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工作“本土化”策略的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09:1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工作“本土化”策略的研究

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颉俊英
教研室的教研员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特殊的组织群体,自建国以来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教研广泛地开展,使教研(以下均指区县级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对教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教研员作为教师的“领头雁”、“带头羊”,它集教研、科研、管理于一身。所以,教研员素质水平和教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地区某一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此,开展教研工作“本土化”策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各地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考试、统一评价,而产生了教研室和教研员。教研员主要来自于一线的优秀教师或教学能手,他们具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所以,能够协助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指导和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教研员的日常教研活动主要是做教材分析;下校听课主要是督促、检查教师完成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情况。教研员的作用是协助行政领导对教师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根据学生最终考试结果,评出好、中、差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人把教研员比作“检察官”、“考官”、“裁判员”、“教育权威”等,这些反映出教研员平时常以权威者自居高高在上,习惯于对教师指手画脚,习惯于布置、检查、评比等工作。也有人说教研员是教育局的“消防员”、“咨询员”、“打杂摊子”、“秘书班子”等,这些反映出教研员平时常陷于繁杂的临时性事物工作中。也有人说教研员是“传声筒”、“应声虫”,这说明地方教研工作缺少主动权或没有主动权,往往是将上级指令一字不留地传达到学校、教师,过于强化了中央集权。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多元化。这次课程改革建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即校本教研),建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课程标准,实现了一纲多本、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评价方式。为学校和教师留出了自主空间和选择空间,学校和教师有选择教材的权利,又有自己编教材的权利。有人对教研员群体是否应存在提出了质疑,主要观点认为教研员与教师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资格和能力来指导教师。特别是校本教研的出现,片面地认为校本教研就是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助和交流,以学校为研究基地,区县教研室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在弱化集权制的同时强调了自由和个性。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区县级教研员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同样是“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方针,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不同。首先“研究”的内容发生变化。过去重点研究“教师如何教”国家教材,帮助教师理解教材,驾驭教材;研究如何通过考试测试出教师“教的好坏”。现在“研究”的内容是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选择教材”、“使用教材教”;研究如何使国家课程标准地方化;研究制定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研究编制符合本地区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及“评价方案”。
“指导”的方式发生变化。过去凭着是“经验”、是“权威”,指手画脚,往往是命令式的规定教师应如何如何。甚至手把手的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规范,整齐划一。现在的“指导”是“发现亮点”、“挖掘潜能”,将教师“无意识”的教学引导到“有意识”的教学上来;让教师真正感觉到教研员是自己教学研究中的“合作者”、“离不开的伙伴”。
“服务”的对象发生变化。过去重点是为行政领导评估、检查服务;为选拔、考试、评价服务。现在是为教师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教研工作本土化与校本化之间的关系。教研工作本土化是指教研员在贯彻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研究制定地方课程实施方案;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学科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创地方教研工作的特色,达到提高本地区的教学质量的目的。而校本化是指学校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而开展的以校为本的研究。所以,校本教研是区县教研工作本土化的“具体研究”、“个案研究”或“点的研究”。
有人把教研员比作“金色的种子”,是想让它向蒲公英那样,发挥辐射作用,释放能量,将优质的种子传播得更多、更广、更远。但我想把教研员的思想品质比作“土壤”,让更多的“金色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教研员要像“土壤”那样耐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由于“土壤”的无私,为种子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而使种子得以丰收;反过来,由于“种子”的生长也防止了“土壤”的沙化和流失,促进了环境的绿化和美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09:18:07 | 只看该作者
教研工作本土化的策略是:
1.不断汲取养料——保障“土壤”的肥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更新的速度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终身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生存必备的能力,学习型社会已悄然形成。作为教研员要站在学科的最前沿,要保持自己的思想的鲜活,要为教师需求提供充足的“养料”,就需要勤学习、广积累、多实践、常反思,这是做好教研工作(教研工作定位是:研究、指导、服务)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学习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学、成人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测量与评价理论等);专业知识学习(学科最前沿理论和动态、相关学科知识、信息技术等);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学习等。
学习方式和方法:针对问题的自学、经验交流的互学、反思后的再学等。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有重点的学习相关理论,也可以利用节假日集中一段时间学习,也可以随时随地收集资料的学习。
学习成果:可以直接指导教学实践,也可以通过札记、论文、经验总结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作为专题或课题持续的研究。
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个人的需求,只有发自内心的需求,学习才有动力,学习才会发生。学习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学习时间也像挤牙膏,不挤,永远不会自动留出来。一个好的教研员一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而且,他所带的团体也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团体。教研员的每次讲座都要给教师新的信息,这些新信息的来源就在平时的学习之中。水涨船高,教师对信息的需求和提取会促使教研员加快学习的步伐。如同庄稼的长势越好,吸收的营养就越多。
面对课改,作为教研员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你了解课改吗?你参与课改了吗?你改了哪些地方?改后效果怎样?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做等、靠、要的寄生虫。要寻找教研员的生长点,寻找教师的需求点,寻找课改的切入点。我们要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全面了解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与解放以来我国的历次课改有什么不同;了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点是什么;了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精髓、缺陷是什么;冷静地分析课改试验区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本地区借鉴;不同学科教学研究的共同点和侧重点是什么?在学习、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本地区实际尝试着进行课改试验,确保本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当前教学改革中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论的庞杂、教学方法的多样、教材版本的多种;教科书的留白增多、课时自主安排的空间加大、选修教材和自编教材给教师留出的余地;面对教学媒体的多种多样,还要不要板书,传统的粉笔、黑板有无存在的价值;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面对学生学习的差异,面对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应采取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不进行分数排队就能减少学生心理压力了吗,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学生将来如何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高质量的需求;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落差等,教研员应做什么?能做什么?具体做了多少?需要教研员研究的具体问题、实际问题有多少,如果教研员把日常工作中的小问题一一解决了,就是对教学改革的推进。
我的学习体会是由问题出发,发现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寻找一种理论支持——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在实践中解决这一问题——总结、反思、升华。如2001年北京市出台了21世纪课改新方案,提出综合实践课程的课标和开课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既是本次课改的一个亮点,又是课改的一个难点。说它是“亮点”因为它是一门新的课程,说它是“难点”因为一没教材、二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三没这方面的教学管理经验。作为教学业务部门如何指导基层学校开这门课,需要拿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管理意见。面对这一新问题,我一边学习教育理论,一边结合我区的教学实际制定研究方案,以科研课题的形式带领部分中小学教研员、部分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参加实验研究,该课题研究被列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5年的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总结——再实践,为全区各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提供了教学及教学管理参考资料,培养和带动一批青年教师成为市区级骨干,全区形成的四个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场地。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首届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课题研究报告获“全国综合实践学术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编辑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参考》书中的一节案例获“北京市课堂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课题研究成果获门头沟区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形成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特色。
所以,学习不是空洞的学,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学;研究也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针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教研员能坐下来、沉下心、钻进去,脚踏实地深入一线开展研究。
3#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09:18:37 | 只看该作者
二、创造绿色生态环境——保障高质量产出
由于不同地区“土壤”的性质和外部环境不同,决定了种植植物的种类不同。长江以南盛产橘子,到了长江以北则盛产橙子。因此,根据本地区土壤的特性,有针对性的种植才能获得丰收。防止拿来主义、本本主义;防止今天引进种这个、明天又引进改种那个;更要防止出现为了“丰收”不管土壤的承受能力,今天施这种肥、明天施那种肥,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教育的失败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教育改革一定要稳妥,要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根据教师的需求,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最大化的发挥教师的潜能和特长,确保教学改革稳步向前发展。
根据我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由于我区98.5%的山区,经济落后,师资队伍年轻化(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总教师人数的85 %),生源减少、趋于小班化教学。面对课改中的小班化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又暴露出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能让教师安心山区教育,沉下心、静下心、钻研教学呢?教研员应做到对课改试验区的先进经验,不能全盘照搬或全盘否认,要自己先吸收、消化,然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选择的试验或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关心教师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施肥”,为教师提供最需要的服务。如有的学校在“小班教学”中追求形式,缺少对小班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小班教学”研讨会,及时纠正教学中的问题。又如,有的学校课改中对教师提出要编校本教材、开校本课,但对学校的特色和教师的潜能没有深入挖掘,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为此,我们让有经验的教师 “典型引路” 作示范课(例:有一名教师对“插花”感兴趣,并有这方面的特长。让她围绕着“插花”在全区上了一节“插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而开发教师的潜能,让更多的教师发现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学校开展校本课提供支持。同时这节课作为市级公开课,得到市领导、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研活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采用远程教育手段、网络资源平台等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方式,解决教师学习、提高的需求。再有,创造教学研究的氛围,为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根据教师的年龄的不同,每年组织一次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或比赛活动。如1~5年内的“春蕾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5~10年内的“百花杯”课堂教学评优比赛;15年以上的“秋实杯”教学经验交流或献课活动。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上来。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等,创造人文环境,使教师能安心研究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宽容的胸怀——拥有丰收的喜悦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过去教研员在教师的心目中就像“监督员、警察、法官”那样,严格执行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价;像“医生”那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临床诊断”,鉴定结果的权威性决定教师的升降、晋级。教研员习惯于高高在上,成为国家课程、大纲的诠释者,成为靠老经验对教师指手画脚的评论员,不知不觉就与教师之间产生了距离和隔阂。
现在,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教研员以合作、伙伴的身份深入学校,到教师身边,倾听教师的呼声,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教研员在听、评课中更多的是与教师共同探讨、研究课堂教学。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将其提高到理论层面去分析、去把它放大。使教师由无意识的教学实践到有意识的教学实践;从缺少理论研究到自觉进行理论研究;由不习惯反思到主动反思。在宽松的氛围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4.教研工作本土化的目标追求
市基教研中心梁威主任曾提出:“教研员应具有专家的理论水平;教师的一线经验;领导的管理才能;崇高的人格魅力。”
一个地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教研员的个人修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管理水平等分不开。要想使本地区的教研工作在上一个台阶,教研员应努力做到:
(1)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能站在一定理论层面分析本地区教学中的问题,把握教学改革的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师搭建理论与实际间的桥梁。
(2)学术一流。具有较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能为教师提供教学服务,通过科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够及时准确的诊断出教学中的问题,为领导的重大决策提供服务。
(3)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能为教师教学提供示范作用。
(4)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教研员负责某地区某一学科的业务教学工作,是某地区的业务领导,负责该学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教研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像“乐团指挥”那样,有较高的协调、沟通、交流、合作等能力,协调和发挥老、中、青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提高本地区、本校的教学质量。
(5)有较高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能将本地区的学科教师团结在一起,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开展研究。能到教师的喜欢、爱戴和敬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4:25 , Processed in 0.11906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