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校教研组建设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17:4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校教研组建设之我见
   

 
宣茂成
摘自:《天津教研网》

在学校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已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科研兴校、兴教之方略。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中、小学,近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压倒一切地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随波逐流。自我陶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也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革命”----校本教研,即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然而,教研组无疑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都不能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她仍然是一个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勇于、善于去开拓,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二、探究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学校教研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在现阶段中,确立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是学校和老师们共同面对和必须明白的问题。
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努力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从教研组建设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
1.因校制宜地抓好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特点与个性.以提高教研效能为宗旨,实施学校教研机构与组织的调整,并建立合理、规范、可行、高效、个性化的教研网络,切实保证教研组的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工作不到位,行动不让位。
2.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奉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7:43:24 | 只看该作者
3.规范系统地抓好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必须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与培训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务本求实地抓好教研组的教研平台建设。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5.奋勇当先地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6.切实可行地抓好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新观念。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做好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组合(综合)的文章,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规划,切实制定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意见,落实编写任务,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校本课程的体系与内容。
7.积极主动地抓好教研组的学科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研组.而不应该是学校、学生或其他的意识。教研组加强对考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有关指导性意见或《考试大纲》,切实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案或标准。
三、合力开创教研组建设的新局面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或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但归根结底决定于他和他们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传统的落后观念的“折磨”,使他和他们丧失了勇气和胆略,难以冲破或阻挡应试教育的重重包围或冲击,对教研组建设自然显得无心、无力而为之。尽管都会高喊“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只能听见雷声不见雨点,甚至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能在一夜时间编造出许多教研成果与经验,成了可看可听不可学的东西,这种行为和东西对学校教研氛围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教研组的建设是否得到重视和加强,关键是校长的观念转变,并能主动接受“挑战”,进行一次“蜕变”,担任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还能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学校有了这样的教研领路人和“领头雁”。并带领教研组向“校本教研”进军,走向“科研兴校、兴教和兴学”之路。如果这样,这就为这不难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也就会有科研思想和思路,有思路就会出措施,有了措施就会出政策,有了政策就会出人才。
2.德才兼备.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优秀教研组,肯定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由他带出或培育了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科教学质量。然而,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中也很少有例外。因此,选聘好、使用好和培养好教研组长是举足轻重,说得严重些同教研组“生死攸关”。德才兼备缺一不可,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任人唯亲。不拘一格选用教研组长。要定责任,同时给权力,还要给予同其贡献相对称的利益。作为教研组长,其工作职责和作用的发挥,主要的倒不在于组织安排教研活动与学习.而在于用心、用力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如果有了那种团队精神,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都将会和衷共济、纲举目张、集思广益。也许会产生和进入“办法比困难多”,“我要开课”、“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当然培育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共鸣与默契配合,需要组长及全体付出深重代价,需要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艰难困苦,也更显得十分的可贵。但只要奉信和实践“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那么,“奇迹”或迟或早、或大或小肯定会发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7:43:54 | 只看该作者
3.自主自立.激活高效的教研机制。无论校本教研建设,还是教研组建设都必须自主自立,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自己的教研天地和春天,才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实践与经验已经证明。学校教研天地,仅依赖于外力是开拓不起来的,即使由专家实施“移栽”、“施肥”和“修剪”等手术,最理想结果是一花独花.弄不好是拔苗助长,好景不长。这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啦啦队”和“陪审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最重要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机制,不是涂脂抹粉,画蛇添足。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是理科类、还是文科类的教研机制,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起着主导作用。总之,要有教研机制,重要的是有生命活力。
4.科学规范,提供有力的教研保障。教研组建设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环境保障,只有画饼充饥,做得更好一点要算搞“模拟演习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学校不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和条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课程的开发则将毫无意义。又如,要求教师参与教育网f或教研平台)、校园网讨论、资源共享或上网学习,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岂不是望梅止渴。再如,由于能者为劳.那些超负荷任课的老师,忙于备课、改作和辅导,他们还能顾及学习与教学研究?还有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只有精神鼓励.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显然是难见成效。所谓研究在于求真,只有求实,才能求真。学校、教研组和老师所开展一切教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贯彻教育方针,最大化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学校或职能部门应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提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中自身无法克服的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和工具等。同时。良好的客观条件的争取最佳的途径是主观的积极努力.没有主观愿望与能动作用,提供的条件越优越,则浪费将越严重。只有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互为促进,教研保障才会更有力度。
5.与时俱进,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如果再论应试教育的最大的特点,还是说“千校一面、千篇(课堂)一律、千练百考,‘克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对于重点中学的英才在三年“苦战”重点大学中败下阵来,而考不上重点中学的“二流生”却为数不少地挤入重点大学行列,这虽然不作为“怪”,但由此领悟学校特色、教学特色、学生个性或特长足以可奇。那些真正意义的特色形成无不与其研究个性有关。所谓教研个性,就是教研是符合实际的教研,是土生土长的教研,就是我有你无、你弱我强的教研。同样是小学,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建设不能照搬城市小学的做法,应该立足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和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展教研组的建设。又如同一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农村学校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城市学校应符合城市的实际,这样才具有更强的教育性。在教研组建设中,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抓人促事,做事促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积极营造宽松自由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大家的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扬他们个性与特长。总之,教研个性是自然的、实在的,但更需要创造,与时俱进。
在学校中,教研组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与研究起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作用,在校本教研为主导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中,如何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已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实践与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教研组建设的不成熟的意见,以与大家共同探讨学校科研兴校、兴教之方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7:44:27 | 只看该作者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中、小学,近年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功利主义教育及其“考试分数万能”仍压倒一切地统率着学校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在这种背景下。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织行政化、教研功能单一化、教研活动形式化、教研成果功利化.因而教研组所起到的最大作用是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教研组建设也只能随波逐流。自我陶醉。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应该也已初步达成一个共识:教师要从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对新教材进行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发挥;要认识到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设计和发展的过程;要有共同的课程理念,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因此引发了一场学校的教研“革命”----校本教研,即学校要凸显以校为本理念,树立“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的意识,切实做到把学校作为研究基地,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校工作情境中。提出了“建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制度。然而,教研组无疑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基地,如果失去这一基地,也就是失去了校本教研。
无论实施素质教育、还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学校教研组建设都不能局限于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层面上;都不能局限于听课、说课、评课、观摩等教研活动的层次上;都不能局限于少数“精英”作秀、多数人捧场的活动形式上:都不能局限于为单纯教学质量而教研的目标上:都不能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教研组建设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创造,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大创举。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研组建设不但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她仍然是一个广阔天地,只要我们勇于、善于去开拓,一定能够有所作为、大有作为。
二、探究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学校教研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在现阶段中,确立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内容.是学校和老师们共同面对和必须明白的问题。
中、小学教研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升理论;坚持教学、科研、培训三位一体化,探索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教研新模式: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开发潜能与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坚持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为立足点,努力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三维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与积极性,走协调、持续发展的教研之路。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从教研组建设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出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
1.因校制宜地抓好教研组的组织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规模、条件、特点与个性.以提高教研效能为宗旨,实施学校教研机构与组织的调整,并建立合理、规范、可行、高效、个性化的教研网络,切实保证教研组的职能不错位、管理不缺位、工作不到位,行动不让位。
2.名副其实地抓好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学习制度,规范和落实学习计划,奉富学习内容,注重讲究学习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切实保证教研组学习的制度化、全员化和终身化。
3.规范系统地抓好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必须积极推行教学、科研与培训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5#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7:44:56 | 只看该作者
4.务本求实地抓好教研组的教研平台建设。必须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和有效性,要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立足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互动为抓手,切实提高全面教育质量和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搭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种教研平台与教师专业化训练的舞台。
5.奋勇当先地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切实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6.切实可行地抓好教研组的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教研组是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的新观念。要按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着眼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总体要求.做好学科内综合和相关课程体系组合(综合)的文章,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体规划,切实制定学科校本课程设计方案,提出校本课程教材编写意见,落实编写任务,并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科校本课程的体系与内容。
7.积极主动地抓好教研组的学科教学与学业评价的制度建设。必须建立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的评价的主体应该是教研组.而不应该是学校、学生或其他的意识。教研组加强对考试命题及评价的研究,根据国家、地方和学校有关指导性意见或《考试大纲》,切实从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案或标准。
三、合力开创教研组建设的新局面
1.转变观念.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本教研与教研组建设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校长或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但归根结底决定于他和他们的教育功能观、价值观和质量观。传统的落后观念的“折磨”,使他和他们丧失了勇气和胆略,难以冲破或阻挡应试教育的重重包围或冲击,对教研组建设自然显得无心、无力而为之。尽管都会高喊“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但只能听见雷声不见雨点,甚至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能在一夜时间编造出许多教研成果与经验,成了可看可听不可学的东西,这种行为和东西对学校教研氛围的负面影响是极其严重的。因此,教研组的建设是否得到重视和加强,关键是校长的观念转变,并能主动接受“挑战”,进行一次“蜕变”,担任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还能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学校有了这样的教研领路人和“领头雁”。并带领教研组向“校本教研”进军,走向“科研兴校、兴教和兴学”之路。如果这样,这就为这不难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也就会有科研思想和思路,有思路就会出措施,有了措施就会出政策,有了政策就会出人才。
2.德才兼备.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在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优秀教研组,肯定有一个优秀的教研组组长,由他带出或培育了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教”出优秀的学科教学质量。然而,在现代学校教育教学中也很少有例外。因此,选聘好、使用好和培养好教研组长是举足轻重,说得严重些同教研组“生死攸关”。德才兼备缺一不可,不搞论资排辈,更不能任人唯亲。不拘一格选用教研组长。要定责任,同时给权力,还要给予同其贡献相对称的利益。作为教研组长,其工作职责和作用的发挥,主要的倒不在于组织安排教研活动与学习.而在于用心、用力打造教研组的团队精神。如果有了那种团队精神,说课评课、集体备课、合作研究、师徒结对、资源共享、课程开发、课题研究等都将会和衷共济、纲举目张、集思广益。也许会产生和进入“办法比困难多”,“我要开课”、“我要听课”、“我要学习”、“我要研究”的良好局面与良性循环。当然培育团队精神,需要集体的共鸣与默契配合,需要组长及全体付出深重代价,需要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尤其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其艰难困苦,也更显得十分的可贵。但只要奉信和实践“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那么,“奇迹”或迟或早、或大或小肯定会发生。
6#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7:45:24 | 只看该作者
3.自主自立.激活高效的教研机制。无论校本教研建设,还是教研组建设都必须自主自立,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自己的教研天地和春天,才能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实践与经验已经证明。学校教研天地,仅依赖于外力是开拓不起来的,即使由专家实施“移栽”、“施肥”和“修剪”等手术,最理想结果是一花独花.弄不好是拔苗助长,好景不长。这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研组建设不要建成“啦啦队”和“陪审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努力争取“外援”的自立自强方针.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要一切从实际和需要出发。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地不断丰富和完善导向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最重要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机制,不是涂脂抹粉,画蛇添足。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是机制的源泉,机制又能提升教学与研究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是理科类、还是文科类的教研机制,课堂教学的研究无疑是教研机制的核心或焦点,起着主导作用。总之,要有教研机制,重要的是有生命活力。
4.科学规范,提供有力的教研保障。教研组建设如果没有学校支持和环境保障,只有画饼充饥,做得更好一点要算搞“模拟演习式”的教研活动。例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学校不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和条件,探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课程的开发则将毫无意义。又如,要求教师参与教育网f或教研平台)、校园网讨论、资源共享或上网学习,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保证,岂不是望梅止渴。再如,由于能者为劳.那些超负荷任课的老师,忙于备课、改作和辅导,他们还能顾及学习与教学研究?还有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只有精神鼓励.如果没有经费保障显然是难见成效。所谓研究在于求真,只有求实,才能求真。学校、教研组和老师所开展一切教学研究活动,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必须贯彻教育方针,最大化实现培养目标。因而,学校或职能部门应按照科学规范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提供和保障教研组建设中自身无法克服的所需要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和工具等。同时。良好的客观条件的争取最佳的途径是主观的积极努力.没有主观愿望与能动作用,提供的条件越优越,则浪费将越严重。只有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互为促进,教研保障才会更有力度。
5.与时俱进,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如果再论应试教育的最大的特点,还是说“千校一面、千篇(课堂)一律、千练百考,‘克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对于重点中学的英才在三年“苦战”重点大学中败下阵来,而考不上重点中学的“二流生”却为数不少地挤入重点大学行列,这虽然不作为“怪”,但由此领悟学校特色、教学特色、学生个性或特长足以可奇。那些真正意义的特色形成无不与其研究个性有关。所谓教研个性,就是教研是符合实际的教研,是土生土长的教研,就是我有你无、你弱我强的教研。同样是小学,农村小学的教研组建设不能照搬城市小学的做法,应该立足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和水平等实际情况开展教研组的建设。又如同一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农村学校要符合农村的实际,城市学校应符合城市的实际,这样才具有更强的教育性。在教研组建设中,形成鲜明的教研个性,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抓人促事,做事促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必须积极营造宽松自由学术研究氛围,尊重和保护大家的教学研究积极性和创造性,张扬他们个性与特长。总之,教研个性是自然的、实在的,但更需要创造,与时俱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9 19:46 , Processed in 0.1493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