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8|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无挥毫爽歪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9 09:4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胸中有丘壑  腕底竞风流


                                                                                                                                                                                         文•管季超

     书法这个东西,往低了说,就是用软塌塌的毛笔来写汉字。写字哪个不会?有何难哉?人们往往会轻忽了它的价值;若是往高了说,书法是最能体现汉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趣味的一门高级的艺术。

        书法上手似易,拿起毛笔就能弄,但是得法进境甚难。许多人白天黑夜地写,纸墨费了不少,也难登堂入室。在中国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里,凡是读书人,人人会写毛笔字,而且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大多还写得有相当水准。但那时人们似乎并没有把书法家当做一个专门的社会角色。王羲之写《肚痛贴》时绝没有想到是在写一件流传后世的书法杰作。大概是功夫到了,艺境也到了,随手一弄,就成了我们眼中的宝贝。

        现而今是网络时代,好多人连钢笔也拿得不多了,遑论用毛笔。能够玩一玩毛笔的人物稀而贵,只要写得有点儿模样,就自认为或被认为是‘书法家’了。

       能用毛笔写字的人(即所谓书法人口),在整个社会中占比并不大,但因为中国人实在太多,所以绝对数也是相当不少的。

       这中间,真正入而能出,形成个人书法风格的,犹如凤毛麟角,确乎稀少。

      老无,就是我的书法家朋友中,最让我佩服的朋友之一。他的书法,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犹如注册了商标,熟知他书法面目的人,在任何地方看到其作品,一眼即可认出。

        老无书艺,独树一格,其人又性情温和,待人朴诚。在书法圈中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了,在全国各地的‘粉丝’挺多。

       近些年来,官方的或民间的各种书法选集,往往都来向老无约稿。他的字与当今名家大家的作品放到一起,并不稍逊颜色,为咱孝感人争了脸面。

        笔者与老无订交近二十年,过从甚密。因为住得近,隔三差五就跑到他书房里一边聊天,一边看他写字。

        老无写字时的状态很松弛,毛笔在他手上似乎特别听使唤。有时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古诗文集,翻开一页,信笔写来,即成妙品。老无脑袋里储存的古诗文也不少,在书法笔会上,落笔便写,烟云满纸。

       书法是在平面上呈现的视觉艺术,并不要求在书写时有表演性,但我总觉得,老无挥毫时的那份潇洒劲儿,颇具观赏性,感觉真叫爽歪歪。

    早年,老无在楷书上,于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勤礼碑》下过苦功,北碑汉隶亦有所会心;于行书,摩右军溯其源;习米芾、王铎取其势;学赵之谦,得其韵;草书,则于《古诗四帖》、《书谱》及明清诸大家乃至当今名家,均有所取,亦有所弃。

       身体强壮的人,多不挑食,且吸收功能好。老无学书取法之广,悟性之高,亦非一般书家所及。蜜成花不现,在老无的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十分肯定地感受到古今碑帖的滋养,但是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哪一家。书史上经典作品的优良基因,被老无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了内敛平和、儒雅醇厚的独特风格。

       老无并不老,五十还不到。这个年龄,正是书法家书艺再求进境的年龄。老无对自己的书艺,从来都很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下过苦功;老无对自己的书艺,也从来都不自傲,因为他在心中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书法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永远有更高的境界存在,让你能无限地趋近,又很难企及。

       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要费辛劳;生命的完满与人生的幸福,也正在于追求艺术至境的路途中。                          
      
                                                                                                                                                                            2010.9.8.夜。急就。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9 09:55:52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1:31 | 只看该作者
书坛应该建立怎样的书法评论机制
来源:中国书画报2010年第33期
前言

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书法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全国各地举办各色各样的书法展览不下千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相对来说,书法评论或书法批评就显得有点薄弱了。
当下的书法批评几乎都在两个怪圈里打转转:一是有“评”无“批”当好人,二是滥“评”胡“批”糊弄人。当代书坛尤其缺失学术性和前瞻性的书法批评,更亟待建立健康、科学的书法评论机制。有鉴于此,本报与中国得一书画院召集部分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于4月22日在天津举行了第六回“燕山书谭”雅集。本报书法版策划江丽红参加了雅集。以下是此次雅集的发言纪要。

书法批评需要实事求是,说真话、讲实话
邹正(中国得一书画院院长、书法家、书法评论家):谁都喜欢“多献花、少带刺儿”。面对批评,谁都难为情。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有困难时,给朋友帮忙可“上刀山,入火海”。如果请提批评意见,就像一首顺口溜儿说的:“虽常称知己,时时得顾忌;不怕三杯少,只怕不投机。”
如今书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是谁举办个人书法展,开幕后大都会召开所谓的“研讨会”,邀请书法界的朋友参加讨论。这很正常。但是在会上,大家都想方设法找出理由吹捧主人一番,几乎听不到直言批评或建议。我感到这是不正常的。有一次,常称我“大哥”的一位朋友搞个书法研讨会,邀请我参加。其他参会者大谈特谈这位朋友如何为人等与书法无关的事;偶谈他的书法时,就“批发”一些“行云流水”、“正大气象”之类的辞藻胡乱吹捧,挖空心思让这位主人高兴。主人听后也不辨话语真假,统统“笑纳”,甚至后来拿去发表。最后主人请我做总结,我就毫无顾忌地说了些批评意见。谁知平时称我“大哥”的主人脸上立刻布满阴云,感觉他当时恨不得揍我一顿。我的一番好心直言触到了朋友的痛处,未能被朋友接受。
又如,我曾在一专业报刊上看到杨仁恺先生对一位书法水平低劣的高官书法作如是评论:“××先生对草书情有独钟,远学唐人张旭、怀素,近学毛泽东、于右任的草法,心灵手巧,古今贯通,运用自如,习之既久,自己的素养和个性逐渐渗透在字里行间,正是步入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已然具有自我的书风,笔走龙蛇,为之喜出望外。先生的书法,具有自己的个性,有其独到之处,故为观者所称道。”那位高官的书法水平究竟如何?书法界之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实在不敢恭维!这说明什么呢?当代书法缺少真正的批评家。即使有,也未必敢说真话,而多是看人说话。书法票友级的高官有能力驱动书坛人士为他说话、写文章。书坛一些大家,或重其位、或重其利,不正视其实际书法水平,因为得了实惠,就当上了人家的“吹鼓手”。再者,这些书法水平低劣的高官书法家岂敢请真正的书法评论家?因为他们害怕说真话,害怕听真话。
面对被评者,任何有责任感的评论家都须出言谨慎,评论要讲真话,不要留与后人骂。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当代书法批评需要实事求是,需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一味说奉承话,不要相互吹捧。书法大家不是靠奉承话吹捧出来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迟早会照出吹捧者与邀捧者的丑态。

评论要从良心出发,良心没了,评论就等于零
梁永琳(中国书协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当前,书坛应该建立一种理想的评价机制,以确保评论公允、公正,为收藏家、书法爱好者、后来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这一想法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我对这种机制能否建立持较为悲观的态度。
去年,一位著名书画家和我谈起一件事。他们十几位书画家要办联展,请一位著名书画评论家写一长篇评论。本想让这位评论家对大家的作品“特色”进行褒扬,不想此评论家引经据典,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只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才提到这十几位书画家的联展,甚至有批评性的言语。众书画家读了此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不用此评论家的评论,另请高明。“谁愿意花钱请人来骂自己!”这位著名书画家感叹道。这话极具代表性。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评论已沦为软性的推销广告。
20年前,一位书法家在北京中山公园办个展,请来了大名鼎鼎的启功先生参加开幕式。启功先生对此书家的作品大加褒扬,大意是说此书家的能力是他自己能力的三倍多!难道启功先生对书法不识好歹吗?非也!因这位书家是启功先生的老朋友,捧场时多加褒扬也是人之常情。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公正的评论总会被人情所困。
我的一位年轻的书画家朋友告诉我,他在江南办了一次展览,来了许多书画同道观展,对他的作品大加赞美。可后来他才知道,正是这些观展的书画家,在背后将他的作品骂得一塌糊涂。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真正的评论凤毛麟角;社会上最多的是虚伪的吹捧,或者是上不得台面的暗箭。
上述种种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今天,商品经济越来越发展,书法评论与书法作品润格之间关联得越来越密切,甚至批评的背后有书法经纪人的介入!因而说,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书法评论机制,犹如上蜀道——“难于上青天”!
在不涉及利益问题时,评论只是书友同道之间的切磋,一切就简单、单纯得多。像东坡与山谷之间善意的贬损与调侃,既有情趣又有真知灼见,对后人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评论今人的东西,即使没有人情和利益的干扰,但过于接近的时空维度,也可以使我们的评论难以到位,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书法评论的主体和客体离得太近了,易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尴尬。我们需要通过大跨度的时空来沉淀和思考,才能透过清澈水面看清底下的东西。
大家也许会感到我的想法是虚无主义的态度。难道建立公允、公正的书法评论机制就没有一点儿希望吗?我的想法是:不要期望公允、公正的书法评论机制的出现。大而无当的书法评论最易面面俱到,令读者茫然。每位书家或书法评论家所能做的就是尽力摆脱各种现实的羁绊,一切从良心出发,经得起后人的审视和批评。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三五同道,真诚相对,互相批评,互相启发。在不经意间碰撞出的睿智的火花,才是绚丽而令人期待的。
至于开宗立派的真正的大艺术家,往往会引导书法评论进入新的轨道,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书法批评应秉承善意、道义、良知的原则
彭一超(中国得一书画院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法篆刻家):时下一些所谓的书法评论文章大量充斥着有关报刊和书籍,反映了当今书坛已经沦落到一个为利欲而胡吹滥捧、批评严重缺失的时代。吹捧易,批评难。吹捧往往会给主客双方带来利益和荣耀;而批评既得罪人,又难免遭到他人的攻击、报复。书法批评固有的“学理性”、“逻辑性”、“严肃性”和“小众性”,决定了它始终是少数人的事情。如今,搞书法的多于搞理论的,搞理论的多于搞评论的,搞评论的又多于搞批评的。这种现象就像新闻写作的“倒金字塔”结构一样。书法批评始终处于“形而上”的层面。
当下搞书法批评的有两类截然不同的群体。一类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多是吃“皇粮”的从业者,以粉饰太平、唱赞歌为主。另一类是“体制外”的一些民间艺术家或自由职业者。他们是不拿国家俸禄的艺术殉道者,全靠自己本事立足社会,具有特立独行的人格和我行我素的艺术精神,面对一些不良现象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体制内”的人担心因批评而丢失了既得利益;“体制外”的人不受利益的约束,敢说真话和实话,更敢于为批评亮出正义之剑。批评之所以难以开展起来,往往受制于当时行业内的“生态环境”和传统的“伦理环境”。当下书法批评尚处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初级阶段:面对关系好的人,不好意思去批评,于是笔下留情。这样就失去了批评的意义。不管怎样,书法批评者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秉着善意、道义、良知的原则。
朱关田先生曾在1992年的书法评论年会上指出:“不是谁都能当批评家的,指点江山是需要资格的。”此言甚是精辟。做好书法批评家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批评者应是一个具有较高道德素质和正义感的学者,不能遇事以怨报德,功利当头;第二,批评者应该具有深邃的思辨能力和独到的学术视野,观点明确而不同凡响;第三,批评者必须具备书法学、金石学、哲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储备和积淀。
总之,当代书坛亟待建立、完善并推动书法评论机制的实施。一方面,现当代书法迄今没有一部真正意义的书法批评论著,因此评论界亟待在学术上构建书法批评的理论体系——书法批评学。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拒绝时下一些“快餐式”的研讨会上随意、轻率的发言,提倡会前严谨深入的调研、撰述。这些对于促进当代书法事业的繁荣和书法评论的开展必将大有裨益。

书法评论家要做鲁迅,不要做宋江
严学章(中国艺术创作院院长、《中国艺术》杂志社社长):时下的书法评论充斥着虚伪和捧杀,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文字比比皆是,诸如“著名”、“大师”、“最具升值潜力”等字眼被高频率地使用着。小小书坛,似乎已超越古贤、引领未来,没有“更好”、只有“最好”。没有大师就“大嘶”,钱少了就叫卖“最具有升值潜力”,不著名就拼命去炒名……一个人最在意什么,往往就最缺乏什么;一个时代最缺失什么,往往就叫卖什么。
在书法评论的叫卖圈里,以师徒圈、朋党圈、美女圈最为热闹。“好为人师”者与“好为人徒”者构成的师徒式的评论圈中,徒儿拼命为师傅“大嘶”,把师傅捧上天;师傅也还徒儿以恩泽,或为徒儿写些诸如“熔铸古今”、“天道酬勤”、“继往开来”的励志作品,或把徒儿准备好的评论文章签上师傅的大名。师徒圈等同一个经营公司,核心在赢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与师徒式的评论圈相比,朋党式的评论圈则更有利于市场运作,因为这里面有“官倒儿”。为了沾点儿文气或雅气,一些官老爷手里拿着帽子到处晃悠,令芸芸众生趋之若鹜,故围绕“书官”的鼓噪之声不绝于耳。美女式的评论圈是近年来才冒出水面、崭露头角的。人长得美不等于字写得美。但只要美女弄上了书法,便总有好事者瞎吹滥吹,情不自禁地做“护花使者”。美女一旦与师徒、朋党搅局,其“杀伤力”是巨大的,“英雄难过美人关”呀!稍不留神,便会挨上温柔的一刀。
如此名利场上圈子式的书法评论,是难有学术性的。一个真正的评论家,必须做到人格独立与学术独立。一旦入了这圈、那圈,便很难直面书坛讲真话。端人家碗,服人家管;吃人家饭,嘴就软。
其实,发表真正有价值的书法评论很简单,把你私下里交头接耳的话说出来就行。平时私下里敢说和想说的话往往是真话,而研讨会上表态式的发言多半是违背良心的假话、永远正确的废话、冠冕堂皇的套话、装腔作势的鬼话……我们看到,过去一些敢说真话者,要么入了师徒圈,要么入了朋党圈,大多被招安成了宋江,得了软骨病。有人把这种局面归咎于书法体制的官僚化。体制的病灶短期内难以改变,但作为评论家个人,是选择做鲁迅,还是选择做宋江,自己是可以做主的。不要因为世上有粪便,就选择去做苍蝇。评论家要有良知,要有骨气,要有文化人最起码的操守。

书法评论应该从归纳、思辨、批评中觉醒
张瑞田(中国书协会员、《青年文学》杂志副主编):批评是社会之公器。维护正义、歌颂真理、坚持原则、阐明艺理,才是书法批评的立身之本。当代书法批评家,理应勤于思考,直言不讳,以知识分子的良知维护人与艺术的尊严和人的审美自由,促进并保证人类社会审美机制的良性运行。
遗憾的是,当代书法批评,从一开始就没有理直气壮地、客观真实地直面书法艺术现状和书法家本体,而是像一个广告公司的文案写手,写一些歌功颂德、媚俗、不温不火、可有可无的无聊文字。即使进行书法的文化思考,也是十分世故地选择轻飘、薄弱的议题,进行无风险的“批评”,避免触及那些尖锐、深刻的问题。当代书法批评的浅尝辄止,让我们无法感受到人类追求真理时的坚定、维护正义时的凛然。
当代书法批评在价值判断和思想方法上的严重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点评,轻归纳。对当代书法家和书法创作进行表象评述,就其一个层面和一个细节予以常识性的说明。这样的评述实在离书法审美远矣,离书法艺术的美学本质远矣,离书法艺术的终极价值远矣。当代书法批评理应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思想深度,在寻求艺术真理的精神过程中展开。重点评,轻归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代书法批评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书法批评家面对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失去了质问和批判的勇气,要么学习乾嘉学派,以考据为上;要么撰写“风调雨顺”、“锦上添花”的赞美文章,以交结权贵为荣,使当代书法批评进入庸俗社会学的怪圈。
二、重说教,轻思辨。当代书法批评的浮躁风气愈演愈烈。批评家对书法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缺少思考的兴趣,自觉流放了严肃的思想和谨严的推理。加之,当代书法批评被虚幻或浅薄的说教风气所弥漫,不确定的名词术语,牵强附会的引申阐释,把读者带入了文字的迷宫之中,使事关书法审美的核心文化问题被彻底湮没或遮蔽。
三、重赞扬,轻批判。在不同的艺术门类里,书法是极不能接受批评或最恐惧批评的艺术样式之一。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等门类,对待批评与质疑已是司空见惯。像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电影界的大腕儿,几乎他们的每一部新作品,都曾面对批评家细致的分析和尖刻的批评。但书法家们对批评的理解与认知还达不到应有的精度和高度。于是,“坏了我们的好事”、“胡说八道”、“写不好字的人才写文章”之类的流氓腔儿,不加掩饰地、不知羞耻地、堂而皇之地站在了书法批评的对面。
当代书法批评的大环境严重影响到批评家的选择。因此,充斥书法媒体的批评文章,多半是针对某一位书法家的个案称颂。甚至那些欲为书法家拥有市场或打算拥有市场服务的批评家们,也在光天化日之下标明了自己的文章润格。于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文的等价交换,就成了当代书法批评领域的暗沟。
我们需要的书法批评理应葆有对民族命运、社会道义、文化思想、艺术价值的责任感和参与重建的愿望,通过捍卫书法的独立价值来捍卫人的尊严和权利,以审美的视角来阐述书法艺术的任务与使命。

媒体有责任引导书法评论逐步走上正轨
江丽红(《中国书画报》书法版策划):我在书画专业媒体做编辑工作多年,对书法评论存在的问题有着相当直观的感受。如果说,这么多年有一半工作时间是花在修改文章错讹的话,那么另一半时间就是在解决评论文章的假、大、空问题。正如大家看到的,现在许多媒体上的书画评论客观、公允、精当的少,大多数就像在做商业广告——确切地说,是没有经过提炼的蹩脚广告。因为好的广告,虽然三言两语,但给人印象深刻;而有些评论文章,绕来绕去,却言之无物:或不得要领,或闪烁其词,或一味吹捧。分析其中原因,一是作者缺乏撰写评论应有的素养和眼光,二是作者缺乏作为评论主体应有的独立品格。前者可以视为“乏术”,后者则是“缺钙”。前者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善和提高,后者则需要批评者的自律和媒体的引导。媒体是评论发布的最后一关。如果这一关把不住,坏的批评习气将会蔓延成习。
从今年开始,本报书法版重点推出两个栏目:一个是“热点观察”,另一个是“批评家茶座”。这两个都是评论、批评性质的栏目,目的是研究当代书法现状、分析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或反映一种声音,以引起有关方面和有关人士的注意和思考。这两个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反响。这说明当代书坛是需要批评、渴望批评、有一定包容度的,而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么悲观。今年本报第1期“热点观察”分析了第六届全国楹联展获奖作品存在的问题,得到中国书协有关负责人的肯定。他表示,以后的展览将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延请有关专家参与到评审中。今年2月27日第15期“批评家茶座”中,文章点名评论了几个著名或知名书法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报纸出版后,我在一天晚上很晚的时候接到有关人士的电话。对方说,最近外面议论纷纷,听说我们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他希望我把相关文章用传真传过去给他看看。第二天,我把这期报纸用快递寄去了一份,猜想他看了可能受不了。最后的结果,正如我们大家所希望的,我们感受了这位著名书法家对待批评的胸怀。书法界的这一点点涟漪也激起了画家们的兴趣。北京某著名画家表示,今年的《中国书画报》变化很大,文章有深度、有锐度,敢说真话、实话,敢于批评、善于批评,让人读了心服口服,能引人深思。
以上这些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批评栏目给予了支持,但我们深知这里面的困难。在这方面,我们也希望书法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共同推动书法评论的健康发展。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5: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
■卢光文

  一、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书法批评在浮躁中缺少了理性的思考,在喧嚣中少了一种学术的深度和信念的坚守。姜寿田先生说:“当代书法日趋严重的书法文化危机,使任何一个对中国书法怀有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的书家都不能不对当代的生存状态予以深刻反思,这成为他们重建书法价值信仰的一个观念前提。只能从具有更高民族文化情怀、更高道德文化意识,同时具有更宽广的中西文化视野的书家中产生。而那些懵懂于传统与现代、斤斤于笔墨的书家只能成为书法史上的庸人和匆匆过客,因为,真正的书法大师是用精神照亮人的审美世界的。”这里说的虽然是对书法大师产生的要求,但何尝不是当代书法批评的要求。从当下书法批评的现状来看,呈现出一种无序化、媚俗化、非学理化的倾向。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当代书法问题语境和价值关怀
  反映到当下书法批评领域便是主义与问题的丧失,或者说问题与主义已演变为学术操演与作秀的噱头,成为立山头拉大旗的话语表演,远离了书法的真实和对书法真实的探究,表现出批评的浮薄和话语的虚拟。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所提出的问题与主义不是从当代书法的真实语境中产生的,而是虚拟的自说白话,如“艺术书法”、“书法主义”,等等,这些批评话语的提出无不游离于当代书法的真实境况与有机境遇,也就是说,这些观念的提出缺少来自学理的检验,同时也缺少来自当代书史的支撑。如“艺术书法”,这是一个曾经在短时间内被大家炒作的概念,并且还以此举办过声势不小的书法展,但之后很快便沉寂无声了。似乎这也是必然的结局。
  2、对书法本质理解上存在严重偏差
  一些评论家、书法家宣称“写字是低层次的”,“要把书法和写字区分开来”的呐喊声势之波澜壮阔,已给热爱和研习书法的人思想上造成极大困惑。—方面,迄今为止得到世人公认的历代书法佳作都是有传统、有法度的汉字书迹。尽管书法家所创造的书作有篆、隶、行、楷、草的形体差异,但他们仍得遵循各种书体的历史规定性。换言之,笔画的位置、性质和数量不是由着书家的个人好恶而任意搬迁、改变和增删。书家的主观任意性发挥得超出了约定俗成的界限,人们就会用错别字、生造字、野狐禅这样的评语来回敬藐视文字发展历史的书家,认为这样的书家文字学常识亟待补课。另一方面,书法在其演化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众多的“流派”,但并不意味着“流派”可以随着“审美感受的不断丰富”而无穷尽地与日俱增。书法艺术若是舍弃了文字的结体规律,否定了依据书法创作规律总结出来的笔法,“书”和“法”的名实将到哪里去寻找附着物呢?它的存在价值和深化途径又能是什么呢?书法兼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性质。两者的产生虽有时序上的先后,却无本质上的对立。
  3、批评缺乏基本的原则和标准
  批评更需客观和深刻,正如邱振中先生指出的那样:一些论点都由作者主观臆造,在文献和学理等方面皆无所依凭——所依据的或许只是个人未经充分检验的感觉和经验。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确实是批评的重要基础,但它必须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验证,把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加以锤炼。客观、公允的书法批评决不以自己的喜好、趣味或既有的观念作为判断标准。不负责任的批评对书法创作既无指导之功,对书法受众也无提高之益,对书法批评领域的自身建设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二、对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下书法批评远离了当代书法的问题语境和价值关怀,缺乏真正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以至于这些观念的倡导充满了私人化的批评虚拟。作为一种声音,它是不真实的,而围绕这些观念所展开的解释,由于其出发点是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上,因而除了产生一种话语虚假鼓噪外,是不会有任何价值的解释。“社会对学术的最根本需要就是学术的实践力量,如果学术缺乏实践力量,就失去了存在的真实性,就是一种虚拟化的学术,这大概也就是一些被称之为精英分子的文化人走向边缘化的原因。具体言之,一种属于经院性的学术,它满足于解释,强调的是逻辑的合理性,炫耀的是学术的智慧含量,维护的是学术本身的建构。另一种是实践性的学术,它要求解释是有实践的力量,必须能够在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发挥作用,从而取得自身的合理性证明。”
  笔者认为,缺乏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盛行是造成当下书法批评困境的主要原因。强大的市场惯性,改变了书法批评的格局,直接导致书法批评家思想的闭合,批判能力的丧失,价值标准的降低,进而失去独立思考的立场。当下的书法,一方面,在书法日趋娱乐化和市场化的导引下,书法批评扮演了“帮闲”的角色。书法研讨会是一种直接、互动性强的批评方式,但是,大多数参加研讨会的与会者碍于友情或师生的情面,在研讨会上不愿针对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一味地说好话、套话。因此,当下的书法批评在价值判断和思想方法上出现了严重错位。
  捍卫书法批评的尊严,首先是要从批评的品质开始做起。作为书法评论家应具备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应该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书法史有更多的了解。书法批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首先是一种文化存在,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书法评论家对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有着书法价值体系和书法意义洞察能力的书法评论家,决不会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以引用古人一套一套审美话语,以示博学。真正的书法批评是一场审美层次和创作观念的角逐式的对话,对于新秀的发现则更需要艺术眼光的考验。书法批评,需要具备哲学与美学史观,以人类思想的最高视点,对关涉书法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判断,其宗旨便是端正当代书法的审美观念,厘清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拓展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视角。批评是良知的体现和文化精神的确认,是一个民族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的表征。书法评论家应该是一个深邃地理解书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那么这样的书法批评写作,何尝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呢?
  书法批评如果从价值判断中、在意义的发现里、在思想对话中逃遁,那么书法批评就是从生存的根基中自我放逐,就是批评的思想品格的流失。不仅如此,随之也丧失了批评的灵魂和自信,因而也必然衰减了对于书法作品的感应激情,失去了对于作品的评判依据,使其无法确立一种与文化核心价值相适应的清刚雅正的审美旨趣,无法确立与此相适应的书法创作的精神操守与审美方向。

  三、解决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1、以书法本体价值观构建新的书法评价标准
  构建新的当代书法的评价标准,需要当代书法本体从传统书法的非本体因素,如社会伦理、政治、宗教等因素的遮蔽中剥离开来,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独立的艺术品格,并获得独立的历史地位。而一切外部因素只作为书法本体存在的一种文化场景,而不再是影响书品价值的合理因素。这样,当代书法就能获得一种真正的话语权。这一方面,我们是可以从当代书法艺术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迹象。比如像王铎这样失节的“贰臣”,其书法也正在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书法本体的独立,是为了顺应书法创作规律的历史需要,所谓独立并不是孤立,而是自成体系的一种表现。而且,还将会随着书法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代书法独立价值也会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
  构建当下新的书法评价标准,一般而言具有两种实用价值:一种作用是广大书法爱好者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创作方向,从而来规范自己的创作,使作品更有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另一种作用是各级书协把它作为来稿是否可以入选展览的评判尺度。对此,笔者建议:一是可以由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组成“评价标准起草课题组”,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吸收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意见,尤其要吸收近几年受到社会公众好评的书法大赛评审细则精华,评价标准起草后要通过一定程序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二是走集思广益路线,一方面组织各省市书协参与这一活动,向中国书协呈报具体“建议”,另一方面由各省市书协发动广大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出主意、提建议。书法报刊、书法网络应积极配合这一活动,及时刊发与其相关消息和文章。三是不断完善书法评价标准。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书法的笔墨形式、审美观念、创作观念等也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所以,对评价书法的标准也只有不断地修订,不断地完善,才有可能适应当下书法发展要求。
  2、运用中西方美学、史学思维方式观照当代书法批评  
  随着当代书法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为透彻、准确的语言表达,因此,运用西方分析式阐释模式成为当代书法美学的一种热门技巧,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给当代书法美学研究所带来的新变化越来越引起当代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已经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当代的书法已经不是它像什么的问题,而是它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像什么解决的只是浅表层的感性问题,而是什么则要解决书法深度的本质要义。因此,建立当代书法批评标准,需要我们站在史学的立场,运用历史的洞察力,考察分析每一种风格发展的规律性,进而对当代书法的评价标准得出更加具有历史深度的研究成果。而社会伦理学的介入,主要是观察分析影响当代书法批评的生存环境,包括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其关注的焦点仍是书家人品价值观。因此,需要我们运用分析推理和抽绎概括的现代思维方式,这也是书法史观进步的一种象征。
  3、完善书法批评平台,形成书法批评的学术氛围
  书法批评要有学术性,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批评平台,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批评平台是书法批评能否坚持学术性的环境保证。目前,这个平台主要由书法报刊来搭建,而这个平台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关键在于办刊能否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的原则,所以说办刊的宗旨和原则决定了书法批评平台品位的高低。目前,一些书法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放松了对学术性和艺术性原则的坚持,把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个人私利放在首位。书法类报刊并非大众性读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必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坚持学术和艺术标准。只要能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就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搭建起书法批评的良好平台,形成浓厚的学术争鸣氛围。
  4、倡导书法批评的良好风尚
  从目前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当下的书坛更为需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学术批评,更为需要乐于接受批评的良好风气。乐于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不仅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且是治学的基本态度。其实,理论的权威性关键在作者所提出观点的合理性上,而不在社会地位和头衔。既然将文章发表,著书出版,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公布于众,让人阅读,接受检验。存在不足和错误,引起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别人批评的正确就应虚心接受,有争议就应该去澄清和解释。
  5、全面提升评论家的整体修养
  作为一个书法评论家,不论是阐释和判断,要求的则是洞察的深刻性、观念的明晰性和论说的逻辑性,这才是一位书法评论家所应具备的独立品格。重振当下书法批评,书法批评家应该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强调书法批评的价值坚守,从道德意识与主体人格、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等方面作出努力。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6:22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关系辩证
● 杨吉平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书法家是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是书法理论家,这是没有疑问的,也是不需要理论的。我们需要理论的是,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完全割裂的还是相互统一的或有统一有区别的?之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是因为这种关系往往为多数书法人所迷惑。由于理论家的半径过大,我们不妨缩小一下,讨论一下书法批评家(或曰书法评论家)与书法家的关系问题。
中国书法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这种特色标志着它应有自己显著的特点,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书法批评家与书法家二位一体的现象。即书法批评家必须是书法家,书法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批评能力,最次应是一位准批评家。
书法批评与其他类型的艺术批评比较,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书法批评家与书法家的相互关系。
首先,书法批评具有实证性。书法批评必须有明确的对象,换言之,书法批评必须以具体的书法现象为依据,脱离了具体的书法作品,脱离了具体的书法家,脱离了具体的书法受众,书法批评便会无法进行。这就意味着书法家不但与书法批评家有关系,且其关系千丝万缕,不能割断。
其次,书法批评具有思辨性。书法家与一般艺术创作家的思维特点是近似的,即形象思维与经验思维比较发达,而书法批评则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纯粹的抽象思维,即运用概念进行科学推理。所以,书法批评家除了具有书法家的一般欣赏能力,还应该具备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以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与论证过程,让人信服批评家的批评结论。
再次,书法批评具有审美性。实证性强调的是批评对象的客观性,思辨性强调的是批评方法的科学性与抽象性,这些都体现出书法批评与一般艺术批评相类似的特点。而进入专业层次的批评思考,其中的一个重要思考内容便是针对不同艺术种类所进行的不同的审美思维活动。书法批评必须以书法欣赏为前提,换言之,书法批评过程也可以说是书法欣赏过程,也就是书法审美过程。同时,批评家仅仅具有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还不够,书法批评还须与相关姊妹艺术的审美修养相关联,这样才能使书法批评更为立体,批评家的批评观点也才更具说服力。
书法批评的自身特性,决定了书法批评家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就是书法批评家的专业素质。
一般来说,艺术家需要具备生活实践、世界观、艺术修养三方面的基本素质,而这些素质为批评家所必须具备。其中的艺术修养包括艺术才能、艺术技巧、艺术天才三个方面。当然,作为倾向于理论评价活动的批评家,其艺术创作实践不一定能够达到创作家的技术熟练水平,但书法批评家必须是一位艺术实践者。作为书法批评家,不能作“善鉴者不书”的空头理论家(伪理论家),将书法批评变为“空手道”,否则,书法批评便不会被受众所接受。
专业意义上的书法批评有其批评过程的完整性与科学性,一般包括对书法家道德、艺术修养的全面分析,对书法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阅读,对书法作品的美学阐释,对书法作品的价值判断几个方面。这就是说,书法批评包含了书法家批评与书法作品批评两个方面,具有从道德评判到艺术评价和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全方位评价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项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批评写作主体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学术素质,即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艺术创作及欣赏经验、较全面的人生阅历、独立高尚的人格、对艺术的挚爱等等。总之,批评才能是一种稀有的、受到崇高评价的才能,这种才能包括对外在美的感受力、运用思辨检验事实的能力、对艺术的浓烈的爱、严谨的多方面的学术研究、理智的客观的头脑、不受外界引诱的定力等。我们不妨稍稍展开说一说。
首先说批评家的艺术素质。批评家需要良好的艺术素质。昔人有“善鉴者不书,善书者不鉴”的说法,大谬。书法批评最初便是由书法创作家从事的活动,即使是现在,书法批评家也大多是书法创作家,独立的、专门的书法批评家很少或不存在(伪批评家不在此列)。因此,良好的书法艺术素质就是前文提到的艺术才能、艺术技巧、艺术天才三个方面,是作好艺术批评家的前提。作为书法批评家,这三个方面的综合便是对书法艺术的艺术感受力,即对书法笔墨、字形、章法等的敏感力,对书法内在气韵的辨别力,对不同书法家艺术风格差异的区别能力,对不同风格书法作品及书法家的包容能力(能取性之所近,亦能取性之所远),对艺术作品作进一步描述的艺术想象能力,运用生动优美富有弹性的语言表述批评观点的能力(审美吸引力)等等。
其次说说批评家的学术素质。普通欣赏者的批评语言是随意的,未必是负责任的,书法创作家的批评则往往是零散的感悟式的,而批评家的书法批评则是在一般欣赏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批评对象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帮助一般欣赏者完成较为全面的书法欣赏过程。这就要求批评家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运用自如的写作能力、较高的思辨能力、一定的理论创新能力。
文化素质包括广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综合艺术修养、深厚的哲学修养。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修养,影响到批评家视野的广度;综合艺术修养影响到批评家批评的准确程度;哲学修养则影响到批评家对书法艺术的认识高度。鉴赏书法作品有三个基本要素:作品审美要素、书法家心理要素、书法家文化要素。这就要求批评家应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就是美学素养、心理学素养及上文提到的综合文化素养。写作能力主要是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要做到语言准确而生动,简洁而明晰。思辨力的标志则是能够运用专业性术语,对书法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推演分析,从而得出具有说服力的艺术价值判断。理论创新能力则是批评家批评成果的最高体现,也是批评家综合学术素质的体现,是批评学科取得独立资格的保证。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批评家对艺术应有强烈的热爱,批评家应有高尚的人格。除前述因素,对书法艺术的无比热爱之情和高尚人格对书法批评的作用尤为重要。书法批评比一般的书法欣赏需要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面对风格纷呈的书法作品,批评家还必须有较大的心理包容量。这就意味着书法批评家的才智、艺术素养、学术素质必须借助于批评家对艺术的挚爱、对书法家的真诚、对书法艺术的献身精神、不被俗世所左右的崇高人格,才能得以完整体现,才能完成批评的使命。没有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批评家便不会产生批评冲动。没有对书法家的真诚关注和高尚人格,书法批评的公正性便值得怀疑,因为真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真的人格作支撑,真的艺术批评亦然。书法批评家是书法艺术的园丁,也是书法艺术的守护神,而这两种角色都需要批评家的勇气和献身精神,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书法批评家独立的、崇高的、令人信服的、受人尊敬的、富有魅力的人格力量。
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对书法批评家的要求应该是远远高于书法创作家的,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做一位合格的书法批评家,其难度远远大于书法艺术创作家。为了更有力地说明这个观点,我们再探讨一下书法家的素质。
书法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这就首先要求我们要搞清一个基本问题:书法家是什么?什么是书法家?谁是书法家?书法家是谁?在艺术泛化的当代,尤其是书法艺术泛化的当代,这个基本概念已经把人搞到茫茫然昏昏然不知所措的程度。
什么是书法家?书法家应该是书法艺术专家的简称。什么是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又简称书法,《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这样,所谓书法家便可以定义为“书写文字的艺术专家或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专家”,就是说,书法家是书写汉字的艺术家,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家。但是,不是所有毛笔字都可以称为书法艺术,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毛笔字书写者都可以称为书法家。这样就引出另一个问题:谁是书法家?
谁是书法家?不好说。谁不是书法家?启功先生生前给出过答案:我不是书法家。启功老都不是书法家,有谁还敢称书法家?事实上,像启老这么“胆小”的毕竟是少数,他老人家不敢,不等于别人就不敢。敢于作书法家的人还不在少数。中国人经常说中国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众多”的人口之中就有相当“众多”的书法家。随便打开一台电视机,随便翻开一张报纸,随便浏览一本杂志,被称做书法家的人,几乎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书法家太多了!用句流行的话,那是相当多!多则谓滥,滥则谓乱。于是,本来就不懂书法艺术的拍卖行老板们干脆取消了书法专场,孩子与脏水一同泼掉,一泼了之,眼不见心不烦嘛!书法家之名不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嘛!
据说,中国文联有规定,只有加入国家级艺术家协会的成员方可称家。比如,画家得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歌唱家得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当然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如果有此一说,如果此说成立,那似乎是很简单了,查一下中国书协会员登记表,打开中国书协网站便可一目了然。有这么简单吗?好像没这么简单。充斥书肆的各种书法作品集、书法精品集、名家代表作品集以及各种名目的名家书展等等,许多是青一色的中国书协会员甚至是理事顾问之类,却依然令人失望,拍卖行依然不认。原因何在?原因还是他们的真实水平,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根本就不是书法家。
当代社会,受众最多的艺术门类是娱乐业,而最为普及的莫过于声乐,人人喜欢听歌,人人喜欢唱歌,但奇怪的是,这样一种普及到家的艺术,被称作歌唱家的人却少之又少,连那些经常出现于电视台及各种大型演唱会的演员们也不例外。他们有两种分类,一类是歌唱家,一类是歌手。歌手相对较多,歌唱家则少之又少。他们并不以歌手或歌唱家为意,更多关心的是唱什么歌,如何唱好歌。即便是参加了歌手大赛得了奖,他们也还是歌手,顶多加上一个著名而已。歌坛如此,书坛就不是这样了。入展两次便可入会,获奖一次也可入会,一旦入会,一劳永逸,终身便是书法家了。虽然这对众多书法爱好者来说已属不易,但对另一群众多的已经入会的书法爱好者来说也太容易了。就那么刷两笔,有的还是临摹半临摹作品(属抄袭性质),一旦入展,便成书家,真是易如反掌。其实,书法艺术也与歌唱艺术一样,不是只要会唱几句就可以称家的。歌坛有歌手、歌唱家的区别,书坛也应有这种差别。我们不妨将一类称之为“书手”(或写手),另一类称为书法家。书手指那些只会写字,不及其他,且写一手好字,经常参展获奖一类,时下经常谓之“青年书法家”,也包括一些非“青年书法家”。书法家指什么?书法家应指那些身兼学者或文学家身份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书手,他们首先应是书手,加上学养,便是书法家了。前述艺术家素养问题,即生活实践、世界观、艺术修养三方面基本素质,同样适用于书法家。缺乏人生阅历,便会缺乏对艺术的理解深度;没有一定的人生观、艺术观,对艺术的认识便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而艺术修养更不用言说了。而这三方面修养的取得,不外乎两个途径,社会实践与读书。一般的书法爱好者更多看重艺术实践而忽视读书,甚至认为读书无用。书坛不时有人站出来讨论书法家学者化的问题,这其实正反映了书坛的浅薄。学者自然不一定要做书法家,但书法家就必须做学者,至少是书法学者。否则,你只能是书手,书手自然可以不搞学术研究。这不是笔者有意拔高书法家的门槛,而是书法艺术与文字、文学、史学、哲学等等文化因素的关系太密切了,密切到不可分割的程度,这也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独有特性。谁是书手,以人数过众,我们不谈。谁是书家到可略举一二。已故书家不提,当代书家如欧阳中石先生是文字学家、逻辑学专家、书法史专家;林鹏先生是史学家、傅山研究专家;丛文俊先生是文字学家;曹宝麟先生是书法史家;朱关田先生也是书法史家;周俊杰先生是书法理论家;林岫女士是古典文学专家、诗人;胡传海先生是书法家兼书法评论家;孙晓云女士是诗人兼书法技法研究专家等等。说白了,书法家是那些文化理论修养与书法创作实践均达到专家级水平的人。书法评论家如大家熟知的梅墨生、朱以撒、李庶民、蔡树农等等先生,同时都是造诣很深的书法篆刻家。也就是说,未必所有中国书协会员都是书法家或书法评论家,也未必所有书法家或书法评论家都是中国书协会员。
艺术是天才的事业,更是老实人的事业,投机取巧者与艺术无缘。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是仅会写一笔好字或写一手好文章就可以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她需要的是全面的、精到而深刻的综合修养(包括人品修养)。这一点,笔者在《大家的素质》一文中从才、胆、学、识、力几方面已进行了探讨,私以为还较全面,这里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我们会得出如此结论:一般意义上的书法理论家同时也应该是书法家,而书法批评家(评论家)则必须是书法家;书法家是指那些具备高深文化理论修养,又具备很高书写技能的艺术家。那种以书法创作家自居,不知书法理论为何物,以获奖证书作自己遮羞布的“书法家”;那种以理论工作者自居,下笔只能信手涂鸦,且以刊发文章、大发豪论作遮羞布的“书法理论家”或“书法评论家”,都很难真正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因而,他们既不是书法家也不是书法批评家,他们什么也不是——不管你的书法获了多少奖项或刊发了多少评论文章。换言之,做到了二位一体的书法家与书法批评家,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家或书法艺术评论家——这就是书法家与书法批评家的辩证关系。
选自《书法》2007年第7期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7:07 | 只看该作者
当前书法批评的四点弊端
作者:晋连义  来源:拙风文化网
  书法批评,它不仅有其指判书法艺术得失、揭示书法活动规律、促进创作繁荣的功能,且本身就是有着独立的思想文化价值乃至艺术价值的创造。但在当前的书坛中,书法批评却表现着各种各样的弊端,或是从个人审美好恶对书法作品或者是对书法创作主体作即兴式评点,缺少理性分析,或是脱离实际的“胡吹滥捧”及空洞无物的公式化评论。这些批评的共同问题就是过于浅显,缺乏深度和理性分析,没有将书法批评当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认真对待。
  其一,狭隘晦涩的批评立场。在一些书法批评文论中,当论者概括某一书家的创作成就时,长篇大论的多是书家“获了什么奖”,而谈及属于艺术性的“作品”时,则显得思路狭窄,语言贫乏。正面肯定的无非是“心不厌精、手不忘熟”,“结构灵巧,技法娴熟,点画独到”,“线条灵动、流畅,富有情趣”、“漫不经心,随意所适”,“质朴无华、含蓄蕴籍、气韵生动、境界高远”之类千篇一律,几乎可以挪用到任何一位同类有成就的书家身上,或者是一幅类似风格优秀作品上的套话。讲不足,也不外是“结构松散,行笔缺乏轻重缓急”之类。这是一种没有判断的判断,没有自己的批评立场的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最为安全的批评,这样,既不会得罪书法创作者,又不会使自己露怯,但同时它也是一种最为平庸的批评,因为当论者失去了判断的自信和能力。这种批评的特点是晦涩、含混、在语言上绕圈子,它与批评家最可贵的艺术直觉、思想穿透力和作出判断的勇气等品质无关。
  其二,随意浮躁的批评向度。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审美意识形态的线条造型艺术表现,同时,书法作品又是极具个人色彩的精神产品。它不是为适合某人的口味而创造出来的,而是书法家的字与由这些字所组成的那种境界和他所体现的那种格调的结合。因此,书法作品中总会包含着千差万别的个人才情和风格。这是书法的规律,也是书法的现实。作为书法批评,我们就得尊重这个现实和规律,而不是以某种固有的甚至僵化陈旧的标准、以个人的好恶和口味去评判一个书法家或者是一幅作品,特别是新出现的书法现象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的那种类型作品。但现在书坛中的个别书法批评, 常以个人审美好恶的角度对书法作品及书家作即兴式评点,缺少理性分析。在这些评论文章里,当论者缺乏理论的严谨,缺少批评的真诚与严肃,还有一些评论文章对作者的作品及作者本人不深入了解,就敢随意放言,就敢率性而谈。这类文章缺少起码的批评良知和书学的严谨,充斥了太多的口水,不但失去了书法批评的意义,也使批评的严肃性大打折扣。这种评论表现出了套路化、刻版化的趋势,而且成为远离艺术评判和书法大众的小圈子里的自言自语。
  其三,曲意逢迎的批评方式。与当前书法网络中的“棒杀”式及“谩骂”式的批评相反,书法批评的另一种弊端是脱离实际的“胡吹滥捧”。对于评论对象的本身,一位初出茅庐、才获了几个奖稍有影响的爱好者,往往也会很轻易地被冠之以“书坛新星”,甚至“著名书法家”。只不过小有成就,而被捧为“大家”的,亦不乏其例。这些评论就径直让人感到有阿谀名人之嫌了。若按这样的“捧论”,中国书坛上“一流的书法大家”该是俯拾即是了。但真正算得上值得推荐的优秀书法家,到底有多少,书法大众心里大概是最清楚的。有些书法家,确实有一定的艺术造诣,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其一幅并非十全十美的作品,往往被我们的评论家捧得天花乱坠。此外,在某些当论者的笔下,书坛领军人物的作品,往往更是被夸赞为顶峰之作,甚至书写时的笔误,也被说成是有意为之的匠心所在。
  其四,空洞无物的批评文体。书法批评,作为一种理论文体,其价值高低当然首先在于它是否以独特的理论眼光,对有关书家或作品作出科学精当的评析。但真正优秀的书法批评,本身就应有书法理论价值和书法艺术本身的光彩。书法批评中理论、艺术价值的体现,除了应该是自我生命灵性的展现之外,还应表现在批评文体的个性化及批评语言的生动形象等方面。但从整体上来看,当前的书法批评,不仅体式机械呆板,较为单一,语言文字也大多干瘪生硬,枯燥乏味,且散乱芜杂,空洞无物,缺乏个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板块组合,如系肯定性文章,通常是由书家简介、作品分析、存在的不足三大块组成,即首先是对有关书法家的创作或某一作品的进行复述性阐述,然后将其套入“通过……反映了……表现了……”的公式,从中得出某一肯定性的结论,继而是关于书家及艺术风格之类的所谓“艺术”归纳,然后通过“当然”“也还觉得不无遗憾”之类的转折语,指出其不足。如系否定性文章,通常也是由这样三块组成:书家简介,依据书坛中的某些材料及相关的预定理念阐述其不足,然后分析其作品的缺点,并进而对其艺术性否定等。这类文章的用语,也多是千人一腔,众口一词。在肯定性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是“遍临百家”、“厚积薄发”、“时代气息”、“有着极强的艺术震撼力”、“白璧微瑕”之类;在否定性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则是“单调”、“刻板”、“追逐时好”、“取悦于人”等等。这种公式化、板块化的评论,虽然早就令人生厌,但在我们目前的批评文论中,仍是比较常见的体式之一。
  在上述书法批评的弊端中,我们洞悉了书法批评理论泡沫的产生源于当论者不负责任地抛售大概念,了解了当前个别书法批评浮躁、泛化、规则匮乏的原因在于游离于艺术规则之外,在恍然明白了责难的背后又的确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深切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感。
  原载《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8年第04期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8:07 | 只看该作者
         书法需要评论  2010年08月27日作者:流诗的河
  如今,在许多人心目中,书法家理所当然成了评论家,以至于把书法家的评论当作衡量书法作品的标准。殊不知,好的书法家不见得是评论家。
  所谓评论家,就是有较高学术造诣、良好评论动机、评论心态和人格修养的人,而那些自诩为评论家的人,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名气罢了。
  当前,书法作品泛滥,有些作品根本没有任何收藏价值,可作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名气,千方百计想办法找书法家合影、题词或写评论来提升自己和作品的分量。而有些书法家呢?或妨于脸面或收了好处,不管来人作品如何、人品如何,便大肆吹嘘,经过书法家吹嘘,作品价值便开始飙升,在带来金钱的同时也得到了荣耀,于是这种风气愈演愈烈,造成当今书画市场混乱局面。更有胜者,有些所谓的书法家在金钱的驱使之下,黑白颠倒,粉末倒置,把假的说成真的,迷惑收藏爱好者,使藏家难分真假,
  书法需要评论,经过评论,作者从中可以发现自己作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发现缺点或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有些所谓的书法家,听假话、空话、大话惯了,根本听不了别人的真话,不敢让别人评论自己的作品,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作品经不起评论;更有甚者,对别人评论的不足,不能虚心接受,除了反驳外还会恶意中伤。
  如今,评论家少之又少,而敢于说真话的评论家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只是溜须拍马,谄媚奉承者。要想当一名真正的评论家,需要有极大的勇气,除正直无私,敢于说真话外,还要敢于和威风邪气作斗争;而要想当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则要敢于接受评论,虚心接受评论,这就需要书法家具有博大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书法需要评论,特别是好的书法,通过评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作品所蕴含的浓厚气韵和非凡的意境。“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7:19:59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进行书法评论

书法评论是属于书画理论研究的范畴,是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科目。书法评论往往会给书法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启迪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思想,给书法艺术的发展能够注入新的成分。
提起书法评论,人们只知是对中国的汉字的书法进行评论,殊不知在当今全球一体化之际,书法评论应该是全世界的。譬如:欧美英文、阿拉伯文等字体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字体都有它的“书法性质”的成分存在。因而,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书法评论,它不仅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产物。所以,在做评论的时候我们应该将思路放的更宽些,学习的范围更广些,不仅要熟知汉字书法的发展历程同时还要熟悉其它字体的书法发展史和思想史。

按约定成俗的书法评论提法和世人对书法评论的认识,笔者在这里就谈谈如何进行“中国的”书法评论提出一些看法(至于“国外的书法评论”有待另立章节),供爱好者参正。
一位好的书法理论家他不一定是一位好的书法评论家,而一位好的书法评论家他更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书法批判家。书法评论需要书法理论来做支撑的,书法评论是为能够上升到书法批判的境地(层次)而作基础的。因而,书法批判是书法评论的深化和升华。如果说书法评论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那么书法批判就是在难中知难而上的一件更难做的事情。书法批判者不仅需要学识、胆量和勇气,而且更需要有责任心于书法事业发展的超前意识和思想。

放眼中国书坛的当下,从事书法理论研究者很多,他们努力地、积极地、正确地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进行大胆研究,极大丰富了书法理论体系,并且多有建树,名震海内外。但是,从事书法评论者就很少了,众里难挑一二。这十多年以来,笔者留神书法评论界,还没有发现成就特别突出的书法评论家能够引以为学并标榜之(美术界著名评论家倒也不少)。纵览时下的书法评论者,或许他们受到政治性的文艺路线和方针、学生与老师的名份关系、害怕影响自己的书法艺业前途、评论者本身学力不够等因素干扰和影响,往往都是说些冠冕堂皇的话,写些不痛不痒的言语刊诸报端、媒体,以混书评社会。若细读其书评文稿,大都同出一辙,满纸不沾边的荒唐言,很像追表功德文,又像是在写祭文,读来啼笑皆非,离书法评论的本质相去甚远。

在此种情况下,书评者全部来一番跟风弄潮,在各种顾虑中、在各种维诺是从中导致书法评论不能发人深思、令人振奋,隐没了评论即得好与坏、错与对的真实意义。也因此,导致从事书法批判者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出现在书法批判上的一片空白。截至目前,谁又敢说自己的一名合格的书法批判家呢?!因此,笔者在《从流行书风到艺术书法之批判》一文中,始终贯穿着“期望这个时代的批判者(批判家)多起来”的一个愿望而述之于文。

书法评论是一项很伤面子的工作。鲁迅曾说:“中国人爱面子”,并且对“面子”看的很重要,因而往往会伤及“里子”。诚然,在这个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阵营中要做书法评论的时候,则往往是用顾及“里子”的情况下如何去完整的进行 “伤面子”的一个过程。这个“伤面子”的过程做的彻底与否,则是反映书法评论的程度如何。因此谏言:一位好的书法评论家不要顾及人与作品、作品与人、人与人、人与作品事件历史之间等复杂的“面子”的问题,要以敢为天下的“书法批判家”的精神面对书法艺术作品的本身,进行客观的去评论其优劣与否,发扬书法评论的正大光明之风。

如何进行书法评论说透了就是如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书法理论知识去评说和理论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好与坏,或者一件书法艺术事件的错与对,并给出客观的、准确的、合乎情理的评论答案,供世人借鉴和学习。这也是对书法评论的本质的一种诠释,供书法哲学研究人士参考。
既然书法评论是建立在书法理论的基础上,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书法理论家不去深入的涉及书法评论而往往要弄些隔靴搔痒的事情呢? “伤面子”是最大的原因之一。人们大都学会了一套明哲保身、管它是非不是非的本领和能力,所以就放弃了用“里子”去拯救“伤面子”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对一幅书法艺术作品或一件书法艺术事件,书法理论家根据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研究就会得出不同的评论结果,这样势必造成一种行业内部“窝里斗”的现象,谁也不想承担这个“窝里斗”的黑锅,所以他们也就放弃了书法评论这个圣神而又有益于书法发展的工作。其次,书法评论往往是老公公为儿媳穿裤子做得好而落不得好的一种事情。在书评的时候,势必会牵扯一些书家的人品的事情,又所以,大多数书法理论家硬肯去玩考据、刨墓志、提新说等文字游戏,也不想对某书法(事件)做出评论和批判,大有好与坏、错与对与我有何干系之态。

因此,笔者呼吁,如果优秀的、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不去涉入书法评论和书法批判这个科目,不去正确地引导书法评论和书法批判,那么中国的书法在发展方向上将会走更多的弯路和极端,各种流行色彩和现象就会愈演愈烈,在一切都以“创新”的大旗掩护下,势必造成“传统的书法不传统,新的流派面目皆非”的书法悲剧。
例如,笔者曾接触过几位所谓“名门正派”的书家,他们几位都是一个系统下的门生或学生。其中,有位大哥,操起一支笔,似乎在做了一番气沉丹田的深思熟虑之后,大笔一挥,抄写了一首自己可能都不理解其意境的28个字的唐诗。刚落笔,身边的几位同僚、哥儿们就拍手的拍手,没胡须的也学着掠须,竟,异口同声的说:“好!好字,有感觉啦……碑帖结合……好,你今天发挥得不错,状态不错呵……看那线条质量……”。
不知其理的旁观者(可能是几位爱好者或收藏家吧)看他就那么扭了几下就是好作品,也在纳闷……这书法……现代的……看着书家印的精美的资料……获奖者……国展……中书协会员……副院长……可能就这样吧……不知云云。
此里面有一个大问题,其它拍手称赞而极具畸态的就不说了,权当演戏吧。就说这个“碑帖结合”。请问:碑帖结合能结合吗?你了解过碑和帖吗?你用毛笔在石头上写过字吗?你发现了毛笔在石头上和纸上书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吗?你只知道鸡蛋内面不会孵出鸭子的道理吗?……,石头上写字的时候,因为石头和纸质不同,同样几个字,在书写的时候笔的“锋毛”、“毫梢”的变化都不相同。平整的石头(碑)上写字时(大都伏着身子去写)笔的毫梢(也就是笔的尖)因为它不能融入到石头内,加之反作用力,所以造成“毫梢”向上反翘,“毫梢”稍上的笔腹部分则往往不能顺其笔的柔性(特别草书、篆书的时候裹锋、绞锋特别明显)去行进,只有笔锋直进的力的感觉(所以《张迁碑》等看起来永远是“中锋侧用”的方笔行进)。在不平整的石头(摩崖)上写字的时候,因大部分都是站立去写,笔的“锋毛”、“毫梢”更是起了很大的变化(所以《石门颂》等看起来永远是“中锋内藏”的圆笔行进)。这与平时用毛笔在较平整的纸上写字的时候截然不同,最重要的是笔“毫梢”不上翘,“锋毛”可顺势变化,而且笔力行进是“绵绵若存”的感觉。你在纸上可以将笔的各种用锋的技法都能表现出来,但在石头上是不能的,并且写字的墨和写碑用的朱砂(现在人用广告颜料写,缺少了肃穆的成分,因丹砂能辟邪)其也不相同。大家都知道“起变化于毫梢”的至理名言,既然笔的写字最重要的部分“毫梢”都起了不同的变化和结果,你写出的字能够“碑帖结合”吗?呵呵,你为什么不说个“骨(甲骨文)帖结合”、“金(钟鼎文)帖结合”、“简(汉简)帖结合”更显得高古、有学问嘛!真是不知丢弃了根本之后的所言从何而出呢!兹举上例以说明书法评论和书法批判需要及时引导书法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书法评论是一件全面学习书法知识、艺术实践、吐故纳新、陶冶情操和反映评论者本身学识修养多与少的事情。
进行书法评论首先是一个学习书法知识和对书法艺术实践的过程。因为,在书法评论的时候,你要面对的是不同体势(书体)的书法作品,并有由于艺术的不定性原则导致同一个体势(书体)的书法作品出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和面貌,这样就需要评论者调动自己的学识和自己往日所积累的经验去认真地对待,并做出好与坏、优与劣的决断。例如,人都是学习颜体的,但学习所得的艺术面貌则不相同,这就需要你通过作品的本身去观察它存在的问题,可能透过这件作品的外在表现你会发现这位作者极可能是一位对张迁碑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书家,所以在评论这幅作品好与坏的时候,不妨也引导着他向应发展的方向去发展、去涉及学习和多注意。同时,再看他学颜的过程中有没有沾染其它不良的习惯性行为,譬如一味的顺着笔锋的性情去写“竖弯钩”,不知稍顿而后出。等等,不一而是,都需要仔细的去观察,再得出评论的结果。

其次,在书法评论的时候,也是书评者本身一个吐故纳新、陶冶情操的过程。因为你面对的是万千种书法艺术的表现形态和面貌,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的知识去评论它,时刻会遇到一个更新的、棘手的问题出现在你面前,这样就要迫使你去再学习和再接受新的东西,逐步改变你的认识,以期做出合理、客观的书法评论来。
再次,你对一幅书法艺术作品或一件书法艺术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正是体现有多少学识和素养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文化底蕴的问题。你的学识比较全面,可能你看到的东西会更多些,得出的答案会更接近于正确。所以,一位书法评论家的文化知识如何,会导致出他的书法评论如何。同时,你的素养好,可能不会因外界不同的驳斥言论而改变你对书法评论的言行,通过良好的素养去认真对待所有的驳斥者。譬如,你没有研究过道家的文化思想,你就对“以白计黑”的书法论断会感到陌生,是是而非。又如,你没有领悟到“绵绵若存”的真谛,你就会对书法的用笔和运笔理解起来很艰难的,以为那是玄学。再若你对五行生克的变化不透彻,当说草书中的那个“笑”字是阴阳互动中的水火相克之状,你就会更觉得莫名其妙,不可思议。此外,你若不认真去研究兵法,并不联想“螣蛇法实意”之理,你就不可能理解“横如千里之阵云”的真正意蕴。你若不去参悟佛学的般若之智,你就不知道书法的“书卷气”从什么地方能够看出来……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思想啊,也是造就中国书法的艺术美的灵魂和书法文化思想的根源。如果你只知道怎么去研究笔与墨的关系,奖项和职务的关系,说出来让大家都觉得好听的冠冕堂皇的话……等等不着根本的问题,那么你肯定是一个十足的写字匠,或者是一位头掉了还能走十里路的不承认事实的人!

书法评论是一个要求很严格的书法理论过程,它最大的优点是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在包容中存活。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大,是因为它包容了所有的江河溪流和鱼鳖海怪,并且默默地通过地下渗水和空气蒸发消耗的方式又返还给江河溪流的源头,让其源远流长,同时它又供给了鱼鳖海怪的不同性质的食物源。
书法评论亦如此。如何进行书法评论,都在以上内容的叙述包容中。赞叹大海之所以大啊,是为本文的结尾!
杨牧青2007年6月8日于兰州陋室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0:13:30 | 只看该作者
[季超即兴论坛扇宝帖]/


       那一天,坛友于平建,江颢,吴峰,刘应宁,还有不会泡论坛滴管季超和电脑培训大师秦戈相邀去拜访本地书画名家。在路上,听荷乡渔姑说闲人万里在南方赚了大钱,回家开了个千色生活馆,我们决定莫慌访名家,先去瞄哈。
      一进门,天啊,一色的金艺画框,所有作品都是刘凡志老先生托裱的。大堂经理见我们一干人等舞情弄墨,酷得就像灌篮高手,疑似歹人,由吗不让我着进气,非要对暗号,sw0001,她说错鸟,再答阿保0491,连忙把我桌往zf369雅座让。吃鸟几颗哈哈兽递的糖,品品屁屁熊沏的产川茶,看看湖海风云榜,我们洗尘出了精舍。
      刚出气,正瞄倒剑萧生在看秤星,心无杂念,冇望倒我桌从他边哈穿过了二木林。在耕砚堂,我们硶倒郭方颐先生铆画,一人搞鸟一张。在五味斋,与墨有缘。人人乱绕鸟几张。在琴乡阁,我们拜了佛缘堂。在听秋馆,我们推窗看那出岫游云,谈了些淡淡花语,筱斋主人猛然想起;天啊,冇到花满楼气,伙计们,要不气哈,那里是正宗农家菜,由农师毕业的木兰童子名橱主理,龙夫兄每次吃完,都深山含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20:17:2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2:46 , Processed in 0.08507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