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1|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收藏当代名家手札选(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3 20:4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季超收藏当代名家手札选(之一)

著名美术评论家、书法理论家西中文先生手札


季超先生:
   您今年四月寄到《青少年书法》编辑部的信,辗转至今,方到我手,十分感谢您的浓情厚谊。
   您对拙著所下的一番研究工夫,令我十分感动,当今书法界挥毫涂鸦者甚众,而真正能坐下来认真读书者少之又少,这是一个很令人担忧的现象。
   书法之魅力,其实还在于其传统文化的浓厚底蕴,其所以“书法热”维持二十余年不衰者,其源亦盖出于此。今之为书者,难揠书法之苗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实乃南辕北辙,缘木以求鱼。其结果必然导致此艺术之消亡而后已。
   足下关于展览比赛之观点,某素有同感,曾撰文题曰《建立书法的第二参照系》,呼吁人们走出展览崇拜之误区。足下志在书学,当深入传统,务必不为时风所囿也。
   足下于某之行止,多所关心,某倍感惭愧,前数年河南出版一套丛书,名为“当代学人丛书”,某忝列其中,集数年文稿,以《书法传统与现代论纲》名之,
且谬承学界推举,侥幸获“兰亭奖”。现奉寄一册,求足下教正。
   另有去年出版诗集一册,一并奉寄。
   余不一一。即颂
   艺祺
西中文再拜

丁亥六月初一日

[铃印:长勿相忘]


   ●链接一:西中文先生原札照片
   ●链接二:西中文先生著述图录
   ●链接三:西中文先生近照
       ●链接四:西中文先生简介
   西中文先生,字奎章,号华北,别署佩韦斋主。1945年6月生于河南省固始县。自幼从其父桐轩先生学书,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从事书法理论研究二十年,撰写论文二百余篇。著有《书法蠡测》、《书法教程》等。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信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兼职教授、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美术评论家。
   ■预告:本站将在一年内陆续刊发管季超与当代学术界、艺术界名家往还信札五十通。
2#
发表于 2008-6-4 13:00:59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4 23:59: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寒梅 于 2008-6-4 13:00 发表
谢谢马版发了.昨天我有事,没有上网!



应该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6 21:57:14 | 只看该作者
相关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发表于 2008-9-21 07:17:16 | 只看该作者

拳拳赤子心(西中文

西中文



  初听到“拳拳五人展”这个名字,感到很有意思。五个书坛青年,因性格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办了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展览,然而引起的轰动却不小。正如五指一旦握成拳,便有意想不到的力量。第一期五人展我在外地,没有赶上看,昨天第二期“拳拳五人展”又开幕了。看到展览办得这样好,这样成功,忍不住要说几句。
  
  展览是当代书坛的新生事物,是过去几千年的书法史所没有的。它极大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有效的社会评价体系。尤其是当今由中国书协举办的重大展览,如“全国展”、“青年展”,以及各单项展等,已经成为评价书家成就的重要标准。尽管书界对“国展”等“官方”评判方式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以规模、入选难度和权威性而论,其作为主要评判标准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另一方面,书法作为艺术,其价值是多元的,故其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也应该是多元的。为了更充分地挖掘、更完美地体现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无疑应该逐步完善展览比赛体制,建立多元的社会评价体系,除进一步完善“国展”的评选,使之更具公正性和权威性之外,同时办好各种专业展、邀请展、地域展、提名展、同仁展、媒体展等,形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全面的社会评价体系。
  
  “拳拳五人展”既是同仁展、媒体展,也是提名展。它是由《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主办并提名邀请的当代青年书家的展览。所办两期10位书家:孟会祥、姜宝平、陈晓宇、薛明辉、芦荻,侯和平、梁世同、史焕泉、刘聚森、程志宏大都是近年来活跃于书坛的青年书家。他们有的早已小有名气,有的曾在全国大展大赛中屡屡获奖,有的目前名气还不算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书法艺术都有着超乎常人的执著和热爱,都下过墨池冢笔的工夫,都有着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并且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平。
  
  这几位作者都是我熟悉的。先说孟会祥。会祥有一股浓重的文人气质,敏于行而讷于言,其实所谓“讷于言”,只是他的俏皮话不多,但每到议论,则条分缕析,滔滔不绝。这是一个思维缜密,处事练达的人。其书风与其性格非常一致。书宗“二王”,尤胎息于白蕉,近年来,广泛临习晋唐诸人,欲广其途。会祥于书法心闲手敏,思与古人神会,他是用心去体会书法的,所以观他的书法,无匠气而有灵气,文人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学书是要临帖的,手下工夫必不可少,但光有手下工夫还不行,重要的是要动脑子,书而不思则殆。所以书法到了一定的层次,拼的就是学养。孟会祥的优势就在于他是个读书人,对于书法艺术、文人气质、魏晋风度,他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理解。会祥的不足之处在于目前技法还略嫌单调,书法的格局稍小。
  
  姜宝平是一个极聪明善学的年轻人。宝平在书法艺术上的成熟与进步,就像是五月的秧苗,“噌噌”地往上长。宝平在河南省书协工作,平时不厌其烦,默默无闻地做着许多琐碎的日常事务,其实他暗地里利用工作上的有利条件,广泛吸收同道们的经验,这是他书艺进步飞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宝平又不是一个跟风者。他在书法上的成就,除了学习借鉴之外,主要还是靠扎实的临池功底;而且在借鉴上,他也是有主见的,这才形成了他以“二王”为主的基本风格。河南书家多以篆隶魏碑为主,像姜宝平这样把“二王”书风写得如此俊秀自如的诚然不多。宝平选择这样一条路子可谓是有见地的,也比较符合宝平的性格。倘说不足,宝平在“二王”书风的“华滋”一面用力较多,而于“浑厚”一路尚须着力,避免走入“甜熟”一途。适应借鉴一些碑派用笔不失为矫弊之法。
  
  陈晓宇是一个在艺术上极其认真的青年书家,他习隶多年,已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曾获首届“兰亭奖”。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细节:2002年,首届书法“兰亭奖”决赛在青岛举行,我带着河南的11位入围作者去参加决赛。现场创作那天,我就在晓宇身边。他先写了一幅,问我怎么样,我觉得很不错,但他仍不满意,执意要毁掉重写。后来一连写了好几幅,才挑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交上去。评分结果,晓宇果然获奖。可见他对艺术是极其认真的。
  
  晓宇近年来书风有较大改变,总的来说,作品更有静气,更加稳健,同时保持了其风格中生拙雄健的元素,用笔上更加老辣成熟。同时,晓宇也比较重视作品的形式感,力求调动各种艺术手法来体现作品的主题。看得出来晓宇是动了不少脑子的。艺术这种东西,当然需要思考,需要理智,然而激情更加重要。我们提倡书家勤学多思,但在创作中,理智是不能代替激情的,愿以此与晓宇共勉。
  
  芦荻近年来频频在各种展览中获奖,可知其功夫十分了得,以前对芦荻的作品了解不多,这次集中看了他的一些作品,真是刮目相看。芦荻之隶书入于汉而出于清。其汉碑的功底是毋庸置疑的,但最终出帖,则得益于清人对汉隶的变革,尤其是借鉴邓石如的篆笔作隶。清人运用新的书法资料,上溯二篆,下延碑体,对隶书笔法实行大幅度的卓有成效的变革。从而促进了隶书的中兴。从清人的实践中吸收有益的经验,不失为当代隶书创新的一条路子。
  
  芦荻的行书写得更好,他能准确把握时代审美的新趋势,轻松出入碑帖,充分调动各种手法和审美元素,用笔既沉稳古厚,又很灵动俏皮,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故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芦荻的行草比他的隶书还要好。其隶书虽然也不错,但目前新意尚不多。除了借鉴清人,还应该有自己的东西。而这对芦荻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薛明辉是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书家,文笔很好,博闻强记,才华过人。几年前省书协举办青年书家高级读书班,我在班上讲古典诗词,就发现学员中薛明辉的古体诗写得最好。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个作业:把潘大临的著名残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续成一首完整的诗。薛明辉写了两首,其一是:“谁怜楚韵曲悠扬?情动游人思故乡。窗外菊花秋色重,满城风雨近重阳。”婉丽蕴藉,清新可人。后来他又把自己的诗写成条幅送给我,我十分惊叹他书法传统功力的深厚。明辉书宗“二王”,又博涉颜、苏、米、董诸人,线条流畅灵动,结体活泼俏丽。明辉善于学习吸纳古今书家的优长,尤其在形式感上,突出表现出时代的特点。
  
  当然,艺术形式应该是服从内容的,运用过度就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明辉笔下的线条,提按变化似略嫌单调,结体上的一律崇右,也给人单调少变化的感觉。要之,在“内容”上还须再下一番苦功夫。
  
  侯和平在这批作者中,年龄是最大的,然而其心态最年轻。他最为擅长的书体是那种以碑志和民间书法为底本的自由自在的个性化书写。这种风格被称之为“流行书风”而备受责难。其实要把这种风格写好,写出韵味,写得既有传统厚度,又有时代特色并不容易。论者在谈到侯和平书法的时候,大抵都是先赞扬其“心态年轻”、“艺术感觉好”,然后话锋一转,劝其再回归一些传统,不可走得太远云云。等于把前边所说又否定了。
  
  侯和平也很困惑。他的书法一直游走在传统与现代的边缘,往前走怕书界不认可,往后走又心有不甘。其结果是搞现代的一路缩手缩脚没有多少新意;搞传统的一路又使人觉得不地道不纯正。在作品研讨会上,王荣生先生说他现代的东西没有写到位,是很有见地的。
  
  据我所知,侯和平在传统上倒真是下了不少功夫。论写传统一路,他其实不比一些书家差。我以前劝他临《书谱》,他认认真真地临了两年,他的传统功力从其作品的细节中完全可以看出来。然而根据和平的性格,他还是更倾心于个性化书写。而且平心而论,他也是这一路写得最好。在一次研讨会上,张海先生发言,对和平这一路书风不以为然,劝他在大草上多下功夫。会议下来,我和李刚田先生对和平说,虽然张先生那样说,你还是按自己的路子走,毕竟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才是正确的选择。
  窃以为和平可以有两种风格。写传统要尽量表现厚重端庄,写现代一路就放开手来写,不要把二者搅在一起,结果两种风格都没写好。一个展览,每一路都能拿出几件震撼的作品。启功先生写旧体诗,有诙谐调侃口语化的一路,所谓“油入诗中打作腔”,但也有正宗的古典风格,有不让古人的纯正和典雅,两种风格互不混淆。和平兄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是不知他以为然否?
  
  史焕泉是近来我省快速崛起的一位实力派青年书家。说他快速崛起,并不是有什么外力的帮助,而完全是他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焕泉诸体皆能,而且都能达到一个不俗的高水平,这是十分难得的。在“九届国展”上,每种书体他都有作品入选,最终以楷书获奖,这在当今书家中十分罕见。古人曾说“取青紫如探囊取物”,史焕泉入选获奖真如探囊取物。
  
  焕泉有十分敏锐的艺术感觉,每接触一种书体,他不但很快能把握其精髓,而且能按自己的理解,将之演绎得淋漓尽致,大胆的夸张、适度的变形、巧妙的嵌合,从他的手中出来,每种书体都保留了其基本的精神,但却是全新的面貌。而最为难得的是,这一切能得到书界的认可,让人一看就拍案叫绝。毫不夸张地说,别人孜孜石乞石乞、梦寐以求的目标,史焕泉在举手之间就达到了。
  
  史焕泉英才天纵,灵气过人,目前仍在铺张的阶段,还看不出他的最终风格定于哪一种。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不过,焕泉现在应该有一个主打方向,这也许是不算多余的。
  
  刘聚森为人朴实谦和,然而在艺术上富于激情而且十分狂放,聚森的笔墨感觉极好。他的草书不靠结体上的大幅夸张变形和章法上的破行错位,而完全是靠用笔的丰富变化来演绎草书的豪纵放达、收放纵敛。他学过王铎,学过傅山,学过“二王”,最终在张旭狂草中找到了最佳的表现形式。聚森所选的道路难度很大。因为在古代草书大家中,要么重提按变化而不重速度,如张芝、“二王”,要么重速度而不重提按,如怀素、黄庭坚、傅山。只有张旭是既重速度又重提按变化的。因其难度很大而历来鲜有敢问津者,聚森却能把张旭草书演绎得如此到位,实在难能可贵。聚森的作品有些良莠不齐,有几幅写得特别精彩,但也有些线条比较粗糙。艺术上的精益求精,无疑是聚森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梁世同的作品以前见的不多,这次一见,感觉其学书的路子正,传统功底十分扎实。其书来自“二王”、米芾,用笔结体均已初具规模,灿然可观。对于青年书家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目前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而是学书的路子正不正。倘路子正确,方向对头,水平高低只是“现在进行时”而已。
  
  世同写的最好的是小行草,他对这种书体的把握游刃有余,且时有变化。草书用笔则略嫌滞涩不畅。世同的隶书工夫尚浅,显得不够高古,建议在《张迁》、《石门》上再下些工夫。
  
  程志宏是科班出身,其书法明显具有正宗、优雅、淳厚、扎实的特点,不论其小篆、魏碑,还是小楷行草,皆能给人用笔到位,笔沉墨实,渊源有自,春风大雅的感觉。当然,这些也许只是一个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因为作为科班出身的书法青年,本来就有着比一般人要高的专业起点。
  
  不过,从这次展出的作品来说,程志宏还不止于此。他的作品并不完全是技巧的展示,还有他对传统的理解和演绎,以及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首先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小楷。他以魏晋小楷书纯朴古厚为基础,加上碑体的沉稳厚重,又吸收了明清人的轻灵蕴藉,写得疏朗错落,峭拔娟秀,顾盼生姿。志宏的长项在小字,大字则略嫌学步。
  
  “拳拳五人展”已办了两届,十位青年作者多是我熟悉的朋友,对于他们的书艺,管窥蠡测,一凭感觉而直言不讳,相信十位朋友能理解我的“拳拳”赤子心。
  
  “拳拳五人展”的创意虽极好,但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目前在人员构成上,尚处于随机状态,今后可考虑为每次展览定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来寻找作者,即是说,提名这五个人,应该有相应的理由,或表示一种理念,或代表一种精神,或提倡某种导向,甚或是彰显某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换言之,组织者应该进一步加强策划意识。这样,“拳拳五人展”就会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当然,目前参展的这10位作者,还只限于河南省,随着时间的推移,“拳拳五人展”只要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在全国寻找提名对象。
  
  “拳拳五人展”是《书法导报》和长城书画院联合举办的。长城书画院成立时间不长,办了不少实实在在的事情,在业内引起很大反响。主要是因为这里有一位热心书画事业的老将军——原河南省武警部队司令员曹云忠少将。曹将军原来在书画上就有一定基础,退下来后在书法艺术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水平提高很快。同时积极推动书画事业的发展,很快在书画圈里形成了一个凝聚点。“拳拳五人展”正是他和《书法导报》总编王荣生先生的创意。书法界的朋友们在祝贺“拳拳五人展”成功举办的同时,也都不约而同地向它的创意者表示了由衷的敬意——毕竟,世界需要热心肠,书法事业也需要热心肠。
  
                                                                                                                                 戊子新正于中州佩韦斋
6#
发表于 2009-11-18 20:46:30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0-11-2 05:34:16 | 只看该作者
天道酬勤
作者:张海  

    二十多年前,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一年一度的理论研讨会在信阳鸡公山举行。西中文参加了会议。会前对中文知之甚少,但当他读完自己的论文后,我觉得和他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理论会之后,我又在不少展览上看到中文的书法作品,于是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中文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有很深的造诣,书风清新典丽、雅正清刚,兼容碑帖,以帖为主,主要走的还是王羲之《圣教序》的路子,参以米芾、赵松雪、文征明等人,风流蕴藉,春风大雅。其小楷写得尤其好,魏晋风骨、隋唐风格,尤其得赵孟 《汲黯传》之三昧,具有很浓的书卷气息。

    二十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各专业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书法理论文章,内容涉及书法美学、技法、史论、书评赏析、书法文化等方面,尽管内容不同,角度各异,然而我们在每篇中总能看到他那寓严密逻辑于朴实文风之中的理论风格。我尤其赞成他在技法方面的一些理论文章,因为他本人在书法创作上有相当造诣,所以在技法方面的论述言之有物,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中文的书法论文曾两次在全国书学讨论会上获国家奖,在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中获理论提名奖,并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是当今书坛颇有成就的书法家和理论家。

    中文为人谦和,办事周密,一丝不苟。2003年河南承办了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这是全国书法界最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会议成功与否,关系河南形象。中文既是评委,又是具体工作人员,从来稿的登记分类到论文集的编印,几乎是他一力操办,在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内,66万字的论文集赶在会前出版,得到中国书协领导和广大作者的好评。河南近年来出版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有中文不少辛勤的劳动。

    中文正值书法的盛年,凭他的勤奋、执著以及多年积累的功底,相信他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
8#
发表于 2010-11-2 05:35:11 | 只看该作者
痛悼慈母
作者:西中文





先妣沈氏太夫人生于1913年癸丑七月二十三,卒于2003年癸未七月初一, ,享年九十有一。一生辛劳勤劬,茹苦含辛,养育我昆仲姊娣七人。心高气傲,嗜洁成癖,晚年病腿,犹䦶坐下床,洗漱如仪。殁前一日,、吾姊妹侍浴更衣,夜半无疾而终。


噩耗方闻魄已驰,
昭阳协洽朔瓜时。
行云变色垂天宇,
流水吞声弹柳枝。
当日聆歌安襁褓,
而今塭淚有胼胝。
九旬劫海艰难渡,
一瓣心香慰远思。
龙钟淚袖对慈颜,
一夜哀愁鬓发斑。
难忘金秋游上国,
心怡熏夏到南湾。
忍看刺配登河道,
强送担书下胜关。
长恨承欢膝下少,
哪堪两界隔重山。

相夫教子奉如仪,
风雨同舟共唱随。
茧手青灯行夜黹,
敝衣淚波备展炊。
课书但有颜家庙,
劝学时闻弟子规。
儿女于今知敬业,
严慈泉下庶扬眉。
败窗愁见日横斜,
赤手空拳怎理家。
爨下箪瓢悬似磐,
床头雨脚密如麻。
分分零币求陈米,
夜夜寒砧浣旧纱。
且慰绕膝闻笑语,
中庭闲坐数归鸦。

年方笄发适西门,
落叶添薪只素飧。
浣垢寒砧宁日夜,
归儿曲径望晨昏。
手缝鞋袜媚亲故,
口占诗文教子孙。
但愧微心如寸草,
此身怎得报春恩。

茹苦含辛近百年,
忧愁世事等云烟。
生逢时乱延宗谱,
死博高名跻古贤。
一炷清香安远足,
满山翠柏伴长眠。
痴儿谨记严慈训,
时报佳音慰九泉。
9#
发表于 2010-11-2 05:36:02 | 只看该作者
难能可贵的书法大家西中文
2010-7-20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史晓韵 




  河南日报:□史晓韵

  他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同时他还是一位雅兴勃发的诗词作者。

  他的书法,张海称赞其“清新典丽、雅正清刚”;他的书论,素以“逻辑严密,知识广博”见称;他雅好诗词,数十年吟咏不辍而成的《佩韦斋吟草》,读来令人兴味馥郁。

  他是西中文,字奎章,号华北,别署玉衡居士,佩韦斋主。1945年生于信阳固始,幼年喜好书法,小小年纪就临遍了家藏的柳公权、米南宫、王羲之,以善书而闻名乡里。

  1968年,从中山大学毕业的他,在“文化大革命”的硝烟弥漫中,躲进小楼成一统,一心临习书法,钻研书法理论。仅赵孟頫《汲黯传》,一临就是十年。

  动乱结束,书法在新时空中萌发生机之时,西中文越发投身其中而不能自拔:书法创作日新月异,理论研究成果斐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重大展览,书法论文多次入选全国书学研讨会,获中国兰亭理论奖,专著《书法传统与现代论纲》、《书海蠡测》等在书法界广受赞誉。

  虽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全国第六届书学论文讨论会评委、全国第5届楹联书法展评委等,但读他的书看他的成就,却很少看到他走出他的著述、走出他的书法世界疲于跟俗世的人与事周旋。

  年事愈高的他,越发沉醉于书艺,沉醉于书论的探究,沉醉于词章的吟咏。

  读他的字,读他的书论,读他的诗作,就像远离了当下这个喧哗和躁动的世界,你可以静心欣赏他的空灵,远远地瞻仰他的博大,暗暗赞叹他的超逸。

  不用刻意去结识他,仅仅是读他的字,读他的书论,读他的诗作,就可以知道你所接触的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纯粹的书写者,一个纯粹的诗人、歌者。

  像他这样恬静的读书人、书写者、诗人、歌者从来不多。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现如今就更为稀缺。

  或许正是这种“稀缺”的品格成就了他的书法造诣:清新典丽、雅正清刚,兼容碑帖,以帖为主,《圣教序》为根,参以米芾、赵松雪、文征明,终成风流蕴藉、春风儒雅之大器。求清新,求雅正,求典丽,求古秀,西先生的字真是写得顺笔顺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尤其难能可贵的还在于,西先生的字于古秀、清新、典丽、雅正中透着一股自然的峭拔,那是一种默默不语的高华气派,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谦逊豁达,就像他大半辈子的著述一样不火不躁、中庸明哲,使喜欢静坐读书的人看了格外舒服、养眼。

  笔者有幸在西先生的书房,看老人在书案上静静地写字,那种闲淡的情致,绝非人人所有。“书者如人,书不同风,亦如人不同面,故以我手写我心,乃书艺之至高境界也。作书者人人皆求之规法,而优劣互异,何哉?予曰:非书有异,人心有异也。故书之境界,实人之境界也。”信哉,西先生斯言!

  西先生《论书绝句》第100首有诗言志:“爱闻墨海溢芳馨,瑶草珠玑满画屏,他好中年忍俱废,鼠须茧纸写黄庭。”并自叙:“偶得暇日,晨起焚香,望拥书城,砚池飞花,墨香四溢,古贤碑帖漫挂屏壁间,啜茗赏玩,以指画襟,心领神会,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其喜洋洋者已。”先生之情致由此可见一斑!⑥2



10#
发表于 2010-11-2 05:38:46 | 只看该作者
饶宗颐书法艺术管窥
作者:西中文  



    自清中叶以来,书法靠兴起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这场变革,以批判统治书坛数百年的纤,巧靡靡弱的书风为旨归,以扬弃帖学、倡导碑学为旗帜,为元明以来沉闷而缺乏生气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股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变革潮流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从邓石如到萧悦庵,从赵之谦到于右任,从吴昌硕到沙孟海,他们尽管个性了同,风格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摆脱了赵董以来甜俗软媚书风的影响,以古朴厚重的书风卓立于世,使人耳目一新。在这种新古典主义的时代书风中,饶宗颐先生显然占有一席地位。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子,号选堂,是当代海内外著名学者和书画家。在史学、经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竞乡和文学等诸方面均有深湛的研究和丰富的成果。
    选堂先生于1917年6月生于广东(潮安县,父亲饶锷是潮州有名的藏书家,博学多才,工:于诗文,精于考据,家藏典籍十余万卷。选堂先生幼承家学,又聪颖过人,故早享盛誉。于1949年移居香港,数十年来,一直在海外从事教育和学木研究工作,光后任教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等。在书法研究方面,先生于甲骨文、楚帛书、秦汉简用力最多。著有《战国楚简笺证》、《者了氵尸 编钟铭释》、《居延零简》、《日本所见甲骨录》、《巴黎所见甲骨录》、《长沙出土战国缯书新释》、《海外甲骨录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等等。其中《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开创以贞人为纲排比卜辞的先例,对了解各个贞人的占卜内容及其所属的年代很有参考价值,在中外学术界深有影响。
    饶宗颐先生在书画方面的造诣也并不亚于学术方面。他的画宗师任伯年,其白描人物取法敦煌,深受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赏识。书法则从汉隶入手,后临魏碑,以碑法入行草,清超醇雅,工丽隽妙,又规摹甲骨、钟鼎、帛书、简牍,彖隶兼施,古朴浑厚,别具一格。饶先生在香港等地屡办书画展,极受欢迎,影响很大。
    由于饶宗颐先生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造诣,故其书名多为其所掩,且他的学术成果又多在海外发表,故国人对他的成就事迹多不甚了解,然而就艺术成就而言,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饶宗颐的名字是不容忽视的。


    选堂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极深厚的修养。他的书法即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沃土之中。和近世一些卓然有成的书家一样,选堂先生对于帖学和碑学两方面都有极深的功底。他的行楷书那开张的气势,雄强的魄力,深受颜真卿的影响,而其体势的修长隽迈,又显然有欧阳询的影子。尤其他的行书《波罗蜜多心经》,在行笔的跌宕、结构的险秀方面,和欧阳氏的《张翰帖》有异典同工之妙。若论其笔致的俊逸飘洒,疾徐有致,正侧不拘,八面出锋,又可以看出他所受米芾、黄庭坚、鲜于枢等人的影响。

    然而,选堂先生与毕生浸淫帖学者不同,他于帖学之外,对于碑板、章草、篆隶、甲骨文都有广泛的涉猎。这方面的深厚功底形成饶书浑厚超逸的风格特点。他的《论书次青天歌韵》行书长卷,于通篇的飘逸华滋之中,时见浑穆厚重的用笔,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全篇书卷气十足但并不显得刻板沉闷,才气横溢却又毫不感觉浮躁轻狂。与饶先生相交甚深的香港中文大学郑德坤教授评饶书,用“浑厚华滋”四个字,可谓知音识器者言。
    在先秦汉魏的书迹中,饶先生对近年出土的西汉早期简帛书和西汉末东汉初的隶书更感兴趣。他临写的《五凤二年刻石》、《莱子侯刻石》、《三老讳字忌日记》、《杨量买山券》、《群臣上寿刻石》等,用笔质朴无华,浑厚凝重,深得古隶神韵。这些今天存量不多的隶书碑刻,是一种从小篆向分书过渡时期的书体,在学术上、艺术上都有极高的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隶书长期以来,未受到书法界应有的重视,人们甚至连隶书和分书是一种字体还是两种字体也分辨不清,以至长期聚讼纷纭。清末以来,随着出土文物的逐渐丰富,隶书的实物资料才渐渐多起来,有些独具慧眼的艺术家,在隶书这个尚未被充分开垦的领域辛勤耕耘,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被称为“集分书大成”的清末书家伊秉绶,就是得力于东汉早期隶书《裴岑纪功碑》。由于学书的路子比较接近,我们看选堂先生的分隶,和伊秉绶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饶先生所走的这条学书的路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是一个重视“统绪”的国家,中国传统的各种技艺都崇拜“祖师”,讲究“正宗”、“衣钵”,书法也是如此。传统的书法理论认为,书法的正统源自蔡邕。蔡于“嵩山石室之中,得八角垂芒之秘”,传与韦诞、钟繇、二王,而以王羲之为集大成的“书圣”、“教主”,其地位相当于儒教中的孔子。明·项穆说:“尧舜禹周,皆圣人也,独孔子为圣之大成;史李蔡杜,皆书祖也,唯右军为书之正鹄。”(《书法雅言》)“岂有舍仲尼而可以言正道,异逸少而可以为法书者哉?”“(同上书)其后,这个书法统绪迭代相传,得此衣钵者,即为书法正宗,在此统绪之外的,即使学有所成,也算是“散僧入圣”,非由正统。元郑灼的《衍极》、明解缙的《春雨杂述》等著作对这个统绪都有砰尽的表述。《访极》甚至认为,宋代以后,书艺崩溃,主要原因就是经历唐末五代十国的战乱,书法统绪湮灭不传的缘故。
    根据这一理论,书法似乎有一套秘诀,一种流传千古的不二法门,学书者无须广采博收,只要一心追随祖师,继承流传千古的正统衣钵,把这套秘诀学到手,就可以成名成家了。这种认识显然是一种误解。
    其实,这种“衣钵统绪论”从客观上反映的是这样一个事实:自从东晋南朝以二王为代表的文入书法占据统治地位以来,学书者走的都是追随二王的路子,二王之前千百年的书法史被割裂了,具有丰富营养和无尽活力的民间书法被忽略了,甚至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质朴醇厚的上古书法也被湮埋了。宋代以后,以王著的《淳化阁帖》为滥觞的刻帖之风,则更加助长了宗晋法王,崇尚衣钵统绪的风气,以至千百年来,学书者的道路被固定化为一种模式,即二王——阁帖——欧颜柳赵。康有为曾对这种学书的模式提出尖锐批评。但他仅从刻帖失真的角度提倡弃帖从碑:“晋人之书流传日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 (《厂艺舟双揖》)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使刻帖不失真,或如今日,有先进的照相印刷技术,能使复制品毕肖原作,这种单调的学书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单株交配”、“近亲繁殖”的方式无法使书法艺术“提纯复壮”,而只能使得书风越来越柔媚靡弱。
    其实对这种现象提出批评芹非日康有为始,书坛上的有识之士早就对此表示不满。明末傅山曾提出出著名的“四宁四毋的口号:“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就是针对靡弱纤巧的书风而发的;王铎则在创作实践上提出“法兼篆隶”,试图把二王以前的书法引入帖学。他们的努力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由于还没有找到一种打破书法“近亲繁育”的有效方法,故未能从根本上动摇赵董书风的统治地位。清初郑燮、金农等人也是变革的积极实践者。然而他们仅仅是变换了一下思路,把仍然属于帖学范围内的东西作一些嫁接和变形处理而已,自然也未能触动帖学体系的根基。
    乾嘉之后,文人为避文字狱,纷纷转向远离时事政治的金石考据,旋即掀起一股席卷海内的发掘地下碑碣志简的热砌,于是汉魏时期民间书法的巨大艺术价值开始为人们所认识,人们终于在二王和阁帖书法体系之外找到了新的书法艺术源泉,于是立志改革的书家对此手摹心追,从中汲取极其丰富的艺木营养。诚然,民间书法那稚拙自然的神态,朴厚雄强的风骨,无疑给纤媚柔巧的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打破了书法“近亲繁育”的怪圈。在这一划时代的变革中,很快涌现出了前无古入的一代大师群,如邓石如、伊秉绶、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李瑞清、曾农髯、吴昌硕、于右任等。
    饶宗颐先生的书法,显然走的也是这样一条路子。他虽然出生书香之家,自幼受的是正统教育,然而他并没有像一般的学书者那样,一头钻进阁帖里出不来,而是很早就自觉地涉及碑版、篆隶书法,后来更是潜心致力于碑体行草,为倡导雄强浑厚的书风身体而力行。且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发掘的成果日益丰富,继上个世纪末发现震惊世界的殷墟甲骨文字之后,本世纪又出土了、大量的金文、瓦当、汉简、木牍、封泥、楚缯,民间书法的资料愈来愈丰富。。作为一个思想活跃、感觉-敏锐的学者,饶宗颐对这些新出土的资料极为重视,花费了很大的研究功夫,同时在艺术上,他手追心摹,潜心其中,贪婪地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已的书法根基愈益深厚。饶先生热情地向世人指出:这是一个出成果的领域。他说:“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臃肿、断烂之失,最堪师法,触恭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论书十要》)



    选堂先生的书学主张,集中反映在他的《论书十要》里,文章不长,全文照录如下:
(一)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伊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岂可忽乎哉!
(二)主“留”,即行笔要停滀,迂徐。又须变熟为生,忌俗,忌滑。
(三)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浮大舟也无力”。二王、二爨 ,可相资为用,入手最宜。若从唐人起步,则始终如矮人观场矣。
(四),险中求平。学书先求平直,复追险绝,最后人书俱老,,再归平正。
(五)书丹之法,在于抵壁,书者能执笔题壁作字,则任何榜书可运诸掌。
(六)予古人书,不仅手摹,又当心追,故宜细读深思。须看整幅气派,笔阵呼应,于碑版要观全拓咸幅,当于别妍媸上著力;至于辨点画,定真伪,乃考证家之务,书家不必沾沾于是。
(七)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技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宜于此仔细体会。
(八)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开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其时代近而蔑视之。倘能揣摩功深,于行书定大有稗益。新出土秦汉简帛诸书奇古悉如椎画,且皆是笔墨原状,无碑刻断烂、臃肿之失,最堪师法。触类旁通,无数新蹊径,正待吾人之开拓也。
(九)书道与画通。以线条挥写,淋漓痛快。上笔欲饱,然后肆焉,可以纵意所如,故以羊毫为长。
(十)作书运腕行笔,,与气功无殊。精神所至,真如飘、今涌泉,人天凑泊。尺幅之内,将磅礴万物而为一。其真乐不啻逍遥游,何可交臂失之。
   饶宗颐关于书学的主张与其创作实践是一脉相承的。“书要,‘重’、‘拙’、‘大’,庶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倚声尚然,何况锋颖之美,其可忽乎哉!”可谓观点鲜明,立论精警。大约是饶先生久居港岛,未受大陆“辩证文风”浸染之故,行文中没有那么多“一方面”,“另一方面” ,“既要”怎样,“又要”怎样等等。话说得斩钉截铁,甚至使人感到有点偏颇。。其实任何主张都有其特定背景和针对性。愚以为侥先生的“重拙大”论和傅山的“四宁四毋”一样,都是针对元明清以来笼罩书坛柔媚之风的。我想饶先生的意思,并非主张把妩媚、婉约排除在书法审美范畴之外,正象在音乐中轻音乐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一样。然而一个健康向上的时代,不能没有黄钟大吕,而尽是靡靡之音。
    明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饶先生主张“:学书历程,须由上而下。不从先秦、汉、魏植基则莫由浑厚”。先秦汉魏书法(包括上古书法)主要是民间书法,稚拙古朴,浑厚雄强,表现出人类原始的本能和生命自然的律动,这应该说是书法艺术最根本的源泉和极高的境界,正如清刘熙载所说: “书能笔还其本分,不消闪避取巧,便是极诣。”(《艺概。书概》 ) ,民间书法正体现了这一特点。晋唐以后,竞相追逐提按纤媚,“闪避取巧”的文人书风是无法与之比肩的。如果说文人书也不时有人达到艺术峰巅,的话,那也是因为他植根于先秦汉魏的民间书法。后人不知其所自,盲目以流为源,当然就难免“。“始终如矮入观场。” 了。
    当然,侥先生也并非否定文人书的价值,因为它毕竟是书法专门家对民间书法进行去粗取精的加工改造的产物,其中的佼佼者在各自的领域里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个精致完美的模式,他们的成功之路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启迪。所以,饶先生主张“二王、二爨,可相资为用” ,而尤其对明末书法评价很高。他说:“明代后期书风丕变,行草变化多开新境,殊为卓绝,不可以时代近而蔑视之。”如前所述,明末傅山、王锋、黄道周、倪元璐等人立志变革,从理论上、实践上向赵董柔靡书风提出挑战,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的变革,可以看作是新古典主义的发轫和先导,直至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富意义。
    选堂先生饱读经史,学富五车,读了他的书论,突出的感觉是他站得高,看得远。古人谓“书画同品”,其实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书不仅通画,亦且通诗、通琴、通禅、通道。饶先生对此时有精妙的论述。比如他说,“书道如琴理,行笔譬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轻重疾徐,转折起伏之间,,正如吟猱进退往复之节奏。”,至于“精神所至,如飘风涌泉,人天凑泊”的那种境界,就显然带有很浓的禅意了。到了这种境界,书法就不仅仅是技巧的重复和艺术的玩味,而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生命人格的表现。饶先生所追求的就是那种“双翮翻飞去羁束,三等何当泯荣辱,自有高秀干青云,待咏归风送远曲” (《论书次青天歌韵》)的空灵澄彻的心灵境界。这也可以说是饶先生书法的品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6:35 , Processed in 0.2676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