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南区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现场写作比赛》全程实录

[复制链接]
138#
发表于 2010-4-21 11:29: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老师的指教,您辛苦了!
137#
发表于 2010-4-20 20:33:3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所有的贴子,对管老师认真治学的态度深为敬佩,
       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队伍中藏龙卧虎,有很多同行值得我们去学习.
136#
发表于 2010-4-20 20:08:1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教我们学校三至六年级的英语.

      二零零五年十月去做了声带息肉手术,医生说最好别教书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没动摇我想继续当老师的愿望.
       我其实经常去听语文老师的课,我不想把语文丢下.因为上英语很累,带的班级又多,学生成绩很难提高,这是我目前感觉最困惑的。

     这七八年都在教小学英语,英语课也带给我很多快乐.
     孩子们学得开心是我最高兴的事,孩子们愿意跟我交流让我觉得与学生没有距离,跟他们以朋友的身份在一起时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充实。
135#
发表于 2010-4-20 19:55:2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管老师的指教,我以后一定尽量按您说的那样做。
       我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还差得好远啊!
       记得小时候作文都是爸爸帮我理好提纲后再自己去写的.那时觉得作文是令我最头痛的事.
         后来上初二是是我的语文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我对作文才不那么害怕了,我现在还记得那位老师呢!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5:15:16 | 只看该作者
赛事结束,思考延伸; 赛事结束,友情加深

——与参加《孝南区小语教师现场写作比赛》的三汊学区七位同志聊天

(赛后聊天系列之六)


老师们好!
     又在网上见面了!
     今天,我想邀请咱们三汊学区的七位同志一起聊聊天。


     这七位同志是:镇小丁琛老师、镇小教导主任胡雄艳同志、镇小王红莉老师、镇小王敏老师、李巷小学江秀丽老师、草店小学李树平老师、草店小学李进鹏老师。
     把我算在内,咱们这八个人,按年龄由大到小排列,树平兄52岁,我的大哥大;我跟在后面,47岁,也是“奔五”之年了,幸老而未朽。其他六位同志依次为36岁、35岁、34岁、31岁、29岁。进鹏小兄弟最小。
     五0后,六0后,七0后,都凑齐了。这三个年龄段的人目前是小学教育界的主体力量,尤其是“七0后”、“八0后”,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是中坚力量。


    我的母亲是1947年参加教育工作的老教师,离休前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先后在汉阳、肖港、祝站、三汊、毛陈、东山头任教(那个年代的公办教师是全县范围内调配的,许多在农村工作的老师并不想进城,因为在农村生活可能比城里还更容易养家)。我是在三汊诸赵小学出生的。十三年前我到三汊几所村小去听课,还遇上过母亲教过的学生;在毛陈和东山头也遇到过。我母亲今年86岁,她的学生大多也在六十岁上下了。
    从出生一直到现在,我一直生活在校园内,对教育职业和校园生活氛围的情感,已经溶化到了血液之中。


     当老师算不上最好的职业,因为责任大,很辛苦,工资不高,福利待遇差。但是当老师也不算很差的职业。假如能把书教好,又幸运地碰上了一个心胸宽广、爱才惜才的好上司,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好的“小环境”中,也蛮自在,偶而也有其他行业并不能享受的快乐。
     既然教了书,当了老师,总是要尽量干好!一是因为不好好教,教不好,对不起家长的期待;二是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快乐就少,脸上无光。
     人之可贵,是因为人有一种自我价值的认识。爱名惜名,是理所应当的。
     评职称时,为什么老师们在乎职称高低呢?对工资的增长有指望倒不一定是唯一原因,“面子”上的考虑肯定也是有的。说出去好听不好听么!
     我偷着观察了一下,在场面上要是介绍某些先生官衔,伙计们腰挺得都直些,仿佛一封了官衔,立马学问也长了三分呢。
     中国是个“官本位”主义绵延千年的国家,你要人不爱虚荣,不想头上顶着其实毫无用处的帽子,还真做不到!
     不过,咱们在一线当老师的,不能染上这些虚头八脑的臭毛病。咱们得静下心来读我们该读的书,好生备课、上课、改作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平凡与琐屑中,在我们的那间小教室里、讲台上,将职业尊严的旗帜高高飘扬,永不降下!
     教育界是有许多名师的。当了名师,尤其是全国知名的名师,名利双收。其中更有少数名师,成名之后,自求或被迫又当了领导,更是如鱼得水,好生快活。
     对于绝大部分老师来讲,成“名师”只能是梦想,很难办到。当然,也不能人人都有官做。
     争取做个师德好、知识功底比较扎实,认真上课,家长尊重,学生喜欢的平凡的好老师,是完全做得到的。
     把心放进工作中去,舍得吃些傻苦,坚持不懈,还怕做不到吗?
     老师们肯定都有同样的体会:要是背后听到来自家长的一句发自内心的赞许,那是比热天里吃冰棒、冬季里烤电热炉、瞌睡时有人送枕头……还舒服的!




     闲话说了不少。回头还是想谈谈这次《现场作文赛》咱们三汊七位同志的赛卷。
     树平兄大我几岁,就不评了。哥哥在上。
     剩下六位,最大的也要小我整十岁。我就不讲客气说直话了哈。

         ——与丁琛聊天:
     你的汉字书写是最工整易认的。你比我的书写习惯好!我有时写字是瞎画一气,只让自己认得。
     你说你“在生活中与书法老师、数学老师、音乐老师交流多,受到的启发很大!”
     我完全相信你的话!因为我也是这样的体会。
     在我的一万多册藏书中,涉及纯语文教学的很少,百本上下吧。书法理论、美术教育类的书有5000多册;思维科学方面的书有至少100本;语言学的大学教材我都收集了不下十种……触类旁通,我想信这个成语有哲理在。
    我和经常在一起的搞语文的同行13年中谈业务问题的时间加起来不会超过1小时。但与黄陂农村一位初中美术教师打手机第一次通电话就打欠了电话费。我邀请他在《教师之友网》上开了专栏,你们可以看看。
     谈朋友是“异性相吸”;交共学之友,也是要“各村各有各村的高招”,人有我无,我有人精才对咱们有吸引力呵!
     我赞赏你多与“非语文学科”的老师交流,从“跨学科”中得感悟的智慧。


     顺便提一句:我请周雄同志来作复审终评评委,他把你的赛卷“刷”到二等奖中。其实你完全够格评一等奖。
     夫妻同在一校,他对自己的家属要求更严些。我猜他是这样想的。

         ——与胡雄艳聊天:
     只有一句话:上次与周雄校长同在肖港镇小时,我借给他一本绿皮的校本教研好书,你等他看完后也看看,然后记得还给我。
     上学期我把这本书借给陡岗中心小学何校长看,也不知他有没有时间来看,校长们要参加的会太多!上个月去时,我从他抽屉中取回了。

          ——与王红莉聊天:
      红莉老师的赛卷我细看至少四遍!
      红莉老师真是把心思全放在教学上了!一定会有更大的成绩的!
      再努力!!

          ——与王敏聊天:
     你文中提及的姚少云同志我很熟悉。对她的印象是办事干练,爱学习。

          ——与李巷江秀丽聊天:
     秀丽老师还没有电子邮箱,不知李巷小学有没有教信息技术课的老师。
     如果有,我希望信息技术课老师朋友们要多帮助指点一下咱们的小语老师如何上网、如何发邮件,这应该是你们的义务呵!
     假如秀丽老师要参加这次《全市1-6年级小语教学案例征集》的区评,实在不方便的话,就用传统的寄信方式寄给我吧。
     我来想办法上传!

         ——与草店李进鹏聊天:
     与进鹏很熟了!话说得更直些!
     你的字写得太小,没有好生练过,要向丁琛老师学习!男将写字不能输得女将!
     细看过两遍你的答卷,从中读出了认真,也读出了似乎还“不那么自信”。
     我说得对吗?
     业务上的自信从何而来?
     从学习积累中来!从不断的反思中来!从见贤思齐奋起直追的努力中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先吃谷,吃饱,还怕下不出双黄蛋来!


    老师们忙,今天先聊到这儿吧!

    代问董光红、李学高二位先生好!

    向两位先生致敬!





管季超于赛后第七天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4:30:55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21151&goto=lastpost#lastpost



拜托拜托拜托各位

请您点击上面看到后请美术教师看哈。。。。。。。


不再另通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3:47:28 | 只看该作者
不同教师境界不同[z]
    教师职业精神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意义,在我看来,教师可以分为四类:充满激情的教师---他们通常是满怀激情的年轻教师,但这激情往往是带着几分学生气的。这类新教师想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可惜的是,现实往往不似想象中那样简单。当他们真正遇到挫折的时候,才会思考有关教师职业精神的问题。对他们而言,教师职业精神的概念是激情而又模糊的,但他们职业精神的可塑性是最强的。

    得过且过的教师---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或许他们觉得自己有了资历,不免吃起了老本,在工作中固步自封起来。这类教师常感叹职业的枯燥乏味,倦怠之情溢于言表。什么“德智体”,什么“尊重学生的主体”,什么“原生态”……统统漠不关心。

    这种教师需要正面的激励、引领,促使他们提高人生境界,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资历丰富的名师---他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拥有许多的成绩和荣誉,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是真正的师魂。

    入错行的教师---这类教师根本不热爱教师职业,他们觉得教师不能挣大钱,还得天天千篇一律的对着一群毛孩子。可他们也没有辞职的勇气,成天浮躁不堪。

    更有甚者,利用学生为自己“谋福利”。学生是自己赚钱的工具。尽管这种人是极少数的,但他们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也耽误了学生。

    无论您是哪类教师,只要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铭记拳拳的爱心、强烈的责任心、执著的进取心,这些永远是我们教师职业的灵魂精神。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3:46:40 | 只看该作者
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z]
     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却能走上知名的“百家讲坛”,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当中央电视台《人物新周刊》的主持人问纪连海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时,他说,自己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来做。在他看来,工作有两种:一种是职业,一种是事业。而当中学教师就是他的事业,而不是职业。

    一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说,把职业当工作,往往一事无成;把职业当事业,往往成就非凡。

    的确,如果你把职业当职业,你想到的就是一份工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就是挣钱养家……你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待遇不公、升迁无望等而生出诸多的怨言和愤懑,也会有不如意、不称心的感觉。于是你的工作就变得无奈、被动、消极,即便快乐也痛苦。

    而当你把职业当作事业时,工作便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会愿做、想做,会有强烈的求知、求好欲望。在工作中,你就会主动开拓、奋发进取,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

    你不会为得失所困,不会为名利所累,也不觉得有工作之苦。一切不顺利你都会坦然面对,你的生活也就处处充满了阳光,其结果自然与前者大相径庭。

    当你只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任务的活动时,这就是一种“打折扣”的教育。你没有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上升为较高的事业追求,当然也就谈不上对这一职业的忠诚。

    教师只有把职业当事业来追求,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用事业精神支撑自己,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3:41:01 | 只看该作者
中年教师潜能如何激发[z]

    一般说来,中年教师是青年教师羡慕的对象,他们大多是学校领导眼里的骨干,是家长们比较信任的教师。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中年教师抱有“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思想,他们不再想着调动,不再考虑晋级和晋升,工作主要靠经验和惯性。笔者认为,要改变这部分中年教师不思进取的状况,除了这些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各方面素质外,更需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以激励他们发扬优势,发挥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强化对中年教师的专业引领。中年教师从来都不缺实践,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所欠缺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相结合,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变和行动创新。为此,学校应该下大气力采取校外延伸、校内培训的办法,让中年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一方面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采取开讲座、论文评改、参与研讨、当面对话、网上交流、阅读资料等多种方式对中年教师进行指导,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派遣中年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加强中年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以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给中年教师提任务,压担子。事实证明,有压力方能有动力,有任务方能彰显行动中的实力。学校领导在多关心、多支持中年教师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实际对他们提出适当的任务和要求,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近年来,我们学校通过成立中年教师智囊团和导师团,激发中年教师的工作动力。智囊团主要对学校决策提供各种资料和建议,不定期组织活动;导师团则是周周都有活动,每位中年教师都要收一两位青年教师做徒弟,从备课、上课等多方面指导青年教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对导师团的工作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让中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在互助互学中共同进步。

    建立起中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针对一些中年教师职称较高、缺乏前进动力的现实,学校可实行校内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依据每个教师的工作实绩、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选拔出一批学校首席教师、教育名师、骨干教师等,实行动态管理。对首席教师、教育名师和骨干教师,除了精神激励外,还可按月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促使中年教师再上一层楼,进一步提升中年教师的工作绩效和职业成就感,持续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0 13:40:22 | 只看该作者
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z]

     最近笔者在课改试验区就新教材的使用状况作调研时,和一些教师作了交流。对于课改,教师普遍反映负担加重。个中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外,教师专业素养差、不适应课改是负担加重的重要原因。教师的专业进修状况令人担忧,尤其使我感到迷惘的是相当一批教师不会上选修课,对一些选修课教材难以把握。以语文学科为例,很难相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阅读《史记》会有困难,也很难相信高中教师会公开表示对唐诗宋词“没兴趣”,认为鲁迅作品“太难懂”“没意思”。如此低素质的教师却要肩负课改重任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首先思考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课改伊始,应当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作必要的考察,制定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
   
    为了尽可能地把问题说清,我们需要解决这样的疑问:什么是“专业”?学科教学专业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什么专业需要“发展”?……这些问题至今还未能进入多数教师的视野。实际情况是:作为一个学科,现代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还不是很清晰,究竟什么是教师需要的“素养”,目前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答案。
   
    尽管暂时缺乏精确的调查,但是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状况堪忧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教师整体学历的统计数据看,似乎都是合格的。随着高校普遍扩招,本科师范院校毕业生已呈过剩趋势。城乡中小学校教师学历普遍提高,在城市小学,35岁以下的教师持本科学历的比例持续上升。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的是,在大规模的扩招和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相对滞后的矛盾中,高校一些学科教学质量已有所下降。虽然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校在聘用时对师范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仅仅表现为学历方面的要求(尽管大家都知道学历高不一定就能胜任高中教学)。高学历者到中学任教固然是好事,但是必须适应中学教育教学。近年笔者接触了一些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发现他们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比较差,而这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恰恰是师范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江苏省县以下行政单位的学校,随着高中扩招,有相当一部分没有高中任职资格的初中教师开始到高中任教。

    目前教师在业务素养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在笔者最为熟悉的语文教学领域,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教师“教书”但不“读书”。近年我在一些进修班向学员作口头调查,多数教师如实地反映“没有时间阅读”,一部分反映“不知道读什么书”,甚至还有教师不知道本学科有哪些专业杂志。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是阅读的指导者,也就是说,他个人在阅读选择和读书方法上应当“有一套”。然而实际上教师的阅读能力、阅读经验往往并未达到可以作为指导者的水平,如果由他“指导”,则完全可能成为误导。这样的教师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指导功利型的应试阅读。与此相对一些专业素养好、阅读视野广阔的教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质量。
   
    教师自身需要具备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推荐阅读材料要有眼光。学生尊敬教师,他也会注意教师敬重什么样的作者。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读物,与教师有很大关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来自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把最好的、最适合发展学生素养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但是在应试狂潮的影响下,教学畸形发展,教师的阅读引领作用日渐弱化,这种弱化与教师“教书”但不“读书”是有直接关系的。
   
    教师“教写”但不“会写”。许多语文教师没有把提高写作能力当作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许多省市有条例规定,中学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提交5篇论文(含教学案例),其中3篇论文须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或获省市三等以上奖云云。但是这些规定日趋软化,有的省区在特级教师的评选中,对论文质量和数量均降低了要求。也有一些部门趋利而动、收取费用、胡乱评奖或用增刊形式,面向中小学教师发售版面,刊发无价值的文章。为数相当多的教师对评职称要提交论文意见很大,认为一线教师没有必要发表什么论文,他们没有认识到“高级职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教师一二十年没写过一篇像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不能以“工作忙”作为托辞的。在一些地区,部分申报高级职称甚至特级教师称号者所提交的论文令人无法卒读,那些交了评审费就可以获奖、得一纸证书的论文基本靠东拼西凑,有的甚至有科学性错误,有很多文章的语言让人不敢相信是出自于教师之手。甚至有这样的尴尬:教师的一般写作能力还不如学生,曾有中学生作文杂志编辑叹息:学生习作文采斐然,教师的评语却文理不通,不知所云。
   
    教师“研考”但不“研修”。应试教学的泛滥对教师专业发展极为不利。教育界以外人士和教育界内部的外行总把高考看成中学教育的“高、精、尖”,一些教师也自认为带高三毕业班是一种地位,这是极无见识的。这种误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放弃专业发展的机会,把高考评价作为工作上的唯一追求。追求升学率的趋向、落后的考试模式与录取方式,容易形成以表面的成绩掩盖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的事实。目前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还在沿用社会上“成王败寇”的原则,素质较高、教学水平突出的教师一旦通过高考来评价,往往并无太明显的优势,而一些实际专业素养平平的教师通过“狠抓死揪”,其学生在高考中也能获得不低的分数。这就在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以钻研高考为能事而忽视业务修养的教学现状。
   
    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社会偏见、经济原因和应试教学的压力外,教师自身亦缺乏发展意识,相当多的教师陶醉在经验型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的教学经历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更新知识、不观察世界、不接受新理念、不研究新问题、难免一些教师的教学遭到学生的冷眼。同样处在并不理想的大环境中,一些基层学校的教师能积极关注教育教学动态,关注理论前沿发展,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进修的机会。相反,在一些综合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除了对出国进修、观摩感兴趣,其他进修机会则宁可放弃。审视这样的教师队伍,再展望新一轮课改的前景,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

    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契机:课程改革
   
    国家推行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各地陆续开始使用新编教科书,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开始了。毋庸讳言,课改的困难很多,但是如果不改,后果则将是毁灭性的。教师应当以怎样的姿态对待课改?如何在这次改革中抓住机遇?应当有怎样的个人追求?寻求什么样的发展?这些是近一时期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而形成新的观念,只有靠不断地学习与探索。
   
    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专业,主动寻求发展。有发展的意识,才有可能获得发展。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不关心课程改革,不熟悉课程标准,有些教师甚至不熟悉正在使用的教科书,这就很难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教师的专业除了学科专业外,还包括其“教师”这一专业。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做出明确说明。认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40年前的中国正处在“文革”初期,教师连起码的职业尊严都无法保证,根本没有可能进行“严格、持续地学习”。在“文革”结束后的百废待兴时期,教师旧有的知识和技术尚能维持其职业形象、到了教育的发展时期,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发展,那些旧有的赖以维持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已经落伍,于是逐渐有了“充电”之说,“严格、持续地学习”方才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形势的发展需要教师抓住契机,主动寻求专业发展。
   
    教师需要抓住课改契机,在教学中学习。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多年来教学方法上是否有所改进,教学效率是否有所提高,自身是否认识到指导教学的理论修养方面的欠缺等等,只有教师常常就此进行思考,才有可能形成重新启动学习的动力。新教科书的使用也为教师画出了新的起跑线。为什么一些教师对新教材始终难以接受?他未必真的是认为旧教材好,实际上他是反对一切新的、对他的教学形成压力的理念和事物。他非但从不主动探索和研究问题,而且在思想上总是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凡是新的理念、新的教学内容,他往往不加思考地反对。在课改中,这样的教师将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海德格尔指出,教难于学,因为教所要求的是学、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学”本身,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其他。正因为如此,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善于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能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往往取决于他本人的教学素养。课改的关键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适应教学革新的新思维。有经验的教师会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学生的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他们从不主张让学生孤立被动地读书,而是主张教会他们“找食吃”,要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特别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通过广泛阅读,积累感悟,获取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自己应当首先是个“自主学习者”。
   
    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阅读教学的引导上,教师的素养有时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读书者,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有丰富的阅读经验,有坚实的阅读积累,不断有新的阅读发现,他才有可能懂得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建立阅读观念,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阅读教学法。教师是引领者,因为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和理解都有示范作用。
   
    老话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种所谓“一桶水”与“一瓢水”的关系,长期以来得到教育界广泛认同,从发展的眼光看,教师的“一桶水”该是什么样的“水”,则很值得研究。按说这桶水应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行,否则三五年教下来,水桶早就见底了。更何况在新的时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在早期曾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传播速度极快,世界一下变小,大量的信息汹涌而来,学生学逢其时,借助网络,如虎添翼,在信息的占有上,未必逊于教师,他获得信息的方式,甚至有可能超过教师,因而他所需要的也就远远不止是“一瓢水”。语文教师毕竟是有专业知识的人,他在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方面,在审美能力方面,在阅读的选择方面,应当比学生有优势。有朝一日,如果教师不再具备这样的优势,那么他将丧失立身之本。故而教师在阅读积累上若要有新的追求,必须以源头活水作为他的“一桶水”。
   
    教师有相应的文化学术知识,教学中就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也就能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在文言文教学中,这一点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今中学文言文教学还是着眼于考试,重“言”轻“文”,不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学生只能死记文言知识,古文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些别别扭扭的语言现象,古代历史文化在其脑海中依旧是一片空白。如果教师稍有古代历史文化方面的修养,就不会满足于让学生如此学习。在他看来,一篇文言文就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标本,如《左传》中的《殽之战》是史传的经典,真正够得上内容上的“博大”和语言文化上的“精深”,如果仅仅把它作为文言文知识篇章,是极大的浪费。学生在学了《殽之战》之后,如果他能从春秋时代“国”与“国”的战争中看到政治智慧,从皇武子的外交辞令中看到语言艺术,从弦高犒师中看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规模,从先轸的“不顾而唾”看到当时的君臣关系等等,那么学习文言文就会变成一件很有趣的事。又如教《曹刿论战》,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与兵法、战法,学生对“肉食者谋之”及“一鼓作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再如,《阿房宫赋》写给谁看的?为什么会有《五代史·伶官传序》等等,这些远比学习文字知识重要,真正是一辈子受益。有些教师却常常不知道文章好在哪里,只能笼而统之地要学生全背下来了事,等而下之的,则是把这些优秀的文本肢解为“高考得分点”,让学生没完没了地去做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背景和恰到好处的点拨,体现了他的“一桶水”的质量。学生有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感悟能力。这是过去启蒙教育都能做到的事,现今竟然成了难题,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古典文学教学与应用上,甚至远逊于冬烘塾师。这中间有许多原因值得研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一是现今教师不够“专”,二是现今附着在语文上和教育上的东西过多。这些弊端,都需要在课改中逐渐革除。
   
    在新课程教学开展之际,教师要转变观念、轻装上阵,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一同进步。同时,在教的过程中获得专业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之道:勤读多思
   
    教师勤奋地工作,更在工作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发展。在专业进修方面,教师应当比学生更好学。对学生而言,终生进德修业的教师才是值得学习的楷模。
   
    说到教师读书,很多人认为是老生常谈,然而强调多年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找到最有效的教师读书策略。客观地讲,多年的应试教学使当前不少中学教师对本学科的性质、对本专业的作用与专业的发展了解不够,不能适应已经开始的课改。教师应了解教学的历史,加强本专业基本功的养成教育,为构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框架而努力。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应当比较熟悉;对本专业的新理论与探究发现,他应当保有浓厚的兴趣;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他能深入地思考并有可能去研究。这些应当是职业禀赋,也是教师专业基本功的有机组成部分。
   
    目前,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实施“继续教育”,鼓励教师进修提高,并在各级各类考核中落实评价。但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自我更新意识、终身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意识。
   
    面对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面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需要理智地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不能照单全收,只靠别人灌输的思想指导教学。所谓勤读多思,正是为了培养彻底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怀疑,意味着教师对所有的教学行为都能有理性思考与判断。当然,怀疑一切并非意味着要否定一切,而是思考一切。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只有不断地反思,才可能实现最好的教学。教育者首先应当是思想者,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或者不想成为思想者,那么他就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资格,他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同样,他的教学行为也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在这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文,学生也会认为自己的思维没有价值,教育因此也就成为低效甚至是无用的,学校只会培养“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驯服的思想奴隶”。古今真正能成就一番事业的知识分子,无一不具备怀疑和批判精神。故“勤读多思”,正是学习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目标是育人,是教会学生学,这就需要智慧,仅仅会“苦干”的教师对其学生未必能有什么启发。过去的教育不重视“会学”而过于强调“苦学”,教师往往也只是“苦口婆心”地“苦教”,最终把教师的职业贬低为蹩脚的工匠。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教师仍大量地存在并得到世俗文化的肯定。“勤读多思”才能明睿通达。教师聪慧,学生的学习才能愉快。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来自教师教学的过程。能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会把教学当成苦事,他们对教学有一种既热切又理智的期待。课堂永远是智慧者的天堂,优秀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许多一般教师意想不到的发现,那些聪明的办法就如一盏灯启人深思,使学生豁然开朗并举一反三。考察这些教师的经历和习惯,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他们对外部事物始终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关注社会历史,关注政治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科学发现……他们重视阅读并善于思考问题,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学中有价值的发现几乎都与预设无关,发现本身在于偶然。然而如果缺乏积累,也就不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从而与种种有价值的机遇擦肩而过。这个道理不难明白: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经历,有些教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能教出那几百字背后的深层意蕴,而积累多的教师,也许初次接触就能有所感悟。近年国内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大多得益于好读书并富有探索精神。
   
    前面说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靠自己奋斗,教师要把专业发展作为个人的人生追求。同时也必须注意到群体学习发展的优势。在一所学校里,教师应当是一个“读书集团”,从普遍提高教学修养这个意义上讲,在群体中学习获得的进步,往往比个人苦心孤诣取得的成就要高。我们注意到,近年随着网络的发展,教师中形成了一些自觉学习的群体,在这里,一批中青年教师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教学理论的探讨上,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深度,还是阅读的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其效果比送入高校进修或是学位教育更为显著。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没有功利意识;二志同道合。这种自觉学习的形式很值得教师同行们借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05:39 , Processed in 0.07691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