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一贯:看似寻常最奇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9 11:1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一贯:看似寻常最奇崛
    2006年初的春节,吴琳(笔名梅林)老师从北京特意赶来绍兴,带来一部她的新作文稿《梅林看课堂》。这是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青年教师新锐丛书”之一,由《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主任李振村先生主编。翻读文稿,不胜欣然。《梅林看课堂》是以艺术的叙事手法写成的一部课堂教学评论之作,作者将旺盛的生命激情,注于课堂教学故事的反思之中,以自己对语文教学的一片痴情和热爱,深深地打动着读者。我一直在鼓呼小语界繁荣教学评论之必要,并曾经为此写过《教学实践呼唤“教学评论”》一文,发表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年第3期上,并多次建议《论坛》主编裴海安先生,能在刊物上开设“教学评论”的专栏,以“教学评论”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繁荣兴旺。
    应当看到,今天新课程改革的浪涛,正在拍打着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传统沟壑,更为迫切地催生着教学评论的崛起。因为教学评论正是一位可以介乎两者之间的称职的角色。它沟通两极,能够化割裂为联系;又平衡两极,可以使隔膜成互补。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行为中最基本的行为,那么,课堂教学评论也就应当是所有教学评论中最不可缺少的评论。因此,《梅林看课堂》这本课堂教学评论专集,读来就倍感亲切。
    《梅林看课堂》之所以令人觉着亲切,首先是因为对于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教学评论比较冷落的小语界来说,我们更为需要理性思维的光照和切磋评论的润泽。特别是课堂教学,更离不开正确教育理念的引领。课堂历来就被人们称之为有三个“四十几”构成的神奇殿堂:四十几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以四十几分钟的时间在四十几平米的空间里,深刻、高效而富有创意地演绎着人类精神文化及其基本构架的传递,实现着间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直接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并以此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显然,对于承担着如此神圣使命的课堂,我们又怎么能不如琢如磨地去研讨,不如切如磋地去评论。翻开《梅林看课堂》,你不难发现《教师要读懂文本》阐述的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一课时讲什么》诠释的是“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来安排”;而《语文课也有“前奏”》又生动地说明着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重要理念……这种有理有据、亦论亦述的评论,正体现了教学评论作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紧密联系的那份融通魅力。
    《梅林看课堂》之所以令人觉着亲切,还因为对于从事教学实践研究并时感困惑的老师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因为作者对课堂教学的评论,正是对教学实践研究的关注和思索。作为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教师,其专业特征和生存状态都与教学的种种实践行为休戚与共。他们最关心也最需要的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应当看到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教育有“理论存在”和“实践存在”两个方面,所以,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的实践研究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如果从根本上看,教育应当是更具有实践本性的事业,即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几个概念的认识,而是一种实现的过程。作为一个教师更重要的在于他是一个从事教学实践的人,他对教育意义的认识,对课程性质、目标、体系的把握,都必须实现在自己的工作之中,操作在课堂的实践之中,落实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具有了研究的意义和成果。这正如丁钢先生所认为: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一种预先设定的理论框架都会陷入表达的困境。教学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态是在鲜活的实践活动之中,在进行理论表述时往往容易在可编码的修辞过程中被不知不觉地抽干和掏空,当这些经过修辞后又被简约了的理论返回实践时,教学活动的鲜活状态或经验本身,就可能已经被遮蔽,以至于出现理论面对实践推动的尴尬境地。①
这也就是教师往往对某些纯教育理论总会有隔靴搔痒的那分感觉,而对如梅林这种就事说理的课堂教学评论倍感亲切的原因。君不见梅林看课堂“看”的就是那真实的教学状态,“思”的就是那值得推敲的实践经验,“评”的就是为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求理论的指南。这里有对课堂教学呈现的实录探讨,有与上课教师即时发生的互动研究,更有与专家学者发自现场的对话评点……所有这些来自课堂进行时的评论,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生命脉搏,传导出来自教学第一线最前卫、最密集的信息波。当然,我们对教学实践研究的关注,不应对教育理论有丝毫的轻视。事实上,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引领和涵盖,永远是我们推崇的主题。

    《梅林看课堂》之所以令人觉着亲切,更因为著述的话语空间,充满了融洽、温馨的气氛。读这本书,仿佛是西窗剪烛的故友叙情,又像是高朋满座的随意侃谈,说长论短之间,儒雅中可见深邃,婉约处透射睿智。按理说,《梅林看课堂》是一本教学评论,但它同样可以不用抽象说理的方式出现,而透射出炽热的感情、盎然的诗意和丰厚的思想。“教学评论”照样可以论出诗味的馨香和思想的力度。这不但没有损伤学术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恰恰相反,作者以勃发的生命活力,带着新鲜的课堂原生态突进到深层建构,窥破其可以不断优化发展的根由,强有力地排斥了空洞干瘪的冒牌学问的虚伪和做作。梅林这种教学评论的写作风格,也是走进新课程之后,在采用叙事形式成卷地评论教学的成功尝试。读了这本书老师们会更加感受到:再现教学发生的情景,讲述那些来自于教学生活的鲜活故事和从中获得的体悟,原来是一种最实际也最有效的教学研究方法,也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这种研究实践和评论风格也足以说明在一部教学评论的著作里,诗意地参与恰恰可以避免科学意义上的严谨可能带来的拘束,使论作始终具有值得再三品味的神韵和青春生活的风采,使读者在和谐融洽的对话氛围中春风化雨般地获得对课堂教学理念的领悟和认同。
    吴琳是一位教研员,她的著作正是一位献身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矢志不渝的探索者之生存状态和行走方式的诗意记录,也展现了21世纪新一代教研员的生命风采。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句,正是这样的写照。听她说,继《梅林看课堂》之后,将继续写出《梅林看教师》、《梅林看教材》等著述,这就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梅林教学评论》文丛。祝贺梅林的“教学评论”能以彩虹般的奇美跨度,体现出自由丰厚的个性精神的存在,在时序和多维空间里流动,伴随着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永远美丽潇洒而又端庄真诚。在送去我的这篇也算是“序”的同时,也带上一个老教研员由衷的祝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0:55 , Processed in 0.14474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