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春记忆词典条目]师范生活关键词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48:52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一本书:《追寻80年代》,比《八十年代访谈录》视角全面多了戴军
      自“文革”结束以来,对历史进行回顾、反思一直成为当代中国思想生活的重要内容。二十多年来,很多理论争论,很多思想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些回顾和反思进行的,一直没有停过。90年代以后,社会风气骤变,物质主义像一股暴虐的台风席卷了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风过后,物非人非。但是对历史做回顾、反思的习惯似乎并没有断掉,就像有一根坚韧的绳索,让许许多多喜欢思想的人都紧紧抓着它,彼此呼应,鱼贯前行。这样一想,就越觉得读者手里这本《追寻80年代》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如果它还有什么缺点,有不尽人意之处,以后再改进就是了。
    这是激情流溢的年代,这是理性回归的年代,这是众声喧嚣的年代,这是暗潮涌动的年代,这是启蒙祛魅的年代,这是复兴崛起的年代,这是需要追寻与怀念的年代,这是尚待品啜与反思的年代。本书带你走进80年代,感怀那时的人、事。
      ——这是豆瓣的简评,我个人觉得:《追寻80年代》与比《八十年代访谈录》视角全面多了。他只少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点査建英也是在书里承认的......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50:52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的美女
    [河北搜才网]翻开当年的电影杂志--那十年是中国电影的黄金岁月,《大众电影》的发行量曾超过800万份!电影聚焦了所有的时尚热点,今天已难以想象其盛。杂志封面多是红极一时的女明星:张瑜、陈冲、刘晓庆……衣裳的颜色赛过彩虹:泼辣的黄、刺激的红,各种艳丽而含混的杂色。那时的美女,浑身泛滥着色彩,喜气而亮丽。
  不能忘记她们是自怎样的沙漠中成长的,在她们开花以前,环境极为严酷,差不多整整20年,没有滋养美丽的起码的光和水--突然,"忽如一夜春风来",禁忌消解了,首先从干旱的沙砾间挣扎出来的花儿,必然是最有生命力的,也自然是仓促的。
  写在这些美女眉间的是突然绽放的狂喜;是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乐观精神;是"风雨兼程"投入大时代的热望……照片上,她们的装饰大胆热烈:衬着大垫肩,显得咄咄逼人,"肩膊上跑得马";双眸灼灼,青春的热浪喷薄欲出,这一点,连最苛刻的观察者都会动容。
  在80年代和以后的日子里,我们频频听到这些美女的新闻。陈冲、张瑜先后出国,历经艰难;刘晓庆长期占据娱乐版头条,霸气令人称绝--她们的精力和意志似乎是没有穷尽的,每每令人畅想起孕育这些遒劲鲜花的80年代风云。
  然而,即使在衣饰雷同的80年代,美女还是有各自的品流的。记得陈冲在《苏醒》里的苍茫表情,那一种优柔的迷乱,隐隐地从当时的肤浅甜俗中脱颖而出--这应该和她的知性背景有关--当时的知识界自有另一种风尚:清淡的、自然的、飘逸的,是沉溺在柔软的外销棉麻衣裳中的典雅趣味,悄悄滑向90年代。在陈冲,这点隐含的韵致几经好莱坞的洗练,令她在异日脱胎换骨,成为时空遗香的美人。
  妆饰:
  其时流行一色的油彩浓妆:乌漆的浓眉,彩蕴的眼影,两团庆丰收式的腮红,油汪汪的大红唇膏。那时,进口化妆品还很鲜见,"露美"、"美加净"、"凤凰"、"霞飞"等国产化妆品广受欢迎。
  发型:
  喷发胶把头发塑造成头盔一般坚硬的样式:爆炸式、万能头和最普及的额发高耸--恰似一卷飞檐,满是不管不顾的勇气。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5:58:1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八十年代 不可复制 只能怀念
苏州广播电视报
  

                         本报独家专访女主角左小青、导演曾晓欣

  ■特约记者/吴海鸥  名扬    本报记者/晓荷

  12月2日,苏州社会经济频道即将播出的《我们的八十年代》将让我们重温中国改革之初思想启蒙与解放的激动时刻,那个健康向上同时又恍如隔世的年代。就在《我们的八十年代》播出前,本报分别独家连线采访了该剧的主创:出品人兼制片人张炜、编剧李青、导演曾晓欣、主演夏雨和左小青。其中,张炜、李青、曾晓欣都是八十年代的亲历者,夏雨、左小青也极力回忆自己印象中的八十年代。在他们的讲述下,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愈渐清晰……

  ■夹克衫·三七牌录音机·白T恤

  80年代记忆讲述人:导演曾晓欣

  80年代身份:工厂抡大锤工人

  一、段玉刚的夹克衫

  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里,夏雨饰演的男主角“段玉刚”,时常穿一件颇有型的夹克衫,微微竖起的领子,衬着夏雨的好身材,显得无比潇洒。而谁都难以想象的是这件夹克衫,是导演曾晓欣此次拍摄前回到自己原来工作过的工厂,从二十多年都未打开过的保险柜里发现的。

  二、段玉刚的白T恤

  除了夹克衫,段玉刚打球时穿的白色T恤衫,也来自曾晓欣二十多年未打开过的保险柜。因为拍戏回到自己工厂的曾晓欣在保险柜里除了发现夹克衫以外,还发现那件崭新的,印有青岛“蓝天牌”商标的运动衫。据他介绍说,这件衣服是1981年厂里发给他们的,而这件运动衫是1978年中国女排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时候穿的那个款式。剧组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这不是阿迪达斯嘛!

  三、“三七牌”的录音机

  谈起这件道具,曾晓欣情不自禁的笑了,他说:封存了很多年都不用的东西,结果还能放出音儿来,很好玩。这台录音机在剧中一开始就作为重要角色登场了,也是因为它牵引着满晓星、丁慧茹和闻安跳舞的脚步,才引来段玉刚、皮军等人的群殴。而今,像这样的大录音机,着实不多见了,难怪导演曾晓欣也会将其视为“珍宝。”

  ■二八自行车·卡其色衣服·麦克哈里斯眼镜

  80年代记忆讲述人:女主角左小青

  80年代身份:体操运动员

  左小青扮演的满晓星热情、单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化工厂做团干部。在开拍之前,导演、编剧就认定左小青是扮演满晓星的不二人选,认定她能演好这个清纯、傲气、热情又有些书卷气的女孩子。

  还在南京拍戏的左小青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从小在体操队长大,跟外界接触很少,对工厂更是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我妈曾带我去过一次工厂,车间里的环境挺嘈杂的,我妈怕我被机器伤到都不让我随便走动。这回在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向爸爸讨教,问了很多那个年代的事,还特意看了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和《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

  到了拍摄现场,左小青也没少向作为“过来人”的导演请教,“导演告诉我,那时刚分到工厂的女大学生确实特别受欢迎,只要稍微漂亮点的,大家就都围着她,像看林黛玉似的。”

  拍了《我们的八十年代》,左小青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八十年代,“那时大家在穿的方面都挺朴素,穿卡其色就不错了,只想着把工作做好。那时的感情更不会像现在这样看对方有没有房、有没有车。拍完这个戏,我跟我爸妈说‘你们的青年时代真好。’”

  事实上,电视剧《我们的八十年代》里,远不止这样东西,二八式的大自行车,深蓝、墨绿的流行色,麦克哈里斯的眼镜儿,都让已经在远离的八十年代真真切切的回到了观众的眼前,温暖的记忆,简单的生活,抚今思昔,那个年代真的很美好。

  ■16步很流行·工人比知识分子赚得多·会战·敢死队

  80年代记忆讲述人:编剧李青

  80年代身份:车间化验员

  在编剧李青的眼中,那个年代的人无论做什么热情都很高,尤其是对待工作。有一个词叫“会战”,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加班”,周末的时候,一说“会战”,一说组成“敢死队”,大家全都热情饱满地来到工厂,赛着干活,比着创新,图的就是班组能拿奖状。那个时候的人不懂得什么叫“嫉妒”,工厂里谁考上大学了,大家都会由衷地为他高兴,甚至自豪。因为“他是从我们班组里走出去的”。李青说,那时候工人比知识分子赚得多,虽然生活很苦,但人们会苦中作乐;现在生活得很好,人们却高兴不起来。八十年代的娱乐很简单,也很质朴,16步很流行,但男男女女不敢集体跳,怕名声不好。

  段玉刚身边一群兄弟个个性格鲜明,印象最深的是李思博饰演的老兄弟,两只绿豆眼一瞪,歇后语从不离嘴,简单的对话趣味盎然,比如“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棉裤薄,就是皮裤没有毛”,还有“腰里别副牌,逮谁跟谁来”,典型的卫嘴子形象,一看就乐。第一反面人物的秦光明虽然行事阴郁甚至龌龊,但他真是一位优良的政治工作者,要不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某些地方过分的渲染了其小人得志的一面,按照他的处世原则,不交永恒的朋友也不树永恒的敌人,一切以利益为上,是真该飞黄腾达的主。而工厂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比如男女职工轮流使用一个澡堂子洗澡,拆毛线手套编制毛衣,比如保卫科抓旷工打架斗殴催写检查,工厂文娱活动文体竞赛,再比如车间之间的明争暗斗比拼竞争,大学生的金贵,一线二线工作调动等等,都在《我们的八十年代》里一一展现出来。

  

  ■八十年代辞典

  张海迪:《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

  朦胧诗:以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以指向模糊的诗意语言抒发个人对社会、情感的看法。由于当时文坛的主流声称对这样的表述形式“看不懂”,因此带有贬义地称之为“朦胧诗”,但在当时个人意识日渐觉醒的年轻人中却极受欢迎。

  喇叭裤: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戴贴有商标的“蛤蟆镜”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年轻人最初的反叛标签。穿喇叭裤的青年被正统人士称为“流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宽容度的增加,化妆、烫头、跳迪斯科舞、唱流行歌曲等生活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人群接受,中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流行文化。

  《一无所有》:1986年,崔健第一次演唱了他的成名曲《一无所有》,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痛快淋漓并更具反叛精神的摇滚乐在大学校园里逐渐盛行。

  ■荧屏上的八十年代工人阶级

  电视剧《金婚》,主演张国立蒋雯丽,剧集前一部分不少场景发生在张国立所在的车间。

  电视剧《大工匠》,主演孙红雷陈小艺,反映东北某钢厂特级技术工人的故事。

  电视剧《车间主任》,导演巴特尔,以北方重型机械厂为背景,主题曲是《革命人永远最年轻》。

  电影《赤橙黄绿青蓝紫》,主演方舒,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钢铁厂工人的生活。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8 16:11:13 | 只看该作者
80年代光荣与梦想  来源:  中学时事报   


  约在1981年,一所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教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是一首登上广播电台《每周一歌》节目的流行歌曲,从八十年代过来的人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音乐老师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算一算,到2000年,你们多少岁?可能在做什么?

  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唧唧喳喳地演算起这道不难的数学题,站起来报出自己到那时的年龄和梦想。从1980年过20年,正好是世纪之交。当时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知道,200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军事“四个现代化”。2000年因此成为一个神圣而又神秘的年度,对“现代化”的情景很难想象。

  1986年9月,第十届亚运会在韩国汉城(现首尔)举行,到赛事最后一天,中韩两国的金牌数持平,最后一项有两国运动员参加的男子4×100米接力项目的结果,将决定金牌总数第一的归属。比赛没有电视直播,甚至没有准确的比赛时间,只知道是在北京时间当天下午进行。整个下午,一个16岁的高中生把自己关在屋里,每隔一小时就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整点新闻,为了能在第一时间知道那枚金牌归了谁。

  最终,下午4点的新闻报道:中国男子接力队率先撞线,力夺金牌。中国队的最后一棒是著名短跑运动员郑晨,他在赛后说,冲刺的时候脑海里只有一句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点滴的记忆今天想来格外有趣。八十年代,对未来如诗的憧憬绝不仅仅是小学生的专利,那种全民性的展望与希冀使八十年代的开始充满了乐观、豪迈与激情——未来在我们手中创造,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那个时候,似乎没有太多人去深究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急迫的使命感催促着人们匆匆踏上了前进的征途。“把被‘四人帮’浪费的时间夺回来”,这是发自人们内心的口号,各种各样的夜校、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图书馆里人满为患,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了书本。当时很多中小学校,白天是在校学生上课,到了晚上,就是年轻的工人和社会青年们来上夜校。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拼搏的年代。

  那个时候,一枚金牌是那么重要,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那不仅是一枚金牌,还是祖国强盛的标志。在八十年代夺得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已经开创了世界排球历史上的奇迹,但当她们输掉比赛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觉得她们应该做得更好。

  那是一个在匆忙、急切、亢奋中掺杂了些许茫然的年代。和后来更精彩的故事相比,中国的八十年代也许不能算一个完美的时代,但它令中国人重新怀抱着光荣与梦想,这样的遗产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宏大时代的前夜和序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9:23 , Processed in 0.1061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