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语文教育家/山西[语文报]社总编蔡智敏先生为[教师之友网]题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10-28 16: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报: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

文章作者:姜红伟 


在我的资料柜里,有几份资料像珍贵的宝贝一样,被我精心地珍藏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无论是搬家,还是清理旧物,我都小心翼翼地像保护重点文物一样精心地保护着他们,从不舍得丢弃。要问我的这些宝贝究竟是什么?告诉你们吧,其中有十多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语文报》和1987年出版的《中学生文学》诗歌特大号;有张春林和王宇鸿两位老师及一位不署名编辑1986年写给我的信件;有铅印的《中学生文学》征订广告宣传单、征集作品启事;有铅印和油印的退稿信;有1985年语文报社编选的中学生诗选《我们这个年龄》和1986年《中学生文学》参与编选的《中学生诗歌选评》等。
为什么我如此宝贝这些资料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它们和一张报纸有关,和我的青春期有关,和我的理想有关,和我的命运有关。
这张和我生命有关的报纸就是影响了我一生的《语文报》。
《语文报》领我迈入诗歌的大门
最初接触《语文报》是在1981年,那年我15岁,正在上初中二年级。有一天课间操到学校收发室喝水,在邮递员送来的一堆报纸中,我发现了一张16开,折叠式,名叫《语文报》的报纸。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就在收发室里读起这张报纸。结果,我被这张报纸上发表的诗歌、散文等内容迷住了,差点忘记回班级上课。于是,我认识了《语文报》,并开始了到图书馆阅读它的日子。由于是周报,加之我居住的大兴安岭呼中区地处偏远,报纸来得特别慢,等待报纸的心情也很焦急。但是,当我每次在图书馆里看见这张报纸的时候,那种心情简直开心极了。就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我被报纸上发表的各种风格、体裁的诗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就像电脑中了病毒一样,因为阅读《语文报》,我的很多门类功课全部死机了,我所有的兴趣都被诗歌吸引了。从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放学后,我的作业本上写满的不再是作业,而是一首首校园诗歌。
就这样,《语文报》成为了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在《语文报》的影响下,15岁的我过早地开始了自己在诗歌上的“革命”生涯,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诗歌报》《诗神》《春笋报》等全国4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作品70多首。同时,因为1983年在学校组织中学生校园诗社——春芽诗社和1986年高中毕业后自费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我因此成为了一名在中学生诗坛颇有影响的“职业革命家”。1984年,《语文报》在全国征集中学生文学作品准备以丛书形式出版,我将自己创作的100多首校园诗歌给报社寄去,结果收到了编辑老师的回信:姜红伟同学,寄来的习作专辑稿已阅。留下以备复选之用。现寄去书签一套以为纪念。收到这封回信,我高兴极了,从此朝思暮想,左等右盼,可不知是什么原因,最终却没有了下文,这套书没有出版?
《中学生文学》给我巨大的鼓励
也许是因为我在中学生校园诗坛的影响,1985年高中毕业前夕,在语文报社筹备创办《中学生文学》的日子里,我就接到编辑部给我寄来的征订广告宣传单。于是,一边给刊物投稿,一边向诗社同学宣传,我忙得不亦乐乎。可惜投稿几次均被退回,20多年过去了,那两封铅印和油印的退稿信我至今还珍藏着,估计,这两封退稿信在全国恐怕已经成为“孤品”了吧?尽管没有在《中学生文学》上发表诗歌作品是我中学时代最大的遗憾,但是,在20多年后搜集到的1986年《中学生文学》编辑部和作家出版社、《中学生》杂志社联合出版的《中学生诗歌选评》一书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竟然选了我三首诗歌!!!尤其让我高兴的是,在任彦钧大哥给我寄来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刊物上,我意外地发现了当年的主编赵建功老师在1988年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对我中学时代的诗歌生涯作了客观的评价:“众所周知,最早引起成人们刮目相看并在新时期文学长廊贴上自己独特标志的,便是中学生校园诗。自1985年中学生姜红伟率先打出‘中学生校园诗’的创作大旗,紧接着1986年全国第一份《中学生校园诗报》在黑龙江诞生。同年岁末,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于是,中学生校园诗派便波澜壮阔地形成了。”
写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因为深受被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的《语文报》和被誉为“中学生文学第一刊”的《中学生文学》的影响,揭竿而起,遥相呼应,在中国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在当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
这场罕见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既是空前的,又是绝后的。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强大的话语权,没有得到理论权威们的认可,没有引起诗歌界足够的重视,在有意无意之间,那场曾经轰轰烈烈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被诗歌史遗忘,那批曾经在校园内外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校园诗坛风云人物成为了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也许是因为20多年前我倡导了中学生校园诗歌的缘故,我对当年曾经在校园内外兴起的那场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情。因此,为了还原这段真实历史,公开这段秘密档案,恢复这段历史真相,缅怀这段光辉岁月,2006年,借纪念我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20周年以及其他机缘,我承担起这项十分艰巨的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研究任务。这是一项巨大的抢救诗歌历史的工程,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巨大的工作量,超负荷的劳动,我克服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得到了很多诗歌兄弟姐妹的帮助。2006612,为了写作这部书稿,我领着九岁女儿姜雨晴(乐乐),身上带着1000元钱,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出发,开始了为期40天,到访哈尔滨、北京、黄山、杭州、上海、苏州、广州、深圳等8个城市的重出江湖万里行——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共计寻找到我20年多前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时的作者和读者葛红兵、邱华栋、洪烛、马萧萧等100余位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兄弟姐妹。由于该事件极具传奇色彩和新闻价值,曾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影响,国内影响力极大的《新周刊》、《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曾发表记者专访文章。
在我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当年《中学生文学》的诗歌编辑、现任语文报社副总编辑的任彦钧大哥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2006年夏天,经山西诗友王世勋的牵线搭桥,我和神交久仰多年的任彦钧大哥通了电话。当我把自己想编著中学生校园诗歌史的想法和他详谈后,他很高兴,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我,并给我寄来了十分珍贵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合订本,为我写作诗歌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他还在百忙的工作中,专门挤出时间为我的书稿写了长篇序言。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任大哥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在此,向我最尊敬的任大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编写,今年4月,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终于出版了!该书出版后,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北京416专电向全国各大媒体发了题为《首部中国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出版》的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南方都市报》《黑龙江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书讯和书评文章,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当很多朋友向我的成功表示祝贺的时候,我在心里无数次地反问自己:如果27年前没有看到那张影响了自己一生的《语文报》,我会有今天的成就吗?

【作者系上世纪中国80年代校园诗歌代表人物之一,诗人、作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05:11 , Processed in 0.2404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