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焦: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系列之三:读书·读课·读人[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9 10:2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聚焦:今天怎样做教研员”系列之三:读书·读课·读人
—— 一个县级教研员的思考     教育研究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要有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实践。教研员是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一座桥梁,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辟一条广阔的通道。帮助教师在工作中形成学、思、写、行、研、教融为一体的研修模式,真正体现知行结合。这个过程是理念与课堂之间的对话,是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书本知识与校园生活之间的对话。
阅读经典
    当前,很多教研员缺乏真正的持续不断的阅读,而是将自己固定在某个学科的范围内。在这样的视野中,只看到一小池止水。从未有过“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美妙的触动,自然难以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这种状况导致一些教研员以自己的视点为工作圆心,将自己的生命活动收缩到一个狭隘闭塞的时空中,以致缺少自我省思,工作状态沉闷,难以创新。
教研员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在于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教研员要保持自己的专业优势,保持自己的思想锋芒,就要与经典为友,以大师为师,做一名永远的真正的读者。
     有人说,“和精粹文本对话,和杰出人物对话,和高尚灵魂对话——这已成为我精神生命的呼吸。”阅读更应该成为教研员精神生命的呼吸。同时,教研员的书香、书韵、书情、书魂,会如春风化雨般熏染教师的心智,有无为之益、不教之功。教研员对此要有深刻的认识,并主动成为推动教师读书的力量。
     几年来,笔者不仅自己读书,还利用各种机会倡导教师读书。一方面向教师推荐一些书目,如人文思想类、教育教学理论类、学科教学类等。另一方面倡导教师成立读书小组、读书俱乐部、读书会等,并为这些小小的读书组织制定相关的规约与章程:①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本共同推荐的书;②每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针对阅读内容联系教育实际脱稿阐述自己的阅读收获;③每个月交一篇读书随感以供交流,等等。
    思想是教研员、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教研员和教师的发展、创造与智慧全在于思想。独具一格、标新立异及特立独行,这是思想的深层特征。对教研员而言,更多的是对教师价值的发现,对教师潜能的挖掘,对教师力量的发挥,对教师个性的发展。教研员的重要职责是营造和创设“学术研究至上,教师发展第一”的氛围,尊重思想自由,成就教师,使其在读书中实现专业成长。
阅读日常的课堂生活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教研活动也常常表现出对教师心灵和生活的漠不关心与格格不入。笔者曾参加一次××级教师研修,一位××主任在讲台上照着讲稿照本宣科,作《中小学教师如何作研究》的报告——从选题的科学性、操作性、实用性一直说到变量、自变量……接着摇头晃脑地解释什么叫无关变量,什么叫标准化实验……听讲的教师如入五里云雾,于,先是窃窃私语,继而哗笑不已,后而进进出出,甚至扬长而去。虽然期间这位主任威胁说如果不保持会场安静就要拖堂,但仍然无济于事。直到组织者一再声明,会后点名不在的教师不给出具报销发票,大家才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地被捆绑在会场上。后来,我了解到,××主任给我们“讲”的书是很多年前出版的《学校教育科研》。其间,他还语出惊人地说,论文不能出现第一人称的“我”字,否则就“格杀勿论”。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而又愕然不已!研修活动结束后,这些经过各个学校精挑细选前来参加研修的学员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称,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实际上,新课程已经推行几年了,适合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校本教研已在各地渐次开展起来。然而,我们的一些研修活动组织者仍然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旧教材”。自然而然地,作为教师第一福利的研修,蜕化演变为对教师的一种折磨。
     那么,教研员应该为教师组织和策划怎样的研修,怎样的研修才是教师们所需要、所向往的?只有来自于课堂,回归到课堂,并服务于课堂的有的放矢的研修才是教师们所喜闻乐学的。同时,注重参与和互动的研修才能激发教师们研修的热情与思想的融入。否则,研修便成了浮泛空谈,其结果,势必如上述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人人望而生畏、望而生厌。
    研修专题要真正想教师之所想,解教师之所困。同时,课堂教学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经过深思熟虑的梳理研究,都是研修的好课题。研修者只有回到课堂中去不断地观察、实验、实践、归纳、总结,学术有专攻,专业有专长,才有资格与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正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所指出的,一个不能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人是注定不能教育、培养、发展他人的。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修活动要发挥与挖掘教师的实践智慧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让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传统培训的组织形式单一、单调——大都是采用培训者居高临下地作传经布道式的讲座,而教师则是洗耳恭听。教师成了被培训、被教育、被改造的“沉默的大多数”。研修充满了强制与灌输,也成了教师们在学习另一种被压迫者的教育学。这种培训学习状态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行下效。现学现卖,把强制与灌输也转嫁给自己的学生。因此,教研员应打破这种僵局,凸显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地位。如组织教研沙龙、交互式研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案例分享等,使研修成为教师精神生活与专业生活的生命家园。
     这就需要源自教师心灵的教学及教育研究。教研员要引导教师珍视生活、珍视心灵体验,让教师向内寻求动力,向内寻求真理。成长的力量最终来自于自我,任何人不能代替你个人的成长。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发现真正的价值所在。然后,不断地积累有意义的生成,积累有价值的感受与体验,凝聚成哺育心灵的力量。促使教师不断成长。
基于这种认识。教研员要把日常的课堂生活作为教师研修的出发点,要让教师感受到备课、创造课堂、评议课堂、改善课堂、研究课堂的挑战与乐趣,要为教师提供适合其成长的途径和方式。
阅读辽阔的心灵世界
     当前,教研员在组织教研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教研人员就一课备一课,就一课磨一课,就一课论一课。大多教师甚至个别教研员也是稀里糊涂、盲人摸象。对于研究课堂的方法,对于课堂的观察与改善方法,很少有人能去精心琢磨思考与研究,更别指望能指导教师作自我课堂研究与调整了。要改变教育教学研究在昏昏沉沉、迷迷茫茫之间低层次徘徊的状态,教研员需要做的是:在日常化的教育教学研究(如备课、上课、观课、反思、议课)过程中,清清楚楚地展现自己的研究理路与方法,让教师们真正学会做简便可行的课堂教学研究。
     理想的课堂教学研讨是怎样的呢?人们总是期待它能从居高临下的评头论足、指手画脚走向自由平等、开放和谐的心灵对话。的确,课堂评议应该是自由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教育创造的新生命,构建合作共进、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的平台,打造教育教学思想的摇篮,开犁教育智慧与艺术探讨的自由天地,创造教师的精神家园。
     然而在现实研讨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种异化蜕变的等级分明、壁垒森严的自上而下的“上传下达”。在许多场合,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基层学校的教师对中心小学的教研员点头称是;中心小学的教研员对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言听计从;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对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不敢异议;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对省普教室教研员唯唯诺诺;省普教室教研员对于大学专家、学者、教授不敢说不……自由争鸣、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的教研景象却很少见到。
     于是,一锤定音代替了各抒己见;一言蔽之代替了各执一词;唯上是从代替了据理力争。一鸟入林,百鸟噤声;一枝独秀,百花凋零。这都是学术的灾难与研究的弊害。用一种思想来一统天下,没有虚怀若谷的胸怀;以一种声音来凌驾于他人,没有倾听吸纳的心态;用一种观点来垄断所有的思维,没有多元开放的思想;无异于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凡一言不合者,便拂袖而起,扬长而去,不欢而散。一句不契于心,就视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另外,有一些情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如,对一些教师来说,成功的课堂教学似乎总是离不开一些所谓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的精心设计与导演,教师的任务就是准确无误地将预定的程序表演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苦心孤诣地研究教材,我们处心积虑地研究环节安排,我们津津有味地探讨一些小技小巧……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致使许多教师的个性、才情、心灵体验、教育信仰、教学理解就被诸如“上公开课”这样的教研活动一次次地泯灭了。而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教育教学要回到学生身上,要理解学生的内心生活。事实上,授课教师的生命状态与心灵生活是优良的课堂教学的源泉。
     教育教学研讨是基于探寻教育教学真理的对话。只有在对话中,我们才能明悉自己认识的误区,激活自己的思维状态,砥砺思想,提升智慧与理性。或许,我们无法得到一个完美的结论,但我们可以在思考中将自己的思想一直置身于激荡与沸腾之中。
    美好的研讨活动就在于使人不知不觉地脱下身份与面纱。忘却世俗中的纷争与算计,将心灵聚集到一种热烈而纯净的空气中来。在沉吟深思中豁然开朗。灵感进发,奇思妙想奔涌而来,奇词妙句不绝于口。人们达到了“心领神会”——彼此的内心为伟大的事物所引领所凝聚,精神在此时此刻作一次最为舒坦、真诚、深刻的会晤。恰如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实现与内心的敞亮”。  
     教研员要时刻营造平等对话、敞开心灵的研讨文化。在自由探讨的氛围中交流,教师才可能基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各执一词,针锋相对。每位教师所提出的观点与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有理由存在。争论不休之后,由热情奋发趋于冷静思考,思维向更深处开掘;由热烈激动趋于平和务实,理论在尝试中逐渐与现实对话并走向操作。纸上谈兵之后回到课堂实地练兵,坐而论道之后便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立而行道。公理婆理,实践产生最伟大的道理。在各自的道理中,孰对孰错,孰优孰劣,都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考验。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梳理、归纳、整合、改造,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融会贯通、荟萃精华。真正是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实现基于“问题、合作、对话”的教研形态。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真正的教育,也就没有真正的提高。因为这样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研讨,单数的“我”与复数的“我们”相遇相融,你的问题就变为我的问题,我的观点化为你的行动,他的方法就成了我的借鉴……
     每一次的课堂评议,于参与者而言,就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沉浸在一片流溢着开放、理解、期待、和谐的空气中,所有的生命都显得充盈、灵秀。思绪、思维、思想自然而然地得以舒展、进发。当我们的冥思苦想化为大家的会心一笑,当一句久经自己咀嚼琢磨的话被回应于意味深长的一瞥,当我们将课堂的困惑与神奇呈现于描述之际,会有许多颗心都跟着我们一起缩紧、一起舒张……我们便深深地彼此阅读,阅读来自经典的抚触,阅读来自日常课堂生活的启示.阅读一个更为辽阔的心灵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5:26 , Processed in 0.12918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