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0-4-30 16:32:2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们先以[单位十实名]在本站注册,并在本帖后跟帖形式上传原创案例待选。
62#
发表于 2010-5-1 20:13:56 | 只看该作者
   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主角
                                     孝南实验二小         梁艳红

[片断一]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断:
师:读了课文后,谁说说小壁虎都向谁借了尾巴?它借到了吗?
生: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了尾巴。它没有借到尾巴。
师:小壁虎是怎样借尾巴的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角色排演一下。
(学生兴致很高,小组内积极分配角色,合作排练。)
师: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在小组里排练得很认真,现在请几位同学上来演一演吧!
(学生一听要表演,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举手。几位学生分别戴上了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的头饰开始表演。)
生1(小壁虎):我是小壁虎,刚才真险,差点被一条蛇抓住,幸亏我跑得快,可是我的尾巴挣断了,我得去借条尾巴。(看见小鱼在游水)小鱼姐姐,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
生2(小鱼):不行啊,小壁虎,我每天在水里游来游去,要靠尾巴拨水呢!(做拨水动作)
生1(小壁虎):(做爬呀爬的动作)黄牛伯伯,您好!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3(老黄牛):小壁虎,对不起,我的尾巴不能借给你,你看这里有很多苍蝇,叮在身上可痒了,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做赶蝇子的动作)
生1(小壁虎):(做爬呀爬的动作)燕子阿姨,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
生4(燕子):不行啊,我能在空中自由飞翔,全靠尾巴掌握方向呢!(做飞行动作)
(表演时,其他学生看得很认真,看完后纷纷评议)
师:刚才几位同学表演得不错。对话时,他们既用了书上的语言,又加入了自己的语言进行发挥。谁还想来演一演?
(学生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内容生动,富于童趣,角色鲜明。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扮演有关角色,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把教材中的文字变成为学生们的语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看学生学习的兴趣。表演中,学生还即兴发挥,在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片断二]
《夏夜多美》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美丽的春天就要过去了,瞧,炎热的夏天正笑着向我们走来!
(播放夏天情景图,学生欣赏。)
师:你们看得多认真呀!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水车。
师:你看得真认真!
生:在夏天,有的小朋友在游泳;有的小朋友在钓鱼。
生:我看见荷花池里开满了美丽的荷花,好香哟!
师:哟!老师好像也闻到香味了。师:这么美的夏夜,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有趣的故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夏夜,走进公园里的一个小池塘去看看吧!
(播放课文情景动画)
师:好看吗?
生:好看。
师:谁能讲一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生:讲故事)
师:这么有趣的故事,你们想戴上头饰演一演吗?
生:想。
师:这样吧!你想扮演谁,你就用横线画出它说的话,好好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画出的句子)
师:准备好了吗?你想扮演谁?
生:我想扮演蜻蜓。
生:我想扮演萤火虫。
生:我想扮演睡莲。
生:我想扮演小蚂蚁。
教师随机出示睡莲和小蚂蚁的对话:
“小蚂蚁,你怎么啦?”
“我不小心掉进池塘,上不了岸了!”
师(指名两人):你们就是小蚂蚁和睡莲,你们俩合作读一下,看看你们配合得怎么样!
(学生进行对话朗读)
师:谁来说说他们演得怎么样?
生:他们演得很好!读准了字音,也读通了句子。
师:小蚂蚁掉进池塘,身上湿漉漉的上不了岸,多伤心、多可怜呀!谁再来试一试?
(生带着哭腔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就是那只伤心的小蚂蚁!
(生边做动作,边读)
师:他多伤心,多理解小蚂蚁呀!
师:小蚂蚁哭得好伤心哟!你听见了会怎么问候这只小蚂蚁呢?
(生小声读睡莲的话)
师:多么害羞的睡莲姑姑呀!
(生把睡莲的话用关切的语气读出来)
师:哟!这位睡莲姑姑多关心小蚂蚁呀!小蚂蚁听了你的话一定不会那么伤心了!
你们读得太棒了!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演一演。
(师读旁白,学生读对话)
你们也想和他们一样表演吗?那就赶快找你的小伙伴演一演吧!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展示表演)
师: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夏天的夜晚吗?
生:我喜欢,因为夏夜的景色很美。
生:我也喜欢,因为小动物和睡莲姑姑帮助小蚂蚁回到了家。
师:是啊,夏夜真美,小动物之间互相帮助,使夏夜变得更美了。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篇幅较长,人物对话较多,单纯的“阅读”比较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配以美妙的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走进课文,自主阅读,与文本进行交流。在学生读准、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对话指导进行情感朗读、合作表演,在表演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领悟语言文字,学生动了情,入了境,产生了心动的感觉。
63#
发表于 2010-5-4 16:1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李国峰 于 2010-5-4 16:18 编辑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同一语境中关键词语读音不同,句子的含义也不同。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表演课剧本中学习得语言的精妙。
二、文本解读: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品味句子
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指导学生表演本文的课本剧,体会人物性格。
五、教学准备:
本课不借用多媒体,以课本剧形式展现。在上本课时先组织学生排练本课课本剧。
六、教学设想:
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蜡烛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看得到它,但本文中的半截蜡烛却关系着很多人的生命,有这么重要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看看文中的那半截蜡烛是如何重要!
(2)、初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对半截蜡烛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实的小故事。(齐读课题)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了,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
(3)、快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正是这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板书──蜡烛图),使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围绕这半截蜡烛,课文主要介绍了那天晚上的几个场景?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试着依次说说。
(4)、同学们,本文的语言并不优美,但字里行间却能体现人物的机智与勇敢,下面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人物的语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转移德军官的视线后,才有可能把蜡烛换下来,从而可以保护蜡烛不被烧完,也不会烧掉了情报。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先生是对别人的尊称,让德军知道自己不恨德军占领法国,让他们失去警觉心。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1: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2: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学生读)
同学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体会这样几句话:
1、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
2、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3、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4、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5)、表演本课课本剧:(事先做好排练,约4分钟)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
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
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总结:是啊,正是由于全家人的机智勇敢,才保住了情报,我们不由得对这一家人的爱国思想肃然起敬,杰克的天真,杰奎琳的机智,母亲的沉着冷静跃然纸上,让我们历历在目。
研读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观看了我们班同学的精彩表演,如果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听了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选择哪个词?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惊险”。
生:我选择“紧张”。
师:换个角度再想想。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机智”。
生:我觉得他们一家很“沉着”。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体会。其实同学们说得都很对,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生:爱国。
师:正是因为有了这份感情,文中的主人公才会不惜用生命来保护这份情报。
(6)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4、.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师: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八、拓展与延伸:
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但是从文中看,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发挥你的想象,后来发生了哪些事呢,把你想象的写出来。

九、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改编本文并表演。
十、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点燃 吹熄 重新点燃 端走 夺回 拿上楼









反思:
     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深感农村语文教学任重且道远,而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不及城区学生,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单纯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博得学生的一时新奇,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次我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有关道具也是学生自制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啊。为迎合学生的好奇心,我还特别向曾参军的我校陈校长借来三顶军帽,以增强表演气氛,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都很认真,唯一一点就是放不开(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太少了啊),虽是如此,但在班上表演时,其它同学们兴致很高,效果出奇的好,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农村语文教学可否向情景教学倾斜一下,把生硬的语文说教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探索。
    (题外话:我把这个课本剧在本校的2010年庆五一活动中让原班人马表演了一番,全校学生反映较好,低年级学生可能只为剧中的年级孩子妈妈叫好,可高年级同学却看出了门道,有学生说,原来课文也可以这么学的,真有意思)
作者:陡岗镇白莲小学  李国峰
电话:15971267106
邮箱:ligofenga@163.com
QQ:360804193
64#
发表于 2010-5-4 16:25:54 | 只看该作者
上图为课本剧表演原班人马在2010年庆五一活动中的表演场景
65#
发表于 2010-5-4 18:53:29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研读 品味语言 认真感悟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生命的海峡》教学实录与反思

                                                                                           孝南区西河镇道店小学   杨  娟

情景说明: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桥。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片断:

       师:这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小钱既是不幸的,病魔缠着他。小钱又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合适骨髓的人。意想不到的是,捐髓手术的日子已经来临,台湾却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录像)

      师:看完录像,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觉得地震好可怕的!

      生:台湾同胞真不幸,遭受了那么大的地震。

      师:那你再用一句话描述震后的景象。

      生:不堪入目,充满恐惧。

      生:一片狼藉,十分凄惨。

     生:到处的房屋都倒塌了,道路也毁了。

     生:人员伤亡惨重。

     师:是啊!“9·21”大地震多么令人心惊胆寒!然而就在大地震后的第二天,也就是李博士为台湾青年抽骨髓的当日,具体情况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

     生:我感到大地震的余震是很强烈的。

     生:“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生:“突如其来”这个词,让我感受到余震来得很突然,人们都来不及防备。

【这里,老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同时通过播放地震录像引导学生感受;通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作了铺垫。】

     师:当时余震不断,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小钱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仔细品读课文3~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那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把它圈点出来,把想法感受简单的批注在课本上。(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体里涓涓流出......”从这句话我知道了这位台湾青年是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骨髓才从身体里涓涓流出。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皮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读了这句很感动,因为抽取骨髓时余震不断,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

    生:我认为针头扎进肌肤里一次就很痛苦了,但是台湾青年一次又一次地经受扎针的痛苦,我深受感动。

    生:当时台湾青年的家人还生死未卜,他还“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使我非常感动。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我知道了在强烈的余震中李博士还坚持做捐髓手术,使我感动。

    师:也是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啊!

    师:捐髓手术多么艰难啊!如果这句话打动了你,请你读一读。

    师:在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钱的生命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师:还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此时此刻”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时此刻他们在想:大陆患白血病的小钱正等着救命的骨髓啊!

    生:还可能想:我们要快点把手术做完啊!

    师:“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时刻呢?

    生:指小钱同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是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彼此不知对方生死的时刻。

   生:还指余震的同时,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还在坚持做手术的时刻。

   师:是啊!大地震过后,在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家人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手术,让我们带着感动读着三个句子——(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生读)

   师:课文中还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生:我从“连夜”知道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已经很疲劳了,还要“连夜”做手术,让我感动。

   生:我知道李博士快一天没休息了,还要连夜做手术,让我非常感动。

   师:李博士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十二个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你们的脸上看到了两个字“感动”!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3~6自然段。

【这一环节,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师生入情地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出示“这真是一座用........架设的生命桥啊!”让学生填空)

  生:填“骨髓”。

  师:为什么呢?

  生:是因为台湾青年用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生:可填“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因为台湾和大陆是一家人啊!

  生:可以填“爱心”。台湾青年满怀爱心捐出了骨髓。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生齐读7自然段)



反思:

        教学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并写出感受与同学交流。

       课文的第三至六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教学时指导学生抓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在教学的开始,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与学生对话,同时通过播放地震录像引导学生感受余震情况,把学生带入“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作了铺垫。从文中“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体会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展开交流,探究人物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华情感,引发共鸣。

作为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的不健全,也导致有些教学环节不能落实,学生一般不能搜集到多的相关资料,只是被动的听老师介绍。这样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66#
发表于 2010-5-4 19:00:43 | 只看该作者
希望管老师多多指教啊!
67#
发表于 2010-5-4 20:00:51 | 只看该作者
心中有爱  手中有情
                                                                                         ——《掌声》教学案例
                                                                                            祝站镇姜窑小学  王小军
情景说明:
       “感人心者,莫乎无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掌声》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小朋友,在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之下终于鼓起勇气,走上讲台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的动人情景。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利用角色置换,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人物心理,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思想的升华。请看一下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英子和她的同学们,知道了英子从一个自卑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女孩,那么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同学们送给她的掌声)
师:那么,同学们究竟送给了英子几次掌声?那又是怎样的掌声?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并且把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划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划出句子)
出示句子:
▲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觉得同学们送给英子的第一次掌声有什么特点?请你从这句话中找一找。
生:第一次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热烈而持久吗?
生:那些掌声的声音很响亮。
师:那些掌声很响亮,这就是热烈的掌声。带着你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还有其他理解吗?(生读句子)
生:持久就是拍了很久的意思。
师:掌声拍了很久很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掌声的声音很响亮,又拍了很久很久,这就叫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来,让掌声来得热烈而持久些吧,读!(全班齐读)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掌声来得突然。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骤然。
师:来得很突然,一下子就来了,这就叫骤然。来,让掌声来得突然些吧,读!(全班齐读)
反思:
    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同学们第一次送给英子的掌声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显现出来。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声中包含的意义,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片段二:
师:同学们,此时的英子就和你们一样,她不想上去,可是又不得不上去,非常犹豫。那你们觉得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生1:我觉得她的心情很难过。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生2:我觉得她很痛苦。
师:请你读出英子的痛苦。(生读)
生3:我觉得她很无奈。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生读)
生4:我觉得她很矛盾。
师:请你读出英子的矛盾。(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
师:噢,可怜的女孩,疾病不仅带走了她的健康,还带走了她的自信,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英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她战胜自己是多么艰难!所以英子才会如此犹豫。但是,英子最终还是作出了一个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的决定,她站起来了!请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坐在英子的旁边,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给她掌声。
生2:我会给她微笑。
生3:我会告诉英子,英子,你真棒!
师:对呀,此时同学们的鼓励对英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呀!所以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全班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反思:
      本环节我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学会读书,在读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在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并落到实处。

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想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生1、英子,你是最棒的。
生2、英子,我们从来都没有看不起你。
生3、英子,你一点都不比别人差,不要那么自卑。……
师:让我们把同学们对英子的这份鼓励与肯定通过朗读再次传送给英子吧!(全班齐读)
师:这掌声是鼓励、是关心、是尊重。我们读懂了同学们掌声里的含义,英子读懂了吗?(读懂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师:此时的英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想象说)
师:英子多么感动啊!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引读)——生结读: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此时,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随机点评,并板书:赞赏 肯定……)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同学们对英子的赞赏与肯定吧!(全班齐读)
师:英子再一次读懂了同学们的掌声,她(引读)——
(出示句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生: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有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学生拓展说话)
师:是啊,英子对同学们感激的话语千千万万,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英子只是向大家——(全班齐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还是那个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可因为同学们的掌声,此时英子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让我们把英子不同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吧!
反思: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本环节我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互动,创造出闪动着灵光的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是从故事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对残疾少年面对生活坚强勇敢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同学间纯真的友情的描绘,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够体会到的。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对于身患残疾的小朋友在生活与学习中会有多大的困难,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克服,他们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或事,对学生来说,要能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样一种同学间的互相支持与鼓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用灵活引读唤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英子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谁也愿意把这第二次掌声送给英子?引导学生读读课文,再通过教师的评价:你的掌声使英子更有了信心,我听出了你对英子的肯定与赞赏,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英子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再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英子,你此时最想说什么?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有人说:“每篇课文,都是浩瀚语文海洋中的晶莹剔透的珍珠,一篇美文就是一个闪光的情感瓷片。”愿浓浓情感成为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绽放出珍珠般夺目的光彩!
68#
发表于 2010-5-5 10:22:57 | 只看该作者
3.参评课例应是自己原创性的课例,引用或推荐别人的课例在引用文尾要注明原执教者的姓名;杜绝剽窃、抄袭;每份案例字数控制在3000-6000字之间,1000字左右的经典小案例也行。送地市参评案例每篇收评审费、证书工本费共计20

     4.本次教学案例评选由县(市)区教研室和市直学校统一上报。参评名称分配如下:汉川、孝南25应城、云梦、安陆、大悟、孝昌各20篇,市直小学3-6篇,开发区、双峰各6-8篇。



[市院文件原文节录]
69#
发表于 2010-5-5 15:38:46 | 只看该作者
怎么都把内容这样传上来了,
管老师,我是陡岗学区朝阳小学袁苏亮,积极参加各类相关活动
70#
发表于 2010-5-5 15:44:07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得到各级评委指点
陡岗学区朝阳小学: 刘三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3:35 , Processed in 0.7521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