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民刊:隐匿的光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 16:1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民刊:隐匿的光脉
/梦亦非
绝大多数时候,交流的欲望捆绑于被承认的虚荣心。两者之间总是寻找一种合适的途径,以达到双方的第一目的。于诗歌而言,这两者的合一更显得理所当然,异质而同构,虚荣心总是戴着交流的面具,而交流则给虚荣心提供了有效的获了渠道。
但是,这不仅仅是内部的一个公式性的对等,它在内部冲激、嬗变,最终爆发为社会行为,并爆出灿烂的社会意义之光环。





在民刊出现并存在的意义中,如果我们忽略它的政治性,那只能说明我们天真或视野之狭隘。民刊作为一种政治批评而存在,它批判的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专制,是对言论、思想、出版自由的捍卫,当政治将杂志作为喉舌而将之阉割化、格式化、八股化之后,中国的杂志表现出传声筒的功效,并在传声、放大的同时,进行严格的自我监控与自我阉割。在这种大一统的格局中,民刊的出现正是一种政治批评,因为它无视于意识形态的需要,无视于思想的统一性与出版的许可性。它的出现与存在,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与暴动。因此,在六十年来,多少民刊创办者被作为政治犯人而被逮捕、被杀头、被监禁、监控。那些创办者与坚持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刊之魂,民刊之脊梁。
但民刊并不直接表现了政治观点上的对立与批判,它借助的渠道是思想的异端性与审美的纯正性。官方杂志的思想总是大一统的思想,而民刊的思想则是旁门左道或邪门外道的思想,正是这些非主流的思想,构成了六十年以来中国文化的光脉,它们在被隐匿的地下涌动、潜行、时而从缺口处迸出地面,在夜空中闪耀,短暂,但辉煌而触目惊心。
思想的光芒表现为审美的纯正。大一统的思想借助的是非个人化的、检验过的、消毒过的木乃伊般的审美。而民刊的审美,则回归与延续的是人类文化史、人类文学史上绵绵不绝地传递下来的审美,只关文学,只关生命,无关政治意识形态,无关官刊口味,正是这种具备了文学常识性的审美,这种延续了文脉的审美,成为中国民刊最直接的贡献,也是中国文学潜行于地下的主脉。
中国民刊曾引起轰动,正从其诗学审美上开始撬动一个板结的时代,从思想的异端上纠偏那仍然横行着的政治势力。
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民刊的先行者们成了烈士、成了被驱逐者、成了自己国家的异乡人。







请让我把敬意给予那因为坚持思想的异端性和审美的纯正性而作出牺牲的民刊先行者,今天他们的背影偶尔在国门之外或国内的黑夜中闪现。也让我把这敬意给予目前仍然坚持这两点的民刊操持者,他们在中国是这样的少数: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几乎已经绝迹。在今天,它们或者躲藏在都市中戴着另一副面具,或者躲藏在边缘的深山大漠间,他们编印的民刊或者偶出一二期即终刊,或者连续不断地以最粗糙最少量的印刷方式对日益恶俗的民刊界发起挑战。
但是,中国民刊真正的希望之所在,还是这一类民刊:它们在这个时代对付两种势力,
一种是官刊势力,一种是恶俗的民刊势力。它们不定期地横空出世,只推出极少数真正有份量的写作者,深度推出,解读性推出,它们只针对有效的读者,那寥寥数百或数十人的读者群。它们不曾为著名者锦上添花,只是坚持自己的诗学理想与诗歌情怀,它们不是制造著名人物的蒸笼,而是光脉——坚持纯正诗歌理想与诗人气节的光芒之脉,虽处隐匿,但却被这一时代那些真正有眼光的评论者、写作者所观察到,它们在这个时代构成了与上一个时代相对接的文学光脉。
这些民刊的操持者,亦成为媒体与话题之外的哑默者,正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国民刊方具备严肃性、高蹈性与永不妥协的思想性、审美性。







今天浮在水面上的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民刊,绝大多数已经成为追名的工具,民刊成了一种有效而口碑良好的模子,压制出一个个头面人物。
所有的刊物都将交流与名声捆绑为一体,但这种捆绑效应或社会意义,在今天的民刊上犹甚于官刊。名声并不值得反对,在野的名声是对抗僵化的主流审美与诗学主张的盾牌,但是,这一类以追逐名声为主要目的的民刊,虽然也曾刊出一些优秀之作,但成全的是编者的名声,一种在野的官刊
当野心者进入官刊的渠道被阻之后,他制造了另一种官刊,而他所借助的背景,则是可疑的有待澄清的无形的经济之手。从市场的经济旋涡中借来一杯力量之水,念念有辞,召唤出一头名叫民刊的怪兽,它带来名声、影响力、地位、官方的承认。
这类第一流的名刊,本质上并无诗学理想与审美立场,更不曾有眼光发现那些潜在的优异者,那将影响未来写作的可能性,或者提供了某种可能方向的文本,它只是一个场域,收集了一批身上贴满标签的作者,有如一个香肠爱好者收集了不同种类的贴上合格证的香肠。
它非关小群体交流,非关选编者审美,它是一种势力,从势力的策划源起,到成为在野的势力结束。







中国民刊的真正意义,被淹没在庞大的官刊二梯队中。
官刊二梯队占掉了中国民刊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民刊的出现,无关于交流,无关于诗学理想,无关于写作的可能性,甚至无关于制造另一个力量场,它们的出现,仅仅是为了打包着一些文本送到官刊编辑的手中。
这类民刊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它一年中所刊发的文本,有多少被官刊所选载。如果存在理想:这理想就是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奴隶。如果存在审美:这审美就是将官刊作为描红簿。
从草根开始,到被官刊招安结束。







中国民刊没有最低俗,只有更低俗。
更低俗者,一群出身于最低层的群氓,未知诗歌是何物,也未知诗人何为。所办民刊,只是为了向官刊投诚、挣几分稿费、获得地方商人或政府的奖赏。民刊,成为他们模仿官刊的手段,成是他们挣钱的工具。
借民刊之名义,寻找基金会赞助,寻找捐赠,所获金钱,全数归入私囊。用底层的姿态抢劫了诗歌,以印刷品的方式抢劫了民刊。

至此,民刊已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8:50 , Processed in 0.1235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