭煲中间的一个键按一下,然后就去把洗干净的菜放入锅中,打开煤气倒入香油,再把锅铲洗干净在锅里操来操去,然后给点要给的调料,照着这样的方法做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饭菜。做完饭后,觉得很累,就在这时,我体会到母亲是那么的辛苦、劳累。就在这时,母亲醒了,看见桌上一道道菜就问:“这是谁做的呀?”我自信的回答说:“这是我做的。”这时母亲激动的流下眼泪说:“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懂得心疼母亲了。”然后母亲看了看地板说:“女儿,这是你拖的地呀!”我对母亲笑了一下,母亲就走上了饭桌吃着我做的饭,这时,我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开心。
    现在回忆起来,感到做饭、做家务的辛苦和劳累。经历这一次,我体会到母亲是那么勤劳,那么伟大,为了我默默无闻付出那么多,也不求回报。(作者/池琳琳)

妈妈夸我懂事了!(修改稿)

    我在房间写语文作业,觉得有点口渴,就走出房间到客厅倒水喝。我看到妈妈躺在沙发上睡着了,大概是累了吧。我有点心疼妈妈,心想,何不趁此机会帮妈妈做点什么事呢。
    我先拿着拖把轻轻拖地,拖完后又擦干净饭桌,再到厨房去摘菜和洗菜,准备做饭给妈妈吃。
我学着妈妈做饭的样子,先用一个碗装米,倒入电饭煲中,然后把插头插上,把电饭煲中间的一个键按一下,再把洗干净的菜放入锅中,打开煤气倒入香油,用锅铲在锅里翻炒。
    做完饭后,觉得很累。我这才体会到母亲是那么的辛苦、劳累。
    妈妈醒了,看见桌上的菜问:“这是谁做的呀?”我自豪的回答说:“这是我做的。”妈妈说:“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妈妈又看了看地板说:“这是你拖的地呀!”我笑了笑。妈妈走到饭桌边吃我做的饭,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别惹蚂蚁(原文)

   “呜呜——呜呜”我们蚁村独特的警报响了,可恶的人类灭虫专家又一次进攻我们的堡垒了……
    军师诸葛蚁决定去请外援马蜂帮忙,由我担任这辛苦而又危险的任务。经过灭虫专家的重重防线,我终于来到了蜂园,蜂雷霆听说了我们的处境,立马御驾亲征。
    突然,我头顶上的特殊电波器传来了“情况不妙,火速赶回”的信息,灭虫专家用一种名叫“杀虫气雾剂”的先进武器破解了我们的镇国之阵——蚁门阵。于是,马蜂士兵们火速飞到了我们的蚁国。
   “嗡嗡”马蜂们像一架架燃料用尽的战斗机,不顾一切的用毒针扎进人类的身体,势不可挡。但灭虫专家独军独战,拿出了一种名叫“敌杀死”的先进武器,往马蜂士兵身上一喷,马蜂就如惊弓之鸟,无助的往下落,敌众我寡,眼看我们的家园就要被毁了……
    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我看到了蜘蛛皇后被灭虫专家打死了,于是,一计上心头,我用一种无线电波传给世界是所有的蜘蛛——蜘蛛皇后被人类杀害了。世界上的蜘蛛都一心想为皇后报仇,于是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攻击灭虫专家。
    灭虫专家防不胜防,被突如其来的蜘蛛吓个半死,狼狈地逃走了,人类被小小的蚂蚁击败了,昆虫界大为震怒。
    是啊,小小的生命能创造如此大的奇迹,我们难道不能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作者/徐鹏)

别惹蚂蚁(修改稿)

   “呜呜——呜呜”我们蚁村独特的警报响了,可恶的人类灭虫专家又一次进攻我们的堡垒了……
    军师诸葛蚁决定去请外援马蜂帮忙,由我担任这辛苦而又危险的任务。穿越了灭虫专家的重重防线,我终于来到了蜂园。蜂雷霆闻知了我们的困境,决定御驾亲征。
    突然,我头顶上的特殊电波器传来了“情况不妙,火速赶回”的信息,灭虫专家用一种名叫“杀虫气雾剂”的先进武器破解了我们的镇国之阵——蚁门阵。于是,马蜂士兵们火速飞到了我们的蚁国。
    “嗡嗡”马蜂们像一架架燃料用尽的战斗机,不顾一切的用毒针扎进人类的身体,势不可挡。但灭虫专家孤军奋战,拿出了一种名叫“敌杀死”的先进武器,往马蜂士兵身上一喷,马蜂就如惊弓之鸟,无助的往下落,敌众我寡,眼看我们的家园就要被毁了……
    千均一发之际,我看到了蜘蛛皇后被灭虫专家打死了,于是,计上心头,用一种无线电波传信给世界是所有的蜘蛛——蜘蛛皇后被人类杀害了。世界上的蜘蛛都一心想为皇后报仇,于是他们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复仇队伍,攻击灭虫专家。
灭虫专家防不胜防,被汹涌而来的蜘蛛大军吓个半死,狼狈地逃走了,人类被小小的蚂蚁击败了,昆虫界大为震怒。
■注/改了半天,小作者到底是写的蜘蛛还是蚂蚁,我也被弄糊涂了。

33#
发表于 2010-12-3 19:12:03 | 只看该作者
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口语交际•习作七》作者:李明金 

口语交际•习作七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知道的动物故事,让同学从你描述的故事中体会动物的情感,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2.谈自己遇到的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练习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充分的理由劝阻别人不要伤害动物,激发学生关心动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以及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出课:
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对动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谈论与动物有关的话题。
2.明确话题要求,自主选择话题。
(1)指名读口语交际的内容,明确每一个话题的具体要求。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说,做好交流准备。
3、指导口语交际:话题一
(1)老师讲一个动物故事。学生听后说说自己印象深的部分,或者说说对故事角色的认识。
(2)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动物故事。
你知道哪些动物的故事?在众多的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你就讲哪一个故事。(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交流内容:一是自己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二是亲戚朋友家喂养的动物的故事;三是从阅读的书籍报刊中知道的动物的故事;四是从电视或网络中看到的动物的故事。)
(3)在进行话题一的交际时注意把故事介绍清楚,小组内的成员可围绕这个故事进行评议和讨论。
5.话题二:
(1)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样劝说爸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理由进行劝说:一是自己知道的动物是我们人类朋友的故事;二是伤害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危害;三是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四是动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五是动物也是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2)你还知道那些伤害动物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启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事件:一是自己身边看到的听到的事;二是从书籍报刊中看到的事;三是从电视网络新闻广播中看到听到的事。)
(3)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怎样进行口语交际呢?(启发学生采用情景模拟对话练习,话语要清楚明白,要有说服力,表演时要注意体态、表情等。)
三、小组内讨论交流:
选择话题一的小组,从小组中选择一个最好的故事准备在全班交流。
选择话题二的小组,分好角色进行模拟对话,从小组内选择两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
四、召开动物故事会
1.选择五个小组推荐的五名同学讲故事。
2.讲完后,学生评价,谈感受。(引导学生会倾听,能针对别人的发言有重点地表达。)
五、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对话
选择两组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注意表情、动作、神态。
1.对话完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进行评议。)
2.学生补充有关伤害动物的故事,并谈一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
六、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我们又知道了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故事,我们还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伤害动物的事件。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继续搜集有关动物的故事,我们还要带头宣传保护野生动物,让动物永远和我们人类友好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一组有关偷猎者残害野生动物的图片和打击偷猎、盗猎的图片。
2.学生看后说一说感受。
3.播放一组野生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的画面。
4.看后教师总结:当前世界各国已经把保护动物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各国都相应的制定了保护动物的法律,成立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
二、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
三、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习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的方法,求助时的表现,如鸭妈妈咬着巡警的裤管不放,把他拉到小鸭子掉下的下水道旁;鸭妈妈指挥另外的小鸭子把下水道围成一圈,不停地鸣叫,引起了巡警的注意)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四、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五、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由习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习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习作结束后,修改习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回顾习作内容及习作要求
总体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具体要求:1.想象是否合理。2.在体现鸭子之间、人与鸭子之间感情的部分是否写具体、生动了。
二、朗读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习作,将习作出示在大屏幕上。说说文章好在哪里?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
2.找出习作的精彩之处,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
3.再看看文章,说说你觉得什么地方不够好,提出修改建议。
4.教师小结:本次习作,是看图作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内容具体,表达真情实感的作文。小作者之所以写的这么好,是缘于合理的想象,将故事情节补充的特别完整,许多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在展开合理想象的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发表了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三、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1.对照别人的习作,看看自己的习作那些地方写的比较好。
2.检查一下自己的习作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3.按照以上要求,看看文章还有没有其它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四、自己修改后,小组内互相交换,再次进行修改,并给修改后的习作写出评价语
回顾•拓展七
学习目标
1.将本组课文与以前学习过的描写动物的课文从内容和写法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在阅读中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积累古诗。
3.通过阅读相关的动物书籍,继续了解动物故事,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做好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前准备:准备丰自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进行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我们以前学习过许多描写动物的课文,例如丰自恺的《白鹅》、布封的《松鼠》、老舍的《猫》,同学们还记得课文的内容吗?(学生简单交流)
2.现在我们再次阅读这些文章,感受一下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再次自主阅读《白鹅》《猫》《松鼠》)
3.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也是描写动物的文章,现在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一下,回顾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学生浏览本组课文)
4.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5.班内交流汇报
6.教师总结
我们阅读课文,要善于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在比较中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 日积月累
引入: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二、教学课外书屋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5.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6.交流阅读体会。
7.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8.要求学生课外到图书馆和书店寻找这些书籍,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准备读书交流会。
34#
发表于 2010-12-3 19:15:5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改进策略
广西隆安县第一小学 陈世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对我们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求,也是对习作教学策略的指导。
    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农村小学教育改革进展较为缓慢。农村地区的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一、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二、作文教学无计划,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三、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心理;三,读写脱节,没有做到习作与生活密切结合;其四,学生受方言的影响,语言不够规范,口头表达能力差;其五,受条件的影响,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语言积累较为缺乏;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基本的习作素养。
    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农村地区写作教学的水平呢?几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转变观念——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观念决定其教学行为。当前,许多老师没有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教学,教学观念陈旧、落后。落后的观念最终必然导致不良的教学后果。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标准在作文方面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是:放开手脚、自由表达。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习作要写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 转变观念是习作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入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正确运用新理念到习作教学当中。

    二、激发兴趣 ——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潜力。一旦作文课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有了对作文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1、精心依据作文教学的目的来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2、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3、教师运用形象谐趣、童真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4、根据写作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像课件来渲染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强烈的感染。5、搭建习作展示平台,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和表现欲。总之,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习作成功指日可待,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三、 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知识在于积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
    首先,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博览群书,是与古今中处的大师们对话,是接受前人思想光辉的沐浴,是从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中摄取人文的和精神的营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做好读书的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一是校内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其三,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就我县来说:1、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美丽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和地方风俗习惯都比较丰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因地制宜,结合特殊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其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习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如收割稻谷、种玉米等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例如,可结合农忙时节,结合亲自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两得”。

    四、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作文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是循序教学法。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改掉“三年级作文起步”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低年级作文的启蒙教学,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一个年级一道台阶,各有训练的重点,逐年达标,环环紧扣,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可以让学生从一句完整的话写起,然后过渡到段,过渡到篇,从写简单的一两句话逐渐达到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二是读写结合法。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文章思路,从而借鉴表达方法,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老师要善于不同的课文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理想的风筝》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具体事例从几个方面写人的方法,写身边的一个人,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自然就能写会写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就会积极模仿,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
三是自批互改法。“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自改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自我学习活动,而学生间的互相批改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对作者有好处,对改者也有好处,更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体现。崔峦老师说过:“交给老师的是学生改不动了的作文。”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适时放权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改和相互批改作文。如: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怎样用符号批改,提出批改的要求和如何写评语等等,这样,就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文,又扩大了读者队伍,同时促进了交流、学习和提高。
    四是激励讲评法。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因此老师要及时讲评学生的作文。此外,讲评的时候宜用激励法,尽可能多给学生表扬。人人都爱听表扬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讲评的时候要使尽可能多的同学通过老师的总评得到激励,心里边感动热呼呼。表扬要面向全体,要把赞美的语言给更多的学生,甚至表扬差生。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应该怎样写,激起他们对下次习作的渴望。

    改变农村习作教学现状,提高农村习作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是我们广大农村学校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任重而道远。以上仅是笔者在改进农村习作教学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切实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行为,立足改革,放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农村小学的习作教学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35#
发表于 2010-12-4 10:47:1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教师质量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
——写在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教授新作《教育公平论》出版之际

  在当前促进教育均衡的各项措施中,除了加强各地各校硬件的标准化建设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当属根本之策

  ■本报记者 程墨 罗曼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近日推出新作《教育公平论》,该书连同此次他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向两会提交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十条建议”(以下简称“十条建议”),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因为200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义务教育免费,周洪宇被称为“周免费”。他认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点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他提出,中国可以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的公办教师的身份确认为教育公务员。

  近日,本报记者就教育公平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采访了周洪宇教授。

  教育公平是世界性教育热点

  教育公平成为国内的一个热点问题,应该说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之后的必然诉求。

  记者:您推出新作《教育公平论》,而正在召开的两会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教育公平,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您有备而来?

  周洪宇:这并不是一种巧合。2006年10月,我到北京参加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主持的“教育公平与教育体制改革”重大课题调研座谈会,为十七大报告作理论准备。人民教育出版社相关同志跟我聊起教育公平这个热门话题,他建议我尽快将多年来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写一本有特色的《教育公平论》,以推进教育公平的实施。该建议引起了我的思考,最终诞生了这本书。

  记者:关于教育公平方面的著作和研究最近几年也比较多,这部著作有何特色和不同之处?

  周洪宇: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实践的特色。该书以教育公平问题为主线,从全球视角去研究与审视教育公平理论与实践,将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置于世界大背景之下加以思考与探索,并将我多年来对教育公平的思考与建议纳入其中,如义务教育免费、合理投放高考录取名额等。另外,我还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而提出的立法建议纳入书中,如修改义务教育法的建议、制定终身教育法和特别教育法的建议等。

  记者:教育公平问题突然热起来,是否有深层次原因?

  周洪宇:教育公平近几年成为国内的一个热点问题,应该说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人们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之后的必然诉求。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涨,人们对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既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公平的需求,许多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从国际上来看,教育公平似乎也是一个热点话题。为什么?

  周洪宇: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视“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只不过不同国家“教育机会均等”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方式各不相同。我在书中选取了英国、美国、日本、南非、巴西、印度、古巴、越南、朝鲜等9个国家作为代表,这些国家当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介绍各国致力于教育公平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的教育公平实践提供借鉴。

  教育公平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公平实现的每一步都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记者:普通民众对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比较关注。过去人们可能更关注能否上学、能否上大学的问题,现在则关注能否上好的学校、好的大学。这是否说明教育公平是我们要面对的永恒性教育问题?

  周洪宇:教育公平是实现全民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共同追求的目标。各国经验表明,实现教育公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从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上来看,我们主要是通过教育改革来促成教育公平,而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其实施效果难以在短时期内立竿见影。从结果上来看,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相对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公平实现的每一步都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记者:您认为目前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什么?

  周洪宇: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比如缩小区域内校际间的差距、解决区域内学校间发展不均衡等。

  促进师资均衡发展是重要保证

  教育公务员具有“公务性”与“专业性”的双重身份,这有利于保证教师的工资待遇,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该制度将有利于解决教师轮岗、区域内流动性问题,也有利于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

  记者:今年您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提交的“十条建议”全都涉及教师政策与教师培养,为什么您如此关注教师质量问题?

  周洪宇: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难点是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的关键点是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暴露出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过低,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发展严重不平衡,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不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等,导致我国教师队伍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现阶段,我国区域内校际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危及教育公平,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机会不均甚至腐败等社会问题。在当前促进教育均衡的各项措施中,除了加强各地各校硬件的标准化建设外,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师资均衡发展当属根本之策。

  记者:您提出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是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证?其可操作性有多大?

  周洪宇:关于教育公务员制度,此前已有很多人提过,说明这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公务员制度在一些国家已有先例,如日本《国家公务员法》、《教育公务员特例法》就规定,公立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但不是一般的公务员,因为其行政级别不能升迁。但同时,教师除了一方面享受公务员的待遇外,另一方面还要享受教师该享受的待遇,如每年寒暑假带薪休假,教师进修的权利等,并履行相应的义务。由于教师和公务员两种职业还是有一些各自的特点,因此称之为国家教育公务员,以便与公务员区分。法国、德国是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的行列,英国、美国教师则是公务雇员。

  记者: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的最大益处是什么?

  周洪宇: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的最大益处是明确教师的工作性质,为彻底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奠定制度基石。如果教师的身份不能明确,教师的地位就难以保障。目前,我国教师是事业编制,尽管《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法》也有类似规定,但这一法律规定一方面没有很好地落实,另一方面仅局限在工资收入水平上,公务员所享受的各种津贴、补贴,教师实际上都很难享受到。尤其是在一些财政收入欠佳的县市,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确实存在实际困难,相关政策又缺乏明确、强制性规定。待遇问题直接影响到师范院校的招生质量,影响到现有教师队伍的稳定。

  记者:教育公务员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务员有何区别?

  周洪宇:教育公务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务员,它既是公务员,又有其特点,具有“公务性”和“专业性”的双重性质,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公务员的方式进行管理。我相信,教育公务员的建立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加强和教师权益的保障。

  记者:目前,在中国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周洪宇:目前看来,我国实行教育公务员制度最大的问题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问题。因为教育公务员兼具公务性和专业性,而公务员的主管部门是人事部门,教师的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门。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意味着要对现行的《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的相关条款进行修订,难度比较大。我认为当前实行的教师绩效工资就已在实行教师和公务员同等待遇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记者:您提出,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促进区域内各校师资均衡发展并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什么?

  周洪宇:所谓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是指一名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几年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安排他轮换流动到其他学校任教,以保证各校间师资和教育水平的相对均衡。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的试点,如安徽铜陵、沈阳和湖北省等。从实施的情况看,这一制度对缩小区域内校际间师资水平的差距,改善贫困地区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状况,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的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是在起始阶段,各项政策和法规还欠完善,实施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另外,这项建议和教师公务员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不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就不可能全面地实行教师轮岗制度。

36#
发表于 2010-12-4 11:34:45 |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12-4 16:45:3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治疗

    “阅读治疗”(Bibliotherapy)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biblion”(意为“书”)和“therapeio”(意为“治疗”)。阅读治疗又被翻译成阅读疗法、书目疗法、读书治疗、读书疗法等。Berry(1978)提出,阅读治疗是指人们在对文学作品尽可能共享的基础上发展出某种技能,借助于此治疗者与参与者之间能建立良好互动。
    Morris-Vann(1979)最先把阅读治疗称为“指导性阅读”,并指出这一疗法的优点:作为一种技术,它可以帮助儿童正视自己的情感问题并宣泄出来,这种宣泄可能是朝向他人,也可能是朝向自己的。

  阅读治疗的步骤
    1、建立治疗关系
    治疗者深入了解儿童的个人发展情况,意识到并理解儿童的感受、情感和行为。真诚理解与关心儿童和他们的问题,并将理解与关心同儿童交流。做有效的倾听者。
    2、评估冲突并选择咨询治疗策略
    首先必须确定冲突是存在于所有儿童中的普遍发展性问题,还是只有少数人经历的情景性冲突;
    尤其重要的确定问题是不是一个需要立即解决的关键问题;
    评估问题的严重性和对儿童综合功能的影响程度;
    最后,治疗者需要确定这种冲突是需要个别的还是团体的辅导,或者是否可以在一个大团体的活动中解决。给儿童造成影响强烈的创伤性事件往往应当在个体评估活动中处理。
    3.选择作品
    选择书籍就是为儿童寻找“完美匹配”。了解儿童、认清儿童的冲突及预习文学作品这三个要素对选择合适的作品实施阅读治疗至关重要。
    4、帮助儿童获得体验
    儿童在阅读或倾听故事时,他们经历认同、宣泄和领悟。讨论某一本书,做一些延伸活动,能够帮助儿童洞悉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作为通过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而获得领悟的结果,儿童通常能作出有利于化解冲突和改变态度或行为的决定。

  常用于阅读治疗的几类书籍
    短故事或小说
    自传或其他非小说类纪实文学
    自助书
    童话故事
    图画书

  可供选择的六个主题的书
    关于“成长”
    关于“普遍发展问题”
    关于“理解父母和家庭”
    关于“童年危机”
    关于“残障儿童”、“学习障碍儿童”
    关于“阅读治疗”本身
38#
发表于 2010-12-4 16:46:1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436篇 《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重床值得留恋》郭沫若
《终南山幽趣记》周沙尘
《赞成都百花园》钟树梁
《又是花灯满街》阿单
《游子心衷》古清生
《一朵小花》古清生
《谒司马迁祠》李镜
《野旷天低树》杨闻宇
《喜重拜英灵意气舒——杭州西湖游记》钟树梁
《西部系列:黄河源的狼》刘元举
《无妨人自纵心游——昆明西山游记》钟树梁
《松堂游记》朱自清
《石湖》郑振铎
《上梁山——鲁西南行简》峻青
《园子里的春天》
《天涯》吴伯箫
《潭柘寺戒坛寺》朱自清
《太平湖之春》吴象
《苏州拾梦记》柯灵
《山阴五日记游》
《三访雁荡山》竹子
《蓉城花会》曾克
《去到南方的山岗上》古清生
《秋荔亭记》俞平伯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纪游》周沙尘
《南岳纪游》洪周肖琦
《南游杂感》老舍
《牡丹园记》严阵
《锦江春色来天地》钟树梁
《记游桃花坪》丁玲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叶圣陶
《黄河梦》海飞
《还乡》雷达
《花重锦宫城——成都花会随笔》钟树梁
《花溪一日间》陈伯吹
《花城》秦牧
《湖畔夜饮》丰子恺
《桂林山水》方纪
《桂湖与杨升庵祠》钟树梁
《故园春》柯灵
《故都之旅》孔另境
《古刹──姑苏游痕之一》王统照
《高原名城——大理》周沙尘
《访修缮后的布达拉宫》李佳俊
《峨眉天下秀》黄炎培
《钓台的春昼》郁达夫
《大明湖之春》老舍
《春雨》楚笛
《春游颐和园》沈从文
《春游》成仿吾
《春日游杭记》林语堂
《春风吹临的湖畔》古清生
《窗》钱钟书
《成都武侯祠》钟树梁
《成都的春天》刘大杰
《长城春色无限好》王含英
《不肯去观音院》丰子恺
《北京的春天》古清生
《北平的春天》周作人
《北大河》刘半农
《白马湖》朱自清
《巴莱崖壁画》凌渡
《鞍山印象》高洪波
《爱晚亭》谢冰莹
《“竹影斋”主人自白》周沙尘
《祭黄帝陵》林祖涵
《西湖即景》于敏
《雷峰塔下》庐隐
《高原名城——大理》周沙尘
《游南三联岛》周立波
《“竹影斋”主人自白》周沙尘
《南京印象》朱自清
《昆明的雨》汪曾祺
《西昌月》高缨
《草堂之春》钟树梁
《春日游杭记》林语堂
《绿》朱自清
《梦游》佚名
《湖畔夜饮》丰子恺
《海上的日出》巴金
《白水祭》朱自清
《长白山下》峻青
《贵池傩》余秋雨
黄山松》丰子恺 四季之夏 《云冈》郑振铎
《游武汉龟蛇二山》黎少岑
《游牧民族的摇篮》翦伯赞
《游孟姜女庙》韩少华
《游林国,谒林森墓》钟树梁
《幽静的峡谷——樱桃沟》周沙尘
《映日荷花别样红——新都桂湖游记》钟树梁
《银杏》郭沫若
《依然虹影卧南炀》王文忠
《野花凄迷》匡燮
《窑洞,留下几多梦》赵熙
《扬子江恋歌》白帆
《喧然名都会》钟树梁
《香溪》菡子
《香港》徐志摩
《闲话香港》高洪波
《西望嘉峪关》古清生
《西部系列:柴达木--你如何打发寂寞?》刘元举
《西部系列:柴达木的骆驼》刘元举
《武汉的夏天》池莉
《我在新疆看见了飞碟》池莉
《天子山一日》峻青
《天池浩渺明镜浮空》周沙尘
《思念的城市》刘钫
《蜀中胜景在嘉州——乐山乌尤寺大佛寺游记》钟树梁
《沈阳一日》高洪波
《桐庐行》柯灵
《驮马》施蛰存
《听雨听风入雁山》周瘦鹃
《天池探胜》季景
《天池》刘白羽
《泰山风光》吴组缃
《雨中之城》韩浩月
《扇子崖》李广田
《汕头与潮州》杜重远
《山湖草原》李若冰
《山海胜境北戴河》周沙尘
《三湘七泽散记》周沙尘
《囚绿记》陆蠡
《青蓉略记》老舍
《青龙桥站》冰心
《青海塔尔寺记游》杜书瀛
《青海湖纪游》赵淮青
《青海湖,鱼鸟的乐园》周沙尘
《青岛海景》蹇先艾
《奇峰绿树绕古寺——中岳嵩山风光》顺淇
《葡萄沟写意》石英
《南京》朱自清
《内蒙风光》老舍
《内蒙访古》翦伯赞
《变形木与洋菊花》陈染
《妙峰山下的玫瑰谷》周沙尘
《蒙自杂记》朱自清
《煤烟》叶灵凤
《漫游小五台》侯金镜
《漫游日记两则》舒新城
《落日》林遐
《落马》高洪波
《庐山游记》丰子恺
《庐山面目》丰子恺
《六榕寺里一花塔》钟树梁
《留在阳光里的辙印》王兰玲
《流放者的土地》余秋雨
《力与美的交响》叶廷芳
《昆明雨》高洪波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昆仑山的太阳》刘白羽
《快阁的紫藤花》徐蔚南
《巨像》聂绀弩
《镜泊湖》臧克家
《镜泊湖,火山的杰作》周沙尘
《黄山小记》菡子
《黄海游踪》苏雪林
《皇家园林热河行宫》周沙尘
《沪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
《红河谷的仙人脚迹》阿里
《横断山脉纪行》关山
《鹤兮归来》峻青
《荷塘月色》朱自清
《荷花淀》孙犁
《海南杂忆》茅盾
《哈尔滨》靳以
《桂林的山》丰子恺
《观莲拙政园》周瘦鹃
《故都消夏闲记》张向天
《姑苏小记》毕克官
《公园》萧红
《高原雪》高洪波
《飞翔在高原》高洪波
《访鉴真故居》王西彦
《鼎湖山游记》曹思彬
《大漠古城》赵丽宏
《大理漫记》冶秋
《搭错车》古清生
《翠微赏柏》周沙尘
《翠满九寨沟》周沙尘
《翠湖心影》汪曾祺
《城隍庙礼赞》搂适夷
《车窗外》蹇先艾
《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徐志摩
《长白山一日》沉浮
《长白镜湖记》陈洪山
《长安道上》孙伏园
《沧海日出》峻青
《汴洛之游》孙席珍
《边疆风貌》碧野
《边防线上——两帧老照片谈趣》高洪波
《北海漫写》高长虹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徐志摩
《芭蕉花》郭沫若
《爱莲新说》周沙尘
《啊,塞罕坝》峻青
《妙峰山琐记》序 顾颉刚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园林城中一个小庭园》何为
《乌篷船》周作人
《济南道中(选录)》周作人
《依旧沈园》张雨生
《杜鹃枝上杜鹃啼》周瘦鹃
《秦淮河之游》鲍思洛
《从“桨声灯影”说起》余斌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
《雨中登泰山》李健吾
《城隍庙礼赞》搂适夷
《夏天的旅行》艾芜
《永远的黄河》古清生
《紫竹院观钓》古清生
《峨眉天下秀》黄炎培
《快阁的紫藤花》徐蔚南
《香炉峰上鸟瞰》徐蔚南
《故都消夏闲记》张向天
《皇家园林热河行宫》周沙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周沙尘
《边疆风貌》碧野
《雾瀑观虹》李芷和
《横断山脉纪行》关山
《澜沧江边的蝴蝶会》冯牧
《大理漫记》冶秋
《大漠古城》赵丽宏
《鼎湖山游记》曹思彬
《夜游珠江》关振东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葡萄沟写意》石英
《留在阳光里的辙印》王兰玲
《姑苏两日游》于敏
《观莲拙政园》周瘦鹃
《山海胜境北戴河》周沙尘
《昆明的雨》汪曾祺
《桂林的山》丰子恺
《掷钵庵消夏记》苏雪林
《鞍山印象》高洪波
《山湖草原》李若冰
《阳关道上》张行
《漫游小五台》侯金镜
《啊,塞罕坝》峻青
《青云谱》峻青
《雪山景物记》张孟良
《雾里峨眉山》吴祖光
《沪溪·浦市·箱子岩》沈从文
《黄海游踪》苏雪林
《荷花淀》孙犁
《岳麓山和桔子洲头》李霁野
《新疆半月记》老舍
《废园外》巴金
《独秀峰》谢冰莹
《天山景物记》碧野
《珠穆朗玛峰的夏日奇景》王小白
《北平的四季》郁达夫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徐志摩
《半篇莫干山游记》丰子恺
《白马湖》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俞平伯
《荷塘月色》朱自清
《扬州的夏日》朱自清
《外东消夏录》朱自清
《庐山游记》潘岳
《回音壁》古清生
《西京胜迹》张恨水
《寂寞天柱山》余秋雨
四季之秋 《在赣江上》冯至
《伊犁河谷》刘白羽
《巷》柯灵
《乡情绵绵游名园》周沙尘
《西望翠微》焦菊隐
《苏州漫步》陆文夫
《神游中南海》周沙尘
《外滩公园之夜》万迪鹤
《陕北八月天》史小溪
《山水之间散记》周沙尘
《山水》李广田
《沙坪的美酒》丰子恺
《塞外野店》峻青
《秋在雾社》伍稼青
《秋游圆明园遗址》周沙尘
《秋游十三陵水库》周沙尘
《秋天没有出远门》离离
《清华园之菊》孙福熙
《钱塘潮》乐维华
《钱江看潮记》丰子恺
《千年庭院》余秋雨
《祁连雪》刘白羽
《鸥盟》高洪波
《难忘的索溪峪》峻青
《南行杂记》朱自清
《六城颂》靳以
《流浪京都》古清生
《林带之歌》周沙尘
《历史的后院》翦伯赞
《雷峰塔下》庐隐
《眷恋鸟岛》邢秀玲
《交河风景》杨羽仪
《家》丰子恺
《黄山秋行》黄秋耘
《黄河之水天上来》刘白羽
《海湾花园——厦门》周沙尘
《故都的秋》郁达夫
《姑苏两日游》于敏
《民族千年凝聚力——香港杂忆之四》钟树梁
《香港的吃和“食街”——香港杂忆之三》钟树梁
《九龙公园——香港杂忆之二》钟树梁
《港九的地铁——香港杂忆之一》钟树梁
《佛国初旅》孔另境
《废园外》巴金
《飞雪岩》郭沫若
《罗布林卡花争妍》袁光厚
《访沈园》郭沫若
《访八大山人的故居》屠岸
《敦煌秋日》刘白羽
《敦煌漫记》杨可扬
《滇行短记》老舍
《滇西北踏金》刘鸿渝
《登蓬莱阁》峻青
《初访古隆中》周沙尘
《朝“武当”》藏克家
《长江源头行》杨凤栖
《北平之恋》谢冰莹
《北固亭——江南随得笔》袁鹰
《北平西山的红叶》熊佛西
《包头札记》周沙尘
《半日的游程》郁达夫
《白门秋柳》黄裳
《秋收散板》彭学明
《山中生明月》王前锋
《水乡怀旧》周作人
《中秋的月亮》周作人
《雨的随想》汪国真
《焦山望月》丁谛
《秋魂》刘增山
《西湖梦》余秋雨
《秋日行吟》郭枫
《快意在秋天》曹正文
《千山笔记》马力
《秋雨》张爱玲
《秋韵》宗璞
《西湖秋意》赵丽宏
《天目山中笔记》徐志摩
《半日的游程》郁达夫
《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
《报秋》宗璞
《闸》柯灵
《济南的秋天》老舍
《桃园杂记》李广田
《再游北戴河》陈衡哲
《我向往祖国的大西部》冯其庸
《访八大山人的故居》屠岸
《寻秋记》伍稼青
《山水之间散记》周沙尘
《登古长城记》峻青
《敦煌漫记》杨可扬
《陶然亭》张恨水
《香山红叶》杨朔
《云冈漫记》谢庆荣 于振华
《初识小莲庄》汪宏钰
《访沈园》郭沫若
《在绍兴》佚名
《游鉴湖》许钦文
《再到青龙桥去》佚名
《敦煌秋日》刘白羽
《在半片绿叶上旅行》周沙尘
《滇行短记》老舍
《黄河之水天上来》刘白羽
《在草原上》端木蕻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难忘的索溪峪》峻青
《在玄武湖畔》李金发
《禹迹寺》周作人
《山中避雨》丰子恺
《故都的秋》郁达夫
《长江寻梦》布老虎
《长白山下》峻青
《流浪京都》古清生
《秋的公园》茅盾
四季之冬 《忆上海》靳以
《寻找疏勒河》庐野
《雪域之魂》肖平
《雪夜长安街》海翔
《新旧上海》萧乾
《松江半日游》郑伯奇
《上景山》许地山
《赏菊狮子林》周瘦鹃
《山水》李广田
《热带植物的大家庭》周沙尘
《秦淮暮雨途中》倪贻德
《漂泊京都》古清生
《龙门印象》萧殷
《离别西海固》张承志
《崂山绛雪》叶楠
《枯水孟达峡》张承志
《旧京速写》贺昌群
《江上杂记(三)》黄裳
《江上杂记(一)》黄裳
《江南落雪》古清生
《济南选胜》马公愚
《纪元旦》林语堂
《回乡》古清生
《海上的日出》巴金
《海》吴伯箫
《桂林的受难》巴金
《孤岛大年夜》朱雯
《峨眉山下》郭沫若
《钓鱼台》陈学昭
《淀山湖之游》峻青
《丹黄朱翠话香山》周沙尘
《处处红云岛》周沙尘
《长安寺》萧红
《长安街上》古清生
《边山雪》李志君
《北平》郑振铎
《北国的雪》古清生
《二闸与公主坟专号》引言 焦菊隐
《灯》巴金
《石板路》周作人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峨眉山下》郭沫若
《一碧万顷三门峡》张毕来
《雪》鲁彦
《忆北平的旧岁》张向天
《丹黄朱翠话香山》周沙尘
《处处红云岛》周沙尘
《离别西海固》张承志
《阳关雪》余秋雨
《鹤兮归来》峻青
《淀山湖之游》峻青
《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翦伯赞
《祁连雪》刘白羽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泰山石刻序》老舍
《新疆风土杂记》茅盾
《上海大年夜》茅盾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08:48:53 | 只看该作者
许新海:农村孩子的眼神因阅读而闪亮




  ■读书故事



  阅读是我最大的财富。上世纪70年代初的农村,正在读小学的我没课外书读,就反复读课本。每学期末,我都基本上能将课本倒背如流,假期时,同龄的伙伴都去帮家人卖瓜果赚钱,只有我躲在家里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本……就这样,长得颇为结实健壮的我,还落了个“憋房小姐”的绰号。



  当然,伴随童年绰号而来的是优异的学习成绩。初中毕业,我成为家乡当年唯一一个考进师范学校的学生。师范毕业后,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爱阅读,我又开始边工作边求学,直到读完哲学博士学位,阅读对我来说已经和呼吸一样自然。生命因阅读而丰富、精彩——这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我的亲身感受,所以无论对孩子还是大人,我总会不遗余力地试图去感染他们,希望他们也爱上阅读。



  记得1992年我当上东洲小学校长时,在那只有两间平房的学校里,我许下了一个心愿:这里毕业的孩子无论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一辈子喜欢读书。



  为了让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我和老师们绞尽脑汁,最后决定在低年级孩子中开展“日记画”活动,孩子回家后讲学到的故事并绘画,由父母记下文字。为了避免强制推行引起父母的反感,当时特别申明“父母自愿参加”。但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为做得出色的父母、孩子合作的“日记画”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展览。如我所料,展览在父母中引起轰动,展览之后,全部家长都积极加入了“日记画”的行列,由此不仅推动了家庭教育,也大大促进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2005年,我被任命为市教育局副局长,上任第二天,我就带领几位同事去了一所农村小学。那一次,同行的几位从未到过农村小学的老师当场流泪了:村小的孩子们眼神纯真而呆滞,教室墙壁光秃秃的,除了课本之外,压根儿无书可读!



  半年内我带同事跑遍了海门全市60所农村小学,有了这样的经历,接下来4年中推行的农村学校“图书漂流”活动,就真正落到了实处。但是,我心里很清楚,一所学校、一间教室里,阅读是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还是真正成为内容,决定权往往取决于校长和老师。我坚信爱读书的校长、老师,肯定会教出爱读书的孩子,因此除了为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创造必需的硬件条件之外,我还千方百计“威逼利诱”校长、老师们读书。



  记得2007年的一天,我买了100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送给全市的校长——这“威逼”的潜台词非常明显。但我也进行“利诱”:把校长们召集在一起,利用整整半天时间,亲自和他们一起共读了该书中论述阅读的章节。



  共读结束几天后,有一位50多岁的校长主动找到我,说:“你发书给我时,我真的非常生气,觉得你为什么要这样逼着我读呢?我做了那么多年校长,从来不读书的,我觉得我的工作干得也不错。可我读完那一部分后,真是对这本书爱不释手,忍不住一直读完了它。”



  就是这位自称“从来不读书”的校长,在读完这本书后,不仅自己开始读书,还开始买书发给学校的其他老师读。



  这些年来,发生在我身边的类似的故事有很多。我在全国各地的报告中,经常会讲到这些真人真事,而真实的故事往往是最能感染人、激励人的。有一次,我应邀到云南楚雄开一场讲座,一下飞机就被告知有1000多人在会场等着我,他们大半是来自偏远山区、坐几小时车才赶到现场的山区教师。于是我午饭都没吃,只喝了几口水,就开始交流我这些年将阅读贯彻落实到教育细节中的经验,其中就涉及大量此类事例。校长、老师们倍受鼓舞,讲座原定3个小时,最后我却被堵在台上不能离开,饿着肚子一口气讲了6个多小时。



  正因为讲述这些故事,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故事: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发现我在阅读研究与推广上进行了多年探索,主动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在阅读上做一些可供全国推广的项目。2008年年初,基金会对海门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提供近38万元资助我们开展儿童阶梯阅读项目。这些钱,我们除了为孩子购买最适合各年龄段的图书,还为孩子积极开发出富于个性而又有效的阅读指导。项目实施两年多,基金会对我们的研究成果很满意,又批准了一个“0到6岁社区阅读”的新项目,帮助我们在社区里推广阅读……



  朱永新先生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想,其实推动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阅读——是我阅读社会的过程。从爱阅读到推动阅读、从自己到他人、从孩子到教师、从学校到社区、从家乡到各地——是阅读让我在成年之后还能一直成长,这种感觉是超越一切的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16:00 , Processed in 1.1554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