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构与建构——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作者【梦泽闲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4 11:0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构与建构——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为何研究


在教育改革的全球化浪潮中,教育的发展观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经济建设在探寻可持续性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是以发展为奠基的和谐。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直接以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又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出发点的。

基础教育要发展,靠什么发展?靠谁去发展?当然靠第一线的教师。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决策者的发展研究离开了教师的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实践者,作为以塑造儿童灵魂、培养学生素质的劳动者,作为传承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体质提升的传承者,不去研究教育,不去改善教育过程,光靠政府、纳税人的金钱投入行吗?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命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运动,也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事实上,“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观念的提出是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诉求等紧密联系起来的。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是为了和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相适应。也是由教师这一特殊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心志作为对象的。工厂出几件次品、农民荒一季粮食只是影响一阶段的事,而教育事关百年大计,事关个人一生的命运,事关社会发展的进程,不研究教育行吗?

教育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虽然教材知识的变化有限,但是学生个体年年在变,学生本身也时时在变,我们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教育不同的学生行吗?作为教师,学科知识可能不存在多大的问题,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如果年复一年地用那种“学科 + 经验”去应对一届届的学生,就会使教育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发展。教师要从“学科 + 经验”型转化为专业型、从啃老本型向学习型、从单打独斗型向合作型、从单一型向综合型、从陈旧知识结构型向与时俱进型转化,则非得成为研究者不行。

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出了要求。社会由农业型向大工业型进而向信息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创造型、综合型、决策型、智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形成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从教学过程来说,培养学生应从依赖型、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型探究式学习转化,从考试型课程和模仿性训练向创新性课程与发展性训练转化,从时间加汗水式的教与学向举一反三、灵活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了实现这些转化,就需要教师去探讨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总之,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获得发展的要求。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1:12:03 | 只看该作者

研究什么?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应该去研究什么,才能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呢?有问题才能研究,研究源于对问题的思考,那么目前在基础教育中教师面临着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教育观念落后,必须去研究新的教育观念

落后的教育观念形成于教育的历史过程,文革前全盘接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三中心”的教育观念,文革期间极左路线影响到教育思想,过度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属于应用性与功利性的教育思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上世纪末,以恢复高考制度为起点,城乡差别为基点,逐渐到以谋求就业为终点的考试教育观:会考试、分数高、上大学人数多,则教育思想先进,这是种应试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形势的变化,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必须更新,故教师要研究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这是指导教育实践与办学方向的指挥棒。

教育观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从横向角度看,它包含诸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学习观等等各个方面。从纵向角度看,它包含着传统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应试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等等各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教育理论作为依据,每一个方面都有陈旧过时的观念与新的先进观念的对立与冲突。

2、教育模式落后,必须去研究新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观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因而也存在陈腐模式与创新模式的并存和冲突,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有可能数年均是按照同一个模式在进行教学,社会的发展对其不起作用,学生对象的变化他可能熟视无睹,社会对学生才能的需求变化被其陈旧的教学方式掩盖了。这当然是不合适的,当然应该去研究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模式也有一个从沿袭到创新的过程,从中国传统的尊孔读经式的教育到解放后的“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榜样式教育,到文革期间的反丰资修、反潮流式教育,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升学教育,最后是现在强调的素质教育等等,均属于教育模式的范畴。

教育理论界和教学第一线对教育模式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并且有一些成功的模式可供参考,如由上世纪后期的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期望教育模式,到新世纪初的主体教育、生命教育、自主教育等模式,均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范例、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

教育模式是教育界研究起步最早的课题。有从整体教学提出的,也有从分科教学提出的,并且每一种模式均是经过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检验或作过试验的,有国产的,也有舶来品,有教育理论家所确立的,也有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的。可以说,教学模式的研究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明显且现实的,这是作为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从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启发式”,到凯洛夫“三中心”,到赫尔伯特“五环节”,到杜威“儿童中心论”,到布鲁纳“发现式”,还有我国的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育才中学“八字教学”,等等模式的前后登上了教改的舞台。研究它们,吸取其合理的内核,其价值就会凸现出来。

3、教学方法陈旧,必须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下的操作手法,是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施展的过程。因而更需要教师去悉心研究。

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面对的是发展改革中的教材、变化发展中的学生、社会需求转变中的人才,与时俱进是最为迫切的。教师作为研究者,也正是为了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与需要。

比如,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素质培养要求,对信息化时代的需要等,都在呼唤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活动课、研究课等的设置,都在要求老师们改革教学方法。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大量涌现,教师的教学也应该为学生的需求变化。

4、管理方式的合理与否,要进行研究

不论是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还是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均离不开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培养目标、评价的定位。学生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随着媒体信息传递的多样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心理成熟与生理的成熟期不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不同。不进行心理的分析与研究,何以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与指导。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观与课程观的改革,都需要有相应的培养目标。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对学生的评价,不论是德育的,还是智育的,都在从单一智育观到多元智能、从结果到过程的转移,这些都是教师所须研究的内容。

5、学习方式的重新认识,离不开深入的研究

过去对学生学习的认识,均停留在“刺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观点认识的,把学习当成是对学生实施刺激,以引起其内部或外部做出相应的反应。因而强调在强化刺激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兴起,以及主体教育思想的形成,需要重新认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从格式塔学派到皮亚杰的认知学派到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再到新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终身学习、学习化组织等概念的讨论,说明我们要重新认识研究学习理论。

教是为了学,不清楚学习的涵义而盲目的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学习研究各家各派的学习理论,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对旧的方式的改变和重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免陷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误区。

6、教师专业化道路的要求,离不开深入的研究

由教师工作的性质,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先知先觉者,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教师要树立起新的专业形象,重新为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定位,就必须学习研究,不断充电。如学科知识在推陈出新,教学手段的先进化,教学实践知识的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的调整更新等,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专业水平提高。如何树立自己的教师形象,均有待于学习研究。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1:12:44 | 只看该作者

怎样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大类。但是这两类研究又不是能够截然分开的。这是因为理论研究的目的还是在于实践中的应用,去指导实践。因此进行理论研究时,也往往有一定的实践基地。

同时,实践研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为依据、有目的的进行的。或根据现成的理论去进行实践,或为了完善、验证某些理论去实证,甚或先通过实践摸索逐渐形成理论,故这两类研究岁经历的过程有区别也有联系。理论研究是“理论——实践——理论”模式,实践研究是“实践——理论——实践”模式,其侧重点不同。

按照教育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而言,教育研究又可分为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三类。调查研究往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量与分析等方式进行相关数据的变量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等方式形成研究成果,以实证或证伪相关理论或指导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法是通过采样设置实验对象确定相关变量,通过对照非实验对象而获取有价值的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参与实践行动。对实践行为进行调节,对行动本身进行反思性研究,直接以研究者的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它可以有现成理论或预设理论作依据,也可以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去构建新的理论。

对上述三种研究方式而言,其特征是可以重复,还必须有严密的操作方法与检测手段。研究是否成功是以其信度和效度为指标衡量的。故它们都属于严密科学的研究方法。现在流行的课题研究就是用上述方法去进行的,并且也往往是在课题组的合作研究方式下进行的。

对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而言,由于是属于业余研究者,均负有较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是教育的实践者,故宜侧重于实践的研究。

又个体进行的实践研究,可以结合教学工作,应用经验总结式、纯思辨形式去进行教育研究,并结合本职工作将研究的成果直接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或指导同事的教学实践。

教师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如论文报告、总结、课件、课例、个案、教育叙事等形式。均可纳入到研究成果之中。甚至一节优质课、说课稿、教案等,也是教育研究成果。




20094月11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1:15: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已经作者同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9:04 , Processed in 0.1699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