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学区姜窑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2-9 08: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
姜广平
我们吵吵嚷嚷故作深沉故作潇洒地挥手告别镶着闪光金字的师院大门,然后便咬咬牙挺起胸脯或者暗弹几滴青春的眼泪来到乡村中学,以应验《圣经》中那有名的“人啊,你始自泥土,终将归于泥土”的名言。
  于是挥手之际,我们不再是傲视万物的天之骄子,在进入乡村中学那一方没有大门、长满青草的土地时,我们便成了朝气蓬勃难免暮气沉沉、热情似火却总自叹飘零、硬挺坚强而又文弱稚嫩的年轻的乡村教师
  从此我们打破乡间的宁静,在乡民们欣羡的眼光里觅到学院青春的惯性,在父老的絮语中播下一个又一个农家子弟的希望。我们仍然风风火火,快节奏地备课,快节奏地上课,我们从不听老校长要我们稳重的劝告,我们仍然下围棋下象棋、开展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我们挖空心思总要写几篇歪诗然后宣告中学生文学社团成立——打头的当然是我们,我们仍然弹吉它、拉小提琴、开篝火晚会……
  是我们使乡村中学变得吵嚷年轻热烈。
  但我们不久以后便发现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宁静,我们已经从玩深沉学会深沉。我们不再“砍”了,老校长的沉默磨钝了了我们在沙龙里谈锋的锐利。我们也不再开展这个比赛,创办那个社团,政教处冰冷的条例使我们青春的火焰渐渐缩小。我们无可奈何地收藏起那把暗哑的老吉它,头发花白的教导主任总让我们记起一个冬天的故事。
  我们遇到了更多的困惑,有了困惑便意味着我们不再年轻不再青春不再热情。
  我们这时需要恋爱,倒霉的也正是我们这时却需要恋爱。
  我们已不再可能把浪漫放进信封寄给我们心中的公主,我们只能在乡办厂的姐妹们中寻一个过日子的老婆,找到一个大集体的是走运,能扯上小学里的那几个师范女生便是天字第一的白马王子。我们再不能在周末到女大学生宿舍拘谨地坐下大方地谈吐,也再不能像以前约一个女生到咖啡店里品尝那一份苦涩。
  我们,现在只是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我们开始走向田间,在田塍上让早晨的露珠在我们的足下一个个破裂,看见每天有太阳升起,然后在傍晚我们一人出行,负手散步低头不语,知道西边红霞满天知道这时夕阳衔山。
  晚上便时常把自己关在单身宿舍里享受那份黑暗中的宁静,同时侧耳静听,希望有一阵异样的足音停在我们的门前,然后有一阵动情的叩门声。
  我们已不会暗弹青春之泪,我们也再不会抱怨命运的差错。
  我们每天默默地把青春的浪漫化作热情与责任感,播种给曾如自己一般的渴求的心田。
  我们不分冬夏,无论寒暑,在宁静中送一批农家子弟,又迎来一批更为稚嫩的男孩女孩。
我们在送走迎来中也送走自己的青春。
  我们一天比一天老,我们有一天头发终于斑白。
  明,我们,零趸发卖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很难拿到五一奖章很难捧出科研成果很难成为特级教师很难壮阔地谱写人生,很容易动情很容易衰老,永远宁静地守着一方土地占着三尺讲台,不恨不悔不怨让粉笔灰渐渐染白头发的年轻的乡村教师们。
  啊,我们,年轻的乡村教师们。




(发表于1991年《中国校园文学》)
12#
发表于 2012-1-4 09:3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课题研究半年路——浙江省农村青年教师课题实施的心路
作者:毛娟红 来源:鄞州区望春小学
从课题立项至今的半年多时间,我经历了苦涩迷茫的煎熬,体会了茅塞顿开的喜悦。
一、金秋十月,美好的初愿
如果说申请省农青课题是自己内在的意愿,不如说更多的是来自区教科室的鞭策力量。这次课题申报的时间短、任务紧,又逢开学初,我所负责的学籍工作很繁琐,原本是想放弃的。区教科室的一个电话把我“逼上梁山”。也好!申请一项课题,一来可迫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更有意思,二来可聊以安慰病重的父亲。
所以,思考了几天,将课题研究内容定位为“提高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初想这课题的研究是多么的有意义,因为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日益增长,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必然会越来越强化阅读的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一个人的默读能力高低决定着这个人日后吸收信息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我通过查阅资料,将课题研究内容划分为“习惯、能力、速度”三方面,并进行具体阐述。随后,经过与区教科室老师的四五次交流,回来改了四五稿,最后被限期上交。
几天后,学校老师先打电话来告诉我,我的课题居然在省里立项了,真是天大喜讯!在我满心欢喜的瞬间后,觉得自己的压力好大,同时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研究,认认真真实施这项课题。
10月19日,来自全省的整整100位农青课题的主要承担教师在杭州的山水宾馆济济一堂。省教科院、浙江教育资源站的领导和专家向我们作了介绍,为我们指点了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特别令人欣慰的是,还专门派了导师为我们出谋划策。于是,满怀着喜悦和憧憬,走进了课题。
二、渐入深秋,实施前的困惑
回到学校后的第五天,区教科室舒老师特地来到我们学校,对我们如何开题进行指导,他的思考使我们打开了视角,拓宽了研究的内容。他为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的更多内容设计,例如默读客体材料的选择(默读文本的体裁对默读速度的研究,默读文本的长短对默读速度的研究);默读能力的训练(定时间和不定时的训练对学生默读速度提升的研究,有意识和无意识训练对学生默读能力提高的研究,强刺激和弱刺激训练对学生默读实效提高的研究),这些内容的研究都有助于我们对课题理论的深入,准确地找到研究的方向。在他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初稿。
把课题开题报告传给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叶林博士后,叶老师在百忙之中逐字逐段将我的课题做了大量修改,他还教给我从未接触过的术语——技术路线、研究创新点。在那一份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中注满了叶老师的建议,特别是当我看到叶老师在子夜一点钟还在修改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敬业的精神更鞭策我好好实践的决心。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就要实施了,作为课题研究,我想用默读的有效读速加快来说明我的课题实施是有效的,我得留下实施前的数据,这样才能说明我课题实施后的效果。于是,我找来了默读材料,并召开了课题组会议,设计了预定的方案:(1)计算速度,即计算单位文本客体的时间和计算单位时间的阅读字数,用G表示为阅读字数,M为阅读时间(秒);(2)测算默读的理解力,根据文章设计10道理解性测验题,题目类型为是非题,每题10分,批改后计算出得分率,用L表示,L≤1;(3)计算有效率,计算公式为S=G/M×L。技术上采用平行班级横向对比法和学生个体纵向对比法来检验学生的默读实效。
但是这样行吗?在困惑中,我们还是开始实施了。
三、隆冬腊月,实施初的陷阱
课题开始实施了,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午间阅读时间开展“持续默读”,师生同读一本书,还和其他班级开展“图书漂流”的活动,活动持续开展一个多月,效果很好,我写了几篇关于“持续默读”的感想挂在浙江资源网农村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上;其二,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例如“读书手抄报”、“读书积极分子”、“ 计时默读赛”、“默读指导课”等活动;三是进行测试,选了一个阅读材料,对四个平行班级和高低段各两个班级进行测试。
当6个班级的默读检测成绩拿出来时,我觉得自己好失败,几乎所有班级的有效默读的平均速度都高于我的“实验班” (我的502班的有效默读速度是361.6字/分,503班633字/分,602班457字/分,连404班也有369.9字/分),这可真是让人头痛!也就是说,从目前的六年级推断,我班如果不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到了六年级,学生也会自然接近这个水平,但是其它三个班级的平均分值都比我们班高,甚至比我们低一级的四年级的平均分值也比我们班高,这作何解释?
想九月份时,满怀憧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对学生百益而无一害的事情,培养学生默读能力,让学生一生受益。现在看来是徒劳?
进入了隆冬腊月,测试的失败,而父亲病情恶化,撒手归天。我已无心思和精力去思考、去探索……
四、春回大地,专家及时点拨
这学期开学以后,在安定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后,自己也稍安心下来,思考着这个问题。光从成绩上看,我们班确实比其他三个平行班要来得低,我想主要原因是她们重复了我第一次在班级里的测试。记得我在课题实施之前进行了两次小测试:第一次测试为无意测试,即在没有提醒计时的情况下,让学生默读,结果默读速度偏慢,而第二次告知学生要计时的情况下,学生速度是快了许多,可是对文本却缺失了理解,有60%左右的学生存在只读不思的习惯,1000个字在一分钟内看完的虽然居多,但问他其中的内容,80%的孩子表示自己在求快的时候,没有沉心于内容(注:详看我的工作室三篇连续日记《失败后的探索》)。
显然,这次平行班级成绩能这么好,是“无拘束”的结果,而自己班级因为被“教训”过而紧张,反而过度“认真”,结果又因全是“是非题”式的测试,“马虎式”的默读也能应付。
为此,我把从图书管理借来的书又拿出来翻阅,书中的话也许最能解释我的心中困惑。天津师范大学闫国利教授在《阅读发展心理学》第七章第三小节关于《快速阅读与训练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到:“一般而言,阅读速度同阅读理解率是一种权衡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要提高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必然要降低;如果提高阅读理解率,阅读速度就会慢下来。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也就是增加单位时间内阅读汉字的数量,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可知,人的阅读知觉广度是有限的,所以阅读速度的增加肯定会导致读者在阅读中漏看了一些字词,进而使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闫教授也对我国一些快速阅读中,理解率高这一现象做了解释。教授认为问题出在对阅读理解标准的把握上。我们的计算公式是“有效默读速度=阅读速度×理解率”。默读测试时,考查学生阅读理解的题目在测试中起关键作用,就类型而言,有的问题是直接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的,有的需要读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有的问题是针对文章中的细节而问的,有的是针对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问的,有的问题凭借读者已有的经验,就是不阅读也能解决。不同实验所得的阅读理解率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与在不同的快速阅读实验中阅读理解题目的难易、类型等的不同可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考察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题目是这次测试的关键。但是,默读测试的题目该怎么出呢?出得简单可以“蒙”,出得太难则“全军覆没”。那默读测试的标准时该是什么呢?我又犯迷糊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迎来了曙光。4月9日下午,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和朱永祥副院长亲临我区开展2010年的省级课题开题论证。在开题论证会上,朱副院长一针见血指出,以往关于默读的研究都关注阅读心理学,包括跟默读相关的“速读”研究,也只是停留在速度的追求上。朱院长认为,默读虽然与速度相关,但更应该关注默读的理解,不是关注读了多少的问题,而是关注读了以后留下些什么的问题。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不是自己一开始所追求的吗?原来我在课题实施后,为了求得有效数据,结果走进了“胡同里”——在读速上辗转。课题组成员回到学校后,重新定位,就默读的三个目标——速度、能力和习惯,重点落实到“能力”上,而不再平分秋色。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把习惯的培养放在中低段,把速度的训练作为次要内容,由此我们重新把有效默读定位为“保持一定速度,求得有效理解,沉淀适度积累,指导有效运用”。
那么如何来检测自己的课题实施是否有效,我们想到了每次的期中、期末考试。试卷中都有一定的课外阅读题目,分项统计成绩(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考查理解能力,同类文章比较异同——考查评价能力等等),这些成绩正好能说明课题实施后,学生的有效默读能力是否提高。
五、红色五月,激情的操练
就这样,渐渐地,在头脑里思路明确了——我是一个教书的,并不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我所能做的就是探索在教学中怎样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有效默读能力。
下阶段,我想在“习惯、速度”的基础上(开题报告有介绍),着重抓默读的能力训练,三条路线同时进行:
(一)课内“得法”
首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默读训练,将默读的各种方法灵活运用;其次在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专门进行默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就一般方法上说,我们主要训练意群法。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学生缩句能力,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概括能力很差,我们教师讨论后,认为主要问题出在这套教材上。浙教版教材对学生的概括能力需求要比现在人教版的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教版教材没有系统的教给孩子概括的方法。所以在阅读课、语文课上要落实,要训练。

就读书的方法训练,可以分为读前引导、读时指导(品读、比较读、批注读、浏览读等各种读书方法)及读后反馈交流。

我们还需要邀请语文教学名师,课题组老师展开讨论,细分有效默读的能力——也就是说,有效默读能力到底达到什么要求。高段小学生默读的实质要求包括理解、识记、评价和速度。那么,理解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识记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该是什么标准,评价又能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我们该对课题作出操作性的概念界定。
以上这些思考,需要课题组老师不断提炼,有效落实,只恨自己学术不高,书到用时方方恨少,下阶段我们要边学习、边探索。
(二)持续默读
上学期我和学生同读一本书,效果很好,但是持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坚持,排除各种干扰。
首先,老师要有毅力。不是说老师不愿意读书,而是老师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比如作业批改,比如纪律管理,这就导致了榜样的中止。
其次,要有书可以读。持续默读开展的起先一段时间里,师生同读一本书的效果比较好。如何能借到这么多同样的书呢?因此,就要继续开展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图书漂流”(说明:我们学校的“图书漂流”有别于其他学校,为了便于教师引导,我们让四到六年级每个班都买一本同样的书,那么全校就有12种同样的书,一个孩子买一本书,他就可以读到12本书)。
其三,要形成“静静默读”的氛围。为此我运用情景创设法——带孩子在操场中默读,看孩子们是否能在嘈杂环境中静静读书;利用名人效应学习名人读书的精神等方法,培养孩子们的专注性。
最后,便是有时间读。自从学校的食堂分两批就餐以后,我们被分在第二批吃饭,孩子们的午读时间放在了吃饭之前,现在,我向教导处提出请求,把所有的午读时间归还给学生,并且自己和他们共同默读。
(三)课外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会朗读需要200小时,学会默读需要2000小时。可见有效的默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的大量的训练。所以课外要加强阅读实践。
1.记录读书经历。为了检查孩子们的读书情况,我请家长帮忙记录孩子的阅读时间,阅读书目和页数。一学期结束后统计评比了“读书积极分子”。
2.积累好词佳句。读了一本书能留下些什么,这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所以这学期,我让孩子积累好词佳句,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词句摘录下来。为了能使学生有效积累,我在批阅读书记录本时,写上批语,如:“谢谢你,让我分享了你的读书收获。”打上五角星,表示这个词语摘得很好,很有水平。
3.概括所读内容。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我们让学生把文章内容加以概括,写一写故事的主要内容。有时,还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将读书的感受写下来。
4.评比“读书达人”。为了激发学生读书乐趣,班级后墙上设立“读书擂台赛”,看谁读的书最多,字数累计最多,最后评比“读书达人”。
5.拓展阅读途径。上学期,我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去图书馆借书,但是,我们班级的孩子大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家长平时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带孩子去图书馆。这学期,我联系了鄞州图书馆“流动书库”,让他们定期到我校来,这样孩子们可以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看的书了。
这些经历也许在常人看来是那么无聊,但是真真实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研究经历,我本凡人,我所做的,就是为孩子们服务,做一名有意义的“教书匠”。

13#
发表于 2012-1-4 10:2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专题研究
——“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方式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玮光

  [摘要]“小专题研究”是介于一般性课题研究和教师教学反思之间的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因其“小”和“专”而更易于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小专题研究”的行动原则是“理论上不求深解,行动上不一蹴而就”。它更侧重于操作与实践,更看重行为效果。它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实证研究、许多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更易于为广大教师所掌握。在研究成果上亦可大可小,既关注于一节课、一个阶段的成果总结,也放眼于每一位研究者长期的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因而,理应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时应重视采纳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小专题研究  重要  可行
                                                                                
*王玮光,宁夏银川市 银川市教育科学研究所,750001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纵深推进,“校本教研”制度也在广大中小学得以普遍确立。学校、教师在落实“校本教研”制度的探索实践中,涌现出一些好的途径和方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积极影响,但新目前来看,广大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很难寻求到最奏效的方法,依然不能有效解决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策略的问题。
从目前看,落实“校本教研”的制度,最流行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依托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来提升教师素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途径虽好,,但目标过大,所确立的研究问题(课题)的内涵往往较深,外延也较宽广;教师在理论层面上的学习与思辩往往难以达到较高的层面,而“急功近利”的动机又往往让他们为自我的理念学习和问题解决产生更大的茫然。对于如何操作实践,也一时难以找到可以切实操作、并且收到明显实效的策略和途径,这反过来又让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课题研究也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参加的(“人人有课题”实际上只是一句口号)。这也决定了不能从体制上真正落实“校本教研”。这是一。二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和“教后记”的形式。它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理性反思。在日常教学中,也呈现出不少具有生动真实的“个案”。与教学论文相比,它更具实践性,真实性,实效性,但“教学反思案例”往往给人以“浪花”之感,稍纵即逝。呈现的面虽广,但可提炼的“养分”较少,内涵尚浅,对教师的理性归纳及专业素养的提升缺乏应有的力度和效度。因此,也似乎不能把这种方式作为“校本教研”的单一方式。
“小专题研究”正是介于两种方式之中的中庸的,也是适度可行的方式。下面就个人对小专题研究的理解和行动策略谈几点思考,以供教育界同仁参考。
一、 对“小专题研究”的理论定位
“小专题研究”的行动原则是:理论上不求深解,行动上不一蹴
而就。
对于“小专题研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因其“小”——比较容易操纵驾驭,让教师多从局部、具体、微观、实践中来考虑,容易见效果。
因其“专”——它绝不等同于一般的泛化的问题。专在哪里?专在实践,专在操作。它应该是问题,但在问题的“度”上有明确的阈限:它不是大问题,大了则不专;但也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上升为“专题”。它不强调过多地沉陷在对理论的探讨与思辩上,广大教师往往可以就某些很好理解的理念入手来设题立项,而这些问题在操作上又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便能把握或解决的问题,因为简单不等于容易。如: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对于“自主学习”,广大教师耳熟能详,无须再细究文献,但在课堂上真正能落实好“自主学习”,则不是一节课、两节课,甚至一个月、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就敢言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它需要广大教师建立一定的理念认识,但更看重如何去操作实践,去呈现,走出由不理想到理想,不成功到成功,由失败多到成功多,由失望到吻合的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往往伴之以成败得失的反复与曲折,效果的呈现是曲线状的,不是柱型上升状的。又如:设立“如何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这个小专题,也不是一节课能奏效的,它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始而无终的过程。个中更多的是关注于积累——体验的积累,有效性逐步提高的积累,认识与方法的积累;既有成功的积累,喜悦的积累,也有失败和遗憾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积累中使得教师的自信心逐步增强。正是在这样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小专题研究者”由设计到实施效果的“心中有数”。在积累中,又总是伴之以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成功、不完善中就一定会让你产生问题。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问题。或许在确立这个专题时,你是没有问题的(零度问题),或者说,实施之前的任何问题都是假设的,纸上谈兵的。而只有在“做”中才会真正地面临问题。因此,积累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综上所述,小专题研究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基于问题的研究,另一个是基于积累(经验和素养)的研究。而二者的共同特征是基于理念,更多地是认定理念后的求证与实践。
二、“小专题研究”的专题确立:
基于上一个问题的思辩,“小专题研究”的专题确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学问题中选择专题。这里所说的问题多是指操作层面上效果不好、成功率不高的现象和状况,有些是有意要强调的问题,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也可以是别人、别的学校、别的地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确立它可以让自己引以为戒。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强化知识与技能”,“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应把握好‘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
2、从经验积累、提高效果入手。不一定非要建立起清楚的问题意识,亦可只为了改善、优化、积累,让问题伴随着实践而产生和解决。如,“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专题的“文眼”是效果。在实践中就会在意,甚至刻意于“效果”,“效果”不好就是问题;问题解决了就是效果。于实践中积累,于实践中反馈矫正。实践到一定阶段,便可以总结——一学期也行,一学年也行。总结完了还可以延伸,从低级到高级。时日长了,我们便可以把它上升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个大课题的高度来立项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当经验积累与理论结合时,便可以一步迈进科研的门槛了。
3、多从微观处着眼,从具体实践中入手。小专题是从“无形”中呈现为“有形”的。言之“无形”,是因为它融汇于你的教学工作中;呈现出来后,还应“放鱼归水”,在“水”(教学工作)中培植它,养育它。所以小专题研究更多地是在工作之“水”、课堂之“水”中去实施。是一种有意味、动心思、常琢磨的“常规”工作。因此,始终关注怎么干的问题,是小专题研究的认识论原则与方法论原则。
4、“跳一跳摘果子”。小专题研究不能等同于一些琐碎的工作化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列为专题。常见到的所谓的“课题研究”,就是把课题研究混同于一般的教学工作或活动。纯工作状态的问题是不能成为研究专题的,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就无须动太大的心思,只须注意即可。又如“课改实验课还要不要课堂纪律”,这是个思辩性问题,也无须去于实践中验证。总之,在可操作的层面上还要考虑到有一定的研究含量,需要动心思去设计,在实施中求证。且在求证中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拿下”。上面的例子如“自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等问题,便符合这个标准。小专题虽然不是规范课题,但个中应富有一定的科研因子,具有不难掌握的理念但又是必须建立的理念,是更多地关注于具体操作与实践的“教科研”。
三、“小专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 更多地是设计操作,在操作中研究。“设计→实施→反思”
是“小专题研究”的基本模式。
2、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中进行,具有随机性和灵活性。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研究,并不意味着天天、时时都在搞研究。便于实施则实施,不便于实施则可不注入。如“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这个专题,因为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可能做到天天都与现代教育技术发生联系,那就仅作用于该运用时的设计、实施与验证即可。在某一节课上我没有安排“自主学习”,或自主学习的因子不明显,我们也不必硬去求证。总之,日常不是日日,时常也不是时时,但“常”则不能失却;不能把“常常”变成了“偶尔”。如是,便失却了它“实践”的意义内涵。
3、 应重视研究中的关注、期待、反馈、验证和完善,以研究
的心态去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我们在实践前去注入了,设计了,就会十分在意实践中的效果——是吻合,是失望,还是意外?就须高度关注。在实施中伴之以期待,有期待之热望,才会十分在乎“期待”的实现与否,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反思。及时的反馈又可以让我们及时纠正、修改,这就是在培养我们的教育机智与艺术。实施后的反馈有助于我们取得真实的效果,这又是在做理性的验证。验证的目的在于纠正和提高,是我们进行某一次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归宿。以这样的心态去进行某一项“有意味的实践”,便是小专题研究。
4、 “小专题研究”应采用的特殊方法
小专题研究应该属于教科研“家族”,但不是这个家庭的“成人”。
因此,它所采用的方法一般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所关注的方法。常规的教育科研方法或许对小专题有启发,但还应从以下方法中多考虑采用:
1) 质的研究:“是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环境
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来从事的一种活动。”它的研究环境是自然的,结论与理论的形成是归纳法,研究关系是互动的,在手段上使用语言、图象、描述分析,抽样样本较小,强调研究者的个人反省。
2) 实证研究:其特点是“反复寻找”。在实践中寻求问题
的解决,效果的提高。并通过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丰富性。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实证研究是将经验理念转化为行为、策略,继而提升为个人专业素养的有力途径。
3) 叙事研究:综合多种定义,可以概括为:(1)以实践为
驱动,以学校为本,以人为出发点,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2)强调民主平等,研究者与参与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平等对话;(3)强调经验的意义,要求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密切联系自己的实际知识,较准确地把握经验的内容、意义和价值;(4)以“故事”为研究载体,以叙事为主要途径;(5)把研究过程看作是经验反思与创造发展的过程;(6)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故事中的人物与讲述者都是一个人;(7)故事有一定的情节,且有意义,相对完整;(8)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
4) 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是通过实践
者自身的实践,将“学、思、做”三者有机结合的一种研究方式。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具有以下4点好处:一是强调合作,克服教师自身理论不足的局限;二是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对改进教育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三是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四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5、 关注效果.“小专题研究”的一切操作与实践,最终都十分
在乎研究的效果。因为我们目的就是追求效果。效果是试金石。只追求做法,不看重效果的研究是低效的,形式化的。当然,验证效果还要有一定的“慧眼”,最担心的是看不出真正意义的效果来。效果的意义看不到,好的效果未能认识且深切体验,不好的效果自己不能看到,甚至还自以为不错,这样的验证就十分成问题了。为避免个人反思效果的局限,研究者应多邀请同行、资深教师,甚至专业教研人员来会诊,用“旁观者”的冷眼来为自己“淬火”。另外,一个教师的“眼高”,尚须素日里不断通过学习理论来达到。有了“眼高”,就会目标更远,追求更高,不满足的成分会多,否定之否定的成分会愈重,在不断地不满足中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四、“小专题研究”的成果界定
“小专题研究”的成果也具有“小”的特征。它很灵活——它可
以以一节课来呈现,也可以是一组课(数节课)的积累。一节课可以是成果的“平台”,而数节课又可以构成的“串”或“线”,从中看出“递进”的过程。在实施中,实施者的每次尝试,都能体味到研究效果的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在专注于不断反思中逐步提高,在实证中逐步走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成果更多地体现在研究者自身的“内化”与“外显”上。
“小专题研究”成果的“物质化”,亦同样具有小而活的特点。它可成为每节课课后的“反思案例”,也可以是简短的“教后记”;可以成为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成为一学期下来的“专题总结”。如果有提练之迫切必要,教师还可以就自己的专题研究而构成一篇论文。
我们面对小专题研究的成果还应放开眼界,以教师为本,更多地看到他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不应仅仅看到某一阶段是否做出了总结,写出了论文。或许其“专”并不突出,但“专”与“小”在他的全面发展、提高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则是无可估量的。犹如一盆水放入江河之中,它的“养分”则永远不会消失。甚至可以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的发展与提升,是“小专题研究”、也是一应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最有价值的“校本”财富。
针对“小专题研究”,无论是作为学校,还是上级部门,都不能因
其小而看轻了——把所有的小事做好,学校的发展才有最大的可能——它应该是广大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或缺、滴水石穿的一条提升之路。尤其是学校,要长期坚持这样走下去,不断地让教师大胆实施,勤于总结反思。从而逐步形成教师“终生学习”的一种意识、习惯,乃至于品质。这也是教师逐步成为“学习型公民”、学校营建“学习型组织”的一种切实有效的得力途径。从这个意义来讲,“小专题研究”的确是值得开展的一项活动。
14#
发表于 2012-1-4 22: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5#
发表于 2012-3-26 05: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开展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研室(教科院)及省直各小学: 为引导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总结课程改革中的成绩,深入反思课程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进一步研究新课标,实施新课程,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经研究,决定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全省小学及教研部门从事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均可撰文参评。
二、撰文主题
1.学习、践行新课程标准的心得、经验;
2.十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度反思及实践进展;
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与策略;
4.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方法、策略指导的研究;
5.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6.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研究;
7.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8.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序列研究;
9.有效的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基本模式研究;
10.推进儿童课外阅读的研究与实践。
三、写作要求
1.论文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有新意;
2.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多的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尽量少谈空泛的理论;
3.论文写作要求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选取自己深有体会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尽量谈深谈透;
4.字数不少于3000字。
5.严禁剽窃、抄袭,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
四、评选办法及程序
1.本次教学论文评比,由市(州)教研部门组织初评,再统一报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评审,优秀论文将选送参加全国第九届学术论文评选。

五、指标分配
武汉市30篇,黄冈市、宜昌市、恩施州、襄阳市、孝感市、十堰市、荆州市、咸宁市25篇;荆门市、黄石市、随州市20篇;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鄂州市10篇;东风、油田及省直各小学5篇。
各地初评后推荐复评的教学论文,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及主管语文教学工作的管理人员的论文不得少于30%。
六、其他事宜
1.各市(州)按照分配的名额送报参评论文。希望各地接此通知后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思考、撰写,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研究新课标,扎实推进语文课程改革。
2. 各市(州)于6月20日前将整理好的“市(州)教学论文参评目录”及所有教学论文的电子文稿按顺序编辑为一份文件,发至邮箱hbwhlzf@163.com。不接受个人送报。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16#
发表于 2012-3-31 05: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市中小学语文教研员新课标解读研讨会报道
  2012年3月19日,在南京溧水大金山国防教育基地,我市及各区县中小学语文教研员齐聚一堂,举行了新课标(11版)的解读研讨会。
  上午,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小组成员,著名语文教学研究专家陆志平先生为与会的五十多位教研员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陆先生以11个关键词,将新课标的核心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提炼,并做了详细精当的阐释,给参会者深深的启迪。下午,市教研室汪笑梅主任,就课程目标分解,做了一个简短的讲座。汪主任的讲座将华师大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化作具体可操作的方式,引领老师们对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的关系做深入的思考,形成真正的实践智慧。汪主任讲座后,教研员分中学组和小学组进行了讨论。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实际培训中的问题,相互探讨,彼此取经,气氛热烈。
  这次会议,首次将同一学科的市区(县)中小学教研员集中到一起,使大家在课标学习中,更明确了各自学段的任务,也加强了沟通与交流,增进了友谊,为真正打破语文教学的年段界限做了铺垫。
陆志平先生做课标解读报告
汪笑梅主任做目标分解讲座
与会教研员认真听报告
教研员积极参与分组讨论
17#
发表于 2012-3-31 05:4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市教育局文
宁教研[2011]4号
关于评选第七届“南京市普通中小学、
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市直属中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校本教研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持续提高我市教育质量,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的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对象
  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中专任教师在三人(含)以上的学科教研组。
  二、评选条件
  1.教研队伍:全组教师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团队和谐,协作意识强,组里研讨氛围浓厚,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实在到位,教师成长环境良好;教研组长工作务实、创新,在本组内威信高。
  2.常规工作:教研组、备课组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计划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完成程度较高,总结有一定深度、有启发性;各项教学常规工作规范、到位;注重学科教学资料的积累,教研活动记载及时,档案齐全。
  3.校本教研:注重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理论学习和集体研讨,能基于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研活动,且主题明确,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努力探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个人(备课组)有教研教改专题(课题),专题研究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定期开设研讨课、观摩课等,同时,开展其他富有特色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优课率和学科教学特色;善于反思总结和提炼,组内教师能积极撰写课后反思、教学案例与教科研论文,并进行交流、发表;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组内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并有计划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工作。
  4.承担任务:认真参加各级教研和培训活动;组内教师能积极承担区县级(含)以上范围的公开课、讲座、经验介绍、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等任务,发挥较好作用,受到好评。
  5.教学水平: 组内教师有较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整体水平较高,学生满意度高;组内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教学检查、评比、验收等)中优课率较高;全组能踏实开展兴趣小组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并取得较好成绩;组内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评比活动,并获得较好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由市职教教研室拟定。
  三、评选程序
  按教研组自评、学校推荐、区县教育局初审、市教研室学科组评审、市教育局终审顺序,自下而上逐级进行。
  1.教研组自评
  各学校组织教研组认真学习本文件精神,积极营造创建先进教研组的氛围。各教研组对照评选条件进行自评,条件优秀的教研组可以向学校申报。
  2.学校推荐
  各学校审核教研组自评情况,在2011年10月12日之前完成校教研组建设交流会,确定先进教研组推荐名单,并于2011年10月18日前完成向区县教育局报送先进教研组推荐名单和材料的工作(各校推荐数由所属区县确定)。
  3.区县教育局初审
  各区县教育局要组建专门的评审工作小组,根据评选条件,深入学校,对学校报送的推荐学科组进行全面考评。各区县教育局于2011年11月16日前,按附件中的推荐名额,将本区县的市先进教研组推荐名单报送市教研室教务管理中心(按规定的格式交电子文档),同时报送推荐的教研组的材料。
  各市直属中学依据评选条件,认真开展教研组自评、交流以及校内评审等工作,确定本校市先进教研组推荐名单,并于2011年11月16日前将推荐的教研组名单(按规定的格式交电子文档)和材料直接报送市教研室教务管理中心。
  各区县教育局、市直属中学,于2011年10月11日安排人员到市教研室教务管理中心领取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评选推荐表。
  4.市学科评审组评审
  市教育局成立市级各学科评审组。在2011年11月17日-2012年1月10日期间,评审组依据评选条件对区县教育局、市直属中学推荐的先进教研组进行评审。评审采用材料审阅和教研组发展实际情况调查(到学校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或参与一次校本教研活动等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5.市教育局终审
  市教育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领导、专家召开评委会进行终审。2012年6月30日前完成终审工作,并将评选结果进行公示。2012年9月教师节表彰评审通过的教研组为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如受表彰的教研组组长任期在两年(含)以上,则同时表彰其为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长”。
  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的评审要求、评审安排等由市职教教研室通知。
  四、工作要求与注意事项
  1.市教育局成立评审工作小组,由市教育局分管局长、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学科评审组由市教研室负责组建。
  2.各区县教育局须及时向本区县所属学校转发该通知,制定相应的区县初审办法。各区县教育局、学校要切实加强领导,认真做好评审推荐的组织实施工作,明确分工,专人负责。
  3.评审工作中,要坚持激励性原则,充分发挥评选的促进作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教研组建设工作,考察教研组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有效地引导学校重视教研组的建设。在评价过程中,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主评价与检查评估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4.市直属中学分校按属地化管理原则,均参加所属区县评选。各区县、市直属中学的市先进教研组推荐名额数须控制在规定名额内。
  5.各区县在推荐市先进教研组时,要根据本区县目前中学的实际状况,合理划分初、高中推荐组数比例。应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兼顾学校平衡、学科平衡,并关注特殊学校。一所学校的推荐学科组数原则上控制在两个以内。
  6.获区县、直属中学推荐的教研组必报的材料:
  ⑴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评选推荐表(一式两份)。
  ⑵2009-2010学年度及2010-2011学年度四个学期教研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⑶反映本组教研科研能力的教科研成果材料:
  ①2009年以来本组教师的论文、论著、教育教学案例、经验总结等6-8篇,其中至少有3篇是学科教学案例,3篇是在省辖市及以上正式刊物发表或在省辖市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及以上奖项的学科专业性论文。只需提供获奖证书、刊物封面、论文、教学案例等材料的复印件;
  ②2009年以来本组或本组教师进行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的相关材料1-2份(复印件)。
  ⑷2009年以来本组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计划及相关材料1-2份。
  ⑸本组在学科建设、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特色材料1-3份。
  ⑹2009年以来组内教师在区县及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讲座)的证书(证明)复印件,以及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公开课(讲座)的教案(讲稿);或在区县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教学竞赛、技能竞赛中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7.为加强教研组建设,各区县教育局可评选区县级“先进教研组”。
  附件: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先进教研组”推荐名额分配表
 
南 京 市 教 育 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九日
 
抄送:各区县教研室
 
附件:
第七届(2009年-2012年)“南京市普通中小学、职业
学校先进教研组”推荐名额分配表
 
单        位
名   额
中 学
小 学
鼓 楼 区
23
13
玄 武 区
24
10
白 下 区
19
10
秦 淮 区
10
7
建 邺 区
15
5
雨花台区
9
5
下 关 区
15
7
栖 霞 区
22
10
江 宁 区
50
11
六 合 区
35
13
沿江开发区
12
6
浦 口 区
32
13
溧 水 县
23
10
高 淳 县
22
12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3

南京外国语学校
3

南京市金陵中学
3

南京市第一中学
3

南京市中华中学
3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1

特殊教育学校(市直属)
3(聋校、盲校、工读学校各1个)
中等职业学校
30


访问
点击
今日:80
本月:138509
总数:5054382
教研
信息
今日:0
本月:118
总数:7744
教学
资源
今日:0
本月:99
总数:3530



18#
发表于 2012-3-31 05: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市教育局文
宁教研[2010]2号
关于开展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加快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决定开展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现就评选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对象
  1975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的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在职在岗教师。
  已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教师和市、区县教研室教研员不参加评选。
  二、评选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遵守“三要八不准”有关规定。
  2.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学历,具有中(小)学一级教师(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5年(含)以上教龄,能积极参加教师继续教育。
  3.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具备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胜任本学科教学,担任过1次循环教学工作(小学可以是担任1-3年级或4-6年级小循环),或担任过3届毕业班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效果好,教学成绩显著,所教学生对其教学评价高,是学校公认的教学骨干。在区县级(含)以上范围开设过教学研究课、示范课或学科讲座并获得好评,或在区县级(含)以上优秀课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获过奖。
  担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
  4.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研科研能力,掌握教学改革最新动态。积极参加校、区县、市级教研活动和教学课题研究,积极撰写并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论著。须有自2007年1月1日以来的教研科研成果3项,可以是论文、论著、译著、教育教学案例、经验总结、教材(由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或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课题研究报告、教改实验报告等,其中有1篇是所教学科案例,1篇在省辖市(含)以上正式刊物发表或2篇在省辖市(含)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含)以上申报学科的专业性论文。
  5.工作量饱满。自2007年9月以来承担的教育、教学工作量符合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学生教育工作,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或团、队辅导员工作3年(含)以上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受到过校级(含)以上表彰。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要求另文下发。
  三、评选名额
  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共评选320名(其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40名)。各区县、直属学校推荐名额根据在职在岗青年教师数,并参照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分配(各区县、直属学校推荐名额分配见附件)。
  四、评选程序
  按个人申报与学校推荐、区县教育局初评、市教研室组织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基本理论水平考核(笔试)、市学科评审组评审、市教育局终评顺序逐级进行。
  (一)个人申报与学校推荐
  符合评选条件的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参加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各学校在个人申报的基础上对照评选条件,充分酝酿,广泛听取意见,通过述职、材料评审、评课、教学质量考核等,提出候选人建议名单,并在校内进行公示。公示无疑义后,上报区县教育局。
  各学校向区县教育局报送候选人推荐名单和材料的时间由各区县教育局确定。
  (二)区县教育局初评
  各区县教育局成立评选工作小组,根据评选条件,深入学校,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民意测评、听课、查看备课(听课)笔记、审阅论文论著等,对学校推荐的候选人进行全面考评,特别要注重对候选人教育教学实绩的考评。根据考评情况,区县教育局评选工作小组集体讨论确定候选人名单,并进行公示。
  直属学校依据评选条件,参照上述办法进行初评。
  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于2010年10月20日到市教研室教务中心领取《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候选人推荐表》。
  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按照确定的推荐名额,填写本区县(学校)《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候选人基本信息表》(从《南京教研》网站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专题中下载,《南京教研》网站地址:http://www.njsjys.comhttp://www.njsjys.cn),加盖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公章后,于2010年11月25-26日,报送市教研室教务中心,同时报送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候选人基本信息表的电子稿发至市教研室教务中心电子信箱njsjysjgk@163.com
  中等职业学校将候选人材料直接报送市职教教研室,具体要求由市职教教研室通知。
  (三)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基本理论水平考核
  市教研室组织对由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推荐的候选人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基本理论水平考核(笔试),笔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等。笔试时间初定2010年12月19日,具体安排由市教研室另行通知。
  (四)市学科评审组评审
  市教育局成立市级各学科评审组。2010年11月29日-2011年3月30日期间,各学科评审组对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推荐的候选人分两个阶段进行评审。
  1.第一阶段评审主要工作为对候选人提交的论文、论著材料进行评审,满分为100分;审核候选人必备的申报条件,考核候选人的教学实绩,满分为150分。
  根据候选人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基本理论水平考核(笔试,满分150分)和第一阶段评审得分,确定进入第二阶段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2.第二阶段评审主要考核候选人的课堂教学水平(含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满分为100分。
  在各学科评审组评审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复审,最后统计出候选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评审得分和专业基础知识与教学基本理论水平考核的总分,并给出综合评价意见。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笔试时间和考核方式另行通知。
  (五)市教育局终评
  市教育局组织有关专家召开评审会议进行评审。2011年6月30日前完成终评工作,并在《南京教研》网站上公示评选结果,于2011年9月教师节期间予以表彰。
  五、工作要求与注意事项
  1.市教育局成立由分管局长、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工作小组,市学科评审组由市教研室负责组建。
  2.各区县教育局要将《关于开展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的通知》传达至本区县学校(包括民办学校)教师。要切实加强对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评选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本次评选活动的初评与推荐的组织实施工作,明确分工,专人负责。
  3.严肃评审纪律,严格坚持标准。评选工作过程中,要按规定程序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确保评选质量。
  4.对有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教研科研成果,或以不正当手段拉拢、贿赂评审组成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行为的申报人员,取消其参评资格;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理。
  5.民办学校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参加所在区县评审。
  6.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各区县推荐候选人应适当兼顾学校平衡、学科平衡,合理推荐中学(初中、高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候选人。
  7.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推荐的候选人数不得突破规定的分配名额。
  8.送审材料包括:①《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候选人推荐表》(一式两份)。②2007年1月1日以来教研科研成果3项(具体要求见“评选条件”第4条)。只需提供获奖证书、刊物及书籍(专著、教材、教参)封面、论文论著、案例等材料的复印件。③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复印件)。④候选人所在学校出具的班主任或团、队辅导员工作年限的证明及受校级(含)以上表彰的证书(证明)。⑤在区县级(含)以上范围开设公开课(讲座)的教案(讲稿)、区县级(含)以上教研部门证明等材料(复印件);或在区县级(含)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类业务竞赛、技能竞赛中的获奖证书(复印件)。
  候选人也可提供确有特色的个性化材料,作为参考。
  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各类获奖证书、证明材料、发表(出版)或获奖的论文(论著)等材料的复印件均需学校审核原件,确认复印件与原件相符无误后,加盖学校公章。
  在市学科评审组进入“课堂教学水平考核”程序时,参评教师需根据学科评审组的安排提供评选时开课的教案。
  9.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各类获奖证书、证明材料、论文论著应在2010年9月1日之前获得或发表(出版)。每位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必须分类整理装订,并提供材料封面。所有申报材料恕不退还,请自留底稿。
  六、荣誉与管理考核
  1.通过评审的教师,由市教育局授予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
  2.各区县教育局、直属学校对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教师实行年度专项考核;学校负责过程考核和日常管理。
  3.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的教师要戒骄戒躁,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每年要做到“五个一”,即在校级(含)以上范围开设研究课一节,撰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教学案例)一篇(每三年至少要有1篇在省辖市及以上正式刊物发表或在省辖市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奖),撰写一个立意新颖、可供交流学习的教案,命制一份较高质量的试卷,精心制作一个可供应用的教学课件,为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示范带头作用,作出更大成绩。
  附件:《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推荐名额分配表》
 
南 京 市 教 育 局
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抄送: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
 
附件:
第七届“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推荐名额分配表
单位(学校)
推荐数
鼓楼区
55
玄武区
45
白下区
45
秦淮区
25
建邺区
30
下关区
25
浦口区
40
雨花台区
20
栖霞区
35
六合区(含沿江开发区)
65(含沿江开发区20)
江宁区
75
溧水县
35
高淳县
35
南师大附属中学
6
南京外国语学校
6
南京市金陵中学
6
南京市第一中学
6
南京市中华中学
6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1
特殊教育学校(市直属)
3(聋校、盲校、工读学校各1人)
中等职业学校
60
 
19#
发表于 2012-3-31 05: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孝感高中语文组“课内比教学”述评
孝感高中 罗才发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达到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创新为重点、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以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教学目的。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孝感高中2011年“课内比教学”活动如期举行。初赛阶段,语文组50名教师,在各年级备课组组长的认真组织下,个个精心准备,人人登台比武。经评议,高一年级谈静、王艳平,高二年级金雅萍、李诚,高三年级鄢子华、李岚、梅金梅等7位教师脱颖而出,代表语文组参加学校决赛。
语文组决赛于2011年12月17日举行,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所选授课篇目为《语文读本》第二册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现就决赛情况作简要评述。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满灵性和智性的散文精品。作者余光中根在大陆,但他辗转于美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因此,在文中蕴含了对祖国大陆的浓浓思乡之情,渗透了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念。该文意象具有多样性,语言具有多变性,情感具有丰富性。授课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既有宽度,又有深度,更有难度。尽管如此,在课堂展示中,各位选手那宏阔的思维、精细的解读、别具匠心的构思、精彩纷呈的赏析和挥洒自如的教态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精深而又准确的解读,体现选手很高的业务素养
  7位选手,无论是从题目剖析分解入手,还是从中间段落展开;无论是对“凤头”的解剖,还是对“豹尾”的透析,都能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在品析和解读文本中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创作,为学生开拓深广的探究空间。如:梅金梅和李诚老师从题目入手,娓娓道来,把学生引入到作者余光中先生的情感世界里;鄢子华老师将本文的结尾与苏教版进行比较赏析,将课堂推向高潮;王艳平老师对文本主体部分的精深解读,让学生在品析文本的同时,创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多维度分析语言,将语文这一工具学科艺术化
  余光中先生是一个“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的文化人。其作品中多变的语言,精当的修辞和灵活的句式俯拾即是。这给施教者解读文本和品析语言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是在课堂上,7位选手在品读和赏析文本方面体现出较高的功底。如,李诚老师紧扣一个“冷”字来分析作者的思乡之情,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梅金梅老师则通过对“听”和“听听”的比较,品析了作者深层次的创作意图。我们知道,在创作中,学会拟题是一种能力。那么能对课题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析,则更体现了授课者的智慧。再如,金雅萍、李岚两位老师对文中叠词的范读和赏析,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欣赏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鄢子华、王艳萍和谈静老师对“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这个长短交错的句子的句读分析和文意解读,一方面让学生感知了整句和散句结合的语言魅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更真切地品鉴写景状物的不同方式方法。还有对文中修辞的分析也十分精当,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三、从容自如的教态,声情并茂的表达极具亲和力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既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交流需要语言,语言取决于教师的表达水平。本次课堂决赛,7位选手可称作我们同行的典范。如:金雅萍老师简洁明快的表达,举重若轻的讲授,极具启发式的提问,很有特色;李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回答问题结果的评析等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恰到好处;谈静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其友善、亲切的教态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
四、以生为本、自主探究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有所收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导演和演员的双重身份,既引导学生探究,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探究中拓展学生思路,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热情。本次决赛,7位选手在这些方面都有上佳表现,可圈可点。
  有阳光就一定会有阴影。本次语文学科“课内比教学”决赛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放手但不太放心”,即讲得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有的教师对文本牵涉面太广,希冀面面俱到,但结果重点不够突出;有的教师脱离文本的现象较重……
  总之,本次“课内比教学”语文学科决赛是很成功的,亮点多多,不一而足。7位参赛老师用智慧激活了语文课堂,用技能丰富了语文课堂,用情感优化了语文课堂。他们都是成功者!我认为:比赛只是一种手段,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和语文素质提高才是目的。通过教学比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所收获,同行在学习品评中能有所启发,这就达到了比赛的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精彩的,每一个选手都是优秀的。“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我对这7位参赛老师的评述。
20#
发表于 2012-4-1 16: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根网线会有多大的能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日期:2011-7-12
——江苏扬州探索学校网上结对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



城乡学校网上结对让一根纤长细小的网线,连接城乡学校、串联城乡课堂、牵手城乡教师、挽手城乡学生,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期望不断变为现实。
在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教室里,数学特级教师李丹正在讲授《黄金分割》,听这堂课的学生不仅有现场的40多名学生,还有远在高邮车逻中学和周巷初中分校的两个班学生。这是记者日前在扬州市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推进会上看到的三地视像互动上课的情景。
像这样城市学校的教师上课,结对农村学校学生异地听课、视频互动的形式,已经在扬州市343所中小学成为常态。城乡学校网上结对让一根纤长细小的网线,连接城乡学校、串联城乡课堂、牵手城乡教师、挽手城乡学生,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期望不断变为现实。
既“授鱼”又“授渔”一根网线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试过的人最有发言权。
每周五下午,远在江都市吴桥中学的教师,只需轻点鼠标,输入账号,登录网络备课平台,便可以与市区文津中学的教师一起备课、教研和示范交流。
网上集体备课是吴桥和文津这两所学校的结对特色。每周由主备课人设计导学稿初稿,晒到网上后,由两校的教师对初稿进行研讨,并由校外专家提出修改意见,主备课人根据研讨意见和专家建议进行优化设计,完成备课定稿,供教师下周使用。
对结对学校的教师来说,虽然最初尝试网上交流都觉得有些别扭,但随着结对学校的互访不断深入,教师交流也从虚拟走向现实,现在这种全新的学习和备课方式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吴桥中学的教师说:“不出校门,我们就可以与名师对话,与专家切蹉。小小网线,把城市里的好教案、好课件,都送到了我们手上。”
负责该项工作的扬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应华认为,传统的教育帮扶只是“授人以鱼”,现在用一根网线,将城乡学校紧紧地拴在一起,更加注重城乡学校办学过程的互动,走的是一条“授人以渔”的特色之路。
细细观察,扬州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在城市优质学校的引领下,一批以农村学校为主体的学校群围绕在其周围,“龙头”学校传播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方式。除了“线上”的互动教学、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等实时互动,还有“线下”的城乡学生互动体验、教师面对面结对帮扶,双管齐下,结对学校亲似一家。
如今,扬州城乡网上结对工作从单一的结对活动,发展为由结对学校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集聚在一起,合作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共同开展教研、科研活动,逐步形成了发展共同体。例如,扬州市育才小学与高邮菱塘回民中心小学、江都市吴桥中学3所结对学校共享育才的“智慧数学”、菱塘的“美术指导”和吴桥的“书香校园”3个学校特色;梅岭小学依托“共享+共研+共读+共长”四共模式与结对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等。农村学校借助信息技术这部“电梯”,与结对学校实现了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研、一体化活动和一体化管理。
重在“联合”根在“改变”扬州城乡学校网上结对绝不仅有“联合”这么简单。“这应该反映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队伍的提升以及管理者思维的转变上,并最终反映在城乡学校教学质量的变化上。”在扬州市教育局局长余如进的眼里,结对的最终的落脚点是两个字:改变。
城乡学校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余如进认为,一是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差距,二是教育管理水平的差距,三是教师水平的差距,四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要提升农村学校的软实力,就必须多管齐下。
这是一组普通的网上结对,成员有扬大附小、扬州市郊区的文峰小学、仪征市龙河小学和新集小学4所学校,他们将结对的着眼点瞄准教育管理和教学科研,将结对的触角伸向了年级组、教研组、班主任、教师、班级和学生,目的在于“生产”更多各级别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教育名师,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
“我们让所有的年级组、教研组结上了对,语数英各组织了一对异地师徒结对,以点带面,分层推进,整体提高。”扬大附小校长李菊梅说,“这就使得结对的外延得到了拓展,内涵得到了提升。”
于是,教案、课件、练习、备课资料……在QQ群里,在论坛上,上传的内容越来越多,而跟帖的人也越来越多,由此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有关教科研的研究成果。
结对两年来,仪征新集小学的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从论文发表数为0,到如今已有6篇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4所学校的“小公民意识教育”更是齐头并进。刚刚被扬州市教育局表彰的五年级语文教师谢素梅说:“真没想到我的课堂居然被拍成视频,收入扬州市优质课资源库中,这真要感谢扬大附小教师的帮助!”
低成本 高效益悄然改变这一教育格局的背后“推手”,正是在扬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活动。2009年4月30日,这场全方位、零距离、无障碍的网上结对拉开了大幕,《扬州市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实施意见》正式颁布,全市首批26对52所网上城乡结对学校现场签约,结对内容包括8个层面:校长(书记)结对,部门结对,教研组、备课组结对,年级组结对,教师结对,班主任结对,学生社团结对,班级和学生结对,实现了师生网上结对“全覆盖”。城乡学校网上结对成为抹平扬州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最有效、最快捷的手段之一。
过去,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城里现代化的教学楼与农村学校简陋的砖瓦土坯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解决了农村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后,呼之欲出的便是如何让他们“上好学”。如何进一步实现城乡学生优质资源共享,如何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这是新形势下扬州市委、市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扬州教育追求的目标。
破解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教师流动是途径之一。“教师流动的课题比较复杂,不是一句话、一项举措就能解决的,也不是破解城乡教育公平的唯一途径。”市政府副市长董玉海认为,目前条件下,优秀教师的流动,能够雪中送炭,能够暂缓燃眉之急,但不是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唯一途径。
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有!而且就在我们身边。信息化,最大的一个便利就是资源共享。”余如进局长告诉记者,扬州的信息化建设在全国独树一帜,这一超前部署为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3年,扬州推出“教育信息化工程”,2004年完成区域内的“校校通工程”,2006年,在扬州大区域内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2009年开始的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从最初的自发帮扶结对发展为自觉的理念、文化和管理等全方位互助,目标直指结对学校软实力,网络的巨大优势得到彰显。
2010年,扬州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更被列入该市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1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一年来,不少城乡学校已经实现了管理、备课、培训以及课堂教学等全方位、立体式的资源共享,这项工程让数以千计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按照计划,到2012年底,扬州的农村中小学校将普遍实现与优质学校的结对共建,网上结对正成为扬州教育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战略。
(文见《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4日第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1:21 , Processed in 0.0991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