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学区姜窑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

[复制链接]
12#
发表于 2010-11-8 12:23:22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626&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6626&goto=lastpost#lastpost

红娟老师
     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向你学习。
     你班的孩子作文很活,很有生活气息,我喜欢看。
     再努力啊。
     我陪你到车小[参观]哈。
                                                     管季超
11#
发表于 2010-11-8 11:31:40 | 只看该作者
        与管老师的交流

       2010年11月6日(星期六),我到孝感办事,中午到教研室管老师处拿获奖证书。11点00到教研室,11点20(上午管老师在教育局开会)与管老师进行了近1个小时的交流。管老师与我集中交流了四个方面的问题。现整理如下,共各位同仁探讨:

——《教师之友网》的建立。《教师之友网》是管老师花费万余元、耗时几千小时,历时近三年建立起来的一个公益性的网站,旨在服务广大语文教师。
       这个网站的建立,填补了我区教研网站的不足,为广大语文教师,尤其是爱学习但又无法获取跟多机会的农村教师提供了更多平等交流学习和参与的机会。今天又再次了解了管老师创建此网站的艰辛,对管老师的这种无私、执着的精神深表敬佩。在此,我也呼吁更多的教师关心我们的《教师之友网》,让这个网站不断壮大,健康成长!

——教师之友网的管理。《教师之友网》站的管理工作先是两三人参与,到现在有多人参与,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我们并不知晓的艰辛。由当初几人浏览到现在的比较多的访问量,与管老师的严谨工作态度和不言放弃的工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对于《教师之友网》今日的成绩我也感到高兴,今后也会更多参与进去,为她的成长贡献一点力量。

——年轻教师的学习。管老师一直很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教师之友网》也给我们提供了几个平台,对此,我们很感谢。但很惭愧我们的进步不大,没有达到管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但我们会继续努力,也像管老师一样坚持不放弃,也一定会有更多收获。

——姜窑小学的作文教学。管老师一直很关心作文教学,对姜窑小学的作文一直赞不绝口。
       但很惭愧,我们并没有积极与管老师配合,把这件事办好。
       在此,我也想跟管老师就这个问题交流一下。姜窑小学的作文管老师一直很赞赏,但我们语文老师却不那么认为,可能是我们语文老师的眼光“高”了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那批作文好只是[个案],尚不是我校的普遍现象,因为其他几个年级的作文还不是很高。
        虽然我校也在搞[作文个性化研究],但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成功。虽然学校有总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但在真正执行中,受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效果参差不齐。有的教师从内心就不愿意搞,只是应付,平时还是按他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学,基本上没有进步。有的教师想搞,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学校也没有专家指导、帮助,也只能是摸索。所以说到底还是教师的一种个人尝试。
        那批学生是吴红娟老师从四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是她自己尝试的结果,而其它班级研究的效果几乎就没有。
          在此,我也把吴老师的个人作文教学的探索传上来与其他老师交流,望能给予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获取作文材料能力的培养
                                             孝南区祝站镇姜窑小学/吴红娟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其语文素养的高低。特技教师贾志敏老师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学生缺乏想象和创新精神,主要是因为知识面狭窄。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厚,见识渊博,写作时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就会有话可说,就会用真实而纯美的儿童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储备丰厚的知识呢?

       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路、语文等方面的积累”。可见,写作材料的积累,要靠课内外阅读的结合,要靠学生生活的积累。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

         语文教材是学生最频繁最直接接触的语文材料。巧妙挖掘语文教材的习作资源,灵活构筑习作训练场,让学生就文取材,开展练笔活动大有可为。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主要有以下形式:

①图文转换式。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课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写完后,请同学帮助,共同探讨自己的习作,与原文相比,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应怎样改进,在讨论与修改中,学生的习作能力将得以提升。

②文尾续写式。
      读完一篇完整的文章,根据该文的结尾部分内容,续编以后发生的事。如根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的结尾,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 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让学生想象描写,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时提示学生续写本课要注重台湾青年的无私、关爱别人的优秀品质。根据《桥》一文的结尾,洪水退了,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老伴,一个是她的儿子。文章到这里嘎然而止,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老太太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乡亲们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续写以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③长文缩写式。
      将长篇的文字材料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删减,把它缩减成较短的文章。如《小英雄雨来》缩写程400字左右的短文。

④相关迁移式。
        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少年闰土》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童年趣事》、《我和闰土比童年》,从相关的练习中既感悟了生活又进行了一次习作训练。

⑤仿写片段式。
          例如;《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我在教授这篇课文后,让学生挑取其中的某些片段进行仿写,仿写后再进行交流。《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有一段描写作者看到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时的复杂心情。学了这段课文后,教师随机设计“考试以后”这一片段练习:“单元测试后,你感到自己考得不理想,当老师发下试卷后,果然不出你所料”。描述出那种心揪得紧紧的,透过手指缝想看又不敢看试卷的情景。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才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才能有意识地去炼词锤句。

                                           二、善于捕捉生活素材
      习作来源于生活。我们要重视学生情感。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那么,我们应怎样去激发学生的潜能呢?

       ①组织学生活动。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如小制作、健身活动、观察校园一角、参加公益活动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生活,还可帮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生由于亲自参与体验了,那种内心情感也就容易描述。

②善于发现、正确引导。
       教师还可以尝试结合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例如,今天召开了运动会,我会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或参后感;今天,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我会让学生仔细观察雪景,然后描述出来;当学生丢失了一只钢笔,我会让他写一篇充满感情色彩的“寻物启事”;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得到他人帮助过的人,以表达真诚的谢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作文是“成品”,小练笔是“组件”,“组件”精良了,“成品”质量也就是可能高了。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挖掘,精于训练,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习作、会快乐习作!



10#
发表于 2010-10-2 11:57:05 | 只看该作者
支持管先生的公益网站


            
9#
发表于 2010-9-27 11:41:37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0-9-27 09:51:52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教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有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尴尬,但教育毕竟是一种追梦的事业,只有心灵宁静的人,才能坚守这块舞台。汪老师用付出和坚持牢牢地守住了自己心灵的宁静,因 ...
神舟8号 发表于 2010-9-27 07:00



     三汊学区李学高先生的提要式好跟帖。赞一个。
7#
发表于 2010-9-27 07:00:13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教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有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尴尬。

        教育是一种追梦的事业,只有心灵宁静的人,才能坚守这块舞台。

        汪老师用付出和坚持牢牢地守住了自己心灵的宁静,因此他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幸福,即使这种幸福来自于贫穷和疲惫,精神世界却是如此的光辉耀眼。
6#
发表于 2010-9-26 16:38:09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1374&goto=lastpost#lastpost

〈教师之友网〉声明;
          公益网站/免费阅看/原创转帖/请留作者之名/若蒙报刊登载/请寄作者样刊稿费。

5#
发表于 2010-9-26 16:07:43 | 只看该作者
                    守住心灵的宁静

                                                                         文/湖北,孝感,孝南,王小军 [原创首发]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1374&highlight=
      自始至终,深深地被汪金权老师的精神所感动着。他扎根乡村中学22年、坚持助学的感人事迹再次验证了——教师要守住心灵的宁静,才能把教育这件事做好。

      在人生旅途中,难免有许多矢志和困惑,生命在宁静中孕育,也终归宁静。

       所以,宁静是一种伟大孕育的结果。

       著名诗人汪国真说——“有了金钱你就幸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爱情而苦闷;有了爱情你就舒心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生活的淡泊而忧虑;有了权利你就惬意了吗?不见得,你可能为了上司的脸色而不安。”

      我说,你如果有了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可以比较超脱地看待一切,就能够平心静气地享受生活。

     宁静是一种悟性。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人世间真玄机,惟静者能看得透。宁静其实也是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宁静的心情会使喜怒哀乐如清风般淡淡远去,会使名利得失如浮云般慢慢消失。

      宁静是一种执著。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会对我们产生诱惑,而我们不可能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我们必须让心灵保持宁静,保持一份心的执著,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最值得做的事情。

      然而,要做到心灵的宁静,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面对纷繁负责的世界,要能“守得住”。这三个字,平常简单,然而又何尝不是震撼心灵的真理?守得住,守得住自己,守得住自己心灵的简单宁静,去做自己该做、能做、做得对、做得好的事情,守得住自己做的这些事,坚持做定会将之做大。以心的宁静笑对人世纷争,做好一个平凡的自己。静中拥有了坚定、真实、强大的自己。守得住自己,以一颗平和、宽容、愉悦之心来对待我们所从事的事业。

       当我们全身心地付出真情与真爱,爱到深处,情真意切,我们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当一位平凡的教师的快乐与幸福了。对待事业,用力只是合格,用心才是优秀。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而相形之下,教师这份职业却显得那么淡泊和深邃,淡泊到无色无味,无功无禄;深邃到无穷无尽,无止无休。如果我们教师懂得感恩,教育学生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自己拥有的净土上尽情撒播爱的种子,那么我们就会收获到最多的最纯粹的爱与快乐。

      事实上,教育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有太多的艰难,太多的尴尬,但教育毕竟是一种追梦的事业,只有心灵宁静的人,才能坚守这块舞台。汪老师用付出和坚持牢牢地守住了自己心灵的宁静,因此他的生活处处洋溢着幸福,即使这种幸福来自于贫穷和疲惫,但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如此的光辉耀眼。

       每当城市中古老的元素被现代元素所取代时,我总会想起《道士塔》里的王道士。我想自己并不是墨守成规,只是觉得如此的改变有时还不如不变呢。变的喧哗,变的浮躁,如此的改变渐渐模糊了不安分的双眼,从而丧失了心中的静土。

  尘世的繁华泯灭了纯真的热情,物质的奢靡动摇了甘于奉献的理想。谁能无怨地守着一颗宁静的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无悔地独自聆听生命的真谛。心中的那份静土真的需要去呵护。

  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有自己的追求。有的追求美好的物质享受,有的追求功名利禄的取得……又有谁去追求去呵护心中的静土?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心中的静土需要平静的心态。

  追求是无罪的,是无拘的。没有权利去限制或改变他人的追求,但若任凭那些无度的追求蔓延下去,我们的世界会更加不堪。将会有更多的人醉心于嘈杂的市井生活中,将会有更多的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苟延残喘……这是很可悲的!

  有人说无力改变周围的环境时,就应改变自己,不要同流合污。周围的环境已如此,就算再浮华,我们也要生存在此。所以我们应带份宁静的心态去改变自己的追求。呵护心中的静土,找到心灵的归宿。

  “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时候,它得平静向前。”让我们铭记歌德的教诲,守住心灵的宁静吧!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1374&highlight=

作者邮址;432000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祝站镇姜窑小学
4#
发表于 2010-5-24 08:33:15 | 只看该作者
      教研活动,我们一直乐于参加,但我们不仅要“研”,更要人“带”、“导”。

         网络提供了一个平台,但现在能熟练使用网络进行教研的教师实在有限,受硬件

和软件的制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35:3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14:29 , Processed in 0.1038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