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题画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 05:3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寅《纨扇仕女图》


诗画互补意境深远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它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相互映发、丰富多姿,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此外,宋以前的许多赞美绘画或对绘画有感而发的诗歌,虽不题在画上,从广义上讲,也算是题画诗。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再在画面加盖红印章,使中国画集诗、书画、印于一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把文学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因此,画面之有题画诗,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而且,我国历史上有些优秀的题画诗,不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文学史上的可资继承与发扬的艺术珍品。关于题画诗的源流,亦即诗画结合的开端,过去论者意见不太一致。有的人认为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说晋顾恺之的《洛忡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有的人认为题画诗滥觞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钱杜的《松壶画忆》便说:“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

文学美术附丽成观   王冕《墨梅》(自题)
中国画和题画诗都是一种独到的艺术形式,它们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清代孔衍拭《石村画诀》说:“画上题款诗 ,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 诗 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以上“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这两句话,就是给题诗款在画面上,下了极明确的定义。“补空”二字,也就成为画家题诗款时的一个谦虚名词了。这里,题画诗和单为破除画面上单调与平凡所加的题款亦是有区别的,前者因画不能尽意,藉诗以名其意,诗画互相补充、互相阐述,称之“画写物外形,诗传画中意”。后者通常都是为便于查考,只题上作者名号和作画年月,有的大约诗不美、书不工,以避开弱点所至。题画诗溢满着画幅的风采,因此长于文辞书法的画家,常将长、短不一的诗文搬到画幅上去,使其产生一种诗绘并工、附丽成观的艺术效果。画家为题画诗创作所发生的美感,常在郑重的注意和研究之中。有的在一幅画画成之后,再考虑诗句的长短与题诗的地位如何与画面相配合。有的则在一幅画的落笔前,也将题画诗的地位同时酝酿在内,或因先有长诗预先多留空白,为题写之用。诚然,诗文有精粗美丑之分,书法有工拙高低之别,若诗跋繁芜,书法不精,这类画作大都会被人们淡忘。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画家既作诗又作画,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

诗咏唱和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为苏轼题好友慧崇和尚画《春江晓景》诗,如今慧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品。

  一些女画家、女诗人,于对艺术美的鉴赏中,亦不乏情不自禁地道出自己的艺术主张与追求,创作出题画诗。宋诗人杨妹子善书,著有《题画诗》一卷,其《题马远画梅.绿萼玉蝶》:“浑如冷蝶宿花房,拥抱檀心忆旧香,开到寒梢尤可爱,此般必是汉宫妆。”凡御府收藏马远作品,多为她所题。《书史会要》评:“马远画多为其所题,语关情思,人或讥之。”

  宋另一女诗人曹希蕴,著《诗歌后集》,《东坡诗话》云:“希蕴颇能诗,虽于韵不高,时有巧语。”尝作《墨竹诗》:“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人称“此语最工”。

  元书画家管道升尝画墨竹及设色图进奉,得赐内府上尊酒。皇太后予以很高的礼遇,命坐赐食,奉旨画梅,并命题诗其上,云:“雪后琼枝懒,雪中玉蕊寒,前村留不得,移入月中看。”太后称羡不已。管氏另有《写诗寄外君》:“夫君去日竹新栽,竹子成林夫未来,容貌一衰难再好,不如花落又花开。”

  清画家黄媛介善山水,工诗词,其《为渔洋山人画山水》云:“懒登小阁望青山,愧我年来学闭关,淡墨遥传缥缈意,孤峰只在有无间。”爱新觉罗氏安郡王岳乐女孙,幼承家学,工写花卉,其《题自画牡丹》:“风风雨雨惜春残,为爱名花倚画栏,淡著胭脂浓著墨,一枝图向画中看。”

  题画诗得之不易,欲工尤难,贵在诗传画外意。

历代佳作内涵深刻  有的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 徐渭《墨葡萄》(自题)
如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古今画师的题画诗摇曳多姿,嬉笑怒骂,亦庄亦谐皆成趣。

  大地逢春,万木争荣,一切生物都在春天来临之际蠢蠢欲动。此乃大自然之规律使然。人非草木,而人类亦如自然界一样闻鸡起舞、未雨绸缪、趋利避害,乃至趋炎附势。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诗人笔下往往得到鞭辟入里的描写与表现。请看唐寅的代表作《纨扇仕女图》原题: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无情仔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而其《桃花诗》可谓诗人的如实坦白与自况,足以自警、警人。

  请看元诗人王冕自题《墨梅》诗:“吾家池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淡泊名利、一身正气自见。

  清郑板桥在自家画册页上题:“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该诗道出自己作为一个文人,不满清朝社会现实,但又不愿攀贵媚上,于是借题发挥,内涵深刻,令人咀味无穷。

  明画家李士达描绘三个驼背老者在一起的《三陀图》,经三人题诗,其意各异。钱允治诗:“张陀提盒去探亲,李陀遇见问原因,赵陀拍手哈哈笑,世人原来无直人。”陆士仁题:“可怜同病转相亲,一笑风前薄世因,莫道此翁无傲骨,/素心清澈胜他人。”文谦光诗:“形模相肖更相亲,会聚三陀似有因,却羡渊明思归早,世途只见折腰人。”

  中国画与题画诗作为民族艺术的两种形式,不失为神州艺坛的姊妹花,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风景!

相关帖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5:37:5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山水画与题画诗的互动研究
作者:陈燮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历代文人所倡导。山水画中的诗画关系亦然。苏轼在题跋中写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里所引的诗,是王维的《山中》,诗中“蓝溪”为“荆溪”,“玉川”为“天寒”,诗中有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山中冬景正是色泽斑烂亮丽,富于诗情画意。王维还有许多写景佳句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青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林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诗中有画,意境清远,见诗如见画,吟诗如品画。古人说:“每下笔皆默合诗人句法。或铺张图绘间,景物虽少而意常多,使览者可以因之而遐想”(《宣和画谱》),意即诗画本一律,画家描绘景物与诗人相通,所造意境有画外之意,让赏画者有想像空间,出入画内外,神游诗境间。
  在中国山水画及其题跋中,好诗佳作比比皆是,诗助画意,强化通感,升华主题,锦上添花。陆俨少先生对此有过深刻论述:“我国自唐代以降,及其末季,士大夫兼擅丹青,打破自比工匠观念,日渐取代民间艺人,登上领导坛坫。驯至五代两宋,沿习不替,操觚之士,无不兼擅诗文。苏子瞻、黄山谷辈领袖群伦,相扇成风。一图之成,兼以诗赋文章,叙述缘起,抒发情感,文字既佳,而又书字遒美。清辞丽句,虿尾银钩,相得益彰。向之仅书名姓于树根石罅间者,一变而占据突出地位,成为一图之有机结合。明清代兴,蔚为风气,图成而题句缺如,号称穷款,终成遗憾。于是向学之士,留意诗书,翱翔于翰墨之林,图文并茂,始称联璧。”(《中国历代名画题跋集》,胡文虎选编,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6月版)走进中国历代山水画宝库,可以发现众多的山水画题画诗之瑰宝。元代钱选题《孤山图卷》诗曰:“一童一鹤两相随,闲步梅边赋小诗。疏影暗香真绝句,至今谁负继新词。”孤山疏影、梅边暗香之景由诗生辉。钱选题《秋江待渡图卷》诗曰:“山色空濛翠欲流,长江浸澈一天秋。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渡舟。”“翠欲流”点化“一天秋”的意境,“寒烟外”衬托“待渡舟”的久立之心情。元代赵孟頫题《鹊华秋色图卷》诗曰:“弁阳老人公谨父,周公孙子独怀古。南来寄食弁山阳,梦作齐东野人语。”“秋山赋”与“怀古意”情景相融。元代吴镇题《秋江渔隐图轴》诗曰:“江上秋光薄,枫林霜叶稀。斜阳随树转,去雁背人飞。云影连江浒,渔家并翠微。沙涯如有约,相伴钓船归。”秋光、霜叶、斜阳映去雁,云影、翠微、沙涯迎归船,好一幅秋江渔隐图!元代朱德润题《松溪放艇图》诗曰:“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知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松溪放艇伴长龙,试君眼力数云峰,真是诗画一体,韵意一炉。元代倪瓒题《虞山林壑图轴》诗曰:“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祠。看云聊异翰,把酒更题诗。此日交观意,依依去后思。”画虞山林壑,引依依后思,有效拓展了赏画者的想像空间。倪瓒题《江岸望山图》诗曰:“江上春风积雨晴,隔江春树夕阳明。疏松近水笙声迥,青障浮岚黛色横。秦望山头悲往迹,云门寺里看题名。蹇余亦欲寻奇胜,再过钱塘半日程。”真是春风春雨化浮岚,江岸望山美如画。倪瓒题《春山图》诗曰:“狂风二月独凭栏,青海微茫烟雾间。酒伴提鱼来就煮,骑曹问马只看山。江花岸柳浑无赖,飞鸟孤云相与还。对此持杯竟须饮,也知春物易阑珊。”烟雾微茫,春物阑珊,春山图卷被诗句进一步激活。元代王蒙题《花溪渔隐图轴》诗曰:“御儿西畔霅溪头,两岸桃花绿水流。东老共酣千日酒,西施同泛五湖舟。少年豪侠知谁在,白发烟波得自由。万古荣华如一梦。笑将青眼对沙鸥。”两岸桃花,东老共酣,西施泛舟,笑看沙鸥,诗句把一幅花溪渔隐图点化得花团锦簇。明代唐寅题《春山伴侣图》诗曰:“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坚。”春日担酒寻花,静坐泉头池石,诗句点出了韵味十足的画意。明代沈周题《秋泛图》诗曰:“秋水浮空天影长,归来江上自鸣榔。白鸥飞过搀红叶,不觉微风陡荐凉。”秋水浮空,白鸥掠过,诗句把秋泛图写得凉意浓浓。明代文徵明题《雪景山水》诗曰:“雪树埋踪鸟绝飞,空江蓑笠弄寒丝。良工妙得吟中趣,故写愚溪独钓诗。”首句“雪树埋踪鸟绝飞”就把雪景山水图写得寒气逼人。诗助画意,无需赘言。清代恽寿平题《晚溪烟棹图》诗曰:“芦花一片水,昏鸦归暮山。山外荡舟人,看云溪上还。碧水涵秋空,鱼鸟如人间。吟诗爱遥碧,秋意满烟鬟。落叶声微茫,来从红树湾。”诗中巧用“归”、“荡”、“看”、“来”,把晚溪烟棹图写得动静结合。清代华喦题《清涧古木图》诗曰:“清涧之侧多古木,斜者直者藤结束。半枯半活各有情,拿云抱石自起伏。由来不与凡经接,得气只合老空谷。细草疏烟澹澹秋,太古泉声无停流。那许许由来洗耳,深潭见底澄光浮。何如此图足快意,涤去胸臆陈年愁。扫榻高眠时听雨,静听一日不下楼。莫笑山夫野性痴,就中乐趣无人知。”显然,题画诗要告诉赏画者,清涧古木图意欲引来快意,涤去愁意,静听雨声,寻求乐趣。诗句与绘画的结合,无疑有益于点化画中诗境,增强绘画作品的审美情趣。
  在上海博物馆所藏历代山水画中有不少题画诗,值得细细品味。北宋王诜的《烟江叠嶂图卷》有画家自跋诗句:“帝子相从玉斗边,洞箫忽断散非烟。平生未省山水窟,一朝身到心茫然。长安日远那复见,掘地宁知能及泉。几年漂泊江汉上,东流不舍悲长川。”透露了画家遭贬时的茫然心境,有助于赏画者更深层地解读画作。元代钱选的《浮玉山居图卷》有画家自题诗:“瞻彼南山岑,白云何翩翩。下有幽棲人,啸歌乐徂年。藂石映清泚 ,嘉木澹芳妍。日月无终极,陵谷从变迁。神襟轶寥廓,兴寄挥五絃。尘彯一以绝,招隐奚足言。”诗中有南山白云、啸歌藂石,把画家 家乡湖州的浮玉山景写得举目迷离,画家的隐居的人生态度也在诗句中袒露无遗。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题画诗为:“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概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诗中“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句点活了王云浦渔庄之景,那“凉”、“悲”之意又清晰地点出画家漂泊度日之心境。清代王翚在《仿古山水图册》(六开之四)中自题“万古常惊匹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时空交叉,界破青色,诗醒画意,诗画一体。王翚题《仿古山水图册》(六开之五)诗曰:“小雪巳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诗句点出雪景、鹤声、孤舟、月落集于一画,“绘声绘色”,颇为野逸。在王翚《山水图轴》中自题诗为:“小阁临溪晚更嘉,绕檐秋树集昏鸦,何时再借西窗榻,相对寒灯细品茶。”画景入诗句,诗句顿觉柔美:清溪过小阁,昏鸦集秋树,画家十分怀念西窗榻上面对寒灯细细品茶的那一刻。赏画读诗者仿佛同对幽幽寒灯,闻到清醇茶香。清代王原祁题《仿古山水图册》(十二开之十)诗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句十分巧妙地以空示广,借声造景,暗示画家在尺幅之内营造了偌大空间。清代弘仁题《雨后春深图轴》诗曰:“雨余复雨鹃声急,能不于斯感暮春。花事既零唫莫倦,松风还可慰宵晨。”诗句的清旷冷逸与画中的干笔淡墨、简疎峻利、树木落叶、古拙质直相吻合,暮春之意跃然纸上。髡残题《绿树听鹂图轴》诗曰:“绿阴初集北窗下,黄鸟时鸣古树间,安得心如墙壁似,一炉柏子对青山。”丛树成阴,北窗飞绿,古树春发,鸟鸣其间,诗意画境颇为幽邃。石涛题《醉吟图轴》诗曰:“花入长安开必清,雨余唤起蚤人行。折来自晓堪怜惜,记得春风一样轻。”诗句映照下的江南山居岚光暮霭、苍然欲滴,此时此刻,惟有醉吟而后快。
  画上题诗,不仅画家自题,而且画家互题,历代诗人也为画家题诗。中国画的题画诗,有的见于画上,有的见于诗文集中。历代诗人,多有题画诗作,唐代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元稹等,都有题画诗传世。“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高棅在《唐诗品汇序》中说:‘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故有往体、近体、长短篇、五七言律句、绝句等制,莫不兴于始,成于中,流于变,而侈之于终……’这时,诗人辈出,诗歌的题材十分广泛,诗的风格多种多样,诗歌的技巧之高,形象之美,都是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从康熙时编辑的《全唐诗》和王重民、孙望、童养年辑录的《全唐诗外编》看,唐代有诗人二千二百五十余家,诗歌约五万零九百余首,是自《诗经》到六朝一千多年间诗歌总量的几倍。这时的题画诗也多起来。从《全唐诗》看,上起李白,下至五代的荆浩,有七十多位诗人作题画诗一百三十余首,……南宋初,孙绍远编的《声画集》也已收录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刘长卿、杜荀鹤、肖翼、吴融等的题画诗三十余首。”(《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赵苏娜编注,前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版)题画诗对于山水画,点题释景,吟咏画意,阐明画理,融入情趣,当然有时还完善布局,美化构图。客观而论,一画题诗,诗助画意。其实,诗画互动,一旦诗题画上,画即与诗浑然一体,题诗可谓“醉”入画中。山水画与题画诗的互动研究,把题画诗的探索引向深层。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5:38:48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对杜甫题画诗的接受与发展
   作者:黄桂凤   

  摘要 宋代的题画诗很发达,这与宋代文人的文化修养都比较高是有原因的。但其与前代的题画诗也存在继承与发展关系。苏轼的题画诗与唐代的杜甫的题画诗就有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题画诗中发议论,寄寓个人的人生感慨或是发表他们对画的审美观点,都明显看出苏轼学习杜甫的痕迹。
  关键词 题画诗;杜甫;苏轼;接受;画艺观
  
  题画诗,一般是指画家或观赏者对绘画的题材、内容、思想或风格等等,有所感发而作出来的诗歌。可以包括脱开画面独立存在的咏画论画评画之作,诗人往往会在题画诗中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或分析画的风格等。这些题画诗不一定都题在画上。
  唐代之前的六朝大概已有题画诗叫,但那时基本上是对画的内容进行描述,并不体现诗人对此画有何感发,所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题画诗。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中言:“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虽然有其道理,但似乎绝对化了。清代王士祯《蚕尾集》云:“……六朝已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太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这个说法比较科学。在杜甫之前,有宋之问的《咏省壁画鹤》、陈子昂的《咏主人壁上画鹤》、李白的《求崖山人百丈崖瀑布图》《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等咏画诗,但确实不过是偶一为之。而杜甫的题画诗则比前代诗人空前增多。共有20题22首,在唐代可谓是最多的。明代胡应麟言:“题画诗自杜诸篇外,唐无继者”,说的正是事实。
  但到了尚文之宋代,绘画艺术极度繁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嗜画爱画之风盛行,工画善画之人比比皆是。而题画诗应运而生,也极度繁荣起来。在北宋的诗人中,苏轼的题画诗尤为光彩夺目,数量之多,前无古人,据清代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统计苏轼题画诗共有102题157首,是苏轼之前题画诗总量的五倍还多。苏轼的题画诗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杜甫的题画诗之影响,而又自有其特色,形成了他们之间同中有异的风格。下面分而论之。
  
  一、借题画发议论
  
  杜甫题画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又如题画山水,有地名可按者,必写出登临凭吊之意;题画人物,有事实可粘者,必发出知人论世之意”。所谓“不粘画上发论”,实际上就是借题发挥,发出自己的见解、评价,甚至还有对时事的评论。如他的《天育骠图歌》: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图画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含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骚裹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诗的前半部分写画上之马之英姿飒爽,双目有神,骨相天然。最后一句却包含议论,引自己为良马之知音。要是没有自己这个“伯乐”,这马死即休,又有谁会替它咏唱呢?
  无独有偶,苏轼也在题画诗中发出这样的议论。看他的《韩干马十四匹》:
  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骏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鸣嘶。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最后一匹马中龙,不嘶不动尾摇风。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
  诗歌最后发出“世无伯乐亦无韩,此诗此画谁当看”的议论,也是感叹韩干画马少知音,自己才是他的知音,与杜甫可谓异代之同调,都是对人才被埋没的现实状况的反思。
  另外,杜甫不少题画诗的议论还包含了对国事时政的议论,如《丹青引》:
  先帝御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闾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涂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壤缠其身。诗前半部分写了曹霸画之好,当年盛名不已,画出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得了无数赏赐,而今天落魄不已,反遭俗人眼白,正如明代杨慎言:“皆借以寄其情”,对安史之乱对人才的摧残进行了充分的揭露。又如他的《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诗前半部分写鹰之能干,而后面却说:“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崔嶂。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鞴上。”鹰本是帮助人抓捕猎物的,可是在战火连天的时节,谁有空暇有心情去打猎呢?再能干的鹰,也只有埋没了。正如仇兆鳌评“写一画鹰,而世之治乱,身之用舍,俱在其中”,对时局的议论也蕴涵其中。
  而苏轼题画诗发出对时政议论的更多,而且更明显。如《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之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我是朱陈旧使臣,劝耕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这幅图是名手按白居易的《朱陈村诗》的内容绘成的。原诗云朱陈村在徐州古丰县,离县远而官事少,无苛重的赋税和徭役,山中民俗淳朴,两姓世为婚姻。诗人慨叹自己宦游艰辛,深羡村民安居乐业。而苏轼则从古时农村的安定富裕,联想到当前奇征重敛,日夜催迫,农村萧条破残。实际上就包含了诗人对时政的讽刺与议论。
  从借题画发议论说,苏轼的题画诗确实与杜诗一脉相承。
  
  二、借题画寓个人感慨
  
  人生有很多感慨,诗人往往会触机而发之,借题画诗来发个人感慨也是一个方式。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诗歌由刘少府画的山水之美而想到隐居,说:“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这衬托了画之逼真与吸引人,其实也是“见画而思托身世外”(仇兆鳌语),这就是寄寓个人对人生的感慨。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云:
  近时冯绍正,能画鸷鸟样。明公出此图,无乃传其状。殊姿各独立,清绝心有向。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当时无凡材,百中皆用壮……明代王嗣夷评:“此诗盖因才志不展,而发兴于鹰扬者。”鹰的命运如诗人,不管年青时如何“气敌万人将”,而世间是“百中皆用壮”,自己是老而无用了,这就是诗人的感叹。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5:39:20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借题画诗寄慨的尤多,而且理趣比杜甫题画诗增强,这是苏诗的一大特色,也是宋诗的一大特色。如《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
  缥渺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尔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
  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
  这两首诗都写了李思训《著色山》画的美景,后一首化用了韩愈《山石》中的“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句意,其实也表达了与韩愈一样“嗟老不更归”的感叹,就如杜甫看了刘少府的山水障画之后产生的归隐之情。
  而与杜甫题画诗寄托个人感慨不同的是,苏轼这类题画诗往往由感慨上升到哲理性,或者说理趣,比如《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著色山二首》云:
  白发四老人。何曾在商颜。烦君纸上影,照我胸中山。山中亦何有,木老土石顽。正赖天日光,涧谷纷斓斑。我心空无物,斯文何足关。君看古井水,万象自往还。
  君归岭北初逢雪。我亦江南五见春,寄语风流王武子,三人俱是识山人。
  这两首诗的第二首明显是借题画寓感慨,因为当时苏轼谪黄州五年,王定国谪宾州三年,五晋卿谪均州三年,所以“三人俱是识山人”。但第一首“我心空无物”、“万象自往还”就不仅是旷达之语,明显含有一种佛禅理趣,这是杜甫题画诗中所没有的。这是苏轼题画诗对杜甫题画诗有继承又发展为自己诗歌的一个表现。
  
  三、在题画诗中发表画艺观
  
  “用题画诗来发表对于艺术创作的美学见解和经验之谈,这是杜甫的首创。”像前文所引《丹青引》全诗赞赏曹霸的画,但却不欣赏韩干画的马,说: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因为韩干画的马“画肉不画骨”,所以马就无精打采的。“骨”是马的骨相,也见唐代诗风重气骨。他的《天育骠图歌》中的骏马也是“卓立天骨森开张”。这可见他欣赏的马都是特别“有骨”的,有力度感。另外,杜甫的题画诗中还表明他重画之气韵,如《姜楚公画角鹰歌》云: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问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姜楚公画的鹰栩栩如生,抓住一个“气”字。又如《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中的鹰也是“疾禁千里马,气敌万人将”的,在这里杜甫的手法既有夸张又兼想象。
  苏轼也像杜甫一样用题画诗表明自己的画艺观。苏轼对画的审美也讲究“气”,一如杜甫,苏轼在《王维吴道子画》评吴道子的画时就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明代杨慎就认为:“若杜少陵、苏东坡诸诗,极其形容,殆无余巧。”就是说二人在题画诗上讲究气韵生动、雄伟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都用了极为夸张的手法。
  但苏轼不同杜甫题画诗中只讲究“气骨”的美学要求,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他就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本来苏轼诗才如天马行空,不受拘限,所以对于画画也如书法一样,认为各有各的特色。他的《书韩干牧马图》云:
  ……想见开元天宝年。八坊分屯隘秦川,四十万匹如云烟。骓胚驷骆骊骝,白鱼赤免驿皇翰。龙颅凤颈狞且妍,奇姿逸德隐驽顽。碧眼胡儿手足鲜,岁时翦刷供帝闲。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往来蹙踏生飞湍。众工舐笔和朱铅,先生曹霸弟子韩。厩马多肉尻雕圆,肉中画骨夸尤难,金羁玉勒绣罗鞍。鞭篓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苏轼这首诗把韩干画的马称为“肉中画骨”,而且认为这样的画马是极高明的,一般画师是做不到的。如此画出的马,有一种自然的美。他的“厩马多肉尻腚圆”,虽然没有点出杜甫《丹青引》中“干惟画肉不画骨”,但可见他与杜甫题诗画中讲究“气骨”是不同的。
  在此基础上。苏轼还指出了画工画与文人画之区别,比如在《观吴道子画壁》诗中他认为吴道子的画是画工的画,而王维的画则是文人画,画工“下手快”,但“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大概这是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的最好解释。由于杜甫本身并不是一个画家,他欣赏画是从自己个人的修养学识角度来欣赏,并把有感而发的东西以诗歌形式写出,但他对于作画本人应有什么修养、作画的整个创作过程如何并不是深有体会的。而苏轼则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个杰出的画家,他的表弟文同也长于画画,对于一幅画的创作过程,他是深有体会的。如他在《题文与可墨竹》中说“诗鸣草圣余,并人竹三昧”,就说明,画竹是得“胸有成竹”,入竹三昧方可画出来的。这样一来,苏轼的题画诗表现出来的画艺观与杜甫就有很大的不同,这正是接受中的继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1:51 , Processed in 1.2717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