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神舟8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网络原创论文获奖名单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4-16 09:11:59 | 只看该作者
刘延东在科研诚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刘延东
2010-04-0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总装备部、国务院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的负责同志和部分专家学者代表参加的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联合行动,共同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构建良好学术风气,向社会展示科技界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展现科技界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科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际行动。
  一、深刻认识加强我国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
  我国科技界素有高尚精神境界和良好道德操守。新中国60年来,几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心怀崇高理想,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在建设国家、造福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他们胸怀追求真理的勇气,不畏艰苦、不怕挫折,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勇往直前;他们秉持高度的集体荣誉感,密切配合、共同奋斗,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合力攻关;他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科技创新实践中攻坚克难。60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练的伟大精神。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看到我国科研诚信与优良学风主流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毛泽东同志要求在全党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强调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江同志强调科学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科技工作者应该率先垂范,克服急于事功的浮躁心态。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科技工作者树立踏实认真的作风,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勇于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经历磨炼。我们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第一,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于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深远意义。现代化强国首先应当是创新型国家。只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迈进。当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危机中孕育,全球进入了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大国都力求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真正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学术道德和科研诚信作为创新文化的核心内涵,渗透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层面。如果不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影响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摇国家创新体系的根基,阻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
  第二,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研究自17世纪走出传统经院以来,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因此,科学探索往往伴随着荣誉、地位和商业利益,科研诚信问题开始浮现出来,一段时间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和欺诈行为令全球科技界为之震惊。然而,求真求实永远是科学精神的核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注定与科学无缘,缺乏诚信的学术更是没有希望。有什么样的学术品格和氛围,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和人才。正如爱因斯坦所讲:“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没有诚信,就会破坏科学研究的秩序,就会影响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和创造活力,科学事业将无法向前发展。
  第三,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科学发展的历史也是科学精神引领社会进步的历史。科学家是全社会知识层次最高的群体之一,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对社会行为、社会风气能够产生很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但她仍然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其人格魅力令世人钦佩。我国知识界历来被视为社会的良心。近代以来,科技界的优秀前辈以良知良行感召和启迪社会,得到了全社会的崇尚和尊重。今天广大科技工作者同样有责任在社会变革中严于自律,承担社会责任,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先锋和表率作用。
    二、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推动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取得实效
  推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既重视思想认识和诚信文化等软约束,又重视监管和惩治的硬措施;既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又构建长远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科学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
  产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完整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一些人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薄弱,有人甚至利用科研管理漏洞和机制的不完善谋取个人利益。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提升科学道德素质,是解决科研诚信问题的基础性举措,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一要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在世界许多国家,科学道德教育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以此引导学生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突出教育这一环节。要将科学道德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研究生导师更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科研机构、科学组织和相关单位要将科研诚信内容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与思想政治、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相衔接,与科研实践和创新方法教育相融合,与明德楷模、案例警示教育相结合,让学术诚信深深根植于科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
  二要广泛宣传模范事迹。我国科技界曾涌现出大批的先进模范,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带给科技界和全社会深深的震撼和教育,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和学习。比如,钱学森同志的贡献不只是在科学技术上,更在于他忠于祖国、尊重科学、不慕虚名、求真务实的精神。钱老的一生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示就是,诚信是科学家最宝贵的品格,每一个迈入科学殿堂的人都应当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要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宣传他们的坚定信念、执著精神、踏实作风,感染和激励年轻一代,提升广大科研人员的精神境界,从根本上净化学术风气。
  三要发挥科研学术机构的自律功能。科研机构和学术团队要制定道德准则,完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要提高科研活动的透明度,倡导学术争鸣,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公众对科技活动的知情权、监督权,使科学研究始终处于同行的检验、批判和监督之中。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让求真务实成为科技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科技工作者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需要高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学家要有高水平的精神境界。只有坚守爱国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的情怀,才不会让名利动摇诚信。现在外面的世界诱惑很多,但科学界要永远保持一片净土。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科技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要秉持科学精神,对待科学问题始终保持严肃认真、周密细致、精益求精的态度。要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欺诈剽窃等行为,尊重他人劳动,维护知识产权,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学术道德的楷模、社会诚信的表率。
  第二,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体制机制不健全也是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引导学术诚信的良好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一要加快完善开放合作的机制。科学间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新学科、新领域往往是科技创新的前沿,是竞争最为激烈、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潜力最大的高地。目前少数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之间存在相互封闭、分散分割现象,甚至近亲繁殖。这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也可能成为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温床。要制定促进科技系统内部开放的政策,逐步实现研究人员之间、专业领域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开放,建立共享平台。重大科技计划和科学工程要大胆引进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要真正建立起公正、公平和透明的用人机制,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选聘优秀人才。要通过建立一个海纳百川、开放互动的科技工作格局,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
  二要加快完善学术平等的机制。科学研究需要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活力才能迸发,浮躁之风和学术不端行为才没有生存土壤。现在,一些研究机构和学术领域缺乏平等的学术争鸣和批评。我们必须在学术管理、资源配置、人才选拔与使用等方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制度层面上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要扶持和提携青年学者,鼓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求实创新,敢于面对失败。真正的学者是不怕后学超越的,因为只有后人不断超越前人,科学事业才能发展。
  三要加快完善评价机制。科研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国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必须按照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要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基础研究要更加体现鼓励瞄准重大学术问题前沿和自由探索的导向,评价周期不能过短;应用研究关键要看解决了什么重大技术瓶颈;公益性研究要看社会效益如何。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直接的、近期的和显性的价值,也要关注间接的、长远的、隐性的价值;对创新性强的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在评价方式上,要公开透明,接受学术界的监督,以增强公信力。总之,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形成正确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力戒浮躁,集中精力于科学本身,专心致志于创新活动,这样才能造就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
  四要加快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对于科技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支持作用,但科技经费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对基础研究和社会公益类研究持续稳定的支持还不够,而这些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有的项目布局不切实际,申请程序比较繁琐。要根据不同科研活动的特点和经费需要,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有的项目要形成稳定支持的机制,有的项目要形成充分竞争的机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也要强调诚信原则,规范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坚决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决不允许个人或小团体从中谋取私利。
  第三,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力度。
  加强科研诚信既要靠自觉自律,也要靠监督管理。从世界范围看,加强科研诚信正从单纯依靠道德约束,向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转变。近年来,我国制定发布了针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和学术规范。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以及《著作权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都有相应的条款。许多单位和部门成立了专门机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情况看,有些规章和要求还停留在文件上,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些问题发现了但查处不力,这实际是容忍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道德底线的突破,对整个科技界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我们要从维护国家科技事业的整体利益和科技界的整体声誉出发,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强有力的监管,抓住最容易出问题的领域,加大监管力度,不留漏洞和死角。要采取“零宽容”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有一个处理一个,并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
  三、明确责任、加强协作,形成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合力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科技界形成了高度共识,要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尽快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信于公众,使科技界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声誉发扬光大。
  第一,强化对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宏观指导。科技部等十部门建立了科研诚信联席会议制度,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这是在宏观层面上协调和推动科研诚信建设的积极行动。要落实相应的责任,形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组织等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科技人员自觉行动的格局。教育部门要全面推行研究生阶段科研诚信课程教育,科技部门和人事部门要进一步健全符合不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评价体系,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结构。各成员单位要在完善和执行相关政策、沟通信息等方面协调互动,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强化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各学术团体要建立适合本领域特点的科研诚信规范,参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科研机构要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制度,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检查,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
  第三,加强科研诚信规范建设。要对科研诚信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划清学术不端行为的界限,建立健全科研道德规范,明确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完善学术论文发表评价的制度。同时,通过培训和宣传让广大科技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规范和要求。
  第四,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志们,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共同肩负起责任,积极行动起来,促进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0年3月30日)
12#
发表于 2010-4-26 16:14:50 | 只看该作者
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自律宣言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工作年会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高校社科(科研)处、教育学院(系、所),以及教科院所科研处的220多名代表一致认为,加强和改进教育科学规划管理工作对于繁荣与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要从本职工作做起,进一步抓好教育科研的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自律宣言》。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教育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繁荣教育科研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科研管理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汇聚一堂,致力于推动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教育科研质量,进一步繁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此,与会全体代表凝聚共识,提出六条自律倡议,坚持以提高质量为导向,规范管理,创新管理,推动教育科研健康发展,促进教育科研质量不断提高: 
  第一,做正确方向的引导者。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坚持“双百”“双为”方针,解放思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改革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第二,做科研人员的服务者。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依靠群众,相信专家,充分激发广大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促发展,在服务中上水平。 
  第三,做提高质量的推动者。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要积极创设求真务实、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大力倡导精品意识,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形成教育科研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积极推进“代表作”、“同行评议”等学术评价制度,构建教育科研质量的保障体系与监督机制,提升科研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 
  第四,做规范管理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要秉承科学民主精神,完善专家评价、匿名评审、网上公开、成果公示、社会监督制度,项目评审和科研评价要保证程序公开、方法科学、技术先进、结果公正。 
  第五,做良好学风的促进者。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要勇担重任,明确学术规范标准,推动学术诚信教育,弘扬学术道德正气,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克服急功近利,杜绝弄虚作假,打击学术泡沫。 
  第六,做社会公益的实践者。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要加强行业自律,坚持公益性原则,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反对以课题、评奖、挂牌、征文、编书、实验校等形式的牟利行为,树立教育科研的良好形象。




13#
发表于 2010-4-30 10:49:06 | 只看该作者
说说论文级别

作者:张才中    来源:竹山县实验中学   
     
     现在中小学教师晋职晋级,甚至求职应聘都必须要有论文,有的教师即使侥幸发表了论文,在论文级别的认定上有时也会带来麻烦,特别是对是国家级刊物还是省级刊物常争论不休。我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在一次职场竞聘中,笔试、面试顺利通过了,最后一环节是综合考核,其中有一项就是比拼论文,我曾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过一篇小文。考核组最后认定它是省级刊物。理由是扉页上有“山西省一级期刊”字样,在这以前我一直认为它是国家级期刊,因为封额上印有“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字样。但考核结果最终还是认定为省级刊物。
后来上网查询,了解到 根本就不存在 “ 国家级 ”“ 省级 ” 之类的说法! 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分是为了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
看来杂志根本没有什么国家级省级的排名,而只有什么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双效期刊、优秀期刊等。核心期刊,优秀核心期刊等评价。正式出版物,刊物叫 ISSN ,图书叫 ISBN 。有这个号,书刊就有条形码,就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就是商品,就可以有定价。但有一些教育类刊物或图书,就没有。只有内部准印证,只有工本费。严格意义上,那是不能市场上流通的,出版部门要控制的。 ISSN 、 ISBN 是登记号,就像学生的注册学号。我们不能说,学号就是名次。由此可知给期刊排名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协会定的。
所谓的什么国家级省级的, 据了解, 大都是看杂志的主管是什么部门,以部门的级别而定了 , “ 国家级 ” 期刊是指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 “ 全国性期刊 ” 、 “ 核心期刊 ”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 省级 ” 期刊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2005 年 12 月 13 日搜狐新闻网转载了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题为《广东评职称条件出新规定:论文不再论刊物级别》的文章说“广东省人事厅近日发出‘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论文发表刊物等级划分规定的通知 ’,明确规定取消省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之论文条件中关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有关规定,统一调整为在具有 CN 刊号、 ISSN 刊号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要求“评委会在开展评审工作中,要以业绩、能力为导向,认真考核论文的技术水平,本着重在实绩以及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全面综合评价申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 笔者深为该厅这种 “ 从善如流 ” 、敢为人先的作风所振奋。
(张才中)




14#
发表于 2010-5-2 09:09:57 | 只看该作者
15#
发表于 2010-5-16 06:50:39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10-5-22 09:01:17 | 只看该作者
学术不端检测仪能否保证学术纯洁


  见习记者张潇 本报记者张佳
  2010-04-28西安日报

  因为引入学术不端系统检测,毕业生们大多不敢在网上找资料,图书馆成为他们查找资料的重要场所。

  看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显示22%的重合率,接受论文检测的同学庆幸自己躲过了25%的“警戒线”。

  核心提示

  学术不端事件近年时有发生,对整个科技界、教育界的学术道德产生了不良影响。2010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召开了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在会上指出,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采取“零宽容”政策,严格要求,严厉约束,有一个处理一个,并公开曝光,决不让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行为有立足之地。去年以来,国内知名大学相继建立“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用来检测毕业生论文的“真假”。今年,西安部分高校也引入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新一届高校毕业生即将走出校门,面对这一检测系统,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4月,正值西安部分高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一审期间。西北大学对今年参加一审的论文启用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刚刚递交了论文的研究生小李心中有些忐忑:“我对这个系统不太了解,以往写论文从没接受过检测,不知道这次能不能顺利通过。”

  与小李有着同样感受的大学生并不在少数,毕竟,被“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查出造假,不仅是论文通不过,重要的是关系到每个人的颜面,丢人事大。

  引入高校毕业论文接受严格检测

  今年年初,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在内的部分高校,相继引入了“学术不端检测仪”系统,通过该软件系统检测,一旦认定论文的结果为抄袭,就直接影响授予毕业生学位。

  所谓“学术不端检测仪”,是指利用全文文献为比对资源,通过软件全面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系统,该系统由CNK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于2009年研发成功,功能类似的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等人开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

  “学术不端检测仪”从2009年3月起在部分高校研究生院开始使用。该系统的官方操作介绍说:到目前为止,仅对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检测,其检测量已达到20万篇次。在每一次检测过程中,待检文章首先按照篇章、段落、句子等层级分层处理,然后创建指纹。指纹即语言的特征,就好像每个人说话的口头禅,之后比对数据库中的比对文献。通俗来说,就是将论文和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重合处的比例,判断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行为。通常情况下,高校将这个重合比的限度定为25%~30%。若检测发现超过这个比率,论文就会被提交至该校学术委员会来判定是否存在抄袭行为。

  学术检测软件去年首先在武汉部分高校“试水”,4月25日,位于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应届毕业研究生司帅告诉记者:“我是学理科的,理工科的学生都是在个人实验或是实践基础上做的论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多一些,不像文科生那样纯理论的东西多。”在顺利通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后,司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般而言,只要是自己亲自做的毕业论文都能顺利通过,主要是文献综述部分管制比较严格,对不用功写论文的人影响很大。但对文科类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毕业设计一般均基于理论,比较容易和原有的文献雷同,相对受限制多些。”  

  直接效果做论文再不敢粘贴复制

  对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应用,校方则认为这是保证学术纯洁的基本做法。西北大学学位办一位寇姓老师表示,“这个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出现问题的原因我们也在分析研究。”

  寇老师告诉记者,自从2009年西北大学开始启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以来,学生做论文时再也不敢粘贴、复制了事,写论文的态度明显比以前端正了很多。对于同学们的担心,她表示,学校在评定论文时发挥导师和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机构)的作用,对于检测结果,评判引用是否恰当不会单纯依赖机器检测,这一点足以规避检测系统的弊端。“我们希望同学们明白,导师都是专家级的教授,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比较熟悉,单纯的变动和改写很难蒙混过关。校方还是希望同学们认真写作。”

  西北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端正学风势在必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只是简单的第一关,在论文检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导师。学生在论文中是否有抄袭行为,与老师平时的教育和训练是分不开的。“一般情况下,一篇经过认真思考、逻辑严谨的规范论文,不太可能出现学术不端问题。我们教育学生,不管是平时做作业还是做毕业论文,都要求学术规范,即使是引用一两句话,也要说明出处。平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是不会抄袭的,毕竟,被检查出问题是一件羞耻的事。”  

  下有对策学生揣摩“反检测攻略”

  “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一开始就受到许多学生的质疑。西安交通大学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小马认为,论文原本就是在前辈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研究,撰写过程中避免不了参考别人的学术成果,如果用一个“标准化”的软件来界定一篇由具备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写的文章,很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

  在网上,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对这个系统也特别关心,在一片质疑声中,有人总结出了“反检测攻略”。网友“十字花剑”说,她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完全改写。先找到参考资料,从中挑选出相关内容,再精心拼凑。最关键的是,最后把语句从头到尾修改一遍,用近义词、同义词重新表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小陈私下将自己的“秘笈”告诉记者:“我把那些文章(引用别人的论文)先用金山快译等翻译软件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甚至都不用仔细改写。老师用软件反抄袭,我也用软件来破解。”西北大学的研究生翟洋(化名)则表示自己的方法“令人难以察觉”:由于高校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软件所用的都是中国论文库,抄袭国外的文章是检测不出来的。英语底子不错的她在自己的论文中直接“搬上”了她翻译的国外论文。她说这样既能避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查杀”,又能让自己的论文显得有深度,顺利过关。

  除了写作攻略,学生们在网上还发现了一个“对付”学术不端监测系统的办法。在一些购物网站上,可以为自己的论文先做个检测,根据得到的结果自行修改。记者在某知名购物网站上输入“学术不端检测”的检索词条,立刻出现了几百家提供此项服务的“店铺”,这些“店铺”的检测费用从50元到350元不等。随机点开一个店主名为“吴修修”的网络店铺,一行特别撰写的说明映入眼帘:本人为高校内部人员,保证检测质量。仅这项服务,吴修修的“店铺”30天就成交了152次。 

  正本清源才能刹住学术不端之风

  虽然学校方面一再表示有能力规避系统的弊端,但仍有不少毕业生担心: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管理严格与否也与学术不端行为密不可分。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很多高校,有些导师带的学生多达十几个,任务量很大,因此严格的学术要求在现实操作中会被打折扣。到了论文修改阶段,有些导师分身乏术,甚至会把修改硕士生论文的工作交给自己的博士生,这就增大了出现问题的几率。

  在学术界被称为“打假斗士”的方舟子对这个检测系统存有异议,他表示,“用这种检测系统来检测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省事、懒惰的学术检测,这种量化考核不合理、很荒唐。理科实验中因为方法和步骤的原因,造成重复率高是很容易出现的,直接得出抄袭是不合理的。”他告诉记者,30%的标准也很荒唐,如果抄袭问题出现在论文的核心部分,即使重合率不到30%也是抄袭。国外也有类似的系统,多在教授做初步检查时使用,要求很严格,一两个核心句子有重复都不允许。国内制定的标准,通过也不代表没抄袭,没通过也不能代表有抄袭行为。现在高校普遍采用这个检测系统,主要还是学术不端之风盛行,老师没有精力一个个仔细看学生论文,检查出问题处罚也不严格。在国外,认定学术抄袭会有非常严厉的处罚,甚至会被开除。

  方舟子认为,要端正学术之风,只能从根源抓起。目前,这个系统主要针对学生,对老师方面的学术规范很不完善,这对建立学生的学术规范认知非常不利。应该先加强对老师学术不端的处罚力度,高校学术委员会不应只在有人举报时才检查一下。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有效树立起学术规范,学术不端之风才能及时刹住。

  应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规避学术抄袭的一种手段,然而,围绕“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带来的争论一直在持续。西北政法大学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小刘表示,“其实无论怎样争论,我们都希望在某一天,学术不端的行为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17#
发表于 2010-6-11 12:01:06 | 只看该作者
            学术研究的一点体会
作者:宋圭武     





  虽已过不惑之年,但对于学术研究,自己仍是一个门外汉,谈体会总有些可笑。但有些想法,说出来,也算是一种责任和解脱,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和指正。
  学术研究的阶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时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里王国维先生曾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笔者认为,学术研究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新。这一阶段主要表现是思想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但创新未必就是深刻和全面的,创新仅仅表示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第二阶段是创新、深刻。深刻就意味着接触到事物的本质,就意味着创新有了现实意义。若创新没有深刻,创新就产生不了对事物的实际作用,创新的现实意义就不大。第三阶段是创新、深刻、全面。深刻并不一定全面,深刻仅仅表示在某一方面的深入。普遍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之一。深刻只有符合全面原则,深刻才能成为一种自恰的体系,深刻才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青年阶段;创新、深刻是学术研究的中年阶段;创新、深刻、全面是学术研究的老年阶段。到了学术研究的老年阶段,就意味着思想已具有体系性,就意味着对世界的解释已形成了自己的框架和逻辑。这里学术研究的年龄阶段与一个人的生理年龄阶段未必就完全重合,但二者的演进方向是一致的。学术研究与一个人的悟性有很大关系。对于悟性高的人,学术增长的年龄要快于生理年龄的增长,是谓人年轻而思想不年轻。对于悟性不高的人,学术增长的年龄就要慢于生理年龄的增长。有些人就是这样,我自己就算一个,年龄已是老不老、小不小,过了不惑,但仍是困惑无穷,处在学术研究的儿童期,仍充满许多天真无邪的幻想。
  论文就是艺术品
  做论文就像雕刻艺术品。有了学术研究成果,最好表达出来,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成果表达的方式无非一种是口头的,一种是书面的。其中借助网络等媒体进行表达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书面表达。这里论文是书面表达学术成果的一种精致形式。既然是表达,就需注重思想和形式两个方面,就像雕刻艺术品,既要注重思想本身,也要注重表达效果。若只顾了思想不顾表达,思想就失去了思想的力量。因为思想没有人理解,思想也就成了聋子的耳朵,仅具有摆设的价值。若只顾了表达而忘记了思想,表达就只有形式没有了实质。对于表达,笔者的观点是:要注重复杂问题简单表述,简单问题深刻论述。复杂问题简单表述,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思想,这样也能更好体现思想的作用。有些人总是习惯于复杂表述,这样做是十分不好的。至于有些人故弄玄虚,实质是借华丽的形式来掩盖思想的不足,我想是这样的,否则,就没有这个必要。另外,简单问题深刻论述,这也是学术研究深化的必然。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蕴涵深刻的道理。深刻论述不是复杂表述。深刻论述要与简单表述结合起来,深刻论述才能更有效力,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作用。如何使论文表达做到复杂问题简单表述,简单问题深刻论述,就需要一种境界,就需学术人发扬一种锲而不舍和精雕细琢的执着精神。
  真理是学术的命
  要敢于坚持真理。求真是学术人的基本品格。但在现实社会,求真有时是与个人利益冲突的。若顾了个人利益,求真就无法实现;若顾了求真,个人利益有时就泡了汤。鱼与熊掌有时不能兼得。一方面,学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学术人也是人,合理追求自身利益也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学术人获取优厚报酬对社会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但另一方面,学术人面对的现实并不总是理想的,学术研究的本性与追求利益的现实有时也是冲突的。如何选择,这对学术人就是一个艰难的考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创新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但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的合理化创新也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促而蹴。虽然社会制度总是在不断进步,但进步并不意味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有位哲人说,科学之门就是地狱之门,科学的入口也就是地狱的入口。这句话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另外,学术人大多属于社会的中间阶层,学术人的批判人格总是使学术人与社会权力阶层有一种对立的倾向。有一种说法是:学术喜欢政治,但政治不喜欢学术。这句话也是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所以,学术研究求真的特性决定了学术人是社会天然的批判者和奉献者。学术人只有不怕批判,才能最终为学术研究开辟广阔的道路,才能为学术人赢得真正的自我发展空间。古人云:读书乃为养正气,位卑未敢忘国忧。如果一个人想立志学术,就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献身,就要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气概,就要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若没有这种精神,就最好离学术远点,免得引火烧身和产生自我失落感,也免得玷污了学术神圣的殿堂。
18#
发表于 2010-6-11 12:03:16 | 只看该作者
学术失范与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
作者:王晓华     


内容提要: 中国当代学术原创性的丧失乃是中国当代学术失范的根源。所以,真正到位的学术批评绝不应该仅仅对某个学者进行道德审判,而应该对其根源进行反思。一种真正规范的学术必然是以原创性为指归的,创新才是学术的最高规范。这场学术规范之争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原创性的丧失乃是中国学术之癌,要振兴中国学术,就必须把对学术创新的要求和鼓励制度化,在教育、人才选拔、发表—出版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学术界目前有关学术规范的讨论无疑显示了中国学术提升自身的努力,但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却再一次暴露出来:大多数批评者不是着眼于探究学术失范的深层原因,而是情绪化地进行道德审判,急于将某些人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仿佛道德的审判一结束,学术批评本身就完成了使命。此类道德审判式的学术批评乃是传统文化伦理中心主义在当代的延续,其意义注定是有限的,因为道德层面上热闹的口诛笔伐往往遮蔽了学术失范现象的深层原因。
  引发学术规范讨论的导因是某些学术著作涉嫌抄袭,即引用了别人的论述而未予注明。这种做法有违学术诚信原则,固然是不对的,然而下面的反诘是无法回避的:倘若我们的主要学术建构方式是引用别人的论述,那么,加了注的引用与不加注的引用在学术效果上真有本质性的不同吗?加了注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其学术效果并不因为符合学术规范而获得实质性的增强:它仍是引述/复述/转述,而非独创性的论述。冷静地审视一下当代中国学术,我们就会发现:真正原创性的著作少到近乎无,或复述传统之言,或转述西方之说,乃是中国当代人文学者的谋生之道。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能用自己的语言、逻辑、思想演绎整本学术著作者,几乎没有。假如从当代中国人文学术中抽掉了被引述/复述/转述的“西方”和“传统”,剩下的即使不是虚无,也不会有多少实质性的存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谋生方式的真实写照。所以,造成学术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原创性的丧失。
  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已经丧失了原创性,这才是中国学术的真正危机所在。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原创性的丧失归咎于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缺陷,但这无助于发现更深层的原因。当原创性丧失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性标志时,追究个人的道德责任便无实质性的意义,因为一定有深于个体的因素造就了这种状态,反思这种因素是学术批评的更高职责。我在对中国学术的传统、体制、当下处境进行了系统审视后发现:1、传统学术规范、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合力,客观上逼迫、挤压、诱惑着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使他们(我们)走上背离原创之路;2、现有人文领域的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体制、发表—出版体制存在根本性欠缺,不利于原创性的人文知识分子的诞生和成长,甚至对他们形成了放逐之势,这乃是中国人文学术原创性丧失的制度性根源。
  传统学术规范对于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微妙而深刻的。秦至明清的中国学术史在本质上是一部解释史。传统农业官僚社会对稳定性的绝对强调意味着人文学术必然以对传承、注解、阐释流传下来的权威体系为使命,创新从根本上说是被禁止的。构成中国人文学术主流的是训诂、考证、注释之学,与之相应的学术规范不是创新,而是对权威和传统的绝对忠实。这种学术规范在二十世纪受到过猛烈的冲击,但最终借助与传统与意识形态的合谋而延续下来。在1949—1976年间传统文化虽然成为批判的对象,但传统学术规范却由于主流意识形态对单一权威体系的捍卫而成为主流学术规范,因而传统学术规范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合谋之势:受僵化的前苏联模式的影响,此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只允许对权威体系进行引述/复述/转述,禁止任何建立原创性体系的企图,以至于人文学术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另一种注释之学;由于这种注释与中国传统学术规范是一致的,所以,它极易被中国人文知识分子所接受;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反思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苦难时很少反思当时传统学术规范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合谋,其原因就在于传统学术规范对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影响仍是巨大而内在的。1978年以后,中国走上改革之路,主流意识形态一度表现出对于创新性的吁求,传统学术规范在短时期内成为反思和批判的对象,由此而产生的解放效应使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文学术呈现出追求创新的宏大态势。然而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主流意识形态再次把稳定性当作主导目标,有意识地弘扬传统学术规范和限制学术的原创性,中国人文学术界尚未来得及发展壮大的原创性力量受到压抑乃至重创。恰恰在此时,一种对中国学术界影响巨大的文化样式在市场经济语境中异军突起,迅速扩张为文化的主流形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虽然具有天生的民主品格,可以被广泛分享,但是它对广度的无限制追求必然使它成为无深度的文化。为了迎合大众的平均理解力和对于肉身娱乐的需求,大众文化在诞生之日起就不以独创性和个性化为指归,这使得它与传统学术规范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反原创性上不谋而合。由此而形成的传统学术规范、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合力结构对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影响更为巨大和难以抗拒。大众文化在对人文知识分子形成挤压之势的同时也诱惑着他们(我们),因为它指向一个领域广泛、利润丰厚、崇拜者众多的名利场。今天的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真正对大众文化不感兴趣者,寥寥无几,区别常常仅仅在于介入的方式、介入的程度、介入的成败而已。以余秋雨为代表的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领域取得令人眩目的成功,成为明星知识分子,为意欲投身大众文化的知识分子展现了榜样的力量。已成功介入大众文化的人文知识分子几乎全都乐不思蜀,意欲转业而尚未完成转业者也已心不在焉,少数坚持纯正人文建构的人文知识分子生活在传统学术规范、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三重限制中,很难进行真正原创性的工作。这乃是中国人文学术原创性丧失的深层原因。
  导致中国当代学术原创性丧失的体制化因素则表现在教育、人才选拔、发表-出版体系等各个层面。人文知识分子从根本上说都是在体制内生存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完全游离于现有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体制、发表-出版体制之外。体制的力量往往决定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人文知识分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早遭遇的是教育体制。受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乃至决定,现有教育体制在人文层面走的仍是以灌输和教化为主的路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擅长逆向思维的文科学生总是被视为异类,成绩最好者则几乎全是善于接受灌输和教化者。即使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对弟子的最高评价仍是“扎实”而非创造性。一篇平庸而引文丰富的硕士或博士论文在完成之即就注定了会通过答辩,具有个性化见解的毕业论文则极可能遇到激烈的反诘和否定,其作者要承担更大的学业风险。这使得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在起步阶段就大都不追求原创性。少数具有原创性的人早早地被斥为怪人、异类、边缘分子,就算是能够完成学业,也会被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放逐到学术的边缘地带。现在的大学和人文类科研机构在传统学术规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双重制约和影响下,普遍不欢迎个性化的原创型知识分子。极少数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人文知识分子为了不被驱逐出学术的中心地带,只能压抑自己的个性,这种策略虽然能够奏效,但个性的压抑必然使他们的原创性不断萎缩。至于那些不愿意压抑自己个性的人文知识分子,则被放逐到学术的边缘地带,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中国人文人才的内部流失和自我损耗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这个问题一日不解决,中国的人文学术就一日无希望。进而言之,一个具有原创性的人文知识分子即使幸运地通过了现有教育体制和人才选拔体制的筛选而处于学术的中心地带,他仍会遭遇到许多阻碍他实现自己原创性的因素。其中现有的发表—出版体制直接拖滞着人文学者原创性的实现:传统学术规范对考证、转述、解释的片面重视与主流意识形态对发表—出版体制的工具性定位合一,注定了原创性的人文成果难以发表。我对此深有体会:在我完成的70多篇论文中,最有原创性的几篇仍在刊物间流浪或沉睡在抽屉里,而60篇相对保守的论文则全部发表了;我于1991年完成的专著《个体哲学》先后被收入数种丛书,但由于其内容过于有探索性而被出版机构否决了。不少具有原创性的学者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这意味着在原创性匮乏的情况下,极少数艰难诞生的原创性学说无法问世。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应是:一方面,中国人文学术中最优秀的部分因无法发表—出版而丧失了与世界学术对话的机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文知识分子放弃了对于原创性的追求,代之以投合现有发表—出版体制的功利性运作。所以,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原创性的丧失乃是一个制度性的结果,揭示产生此结果的制度性原因应是学术批评的更高使命。
  中国当代学术原创性的丧失乃是中国当代学术失范的根源。所以,真正到位的学术批评绝不应该仅仅对某个学者进行道德审判,而应该对其根源进行反思。一种真正规范的学术必然是以原创性为指归的,创新才是学术的最高规范。这场学术规范之争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原创性的丧失乃是中国学术之癌,要振兴中国学术,就必须把对学术创新的要求和鼓励制度化,在教育、人才选拔、发表—出版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否则,有关学术规范的辩论除了为大众文化创造些热点外,不会有实质性的意义。
19#
发表于 2010-7-8 14:12:58 | 只看该作者
语文教师不可偏食“麦当劳”



冯为民


这篇博文的标题很怪,这可不能全怪我,因为语文教师偏食“麦当劳”本已成为司空见惯的怪现象。“麦当劳”是美国快餐业的世界知名品牌,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快餐革命,快餐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麦当劳”本不是高档的,它以方便快捷的特色渐成时尚,从而快速地占有了一席之地,赢得了巨大的市场。“麦当劳”本是让饥肠辘辘的人快速地解决一时之需,给一时囊中羞涩的人暂时渡过难关的。“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后多少变了味,已经成了高档的快餐,如果经济实力不够的消费者经常光顾的话,换来的是日后生活长久的窘迫,甚至因为断炊而饿死。这虽大有危言耸听之嫌,但语文教师如果偏食甚至依赖“麦当劳”,就有可能有朝一日断炊而一筹莫展。享受文化快餐本无可厚非,如果语文教师平时坚持每日挤一些时间来多阅读、多思考、多尝试,则就会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日积月累,就会获有终身受益的回报,业务能力会越来越强。问题是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偏食甚至依赖“麦当劳”,借助丰富发达的网络和其他信息资源,只图方便快捷而不问教学实际,用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来应付教学,甚至写教学论文也是如此快餐化,这是绝对不行的。语文教师应亲自下厨,能自己忙出令人可口的大餐让学生品尝,当然也欢迎自己创制出快餐性质的课件、教案、案例等方面的精品提供给需要借鉴的老师,不断丰富我们的课程资源,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课程建设者、发现者和创造者。语文教师要多练内功,要静下心来积学养、增学识,不断投巨资兴产业,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这样才能立足于语文教学的沃野,能吸收养料给别人丰富的营养。如果语文教师偏食“麦当劳”,不仅会失去自己弥足珍贵的语文教学的根基,而且会给真正的快餐文化抹黑,有可能会因成为别人垃圾食品的欣赏者而让垃圾食品有了市场,从而贻误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语文教师不能绝不能偏食“麦当劳”,至少要广泛涉猎,博观而约取,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展示教师自身的文化尊严,做一个文化自觉者。
20#
发表于 2010-9-22 13:53:24 | 只看该作者
刘大生:剽窃、抄袭、不规范引用的区别
作者:刘大生(江苏省委党校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一、区别剽窃、抄袭、不规范引用的必要性

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颁布)第五章第四十六条是将剽窃、抄袭并列的,说明当时是将抄袭和剽窃当作两种不同行为看待的。

2001年修改后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将“抄袭”删除,保留了“剽窃”,这是将抄袭与剽窃混为一谈的表现。根据这个规定,一个行为只要不是剽窃,肯定也就不是抄袭。这就为狡猾的抄袭家们开了方便之门。

近年来,侵权人越来越狡猾,为了避免被指控为剽窃,他们很少使用秘密的、没有标注的方式侵权。但是,他们的标注往往是非常狡猾的:

其一,标尾不标头。抄录的文字开头没有任何标记,没有冒号和引号,没有“某某某说”等引导语,仅仅在引文结束的地方加一个角标。让读者弄不清楚角标之前有多少文字是他人的文字。

其二,有注无标。文章的结尾有几个注释,但是在正文中没有角标(当然也没有引导语、冒号、引号),读者弄不清楚每个注释与正文中哪段话相对应。

其三,标头不标尾。在引文的开头,如“某某某说”的“说”字后面加一个角标,注释栏里也有一个详细的、对应的注释。但是,某某某究竟说了多少话,几百字还是几千字,读者看不出来。

其四,标在中间。比如,抄录了别人600字,他的角标不是放在600字的结束处,而是放在第200字和201字之间,给读者的印象,不是抄录了600字,而是引用了200字。

其五,抄袭注释。也就是连注释一起抄袭。精明的将注释体例改一改,使前后一致。马虎的连注释体例也不改,将各种不同体例的注释全部原封不动地抄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给读者的印象是:反正作者是有注的。

其六,改动一些无关紧要的单词,配合以“参见”。如将“一百多年”改为“百年以上”,将“此后”改为“从此以后”,注释中不是说“见”,而说是“参见”。这种方法,与传统“引书法”的要求相反:故意地“使自记之语与所引之说”“相混淆”。 ……

一旦受到抄袭的指控,他们往往以不是秘密窃取来狡辩:我有注释,不是秘密窃取,所以不是剽窃。既然不是剽窃,自然也就不是抄袭,因为在新版《著作权法》中,剽窃和抄袭是同义词。他们至多承认自己“不够规范”,是“不规范引用”。

所以,为了防止公开侵权,为了不给抄袭家们开方便之门,有必要将剽窃与抄袭,抄袭与不规范引用严格区别开来。

二、立法建议

第一,将无标、无注、无引(引导语、冒号、引号。下同)、无用(深化使用。下同)的抄录行为定义为剽窃。

第二,将有标、有注、甚至有引,但是无用的抄录行为定义为抄袭。

第三,将有引、有用,但是无标、无注,或标注不全、不准,或者抄录不准确等抄录行为定义为不规范引用。

三、不规范引用的具体表现

第一,没有标注。

第二,有注释,但要素不全。

第三,有注释,要素齐全,但要素不准确。

第四,校对不认真,录错了文字。

第五,对所录文字断章取义,故意歪曲引文的含义。

第六,未经同意引用尚未公开发表的文献。

第七,因过失,粗心大意,使引文被曲解,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南辕北撤。

第八,张冠李戴,弄错了引文作者。

第九,用过多的引文反复论证同一个观点。

第十,对引文评价过分。或者批评过于苛刻,或者赞扬过于溢美。

四、不规范引用的性质

区别抄袭与引用的关键标准不是注释,而是用。为了论证问题、为了深化使用而抄录他人文字就是引用。没有用的目的,抄录他人文字,注明出处的叫抄袭,不注明出处的叫剽窃。不规范引用也是引用,是引用的一种,因而不是抄袭,更不是剽窃。

下面的事例可以说明不规范引用的性质:
-------------------------------------
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女权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是家庭、国家、社会的主人,男人应当是女人的仆人。因为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此,钱文忠教授告诫听众:句读非常非常重要。

笔者(刘大生)以为,在钱文忠教授讲的这个例子中,女权主义者对孔子言论的引用就是不规范引用,但明显不是抄袭。
-------------------------------------
在上述文字中,实际上存在着三个不规范引用,但是,都不是抄袭。第一是女权主义者对孔子言论的不规范引用,因为她曲解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她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她自己的一个观点——“男人应当成为女人的仆人”。也就是说,她是将孔子的话当作论据使用的,所以钱文忠教授仅仅指责她曲解了孔子的意思,而没有指责她抄袭。第二是钱文忠对女权主义者言论的不规范引用,因为他没有说明女权主义者言论的出处。是出自哪本书?哪篇文章?或者哪部电视剧?钱文忠没有说明,听众无法查对。但是,他的目的是为了提醒观众:句读非常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小看句读。也就是说,他是将女权主义者的言论当作论据使用的,所以没有听众指责他抄袭。第三是笔者本人(刘大生)对钱文忠言论的不规范引用,因为笔者没有说明钱文忠演讲的具体时间。即哪年,哪月,哪天。也没有说明是在哪一个系列讲座中讲的。意思虽然没有记错,文字上却可能有些出入,可能不完全是钱文忠的原话。但是,笔者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叫不规范引用。也就是说,笔者是将钱文忠讲过的事例当作论据使用的,所以读者肯定不会指责笔者抄袭。

所谓“当作论据使用”,就是“引用”之“用”。它是引用的核心,是引用的关键,是引用的实质,是引用的真谛,是引用的根本,是引用的精髓,是引用的灵魂。有了它,再不规范的引用依然是引用,而不是抄袭。

没有它,哪怕有很多注释,注释的要素很齐全、很准确,也不是引用,往好里说,那叫资料汇编,理论集萃;往坏里说,那就是抄袭。

名言曰:有缺点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套用这句名言,笔者以为:不规范的引用依然是引用,完美的抄袭终究是抄袭。所谓完美的抄袭,就是有标、有注的抄袭。

有些学者的著作,注释栏中要好多“参见”,甚至还有一些“见”,但是仍然被指控为抄袭,原因何在?就在于没有“用”这个灵魂。

2010年8月15日星期日于南京求稗书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4:32 , Processed in 0.1866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