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0-5-8 09:27:04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51-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51-1-1.html

             告   白
1,拜托坛友们让美术老师看看上面的链接。可继续报课/上传美术案例。

2,按原公示承诺,5月10日下午4;00前,由评委之一的李红亮同志在此发帖公告区评选定之送市案例篇目,作者作必要的修改,打出纸质文本,补交20元收评审费。
          [管季超信托评委们,不介入评委会评审,只作为评委后勤服务的工作]

3,本帖区评案例上传截止期为5月9日,逾期不候。
92#
发表于 2010-5-8 10:42:18 | 只看该作者
          读中悟理    读中悟情
                                                         毛陈何庙小学     胡仕芬
                                    ——《酸的和甜的》第二时教学片断与反思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讲的是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课文借助连续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他们的心理,再把体会到的有感情在朗读出来。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狐狸在葡萄架下干什么?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生:“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出示这句话)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第一幅图画,你能看出什么?
  生:狐狸流着口水,他想吃葡萄。
  生:狐狸一只脚翘起来,一只手伸着,他很想摘葡萄吃。
  师:谁能把狐狸很想摘到葡萄吃的心情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狐狸够不着葡萄一定很着急。
  师: 能想象一下狐狸着急的样子吗?
  生:狐狸使劲撞葡萄架,希望葡萄掉几颗下来。
  生:狐狸跳起来去摘葡萄,可是还是够不着。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谁愿意来给大家表演一下狐狸着急的样子。(学生上台表演)
  师:你表演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带着着急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全班齐读)
  师:狐狸这么努力想摘到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生:他会很失望。
  生:他一定很失落。
  师:是啊,狐狸是多么失落啊!谁能带着这种失落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出示: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指一名男生朗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比较流利,但是没把狐狸失落的心情读出来。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让这名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让我们感受到了狐狸的很失落的样子。
片断二
  师:这时来了一只小猴子,它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自然段。(读后指名学生说)
  生:“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师:看看“串”字,想象一下它像什么?
  生:像糖葫芦。
  师:“串”字那一竖像什么?两个“口”又像什么?
  生:那一竖像穿葫芦的扦子,两个“口”像两个糖葫芦。
  师:想一想生活中,“串”字还像什么?
  生:像一串珍珠项链。
  生:像羊肉串。
  师:这句话里“一串串”和“一串”有什么不同?
  生:“一串串”表示有很多串葡萄,“一串”表示就只有一串葡萄。
       (课件出示两幅葡萄图,学生填空后读:一(     )葡萄          一(       )紫红色的葡萄)
  师:小猴子看到这么诱人的葡萄,是怎么做的?
  生:他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师:比一比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 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          (指名学生读这两句话)
  生:我觉得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生动、形象。
  生:有了这个“迫不及待”让我更觉得小猴子看到葡萄就忍不住想吃。
  师: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吗?
  生:小猴子想吃葡萄都等不及了。
   生   :小猴子很急切地想吃到葡萄。
  生:小猴子想吃葡萄一秒钟都不愿等了。
  师:小猴子心里很着急,一秒钟都不愿等,那么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话吧。(指导学生朗读)
  师:你有过迫不及待想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吗?
  生:天气很热,我迫不及待地想吃雪糕。
  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生日蛋糕,我迫不及待地想吃蛋糕。
  生:我口渴了,迫不及待地想喝水。
  师:春天到了,小草迫不及待地——
  生:从泥土里钻出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对“迫不及待”这个词理解得比较深刻。
片断三   
   师:小猴子听小兔子说葡萄不能吃,他是怎么做的呢?先自由读第5——7自然段,再请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生读第6自然段,老师读第7自然段。   
   生:小猴子听了,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师:读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出示: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吃起葡萄来。)
   生:第二句中的“大口大口”让我感觉葡萄很甜,很香。
   生: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葡萄一定很好吃。
   生:小猴子吃得很开心,吃得很香
   生:小猴子吃得津津有味。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觉得小猴子吃得津津有味。
             (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大口大口的读音)
    师;谁来演一演小猴子大口大口吃葡萄的样子?(学生上台表演)
    师:你们大口大口地吃过东西吗??
    生:我肚子饿了,我大口大口地吃饭。
    生:妈妈买回一挂香蕉,我大口大口地吃香蕉。
      ......  
   师:小松鼠和小兔子见小猴子吃得这么开心,也尝了一颗,是什么味道?
   生:啊!真甜。
   师:比一比,看谁能读出甜的味道?(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都能读出自己的体会。
   师:小兔子和小松鼠真不明白,这么甜的葡萄,狐狸为什么硬说是酸的呢?你们明白吗?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然后告诉他们。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生:狐狸是自己很想吃葡萄,可就是够不着,他又不想别人吃,就说葡萄是酸的。
   生: 狐狸是很狡猾的动物。
   生:他们应该摘一颗尝一尝,如果是酸的就扔掉。
   生 :遇到事情要亲自去尝试,多动脑筋,不能别人一说就相信了。
              ......
反思:
    1.朗读想象,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所以,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这节课上,我立足于文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他们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读、指导读、齐读、比读,男女同学分别读,感悟后读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读好描写小狐狸、小猴子等语言、动作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自解、自悟,培养语感,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小狐狸、小猴子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作好铺垫。
    2.品词析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深刻理解词语的意思,对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有重要作用。而二年级学生属于低年级,对词语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这节课里,我从读准字音入手,启发学生反复揣摩词语的意思,深刻理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看图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词语,积累语言,如“串"像“糖葫芦”,像“一串项链”,再利用两幅葡萄图片的课件,理解“一串”和“一串串”的意思,使字形形象化,教学效果明显。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时,通过造句练习运用词语,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了两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和说话训练,这种精雕细刻式的阅读和讨论,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深刻地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理解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妙处。
   3.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语文课中如何指导学生主动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升华学生情感的好方法,它能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究知识。这节课里,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会到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乐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的,这时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93#
发表于 2010-5-8 10:56:08 | 只看该作者
94#
发表于 2010-5-8 17:15:22 | 只看该作者
                                             孩子的语文   
                                           ——《风筝》教学案例与反思
                                        孝南区中山小学 孙容丽

【情境说明】
    这篇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http://xnjyw.5d6d.com/thread-21802-1-2.html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中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我以为,文中最美的就是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真情实感,怎么才能让这份真情流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快乐着风筝的快乐,憧憬着作者的憧憬,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希望引领孩子们走进充满情趣的语文世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文课堂,让语文真正属于孩子。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他们为什么要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呢?
生1:写上名字,如果风筝丢了,好找一些。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
生1:因为平时我妈妈总是让我在自己的东西上写上名字,这样丢了就好找一些。
师:这是一个理由,那作者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呢!让我们再来好好读读书。
(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
生2:风筝是他们精心做的,他们写上名字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这个风筝是他们做的。
生3:我不同意你的看法。风筝飞上了天,上面的字谁能看得见呀?
师:是呀,这位同学说得有理,我建议先解决别问题吧,也许在解决其他问题中,我们会得到启发,好吗?那么读了这一段,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疑问?
生:他们是要做个蝴蝶风筝,为什么要起名叫“幸福鸟”呢?
师:是呀,这的确有些奇怪呢!
生:鸟比蝴蝶飞得高,他们想让风筝飞得高,所以叫幸福鸟。
师:有道理。那我觉得叫“幸福鹰”能飞得更高。
生:不好,老鹰太凶了,没有小鸟可爱。
师:哎呀,还是你考虑得周到。看来,孩子们通过给风筝起名字是想表达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那么,“幸福鸟”这个名字还表达了他们的什么愿望呢?
生1:表达了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幸福。
生2:啊,我现在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风筝上写名字了。因为这是一只“幸福鸟”,把名字写在上面,就能带给他们幸福。
生3:我还要补充一点,等风筝做好了飞上了蓝天,那些名字就代表了每一个人,虽然我们人没有翅膀,可是写上名字,风筝就可以带着我们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了。
师: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在孩子们的心中,这哪里只是一只风筝,这分明就是——
生1:这是一只能让他们展翅高飞的“幸福鸟”。
生2:这是一只能带给他们幸福的“幸福鸟”。
师:小朋友们精心做出了风筝,孩子们憧憬着幸福,全身心都充满了快乐。让我们读出作者这份快乐心情。(学生激情朗读)
评析本片段的教学,抓住“为什么他们要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似乎平常处设疑,引导学生经历反复读书的过程,在读中质疑,在读中体会,并结合个人的经验体会,在思想的相互碰撞和多元对话中升华认识,真正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诵读和思维能力。)
片段二:
师:用心地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幸福鸟”在天空中翩翩起舞。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
生:“幸福鸟”是这样在跳舞的
(生边说边用手势比划)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吗?
生1:在一阵微风中,“幸福鸟”轻盈的舞动,美极了!
生2:一只小鸟飞来了,对“幸福鸟”说:“我们一起跳舞吧!”
师:从你么的描述中,我感受到你们的心也随着“幸福鸟”一起舞动。真好,你们还看见什么了?
生1:我还看见了那些孩子在拼命地奔跑。
生2:我听见他们在快活地喊叫。
生3:我还听见村里的大人在一旁夸他们放得这么高!
生4:我觉得作者应该把这里的“快活的喊叫”改成“快乐的喊叫”。因为,前面第二自然段里“我们依然快活”用了这个词,现在又用这个词就重复了。
生5:我不同意,我觉得用两个快活能更加体现我们的快活。
生6:我也认为不能把快活改成快乐,快活和快乐是不一样的。
生7:不对,快活就是快乐的意思。
师:那你们认为快活和快乐有什么区别呢?
生:我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很多亲戚,还有许多小伙伴,我感到特别地快活,我觉得快活比快乐更快乐。
师:那你觉得用快乐还不能表现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是吗?
生:是的,他们放风筝的时候拼命地跑,快活地喊叫,那是比快乐更快乐的快活。
师:听明白了,在你的心里,快活的感觉是不能用快乐来表达的,那你就来快活地读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师:你们放风筝的饿时候也是这样拼命地跑,快活地喊叫吗?
生1:是的,我跑得越快风筝飞得越高。
生2:我和爸爸一起去人民广场放风筝,我们的风筝飞得可高了。
师:累吗?
生2:不累,要不是后来妈妈非要我们回家我还想玩呢!
师:读着作者的描写,听着你们的讲述,让我想起了我小时侯放风筝的情景,真的是非常快活。现在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去放风筝,那就让我们读吧!读出风筝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读出我们心底的快活吧!
评析想象,既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感悟的途径。在老师“情境想象”的点拨下,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的翅膀时,抽象的文字立刻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了烙有学生各自不同生活体验的动感形象——这一切,既是孩子们生活的还原,又是他们自我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是对文本的生活解读。特别是学生对“快活”的讨论,更让文中的小朋友和现实的读者小朋友,在各自实践的感情中,达到了心灵的相通和情感的融洽共鸣,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创建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语文课堂。)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的语文应该是儿童自己亲历的体验,儿童的语文应该由儿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表达独特的感受,儿童的语文应该洋溢着浓浓的儿童情趣。《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想象,不同的情感反应,这些都是文本所期待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得那么动情,说得那么精彩。更不能功利地对那些优秀的学生大加赞赏的同时,将另一些学生打入冷宫。在这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在风筝上写上名字是为丢了好找时,很显然,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但来自孩子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我没有马上否定他说得不对,而是让其他同学也来说说自己的体会,随后带领孩子们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给风筝起名叫“幸福鸟”?风筝不见了“我们”为什么那么伤心?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到“幸福鸟”?其间那个学生说风筝代表了孩子们的幸福,他们写上自己的名字,是希望自己能幸福。我想:如果一开始就指出那个孩子说得不对,也许在后来的学习中,他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更不会有勇气主动表达了。每个学生的幼小心灵都渴望教师的关注与赞赏,语文教学要有等待孩子成长的耐心,要鼓励每个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的语文,才能真正属于每个孩子。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95#
发表于 2010-5-8 18:03:08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11315-1-1.html


工作全程播报/接受各方监督。
96#
发表于 2010-5-8 19:18:11 | 只看该作者
                          感悟时间,体验成功
                             --------《和时间赛跑》教学案例
                                      西河镇道店小学    胡丹

【情境说明】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
     课文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是学生在阅读时获得这一启示,引导他们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片段一:
师:时间是人们永恒谈论的话题,有人曾赞美道:时间是君子,时间永远说老实话。有人却反驳道:时间是无情的,永远是吞噬一切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无不体现时间的公正性:抓起来就是金子,抓不住就是流水。今天这节课呢,我们也要和时间谈谈心,和时间交朋友,还要和时间赛跑。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作者为什么偏偏和时间赛跑?
生2: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呢?
生3:时间又不是人,“我”又为什么和他赛跑?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很佩服大家。好,下面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可以发现最突出的你。
(评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先让学生看题目提问题,再根据问题读文,学生很快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再加以恰当地,合乎实际地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片段二:
师: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和时间赛跑?
(小组讨论,交流评议。)
生1:外祖母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时间的短暂与无情。
(师可借“如果时间能停下来,外祖母会去世吗?”这一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领悟外祖母去世是因为时间的短暂。)
生2:爸爸的一席话更让作者感到时间的短暂与无情。
生3:时间过得飞快,作者想与时间比输赢。
师:时间又不是人,“我”又为什么和它赛跑?
(小组讨论,交流评议。)
生:作者明白了时间的宝贵。
师:从那些地方看出来?请读读5—8自然段,然后画出作者明白时间宝贵的句子。
(师出示课件,细读体味四个句子: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3、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生1:“光阴”是指时间,“金”是指“黄金”“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说明时间的宝贵,金钱永远买不到的。
生2:光阴就像射出的箭,速度非常快,过日子也像织布的梭子一样,也很快,比喻时间过得非常快。
生3:第三个句子的意思是时间一旦过去就永不复返,昨天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到昨天,小孩长大了,就再也回不到童年。
生4:今天的太阳和明天的是不同的,今天过去了,今天的太阳再不会出现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大好时光,不能让它们白白流失,时间一去不复返。
师:通过读课文,解决疑难问题,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时间十分宝贵。
生2:时间在流逝,一去不复返。
生3:浪费了时间会后悔莫及。
生4:我们要珍惜时间,争取时间。
(评析: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充分给自主权,形成交流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学生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初步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应珍惜时间。)
师:的确,今日事,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时间太宝贵了,值得我们珍惜,我们更应该去争取。
(师板书珍惜,争取。)
师:那到底要怎样珍惜时间,争取时间呢?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找到作者和时间赛跑的段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纷纷举手)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呀,你们就随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吧。
(众生齐读)
师:我觉得你们读得都很好,不仅仅是因为整齐,而且更多的是因为你们读出了一种欢快的心情。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读吗?
生:因为读者跑赢了时间,他非常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正如作者所说的“每一次比赛时间,我就快乐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下面你就是作者,请你微笑着来读,把那种喜悦自然的流露出来,谁愿意把你最美的时间奉献给大家?
(让学生再次在朗读中体验作者跑赢时间的愉悦心情)。
师:同学们喜欢这个段落吗?
生:喜欢。
师:看来同学们都愿意享受成功的欢乐。这是一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哲理的散文,你还喜欢那个段落,请读一下。
生1:我喜欢读九、十自然段。
生2:我喜欢爸爸的话,我给大家读一下。
生3:我喜欢第一、二自然段。
师:太好了,老师与你不谋而合,你真是我的知音。
师:能谈一下为什么喜欢吗?
生:外祖母的去世,使我感到悲伤,那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哀痛,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心酸。
(评析:师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读、指导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悲痛的语调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验做着悲痛的心情以及时间的无情。指导朗读九、十自然段时,读的语气要稍慢,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和与时间赛跑的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和时间赛跑”一文内涵深刻,三年级学生要能深入地理解它是有难度,但是要引领得好,理解文本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教学中我先找准切入点,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看题目提问题,根据问题读文。学生很快大概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明白了作者和时间赛跑是因外祖母去世触动了他,最后跑赢了太阳。明白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引领学生入情;进入文本,之后,再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惶恐,对跑赢时间的喜悦,直到最后对珍惜时间的慨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反思我的教学有令人惋惜之处:《文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我虽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习,随着探究问题、理解问题的深入,我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个性朗读----发现问题时读,理解内容时读,体会情感时读。通过这些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朗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明理、悟情。
     兵无常势,教无定法,我会和时间赛跑,争取教学上的更大进步。
97#
发表于 2010-5-8 21:03:59 | 只看该作者
整体把握文本  凸显学生个性

———《触摸春天》教学案例与反思

孝南新铺学区
王淑恒


情景说明: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在这一组以“热爱生命”为主体的课文里,《触摸春天》真切描写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而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活的思考也缺乏经历,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来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把握文本整体后,通过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再用融入了自己理解和情感的语言去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呈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认知。

【片段一】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板书:春天)
师:春天来了,你怎么知道的呢?
1:我看见柳树长出来嫩绿的叶子。
2:我看见燕子回来了。
3:我闻到花香了。
5:早上,在上学的路上,我感觉春风在抚摸我的脸。
师:我们小朋友感受到了春天,因为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美景,听到了春天里的鸟鸣,闻到了春天里的花香。可是,今天,有位小女孩却在触摸春天,她在怎样感受春天呢?(板书:触摸)
1:触摸就是用手碰,用手摸。
生2:触摸春天就是用手摸春天。
师:你们觉得课文题目这样理解准确吗?(生摇头,但又满脸疑惑。)
师:课题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的,春天能摸吗?读读课文,让我们去找找答案吧。

【评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怎样在阅读的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呢?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先谈谈自己感受春天的方式,教师再呈现课题,组织学生讨论课题的含义,让学生发现不同于他们的感受方式,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片段二】研读:“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呢?
1:这真是一种巧合。
2: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盲童要想捉住一只蝴蝶是非常不容易的,安静却将蝴蝶拢住了,这样的事情的确出人意料。
3:盲人虽然失去了视觉,但他们的听觉、触觉要比正常人更灵敏,安静把手伸出去的时候,一定非常快、非常轻,轻得连蝴蝶也没感觉到。
师:哦,你说的应该就是“悄然合拢” 。(边说边动作演示,板书:拢)
4:这种出人意料,不可思议的事情真是奇迹。
5:这个“奇迹”应该是安静身上所特有的“神奇的灵性”。
师:说得真好,你能说说“神奇的灵性”到底是什么吗?
6:可能是指小女孩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神奇的力量。
7:小女孩整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她的身上一定也是花香浓郁。她就像一位花仙子,蝴蝶也愿意和她做朋友。
8:就是小女孩对春天的热爱,她热爱春天才会每天在花园里流连忘返。
师:安静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使她像一位花仙子一样成天在花丛中流连忘返,蝴蝶也心甘情愿的落入她的掌心,这是一种神奇的灵性,这是一个奇迹。你能把这个奇迹用声音来告诉大家吗?(指名读,板书:热爱生活)
师:读得不错,你把“竟然”“真是一个奇迹”读得那么重,突出了这的确是一个奇迹。(齐读)

【评析】
     词语的品读教学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触发学生的想象,使他们的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情境。对本句的研读我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生活体验进行了充分的探讨,肢体语言的运用和适时的引导帮助他们透彻理解文本,朗读的设计让学生在深情的朗读中诠释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98#
发表于 2010-5-8 21:04:38 | 只看该作者
【片段三】研读:“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师:安静怎么做的?
1:她张开手指放走了蝴蝶。
2:她在张望。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3:蝴蝶得来不易,她为什么放走蝴蝶?
师:是呀,她为什么又放了呢?来,大家帮帮她。(板书:放)
4:蝴蝶是大自然的精灵,她不想抓住不放。
5:安静知道要爱护小动物。
6:蝴蝶有它自己的生命,安静不想扼杀生命。
师:是呀,蝴蝶也有生命,安静热爱生活,更加珍爱生命。(板书:珍爱生命)
师:你认为张望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7:我认为张望的意思,应该用在正常人身上。安静是盲人,看不见东西,所以不能用张望
8:我觉得可以用张望,虽然安静看不见东西,但从张望这个词中,我可以感受到她是多么想看见东西呀!
师:尽管安静是盲童,但她仰起头来张望。假如你就是安静,你想张望什么呢?
9:我多么想看到蝴蝶长什么样子啊?  
10:我很想看到蝴蝶是怎样飞翔的?  
11:我想看看美丽的花园是什么样?  
12:我想看看春天是怎样的?
师:啊,你们说的真好。蝴蝶飞走了,它是怎样飞的,飞向了何方,安静一无所知,她多么想亲眼看到啊,她多么想像蝴蝶一样自由飞翔,所以她才会仰头张望,她是在用心灵张望。(投影显示:“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评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联系自己的切身感受来理解文本内容,达到情感的共鸣。在这一句的研读上,除了把重点放在了对“张望”的理解上,教师还注重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学生在“抓”与“放”的对比中能更深刻地理解安静对生命的珍爱。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基于这一理念,我在课堂上注重词语的教学,抓住关键词来评析,侧重对词语的理解,注重对词语的体验,关注对词语的感悟过程,让学生在品读中学会抒发情感,把文本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之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内容的深刻含义。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后,我抓住了小女孩“捉蝴蝶”“放蝴蝶”两个具有对比性的动作来深入研读,让学生根据各自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做出自己有个性的反应,这样,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既有他们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又能达成一定的共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中年级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课堂上,我虽然给了学生很多讨论的机会,但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不多,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有很多不同。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要兼顾集体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文本,让阅读教学凸显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2

2.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孙素英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9#
发表于 2010-5-9 07:43:51 | 只看该作者
100#
发表于 2010-5-9 08:21:53 | 只看该作者
     不贪大/不冒进/不急功近利,以谦恭谨慎的态度,扎扎实实把一件件小事做到位。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0664&extra=&page=1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258-1-1.html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883&goto=lastpost#lastpo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9:08 , Processed in 0.07276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