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46|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关于“评课”问题的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8 18: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关于“评课”问题的文章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1)《课堂教学监控的人性基础》
作者:丛晓波
康静梅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2期

●季超按:本文所提出的“课堂教学监控必须而且只能以人性为基础”的观点对我有启发。从“人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此前所见同类文不太多。
(2)《小学教师偏态性教学行为的质性描述与分析》
作者:黄小莲
《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2期

●季超按:让我很觉兴奋的是,在看到此文之前,我已经(不自觉地、经常地)采用了“质性描述与分析”的方法。
北师大肖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思想方法论是我们中国人比较缺少的东西,它能告诉我们怎样思考是有效的,怎样思考是比较合理的。
近年来,我觉得自己并未因年龄增长而停止进步,反倒觉得在“专业成长”上的速度越来越快,常常能收获“悟而有获”的快感。
如果这种感觉不错,那是好事儿。
(3)《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行为分析》
作者:王伟杰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9期

●季超按:《外国中小学教育》这本杂志所载文章篇幅都不太长,对某个问题的讨论常常未能深入,但从中可以获知域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些新信息,这对我有启发。所以我并未订过此刊,但我找到了,就蛮有兴趣细看。
(4)《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变革》
作者:孔亚峰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0期

●季超按:文中提出的“思维教案”的提法有一些新意。
(5)《教学设计:宜简宜繁》
作者:魏星
《中小学管理》20050年第4期

●季超按:内容简约与方法的简便。
(6)《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
作者:魏星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5期

●季超按:魏星是江苏邳州市教研室教研员,我留意到他的文章中常常会举较多的课例。
(7)《教学个性,你有吗?》
作者:颜廷杰
刘爱青
《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8期

●季超按:在目前的这种教研活动运作体制下,出现教学有个性的老师比较难。
小语教师文化底蕴不足,也导致真正有价值的“个性”难以呈现。
(8)《浅谈一堂优质课的生成》
作者:明庆华
程斯辉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7期

●季超按:程、明二位的教育研究的“夫妻店”颇有特色。大概是遵循“女士优先”的国际惯例,明老师的名字常常署在程兄之前。
2005年,经程先生介绍,我参加了“湖北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协会”,感其荐举之友情,更因为钦佩其在教育发展史和教育管理学上的学术研究成果,一直很留意他们夫妻二人的文字。
(9)《生成:发现“风景”的预设》
作者:景洪春
《湖北教育》2004年第9期

●季超按:“预设”与“生成”的提法近年颇时髦,其实细一想,从古至今的教育,都一直在琢磨这事儿。新且旧,旧且新也。
不过,这种提法对帮助我们思考问题还是有价值的。
(10)《听课链接》
作者:郑文千
《中国音乐教育》

●季超按:郑文千教师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对我们应有启发:“无论什么人,听课前必须明确‘我为什么要听这节课?然后再坐进教室去,这样听课才能作出客观而公正的评述’。”
自问一下:作为教研员,我们是否常常是带着“准备否定”的态度去听课的,所以也就常常失望多,欣喜少。
(11)《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
作者:成少华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1日六版

(12)《在发现中追寻评课的更高境界》
作者:朱华贤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6日六版

(13)《为听评课搭建科学的对话平台》
作者:李文生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6日六版

(14)《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三要素”评课法的实践与探讨》
作者:许第珍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6年第11期

●季超按:在中学一线任教时,我极少关注过数理化英语等科的教学研究信息,1996年10月到教研室工作之后,开始涉猎语文以外学科的一些资讯。
在中学一线任教时,我也几乎不关心任何与“教好语文”“带好班”之外的一切教育宏观问题,1993年10月到区教委办公室工作之后,因工作需要,开始了解“勤工办”的工作职能是什么?“电教站”是干什么的?“普九”是怎么一回事儿?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制好在哪里?这样一些问题。
能服从于工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知识结构,是咱的一个优点,应该“自我表扬”一回。
但,不晓得拍上司的马屁,吃了苕大亏也冇得人夸一回。
但,长期游移于“兴趣博杂”,一直不能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优势领域”,也导致年过不惑,几无成就。
人生命运难以掌控。但,至少可掌握专业追求目标吧。
(15)《沙龙式评课/碰撞中思考》
作者:骆锡红
李纯德

(16)《<开心辞典>引发的教育思考》
作者:高琪
《湖北教育》2004年第19期

(17)《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
作者:姜永娜
《中国教师报》2004年11月24日

(18)《看课看什么?》

作者:佐斌
《湖北教育》

(19)《新课改挑战“好课”标准》


作者:储召生
《中国教育报》

(20)《让语文课更具有亲和力》

作者:周秀燕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版)

(21)《本色语文—谈一堂好语文课的标准》

作者:梅盛军

(22)《谈如何提高音乐课讲评艺术》

作者:张惠玉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年第2期

●季超按:“关注点”的提法引起我的注意。
(23)《试谈听课关注点的多元化》
作者:付红梅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8期

●季超按:“关注点”的提法引起我的注意
(24)《评课究竟谁说了算》
作者:严育洪
《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季超按:此文是由数学课例切入的
(25)《好课看什么》《评课文化的反思》(话题研讨)
《人民教育》2004年11期

●季超按:这是近年看过的关注评课问题讨论中最全面深入的一组文章。
(26)《评课中要关注的几对关系》
作者:李桂强
《湖北教育》2004年第7期

(27)《如何进行公开课的评课》
作者:朱志军等
《中国教师报》2004年10月27日

(28)《新理念下如何听课评课》

作者:陈华忠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7日八版

(29)《听评课的关键要素》

作者:王益民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九版

(30)《拒绝僵硬》

作者:赵秀红
《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5日二版

(31)《专家评课不应脱离实际》

作者:翁卫东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5日三版

(32)《别把课评歪了》

作者:村前河
《现代教育报》2003年11月24日六版

●季超按:文中透露出一个信息,在某次高级别的研修班上,曾经专为了研讨评课标准而组织了4节语文公开课。
这种研讨我想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教研员,十一年来我听过不少课,评过不少课,也听过若干同仁的评课。坦白讲,对“评课标准”咱们是否一定就明晰,还待讨论。
作者在文中说:“必要时实行评课资格认证制度”。这种设想虽然很够创意,但实在是不可能真去实施的,因此我看到这一句时,忍不住就笑起来。
原因是:目前担任“评课者”角色的常常是“教研员”或“主管教学业务工作的校领导”乃至任何一个以“官身”或“嘉宾”身份听课的人,如果要“认证”评课资格,先得去“认证”那个“教研员”是否够格或那个“领导”是否真懂业务。
这事儿,可就闹大了!
哈!
村前河先生怎么比老管还书生气?
(33)《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
作者:黄文龙
《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七版

(34)《听评课的关注点要落在哪儿》
作者:张淑伟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九版

(35)《研究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作者:洪东府
《现代教学》2006年10期

●季超按:作者洪东府先生是上海市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我颇有兴趣看文中所例举的化学课例。
(36)《对青年教师听观摩课的几点建议》
作者:朱华贤
原载《小学语文教师》

(37)《真诚对话与教师成长》(话题讨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载文

(38)《一线教师要做“美食家”》
作者:周玉林
丁淑平
《江苏教育》2002年9A

(39)《教师教育校本培训与同事互助观课浅论》
作者:邵光华
董涛
《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1月

(40)《观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邵光华
董涛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3期

(41)《湖北省第七次小学数学优质课简评》
作者:孙延洲
《湖北教育》载文

(42)《一堂有“争议”的课》
作者:姜连涛
陆友松
《小学教学参考》2003年11期


(43)《浙江省中小学命题音乐课展示纪实》


作者:靳卯君
《中小学音乐教育》载文

(44)《一节澳洲科学课的授课实录》
作者:杨震云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5期

●季超按:我很自得于自己早在2003年即看到了这篇《实录》并复印收存。当初在复印件上随手用铅笔批的一句话仍很清晰:“一种可供借鉴的课堂观察记录格式”。
但很懊悔将此文复印后未能放在手边,一直未能借鉴这种记录格式。
杨震云是我较早关注到的一位优秀的物理教研员,前些年我还曾通过南京的朋友打听过。
希望不久会有模仿这种“授课实录”记录办法的评课稿上传xnjyw.5d6d.com论坛上来。
好生提醒自己一回:这次可别忘了!
有时候,参考资料太多,也不是好事。好东西常常就压在堆如小丘的资料堆中,“云深不知处”。
可惜了我一屋好书、好资料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4:20 , Processed in 0.2211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