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朱湖学区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2-4-28 11:53:35 | 只看该作者
三招纠正小学生的错别字  2012年03月19日   来源:现代教育报
  □李芹(山东省滕州市洪绪镇中心小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也逐渐增多,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着实令老师头痛。如何纠正小学生的错别字呢?我认为应当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记忆字形。
  第一,归类比较,让学生发现异同
  在教学中,把形近字、同音字和音近字安排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开始就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不一样,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强化区别之处。这样学生会对字形掌握的特别牢固,根据字形差异,可把字的比较法分为以下几种:
  笔画区别法。如“戊”和“戌”,让学生记住空的就是“戊”,有一个点的就是“戌”。
  构成比较法。如“口”和“力”,上下组成就是“另”,左右组成就是“加”。
  字形区分法。如“为”和“办”,“为”是两个点位于力的内外,而办字的两点位于“力”的两边。
  用义分辨字形。如“刀”和“刃”,刃就是刀子锋利的地方,哪块最锋利呢?所以在刀上加一点。
  用音分辨字形。如“竿”和“杆”,与竹子有关的就是带竹子头的竿。
  笔画加减法。如“尤”和“龙”,“龙”比“尤”多一笔,尤比龙少一笔。
  针对这些字的特点,复习时,把平日里学生易混的字再进行归类,用彩色粉笔将字的不同部分表示出来,给学生的视觉以强烈的刺激,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以免写错。
  第二,直观演示让学生记住错点
  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具体形象识记占优势的记忆特点,我觉得他们会记住那些具体的,直观的识记材料,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采用直观性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纠正错字和别字。如教学“懒”字时,有的同学好把右边的负写错,为此我说,有的同学非常懒,他的心更懒,懒得都把心束起来,心都成负数了。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懒”字了。
  第三,奇特联想加深记忆印象
  由于孩子年龄小,对字形的记忆,多数孩子都只注意大体轮廓,不注重细节的隐藏部分,并因此产生的颇多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字形的时候,针对易错的字形加以联想,以便引起注意。比如说,在教学“折”和“拆”时,让学生想象,你打算怎样区分呢,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看谁的想象合理,好记,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拆东西,从哪里拆呢?就从“斤”这个地方拆。还有的同学说,拆就是把这个东西弄坏,从哪里弄坏呢?就从最后一笔拆吧。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区分“折”和“拆”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1:04:03 | 只看该作者
王良成/家 乡 巨 变

    我来自美丽的朱湖农场,在喜迎孝南建区二十周年之际,我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百姓讲孝南故事活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朱湖人,我对家乡朱湖有着太多的故土情结。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谈谈我在家乡的所见所闻,讲讲我对家乡的所感所想。我故事的题目是:《家乡巨变》
    六十年代,我出生在朱湖农场一个偏僻的小村湾。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没有电灯、收音机,更没有电视和电话;没有高大的楼房和宽阔的乡村路,更没有自行车和摩托车。儿时的我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在低矮的土砖墙和茅草盖起的屋檐下玩耍,或在湾里的大树下、草垛旁追逐嬉戏。那时我和小伙伴们没有吃过巧克力、冰激凌,没有喝过酸奶和果汁。那时的奢侈品,就是吃像砖头一样的冰棒,而且还不是每个伙伴都能如愿以偿。想必在座的的大部分同志们也有跟我一样的童年经历。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们在家乡的土地上脸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我家里人口多,兄弟姐妹好几个,全靠父母亲和哥哥姐姐在集体赚工分养活一家人,即使这样,仍旧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家人吃不上像样的饭菜,穿不上像样的衣裳。我听得最多的不是一家人欢乐的笑声,而是父母亲一声声的叹息。
    七十年代,我们村子里没有水井,全村的生活用水只能到湾子东头的一口大塘里去挑;塘那边水牛洗澡,塘这边村民洗菜;村子里也没有商店,要买东西只能翻过铁路,到三县交界的地方去买;湾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满湾灰,雨天满湾泥。我和小伙伴的童年就是在村里玩着泥巴沱长大。我上小学时学堂是一间间牛棚,屋顶盖着茅草,墙上开着窟窿,夏天飘着雨,冬天灌着风。教室里没有桌凳,学生们没有书本。大部分时间老师带着我们参加劳动。遇到刮风下雨,我们就各自扎堆在风吹不到雨刮不着的牛棚角落里,听老师讲三国和水浒的人物故事,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我们最喜欢听故事,我今天能站在这里讲故事,应该感谢我的老师。
    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到了我们那个穷乡僻壤。那时我在读初中,每天往返于家里和学校之间,我感觉到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看到乡亲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在分到的责任田里,大家精神抖擞,干劲十足。在故乡希望的田野上,父老乡亲们焕发了火一样的热情,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联产承包,各尽所能。奖勤罚懒,多劳多得。勤劳勇敢的家乡父老让家乡的沃土长出了摇钱树,变成了聚宝盆。短短几年,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茅草房不见了,变成了砖瓦房和楼房;村里架起了电线,亮起了电灯;大部分家庭买了家用电器,乡亲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乡亲们的衣着变了,色彩明丽、样式新颖的衣裳代替了昔日的土布灰衣;小伙和姑娘们的打扮变了,新潮的发型和漂亮的化妆代替了过去的蓬头垢面;老人们的表情变了,昔日的愁眉苦脸换成了开心灿烂的笑容;小朋友的生活变了,捏泥巴捉泥鳅改成了听广播看动画,再也不需要像过去一样跟着大人们到处东跑西颠看跑片;学校环境也变了,牛棚教室变成了青砖红瓦房。这就是我在八十年代看到和感受到的家乡最令人欣喜和难忘的一幕幕。
   九十年代,党的十四大召开以来,家乡更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党带领全国人民向着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继续迈进,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乡亲们开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多项并举,农产品市场经营,自由买卖。乡亲们不光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养猪养牛,养鸡养鸭。有的人还学到了手艺活,凭自己的技术赚钱,还有的到集镇上摆摊,当起了小商小贩。当时真可以说是“万类霜天竟自由”。家乡的人民和全国的老百姓一样,在改革开放的航船上奋力前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家乡各行各业的面貌一天天在发生更加令人欣喜的变化,市场繁荣,百业兴旺,家乡变得越来越好。
   新的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农民的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家乡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我的家乡朱湖农场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家乡的人民不光种田不缴税,还有粮食补贴;朱湖的父老乡亲们不光有饭吃,有衣穿,还能享受养老金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学生们读书不仅不交学费,困难的孩子还可以享受国家的生活补助。像我们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些都是不曾预料和无法想象的事情。村村通让家乡的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我几乎到过朱湖的每一个村湾,平坦宽阔的水泥路和几十年前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家家楼上楼下,户户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牵到家,人们出门靠马达,购物不再出远门,家乡集市也繁华。今年清明节,我武昌的姑舅老表来我老家上坟,她是武钢退休职工,是武汉旅游协会的会员,游览过全国的许多地方。她目睹朱湖沿途的秀丽风光,欣赏了我家乡美丽的田园景色,看到我大哥在张家山做的楼房及侄子在塘口集镇居住的商品房,吃到我们做的农家饭,听到我们向她介绍朱湖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后,赞不绝口,连连感叹:“小时候我在朱湖外婆家生活过,那时你们的日子太苦了,生活太穷了。几十年没来朱湖,没想到你们这里的变化这么大,你们朱湖老百姓的生活这么好!”她在我老家玩了三天,用摄像机拍摄了大量的朱湖风光,说要带回武汉做纪念,回去给她的家人看,让他们也了解一下朱湖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刚才我只是简略地讲出了我对家乡的真实感受,短短几分钟,道不尽朱湖人民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展望不久的将来,家乡有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给我们勾画了一幅宏伟的蓝图,编织了一个美丽的中国梦。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一定也有一个美丽的孝南梦。那就是全区85万人民在孝南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致力打造实力孝南,美丽孝南,宜居孝南,绿色孝南,幸福孝南,和谐孝南,我们的家乡朱湖也将会变成汉宜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我的故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10:16 , Processed in 0.2185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