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管季超只[!!]使用《教师之友网》发布信息!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1:50:57 | 只看该作者
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必需
    ——读《教育人文读本》有感
    文◎秋风蝶雨



    (一)
    或许是太忙太累也或许是人的惰性使然,一本《教育人文读本》在我的包里,跟着我来来回回好几天,我终究也没能好好地认真对待她。直到那天,坐在车上等人,不经意间我翻开了《教育人文读本》。那一刻,我震撼了,甚至有一种懊悔:为什么那么迟才去看她,才去接触她。我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丛林里,有一个个明亮的事物,在慢慢升腾,轻轻移动。我也渐渐体会到我们校长的良苦用心:在面对这么一大群不怎么读书的教师群体,他为我们所做的努力!
    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读书才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现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读书风尚,“以读书求进步,以读书求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这是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21世纪的老师,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紧跟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记得99年的时候,当“三讲”教育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的时候,那时的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真可谓意气风发,以“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来勉励自己勤读书。然而随着时间的消逝、人事的消磨,不知不觉中,先前的激情和活力渐渐被一种不可名状的疲倦和懈怠所代替,自己手中拿的,眼睛看的只有两本书:即教参、教科书。审视一下周围的人,几乎可以说从没有看见谁煞有其事的捧着书籍在阅读。都说没有时间!都说压力大!仔细想想,我们每天的时间的确被大量的工作任务挤占,被许多繁琐的事务分割:沉重的教学压力,繁琐的学校事务,各种各样的检查,一叠叠的作业,再加上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何况还有家庭、孩子的拖累,整天似乎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天天累死累活哪有时间读书!只有在写论文、写计划、总结或上公开课时,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大多数老师是以可怜的老本,努力支撑维持着现状,其中包括我自己,可悲啊!      
    (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没读书找到了非常恰当的理由,心安理得。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少读书,甚至不读书,使我们缺乏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引导,以致于我们的业务滑坡了:知识老化充电不足,跟不上时代;教学上吃老本,缺乏创新的激情;教育观念落后保守,在“无意”中束缚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教学只是一种简单的机械重复,自己厌倦,学生也厌倦,觉得生活是这样的平淡无奇。然而,在同样的压力下,为什么还成就了那么多有作为的教师呢?远的暂且不说,在我们周围就有很多因读书而独具“魅力”的人。自从加入到“生命化课题”及“读书俱乐部”以来,我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幸聆听了张文质教授关于生命化教育的讲座,看了老九的博客,他们侃侃而谈,语言生动,见解精辟,理论丰富,知识渊博;又看到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那么精妙,语言是那样华丽,生成是那样灵动。观教师素养大赛,选手们出色的表现更让我羡慕不已。他们和普通的教师一样,在三尺讲桌上默默耕耘;但他们又那么出色,除了他们自身的特长外,还在于他们的努力。我不尽感慨:同样是一天24小时,可别人的教育生涯怎么就那么多姿多彩呢?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敬佩他人的同时,我真该为自己的读书人生设定目标,真该坐下来好好地读点书了!
    (三)
    如果现在有人这样问: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否扎根于实践,滋养于读书;你是否有关于教科书以外的见解 ;你是否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这时如果你语塞了,答得理不直气不壮了。那这就说明你的知识不够了,你适应不了现代教育的需求了,危机已在我们的面前了。而要化解这个危机感,只有一条途径: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境地。 
    教师,以培养人为已任,作为一项为孩子“打底”的工程,教育必然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和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挑战: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我们不懂的事情太多,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如果不思学习或者对学习无所用心,势必成为一只迷途的羊羔,被时代所抛弃。作为教师,以育人为目的,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活到老,学到老,力争做天问不倒,才能对社会,对学生,对家长负责,不致于“误人子弟”。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时的我们更需要不断地读书,适时的充电。一次充电,终身受益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不学习,不充电,别说无从吸纳新知,连旧知都会打折,自身素质没有长进,反而只会显得更无知。也许,你要说:“我已经接受了几年的专业训练了,还需要学习吗?”家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四)
    是啊!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教师,到成熟的教师,到成为一个实践教育家,只就知识、才情方面的差距而言,何止十万八千里:学科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灵活调度,丰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信手拈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运用自如,这些都是一位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问一答十,举一反三,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进行“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书山万丈平地起,积累知识最重要。只要我们肯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呢?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留连忘返、身心陶醉呢?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呢?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有对熟悉业务的要求。走上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多是因为读书太少。今天,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铁饭碗”的思想仍在作怪,“骗师”有之,“混师”有之。学为师,不学为师。三尺讲台一站,口沫横飞,今天抄这课,明天抄那课……只要我不犯错误,或者错误不被发现,学不学都一样可以混,甚至可以混得有头有脸,美其名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不学无术的“骗师”虽然只是极个别,但也是不容忽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师资水平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如果在我们的素质教育中,有此“骗师”的存在,其后果实不堪设想。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宏伟、艰巨、长期的伟大工程。而这项工程的“实施队伍”,当然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教师驾驭素质教育的得心应手的本领,何来学生素质的提高?现在掌握素质教育规律的教师为数不多,更多的是面临着如何提高认识,学会运用的现实问题。所以,这又进一步向我们提出了—-师者,更应该读书。
    (五)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还年轻,我们的教育还在成长,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读书的内容还要不断的丰满、不断的转变!但不管怎样,必读书、书必读!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已经变得越来越渺小了。我们的眼里不能只有教科书和教参,我们不能再埋怨时间不够用,而是要振作起来多读书,读好书!读读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以了解教育新动态;读读关于自己、关于学生的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读点文学的书,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读点历史,让自己擦亮眼睛,以洞悉一切;读生活、读人生,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要做教育智慧型的教师,我要培养有人生智慧的学生。老师们,我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们不读书,怎能让人类的文明传播下去呢?
    虽然,我曾经浪费了一段时间,但是我想对同仁们说:“读书永远不恨其晚,即使晚了,也比不读强!”虽然我们每天都忙忙碌碌,但看书的时间只要挤挤还是有的,关键是愿不愿意去读。 “酒鬼总有时间喝酒,书虫总会挤时间看书”的,坐下来读点书吧!让读书成为我们生命的必需,做一名有书卷气的教师吧!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2:25:08 | 只看该作者
纯属偶然的阅读史
                                         文|钟杰
至今,我都毫不怀疑,我是通过阅读成长起来的。
可是,以我那样简陋荒僻的成长背景,又是如何走进了阅读,进而让自己的灵魂变得丰润起来了呢?
说起来纯属偶然。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极为贫乏的家庭。父亲参加工作之前是文盲,参加工作之后,进扫盲班恶补,凭着一本新华字典,可以写简单的家信,不过,很多字都是缺胳膊少腿,即便如此,我母亲还是能毫不费力地进行完全解读。母亲呢,据她说,小时读书厉害得很,经常在村委大会上给广大村民读报纸,并且还能背若干多的毛主席语录。实际上,她写的家信也只有我能解读,并且得拿出福尔摩斯破案的精神来解读才能光荣地完成任务。
若问我家里是否有藏书,我还得说有:几本毛主席语录(可惜那个时候我不识货,没有珍藏好,不然现在就大发了)。至于其他关乎文字的东西,几乎没有了。
我小时候特别的顽劣,那是因为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牺牲都不怕了,还怕斗争?所以我经常与同龄伙伴打架,甚至还纠结成伙去打外村的弱势群体(个头和胆子都比我们小的伙伴),竟然还打到人家家里去了,把人家柜子里的凉粉都端出来给吃了。说起来,土匪也不过如此。
我奶奶呢,虽然名字非常的好听——陈泽玉。润泽剔透的玉。但这么好听的名字她都不会写。不会写也没关系,我奶奶的一生,真的如润泽剔透的玉一般精细玲珑。她最爱给我讲的故事,就是鬼故事。同样主题的鬼故事,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出来。现在回想起来,还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以及铺垫、伏笔、欲扬先抑等等文学创作手法。唉,中国人就是高明,读不读书,那些高深莫测的手法也使用得畅通无阻。我学龄前的睡前时光,基本上是在奶奶重复了一千遍的鬼故事里度过。
我外公读过私塾,识字颇多。但为人死板,脾气暴躁,变幻莫测,所以,我看见他,就好比看见了阎王,只有躲的份。但有时,他也显得较为和蔼,就是他讲故事,我躲在一旁听得出神入化的时候。不过,他每次都讲同样主题的故事——不孝子孙遭雷劈。他为什么要讲这样的故事?我开始不明白,后来逐渐懂得了其中的玄机——我大舅妈正和他吵架,而大舅帮妻不帮父。
如果这要算阅读的话,应该是我的早期阅读——听读。
听到什么了,就是那绘声绘色的描述,把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着迷。想我现在善于描述,应是受到两位“高人”的指点。
上学了,终于见到书了——语文和数学。但仍然没有其他的书可读,老师又不喜欢讲故事。我的刁蛮粗俗之气非但未除,反而变本加厉地顽劣,经常惹得老师告状,回家就是一顿打骂。现在想起来,我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适应能力只怕也是那时形成的。
直到小学四年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到我二姨家去,我的表哥从床底拖出一个小木箱,揭开盖子,里面是满满的一箱子书。他问我,你想不想看?我说,不想,我要修房子、踢毽子,哪有时间看书。我表哥说,你先拿一本《聊斋叉子》去看,好看哦,里面都是妖魔鬼怪的故事。我一听,很奇怪,说,我以为鬼故事是我奶奶编出来的,原来书上也有鬼故事啊?我当时觉得我奶奶简直就是神人了,她一个字都不识,竟然还能说出书上才有的鬼故事。
我拿着表哥的《聊斋叉子》回家,没事就看,竟然入迷。后来,我又到他家去要书看,他给了我一本《醉卧长安》,谁写的我记不得了,我只记得那是一本写李白坎坷一生的书。后来我学李白的诗,能够走进他的内心,真切地体会到他的失意与痛苦,完全得益于我之前读过《醉卧长安》这本书。
小学阶段,只能说,我知道了一个常识:除我阅读的课本外,还有许多另外的书存在。但它们在哪里?我不知道,因为我没看见过的。
读初中时,除了课本,好像也没见过有什么书。所以也没刻意去读什么书,脑子里只有一个意识:我只要每次考试考出满意的成绩我就是在认真读书了。
后来之所以有了读书的欲望。那是因为一次偶然的逃学经历让我开了眼界。我的同桌,因为讨厌英语老师,不想听他的课,我呢,为朋友两肋插刀,也不想听英语课。于是,我们两人合计逃课。未免班主任和家长发现我们逃课,不敢在外游荡(我那同桌是街道居民,她父母的眼线众多,极容易被发现),于是我的同桌带我到乡文化站,她出钱,我看连环画,两分钱一本。我还记得我看的第一本连环画是《蹉跎岁月》,接着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后来《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都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开始不满足看连环画了,我要求看杂志了。可杂志的租金较高,我同桌有点吃不消了,两人终因租金的事意见不合停止了逃课。始终都没搞明白,我们逃了那么久的课,英语老师怎么就没告发我们呢?而且他也没找过我们。后来自己做了老师,仍不明白英语老师的意图,本想找个机会问他理由。无奈等我们有机会回到母校重提这件事时,英语老师已经魂归极乐。唉,终究是个憾事。不过,有一件糗事是一定要提的。(节选)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2:28:06 | 只看该作者
带一本怎样的书去未来
    ——读《带一本书去未来》有感
    文◎逍遥行者


    从小就喜欢购书和读书,自然也非常阅读关于读书人和读书事的书籍。昨天下午在新华书店,购得一册《带一本书去未来》,是一本读书人谈读书事的书,特别是书中学者们谈到当代网络阅读和电子书籍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与挑战,读了几篇之后自然也感慨颇多。
    小时候读书,对古人读书韦编三绝、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的故事非常羡慕,长大之后,藏书逐渐增多,一册册的新书摆在书架上,一本本刊物放在书橱里,一页页的文章积累下来,于是经常沉醉在坐拥书城嗅书香、黄卷青灯伴香茗的享受中。可是,当你想到这一切书籍都将被网络电子书籍所替代时,有时也常常产生一种怅惘、遗憾之感,仿佛自己终生追求的这种高雅的读书境界将不复存在。
    越来越快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阅读也受到越来越快的冲击,这是每一个阅读人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想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打开微机,有各种电子书;想阅读各种报刊,有各种电子版。面对各种纸印书籍和报刊价格一路飞涨的现实下,何必再去花费我们的血汗钱呢?想积累一篇文章,微机里有文本稿,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和博客,何必浪费纸张再去打印呢?
    自己当语文教师时,曾经教过学生一篇由崔金泰、宋广礼写的课文《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介绍了人类文明历史自产生以来到当代的书籍发展演变历史。当时仅仅是从知识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书籍自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演变过程,因为当时的老师还是带着教材、备课本和粉笔进课堂,自己还没有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书籍的冲击。
    可是,近十几年来,网络对教师阅读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自己20多年前刚当老师时,写文章还是靠爬格子,有时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好多遍,上交正文时再去认真誊抄,有时还要复写好多篇,一篇万数字的文章也抄五六天,抄写结束后累得手酸胳膊疼。1993年时,当自己写的一篇文章让文印部的工作人员打成印刷稿时,让我反复欣赏和激动了好多天。买书和订刊物多了,查找和检索也是非常麻烦。2007年之前,自己的工作岗位调动了五六个地方,搬家也七八次,书籍资料扔掉不少。而且积累的书籍、报刊和资料也越来越多,有许多甚至是也翻没有翻过。当自己写一篇文章想参考自己阅读过的一个观点时,有时翻箱倒柜却找不到是在那本书上或是那本刊物的文章上说的。虽然自己多次动手编写过目录索引,但此项工作繁重,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外,也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阅读书中大师和学者们求学读书的经历,也引起了我自己小时候和年轻时的读书经历。 是的,正同许多的读书人一样,自己从小就喜欢买书、读书和藏书,虽然现在网络阅读越来越发达,可自己对书籍的渴望和依赖似乎有增无减。
    有时,我也常常想到,电子阅读会替代我们的书籍阅读吗?将来是否会有一日,自己的这几千册藏书会无用武之地而付之一炬吗?但后来又想到,现代科学技术是如此发达,我们不正是每天都在享受和运用着这些成果吗?是的,现在我们每天几乎都离不开微机,传达通知和报送材料,全部用网络进行;文章写作、工作日记,全部用微机打印;特别是资料积累和文章存放,我自己建立了五六个教学网站和个人博客,还有自己的全部教育资料,都存放在网易邮箱的网盘里,需要怎样的材料,只要打开微机,应有尽有,无需去查找和翻阅图书资料。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阅读效率,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阅读空间。
    于是我还是非常欣赏钟叔河先生说过的:“即使阅读器真能全面取代纸本,也不过和平装取代纸装、纸本取代竹帛、竹帛取代甲骨一样,又来一次世代交替而已。模样再变,供人阅读的功能不会变,人们读它,还是在读书。”诚然,书籍带给人们的记忆是美好的,它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两万五千年前克罗马农人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穴石壁上的彩绘;五千年前古埃及人写有炭黑的纸草;四千年前两河流域人画有文字的泥板;三千年前殷人用锐器刻画过的甲骨;孔子读竹简曾“韦编三绝”;直至后来蔡伦造出了纸张……技术的发展给各个时代的人带来不同的书籍记忆。时代在发展,书籍在演变,我们大可不必恐慌和害怕,而是尽快去接受它,学会运用它,更好地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阅读中的作用。
    让网络为我们未来的阅读插上腾飞的翅膀。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2:51:3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温暖人生 润泽生命——我的阅读史
►757445130


   我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始于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
   记忆里,落后而荒远的农村是生我养我的一方热土,广袤无垠的田野,绿荫环抱的村庄,依偎村旁的马槽河,盛满了我的童真梦幻。那时候,因为家境贫寒,几个长兄长姐相继辍学。只在私塾里度过一个冬学的父亲在悲苦与无奈中坚定起培养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的信念,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总是千方百计地为我创造读书的环境与条件,而且只要一有空闲就把自己习得的汉字用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在纸片上教我认读,甚至还借给我穿衣服的机会教我读古诗,我到现在依然清楚地记得他教我读诗时的情景。父亲的耐心着实令许多人佩服,居然在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就很系统地教我学完了他收藏的《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百家姓》,让我能熟练地背诵几十首唐诗。虽然父亲的做法或多或少地剥夺了我的自由,使我比我的同龄人少了许多快乐,但却让我对“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的方块汉字发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我甚至能很自觉地完成他下达的任务——背诵那我根本不懂的《昔时贤文》。应该说,父亲就是引领我走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的第一人。
    我的真正的读书生活是从村头小学开始的。那时的小学生除了《语文》和《算术》两本课本外几乎什么课外读物也没有,而我很幸运地被安排与老师的儿子同桌,他父亲常给他买连环画(我们那时统称为“小画书”),我也因此能够大饱眼福。那些图文并茂的《敌后武工队》、《鸡毛信》、《地道战》、《地雷战》、《小英雄雨来》等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出版物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和老师儿子同桌的三年里,至少读过几百部这样的“小画书”。后来,不知是谁第一次带了本像模像样的课外书《老羊皮袄的故事》,好像在班里我也是这本书的第一读者。上四年级的时候,刚高中毕业的邻居成了我的语文老师,而他好像对我格外的看重,我当然也就能大大方方地向他借书看了。我从他那儿借来他在初中和高中时学过的所有语文课本,也借过大量的诸如《跟随毛主席长征》、《跟随周副主席长征》、《星火燎原》等革命回忆录。
    上初中的时候,同学当中传阅的课外读物多起来,我也跟着有机会读了不少“大部头”,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家庄的变迁》、《暴风骤雨》、《子夜》、《倪焕之》、《家》、《春》、《秋》、《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最难忘的是阅读《聊斋故事》和王亚平写的《刑警队长》时的情形。读《聊斋故事》是在晚自习课上,坐班的钱老师发现后,收缴了我的书,奖赏了我两巴掌,还徒步三里多路把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我母亲,弄得我两顿没吃上饭;读《刑警队长》是在化学课上,化学老师几乎是将我连人带书一起扫地出门,直到我完美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古怪问题后才被允许进教室。值得庆幸的是,教我语文的王老师对我关爱有加,也非常支持我阅读。从他那儿,我借读过《青年近卫军》、《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茶花女》、《巴黎圣母院》、《复活》。但这些精神大餐是绝不敢光明正大享用的,常常是一个人躲进被窝看,或者礼拜天放牛的时候坐在牛背上看。
    高中三年,我的阅读之河进入枯水期。那时千军万马竞挤独木桥,父亲每每千叮咛万嘱咐的,母亲更是唠叨不休,我也绝不敢怠慢。三年里,除了语文课本、《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语文报》和《安徽青年报》,我没再看过任何一种对学习没有直接帮助的课外书。所幸的是我凭借运气加努力挤过了“独木桥”,在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时刻坚定地选择了上巢湖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
   两年的大学时光虽然短暂,但我自感没有虚度。刚进校门的那会儿,我领到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艺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许多专业课本,这些对我来说是新奇而有吸引力的,我总是爱不释手。一周后新生入学动员会上,资深的教授给我们做了专场报告,还给我们开列了必读的书单,我这才明白其实我们更需要阅读。于是当别人拉二胡、弹吉他、吹笛子或者三三两两地逛街的时候,我则一头扎进图书馆或阅览室。我读《红楼梦》,读《西游记》,读《安娜卡列妮娜》,读《母亲》,举凡中外名著,皆全部拿来;我读《文心雕龙》,读《中国小说史略》,读《美的历程》,读《西方美学史》,但有理论著作,都捧它在手;我读尼采,读黑格尔,同名家交心;我读蔡仪,读刘再复,与大师牵手。两年间,我读完近百部小说及相关门类的书,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做了七千多张知识卡片。这些阅读开阔了我的眼界,充盈了我的大脑,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
     两年后的炎夏,我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当上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语文教师。为了应对教学,为了顺应教学改革,我的阅读兴趣开始发生了转移——主要阅读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书刊,诸如吕叔湘、叶圣陶、朱德熙、于漪、魏书生、宁鸿彬的语文教育专论,自费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等专业性很强的杂志,而且一读一订就是二十余年。
     二十余年过去了,令我倍感惭愧的是自己在所从事的事业上毫无起色与建树,但是我得承认,阅读温暖了我的人生,润泽了我的生命,使我在失落的时候不再空虚,在孤独的时候不再寂寞,在气馁的时候坚定起执着的信念,让我在许多时候获得了一份可贵的尊重。
    只要生命不息,我将阅读不止,尽管误打误撞,也会无怨无悔,我发誓!
  http://blog.edu11.net/space-8566-do-blog-id-423311.html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1-9-5 08:01:41 | 只看该作者
在“教育阅读”中完美“教育人生”
                    文|  刘波


         我2001年从浙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进入中学担任专职心理教师。在2007年以前,我主要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健康》等心理专业类的刊物。从2007年开始,我阅读《教师博览》、《人民教育》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从2008年开始,我阅读教育类的著作。可见,在专业阅读的道路上,我经历了学科专业类刊物、综合教育类刊物、教育著作这样的三部曲。当然,后面的阅读是包括前面的,如我在阅读教育著作的同时,还阅读着综合教育类刊物和学科专业类刊物。在我的专业阅读上,有一本书,点亮了我阅读路上的心灯,让我进入了专业阅读的快车道,这本书就是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
               一次美丽的邂逅
      2008年世界读书日期间,我在席殊书店第一次看到这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书的封面上写着“一个特级教师的阅读心路”、“一个智慧女性的生命惊喜”。抱着对“教育阅读”的探寻,我买了这本书。
        我迫切地想知道“教育阅读”究竟是指什么?在成尚荣所作的序言中提到,“读书真正成为了闫学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为了闫学的工作习惯,研究垫起了闫学的生命高度,而这一切有凝练成了一个主题词‘教育阅读’”。可见,“教育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且是跟思考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
    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也提到:但愿这本书,能够成为更多教师阅读的开端。现在,我看着这本带给我很多思考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想,如果没有这次美丽的邂逅,我会真正走上“教育阅读”之路吗?
          感悟“教育阅读”之美
       在书中,闫学老师不厌其烦地提到,她一直认为,教师拥有的知识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教育理论基础,开阔的人文视野。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读书范围。对于闫学老师而言,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一直是她的阅读指南,长期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占据了她主要的业余时间。所以,在书中,闫学老师还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回答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教育是一种信仰”“捧起第一次茉莉”“是激流,也是火焰”“立尽斜阳”“教育这条路你能走多远”这个专辑的文章,是她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具体体现。她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扭斯的《大教学论》、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王荣生的《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等教育理论书籍;她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金河仁的《我心中的风琴声》等文学作品,她阅读贝多芬、凡高、纪伯伦等名人的传记或作品。的确,这些阅读使得她可以站在比一般人更高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而且,闫学老师把读书跟写作结合了起来,并在读书和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地读书与写作让她开始了飞翔。在她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和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值得精读的好书,她总是会做好大量的读书摘记,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其实称得上是读书的指南。她所列阅读的书目,就是教师的阅读指南。当然,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走上“教育阅读”之路
     读完《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要读书”的意义我是明白的,但“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还是比较迷茫的,这本书无疑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于是,在明白了“教育阅读”的真正内涵后,我除了继续阅读学科专业类的刊物和《教师博览》等综合教育类的刊物外,开始了买书和读书的历程。在书籍的购买和阅读上,我也是分为三种:一种是人文类的,一种是专业类的,一种是教育类的。说来也奇怪,从2008年4月到12月,我居然买了150多本书,远远超过前6年买书的总和。不知不觉中,我成为了“大夏书系”的铁杆粉丝。从2008年4月到2009年10月,我与朱永新、张文质、刘铁芳、吴非、李希贵、高万祥、郑杰等专家学者有了思想上的“零距离”沟通。
     现在书店里教辅书是“漫天飞舞”,但要买一些教育类的书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逛宁波书店成为了我假日生活的一部分。高万祥老师在《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中,把读书修身作为第一课,自我反思、教育科研、积极写作也是优秀教师的必修课。其实,高万祥老师也是在另一个层面对闫学老师做法的呼应。
    2008年11月,我所在的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社,我担任了教师读书社的社长。邂逅《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的半年来,广泛的阅读让我有了更足的底气来担任这一职。我《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教育是慢的艺术》作为共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书对于转变教师读书社成员的对读书和研究的认识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书牵线,张文质老师来到我校讲学,给教师们带来了生命化教学的理念。
     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还让我爱上了《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我整理了2008年全年的“读书周刊”,看到《在教育阅读中感受“爱与怕”》的书评,心中略有遗憾。如果那时自己就好好关注“读书周刊”,就可以早点走上教育阅读之路了。《中国教育报》的“读书周刊”也成为了指导我教育阅读的“风向标”。
     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让我直面“教育阅读”这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并走上了“教育阅读”的康庄大道。“教育阅读”让我的业余生活也更加充实,并乐在其中。真正走上“教育阅读”之路一年半来,我的课堂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深受学生的好评。大量的阅读也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我有4篇文章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有2篇文章获得宁波市一等奖。
    当然,闫学老师的文字优美、细腻,读她的文字绝对是一种享受。但对我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叩开“教育阅读”的大门,走在了“教育阅读”的幸福大道上,过上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8:11:34 | 只看该作者
实验读书会章程(20090208)



一、性质:实验读书会是由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发起并组织的群众性读书交流组织。

二、组织:

会长:张基广校长

成员组成:会员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主要面向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也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自愿参加。

特别说明:读书会的管理及组织工作由全体高级会员轮值,所有高级会员必须居住在武汉市中心城区。读书会第一届轮值主席徐莉(QQ:445024309莳花做菜)。

三、经费:自购图书,除特殊情况,参加活动一律采取AA制。

四、细则:

(一)关于初级会员  

1、自检: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1)觉得自己需要读点书;

(2)觉得自己需要多与人交流;

(3)对未知充满好奇心;

(4)在意生活的品质和自己的趣味;

(5)专注于自我发现;

(6)乐见自己的变化;

(7)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2、必做的功课:

(1)随手翻翻或者精读每月推荐的一本书;

(2)参加群组内每月一次的读书月谈会。

3、选做功课:

    不定期读友聚会。

4、加入:

    加入QQ群组31645303(实验读书会)即为报名成功。

5、平台支持:欢迎在此了解读书会通告及动态。

(1)豆瓣网:实验读书:http://www.douban.com/people/3599039/

(2)1+1教育博客:实验读书会:http://www.xn--4gqa566a2tyfi5a.cn/?2856

6、关于退出:

(1)退出群组

(2)连续三次不参加读书月谈会



(二)关于高级会员

1、自检:符合以下任一条件。

(1)喜欢读书

(2)喜欢看电影

(3)喜欢聆听和歌唱(不对音色和音准提出任何要求)

(4)喜欢漫无边际的闲谈

(5)热衷于关乎心灵的事

(6)具有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品质

(7)乐于分担与分享

(8)坦诚、温和、善解人意

2、必做的功课:

(1)自由阅读。

(2)参加群组内每月一次的读书月谈会。

(3)参加读书会每月一次的换书节,带给大家一本书、一次讲演、一份读后记。我们将必做的书面作业分为三类,每位会员挑选其中之一完成即可。

a、随笔,即读后感;

b、摘录的精彩句段,鼓励动手抄录;

c、找到的某篇精彩书评,当然,请务必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4)承担读书会的部分工作,读书会采用轮值制,每次活动结束前确定下届领导小组:

a、至少做一次轮值主席:确定活动主题、中心发言人,联系活动场地等。

b、至少做一次秘书长,负责发布活动通知,签到等。

c、至少做一次书记,负责记录整理大家的发言,并在活动结束之后作书面总结。

d、至少做一个月读书会博客平台的更新及维护。

e、其余岗位欢迎大家自荐,或由当届轮值主席指定,如端茶送水、活动后清理打扫、对外联络邀请嘉宾等。

3、选做功课:

(1)茶道见习,品茗

(2)寻找分享美食

(3)书画见习

(4)旅行

(5)由任何成员发起,获得多数成员通过的所有活动

4、申请办法:

(1)加入QQ群组31645303(实验读书会)成为初级会员。

(2)在豆瓣网申请注册,在豆瓣网中将“实验读书”(网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3599039/)加为好友,即为报名成功。

5、平台支持:欢迎在此了解读书会通告及动态。

(1)豆瓣网:实验读书:http://www.douban.com/people/3599039/

(2)1+1教育博客:实验读书会:http://www.xn--4gqa566a2tyfi5a.cn/?2856

6、关于退出:

(1)退出群组

(2)连续三次不参加读书月谈会

(3)连续三次不参加换书节

(4)不愿意承担读书会的任何公益工作



附录: 关于换书节

每月一次的换书节上,请归还上次活动换得的书,并另带一本心爱之书。以任一一本书为专题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讲演,比如你可以说说作者的故事、与本书有关的故事、或者阅读感受。记得将自己的读后感,或者摘录的喜欢的句子,再或者是你找到的某一篇精彩的书评夹在书页中,待书籍归还之后,那就是留在我们彼此手中的余香——作为礼物不能讨要回去。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1-9-8 16:27:3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阅读的理由与方法


刘良华





    近年来,我们以多种方式倡导和推动中小学教师阅读(以及大学生阅读),祈望以教师阅读的途径催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了推动教师阅读以及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先后组建了“教师叙事研究”( http://blog.cersp.com/18893.aspx)和“中国教师成长网络”( http://teacher.cersp.com),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我们的活动包括:为教师推荐值得阅读的图书和文章、定期举办教师在线研讨会、成立“南方青年读书协会”。



    一、成立“南方青年读书协会”

    2006年6月12日,广州几位热心“教师读书”问题的青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聚会,讨论并成立了“南方青年读书协会”。本协会以“培育读书风尚,用百部名著浇灌青年”为宗旨,制订“百部名著计划”。百部名著的范围主要限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等。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包括:

    1.所有会员每年获得必要的图书经费的资助。

    2.每个会员至少每个月读一本书,并建立自己的读书博客。

    3.每个会员必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成为一本书主义者,至少每两天提交一份读后感,每个月提交一份月末读书报告,并参与月末读书报告会的在线讨论。

    4.每个会员必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作者,成为他的精神同伴,读他的传记和相关著作。

    5.每个会员至少每年研究一个作者。

    6.必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派,成为这个学派的新一代传人。在整个中国教育思想史或西方教育思想史的视野中考察这个学派。

    7.每个会员在一到两年内研究一个学派。

    8.提倡一个或两个成员结成读书同伴,共同阅读相同的著作和流派。

    9.所有读书报告提交到自己的成长博客里。

    10.读书明理,倡导“新生活”,具体内容包括:让读书成为生活习惯;把锻造身体当成头等大事;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不破坏不挥霍自然资源;宽容他人的生活习惯,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动物,尊重生物多样性。

    “南方青年读书协会”是一个自由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自成立以来,我们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师阅读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最后形成比较稳定的形态:以“教师自主阅读为主,定期举办在线讨论”。



    二、教师为什么需要阅读

    人是否能够拥有幸福生活,有时候不在于这个人拥有何种职业,而在于这个人拥有何种业余爱好。一个人如果有日常阅读的兴趣,这个人会因此而拥有宁静而丰富的业余生活。

    日常阅读构成了人的精神长相的基本元素。真正的日常阅读对任何课题研究都是重要的,但它本身并不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研究课题。也正因为日常阅读所隐含的这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它才对人的日常生活构成有深度的持久的影响。

    日常阅读是一种“业余爱好”。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他们所乐于研究的事情就是目的,而对于专业人士,这一工作只是手段而已。也只有那些直接感兴趣于他们的工作、怀着挚爱投身其中的人才会完全认真地对待这一工作。最伟大的成就永远是由这一类人(业余爱好者)所创造,而并非那些受薪的雇工。”([德]叔本华著,韦启昌译:《叔本华美学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一般意义上的文献检索和文献解读也会发生一些阅读甚至大量的阅读,但那种阅读因目标太单一而使阅读的价值有所降低。真实的阅读是那些业余的日常阅读者或业余的阅读爱好者。

    真正的读者是那些坚持日常阅读的业余爱好者。当然,也有不少人属于“两栖人类”,比如康德、尼采、罗素、杜威以及叔本华本人,等等。这些既属于以学问谋生的人,也是在学问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但是,那种为了完成某个具体的课题研究不得不做文献研究和文献解读的人至多只能成为学者、教授,永远不会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思想家。

    对那些只有功利化的文献检索而没有真实的阅读兴趣的人来说,这些话是一个严重的提醒。



    三、读什么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日常阅读一直面临一个基本难题:这个难题就是书太多而无法选择。孔子时代的书籍不算太多,即便那样,孔子也不得不删繁就简,选择和推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不多的文本。

    现代教师如果打算过一种阅读的生活,他们面对的困难显然比孔子时代更大一些。究竟哪些书适合教师阅读?究竟哪些书不适合教师阅读?究竟哪些书适合这个教师阅读而哪些书适合那个教师阅读?这是一个困难。

    根据相关的访谈与观察,我们暂时推荐“适合教师阅读的十本书”(实际上是“十组书”),供教师参考:

    1.薛涌:《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

    推荐理由:可以把“别国的教育与别国的教师”作为一个类型,与之相关的推荐书目是:《素质教育在美国》、《我在美国教高中》(珊伊著)等等。

    对中国教师来说,最紧迫的任务是了解“别国的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排外。没必要因害怕“全盘西化”而排斥“别国的教育”。

    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推荐理由:《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杜威几本书的合并。这几本书并不是杜威最有理论地位的书(一般认为杜威最有理论含量的书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但这几本书讨论的都是当时美国社会变化与教育变革的大是大非问题。从社会转型的状态来看,中国当今的社会状态与美国当时的状态类似,中国当今的教育状态与美国当时的教育状态也比较类似,这使杜威的系列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编为一本《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特别适合现时代的教师阅读。

    3.李泽厚著:《论语今读》(相关的图书包括《道德经》,二者虽然在很多观点上有冲突和张力,但可以正因其相反,乃可以相成)。

    推荐理由:如果说第一紧要的任务是为了理解“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则是了解“自己的文化”,包括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不见得古典的都是好的,但是经典图书经历了时间的淘洗和选择,纵使不少后人对它提出批评,但它既然够格成为经典,自有它构成经典的力量。

    既理解“别国的教育”,又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这是比较开明的“文艺复兴”道路。

    4.[日]黑柳彻子著:《窗边的小豆豆》。

    推荐理由:对学者来说,可以直接经由学术著作和调查报告来研究“别国的教育”和“自己的文化”,但是,对大众而言,需要借助于“文艺”的道路。
    在教育领域,较少有“教育文艺”,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卢梭的《爱弥尔》、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爱弥尔》乃世界公认名著,但节奏太慢,教训口气太重,所以,我们推荐《窗边的小豆豆》。

若论“教育文艺”,自然包括教育小说和教育电影。后者如《春风化雨》(电影)、《音乐之声》(电影)、《大国崛起》(电视片),等等。

    除“教育小说”之外,尚有一部比较奇特的“动物小说”值得阅读,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它可能让某些读者热血沸腾,感受到生命本原的激情与力量。而这种品质,恰恰是某些教师所严重匮乏的。

    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相关图书包括“周国平散文”、“余秋雨散文”等相关“文章”)。

    推荐理由:依然看重的是“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意义。

    6.张民生、于漪:《教师人文读本》(上下修订本)。

    推荐理由:如果说中国教师第一紧要的任务是理解和领会“别国的教育”,第二紧要的任务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第三紧要的任务是进入“教育文艺”,那么,第四紧要的任务便是承担“教育启蒙”(包括“自我启蒙”与“启蒙他者”)。相关图书包括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可以从“教育文艺”与“教育启蒙”的线索把这几本书找出来并推荐给老师。

    7.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相关的图书包括《鲁迅全集》、《胡适全集》)。

    推荐理由:就思想领域而言,这“两兄弟”几乎可以撑起整个近代中国。他们的思想在当今依然可以担当“启蒙”的大任。

    8.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作者相关的书包括《教育的真情与智慧》)。

    若“教育启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主题,那么,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张文质的《唇舌的授权》、《幻想之眼》、《保卫童年》等等便值得阅读。与之相关,肖川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81650.aspx)、刘铁芳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80111.aspx)、张文质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34964.aspx)、许锡良教育博客(http://blog.cersp.com/57248.aspx)等教育博客是值得观看的,阅读博客文章的好处是可以与作者进行“网络对话”。

    10.[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相关的书包括Hock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朱晨海编著的《天平上的心灵――实验心理学的故事》)。

    推荐理由:因为它关于“心理学”,又以“故事”形式呈现。



    四、怎么读

    阅读哪一本书和放弃哪一本书,取决于教师对书本的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为了与书本建立联系并获得第一印象和直观感受,研究者最好到书店或图书馆“随便翻翻”,然后经由“一本书主义者”而走向“博览群书”。

    (一)“好读书,不求甚解”

    关于读书的情趣,有多种说法。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这个说法后来成为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此种读书境界堪称经典,也引起后人“对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多种猜想和解释。

    陶渊明所谓“好读书,不求甚解”,实际上是以“随便翻翻”的方式保持对书本的随意交流态度和轻松的直观感受。后来鲁迅直接以《随便翻翻》为题,肯定这种随意交流与轻松直观的益处:“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

    (二)成为“一本书主义者”

    随便翻翻虽重要,却不能深入领会。“好读书,不求甚解”虽然是美好的日常生活,可是,研究者一旦进入课题研究,就会暂时离开轻松随意的日常生活而进入课题化的紧张状态。在正常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谓“随便翻翻”或“好读书,不求甚解”只具有浏览和预备选择的意义。浏览是选择的预备,它总是导致对某些“基本文献”的重点阅读。

    从随便翻翻到重点阅读,这是由博返约、由“多方面兴趣”转向“专业阅读”的过程。

    专业阅读需要虚静而专一。一旦选择了重点阅读的基本文献,则应该以专一不二的姿态与这本书保持深度交流。选择一本书,实际上是选择一个愿意长时间交往的朋友。人可以有众多的点头之交,但几乎不可能有太多的朋友。

    合适的读书态度是做一个“一本书主义者”:先读破一卷,再读第二本,再博览群书。

    就读书这件事情来说,选择是重要的。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研究者总是有所不为,有所克制,保持“一本书主义”的忠贞。惟有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懂某“一本书”人,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有这种读书习惯的人总能够保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安静的习惯,既不会在多种书籍中自动解除选择的决断力,也不会在选择之后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

    (三)博览群书

    “随便翻翻”或“好读书,不求甚解”虽然不能给研究带来直接而系统的关照,但至少它可以成为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一本书主义者”简直就是人间的“苦行者”。

    “苦行”并非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能够自己做主而开心地活着。所谓“能够自己做主”,这是一种能够自我控制的思想者的状态。其实,做研究也并非人的目的,做研究的目的是让自己能够主持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有思想力的思想者。思想者意味着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执掌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成为他人的附庸受他人奴役。

    这样看来,“一本书主义”虽然对具体的课题研究有所帮助,但我们并不能满足于具体的课题研究。真正的读书,应该由“一本书主义”走向“博览群书”的自由状态。

    其实,博览群书并不困难,它不过是再次向“随便翻翻”、“好读书,不求甚解”返回。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9:21:00 | 只看该作者
没有人规定你必须要读,不愿读,也没人勉强的,就像吃东西,你不愿吃,没人能硬塞进去。我更不会去说:你必须读书,那征文活动也不是必须要参加的,不想参加,可以不参加,完全自愿,何必抄来?

这样读书为哪般?
明霞
今年暑期,《中国教育报》又举行了读书征文活动,学校接教育局通知,也在老师们中进行了发动,希望老师们尤其是年轻教师能通过撰写读书征文,督促自己读书学习。
上周教科所通知将老师们的读书征文打包发去。
整理年轻老师的读书征文,有些无奈——有的文章没有标题,有的没有作者名字,只是在发给我的邮件主题中有***的读书笔记,更别说文章的格式、字体等规范了。我逐篇逐篇的核对,把每个老师的文章题目和姓名编辑好,没写名字的加上名字,没写题目的,根据他的内容加上个《***》读书体会。不是很多,共上交了22篇读书体会。
一边整理,一边感叹:一个年轻的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读《红楼梦》能读的那么深入,真的很了不起,相比之下实在汗颜,我虽在大学期间读过两遍,却不曾有过只言片语的感悟——那时的阅读,除了看看热闹(听人说那是名著啊,当然要看看)之外,难有自己的什么感悟。相比年轻人,真的是惭愧。突然脑子里冒出一个有些狭隘的想法:该不会是抄袭的吧?现在论文抄袭、总结抄袭、文章抄袭的事太多了,连发表文章都可以找人代写,或者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拿来变成自己的文章发表,何况学校布置的一项任务。于是,把老师的读书体会的第一句Copy,粘贴在搜索栏,奇迹出现了——全文都是网上的!也就是说,这读书体会是全文抄袭的,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改!这样的笔记去参加读书征文活动,那评委必须是没读过书的,估计能给个好奖项的。但是,你信吗?这样的笔记交上去,人家一看是直接复制来的,这不仅仅是浪费了阅读者的时间,也太丢人了吧?不得已,我逐篇查看一下,避免这类“读书体会”交上去集体丢人。
或许作为计算机老师反正不是教中文,读书少点也情有可原吧,我打开一位语文老师的读书笔记,“成家之后喜欢读得书由一些哲理书、励志书,转为一些家教之类的书,从家教一类的书中我知道了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羡慕,人家真超前啊,刚结婚不久就开始阅读家教类的书,看来是为以后宝宝的教育打基础呢。再读, 我傻眼了,“尽管我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我经常提倡孩子们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语文老师咋变成了数学老师?再读全文,通篇都是一位数学老师谈如何读书,如何通过读书提高自己数学教学能力的。上网搜索,当然是又找到了全文,再次无语。更好笑的是,还有的文章中穿插的广告如“淘宝网女装”字样也被全部复制来,让这文章怎么也读不通顺,网上搜来看看,当然还是“照单全收”,不经过过滤,也不经过修改。
我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逐篇核对、搜索,22篇读后感中,竟然有14篇系抄袭之作。有的是全文抄袭,有的是成段抄袭。全文抄袭的学科没改、广告语还保留着;逐段抄袭的,是从不同文章中的段落集合来的。无法形容心中的难过——学校没有规定老师必须要写读书笔记,只是倡导老师们读读书,写点东西,有时在校园见到年轻老师,还主动问我邮箱多少,要给我发读书笔记,也有的主动问我“收到我的读书笔记没”,我还很高兴的告知邮箱,说一声“谢谢”,没想到有这么多老师如此完成“读书笔记”,让我不知说什么好。
想起开学初,我校邀请了吴非老师来校作报告,当时也提出请老师们写写听报告的体会,有些老师很用心地思考吴非老师一个上午讲座的内容,写出了自己的感悟,而有的老师则是从网络中搜来顶事。还有位学校的骨干教师完全是抄袭了一篇体会发给来,我实在忍无可忍,就在校园遇到时说“你的体会不是自己写的啊,我很希望看到你自己的体会”,他很尴尬地笑了笑:“不就是一个任务吗,就随便找了篇交上了。”
我把那14篇文章分别标注了“抄”,另外打包存放,把剩下的8篇文章单独打包准备上交。有些愤慨的是,白白浪费了我这么多时间做这种无聊的“鉴定”工作。作为老师来说,这样的“读书”何益?骗了我还是骗了自己?骗我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因为评奖的事不归我管。即便骗过评委的眼睛(估计评委也不会这么白痴,否则也不会当评委了),又得到了什么?一纸证书?即便这样的证书有很多,甚至“证书等身”了,能证明该老师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吗?假如不曾读过书也不曾有过任何思考,恐怕他的身上也不会有一点文雅的气息吧?虽然我自己读的书不够多,但我会坚持的一点是:没读过的书,我不会说读过了,因为我拿不出任何的体会来,如同我没吃过的食品,我怎知其味。
2011年11月6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22:53:11 | 只看该作者
阅读的意义(读书管见)




陈 洁 
    风入松,一家由北京大学教师创办的书店,曾经是北京的文化地标之一,以文化风格、学术气氛著称,最近却无声无息地关门了,在国内出版和阅读界引起了关注。

  一家书店的倒闭,固然有经营等多种原因,但是,说现代人不买书、不看书、不爱阅读,恐怕也不算不实之词。当网络上充满音影资料,当越来越多的图书被做成绘本,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看改编的影视剧而不是原著,越来越习惯于听书、读图的今天,再重申阅读文字的意义,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可是,阅读实在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时间隧道的入口,能通向另一个世界,无论那个世界是理论思辨的,还是风花雪月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打开一本书,就像对着阿里巴巴的宝库念一声“芝麻开门”,另一种生活、另一段人生、另一个思路和想法,就在眼前展开了。

  这就是阅读的神奇和美妙。书只运用最简单的材料——文字,就能构建最辉煌无限的世界,那里头有画面、气味、声音、质地,有各种情绪、各种思想、各色性格的人物、各类奇崛或平凡的事情。

  最妙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成型后直接呈现在你面前的,而是必须由你参与构建才能实现和完成。你是这个新世界的创造者,这就是文字阅读的美妙。影视或者图画会直接把形象送到你的大脑,而文字不是,文字必须要你自己去创造形象、构建体验。“似蹙非蹙笼烟眉,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究竟长什么样?面对魔鬼不怀好意的灵魂买卖合同,浮士德到底有多纠结和痛苦?你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才能真的知道。“知识即美德”、“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必须将自己变成真正的哲学家,像苏格拉底、笛卡尔那样地想问题,才能真正明白。而当你触摸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为之感动时,你可以骄傲地说,这个世界,是我和曹雪芹、和歌德,跨越时空合作创建起来的。

  阅读不仅是一次发现和探险的旅程,一种跨时空的创造,而且是一种信任,对他人经验和智识的信任;一种延续,一种人类文明的承继和绵延。让我们在读图时代、影视时代,重视文字阅读的意义,让我们习惯看图、看荧屏的眼睛和心灵,时不时也能离开那些直观立体的形象,读读那些含量更丰富隽永、同时也更有智慧与挑战性的文字吧。

(来源:《人民日报》2011年07月12日20版)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19:44:4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书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关于读书,我是门外汉,还轮不到我来谈论这个话题。
  可作为一个爱读书的教师,我还是有话要说的。毕竟身边有许多青年教师需要从我们这一代的读书历程中找到一条比较通用,可靠的路径。读书人,最耗不起的是时间,最希望的是找对路。与我看来,会读书,读对书,才算对得起教师这个“头衔”,对得起生命。
  说来可笑,在师范学校就读时,我曾一度以为自己已经将天下可读之书读尽了,无欲无求,入世可治校安家,出世能豁达超脱。能有这样高贵却无知的念想要感谢父亲。他是省委党报的编辑,工作需要,海量阅读。因此我从小在书堆中长大。记忆中房中家具新旧更替了几回,那三个书橱从未动过,仿佛铁打金铸般屹立在房间东南角风水绝佳处,直至后来成为父亲英年早逝后留给我的唯一遗产。
  不要以为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我读过多少不朽名著,看过几多绝版古籍。就像老北京大院里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一样,顽劣的我宁愿在报社大院里和其他孩子捉知了,摘芒果,刨水萝卜,就是不爱读书。每天中午在父亲的强制下,勉强看完了家中三五个抽屉的小人书。没办法,不读不让睡,不睡下午不让自由活动。孩子就是这样,为了玩,什么条件都答应。幸好,小人书是个伟大的发明,能吸引中国孩子走进阅读之门。三五遍地看过《杨家将》《铁道游击队》《岳飞传》《西游记》《隋唐演义》等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后,我的大脑中深深地留存了许多历史的,革命的,英雄的,奇趣的故事,虽都是一知半解,但就是这般的懵懂也足以让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成为公认的班级故事大王。可惜,如今小人书成了艺术品,仅供收藏,价格高得舍不得拿出来吮指阅读,更不忍心蒙着透明玻璃纸描下精美的图像。也许再过几年,鲁迅描《山海经》中神怪绣像的桥段只能成为美丽的传说。
  我第一本自觉阅读的书是妈妈从工厂废旧书堆中拿回的印刷得“歪门邪道”般的《射雕英雄传》。如获至宝般捧起,一点畏惧心,丝毫不情愿都没有。厚厚的大16开,如同城砖一般,需双膝承托方能拿稳,就这样痴迷地看下去,这是当时唯一可以用玩耍时间交换的书。后来,《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雪山飞狐》诸多武侠小说在我枕边停歇,被欲罢不能地阅读。所以,听闻一些学者还在纠结金庸小说是否能进入教材,个人愚见,那是因为只顾及意识形态建设,不了解孩子喜好的缘故。
  “无书可读”,这样自大的认识被走上岗位后的第一节公开课所击碎。1994年,在师傅逐句讲解后我鹦鹉学舌,居然拿下市里的教学观摩一等奖,但是整个备课的过程让我无地自容。“什么都不知道,一点儿文化味都没有。”这就是当时师傅给我的评价。我从心里感谢那样直率的棒喝,如今的“师傅”鲜见这样的真性情。知不足而后进。赛后,我重新开始了阅读之旅,且至今“沉醉不知归路”。
  我的阅读情态经历了“他律”到“自律”再到“醉心沉迷”三个阶段。得知我有阅读的需要之初,在师傅和同行的督促下,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给我做了推荐,有的甚至替我购买了书籍,借阅的也不在少数。有一段时间,空荡荡的校园图书馆里只有我一个人坐馆。“坐得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要感谢小时候的午间睡前的习惯滋养。读过后和同行交流,尝试着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现学现用,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督促和检验方式,也是师傅们最为巧妙的安排。大家突然发现这个小伙子“懂得不少,有那么点文化味。”这不经意的话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于是,我开始了源于自尊需要的自觉阅读。这个阶段,我会主动搜索各种名家或是同行以及杂志的推荐书目,优先阅读这些业内公认的好书,每有收获则欣喜若狂。就在这样泛泛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步确立了自己教学的主要攻关方向——作文教学。于是,开始了专一主题的阅读。梁启超,叶圣陶,夏丏尊,张志功,朱自清……先贤中但凡有过作文类专著的必定收集;友人从台湾香港等地回来,必定嘱托带回一些港台地区的最新作文书刊;每逢出行,必定要扫货各地新华书店的作文书籍专柜……就这样专一阅读一段时间后我又感觉越是精钻越是狭隘。所以,我开始了广泛的阅读,各个门类,各家之言,拿在手上不讨厌的就读读,越读越迷。有意思的是,读过各类书后,对于写作这件事更明朗了,指导孩子写作或是自己写都更加得心应手。我又想起武学中的任督二脉打通后,真气能运用自如,武学能融会贯通。原来各种知识技能也是可以通联的,关键在于你足够广博,足够宽泛。
  说到阅读的速度,反反复复好像一个轮回。起初读得很慢,那是因为不习惯阅读,眼睛和文字的交流需要磨合期,大脑会下达指令放慢速度。读得慢不见得读得细,读得好,因为此时的慢是阅读层面低的体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博观后方能约取。读得多了,自然就读得快。当眼睛和文字充分磨合后,大脑摄取信息的能力也提升,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从成行成篇的文字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速度也就快起来。此时的快,大有些“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囫囵吞枣,海量吸纳,没有细嚼慢咽。一段时间后,你会感到“白白来这世上走一遭”。为什么呢?入宝山却空手而归了。读了许久,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都没留下,真遗憾。所以,你会放慢脚步,逐句细品,读出文字间的内涵,批文入情,沿波讨源,咀嚼出文字中的意蕴。再后来,你的阅读快慢随心,想要品读时字斟句酌地慢读,一个上午回味在某句或是某段话中,反反复复,兴致盎然;只需浏览时随手翻翻,也能浅尝辄止,概览其貌。由慢到快,由快回到慢,直至快慢随性,这样圆通之后,是不是很有意思?
  最后说说阅读中关注点的变化。早期阅读我关注的是内容,好看就读。之后会关注文字表达,谋篇布局。朱光潜说文字好比一座桥,关注内容,目的就是为了由桥过河,过河后自然就忘记桥啦;关注文字表达就是在欣赏桥了。要问现在,我不但关注桥,还希望从多次的关注中模仿以至于逐渐能学会建造自己的桥。阅读一篇文章时我特别关注作者的表现手法,文字风格,喜欢的就亲近,模仿,尝试动笔练习。不知不觉中,也写下了百万字。越写越需要读,越是爱读,读写结合,双剑合璧,其乐无穷。
  《文心雕龙》中说读书要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古人的阅读吸取非常周全,无怪贤人辈出,百家争鸣。我辈浅薄,暂且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必须知道正确的路在哪里,因为我们需不断在阅读之路上探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07:43 , Processed in 0.0795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