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野潴湖,九十九个凼(野潴湖的传说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7 15:41: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野潴湖,九十九个凼(野潴湖的传说之四)

野潴湖,
九十九个凼,
哪个摸准了当皇上。

这首歌谣,在野潴湖畔流传了几百年,人们在野潴湖里摸了几百年,大大小小的凼子成百上千,摸了又摸,始终没有人当皇上。有人说:这是骗人的。也有人说:那是你八字轻了,摸到了却当不了。其实,这是误解了真正的用意。

相传,王母娘娘收服了野猪精后,见野潴湖两岸因长年水涝,满目凋零,毫无生机,起了恻隐之心,她打开手中的净瓶,用柳条蘸了一下净水,轻轻地洒入湖中。突然间,湖水中鲤跃鲢跳,虾蹦鳖游,螺丝螃壳爬满岸边。王母娘娘满面意地笑了,正待腾云起驾,觉得有些不太妥当,心想:这里面有如此多的东西,人们若不知道,且不负了一片真心。王母娘娘略一思忖,有了,人间最喜欢当官,尤其是想当皇帝,何不如此这般。等到半夜子时,人们正在梦乡,王母娘娘托了一梦给当地一位最受人尊敬的老人,唱道:野猪湖,九十九个凼,哪个摸准了当皇上。唱罢,王母娘娘回到了天庭。

那位受人尊敬的老人一梦醒来,嘴里还在念着那首歌,觉得十分奇怪,立马起了床,把这首梦中的歌传唱给左邻右舍。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眨眼工夫,湖两岸百姓都晓得了。由于大家十分敬重这位老人,认定老人不会说假话,天一亮,大家划的划船,带的带网,来到湖边,脱了衣服下到湖里去摸凼子。谁知湖底到处是凼子,那里面要么藏着鱼鳖,要么躲着螺螃,人们也不空手,将摸着的水产抛进船舱后,接着继续摸。

时间久了,人们也累了,上岸歇息,发现自己虽说冇蟒袍玉带,当上皇上,却也捞了个鱼虾满舱,好不喜欢。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人们忙时种地,闲时就去摸凼子,做着皇帝梦,挑着鱼鳖回,湖两岸渐渐有了生机。

几十年过去了,几百年过去了,到如今,人们还在那里摸呢!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7 15:49:43 | 只看该作者

野潴湖的传说2

野潴湖的传说(2)
早前,孝感城区有座三元宫,宫前有根石柱,上书一联:三元宫镇宝,却无下联,那下联在何处呢,就在野潴湖西畔的石塔寺,联为:石塔寺降妖.为何一幅对联分为两处,且相距甚远呢?这里隐藏着一段故事.
相传,自从有了野潴湖后,连河通江,水路通达,野潴湖尾部的三汊埠形成了万贾云集的地方.有一年冬天,一个珠宝商乘船到三汊埠,在距离目的地五里的转弯处时忽然白浪涛天,船沉没了,在众人的搭救下,珠宝商保住了性命,却将随身携带的一颗夜明珠失落水中.当时天气寒冷,无法打捞,珠宝商就在沉船处插上一根竹篙,作个记号,待来年春暖花开,天气转暖时再来打捞.
第二年五月的一天,天高气朗,珠宝商再次乘船到这里,发现当初插竹篙的地方已是十里竹林,珠宝商不得不无功而返.一天晚上,月黑风急,一位高僧夜行至此,发现竹林中有一物忽明忽暗,高僧一抖伽裟,见一头野猪落荒而逃,一颗夜明珠收入袖中.高僧又向西行二十里,在一处僻静处修了一宫,名为三元宫,将夜大明珠藏于宫内,为镇宫之宝,并在宫前立一石柱,上书:三元宫镇宝.又因野潴湖有妖精出没,就在获宝的地方修了一座寺庙,:石塔寺,并在寺前也立下一石柱,上书:石塔寺降妖.一幅对联,一宫一寺,遥相呼应.
"文革","石塔寺降妖"的石柱尚存,后来寺庙被拆除,石柱也被砸烂.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9:12:09 | 只看该作者

叠印的山山水水

叠印的山山水水(金风)



(一)微调自己


          自行车走过水泥路,沥青路,碎石路,最后在一条黄泥巴土路上力不从心地吱呀了一声,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前面,嚒的一下一大片滢滢的蓝色冒出来。路已经到了尽头,假如还想更进一步地去亲近湖水,那只好推着自行车,甚至得扛上自行车顺着那些凹凸不平的小道上跋涉了。眼前摆着这两种选择,回头或者是前行。在书上描述的英雄也有穷途末路的时候。不过英雄就是英雄,看准方向后,不管有多大的风险,甚至付出生命也不会回头。我虽然不是英雄,但也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所以我还是选择了前行。

          其实,小的时候我就在惦记着眼前的这个湖。

          那时坐长途客车下汉口,过了毛陈渡不远就可以看见在公路左边几里地有好大的一片水面,它在阳光下白晃晃的,透出几分扑朔迷离的气氛。车上的人说那是王母湖,是董永和七仙女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当时我就想: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很美,那么湖也一定很美,就像一首秀丽的田园诗,或者是一幅水润的山水画。后来公路改直了,离王母湖更近了一些,这时路过那里却看不见那一片浩大的水面。难道湖消失了吗?我很想到跟前去看看是这么一回事,于是到那里去看看就成了自己的一个心结,时时盼望能在某一天去解开。更何况真的走进去说不定还能得到一些意以外的收获。毕竟一方湖水养育了一方人,同时也会孕育一方文化。这些文化中,每一个传说和故事浸透了历史和湖民的寄托,它是一本灿烂的书。假如走进书里,可以嗅到它浑身的泥土和鱼腥气味,所以现在那些时尚的阳光少年往往对它会不肖一顾,而在我眼里却是非常亲切和耐人寻味,让我不得不努力去寻觅,找到后,又让我在里面浮想翩翩。我在单位里将要休息,空闲的时间一下多了起来。我不想在麻将桌旁耗费我最后的时光,那么跃进家乡的山山水水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自从决定骑自行车走走故乡的山水,很多亲朋好友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我。记得我曾经告诉某一个朋友我要骑车到了一个较远的地方去看看,他吃惊地对我说:“这么远呀,不会累坏了吧?是不是还要在那里过夜?”我知道朋友是在关心我,可是我听到这样的问话还是感到了人生的悲哀。经过了多年在办公桌上摆弄笔墨的生涯,难道我真的已经颓废得如此地不堪一击吗?

          上个世际七十年代招工进了城,三十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经让我的肌肉过度的松弛,大腹便便,身上早已经没有了当年孝感地区第一界青少年足球集训队队员的影子。城市的生活重复有序,像一个保龄球扔到球道内,在怎么想偏也偏不到那里去。每天,匆匆地跨过一条条斑马线,不停地穿梭在钢筋水泥的堆积里,迎面扑来的是张牙舞爪的噪音。我在城市中画出一条条曲线,留下的淡淡印迹谁也不会去关心,而且用不了多久,印迹也会被城市的风风雨雨吞噬。不可否认,城市滋养我,我也离不开城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似乎已经越来越陌生,报纸上的新闻和路边传播的小道消息也似乎也与我没有多大的关系了。焦虑和厌倦在滋长,失落成了一条长蛇缠绕着我的思维。有时下班后坐在咖啡厅里,一边泯着咖啡,一边跟亲朋好友高谈阔论,还一边看着那些进进出出的红男绿女。等疲惫地回到家里,忍不住又要问问自己:“难道这就是生活吗?”

          这个问题反复地鞭笞着我,让我茫然,我真的很想找出答案。

          也许年龄大了,总会不知不觉地想起一些往事。有人说,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应该是在用回忆充斥自己的生活,回忆多起来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前两天,单位的一个比我还小两岁的同事病逝,我去参加了他的葬礼。在葬礼上的哀乐一声声凄凉,让我感慨万分。要说三十六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人生的几十年放在时间的长河里,这更是可以忽略不计,连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都称不上,因此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过去耿耿入怀。我想,即使回忆,也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记忆往事中得到升华。比如说回忆起知青那个年代,在黄土地上撒下的一层层汗水,在水库大堤上堆积的一一筐黄土,谁又能说那不是一种生活呢?那时除了贫困以外,身边的亲情,友情,还有真善美,似乎比现在的城市更加充实,更加温馨。生活在这个烦躁的时代里,假如能摆脱贫困,也许我更愿意离开城市,回到曾经的青山绿水中去。找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开一块菜地,挖一个塘,种一畈生活,养一池情趣,闲暇时躺在树荫下看看书,或者顺着一声鸟鸣去追寻一首诗。这样的田园生活,不敢说是反镤归真,但足以称为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了。

          但在现实中我做不到,毕竟我是一个俗人,世俗和金钱总束缚了我的思维,剩下的选择只能是踏一辆破车,背上一个傻瓜照相机,穿梭在家乡的山水之中。一包干粮一壶水,一串脚印一份恋。这时,我感到天是高的,水是靓的,心是净的,情是动的。这时,我相信我能聆听到以前从没注意的细微声音,看到曾经忽略了的画面。在那里,我能一步步走进思维的深处,打开我自己内心深处的,尘封了很久的,从儿时就感到疑惑的某些记忆,努力去寻找答案。即使答案不完美也行。

          也许这就是我最后的自我完善,也是一种微调。在这之前,我已经虔诚地为五斗米折腰了几十年,现在我要摆脱工作的漩涡和官场的困扰,把人生最后的时光留给自己,去做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合上双目,安心地躺进我最后的归属里面。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9:14:57 | 只看该作者

三汊埠

(二)三汊埠


          一个三汊埠的网友邀约我去三汊看看。那里离我住的的地方约三十里地,骑着自行车一溜烟就到了。

          三汊埠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它的埠镇曾经是一个古老的码头,热闹非凡,一度还被称为小武汉。于是我可以在称呼中去想象它曾经拥有的繁华:来来往往的商船,货柜琳琅的店铺,谈笑风生的茶馆,供人打尖的酒肆,还有很多的小作坊,大宅子等等。每到夜幕降临时,河岸灯火通明,河中渔火相望。因此,总有一些船上的汉子上岸去沽酒迟迟没归,温存的船妇对着渔火默默地守望。
三汊埠的繁华得益于从那里穿过的三汊河。在交通落后的年代,运输更多的依赖水运,商船开到了那里,水旱码头就会在那里出现,繁华就接踵而来。只是现代的文明已经让这里改变了模样,街面上基本都是钢筋水泥建筑,已经失去了从前那种古香古色的韵味。不过能静下心来细细寻找,还是能找到一些过去的痕迹。比如说在水渠找到一块曾经是在大宅子上的精美浮雕,在某家后院发现一个有雕龙刻凤的石鼓,还有埠镇前面的那个三孔石桥,高大而坚实,在上面仔细地搜索,说不定还能找到几道被繁华碾压过的痕迹。

          要说到桥在三汊埠确实很多,走几步就能碰到,水泥的,木板的,石砌的,钢架的应有尽有。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桥中最出名的应该是高埠桥了,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这也是三汊人的骄傲,所以网友热情地对我说一定要去看一下。

          高埠桥比较偏僻,在三汊埠的高埠村,离孝天路三四里地。桥约有四十米长,桥面很宽,两个车子在上面并行绰绰有余。桥身有三个弧形桥孔美观合体,过往的船只可以从桥洞中穿行。桥是用沙条石砌的,有些地方曾经被洪水冲垮过,在修复中用的一些条石是后来找来的,虽然颜色有点不同,但差别不大,而且多半在桥的上半部分,所以并不影响到它的古朴大方。

          桥的造型很美,但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围绕着高埠桥的一个传说。传说中讲到当年宋太祖赵匡胤还没黄袍加身时,一天推车从高埠经过,正好碰到在修建高埠桥。负责建桥的小吏看见桥面上的白灰还没干,理所当然不会让赵匡胤从桥上过。赵匡胤当时表示只要让他过桥,桥压坏愿意加倍地赔偿。负责建桥的小吏于是同意赵匡胤过桥试一试。结果赵匡胤推车如蜻蜓点水般飘然而过,竟然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让一旁的人看得瞠目结舌,赔偿就无从谈起了。

          传说讲到这里也就完了。我听完了后总在想,这个故事太离奇了,但能够传播到今天一定有它的生命力。只是当时负责建桥的小吏不知到底是什么心态,竟然会正在白灰没干时让赵匡胤过桥。也许最合理的解释是想趁这个机会捞一把吧。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今社会不就有不少这样的人吗,手里有了芝麻大的一点权力也要趁机捞一把。如果真是这样,赵匡胤不愧是真龙天子,三下五去二就让小吏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当然我也免不了为那个小吏捏了一把汗。试想一下,老赵如果过桥去时将桥面压得一塌糊涂,小吏免不了趁机敲诈一番。以后老赵当了皇帝,说不定在某一天会记起这窝心的事,来个龙颜大怒,这个小吏再多长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搞得不好还要连累家人和乡亲们,这就更不好玩了。所以小吏不要为没有捞到一把感到懊恼,应该庆幸一切事情都没有发生才对。不过也有人说当时赵匡胤过桥时并不是一点痕迹没留,在快要走完高埠桥时,有意在桥尾压了一小点车印,说是留下来作为凭证。这样一来故事就更加神奇了,原来赵匡胤还有这等收发自如的本领,使我对他不敢不恭敬了。至于为什么还要留下一点凭证没有了后文,留下的谜团让人费猜疑。

          高埠桥曾经也是一个热闹的地方。只是现在交通改为陆路为主,高埠桥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走向寂寞。桥上行人稀少,河床又被淤塞了一二米,桥下根本就没有过往的船只。所以,桥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高埠茶场的高埠茶名气更大。例如,我家离高埠桥大约二十来里地,在去高埠桥前只知道高埠盛产高埠茶,而不知道还有个高埠桥。好在当地的村民还知道桥的价值,在政府没有投资管理的情况下为了保护好桥面,不让桥上的条石流失,在桥面上又铺了一层红砖水泥,结果让慕名而来,准备仔细看看赵匡胤是否留真下车印的我不能如愿以偿,深感遗憾。这样的保护是否合理我不敢评论,但我想总比那些不闻不问要强得多。

          三汊桥多跟那里的河汊多有关,河也是流向王母湖的。而且那里更多地方是王母湖的延伸,往往冬季是滩,夏季是湖。记得有年坐火车去武汉,也许是当年的雨水特别多,路过三汊埠时看见好多地方成了水泽。据说这些水就是从王母湖来的。水损坏了很多的庄稼,放在解放前大概有很多人会外出吃开口饭。可是解放了,当地的村民似乎对这样的大水并不着急。那时吃的是大锅饭,农民的收入平均分配,低得只够生活。碰到大水,房子做在高地不会倒塌,庄稼没了就不用去交公粮和提留摊派,国家还会给些救济,顺便做几个坝在退水的时候捞一些鱼买了作补贴,细细一算,收入比起丰年也差不了多少了。再说急也没有用,并不能改变现状,当时有一句流行的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急坏了身体怎样能再去继续革命呢?就算一些人没有这样高的政治觉悟,起码也明白身体是自己的,急坏了不划算。

          所以,这里人们被水掩寻以为常了。只是像这么多的地方被水掩没并不多见。后来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人们为了找王母湖要粮,在王母湖上做了一道大堤,水再也过不来了,那一带彻底脱离了湖泊,土地彻底变成了农田。但是那里湖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消失,假如到那里转一转,可以看到很多低洼的湖田,淤塞的河流,还有随处可见的芦苇和蒲草,以及至今还不愿忘记故土的一些水鸟在湖田中流连。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9:22:23 | 只看该作者

羊马湖与王母湖的传说

羊马湖与王母湖的传说

羊马湖即是王母湖,据《湖北通志》载:“羊马湖在县东20里,澴水逆流,治西南阳,合西湖诸水,折东流至羊马湖,浑灏淳泓,为境大观”。

羊马湖就是羊马湖,为何叫王母湖呢,这里有一段传说。

相传,早年间,澴水肆虐,连通澴水的湖、河、港、汊总是一片汪洋,羊马湖连着澴水,年年受水涝之灾,两岸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大水过后,有人提议湖两岸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筑坝拦水,受到两岸百姓的响应,立马行动起来。为了让这项工程有始有终,两岸百姓推举出了九个头人负责这项工程。

由于工程与己有利,百姓情绪高涨,劲头十足,不多时,大坝就只剩下中间一个大缺口。水源就像人身上的血管一样,通则活,不通则死。于是,头人们商议,决定在中间修一个闸口,平时内外相通,涨水时关闭闸门。那时修闸用的是石料,他们请来一位有名的石匠掌作,昼夜施工,个把月的工夫,闸就完工了,于是准备庆典。九个头人商议说:庆典一定要选一个黄道吉日。他们请来一个阴阳先生,推时选日。这阴阳先生晓得九个头人贪了不少钱,想敲榨一下,闭目一算,故意说,只有九月初九最好,但这次筑坝犯了刹星,你们这次头人与工匠中,必定要死一人。九个头人听了,面如土色。这时,有一个头人说:不要怕,阴阳先生说还包括工匠嘛,就让那个石匠去祭天吧!为了保命又不泄露秘密,九个头人将修堤建闸中截留的钱,给了一部分阴阳先生。

眼看九月初九只有一日,九个头人置酒买菜,杀猪宰羊,准备庆贺。那位石匠也冇空闲。他想:修这个闸是尽心尽力了,就怕百密而一疏,引来天怒人怨,加上这两天眼皮老是跳个不停,怕是要出事。石匠跑到附近庙里算了一卦,主持说,你为人心善,却得不到善终,有人要加害于你。石匠说,我一心存善,修桥补路无数,从冇做害人之事,哪能有人要害我呢?主持说:天机不可泄露,你得依我的办法而行。于是在石匠耳边如此这般一番。

九月初九这天,水闸两边人如潮水,舞狮的,踩高桥的,玩螃蛙精的,划彩莲船的,耍把戏的,真是热闹。水闸旁边搭有一高台,那个阴阳先生站立中间,焚香燃烛,设三牲贡品。正待鸣炮奏乐之时,忽见一女子身穿红袍,头戴凤冠,双手合十,缓步走上水闸,口中念道:王母娘娘闸上过,十个头人死九个,王母娘娘闸上过,十个头人死九个。这样一直从闸东念到闸西,过后,踪影全无。众多人看见了,听到了,都认为是王母娘娘下到凡间,于是全都跪下,鸦雀无声。过了一天,九个头人真的不明不白地死了。那个阴阳先生也害了一场大病,最后不治而亡。这时百姓都确信是王母娘娘下凡了,于是再也不敢叫羊马湖,都改口叫王母湖。

其实,那有王母娘娘下凡,那不过是庙里主持搞的个把戏,让石匠的老婆装神弄鬼,倒把那几个心存不轨的头人和阴阳先生给吓死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1 09:39:42 | 只看该作者

高埠桥畔茶飘香

高埠桥畔茶飘香





朋友,你见过孝南区三汊镇境内的高埠桥吗?它立于江北,却不失江南小桥的古朴;它藏于蛮荒,亦有园林小桥流水的雅韵;三拱突兀,折射出古人的审美理念;四百余块条形石垒起,丝丝入扣,显现出古人的聪慧与睿智。此桥姓高,缘于一个高姓和尚的善举;桥建于何年,难以定论,一则传说,无形中吐露出它的“达芬奇密码”。相传,在桥刚刚落成、桥面的石浆还未凝固时,忽有一人推着独轮车要从桥上经过,工匠怕车轮碾坏了桥面,不准通过。推车人说,若有损坏,全额赔偿。遂推车而过,如轻风扫尘,不见踪迹,众人皆称奇,以为神人。问他姓名,回答说:姓赵,名匡胤。由于长途跋涉,口干舌燥,他随手从一棵矮树上采下几片叶子,放入口中咀嚼来解渴。不久,传来消息,赵匡胤当了皇帝,桥两岸的百姓如梦方醒。有有心人特地将赵匡胤曾采摘过的树上的叶子采回家,放入开水中浸泡后当茶喝,虽然味道微苦,却提神醒脑,于是移到院中栽培,有客人来,采摘几片嫩叶泡茶待客,让人回味。

时光荏苒,古老的高埠桥带着历史的沧桑进入现代,而那片片让人回味的绿叶却赋予了她清新的含意。

走进高埠桥边的高埠村生态种植园,满眼的绿色让你仿佛进入绿色的海洋,一垅垅茶树像一条条整装出海的青黛色的长龙,采茶姑娘的倩影在茶树间穿梭,如同碧波中溅起的一朵朵浪花。轻风拂过,茶树的芬芳让人神清气爽,也将采茶姑娘的笑声带到远方。

高埠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加上工艺相对滞后,年产量不过二百公斤,且品种单一。二十世纪末期,生态种植园的新主人、茶技师周鸿庭接管了茶园,意识超前的他请来专家把脉,以“绿色天成”为宗旨,茶园管理注重人工除草,无农药除虫,确保绿色饮品健康向上的质量;采摘前把好“三锄”、“二剪”和有机肥护理关,保证茶叶的营养丰厚,色泽鲜艳,形态美观。采摘回的新叶,严格分级验收,及时炒制,防止鲜茶丢失原味。工艺制作上,树立精品意识,无论是摊青、青锅、做形,还是摊凉回潮、定形干燥,每一道工序都力求尽善尽美,形成自己独特的“色泽圆润,形态秀丽,香气浓郁,味感绵长”的特色。如今的高埠茶不仅在产量上翻了几番,而且,高、中、低档次齐全,品牌多,销售远,仅“孝天玉露”、“高埠龙井”、“高埠春剑”、“高埠天宝玉叶”等系列产品,已畅销武汉、北京、上海、哈尔滨、天津、苏州、杭州等地,倍受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喜爱,而精品中的精品“孝天玉露”则更让人青睐有加。

对茶道颇有研究的种植园主人周鸿庭不仅懂茶道,谙茶性,更有人情味。他的茶庄设在三汊镇区,门面不打眼,品茶客却络绎不绝,青绿色的茶水如同“诚信”二字,为他赢得了众多的回头顾客。

“绿茶是一种健康饮品,与其说推销绿茶,不如说是推销一种健康观念”,周鸿庭如是说。的确,绿色代表健康,代表勃勃生机,一千多年前的高埠桥由于工匠们的匠心独运,千年不衰,作为一种绿色健康饮品——高埠茶,必定会给消费者带来向上的心理和健康的肌体,让高埠茶香飘久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5:06 , Processed in 0.1361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