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真爱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9 10:4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做真爱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
——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视角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是一个共同体,从平等的角度,从共爱教育教学的角度,我觉得教研员做好这样三件事非常重要:
  一、教研员应该是“教学案例巨星”。
  先来看一看姜仁仙在《哈佛毕业典礼没有雨》一书中怎样评价哈佛商学院:
  自1920年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方式作为核心教育课程以来,近90年时间,该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案例方式进行教学,年均研究出800篇新案例,这些案例在不同课堂被不断利用,许多案例经常被引证及广为流传。
  MBA学生在校两年间要接触500~700个案例。该学院教授、学生是如何理解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学是彻底的归纳教育方式;案例教学方式的力量在于促使人思考;案例教学会把知识倔强地印在人的头脑里;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不教内容,只教方法;案例教学不要怕与别人想法不一致,讨论中的攻击不是罪过,无论多么犀利的批判,都不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人格亵渎,只是对某种意见的看法;每一个案例整理得很详细,有帮助理解的附录,但每一个案例总感觉缺少什么,这是案例的独特之处;学生接触案例,首先要缜密思考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陈述自我解决方法……
  看到这些文字,我首先想到我国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至今不知道哪所师范院校有着类似的案例教学。从某种角度来说,师范院校的非案例教学现状较长期地影响了教研员的工作方式。
  当下各学科教研员到底有多少案例可以呈现在中小学教师的面前?很多中小学教师与我一样没有明确的答案。比如语文的课文解读,问题很多,这也是各级语文教研员非常清楚的事。而这几百篇课文的正确解读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也是教研员们的共识。如何恰当解读每篇课文?就一篇篇课文分别做出精彩案例,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不应该是多么困难的事,但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个教研员带领着当地语文老师做这个案例库。像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写字等均缺少精品案例。再比如数学教学,陈省身大师提出“数学好玩”已经有好多年了,笔者听过好多常态数学课,总的感觉是教师教得不好玩,学生学得不好玩。而至今没有发现,哪里的教研员以“数学好玩”为主题,建立数学教学案例库。
  教研员应该是“教学案例巨星”,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教育教学行业的“巨星”。因为教研员在专业上是优秀的,他们还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有机会听到国内外质量不同的观摩课、评优课、常态课(当然,其中也不乏作秀课);必须要到中小学校去,到课堂中去,必须与很多老师交流研讨;必须出若干试题……有了这样的条件,不把自己做过的数以千次计的听、看、思、议转化成案例,实在是非常可惜!这也说明当下一些教研员的确缺少案例意识,缺少根据当地教师实际情况、教师的不同需求分类做好若干案例的思维。
  现在,引领和组织当地教师建立好教学案例库并非难事,教研员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创建一个互动型教学案例博客平台。如果每一个教研员都能带领当地的教师团队建立起这样的博客群,几年、几十年坚持做下去,必然是教育上的幸福事,教师的幸福事,学生的幸福事!
  二、教研员应该有个“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已经成为学术研讨的代名词。它是个非常好的平台,每周在固定的时间,由一位主持和一群参与者就某个问题进行几个小时的真切研讨,这是一个令人憧憬的世界,教师们想推开那扇门,走进那个殿堂。
  1. 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共同锻炼思维。
  1994年,年逾七旬的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身患重病,逐渐失去活动能力。病重期间,他与他的学生托马斯?米奇?阿尔博姆相约每星期二上一堂课,直至1995年去世。在14个星期里,他们谈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等。米奇在莫里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莫里以其深刻的思想、宽阔的胸怀、独特的交流方式,带给读者极大的感染和震撼,同样也给予我们前所未有的启示。读完这14堂课,每位读者都会知道人生应该不断地讨论和思考,而“相约星期二”则是锻炼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教研员们也应与老师们一起讨论、思考和锻炼思维,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2. 以成就更多“地道的教师”为目标。
  这本书还让我们明白,莫里的努力和执著不是为了让自己作为一名教授如何出色,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加地道的人。什么是“地道的人”?“地道”一词本身有为人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的意思。而一位称得上地道的人,肯定是德高望重,有自己的终身事业,对待他人民主平等,有大爱大善,能组织一个共同体并经常讨论碰撞,能在自己所属的那片天地中有感召力,并且让绝大多数人佩服。“相约星期二”就是一个综合展示地道之人的好平台。
  一个和谐、民主、自由、规范的“相约星期二”一定要由地道之人来主持、组织,并且具有让参加者成为地道之人的目标。如果把“地道之人”换成“地道的教师”,进而换成“地道的教研员”进行深入思考,一些很少参与或者从未主持、组织过“相约星期二”的教研员一定会有深刻的思考和自省。
  3. 通过冥想找到精彩的话题并进行研究。
2#
 楼主| 发表于 2010-6-19 10:48:45 | 只看该作者
有人套用诗人波普的一句诗“人类的正当研究便是人”说,教育教学的正当研究也应该是人,教研员进行的学科教学的正当研究必然也是人。有了这个本质的认识,从事教育研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而一位教研员要想把“相约星期二”搞好,一定要做个了不起的观察者,一定要在冥想上下功夫。事实上,教研员的观察力、冥想力都是很强的。   当下,各地教研员每学期都要安排、参与数次活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教研员不与老师相约的,但将这些活动与“相约星期二”相比,大多比较随意、一言堂,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主义”。
  4. 创造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教育奇迹。
  中小学各学科的教研员如果能够在当地搭建一个“相约星期二”的平台,就一定能在自已教育教学生活的区域中创造生命力极强的教育奇迹。“相约星期二”其实就是主题化讨论,人的成长是不能离开讨论的。而当今世界,教育上运用讨论创造世界奇迹的是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理论体系”,特别著名的学校就是迪亚纳学校,这所学校原是三流的学校。10年间,他们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讨论,校长与教师们共同讨论每天的教学得失,明天的课怎样教得最好,放弃传统的备课,结果产生了这一理论。这是讨论改变一所学校的经典案例。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假如每周与当地老师相约,就教育教学上的诸多问题进行一两个小时的争论,坚持10年、20年,只要坚持做了的教研员,就会有让人们震惊的答案。不去做、形式主义地做、做几个星期就放弃的,肯定不会有让人满意的结果。
  中小学的各门学科需要讨论的话题太多了,每个县市都有很多学校,每一年,每所学校就某门学科某个话题与教研员“相约星期二”,很容易做到。我们应该共同坚信,只要教研员与老师们共同做下去,教育奇迹一定会接踵而至。
  三、教研员应该用一生爱自己的事业。
  让我崇拜的教研员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张庆、高万同、高林生、孙景华等,从这几位老人身上,我学到了如何用一生爱自己的事业。虽然他们早已从教研员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但他们没有停止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研究,没有停止大量的阅读与写作,没有停止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已近古稀之年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特级教师张庆先生,高度近视,这两年生病在家,还完成了30万字的语文教育思考。这几位老人用一生爱小学语文教育,他们特别尊重、喜爱年轻教师,值得一线教师学习,也值得所有教研员学习。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是个读书者,一定会用一生去读书。教研员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不必赘述,每位教研员都非常清楚。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是个研究者,一定会用一生去研究。各地学科教学参差不齐,如果教研员都不深入研究,当地的学科教学不可能向前整体推进。有两个例子值得教研员们思考:
  例一:哈佛大学的莱特教授研究过“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哈佛的经历很成功,而有些学生却不行呢?”这是一个既平凡又不能忽视的问题。在长达16年的研究中,莱特教授先后采访了1600多名哈佛学生,最后写出了主题为“合理安排时间、主动和教授接触、混合选课、选读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多的课程、组成学习小组、经常写作、学习外语、培养业余爱好、遇到问题不要逃避”的《大学生活快乐指南》。
  中小学各个学科诸如这类平凡而不能忽视的问题相当多,比如语文学科,为什么有的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有的学生却姿势错误,几年甚至一生也无法改变;为什么有的学生害怕写作;为什么学生课外阅读量那么少……面对这些问题教研员要不要大量采访师生、学校领导、学生父母,最后拿出一个有说服力的东西来?
  例二: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过一篇《元也里可温教考》的文章,陈先生为了搞清《元史》中不时出现的“也里可温”这个词的含义,把210卷的《元史》全部读了一遍,把所有“也里可温”的条目全都抄录下来,然后把蒙古白话写成的《圣旨碑》和其他元代书籍里有关“也里可温”的材料进行参证,终于发现“也里可温”就是元朝基督教各种派别的总称。这也是陈先生“竭泽而渔”治学方法的一个例子。
  用今天的眼光看“竭泽而渔”,恐怕选择“竭泽”者不多了。很多人说,这个时代的人变得越来越浮躁了。我们的教研员是否远离了浮躁,是否愿意借用这一治学方式来研究学科教学?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会带领当地教师研好课、备好课、上好课。现在各地教研员每年都要检查教师的备课。在备课方面,全国教育报刊均做过讨论,但现在还是问题多多。上课前认真备课的少了,把别人的教案抄到自己备课本上的多了,简简单单、潦潦草草地为了检查而去备课的多了,上完课才把教案补上的也大有人在。面对这种种现象,我想再说说张庆先生。张老师最近在家教起小孙子、小孙女,给孩子讲《论语》。对于张老师来说,讲《论语》是小菜一碟,但张老师每次给小孙子、小孙女上课都要备课,都要查找大量资料,一个一个字地查阅,写出几页纸的教案,确保“上课”质量。这没有人检查,也不需要任何检查。这是个经典的例子,教研员可以此来引领教师备课,教师也可从中学到自己该怎么进行备课改革。而对教研员来说,每一次研讨活动,也应该有着这样的准备,“永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大话、套话。
  一生爱着学科教育教学的教研员,一定会用一生来创造幸福。教研员是智者,对自己的幸福都有着明确的答案。一名优秀的教研员应该思索、实践,让自己所属区域的师生幸福指数提高。相信所有的教研员都在为当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幸福而努力,让自己成为师生共同成长中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高子阳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7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0:26 , Processed in 0.1086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