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4-28 09: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抚摸春天 珍爱生命

抚摸春天  珍爱生命
                                              《触摸春天》的教学案例
                                              西河镇中心小学  汪宝丽
情景说明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作者用细腻的眼光通过盲女的细小动作揭示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的道理,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我采用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程序,旨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这世间有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虽然看不见湛蓝的天;看不见清澈的水;看不见芬芳的花。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是亮堂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盲女孩安静的心灵,看看她是怎样触摸春天。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做了一件怎样震惊的事?
生: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

三、品味语言触发感悟。
师:你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吗? 
生:是!作为正常人也很难捕捉蝴蝶。上次,我看到一只蝴蝶很漂亮就想去抓,但还没等我走近,蝴蝶就飞走了。而安静是盲童,却能抓住蝴蝶,我觉得是一个奇迹。
师:你还从哪儿感受到了这真是一个奇迹?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一谈吗?
生:“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生: “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师:此时作者被安静的举动震撼,小女孩神奇的灵性竟然创造了一个奇迹。还有比这更神奇的吗?的确是个奇迹。听出来了,你特别突出“极其准确”,为什么?
生:因为这个词让我感觉到了不可思议。
生:我认为安静抓住那只蝴蝶,不是一个奇迹。因为,盲人虽然失去了视觉,但他们的听觉、触觉要比正常人更灵敏,安静把手伸出去的时候,一定非常快、非常轻,轻得连蝴蝶也没感觉到。
   生:安静整天呆在花丛中。我想,她身上有花的香味,所以蝴蝶才不会飞走。
   师 :你能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一谈吗?
生:“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生:“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师:她,一个盲童,为什么走得如此流畅?
生:因为她对这儿很熟悉了。
师:是什么促使她整天流连其中?
生:是浓郁的花香。
师:看不见鲜艳的花朵,只能闻到浓郁的花香,却整天流连在花丛中,她爱的是什么呀?
生:春天。
师:是啊,这奇迹就源自她对春天的热爱。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她对春天的那份爱吧。

  [分析]注重引导学生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质疑,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疑,才有了对“奇迹”那五彩缤纷的理解和感悟;才有了学生谈自己作为正常人也难以捕捉蝴蝶的无奈,从而佩服盲童那神奇的“灵性”;才有了学生大胆地认为那不是奇迹,是盲人所特有的举动。的确,只有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让给学生,才能让我们聆听富有个性的感悟与理解,才能生成课堂精彩。

出示课文插图
师:看看安静的动作,想一想,安静拢住蝴蝶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安静放飞蝴蝶时又在张望什么?
生:“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分析]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确实很难。而句子中所折射出来的盲女孩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则难上加难。怎样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呢?在学生的概念中,盲人看不到任何东西,他们的世界是黑暗的。可句子却说“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这是学生无法理解的。其次,学生没有作为盲人的体验,他们无法体会面对黑暗是一种什么滋味,更感觉不到看不见东西、又想看到时的那种渴望。如果仅让学生徘徊在这些文字上去读去悟,恐怕难以收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资源,抓住“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设身处地地从盲女孩安静的角度去思考:她最想张望什么?最想看到什么?这样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主人公对话,从而使学生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文本的精神内涵,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师:你认为“张望”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生1:我认为“张望”是“看”的意思,应该用在正常人身上。安静是盲人,她看不见东西,所以不能用“张望”。
  生2:我觉得可以用“张望”,虽然安静看不见东西,但从“张望”这个词中,我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想看见东西呀!
  师:尽管安静是盲童,但她仰起头来张望。假如你就是安静,你想张望什么呢?
  生1:我多么想看到蝴蝶长什么样子啊?
  生2:我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样飞翔的?
  生3:我想看看美丽的花园是什么样?
  师:是呀!她多么希望能看看蝴蝶展翅高飞的姿势,多么希望看看那条划过天际的美丽弧线。
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她看到了,她用心看到了,从书中“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在安静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感受到了春天的颤动,飞翔的快乐,美丽的人生,这就是一道美丽的弧线。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作者看到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到了美丽的春天,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分析]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盲女孩安静的故事已经让学生有了朦朦胧胧的感受,那就是:虽然安静是个盲人,但她同样能用心感受春天,她的内心世界同样可以多姿多彩。然而,一个例子还很难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其实,生活中这样“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如果能把这些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拓展,并借助课外相关资源来理解和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师:盲女孩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感动了作者,并使她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出示《千手观音》VCD)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群特殊的演员,他们近乎完美的表演,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此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生1:我感到这些盲人虽然眼睛失明,但他们心灵的窗户没有关闭。
  生2:我感到这些盲人在用自己全部的身心来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
  生3:这些双目失明的人真可怜,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这种劲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更加地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还想去帮助身边那些盲人朋友,帮助他们更多地去了解他们所无法看到的一切。
  师:他们是聋哑人,在听不到任何音乐的情况下,能表演出这么完美无缺的舞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师:(出示海伦•凯勒的简介)读完这段海伦•凯勒的故事作品,你们明白了什么?
  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四、拓展
   打开你的心灵之窗,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分析]本环节我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使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感悟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从而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当最后出示引领全文的这句话时,使学生感到道理自在其中,自然地突破了难点。同时通过写所思所想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使读、写很好的融入到语文课堂中。

五、课后延伸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
3、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黑板报。

板书设计:
17        触摸春天

热爱生活
关爱生命


教学反思:
    捧读课文,我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解读,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涵的道理非常深刻,而四年级学生对盲童的生活缺乏体验,很难体会盲童言行的困苦、内心的孤寂以及精神的无助;对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经历,也就难以产生深刻的感悟。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学生、文本、生活等学习资源,尝试着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走进盲童的内心,感悟盲童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从而感悟文本的真正内涵。对此,在教案的设计中我力争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一步一步地踏实走来,最终明白课文蕴藏的道理。孩子的思维是鲜活的,智慧是跳跃性的。只有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说的时间让给学生,才能让我们聆听富有个性的感悟与理解,才能生成课堂精彩。教学中,我没有就句子解释句子,而是根据这句话,拓展了大量相关的学习资源,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千手观音》,那些聋哑人同样创造了令正常人发出惊叹的奇迹。他们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他们同样能创造缤纷的世界。同时,又向学生介绍了海伦•凯勒,她那身残志坚的精神,再一次让学生明白残疾人也可以生活得那么快乐。而“阅读链接”中海伦•凯勒所写的那段话,她对植物细致入微的感受,又一次让学生领悟到“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生命的真谛。
 
2#
发表于 2010-4-28 09: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无声的语言 
                                           ——《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
                                              西河镇 中心小学 屠志英
情景说明:
     本教案注重学生读的实践,它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本教学设计围绕“亲情,爱”这个主题,通过扩展性阅读,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爱是奉献”的感悟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课件:生日快乐歌)听到这你会想到什么?(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同学们,老师来问你们好吗?爸爸妈妈知道你们的生日是哪一天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你们祝贺吗?知道、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多么爱你们呀,你们好幸福呀!
师: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沉默一会)举手的同学我非常羡慕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能有你这样一个懂事、孝顺、可爱的孩子。
师: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生:17、可贵的沉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沉默”是什么意思?
生:为什么沉默?
生: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师: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是老师告诉你们答案还是你们自己来解决?
生:自己解决。
师:有什么方法解决?
生:读书。
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师:课前你们多读课文了吗?读了几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课文,读完后简单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讲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接着讲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为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而感到羞愧,最后讲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以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
师:课本图一上画的是哪个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图一画的是当老师问“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时,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的情景。
师:从书上找出与这幅图有关的句子,小声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1:他们骄傲的举起了手,有的还神气十足的左顾右盼。
师:你读得这么好,说说你注意了句子中的哪些词?
生:我注意到了“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师:这些词能说明什么?
生:这些词能说明孩子们非常兴奋、骄傲。
师:我们来齐读这个句子。
师:谁再来读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2: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往后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快乐的交谈,谈的内容当然是、、、、、、
师:你们过生日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都为你准备了些什么?
生:生日蛋糕
生:我喜欢的玩具
生:我喜欢的书
生:漂亮的衣服。
师: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和他们一样高兴。
师:你能把你的高兴劲读出来吗?老师来配合你们读这一部分,好吗?看老师的手势,一抬起来你们就读,别忘了刚才说的要读出你的高兴劲。
师: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的请举手!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我的情绪迅速的传染给了他们,他们随着我一起点起数来。
师:刚才我们配合得很默契,我们再来一遍好吗?
师:多么幸福呀,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父母的爱,孩子们都已经感受到了。(板书:感受父母的爱)
师:孩子们会感受爱了,这还不够,老师还要寻找蕴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孩子们和上一幅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他们沉默了,第一幅图上孩子们的高兴劲没有了。
生: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向别处看。
师:他们为什么沉默了?
生:他们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所以不好意思了。
生:父母那么爱他们,他们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感到羞愧。
师:找出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读一读。待会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多给大家听。
生:“霎时、、、、、、沉静地举起了手”
师:哪些词能体现孩子们沉默了?
生:“安静、依然安静、沉静”能体现孩子们沉默了。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师:谁再来交流一下你找的句子?
生:“教室里寂然无声、、、、、、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师:这位同学读的时候,大家感到教室里寂然无声吗?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请同学们把教室里这种静悄悄的感觉读出来。自己试试。
师:谁想来读?
师:谁来给他评一下?
生:他读的声音太大了,应该读得轻一点,才能感觉到教室里的寂静。
师:请你再来读读好吗?
师:谁还想来交流一下?
师:他们继续沉默,连追逐我的目光都躲开了,这是为什么?
生:他们此时感到非常羞愧,不好意看老师。
师:你能体会到他们此时的感受吗?好,我们齐读这一段。
师:我们把刚才找的句子再读一下,注意边读边体会教室里的沉默已经及孩子们的内心。
师:就这样“沉默了足足一分钟,、、、、、、可爱恰恰在那、、、、、、神色之中”。问“为什么犯了错误还说他们可爱?”
生: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师:在沉默的这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可能想:回家后一定要问爸爸妈妈生日是哪一天?
生:爸爸妈妈那么关心我们,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也没有向他们祝贺,真不应该,真对不起他们。
师: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什么?
生:孩子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的爱。
师:是啊,在沉默中这些小家伙终于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了。(板书:回报)
师小结: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的爱,所以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课一开始有同学提出的“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师:那么孩子们是怎么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的呢?齐读第16自然段。
师:同学们不但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了,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读到这我想知道你能感受到父母对你的爱吗?举例说明一下好吧?(生畅谈)
师:你回报父母的爱了吗?以后准备怎么做?
生: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师:我想你的父母一定会为你而感动, 我也相信你能说得到做得到。

四、总结延伸,感情深化:

师:通过读书学习,互相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要回报父母的爱。
生:我从这篇课文中积累到了很多的好词。
生:我以后不但要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师:这就是蕴藏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极为珍贵的东西。老师期待着大家的行动。
师: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希望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我们不仅爱父母,还要爱周围的人,在这次玉树大地震之后,我班同学自觉捐款,钱虽不多,但表达了对灾区人民浓浓的爱呀!爱是无声的语言啊!  

课后反思:
      《可贵的沉默》一文主要讲的是在老师的启发教育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向父母回报自己的爱的事情。通过课堂教学中的这件小事,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
  现在的孩子觉得父母对他好,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日常生活中从不注意去留心、去感受父母的爱,更无从谈起去回报父母的爱了。整堂课都是在读文与悟情中进行。通过对重点词句和重点段落的读来体会文中的孩子前后不同反应的根源所在,通过读,学生主动理解了沉默的可贵之处,这时抓住时机联系实际谈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以及如何回报父母的爱的,学生的反应极其强烈,所谈的内容极其感人,在这次向玉树大地震捐款的行动中,同学们自觉捐款,陈力同学拿出了自己积攒的65元4角钱全部捐给了灾区人民。他再一次证明了爱是无声的语言……谁说孩子小不懂事,谁说孩子小不懂感情,谁说孩子小不会善解人意,会的,懂的,无论是性格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无论是善于表达的还是不露声色的,他们全懂,全会。这堂课对我对孩子们都是“可贵”的。”
3#
发表于 2010-5-5 16: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突破思维 始料未及
                                  ———《回乡偶书》案例分析
                                         西河镇中心小学:朱艳芳

     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我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联系书上的图画,了解诗意。为了能让学生对古诗整体把握,我用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并配以一曲古色古香的马头情曲,让学生在观察古诗插图的同时,与诗、曲结合起来,整体感受诗人描写的故事情景。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一位老人在向孩子们问话。
生:我听到了孩子们嬉笑的声音,还有孩子在说:您这位客人从哪里来呀?
生:我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问他们都是谁家的孩子,他还在向孩子们打听他儿时的朋友住在哪儿呢。
师:太棒了!你们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准确地表达出来,你们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知道这首诗是贺知章写的告老还乡的情景。这个时侯要写的内容很多,比如:他可以回忆他战马生活的艰难,也可以描写故乡的美景,还可以写“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急切心情”,为什么单单写还乡与一群孩子见面的情景?
生:对呀,贺知章医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还乡。但诗人没有写那些“荣归故里”的令人羡慕的情景,却只描写一个久别回乡的普通人的情景,为什么?
(这一问题涉及到贺知章的志趣为人,我想到史籍上记载关于贺知章的介绍,略一沉思,说,)
师: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所以只描写一个普通人久客回乡的真实情感。
一支中断的古曲又能继续进行了。
反思:
     说实话,我真对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感到惊异。在备课时,我仅是要求学生理解诗意,没料到学生突破了我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来,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因此我想,我的思维方式是否太单一化了,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面对每一位学生,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在点滴的活动中体现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体现在对学生独持感受的尊重。
4#
发表于 2010-5-6 1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童心插上想象的翅膀
                                 ——《荷叶圆圆》案例分析
                                            西河镇中心小学  王玉琴
情景说明:
     《荷叶圆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天”主体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轻松活泼的散文诗,语句优美,语言生动有趣。课文通过对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精灵的语言展现了荷叶的美,以及和也给他们带来的惬意与喜悦。通篇洋溢着童真、童趣,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想象,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夏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教学过程:
片段一:
为了优化学生心态,首先,我出事一则谜语: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划船不用桨,坐在水中央。(打一植物)带学生猜出谜底后,随机板书:荷叶,然后,多媒体课件出示荷叶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生: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这时,我在板书:圆圆。)
师: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深受许多小伙伴的喜爱。他们是——生: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把四张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把他们请到课堂上来了,你们瞧!
师: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好几个小伙伴,你最喜欢哪一个啊?
生:我最喜欢小水珠。
生:我喜欢小蜻蜓。
生:我喜欢小青蛙。
生:我喜欢小鱼儿。
师:荷叶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老师也好想去荷叶上玩一玩啊!你们瞧。我是小蜻蜓,荷叶是我的停机坪,我立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谁想像老师一样上来表演啊?
生:……
师:要想表演好,就要先把课文读好。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课文的哪一段。(学生反复练习)
评析:用课件展示荷叶池的美丽景色,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看得认真,很快便进入了课文情境。为了让学生学得入情,读得入境,课堂上教师要时刻注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课文内容加上动作和表情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各种角色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悟。通过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体验后,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同时还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受到语言的熏陶,在快乐好中培养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片段二:
师:你最想成为这些小伙伴中的哪一个?
生1:小水珠。
师:小水珠,快告诉大家,睡在摇篮里感觉怎么样啊?你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师:谁还睡过摇篮?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字?(躺)小水珠不但躺在荷叶上,而且……
生2: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你讲得那么具体生动,肯定可以读得很好!
师:请你再来当当舒服的小水珠,指名读。
师:为了让我们的表演精彩一点,先在四人小组里面练习一下。我要仔细看你们的表情,听你们的声音,哪些小朋友表情好,读得又好,我就请他到台上来表演。
请学生上台演,评一评。他演得好吗?好在哪里?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就把学生当成了课文中的角色,这又加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
评析:孩子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把课堂当做大自然,把学生当做一只只可爱的小青蛙、小蜻蜓……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角色体验,充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真切的感知课文中小精灵的内心情感,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让朗读富有创造性、趣味性。教师再用自己活泼的语言,富有儿童语言的气息,加上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片段三:
师:荷叶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都带来了欢乐,荷叶也一定给其他小朋友带来了欢乐。
师:同桌说说,荷叶给小朋友带来了哪些欢乐?
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示范说:荷叶是我的太阳帽,夏天可以帮我遮挡阳光。
生1:荷叶是我的扇子,天气热时,它会为我送来阵阵凉风。
生2:荷叶是我的小座垫,我可以坐在上面快乐地玩耍。
生3:荷叶是我的小书台,它可以陪伴我学到更多的知识。
     评析: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最主要的劳动工具就是语言。教师优秀的课堂语言,有时是具有魔力的。这个片段的教学通过“荷叶是我的___________“句式的学习,让学生创造想象,延伸拓展,充分展示了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过程。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环节的安排,不但激发了学生说的兴趣,激活了学生丰富的联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教学反思: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中,一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时间充裕,挖掘也就比较深入,再通过大组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而对一些涉及个人喜好的童话类型的文章,就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喜好了。《荷叶圆圆》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小水珠、小蜻蜓等好几个小伙伴,你喜欢哪一个呢?
生:我喜欢小蜻蜓。
我喜欢小青蛙。
我喜欢小鱼儿。
师:你喜欢哪个小伙伴,就读写那个小伙伴的那一段课文。待会儿你就给大家介绍你喜欢的?
可以想象,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阅读时,会投入多大的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事实上,学生后来活灵活现的表演,创造性的想象都是在喜欢的基础上的。
2、尊重学生的个性表演来促进课堂的生成。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诗。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是那样惹人喜爱。小水珠喜欢她,小蜻蜓喜欢她,小青蛙喜欢她,小鱼儿也喜欢她。这绿色的跳动的音符,在召唤小朋友走进夏季,感受夏季,感受小伙伴们快乐的心情。学生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表演。例如:有一学生表演小青蛙,读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时,作了蹲一蹲的动作,并模仿青蛙“呱,呱,呱”的叫声。但在教学时,要是我对生字的呈现随着学生的表演就更好,更自然。比如我在学生朗读完小蜻蜓,然后出现动词“立”和我利用学生表演时踮起脚尖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发现“立”,效果是不一样的,后者更加生动自然,使人一目了然。这样不但尊重了我们的孩子,而且使课堂动态生成,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5#
发表于 2010-5-6 16: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空白,激发想象
                            ———《坐井观天》案例分析
                                       西河中心小学      黄桂华
    《坐井观天》通过生活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如何让寓言最大化给学生心灵感染震撼,让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我利用文末的空白让学生想象,使学生从想象中不知不觉受到启发。

师: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生: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会说“看来,小鸟说的没错。”
师:是的,只有跳出狭小的井口,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
生: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一片全新的广阔天地,会说:“我以前目光太狭小了,还自以为是,太惭愧了。”
师:是的,能够认识到以前自己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生: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一片美丽而广阔的天地,会说“我以前的日子真是白过了,竟然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看来以后不能只停留在一个狭小的天地,要多到处走走,长长见识。还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这样自己才会成长得更快。”
师:真是一只知错就改的青蛙
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精彩发言,我仿佛看到一个个未来的寓言作家正向我走来,你们就是一个个小作家了,能不能把你们刚才的发言加一段到文末呢?
生:不能随便加进去,如果加进去的话就太直白了,没有让人回味、思考的余地,这样效果就不太好。
师:看来,写文章还要讲究一定技法,留一定空白,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反思:
    阅读中的创新,反思乃至批判,尽管需要大胆的开拓精神,但它不是信马由缰式的天马行空,它必须有依据可凭借,有规律可遵循。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添加片断,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寓意的感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发表于 2010-5-7 08: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进生活学识字
                                     ——《菜园里》教学案例
                                      西河镇中心小学 翟翠萍
【情景说明】:
《菜园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力求体现"在情境中识字"的教学理念.巧妙运用生字卡片、部件卡片,把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识字情境中,让识字活动充满乐趣,激发了学生的识字愿望。学习目标是认识十四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一种笔画和一个偏旁。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了解有关蔬菜的特点。
【教学过程】:                                                                                                                                                                                                                                                                                                                                                                                                                    
(通过课件和课前对教室的简单布置,把学生引入菜园)
师:瞧,菜园里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蔬菜小精灵,你们愿意摘几个带回家吗?
师:你想摘谁呢?
生:我想摘西红柿。
师:那你叫一叫它的名字——
生:西红柿。
师:你的翘舌音读得真准,我们一起像它这样叫它的名字。
全班学生:西红柿,西红柿。
师:你还想摘谁呢?
生:我想摘茄子。
师:请你笑着再和它打招呼,好吗?
生:茄子。
师:你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演示课件,学生读对表示蔬菜名称的词语,就能得到一个蔬菜精灵饰物,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情境采取自己读、开火车、小老师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识字。)
师:大家还想摘呀?这样吧,我们一走到菜园里继续摘,好吗?你喜欢谁,就拿起来看看、摸摸、闻闻,还可以尝一尝,再想办法 记住它们的名字,看看你能记住多少。
生:(学生离开座位自由到教室周围的“菜园”里看看、摸摸、闻闻,然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并且会认的蔬菜卡片,能认多少不限。)
师:把你们新交的朋友在小组说给你的伙伴听。
生:同桌互相读自己找到的词语卡片。
师:我想知道你们记住了那些蔬菜的名字,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们的菜园里有白菜、辣椒、西红柿,西红柿又红又甜,白菜有很多维生素。
生:还有马铃薯、冬瓜。
生:我记住了芹菜、胡萝卜、黄瓜。
……
师:菜园里可热闹呀!让我们一起变成蔬菜娃娃,加入到它们的盛会中吧!•
师:看(老师戴头饰)!我现在变成了什么?
生:西红柿。
师:对,我现在就是一个西红柿娃,我穿着红色的衣服,身子圆圆的,还戴着一个绿色的头花,你们说我漂亮吗?
生:漂亮。
师:你们也想夸夸自己吗?那就把自己变成蔬菜娃娃吧。
生:我是萝卜娃娃,瞧,我头上扎着绿莹莹的结子.胖乎乎的身体,多可爱呀!不过你可不容易找到我,我在地底下藏着呢!
生:小朋友好!我是黄瓜娃娃。我最喜欢在瓜架上荡秋千了。如果你想和我握手,可要注意点,我的绿外衣上有许多细小的刺。
生:我是茄子娃娃,我打着紫色的小灯笼在菜园里和伙伴们做游戏呢!
……
【教学反思】  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在《菜园里》教学设计中,我试图将生活引入课堂,创设生活情景,将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让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探究生活,努力把学生带入到这种生活情境中,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学生体验生活,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人人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在这种心态下识字,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让学生明确了事理,发展了语言,感悟了课文。
 
7#
发表于 2010-5-7 10: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抓住矛盾  突破难点
                                            ——《丰碑》案例分析
                                           西河镇中心小学 肖红梅
情景说明
      《丰碑》主要写掌管物资的军需处长,活活冻死的事。他冻死的形象就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怎样让学生理解“晶莹的丰碑”的含义呢?在学生感受了军需处长的感人形象,理解了将军的感情变化后,学生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为防止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抓住课文中矛盾所在,突破这一难点。
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生:这是一支身处恶劣环境的队伍。
生: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生:我从最后一段:“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了解到了“这是一支拥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队伍。”
师:矛盾出来了,既然这支队伍装备很差,却为什么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生:军需处长主管物资供给,而他把衣服却给了别的战士,自己活活冻死。他的这种精神感染了大家,在他的精神的引领下,大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生:从军需处长的身上,可以感受到他对战友满腔真情的关心,这种关心也激励战士们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生:军需处长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精神是千千万万个战士的缩影,具有这种精神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
师:我们再读第七自然段,你对“晶莹的丰碑”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中所有战士的一个代表,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这支队伍的精神,也就是说军需处长就是这支队伍的一座丰碑。
生:晶莹的丰碑有两层含义:一是军需处长的精神是一座丰碑;二是军需处长是千千万万战士的代表,是这支无往而不胜的队伍的一座丰碑。
反思: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后,对文章主题“丰碑”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教师抓住文章的矛盾“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为什么又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学生造成心灵的震撼,思维被激活,并进行激烈的碰撞,在老师点拨下,很快感悟到“晶莹的丰碑”的真正含义。
8#
发表于 2010-5-9 12: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中悟景  情由景生
                                          ——《鸟的天堂》案例分析
                                                 西河中心小学  胡绍伟
情景说明:
     《鸟的天堂》是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寄情于景、抒情性强的散文,读后能让人感受到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更能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励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加入到生态环境中去,那样我们既要能随处可见人间的天堂。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让我们随着巴金先生,伴着夕阳的余晖,走近这株神奇的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地听。
师:配乐朗读1—9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一颗怎样的树?
生:这是一株非常大的树。
生:这是一株非常“绿”的树。
……
师:当作者看到这株大榕树的时候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板书,这是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默读课文的2—9自然段,可以动笔标注出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交流:
生:“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我第一次看到”。作者从自己的亲身阅历写出了这株榕树很大。
师:是的,巴金常旅国内外,可以说,见多识广,对巴金来说大榕树不足为奇,但这样大的却是第一次看到,可见之大。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描写它的大的呢?
生:通过河面变窄来说明它的大。
生:通过朋友的谈论体现它的大。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由不可计数这个词,感受到这是一株大榕树。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应突出“一株”这个词,作者从远处看误以为是很多株榕树,走近看原来只是一株。
师:读出只是“一株”的感觉
生:“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强调了“一株”。
师:谁能把自己的体会带进去,再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读
师:为什么不可计数?这跟它的生长特点有关。找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师:见过“枝上又生根”的树吗?
生:没有。
师:(出示老师在鸟的天堂拍的照片)介绍:大家看到这许多的像胡须一样的东西,就是榕树的气根,气根的生命力很强,当它越长越长,垂到地面时,伸入泥土,就形成了枝,枝上再生根,根再形成枝,就这样横干直枝相连,盘根错节,所以——
生: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
师:你们知道它究竟有多大吗?
生:摇头。
师:和会场相比,相当于20多个会场。
生:赞叹“哇”
师:把你的赞叹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出来。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难怪作者这样赞叹——
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还有哪里具体写出了“大”?
生:“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因为树很大,所以树枝垂到了水面。
生:树枝卧在水面上,这个“卧 ”字让我想到了我曾见过的巨大的“卧佛”。
这棵树就像一个巨大的“卧佛”一样,很大,很安详。
师:你能读出这样的安详吗?
生:读。“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一样。”
师:一个“卧“字仿佛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交流:(年代久远,安详,安静、古老……学生:交流感受并把感受读出来。)
师:多么生动、巧妙的一个“卧”字啊,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所以作者这样感慨——
生: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巴金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这株大榕树的勃勃生机,用我们的朗读去再现这文字的生命!
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教学反思:
1、重视“读”的训练。
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不同要求的读书活动。根据教材特点,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精心地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
2、突出了语言文字训练。
学生表现出有一定概括、分析能力。紧扣训练重点,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推敲、品析,使学生理解了其含义后,最后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片段二:
师:(出示一组实地拍摄照片)看,那儿的鸟生活的多幸福,每天早、晚都有成千上万只鸟飞进飞出,场面颇为壮观,还吸引了不少前来菜馆的游人。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
生:写。
师: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交流。
生1:在南国有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遮盖住整个小岛,独木成林,那树叶绿得发光,绿得发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哪儿冬暖夏凉,是我们生活的天堂啊!
生2:我发现了一个天堂,那儿依山傍水,丰衣足食。一株树就是一片林子,周围很静,人们善良…… ……
师:就在你的召唤中,一只鸟飞来了,两只鸟飞来了,千百只,千万只鸟飞来了。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成了真正的——
生读:鸟的天堂。
师:今天我们没有看到一只鸟,第二天清晨,当阳光照耀在水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的时候,我们再一次来到了这里。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课件出示,学生静听配乐鸟鸣声,音乐和文中描述相吻合,先是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接着越来越多。最后整个树上变得热闹了!百鸟齐鸣)
师: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谈。
师:那是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文学巨匠巴金又是怎样通过文字来展示这种百鸟出巢的生命之美的,请同学们回去后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文章的第二部分,再一次去感受这天下奇观(齐读)——鸟的天堂。
教学反思: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族使者和引导着,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我们不能满足于“教教材”,而应当是“用教材”。我们要“让思想冲破牢笼”,用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教材,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学生的现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强化学生感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22:24 , Processed in 0.1020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