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作是“品”字上方的“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7 15: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作是“品”字上方的“口”
                                   滕衍平
                 (发表《小学教学·语文版》2009.10)


读书、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经路径。然而,三者间,许多老师最为看重的还是反思阶段的写作问题。是的,写作是教师寻求自身意义改变的重要途径,写作意味着教师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经验走向智慧。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老师都已经认识到了写作的重要意义,而不再看成是一种负担。然而,纵观目前许多老师的写作心态,为了发表而写作者居多,于是东拼西凑,急于求成;为了写作而写作者居多,丢开工作,挑灯夜战,有的甚至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这样的急功近利,草率为之,使得写出来的文章缺少自己的思想,而写作的生命力也必然短暂,即使偶尔发表,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讲也没有太大的意义,能侥幸发表一篇,而不具备发表多篇的潜力。
写作应该是“品”字上方的“口”。 它需要两块厚重的基石,那就是“读书”和“实践”。下面的两个“口”字稳健了,才有上方的“口”的存在。因此,只有认真地做好了“读书”与“实践”,我们才能找到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引的“写作”的绿色通道。写作也才能成为一种有感而发的过程,因为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做出来的。
一、读书
  朱永新教授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在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我们要想改变自己年复一年的重复的机械劳动,为自己带来新鲜的感觉,读书,便是不竭的动力。读书,让我们的老师用思考行走!
  教师的工作缺少整块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随时读,也缺少固定的地点,这就需要我们随地读。现在读书并不晚,晚读总比不读强。 
读什么书呢?开卷有益。一线教师要学会四读”,:一读教育经典,明思想体系,把握其精髓;二读教育报刊,与时俱进,了解同行在思考些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润泽精神空间,涵养人文智慧;四读网络信息,收集、处理和运用教学信息。而且要能够:深入广泛地读,带着问题读,持之以恒地读,在实践中读,及时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读书、反思。
读书会让我们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能够有一种抛弃繁杂,投身书海的贪婪,这是一种惬意。读与思是结合的,读与实践是结合的,三者并行,且维系于一点,那就是每天的教育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永保读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行有方向,思有内容。
二、实践
    把自己的读书感悟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然后作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老师们来说,每天的教育教学就是最好的实践,也是最为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学设计是实践,课堂教学是实践,与学生交流是实践,教研活动也是实践。
现状是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是习惯于抄备课,习惯于搬教参,同样地消耗时间和精力,结果却是无用功太多,日复一日,到头来,还是原地踏步——走的再多也不是路。我们只有在实践中认真地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从而让自己的备课与设计厚重起来。
再比如课堂教学,许多老师对公开课百般呵护,而平时的家常课,则是将就着上,为考而教,考什么,讲什么,于是教学成了知识点的拼装,学生索然无味。至于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不管那么多呢?很少有老师带着自己的思想上课。
其实,有价值的事情,负出十倍的努力,值得!没有价值的事情,付出一分的代价,不都多余吗?
三、写作
    伴随着读书与实践,必然会让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总想说点什么,写点什么,这时,写作便成为一种倾诉,一种必然。
面对写作,老师们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1、现在的报刊杂志这么多,我写的东西,人家可能早已写过,我再写还有什么用?2、我是小学老师,语言贫乏,总是感觉肚子里的墨水少,担心写不出优美的语句来。针对以上的两点,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1、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许多同行都行走在前进的路上,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如果说你是平凡的,你现在的工作是平凡的,那么和你一样的就可能还有一个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老师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那么,你新发现的问题,你新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大家遇到的,需求的,难道不值得写出来吗?2、关于写作,巴金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看来,对于写作而言,情感比语言本身重要。读名家的作品,我们感觉到的是他们语言的个性化,老舍的质朴,巴金的真情,鲁迅的直白……越是个性的东西,越是最有生命力的。写文章,年少是想着出奇,老成时想着的就是平淡。只要相信你是个性的,你的语言就是个性化的。深入浅出的用自己的语言表现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
    心态转变,写作便不成问题了,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写作质量呢?
(一)思想,让你的文章站立起来。
当我们翻开一本本报刊杂志,品读一篇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是思想的圣宴,最让我们不忘的是那闪烁着熠熠光芒的思想。一篇有思想的文章为处于课改十字街头的老师们带来了智慧的启迪,方法的启示。我们写文章,也需要这样的效果。
1、有针对性。针对性是指能够直面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需要与时俱进的提出自己的新的见解、思考,以及解决的办法。比如,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新课标提出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于是课堂上一时间各种各样的鼓励形式出现了,而此时冷静思考,我们发现老师们没有把握好鼓励的实质,针对当时出现的这一教学现象,笔者从多个角度剖析的存在的问题,写了《把握好鼓励的度》这篇文章,发表在《云南教育》上;新课程提出要树立大的语文观,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然而,如何用教材教,是老师们关注而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时期,我把自己的先行实践经验写成了《活用教材益处多》等文章,发表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再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见解,可是当学生的观点明显有悖于教材本身的价值取向时,老师们依然是一味地认可、赞同,于是我写了《新课程,让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等文章,发表在《教学与管理》刊物上。
2、有启发性。我们写出来的文章,必须对别人有所启发,对目前和你一样正处在困惑阶段的老师们来说,他们能够从你的文稿中感悟你的实践经验,感受你的智慧。    
比如,《孩子,把你的话说给我听》一文中,我写道:“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是执教老师的事情,这无可厚非。然而,对于听课的老师来说,是否也应该关注学生呢?如何关注呢?我们的许多听课老师或评委习惯于稳稳地坐在教室的后面,这样的‘独坐钓鱼台’,只能是隔岸观火。这次的听课,我坐在了学生的身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我似乎也成为了这个班级的一个孩子。上课的老师确实不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欲望,而我们--听课的老师,为何不给学生一个"满足"呢?"把你的话说给我听"--就是最好的帮助,不是吗?对于他们,多了一次交流的机会,多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多了一次成功的喜悦;对于我们,也许只是举手之劳。
比如,新时期的老师们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如何提高教学设计的效率呢?笔者在《关注课堂生成,让设计“简单”些》中指出,教学设计要隐现结合,详略得当;形散神聚,形式灵活,解决了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备课时的“详案”与“简案”之争。
(二)形式,让你的文章个性起来。
选择自己的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你的文章个性起来。面对一种教育教学现象,我们可以选择表达的方式很多,案例、随笔、叙事是大家最经常遇到的文体形式。当我们读着一篇篇俊秀、精悍,耐心寻味而又富有哲理的案例、散文、随笔、叙事时,我们也会蠢蠢欲动。这些文体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现象描述,一部分是现象解读。
现象描述部分要做到:真实,细致、准确,有现场感。当前,我们也发现许多的报刊杂志上,有的案例,有的课堂实录,学生的发言惊人的“高智商”,这样的“伪课堂”可以一时“迷人眼”,但经不起实践的推敲,因此真实必须是第一位的。我们知道,文章最感染人的是细节,而细节是作者有意而为的。我们想表现什么?就要在描述的时候凸显什么。描述的内容,语言要准确,精练,最好的效果是给读者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关于现象解读,我们需要注意的是:1、理论不是粘贴。我们渴望自己的文章,有理论,有深度,于是把课程标准的语言,把名家的言论照搬过来。不否认其用心是好的,但是,这些所谓的理论不是真正地为我所用,而是我成了理论的搬运工。2、他说,更需要我说。写作时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可以增加说服力,但是“他说”过多,惟独缺少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文章很难占有市场。
比较起来,论文的写作稍显“严肃”,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注重素材的积累,而读书与实践就是素材积累的最好的办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冲动及时去做,产生的反思及时入笔。这样的教育日记就是一笔丰厚的投资。灵感,是长期思考与适度刺激的产物,当有了灵感,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了。
  不管案例、随笔、叙事,还是论文,对于我们许多一线的老师来说,写作时还必须遵守这样的规则:
选点小:教育教学的事情,都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对于无心者来说,今天的你我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视觉麻木,看不到现象的存在。因此,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
视角特:正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即使对于同一现象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从自己的视角入手,从自己的思考入手,比如同样关于鼓励学生的话题,别人看到的是老师赏识的教育理念,而你看到的可能是表扬的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问题。
说理透:观点鲜明,是论说的基本要求,提倡一文一主题。论据有力,是论说的关键,所举的事例首先要真实,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最好是原创作品。最后,还要强调的是要把自己的主张见解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让读者雾里看花。比如,笔者在《一言一行总关情》中,写了课始老师让两个学生默写生字,然后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环节,这样的事情小,而且是经常发生在你我身上的现象,然而笔者从中看到了什么呢?如何剖析的呢: 
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评价形式。然而评价什么,如何评价却很重要。其实两个学生的字各有优点,只是老师评价的角度不同而已。“片断一”中,老师让同学们评一评两个同学写的字有什么优点,学生发现的都是这两个同学的字的优点,他们都是成功者。如果我们看重的是别人的优点,就会越看越欢喜。如果我们看重的是别人的缺点,就会越看越烦恼。一个革命的老师眼里总能看到一批聪明的学生。“片断二”中,老师也想表扬学生,但是他的处理效果却与“片断一”中的迥然不同。他让学生比较的是学生,而不是字,结果扬一个,抑一个。这个被“抑”的学生恐怕一节课都不会有好心情,他还会喜欢这位老师吗?还会喜欢他上的课吗?甚至可能从此厌恶了语文。
课堂40分钟,是教师与学生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一句深情的问候,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换来的是一个情意融融的氛围,换来的是孩子们信心百倍、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教师的一言一行看似平常,却无时无处不反映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一言一行总关情!
深入细致,就事论事,这里的评析没有旁逸斜出,而是选准一个点,钻深一眼井。
  (三)文字,让你的文章靓丽起来。
有米下锅,还需巧妇。写作,就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自己的思想。尽管是一个“我口说我想”,“我笔述我心”的过程,但是,语言也需斟酌。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锤炼自己的语言。读书、课堂都是练兵的基地。
语言即风格,语言即人格。写作的语言需要简洁、需要精练,更需要智慧。 
文章的题目——出新、入心。题目是最夺人眼球的。好的题目,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比如,《该做的,我真的都做了吗》这篇随笔,笔者引了用老师们经常在课堂教学后扪心自问的一句话,当老师们一相情愿地给予学生的时候,当老师们认为课堂上,该我做的我都做了,而学习效果依然不好的时候,我们的需要反思的是:该做的,我真的都做了吗? 
文章的格式——明晰、清新。在构思《活用教材益处多》一文时,我关注的是如何将教材灵活运用的问题,当时正是赵本山的小品特别风靡的时候,有人评价他的小品语言是“土得掉渣,但韵味十足”,让我颇受启发,在反复琢磨了多种表现方法后,最后文章内的条目,我选定的是:内容改一改,顺序调一调,形式变一变,借来用一用。再比如,写《渐渐懂得,一辈子来备课》这篇文章时,我想,既然是记叙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记录成长阶段的过程,我最后采用的是“十年前,五年前,今天” 三个小标题,做到了简洁、明快。
读书、实践、写作三者必须共融、共进,长期坚持。写作是一个漫长、繁重、艰苦的过程,都需要艰辛的付出,这同时又是一个充满快乐和期待的过程。写作是“品”字上方的“口”,没有“读书”和“实践”作为下面的基石,上方的“口”是没有位置的。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4:19 , Processed in 0.1461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