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改背景下一个县教研室的职能转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08: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改背景下一个县教研室的职能转变  作者:褚清源  
  课改背景下,作为专业性和业务性比较强的部门——教研室,如何转变职能,教研员如何实现角色转变,已成为课改推进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在西峡,一个地处河南边缘的山区小县,教研室的职能和教研员的角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并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凸现出明显的优势。  
  我们看到,教研室从过去注重教学评估向服务教学、指导教学转型,每一位教研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一位教研员都要深入课堂和教师一起构建“理想课堂”。教研室的职能转变正在影响并带动着县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如果不是进行纵横多向比较,很难想象一个山区小县的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竟能领跑整个豫西南。与很多山区贫困县一样,教育落后曾经是西峡的典型面孔。当课改的春风吹来,西峡的教育者开始觉醒并迅速付诸行动,他们把视野投向了全国课改的最前沿,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县教研室以先行者的姿态走在了前列。如今,他们把洋思经验的河南版本演绎的异彩纷呈,如学习洋思、高考神话、教研室职能转变、学科名师培养等,这些关键词使西峡教育变得“炙手可热”。

  “学洋思”的三年之变

  西峡的教师变了,西峡的校长变了,西峡的课堂变了,西峡的教育变了。了解西峡教育的人今天再来看这里的教育都有这样的感受。
  5 月 30 日,为期两个月的西峡县中小学领导班子第二轮课堂教学技能大赛圆满结束,几百名校长先后登台讲课,评委现场打分,即时评课,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十几名校长脱颖而出,成为先进标兵。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 58 岁,最少的 24 岁,办学规模最大的有 3000 多名学生的校长,最少的仅有 7 名学生的校长。
  这个由县教研室组织实施的竞赛活动已进行了两年。县教研室主任杨文普告诉记者,校长作为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提高其业务素质,提高以教学领导教学的能力。
  与以往相比,西峡县中小学课堂上的学习方式变化最大。教师不再滔滔不绝地“满堂灌”,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在自学、质疑、讨论或做练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 45 分钟的课堂上得到了全面渗透。
  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解放了、教师解放了,洋思的很多经验在这里很快就被恰当地发挥到了极致。有人说,这一切变化源于课改,源于创造性地“学洋思”,源于教研室职能转变后的专业引领。
  西峡虽然不是最早进入课改实验区的,但西峡的课改实践却进行得很早。杨文普告诉记者,早在全国课改推行之初,西峡县便提出了对教研室和教研员重新定位的思考。他们认为,教研室必须转变角色,突出研究,强化服务,体现引领。教研员不再承担裁判员、评论员的角色,而是服务员,他们要搭建研究平台、促进校本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做好服务工作;是运动员,要不断学习、亲身实践,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日有所长;是领航员和教练员,要随时随地站在课改的最前沿,点拨得法,有效指导。
  面对部分教师课堂上“满堂灌”和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问题,他们把视野投向了全国课改的先进地区,开始了洋思的学习之旅。
  2003 年 12 月 7 日,这一天在县教研室中学教研员的记忆里印象深刻。县教体局局长孙占梅带领教研员一行 15 人到江苏洋思中学考察学习。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教研员们丝毫不敢懈怠,白天听课、座谈,晚上回到 10 元一宿的旅馆里讨论。回来后,教研员在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编写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读本,对洋思课堂的基本步骤、操作流程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等进行了全面解读和分析。 2004 年春季,在对全县所有年级的教师进行三轮培训之后,洋思经验开始在一些试点学校进行试验。

  “我们为什么要学洋思”

  洋思经验在西峡并非是简单地移植或照搬。在全县推广洋思经验经过了充分地考察和论证,并因地制宜地融合了多种教学模式。
  洋思的经验做法给他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他们认为,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益。
  教研室的分析报告认为,洋思中学曾经与西峡的很多学校一样属于农村的薄弱学校,洋思的地域环境、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等和西峡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与此同时,十几年来已经尝试过“目标教学”、“青浦经验”、“尝试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些模式与洋思经验有许多相近之处,特别是目标教学课堂模式中的“出示目标”、“形成性测试”、“反馈矫正”等做法都是追求当堂训练,这与洋思教学模式一样都源于布卢姆的掌握理论。在西峡推广洋思经验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
  实际上,促使西峡县学习洋思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一所中学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习洋思经验的一个样板和起源,丹水三中是西峡县教育最薄弱的农村中学之一。该校校长杜双剑在看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长篇经验报道后,感觉不少做法很适合农村中学,之后就开始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来,这一情况被教体局局长孙占梅了解到,便带领教研室人员进行了详细调研,一条“先摸底,再试验,后推广”的改革思路渐渐明晰。
  孙占梅带领教研室一行 15 人从洋思中学考察归来,在全县选定了丁河一中、丹水三中和军马河一中共三个试点学校。教研室主任带领教研员一起住进试点学校和实验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讨论,经过一学期的试验,试点学校的效果显著,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2004 年秋期,县教体局决定正式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一试验。
  在实践中,教研室提出了学洋思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并鼓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在洋思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洋思中学的办学实践难免受旧有课程体系的制约,再加上过于追求实用性、模式化,一时还难以达到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完备形态,其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发展和完善。”杨文普说,“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盲目媚外,实际上,学洋思仅仅是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抓手’。对于学洋思,孙占梅的认识更为深刻。她说:“学洋思就是要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我们之所以要借鉴洋思经验,就是要走出一条轻负担、高效益的课改之路。”

  教研员的角色转变与成长

  每一位教研员都有自己研究的专业方向,每一位教研员都有自己定点联系的学校,每一位教研员都要深入一线和教师一起构建理想课堂。在西峡,教研员角色的转变为洋思经验的推广和课改的推进提供了可靠保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教研员一个月中有2/3的时间是在自己定点联系的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登台讲课,由教师为其评课;他们深入一线体验教学,与执教教师共同构建新型课堂。在专业成长方面,教研室的制度要求教研员每月举行一次学习笔记和心得交流会,每学期上 1—2 节研讨课,举行 2—3 次说课活动。
  西峡县教研室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教研员姓“教”名“研”,“研”为教用,“研”为学用。杨文普认为,教师们不会因为教研员上的课有瑕疵而看不起教研员,相反,他们可以通过评价教研员的课获取自信,通过观察教研员的课获得对课改理念的直观感受,从中感悟抽象理论的具体化,从而将理念内化成自觉的行为。
  促使教研员创造性工作的是教研室制定的一系列评价制度。教研员的工作业绩考核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线校长和教师的意见。与此同时,一些激励措施也激发了教研员的工作热情。
  别文录是教研室办公室的一名行政人员,他研究的方向是小学语文教学。为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教研室为他订阅了《教育时报》、《教师报》等报纸,除此之外,他又自费订阅了多种专业刊物。一年多来,他写的研究性文章先后在全国各大教育专业报刊上发表,共计 100 多篇。像别文录这样在专业成长方面卓有成就的教研员有很多。一位教研员告诉记者:“以往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的指导和评价,现在我们感觉充实了,手头上有干不完的活。”
  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联系点制度的建立更是促进了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发展,教研员参加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与教师建立了平等、和谐、互动的关系。针对校点分散、规模偏小、学校教师少及缺乏一种教研氛围的现状,县教研室推出了联片活动制度,把 17 个乡镇划分为 5 个片区组成联合教研组,每片区每期活动 3—5 次,活动地点不固定,哪个乡镇、学校探索出了什么经验或特色,就在哪里举行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区域内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辐射作用。为实现城乡课改的协调发展,教研室还把城区学校的特级教师和省市优质课教师组成讲师团,到边远山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这样偏僻山区学校的教师就可以在家门口接受课改理念。
  如今,西峡县中小学教研活动的效果由过去的少数人修成正果,变为面对全体教师的普度众生;教研重心由过去的以乡县为本,变为以校为本;教研主体由以教研员为主体,变为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了适应新课改的教研文化。

  教研室主任的课改理想

  “我们不能停留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层面,我们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新课改理念、具有西峡特色的西峡经验。”杨文普对教研室的业务怀有一种责任和感情。
  在洋思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围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又分解了十多个子课题进行细化研究,一些研究性文章先后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其中,对“先学后教”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洋思经验的发展。
  在实践中,西峡教育者达成的共识是:“先学”,不是单纯次序上的先学,而是让学生自始至终进行自主学习;“后教”,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教师在教,而是包括先学会的学生对暂时不会的学生的教。也就是,互动教师对学生先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教,教师对个别不会的学生进行的具体指导。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由此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乐学、会学的局面。
  有人说,学洋思让西峡的课改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而教研室的务实作风让西峡课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杨文普,这位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教研室主任,上任以来做出了一系列“意外”的行动。他经常带领教研员不打招呼,见校就进,进校就听课;查教案,查作业,查校领导听课记录;见学生就询问,见教师就座谈,争取教学的每个方面都看到。然后,向学校和教师反馈,提出问题和今后改进的建议。
  他追求工作的高效,这周提出的建议,下周就查看落实情况,一些习惯于弄虚作假的校长为此“头痛”不已。这种被人戏称为“八路式”作风的监督方法,使全县的中小学常规教学步入了规范。杨文普最痛恨形式主义,他认为,应付性检查不仅掩盖了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矛盾,还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便在教研室内部,同样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有务实精神。教研室的规定中有一个传统,教研员外出学习归来,必须对全体人员进行二级培训,否则费用不予报销,这样旨在达到一人外出学习全体受益的效果。杨文普希望他身边的每一位教研员都能成为本土的课改专家。
  “我们不能说取得了多大成绩,教研室作为教体局的一个职能单位,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改革上,我们坚信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西峡实际的。”杨文普踌躇满志地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14:06 , Processed in 0.0702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