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4-17 18: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积极组织本校教师参加案例评选。
                                                 姜窑 王小军
2#
发表于 2010-5-4 20: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有爱  手中有情
                                                                                         ——《掌声》教学案例
                                                                                            祝站镇姜窑小学  王小军
情景说明:
       “感人心者,莫乎无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掌声》这篇课文写了一个身有残疾的小朋友,在全班同学的掌声鼓励之下终于鼓起勇气,走上讲台有声有色地进行演讲的动人情景。课文非常感人。文章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利用角色置换,让学生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深入体会人物心理,与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思想的升华。请看一下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英子和她的同学们,知道了英子从一个自卑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自信的女孩,那么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同学们送给她的掌声)
师:那么,同学们究竟送给了英子几次掌声?那又是怎样的掌声?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并且把直接描写掌声的句子划出来。(学生朗读课文,划出句子)
出示句子:
▲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 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你觉得同学们送给英子的第一次掌声有什么特点?请你从这句话中找一找。
生:第一次掌声是热烈而持久的。
师:你知道什么叫热烈而持久吗?
生:那些掌声的声音很响亮。
师:那些掌声很响亮,这就是热烈的掌声。带着你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还有其他理解吗?(生读句子)
生:持久就是拍了很久的意思。
师:掌声拍了很久很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掌声的声音很响亮,又拍了很久很久,这就叫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来,让掌声来得热烈而持久些吧,读!(全班齐读)
师:还有什么特点?
生:掌声来得突然。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骤然。
师:来得很突然,一下子就来了,这就叫骤然。来,让掌声来得突然些吧,读!(全班齐读)
反思:
    本环节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同学们第一次送给英子的掌声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显现出来。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声中包含的意义,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片段二:
师:同学们,此时的英子就和你们一样,她不想上去,可是又不得不上去,非常犹豫。那你们觉得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生1:我觉得她的心情很难过。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生2:我觉得她很痛苦。
师:请你读出英子的痛苦。(生读)
生3:我觉得她很无奈。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生读)
生4:我觉得她很矛盾。
师:请你读出英子的矛盾。(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
师:噢,可怜的女孩,疾病不仅带走了她的健康,还带走了她的自信,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英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矛盾,多么痛苦!她战胜自己是多么艰难!所以英子才会如此犹豫。但是,英子最终还是作出了一个和我们很多同学一样的决定,她站起来了!请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全班齐读)
(出示句子:▲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坐在英子的旁边,你会怎么做?
生1:我会给她掌声。
生2:我会给她微笑。
生3:我会告诉英子,英子,你真棒!
师:对呀,此时同学们的鼓励对英子而言是多么重要呀!所以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
(出示句子: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全班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反思:
      本环节我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学会读书,在读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在读中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并落到实处。

片段三:
师:同学们,你想用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生1、英子,你是最棒的。
生2、英子,我们从来都没有看不起你。
生3、英子,你一点都不比别人差,不要那么自卑。……
师:让我们把同学们对英子的这份鼓励与肯定通过朗读再次传送给英子吧!(全班齐读)
师:这掌声是鼓励、是关心、是尊重。我们读懂了同学们掌声里的含义,英子读懂了吗?(读懂了)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师:此时的英子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想象说)
师:英子多么感动啊!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引读)——生结读: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此时,同学们又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学生想象说,教师随机点评,并板书:赞赏 肯定……)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同学们对英子的赞赏与肯定吧!(全班齐读)
师:英子再一次读懂了同学们的掌声,她(引读)——
(出示句子: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生: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此时,有无数的话语在英子心头涌动,她想说——(学生拓展说话)
师:是啊,英子对同学们感激的话语千千万万,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英子只是向大家——(全班齐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师:还是那个一摇一晃的走路姿势,可因为同学们的掌声,此时英子的心情已完全不同了。让我们把英子不同的心情用朗读来表现吧!
反思: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本环节我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交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生命互动,创造出闪动着灵光的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但是从故事背后所表达出来的,对残疾少年面对生活坚强勇敢的精神的赞美,以及同学间纯真的友情的描绘,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够体会到的。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对于身患残疾的小朋友在生活与学习中会有多大的困难,需要用多大的努力去克服,他们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体会到的。再者,由于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造成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周围的人或事,对学生来说,要能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样一种同学间的互相支持与鼓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学本课时,我注意到以下两点:  
一、以读代讲,角色转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转换”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用灵活引读唤情,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英子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谁也愿意把这第二次掌声送给英子?引导学生读读课文,再通过教师的评价:你的掌声使英子更有了信心,我听出了你对英子的肯定与赞赏,我们一起把掌声送给英子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再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英子,你此时最想说什么?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有人说:“每篇课文,都是浩瀚语文海洋中的晶莹剔透的珍珠,一篇美文就是一个闪光的情感瓷片。”愿浓浓情感成为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绽放出珍珠般夺目的光彩!
3#
发表于 2010-5-11 07: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评委,您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8:22 , Processed in 0.1147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