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举办孝感市中小学音乐优秀案例评比活动的通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14 09: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孝教科函【2009】52号





            关于举办孝感市中小学音乐优秀案例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直小学:

      为了推进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交流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举办孝感市中小学音乐优秀案例评比,具体事项如下:

一、教学设计要求

1、根据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北科技版或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模块——音乐鉴赏),自行选择教学内容。

2、教学案例应结合教学实际,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正确把握教学内容。

3、教学案例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课题、教材简析、教学年级、教学课时、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二、比赛活动的有关要求

1、参评教学案例用A4纸正反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正文用3号宋体字,每份作品报送11份,在其中一份署名,其余不署名。

2、参赛作品必须经过各县(市、区)教研室评选后,集中报送市教科院参评,并填好报送汇总表。每篇交评审费20元。

3、我院将组织专家评委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

本次活动从即日起,截止2009年11月25日









                                                           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00九年九月十八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1812年序曲》鉴赏课案例
课题:柴可夫斯基代表作《1812年序曲》欣赏。

教材简析:
一.《1812序曲》的创作题材,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俄法战争),音乐主题的设计有明确的指向性(如用《马赛曲》的音调代表法国入侵军队的形象,用俄罗斯的民歌或民歌曲调代表俄罗斯军民的形象等)音乐主题之间此消彼长的关于战争过程的描述,具有强烈的表示性。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听赏,能从实际的音响感受上理解科普兰对音乐欣赏情态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论述(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从而使学生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从中探究适合于自己的听赏音乐的策略和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音乐的耳朵”。
二.在听赏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俄法战争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在感受这首气势磅礴的史诗一样的交响乐同时,能够若有所思,思有所得。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作者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简历以及俄法战争中的著名历史人物如拿破仑,库图佐夫,亚历山大一世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对作品有一个比较立体和全面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教学目标:1.了解交响序曲这样一种音乐体裁形式(柴可夫斯基简介,交响序曲的来龙去脉等)。
          2.通过欣赏《1812年序曲》让学生了解1812年俄法战争(拿破仑,库图佐夫等历史人物以及战争进程等)。
          3.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欣赏的三个不同阶段(美感阶段;表达阶段;纯音乐阶段等)。从而掌握一定的音乐听赏技巧。

情感体验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呈示部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马赛曲)的交锋旋律听辨;引导学生按照:战争预兆——俄罗斯人的祈祷——不安的情绪——巡逻中的俄罗斯骑兵——战争爆发——咄咄逼人的法国入侵军队——激烈的战斗——隐藏在山林中的俄罗斯军民——再次爆发的激战——骄纵的貌似强大的法军——俄罗斯军民力量在渐渐增长——俄罗斯军民的全面反击——胜利——盛大的欢庆与赞颂的“听赏链”顺序来进行听赏和联想。

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旋律按照“听赏链”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联想;在教学中描述俄法战争的情景;在时间上对乐曲的段落进行分段,并且进行相关的讲解。战斗主题与法军主题的交替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背投电视。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再现部的音乐旋律给学生听赏,并提出问题:
1.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场景?
答:紧张的,扣人心弦的场合;一个喧哗吵闹的地方;乌云压顶后大雨倾盆的场景等等。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呢?
答:老师播放的音乐。
没错,是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让同学们产生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感想。聆听音乐,并由音乐在脑海中产生对旋律的第一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我们称为音乐欣赏的第一阶段,美感阶段。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就是由聆听我所播放的一段音乐而产生的联想。那么,这段音乐到底描述的是怎样的一副场景呢?(用课件打出1812年俄法战争的油画,与教材上的油画要不同)。
答:战争!
是的,今天我们就要来欣赏一部以战争为主题而创作的交响乐史诗——《1812年序曲》。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第22面。
首先我们学习一下相关链接给我们介绍的知识。《1812年序曲》是俄罗斯的伟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受当时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创始人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以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重建落成为题,于1880年10月创作的一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全曲气势磅礴大气辉煌,为了增加效果,柴可夫斯基还在演奏中加入了大教堂的钟声和庆典所使用的礼炮。露天演出时,场面蔚为壮观。
介绍序曲:序曲(Overture)乐曲体裁之一。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为“法国序曲”及“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为复调风格,由慢板、快板、慢板三个段落组成,中段为赋格形式,末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组成,后世交响曲即由此演变而成。十九世纪以来,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如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序曲》、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等。
创作背景:1812年,拿破仑调集六十万大军侵入俄境,进迫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撤退居民,烧掉粮物,暂时放弃莫斯科。拿破仑军队不适应俄国冰天雪地的冬天,又饿着肚子作战,加上俄军和农民游击队的有力反击,终于彻底溃散,只有两万人逃回法国,其余全部被歼灭。拿破仑带了随从狼狈绕道逃回法国,俄国人民无不为这次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感到无限骄傲,自豪。这一首管弦乐曲,正是用来描写法军被俄罗斯军民狙击于大雪中,饥寒交迫而导致全军覆没的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1812年序曲》的激扬旋律,一起神游1812年的俄罗斯吧!
全曲听赏开始:
A.听赏序奏部分,并分段提出设问。
1.        众赞歌旋律有何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气息宽广,情绪虔诚,祥和。旋律具有典型的宗教音乐特点。描述了一幅俄罗斯人民向往和平,祈祷安宁生活的情景。
2.        动荡不安的音乐象征着什么场景?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象征着战争的乌云开始慢慢的笼罩俄罗斯的大地,俄罗斯人民担心战争爆发,日夜担惊受怕,惶恐不安的情绪在生活中蔓延开来。我们甚至仿佛还看到了零星撤退的俄罗斯败军和难民。在压抑的曲调中结束了这一小段的演奏。
3.        矫健的俄罗斯轻骑兵主题又让我们有何体会呢?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俄军主力开始出击,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种必胜的坚定信心。一场大战,即将打响。
B.呈示部听赏,并分段设问。
1.战斗主题有何特点?让同学们想到了怎样的场景?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战斗主题的演奏速度很快,紧张急促此消彼长的旋律让我们很容易就可以联想起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刀光剑影人喊马嘶的残酷的激战场景。在这里教师可以将1812年俄法战争中的一些史料拿来进行一下发挥,但是时间不能过长,要把握好时间以及语速。
2.        法军主题欣赏。这一段旋律我们曾经听到过,是什么作品的旋律?柴可夫斯基在这里使用这段旋律有何作用?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这段旋律是法国国歌《马赛曲》的主题,《马赛曲》创作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柴可夫斯基在《1812年序曲》中使用《马赛曲》的旋律是用来代表法军的形象。但是,在我们初中的音乐课堂里《马赛曲》的旋律却是用来象征着争取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斗士形象的。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音乐家的作品里出现都是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的,柴可夫斯基在《1812年序曲》中使用了法国人用来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马赛曲》旋律来代表法国入侵者的形象,其中蕴含的寓意就不言而喻了。在音乐作品以及其他艺术作品中都存在这种情况,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来向大家介绍。
3.        俄国军民思乡主题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这段主题旋律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表现了俄罗斯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俄国军民乐观主题又有着怎样的寓意呢?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这段旋律源自一首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在基辅的大门旁》。曲调轻快活泼,体现了俄罗斯军民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意精神,为我们描绘出战斗间隙俄国军民的生活图景。在乐曲结尾的地方为后面的描述俄罗斯军民绝地反击的旋律埋下伏笔。
C.展开部及再现部的集中听赏。
这两个部分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听赏感受呢?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俄罗斯军民在库图佐夫将军和亚历山大一世的率领下,在冰天雪地里对法国军队发起了绝地大反击!法国军队缺衣少粮,弹尽粮绝,在寒冷的战场上节节败退,同学们刚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一段象疾风暴雨般的下行演奏,这段演奏的旋律象征着俄罗斯军民旋风般的凌厉攻势同时也象征着潮水般败退的法国军队。真乃是,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呀!拿破仑称霸欧洲的野心在此时此刻,被俄罗斯军民击了个粉脆。
D.尾声(赞颂与欢庆)部分旋律听赏。
最后结尾的这一段让我们想象到怎样的场景呢?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热情欢快的曲调让我们仿佛看到俄罗斯军民兴奋的聚集在圣彼得广场上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在曲子结束的部分,柴可夫斯基选用的那时的沙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使旋律又体现出庄严的特点。为什么在这里使用《上帝保佑沙皇》的旋律呢?因为作品完成的年份也就是1880年,还是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登基二十五周年,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使用这段旋律向沙皇致敬,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同学们,欣赏完这部作品后。我想,大家现在的心情是热血沸腾,慷慨激昂的吧?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很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是可以反映历史时间,将我们带入有声的历史时间中去的。通过同学们对老师刚才的提问的回答,想必同学们对这部作品的感触颇深吧,这部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副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其中既描述了残酷的激战场景,也描述了温馨的思乡之情。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穿插人们熟悉的旋律在作品中,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部充满了硝烟和礼炮声的交响乐史诗也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我国在上世纪所经历的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想当年,我们的革命先辈们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我们现在的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今年,是我们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要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努力!

    孝感一中音乐教师陈昊参评教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还敬请管老师批评指正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13: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1812年序曲》鉴赏课案例(修改稿,补充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
课题:柴可夫斯基代表作《1812年序曲》欣赏。
前略

教学反思:

一.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交响乐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聆听得非常认真,也提出了很多有意思,有想法的问题,让我作为教师,作为教学者倍感欣慰。在上课之前我曾经很担心学生们会对课堂内容没有兴趣,所以搜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准备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历史轶闻,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看来,这些案前工作对于讲解这种史诗性的交响乐(幻想交响序曲)是很有必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工作是要继续做下去的。

二.教学中发现的或自己感觉到的问题:

1.在整曲欣赏过程中,我为了将乐曲分段向学生介绍,不得不经常中断播放,这样造成学生们在欣赏中对整首乐曲得不到一个整体的印象,整首乐曲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来说可能只能建立一个断断续续的片段,甚至可能是支离破碎的印象,但是整体放一遍再讲解吧,有时候又显得前面很热闹,后面很枯燥,而且学生在听过一遍之后,再来听我讲解的时候,多少显得有点听不懂或者不耐烦的情绪。在上了4节课之后,我想出了一个办法,首先,不再频繁的中断播放,,全曲我后来只分成3个部分进行欣赏,也就是说,不把作品的每个细小的段落都一一划分出来进行讲解播放,全曲分成3个大块进行讲解欣赏,这样一来的话,效果就好一些了,既让学生有时候回味品读作品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讲叙中对作品产生一定的自己的理解。我总结为,分段包围,各个击破。

2.有部分学生在听赏过程中,会将描述俄国轻骑兵的旋律和《马赛曲》的旋律混为一谈,我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得不承认,两者旋律从某种欣赏角度(旋律线条,节奏类型)来说,是有点相似。我在教学中“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就这个误区进行仔细的听辨。从而通过这个课堂研究工作,使学生对于音乐的要素(旋律,节奏,音色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正好也符合《1812年序曲》内容所属的单元教学内容(培养音乐的耳朵)要求。

3.史实的讲解。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交响乐幻想序曲,讲述的是俄法战争,在教学中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在讲解中涉及到这些史实。我在刚开始上这节课时,总喜欢长篇累牍的给学生讲俄法战争,讲拿破仑,讲库图佐夫,学生们在刚开始听的时候还觉得有意思,可我发现,讲着讲着,就成为自己的独角戏了,学生听着无趣,我也越讲越觉得没意思。后来,我调整思路,尽量自己少讲,让学生听,让学生讲,让学生讲自己的体验,感受。学生说不上来的时候,我再提一点,讲几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我就多讲点(比如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拿破仑的成名之路等等)。

三。心得小结。
1。我通过教学实践,觉得这堂课的内容安排一个课时不够用,应该用两个课时来讲解会更全面,更详细。
2.用视频版本的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的效果会更好,而且还要再配合一些描述俄法战争的油画,给学生的印象会更直观,所以说,音乐课程的欣赏不能局限在听觉上,应该配合一定的视觉效果,这样学生的听赏印象会更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会更透彻。
3.情感体验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对这部作品的欣赏理解中,体会和平的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就要靠教师去因势利导。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现在的90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生活,对祖国都缺乏一种珍惜和敬畏,这部作品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
4.音乐教学是需要具有一定时代性,要用现代的,流行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讲解古典作品,这对于音乐教师的教学功力也是一种考验,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让音乐课堂受到学生的喜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2:59 , Processed in 0.1039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