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唤“一线学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2 14:3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唤“一线学术”


云南
任玲




一、不愿说“学术”


    意识深处,“学术”这个词太阳春白雪,似乎是知识贵族的专利似的,与我们毫不相干。所以每每看到那些慷慨激昂的“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宣言,总是敬畏。那是教师中极少数的几个敢说的话,而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实际上还活在学术的荒芜地带。

    稍稍与学术挂上钩的是论文吧?但不提论文还好,一提叫人心寒。在绝大多数教师眼里,论文只是晋升职称的硬件而已。为了这硬件,出钱买文也好,请人代写也好,网上剽窃也好,总得去应付,当然,还要想办法“发表”或者“出版”,于是一场愿打愿挨的游戏盛演不衰。你出“版面费”,我给奖状、证书,把你不知所云的东西变成铅字。

   这交易一做,离我们最近的“学术”变垃圾了。我们已经不愿意相信达标时的硬件是“硬”的,不愿意相信杂志里的含量是纯的,也不再愿意相信“学术”是我们的职业必需品。


二、不“学”哪有“术”?


    许多所谓的“发表”、“出版”,早已成了明眼人心里的痛。说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真冤枉了一线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谁愿意捧着微薄的工资买那些版面费铺就的破玩意儿?于是一线教师就把抱怨都发泄在这“硬件”上,声嘶力竭地抗议写论文,认定那是“无理要求”。就这样,稍稍与我们接近的“学术”在抗议声中与我们擦肩而过,不仅得不到青睐,还惹来人们一脸的鄙薄。于是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学术”。“学术”是我们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其实明眼人也都清楚,一线教师远离学术,并不是“硬件”惹的祸,而是现实一手造下的。看看眼前,哪一所学校最关注的不是中考高考上线率?不是平均高底几分的排名顺序?哪一所学校奖励的不是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优秀教师”(哪怕是不惜任何代价包括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得来高分)?应试鏖战中抓不到好分数是要被淘汰的,这才是硬道理!如此这般的生存压力,使普通教师心里最急需的不是那遥不可及的“教育家”梦想,而是决定衣食饭碗的分数;心里最恐慌的也不是能否成为学者,而是被无情的分数淘汰出局。一线人群中,主动订阅学术期刊的有多少?最多关注那些吃应试饭的杂志有什么模拟试题和升考动向。而自觉阅读教育理论书籍的,就少之又少了。一线教师身上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鏖战重负,累弯了腰脊,收获的却是“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教了”的感叹。一线语文人在“唯应试是图”的功利性教育与自己的学科精神之间挣扎,最终还是被沉沉的试卷压迷糊了,只好在枯燥匮乏中勉强用分数维持自己的尊严,走着一条与“真语文”背道而驰的路,走得一脸尴尬。

    没有“学”,哪里有“术”?在教师用于申报职称评定的论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极为反常的现象,有些教学上有“优秀业绩”(更贴切地说是分数可观)的老师,论文或者是思路混乱的杂货拼盘,或者压根就是教案抄录,或者是直接剽窃他人作品,至于概念不清、见解粗陋、文句枯燥等毛病,更是普遍存在了。

     我们不需要为他论文的不合格找任何“可以不合格”的借口,我们无法想像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教本教参之外的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语文、爱读书;我们无法想像一个从来都懒于动笔的语文老师,能极其自如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我们更无法想像成天只在试卷、教本、教参之间周旋的语文老师,会是一个有足够的思想引领学生、有足够的精彩征服学生、有足够的才情震撼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诠释文字魅力的老师。

     可悲的还在于这并不只是一个地方、一些老师的实际,简直可以说是我们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尴尬。记得曾经在论坛里看到一个《点评语文特级教师》的帖子,“抨击”许多语文特级教师充其量只是“文化侏儒”这说法很是尖锐很是难听,却真正触到了语文人的痛处。我们有多少老师在天长日久地重复“没有语文的语文课”(黄耀红语)?我们有多少“优秀”的教师只会津津乐道于自己的应试高招?我们有多少“成功”的教师沾沾自喜于自己高出别人的那零点几分的所谓成就而对文学名著、教育理论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

     著名学者谢泳在提及那场语文教育大讨论时说:“中学语文教材和一些教学方法,已近于无聊的程度,教师却没有什么察觉。一个从事人文教育的人,麻木到了如此程度,实在是一件让人忧虑的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这话尤让人震撼。我们为什么“无动于衷”?我们为什么深陷泥潭不能自拔?说白了,常年的茫然苦教已经让我们在困顿中“麻木”了。有人感叹,“现在的教育体制下恐怕再难培养出大师级的教师了!”低调一点看,如果我们继续活在试卷、教本、教参三点一线之中,活在重重重压之下,活在恶性循环之中,活在荒芜贫乏地带,不要说“大师”,就连像样的教师都要活没了。

    不给教师减负,就只好茫然苦教。不摆脱茫然苦教的状况,就只好在重负下挣扎。这是可怕的恶性循环。如此循环下去,教育怎能走出困境?


三、呼唤“一线学术”


    许多年来,语文教师在你是我非的名家炒作中无所适从,在风雨飘摇中围着指挥棒晕头转向地劳碌。大旗打过来又打过去,来自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参与有多少?老师们都觉得教育研究是“肉食者谋之”,普通老师说了也白说。老师们从心里抵触理论,说那是纸上谈兵,上课压根就派不上用场。所以大家宁愿追寻应考的实战经验,崇拜看得见的技术操作,也不乐意主动接受支配所有教学行为的最本质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样,理论家在忙于建树成派成家的学问,试题家在忙于编写名目繁多的资料,教书的在忙于应付年复一年的考试,各忙各的,不亦乐乎。这正是语文的悲哀,也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我记得当年《教师之友》的编辑李玉龙转述过这样一段话: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在被问及谁是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时,郑重地说,“农村改革的第一个吃螃蟹者是安徽小岗村的18户农民。中国教育改革鲜活的实践也都来自于第一线,因此,我们要把目光对准第一线的教师,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权威。”李老师强调,改革的新生力量来自第一线,来自民间。这是一个大胆的判断,我也坚信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命题。中国教育需要植根于一线实际的学术,而不是理论家与施教者各吹各打。

     课堂是一块我们和学生共存的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土壤。在这里,是点燃热情、滋养精神、伸展心灵、播撒希望,还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这是我们永远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样的问题,绝非简单的技术操作和刻板训练所能胜任。

我们需要减去脊背上沉重的负担,我们需要时间沉静的阅读,我们需要现实允许我们把读书作为常态生活,我们需要不断的接受精神养分充实心灵,我们需要用经典滋养起来的情怀去滋养课堂里的生命。没有阅读,教师只能在低层次中打转,没有阅读,就没有专业素养的提升,就不会有基于现实的有效反思,就没有“一线学术”。

     我们需要在阅读提升中有效的反思我们的教学,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教学论不是一门纯思辩的学问,它需要沉下心来,长时间的实践、观察、研究、提炼。”我们需要一些真正基于教师成长、基于一线实际、让“理论”与“实践”接壤的平台,我们需要苦心为教育、追求真学术的真正的思想者、实践者的引领,在引领中实实在在耕耘我们的事业。我们需要培植我们自己的“学术”,我们需要在“一线学术”的培植中走出荒芜,接近教育的本质。


     总之,我坚决的认为,拯救语文教育,从培植“一线学术”开始;培植“一线学术”,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拯救教师阅读,从卸载教师身上的重负开始,从“解放”教师的身心枷锁开始。
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2 17:28:13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21:17 , Processed in 0.1045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