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也谈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6 10:4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谈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                            许锡良
   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的逻辑框架,使我们的思维一直在这些范围内:理论联系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是理论的不竭源泉等等。理论联系实践,并且要接受实践检验的结果,其结果不是理论被非难责备,就是遭受到空前的冷落。
   昨天金生鈜教授谈教育与幸福的问题的时候,引用了一些亚里多德与康德的思想观点,结果遭受到质疑:你为什么就只知道引用前人的东西呢?为什么不做质的研究与田野调查的工作?这里似乎包含了如果这样的设想:如果你不是既理论又实践地谈某个问题,那么,这就是片面的、偏激的。纯粹做学术理论的思考与整理的工作,在我们这里似乎是没有市场的。所谓用实践的标准来裁定理论,实际上又是用世俗功利的实用标准来衡量理论的价值。我们很少思考一下,实践是什么?实践为什么就可以检验我们的思想理论?实践是有价值取向的吗?实践崇拜的道理何在?实践有没有好坏及正确与错误之分?如果追问下来,我们对所谓的实践也茫然了。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是建立在一种行动模式上的,而这种行动模式也是建立在按照一种文化来构建的,而文化是人按照自己构建的意义来编织的生活之网。实践的核心仍然是包含意义的思想、理论、价值等等。人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与意义去追求与行动的。追求生活幸福是行动的原动力。人们对于社会与自然世界,总是按照自己认识的方式在影响与行动着。当然我们跨越理论与实践的人为界线之后,我们会发现所谓理论与实践是那样难以分辨清楚,界线逐渐模糊了。传统的实践观很难把一个的著作、思想、观点及言语看成是实践,但是,实际上一篇富有思想的文章,一本富有思想的著作的存在与被发现,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人在行动之前或听指挥,或者受影响与暗示,或者受认识的驱动。你很难将之界线清晰地分离出来。人们的行动方式,常常也就是说话、交流、探讨,取得认识,再去试一试,这些东西都是融合在一起的。要承认思想见解与言语也是一种行动方式,也是一种实践。理论有高低,正确错误之分,实践也有高低与正确错误之分,但是这样说还是容易引起误解,我们不如说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有高低之分,正误之别。那是一种认同什么样的生活,并且准备过什么样的生活的问题。快乐的猪是一种生活模式,痛苦的苏格拉底也是一种生活样式。被一个人视为宝贝的东西,被另一个人视为垃圾。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人的思想言行都是一个整体,人是以独立的个体生命为单位去思考与去活动的。健康的完满人格就是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统一的。但是,社会与人生的复杂性,常常使人不能够在这些方面和谐一致。而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社会出了问题,一个病态的社会是人们所改造的对象,而不是适应的对象。理论存在转化为实践的智慧问题吗?如果一个思想观点以他严密的逻辑性与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证明了一种生活方式的错误或者正确,那么,在一个自由、开放社会里,人们基于感觉、逻辑及大量常识性的认识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及对世界的认识,这个过程不是一些小伎俩小聪明所能够左右的。人们只有思想的智慧与生活的智慧。一般情况下,人们一旦认识世界的种个方面,或者在某个程度上认识了世界,那么迟早是要发生变化的。如果不发生变化,可能存在的情况有:首先自己是旧观念、旧思想下的既得利益者,人总是逐利避害的。第二是,没有既得利益,但是如果违反或者质疑将会付出个人的代价。第三是没有真正透彻地认识和理解某个东西。开放社会的建立远比所谓实践转化智慧要重要得多。你如果不蒙住人们的眼睛,让真实的面目呈现于大家面前,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思想的主人,可以自主地改变自己的行动。在一群愚民中,一个人的觉醒将是悲剧,但是,如果在自由开放社会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人们的认识与行动会基本基本的常识与事实,基本人先天就有的基本逻辑得到一个更为优越的生活方式。
  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二分法,实际上隐含了一种可怕的精英观。有人理论,有人实践,理论有理论的智慧,实践有实践的智慧。这种二分法在杜威的实用主义那里被打破了。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着高于生活的思想理论,但是,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转化的智慧吗?当你将这个思想解释透彻,并被人接受的时候,这个过程难道不是行动的一部分吗?做领导的难道不是通过发表看法,提出意见,作出指示来达到改变生活的目的吗?思想与行动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活中不能没有意义、反思与目标。人们每一次做一件事情,无论做之前或者做之后,都会为自己的行动寻找一种理由,寻找一种意义。行动可以在先,意义也可以在后,但是,不会存在永远没有行动的意义,也不会存在永远没有意义的行动,也就是说思想与言行从长远来看,存在着一致性。
   一种新思想要脱颖而出常常是极其困难的,原因就在于文化的传统与生活的巨大惯性十分巨大,无论你个人怎样挣扎,承受痛苦总是难免的。行动与思想之间既不可分,而且也难说谁高谁低。因为,偷看一眼天堂,也许远胜过百世的地狱的体验。当初改变中国上千年的妇女缠足问题,只是因为几个留学生从西洋归来说我们全然搞错了,缠足既不美,也不利于人的健康。割掉辫子的经过更为短暂。直接关涉人的身体的东西当然会容易一些,但是,涉及价值观念上的改变就要难得多。
  思想、行为,都朝着自己认同的幸福标准走去。这是人的共性。也是幸福的第一原则。新的认识的可行性不仅取决于自己的认识,也取决于你的人际环境。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是由一个个有思想认识的人按照文化构建而成的。你可能面临的是聪明而智慧的人,也可能是愚顽不化的人。他们怎样也会影响到你的行为的实现程度。让人们多看看世界的多样性吧,他们都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精英的什么转化智慧,而只需要打开门来,让人生活在开放的社会之中。
2007年10月14日于陕西师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9:29 , Processed in 0.1723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