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3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学课《浮力》教学案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4 21:1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浮力》教学案例

孝南区肖港镇中心小学 胡 威


案例背景:
1、教材简介:本课是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学期《浮力》一课,本科的要求让学生通过演示观察——猜想——实验,去初步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有关知识,学会探讨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生活中科学知识。
2、探讨问题:这节课主要采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次,在教学方法中“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方面设计了让学生“科学探究”,这也是粤教科技版教材对四年级学生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实验”等方面的能力。
3、学情分析:浮力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而且学生经常接触,但是没有真正去了解,去探讨浮力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熟悉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从学生的演示观察、猜想到实验去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法和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浮力,通过类比法、观察法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水的浮力,知道物体在水中无论沉还是浮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设计证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水槽 、测力计 、沙、烧杯、塑料匙、细绳子、磁铁 、 橡皮擦 、木圆柱体 、石头 、乒乓球 、泡沫、绿色正方体(大)、绿色正方体(小)铁圆柱体、铝圆柱体。
一、激趣引入,揭示新课题。
师: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
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试验操作,获取新知。
1、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或泡沫物体)放入水中后放手。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1)调查:洗澡时进入浴盆,感觉自己身体变轻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绝大多数同学参与并认同有这样的感觉;
(2)将一个小木块放进水里,它会漂起来;
学生观察;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举出例子。
学生举例;
引导得出浮力概念:这种能让物体浮起来的力叫做浮力;
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识到漂浮在液体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有这样的“浮”起来的概念,所以他们很容易理解浮力的概念;他们知道把物体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
(3)如果我们游泳时,将自己的身体完全浸没水中,我们还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开始出现分歧,有的学生赞成、有的学生反对、开始怀疑;
进行实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
学生思考;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吗?(以下是一种引导方案供参考)
一步一步引导得出结论;
受不受到浮力,我们直接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变化就能知道;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等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没有浮力;
如果在空气中测量的数值大于浸没在水中的数值,那么就存在浮力;
(4)引导学生陈述自己对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
(5)进一步讨论这个实验: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1和物体2有什么关系?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提出猜想。
我们分析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从分析力的示意图开始;
对第一个图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一个拉力和重力的作用;
对第二个图中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它受到另一个拉力、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两个图中,石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静止状态意味着平衡,平衡意味着相等关系。
平衡导致了浮力必须和重力在一条直线上;
浮力向上且与重力在一条直线上,那说明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恰好相反,那么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6)引导:同学们想一想,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得到了哪几条有用的结论,并归纳出来。
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出得到的结论(我的发现);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操作、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直观地将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分析、归纳石块的受力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从而落实知识与技能第一个目标。通过反馈练习运用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落实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第一个目标。)

(转下一页)

[ 本帖最后由 胡威 于 2008-6-24 21:1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21:18:52 | 只看该作者

科学课《浮力》教学案例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操作观察、讨论交流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何体会?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四、作业

根据实践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情境设疑,激发求知欲望。

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巧妙的引入了新课。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当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当所学的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比水轻的物体木头等能浮在水面上,比水重的铁等沉入水底,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谁也没有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我巧妙的设计情景把学生兴趣激起,让学生产生找到答案的欲望。

2、科学教育,促进思维发展。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学生不能在抽象中推理,他必须对某个实验进行推理、归纳,因此,科学教育需要为学生创造课堂学习情境,提供大量的推理材料或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感兴趣的问题过程中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其次,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学生对水的浮力有所了解,但要想出体验浮力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帮助大家体验水的浮力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想到用手压乒乓球(或泡沫物体),体验手上的感觉,从而体验水的浮力。

3、科学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如前面阐述的关于激发兴趣、鼓励思维和创设情境环节等,其实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都要以实践活动为前提展开。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这正如,不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电珠发光的原因;没有亲自做一做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也就找不到物体沉浮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科学课》杂志

3、《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
发表于 2008-6-24 22:29:58 | 只看该作者

发文范例

本站以语文/艺术/学前教育为‘主打’,不会开设其它学科专栏。 但,我们为其它学科论文,案例。。。等的发表提供了本栏作为‘特区’。 胡老师今天发的就是这一类。 建议以此文送市参评。鲁双清副主任处 我会作提醒。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15:14:21 | 只看该作者
真的感谢你!


考试过后吧,最近忙于学校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18:01 , Processed in 0.2520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