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行走在诗歌课堂的“美”和“韵”之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3 10: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行走在诗歌课堂的“美”和“韵”之间
作者:仙居县实验小学 李飞燕  

——《“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
周日上午,接到通知说大练课比赛中,我抽到的课文是《红领巾真好》,我就一愣,因为儿童诗歌,虽然篇幅简短,朗读的味道也很浓,但据有些老师说,这样简单的课文,学生读几遍就懂了,没什么内容可上,要上好这样的公开课很难,更何况出才彩了。但既然已经决定上这课了,就静下心来备课。
我在想,理想语文课堂到底什么样?许多名师都曾经形象地描述过它:教学“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课堂“有生气,有发展,有创新,不封闭,不留痕”……美好的愿景犹如春花“树树枝枝尽可迷”。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全诗分三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都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展开叙述。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合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
因为是儿童诗歌,课文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我觉得上出诗歌的味道才是本课备课的重点。如何在我的课堂上,让我的学生也能“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所以我确定了本诗歌教学应该重心理还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重感情感悟,有效地促进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一体化。重读说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中加强思想内容、语言情境、语言情理的有机结合。重感受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画面美,语言美。
一、音乐美—— 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富有音乐美,儿童诗也如此。郭小川说:“诗应当像丁当作响的流水”。《“红领巾”真好》读起来就在吟唱一曲:“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三节小诗结构相同,采用一问一答,富有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何让学生也能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呢?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小鸟”和“山林”的画面时,配上一首抒情的《野鸟情歌》,学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群美丽的、可爱的小鸟,让学生带着这份喜欢再去课文中感受小鸟的快乐、可爱、活跃,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地去读了。
在每小节的诗歌朗读中,都加入了问答式对读。最后配上班德瑞的《清晨》,师生合作对读,学生就能懵懂地知道了小诗是有韵律和节奏的。这样对他们以后读诗歌、写诗歌,就有结构意识了。
二、画面美 ——犹抱琵琶半遮面
  王维的“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说明了诗歌要有画面美,怎样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画面,就要借助多媒体图片了。《“红领巾”真好》中叽叽喳喳的小鸟、快乐的“红领巾”,理解起来很简单,但要激发孩子的喜爱之情,就必须通过画面的填充,让学生充分表达对小鸟的喜欢之情之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效果就更好了。但画面又不能太直白,能为学生的语言训练做铺垫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更佳。
除了让学生欣赏多媒体画面外,让孩子们亲自做做动作,用肢体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也能达到体验“画面美”的功效。如教学第一小节中小鸟的“叽叽喳喳,蹦蹦跳跳”:
师:读读第一小节,用心地体会小鸟们的快乐。(学生自由读)
师:你们从哪里感受到小鸟们的快乐?
生:我从“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中感受到小鸟们很快乐。
师:那我们是怎么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呢?我们来学一学吧。(学生们表演小鸟的样子)
师:小鸟,小鸟,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感到很快乐,很开心,我们又唱歌,又跳舞的。
师: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快乐,这种开心来读读这一小节。
(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能充分显示出小鸟们的快乐。)
三、语言美——字字句句总关情
  海德格尔说:“语言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再现作品的人文想象,品味作品的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语文有她独有的味道,她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去品尝的。“文贵自得之,涵咏领悟神。”诗歌的语言,是作者精心锤炼的结晶,因而格外精炼。往往一个字也增减不了,一个词也替换不得。诗,具有诱人的魅力!而诗的美只有在多诵、多读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红领巾”真好》虽然用词简单明了,但是读这首儿童诗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读文本时心有所动,灵魂受到震颤,那这节课就算成功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不单单是学习语言,而是在诵读感悟中,生成越来越多的阅读期待,发现文本本身蕴涵的美。所以这堂课“语言美”的体验我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一)平淡之中透出的真
于永正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罢休。只要我读得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那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由此看来,读不仅是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师解读文本时重拾语文教学美丽的一个过程。读中悟, 读中思,读中练,读中笑。我在备课时,读了《“红领巾”真好》十遍,已经能把课文背出来了,才感受到课文平淡语言下的真:因为小鸟的可爱、机灵,又是我们人类好朋友,我们作为“红领巾”就应该爱护小鸟。如体会小鸟“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
师:多么活跃的小鸟啊,出示:
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飞到(             ),看到(           )。
(生说了很多,充分感受了“扑棱棱”)
教师激情讲述,学生填词式回答:
小鸟飞呀飞,飞到河边,一看,一排翠绿的小树苗,可是树苗上(        ),它赶紧(                   )        
小鸟飞呀飞,飞到果园,它看到果树上有许多小虫子,这时它(                 )
小鸟飞呀飞,飞到田里,它看到庄稼上有许多小虫子,这时它(                 )
师提问:小鸟,小鸟,你飞了那么多的地方,你累吗?为什么?
(学生有的说累,有的说不累。)
师问不累的同学:你为什么不累呢?
生1:因为我们帮大树治病,大树感谢我们,我很开心,所以一点儿都不累。
生2:因为我们用虫子填饱了肚子,而且又保护了树苗,我们不累。
生3:我们保护大树,大树和我们成了朋友,我们肯快乐,怎么会累呢?
……
(学生说不累的原因,体会小鸟帮助大树捉虫子的快乐心情。)
(二)平静之中露出的善
研读文本如果能从“没”读出“有”来,从课文的平静当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那也是成功的一堂课了。《“红领巾”真好》简短的三节内容,只是写到小鸟的快乐和活跃,和少先队员爱护小鸟,保护小鸟。那少先队员为什么要写“请爱护小鸟”?则需要从“无”到“有”,我就插入了三张图片(弹弓、猎枪和受伤的小鸟),我插入一段话:“这么可爱的小鸟和小树的生命却时时受威胁:当大树被砍倒的时候,小鸟也失去了它的家,有人喜欢小鸟的歌声,就把它关在了笼子里;有人喜欢小鸟的美味,就用猎枪打死了一只只的小鸟;担惊受怕的小鸟们在说:
。”学生一个个都能充分体会小鸟的痛苦和对人类这种行为的憎恨:
1:人类,你们不要伤害我,我可是保护大树的能手啊!
2:快救救我吧!
3:我也是有生命的,我的孩子没有找到我,他们会哭泣的。
(三)平常之中溢出的美
史绍典先生说:“语文,是情韵悠长、广博优雅、诗意盎然的;语文,是很本色、很清醇、很生活、很自然、很人性的;语文,是生活的、生命的、生态的;语文,是诗意的、激情的、顾盼的、联想的……”要在平常的语言中,溢出那震撼人心的美。
体会词语美,是体验诗歌语言美的关键。但在课堂中我们千篇一律的看到都是读几遍带拼音生词,再读去拼音词语,就算词语教学过关了,但是如果把词语教学也变得生动,在平常之中溢出美感呢?我在本课文的生字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
1、出示一排词语:
机灵
可爱
快乐
活跃
师:你能读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写小鸟的。
师:那你能把词语读生动吗,读出小鸟的可爱。
(学生读的特别有味道)
师:如果把词语的表情也读出来就更棒了。
(学生读的时候表情声音都很到位。)
2、出示第二排词语:
叽叽喳喳
蹦蹦跳跳
扑棱棱
梳理
师:你读这行词语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呢?
1:我很高兴。
2:我很快乐。
师:那就读出你们的高兴吧。
四、缺憾美——横看成岭侧成峰
上完了《“红领巾”真好》,我感觉到预设和生成总存在着差距,为了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往下走,很少能抓住可以生发的时机,本来可以成为点睛之笔的,却白白浪费了。具体体现如下“二少”:
(一)问题生发少:
当我问道一个学生:“你能把小鸟的快乐那么生动地读出来,你能告诉其他小朋友,你读的小秘密吗?”学生回答说:“我把‘叽叽喳喳’和‘蹦蹦跳跳’读的又轻又短。我就对其他小朋友说:“那么让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也来读读吧!”如果在学生回答说把“叽叽喳喳”和“蹦蹦跳跳”读又轻又短,我如果追问一句:“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呢?”学生对“叽叽喳喳”和“蹦蹦跳跳”的理解会更深入,读书时的感情也会更到位。
(二)学生本我少:
我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从头到尾,我都是牵着学生往下走。在理解“红领巾”指谁时?我采用的办法是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谁来干什么了?学生发言说:“少先队员”来给小鸟送鸟巢,还写了一张‘请爱护小鸟!’的的木牌。”我接着导入:那小鸟会怎么夸奖少先队员呢?学生说:“少先队员,你们真好!”等。我就紧接着让学生赶快去课文当中找找,小鸟怎么夸的?当学生找出“‘红领巾’真好!”时,我就提问:为什么小鸟不说“少先队员”,却说“‘红领巾’真好!”呢?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说这个“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虽然这样理解很顺利,理解起来也不难,但总感觉是老师牵着孩子往前走。
《“红领巾”真好》让我明白了教师想有高远的教学追求,学生想有深度的高效学习,就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文本,套用全国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话就是:
“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
“千般好,万般好,适合学生才最好;这样教,那样教,不符学生不算教。”
“千变幻,万变幻,凸现个性最奇幻;这里寻,那里寻,不显自我难成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4:45 , Processed in 0.1671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