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记忆词典条目]师范生活关键词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6: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光荣与梦想  来源:  中学时事报   


  约在1981年,一所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是一首登上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的流行歌曲,从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音乐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算一算,到2000年,你们多少岁?可能在做什么?

  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唧唧喳喳地演算起这道不难的数学题,站起来报出自己到那时的年龄和梦想。从1980年过20年,正好是世纪之交。当时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知道,200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军事“四个现代化”。2000年因此成为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年度,对“现代化”的情景很难想象。

  1986年9月,第十届亚运会在韩国汉城(现首尔)举行,到赛事最后一天,中韩两国的金牌数持平,最后一项有两国运动员参加的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结果,将决定金牌总数第一的归属。比赛没有电视直播,甚至没有准确的比赛时间,只知道是在北京时间当天下午进行。整个下午,一个16岁的高中生把自己关在屋里,每隔一小时就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整点新闻,为了能在第一时间知道那枚金牌归了谁。

  最终,下午4点的新闻报道:中国男子接力队率先撞线,力夺金牌。中国队的最后一棒是著名短跑运动员郑晨,他在赛后说,冲刺的时候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点滴的记忆今天想来格外有趣。八十年代,对未来如诗的憧憬绝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专利,那种全民性的展望与希冀使八十年代的开始充满了乐观、豪迈与激情——未来在我们手中创造,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个时候,似乎没有太多人去深究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急迫的使命感催促着人们匆匆踏上了前进的征途。“把被‘四人帮’浪费的时间夺回来”,这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口号,各种各样的夜校、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图书馆里人满为患,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了书本。当时很多中小学校,白天是在校学生上课,到了晚上,就是年轻的工人和社会青年们来上夜校。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拼搏的年代。

  那个时候,一枚金牌是那么重要,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那不仅是一枚金牌,还是祖国强盛的标志。在八十年代夺得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已经开创了世界排球历史上的奇迹,但当她们输掉比赛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觉得她们应该做得更好。

  那是一个在匆忙、急切、亢奋中掺杂了些许茫然的年代。和后来更精彩的故事相比,中国的八十年代也许不能算一个完美的时代,但它令中国人重新怀抱着光荣与梦想,这样的遗产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宏大时代的前夜和序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2:22 , Processed in 0.07864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