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0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 的 收 藏 故 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4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 的 收 藏 故 事
                       作者 /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我的收藏故事应该从读小学时说起。
     整个小学阶段,我随着当公办教师的母亲在乡下念书。
     乡村小学邻近村庄,但有一点点距离。学校规模很小,老师的未  成年的孩子只有我一人。放了学,我几乎找不到玩伴。
     爱独处、耐寂寞的性格或许是那时形成的吧。虽然也喜欢热闹,能闹腾,但似乎在寂寞中思考更适于我。
    刚刚学会认字的我,求知欲非常旺盛,哪怕是在厕所里发现一张破报纸,也会歪着头看半天。
     那时正是“文革”末期,能看的书实在少得可怜。
      愈是无书可看,愈是拼命搜求。
       在小学阶段,我就将《水浒传》、《三国演义》和那时的“畅销书”《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金光大道》看了个遍。
      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一本“小人书”——《东平湖的鸟声》。
      这是一本以叙事诗体为脚本、绘工上乘的连环画,是用卖废品的钱在公社供销社买来的,看过至少有上百遍之多。
      从这本“小人书”开始,我陆续购买和交换来上百册“连环画”书,装在一个肥皂箱内,只对“够哥们儿”的男同学和心生暗慕的女孩子“开放借阅”。
     多少年之后,我确知在这些读者中,真有一位女孩子也很喜欢我。(我猜,应该是更喜欢那些书吧。)
     再见面时,女同学的孩子已即将远赴异地读一所名牌高校。我的儿子则已上了高中。
     我为儿子专门买的近千册各类读物堆在他卧室墙角,好些都未曾细看过。
     从五、六岁时起,我还莫名其妙地喜欢收集香烟盒和糖纸。男老师抽完了烟,都会记得把烟盒送给我;收集到的糖纸和烟盒我会细心地分类夹在“小人书”中,压得平平展展。
     我老婆对我有些缺点颇为恼火,但很佩服我能将近万册个人藏书登记造册,精细地分类,一旦要查用时,举手即获的本领。家里的一应生活用品也由我来整理,各得其所,秩序井然。
     她怎么知道,咱在收藏物品方面早就“自学成才”,有深湛的“童子功”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在孝感市东门中学任校团委书记,当语文教师兼做班主任工作,课余时间还要完成自修课程,照料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实在是辛苦、忙碌。
     是书画收藏的业余爱好,给那时的我带来许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闲趣和望外之喜,冲淡了工作、生活的压力带来的烦恼。
     每每在下午临近下班时,学校负责收发工作的同事就举着一封或几封鼓鼓囊囊的信封喊:“小管,又有信寄给‘管先生’”。拆开来一看,里面一定夹着一件或几件散发着墨香的书画作品。
      从1985年到2000年间,陆续收存全国各省市中青年书法家原作近700件,其中大半作者已成为当今书坛名家或一地书法界领军人物。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把这些作品印成一本《致远斋收藏当代名家书法作品集》,回赠给书人。苦于囊中羞涩,至今未成。
     印这样的一本集子,既是想以此回报惠我手泽的书法界朋友,也是为纪念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或许这本集子是研究上世纪后十几年里中青年书法家的一本绝好的资料,我想。
     1997年春,我迷上了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研究,又开始搜求一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资料,借着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这个角色,得到各地数十位儿童美术教育家、名师的支持,陆续收集到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和中国大陆地区各省市中小学美术教材数十套之多,各类儿童画册千余册,儿童画原作近5000件。与此同时,我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儿童美术教育“个案”研究,发表了十余篇相关论文,三次参与全国性儿童美术教育学术会议的策划和组织工作,被聘请为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儿童美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担任孝感市中小学艺术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以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背景兼任艺术教研工作,赢得了“圈内”的尊重。
     记起梅延德先生这样说过:“文人一般都喜欢收藏一点心爱之物。这种收藏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人格和文格的补充和注解。文人的收藏蕴含着一种学识和激情,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热爱生活、敬业爱岗的人,哪一个没有一点收藏癖呢?


       ▲注:此文应武汉《书法报·硬笔书法》编辑秦霈同志约稿而撰,刊于 该报春节“集藏”副刊。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3: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的精神与气质



                                                 刘学明

               

近年来,收藏的风气盛行,各种关于收藏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出了不少,专事收藏的人也多了起来。收藏成了一种时髦的事情,从书画、古董到日常杂物,皆有人衷爱、收藏,气势如同一场全民运动。



收的是物,藏的是记忆



收藏的物品包罗万象,千奇百怪,那收藏的本质与意义何在?

简而言之,收的是物,藏的是记忆。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感受,无论人生辉煌灿烂,还是坎坷不平,但当我们抚摸儿时住过的房子、用过的器物,读过的书本时,大概都会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收藏也无外乎于此。记得马未都曾说起他的一位收藏家朋友,去参加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虽然他的这位朋友并没有拍到自己喜爱的藏品,然而他却为自己现场举过一次牌而兴奋不已,因为他拥有了那幅作品一秒钟,这足以值得回味。

种种感动皆因为那些物与事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通俗来看,记忆包括日常记忆和历史记忆,日常记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怎样知道自己活着,那是因为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离开过记忆。人不单是要靠记忆活着,还需要有文化,有历史的生活,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文明人的过度。于是,一种用物见证历史,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就产生了——收藏。

前一段时间,文学家李陀在《70年代》中说:“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时代,一个没有历史记忆也可以活下去的时代。”这位文化学者所担心的事情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看看北京城的鼓楼、牌坊、胡同……这些浓缩了百年、千年记忆的文化符号正在城市扩建中拆除、消失。

一个人,一座城市都需要收藏历史记忆,更何况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这也许才是中国几千年收藏的精神本质。



收藏的格局



中国自古就有收藏的传统,但收藏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宋代。此后,历朝历代收藏家的气质秉性、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便构成了中国收藏文化的灵魂。

综观历史,早期的收藏家多为文人士大夫。一来文人有文化,有修养,对传统文化有着颇深的理解;二来,文人有时间,有闲情来把玩书画、鼎彝等文物;三就是他们有闲钱。于是,在“崇古、雅玩”的文人思想引导下形成了早期的收藏格局。

明清之时,商人收藏兴起。商贾介入到收藏领域,不仅仅是对文人收藏的一种补充,他们的好尚为收藏注入了新的趣味与思想。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盐商文化发达的扬州收藏家,他们求新、求异的思想促成了“扬州八怪”风格的形成。

到了民国,收藏家的身份略微出现了变化。许多银行家和实业家涉足其间,他们的身份和古代商贾有相近之处,但在收藏的出发点上产生了不同。很多时候为了文物不至于流失海外而花重金购入,然后捐给国家;他们更愿意展览自己的藏品,以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不是藏之高阁,秘不示人。



收藏的气质



收藏可以塑造一个人,同样人也可以主导收藏。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收藏变得有血有肉,尤其是在收藏家的引导下,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质。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最大的变革就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收藏界的反应就是出现了“另类收藏”,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在上海的知名收藏家中,如收藏钟表的王安坚,算具收藏家陈宝定,就连当时上海的文人也趣味怪异,如程十发收藏照相机、陈巨来收藏打火机、郑逸梅收藏名片、杜宣收藏烟斗……

这些“另类收藏品”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产物,尽管藏品有点“俗”,但在上海的收藏家手中,玩成了“大俗”、“大雅”,这是海派收藏文化的特点,也是上海地区收藏家独有气质。

    其实,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收藏最为突出的一个气质是爱国与启蒙。虽然这个时代并非太平盛世,却出现了许多有志之士致力于收藏,而不是为了牟利。如民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就酷爱收藏,他曾花四万大洋买下《平复帖》,后来又花了240两黄金买来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两幅作品最后都捐给国家。为了这两幅作品,张伯驹也是变卖豪宅,穷其所有,反映出来的是民国那一代收藏家热爱传统文化,赞助社会的心态。



当代新藏家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收藏家。毕竟,一个时代的文化、社会才是孕育收藏精神与气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热,而且涌现出来了一批带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收藏家,尤其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

在刘益谦这位靠炒股发家的现代企业家身上,具有中国民间企业家鲜明个性。好勇斗狠,不遵循规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激荡三十年里的典型形象。从刘益谦的收藏中可以嗅到商业资本的气息。匡时的老总董国强曾有过切身的感受:“他买东西时不是说这件东西我喜欢到一定程度,也许一件东西私下里1000万卖给他,他不买。在场上他举5000万,他喜欢这种横刀夺爱的感觉。”

同样是企业家,经营实业的女性张兰却有自己的收藏之道。她把艺术收藏引入生活,花千金打造艺术会所;她把现代的经营理念融入收藏,从而实现自己的女人梦。而北京的藏家李国昌则是历史上典型的“北京藏家”代表,文化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是他们收藏的内在动力。

管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者。他的收藏则带有强烈的波西米亚气质,他收藏飘在空中的理念,收藏外人眼中“荒唐”、“颓废”的作品,他成为了一个发现者,因为他有一个文化游牧主义的灵魂。

显然,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收藏者,而且各具气质、秉性,尽管他们如今还难称“收藏家”,但他们的艺术收藏却融入了现代社会,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有力注脚。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2: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起梅延德先生这样说过:“文人一般都喜欢收藏一点心爱之物。这种收藏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人格和文格的补充和注解。文人的收藏蕴含着一种学识和激情,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热爱生活、敬业爱岗的人,哪一个没有一点收藏癖呢?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1: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6#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1: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7#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8#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1: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1: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4:50 , Processed in 0.1090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