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9月25日 在陡岗镇小的一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8 11:2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9年9月25日
在陡岗镇小的一天
文/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管季超

——昨晚陡小副校长高雄打手机来,约定今晨汇合时间在6:30左右。
——与高雄、黄琦君、丁峰、刘成荫四位朋友汇合后,同车赴陡岗。
车中闲谈时,管季超谈及两个观点:
一是从在五(三)班调研的情形看,“留守儿童”比例之高,超出了管季超的预想。在到这个班调研之前,“留守儿童”在管季超脑海里只是一个“词”,上周与该班41名学生交谈之后,“留守儿童”这个词成为了一个个具体的案例。
“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态、居家时的人际关系与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是明显不同的。这也许会在孩子们的性格养成、家庭教养和家校合作方式等方面带来新的特点。
“留守儿童”教育一定有某种特殊性,值得研究。
二是,当一个人具有某种“官方身份”或“职业角色”时,其“本领”有可能借此得到“放大”。作为当事人,必须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真本领与借“职业角色”之“势”获得的能量作些区别,防止“自视甚高”“趾高气昂”“居高凌下”等状态出现。要知道“山外有人,人外有人”的古训真义,要知道在事实和真理面前有所敬畏。当了“官”,也要知道在下属面前有所敬畏。不然,肯定吃亏!
管季超明白地表达了对目前孝南教育界“官本位意识”猖獗造成的种种弊端的担忧,明白地表达了对不尊重专业教研人员劳动的不合理现象的愤怒。
官本位意识的弥漫、用人机制的任人唯亲、工作业绩评价的不公正、迷信“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威力、对青年教师既疏于关怀又缺乏入耳入心的有效引导,是阻碍我区教育积极健康发展的病根。管季超是这么看的,均能一一举例证之,乐于就此与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展开辩论。
——车行至中途,高雄告诉我:今天上午学校安排了两节公开课的展示活动。第一节是五(三)班的语文课,第二节是另一个班的数学课。
我即与区实小黄琦君同志商量,语文课我到现场观课,课后由我来主导评课;请小黄同志观察第二节数学课,并主导评课。我对小学数学不太懂,不想说外行话。
——在五(三)班公开展示的这节课是由该班雷琼老师执教的。
这是一节未经课前“排演”的“原生态”的“真课”。
这些年来,在“优质课竞赛”赛场上看到的课,十之八九都是经过反复“排演”的,与日常实际教学状态已颇不同了。
[这节课的《观课札记》见本文后《附录》]
——上午第二节课时,在校教导处与陡小数学教师杨再接交谈,约半小时。
杨再接欣然应允参加由我倡议组建的《陡小教师读书小组》。
今天我带来一大袋散页数学论文,是近16年我从近二十种报刊中搜集到的约400篇左右。
与再接老师约定:
请他先浏览这袋资料,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式来进行分类→然后按“篇名/作者/报刊期号/日期”顺序抄录成一个总篇目→选取其中适合咱们镇小数学教师阅读的若干文章复印分赠校内同行→如果他本人乐意,又真有感受,最好写一篇《读书报告》,印发全校数学教师。
再接老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托付,只是希望我不必催促,时间上稍微放长些。
——第三节课时,本拟将听过雷琼课的语文老师邀几位一起议课,但考虑到调课太多也不好。遂改为用“书面评课”方式。
用了一节课,把《观课札记》写出来,托王义林每个办公室送一份,供老师们自由议课时参考。
——在学校食堂与何校长共进午餐。
早上来时,丁峰同志即感身体颇不适,未用早餐。午餐时又未见到他,反复询问才知他已在食堂用过餐,到房间休息去了。
——下午第一、二、三节课,仍坐在教导处。
约夏天桥老师交谈约半节课,征询他对小雷那节课的观课意见。
钟琳老师主动找我交谈,询问“我的孩子今年5岁多,非常喜欢画画,该如何在家给些引导”这一话题。
尽我所能,谈了些参考意见,嘱她不必太急,慢慢试,或许在二三月之后,可见效果。
第三节课时,雷琼老师主动来找我,想单独谈些想法。
看得出来,小雷老师很在意我和观课的几位同仁对她这节课的评价。她自己认为那节课“上得状态”不好,有些沮丧情绪。
我即拿出《观课札记》复印稿,逐一与她一起讨论分析。给些宽慰和鼓励。
我以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现身说法”,告诉小雷:“教研员的评课是着眼于纯业务的讨论,评的是课,不必压力太大。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小雷老师告诉我:近段咱班学生抽了大半排练庆国庆的文艺节目,她本人也参加了节目演出,学校安排的杂事不少,很劳累。
我明显看出她有疲惫感。宽慰她不必着急,慢慢来。
谈话结束时,明显看出,她的心情开朗许多。
原计划中想查看一下五(三)班学生作业和小雷备课本的计划取消。
原以为这次来校时,能看到五(三)班学生日记本,也未能看到。咱们区小学生习作教学十余年来都未获根本性改变,一线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许多误区倒有许多是由咱们区教研室组织的若干缺乏学术含量、缺乏正确的学术导向的“小语教研活动”带来的。我十分肯定地这样认为。得暇会有长文举例逐一论证之。
下午与高雄、王义林交谈时,得知陡小只有体育课是“专下来”教的。这让丁峰兄弟累得不轻。音乐、美术课则全部分解到语数老师身上。这样,势必很难保证艺术课的真正“开齐、开足”,更谈不上“上好”。
基层学校领导有他们的具体工作的难处,我很理解。没多言。
前一二年,教育局分管教研室工作的副局长在“孝感人家”酒店“大封群臣”之后,有一天上班,我猛然看见我和陈荣华同志共用的办公室门上除《小学部3》的木牌之外,又新加了一块《艺术部》的牌子,于是当即取下,扔到废纸篓中。
管季超在不同场合口头明白表述了如下意见,现在书面再表述一回,愿意言责自负,更乐于和有兴趣者公开辩论:
1、管季超1996年申请离开区教委办公室之后,即以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背景,学着做“音乐美术教研员”,投入了许多精力自学,为工作也贴了不少钱。从完全外行到能进入研究状态,其间的付出甚多。
明白说话:老管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这种评价“导向”是有害于教育事业的,是典型的“逆向激励”。
2、我区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不能靠搞一时热闹的“大型展示活动”去推动,要切切实实在专业教师配备和“艺术课真正落实于课堂”来解决。上学期由区普教股组织的在区实小搞的“大活动”,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3、管季超早在《教师之友网》上挂出了一份详实的《孝南区艺术教育现状调研》的报告,至今并无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士予以回应,这种“驼鸟”方式,让人失望。
4、管季超的本行是“语文教研员”,十分乐意兼作“艺术课教研员”,还乐意兼作“幼教教研员”工作。无非多吃点苦而已,乐意!在老管办公室门上挂一个《艺术部》木牌,并无必要!扔到垃圾堆中去正好!
难道挂上了一个《艺术部》的牌子,老管的学术能力就立马长了三分吗?难道不封个“头衔”叫着,咱们全室的同仁到了学校就不能展开业务工作吗?难道咱们专业教研人员的学术自信和个人脸面要靠一块块牌子和一个个说不清级别、扯不清职能的“虚衔”去撑着吗?
还是让咱们老老实实地“做回”到敬业爱岗的普通教师的状态,比较容易获得业务上的真进步、在教师群体中的真信任和学术感召力。
管季超言责自负,欢迎实名跟帖指正。

附录
雷琼老师执教《泊船瓜洲》观课札记
文/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观课时间地点:陡岗镇中心小学五(三)班教室
观课人员:何琳彬(陡岗镇中心小学校长)


雄(陡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管季超(驻校进行“田野研究”的教研员)


陡岗镇小语文组同仁等22人。


●管季超观课札记:
一、对雷琼老师的初步印象
按区教育局领导要求和区教研室工作安排,本年度我将驻校一年,作“教育田野研究”。何校长推荐我们到五(三)班跟踪调研,近段与小雷老师有过多次交谈,对该班学生在校生活状况也有一些观察。
小雷教师工作很努力,虽上岗时间很短,但已积累了一些教学实践经验。
二、对这节课的整体评价
(一)这是一节依据正常教学进度来上的、课前未经过任何“排演”的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的课,非常真实地呈现出老师日常“教”的状态和学生“学”的现状,很有研究价值。
(2)小雷老师在这节课上展示出她已初步具有架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3)这节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小雷老师身上,带有“共性”特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有可能带给观课教师一些启发。
三、就这节课中的若干细节问题与陡岗镇小的朋友们一起商量
(1)关于配备学生所用《新华字典》和训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我建议小雷老师催促学生配备《新华字典》,这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书。
——今天开课之初,小雷老师向学生提问“泊船”之“泊”字词义,有5位学生答先后答成:划,坐,漂泊,湖泊,最后只得由老师自己来讲是“停泊”之意。
这个细节给我印象很深。一则证明这节课是“素面的”,未经任何“预演”的朴实的“真课”,二则证明咱们班上的孩子们全部未作课前预习。
如果能慢慢地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那么至少会有部分学生借助字典的帮助,弄清“泊船”即“停船”之意。(香港等地现在仍将“停车处”写成“泊车处”)此诗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的有感之作。
(2)关于王安石生平介绍和这首诗创作背景介绍的时机问题
——小雷老师今天课上采用的是在引入新课之后、切入新课之前作这些介绍,表述准确,但语速较快,未作必要板书。
我有些担心,学生是否“听清”“听懂”了。
另外也担心,这种介绍如果不与诗句内容的讲授揉为一体,学生是否真有“感应”。
——可否先暂不作“介绍”,缓一步,将其放到四句诗的释解过程中相机进行。
哪种办法更好呢?五年级另两个平行班的老师可以“同课异构”,试一试,再比较效果。
(3)关于老师在备课时要做的“功课”问题
——一线教师工作特忙,当班主任带小孩的女老师会更忙!
我能理解一线教师的辛劳!
——假如小雷老师在课前找到一张江苏省的地图,弄清“京口”、“瓜洲”、“钟山”的准确地理位置,弄清了王安石所处时代的大背景和诗人经历的“小背景”,先建立起准确明晰的“时空感”的话,在“板画”时,会更自信,敢于放开来发挥。
——课后,我向小雷老师索来《教师教学用书》和中国和平出版社的一本配套《新教案》,知道小雷老师今天所讲内容大多都出自这些材料,这种《教案》上有些问题也未完全弄明白。
假如想让课上得更厚实,老师们恐怕得再多下点苦功才好。
(4)关于教学法策略的选择和教学重点的把握问题
——小雷老师整节课用了差不多近一半的时间在这首诗的头两句上。师生均未建立起读解此诗的必要的“时空感”,所以老师不敢放开讲,学生的理解也只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层面。
“一水间”“只隔”该如何理解呢?“一水间”似指舟行迅疾,顷刻即达,也是心情愉悦的表现。“只隔”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只隔”极言钟山近在咫尺。
老师未能引导学生深一层去理解,有些可惜。
这也进一步说明“弄清地理位置”有助于头两句诗的理解。
本课是这一册课本中的第二组课文,是“思乡之情”为主题的。课本上有一句很重要的提示,“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哪些景物/事情表达出这种感情。”这一点执教老师要细心体会。
本课(本诗)之所以归入这一组,是因为诗中有“思乡之情”的表达,我以为,以最后一句“明白何时照我还”诗意最为显豁!
小雷老师在“导入新课”环节采用引起学生对已学的李白《静夜思》的记忆(复习)的方式非常好,但本节课中对这首诗后两句的解释很不充分,第三句“绿”字的使用历来为人称道,是炼字的典范,描绘美丽春色,寄托诗人情思。第四句中“明月”(古诗中“怀乡”的象征物)“还”(思乡之切心情的表达)等字词均未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体味的兴趣,这也有点可惜。“明月”还点出了停船时间是晚上,人教版课本插图似不太准确,我认为。
(5)古诗词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要较多使用反复品读(诵读)的方式,老师的“讲”稍少一点儿不当紧,但熟读成诵的方式不可少。这节课中,小雷老师已经注意到了,似乎还可以更“自觉”一些。
咱们班“留守儿童”占绝大部分,不能指望学生课外背书/默写,暂时也不能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最好能将主要任务当堂完成。
作为一节“原生态”的日常课,小雷老师今天的状态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
对这节课的粗浅分析,也只是由我来发表一点观课体会,镇小语文组的同仁们还可以再议,也可以带着新的疑问在实践中边教边想。
业务交流,真诚、坦率、平等,效果会好些。
很期待来自陡小朋友们对我的评课之“评”。

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刘捷博士寄赠我的《小学语文》月刊今年第9期上面有江苏扬州市育才高中何伟的文章:《<泊船瓜洲>:三重思乡情》一文,小雷老师似未看到,上周到校时,我将这本杂志转送给了陡小五年级语文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04:25 , Processed in 0.08139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