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镇中心小学第二届校级小语优质课评选活动》观课札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6 21:3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陡岗镇中心小学第二届校级小语优质课评选活动》观课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2006年6月12日全天
第1节
徐先菊执教《“红领巾”真好》观课札记

●观课印象:
——徐老师很认真地作了这节课的授课准备。我看了她写的教案,她是作了精心的预设的,课件制作大概也花了不少时间吧。
——徐老师重视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这很好!

小学低年级识字问题解决得好,为中、高年级时学生能大量阅读作了准备。

——徐老师努力在作着串释词义、疏通句意的工作。
●教学建议:
①教学职业(技术)基本功方面:徐老师的普通话语音中方音浓重,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正音训练(把最容易读得不准的地方找出来,请读音准确的同志帮着练准),低年级孩子的口语学习,仿效成年人(教师)是主要方式,不可轻视这个看似“次要”的问题。
②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红领巾”真好》是一首童诗,在文体特征方面与一般的文章迥异!徐老师似乎应该在备课时就把握这个特点,站在儿童文学(童诗)的角度来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重心。
——商量:请问徐老师:

①诗与文在文体特征上有何区别呢?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几点明显特点呢?(小学语文老师需要补上“儿童文学”这一课)

②是否可以摒弃简单地释词串句意的方式,而径用反复赏读相机点拨的方式呢?是否可以把“谁最快乐”、“最活跃”、“最早”作为牵牛的“牛卷”呢?
③第一节课就让孩子们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怎样?
●题外话:2007年前后,我策划的几次全区性的美术教研活动,都约请了知名儿童文学家徐焕云先生参与,过从甚密。从徐老那里,借阅过一些儿童文学的选集。再后来,到广西南宁开会时,又得到出版社朋友送的一本好书,陈子典主编,新世纪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走向世界——华文儿童文学审视与展望》,由此增强了“儿童文学”意识。

第2节
林之燕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观课随札

●值得再作推敲的教学细节:
①出示课件时所用的中国地图不甚妥贴,至少老师应该有一二句话的交代(如使用地球仪或没有小方框图的大地图更好!)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国土教育、海洋教育,这是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好时机。
②教师如欲感染学生,须带着精、气、神进教室,林老师在这方面似还可借鉴一下“非教育人士”。
领域不同,道理是一样的。
③六位老师的教案只有一位明确标注“本课上几课时”。
④西沙远隔数千里,海底世界非陆上生活的人所熟悉,用一些彩色图片来丰富学生的视觉感知经验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需要做课件,但这节课很需要用课件,最好是动态的。(我想借此说明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给林之燕老师的几点建议:
一、带着精、气、神进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学激情。
二、教学程序的设计应该追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不这么上行吗?”“如果另作一番设计,会怎样?”做一个敢于质疑别人、否定自己的有思想的老师。(不做仅仅按教案“本”宣科的机械、乏味的教师)
三、两个词的忠告:读书/写作
展开来解释一下:管季超非常清楚,许多一线青年教师朋友“喜欢”的教研员是逢课必夸赞,见文(“论文”“案例”等)即发奖的教研员。如果学术标尺定高了,必然与“时风”逆向而行,不会受老师们“欢迎”!所谓“宽则得众”,“水至清则无鱼”,古人早说过了,我哪有不知道的。
但(!)!为了能对青年教师朋友们有切实有效的帮助,我会坚持真话直说的语言风格,也不会用降低学术标尺,滥发奖,闭着眼睛夸赞的办法去取悦青年朋友。
很简单。
犯不上!
不能这么干!
这么干心里不落忍。

第3节
王义林执教《中华古诗文朗诵会》评点

●依上课时序作观课札记,以代评点:
——这节课与平日的课确实有点不同:有“外宾”来观课。

适当顾及这种特殊性是可以的。但目的应在营造气氛而非取悦他人!

——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含课件制作时的音像资料)有限,要制作出非常好的课件确实不容易。义林在课件上操了心,但效果未臻理想。

①《天净沙·秋思》配乐为小提琴曲《梁祝》,配图为《沙漠上的胡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为《二泉映月》均不甚妥帖,有些音画感受与诗意领悟相“错位”。

展开来说点“题外话”:能为电视剧配乐的是赵季平这样的高手;为电影配乐而能获奖的是谭盾这样的妙人。图文并茂的图书,得找有眼光的人来作美编。别认为配了乐,配了画,就一定会为课加分!
不一定,佛头着粪或狗尾续貂的可能性更大。
②由此可以推出一个大问题:语文老师素质要全面,知识库要“杂”,懂一点音乐、美术,或许会极有益于语文教学。(管季超庆幸被“赶”、“逼”着搞了几年美术、音乐教研)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只有区区40分钟!时间并不充裕!
《中华古诗文朗诵会》这个课题却甚大!甚大!!
“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古诗文”浩如烟海,佳作何以千万计。“朗读”之外,你还要加许多赏析引导,时间少而任务多,是一个矛盾。教

学策略的选择须有一种“在限制中求宽广”的法子:切口小些!
在正课题之下再加小标题,作减法。
内容少些,赏析得充分些,到位些。
——与王义林打交道多些,熟了,说话可不可以直一些?
我不怕“得罪”人,“得罪”了,证明或者我说错了,或者你难以在纯学术性上再有发展。二选一呵!
教师本人要认真地把大学中文系教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相关章节弄透。(譬如你对古诗词合乐而歌的问题似不甚了然于心)
——语文“综合性学习”该如何上?即使是课改专家,也未必能开出许多药方,总得要人作探索。义林同志愿作尝试,勇气可嘉。
多读书!!!!

第4节
李建勇执教《五彩池》观课随札

●与青年朋友李建勇一起思考:
——我们外出听课,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让我们“耳目一新”的新说法、新做法(教法)。还有一些朋友,腹中空空,却喜欢把《课标》哇、“自主啊”“合作哇”挂在嘴上,唬得一线教师一愣一愣的。

建勇要思考:“你喜欢哪一段?”“用你喜欢的方式”诸如此类新说法,在予我们启发的同时,是不是也有其荒谬性?我们在教法运用上,是不是可以有所取舍?是不是可以不盲目“跟风”?


例如,“你喜欢的方式”就有荒谬性,低年级孩子缺少书面阅读经验,“方式”本来就不多,再让小孩子乱用一气,那还要老师的“指导”干嘛。“你喜欢哪一段?”更荒唐。在尚未嚼出味道前,“喜欢”的可能不是地方。另外,文意的把握是整体领悟的,“喜欢”其中一段,相当于砍“死猪”的座蹄。

——老师注重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意是好的!语文教学要扎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特征要体现,当然不能没有“释词”这个内容,训练学习通过查词典、知词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建勇要思考:释词的方法有哪些种?具体到某个词,怎样去解释更易于明白?词典之中静态描述的词语解释与具体语言情境之中的语用学意义上的词义是否会有微妙的区别?(生活经验参证:放在绿草丛中的白壳鸡蛋已不再纯为白壳了)

——我们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容易“趋同”。张老师上的一节课与李老师上的一节课如同一娘所生的双胞胎。

这时候建勇要思考:在公认的“常态”之外,可否尽力求寻“变式”?少讲一些行不行?某些部分干脆不讲行不行?让学生放胆去学,老师等着学生质询行不行?

——很希望语文老师上课有一种文采斐然、激情洋溢的“语文味”!

让我们共勉!


第5节
钟亚群副校长执教《两小儿辩日》观课随札

●观课随感:
——钟校长年长我八岁,仍然和青年朋友们一起躬身实践、参与校级优质课评选,并且尽力在教学中体现“新理念”,其情可感,其行可佩!值得我学习。
我很担心自己长期脱离教学实践,丧失了对教学行为观察的敏感性。
今天我在现场观课非常认真,也是想用这种方式弥补不能日日置身教学实践的缺憾。
——钟校长上课是蛮带神的,普通话语音也比较准确,表达流畅,与学生的对话/互动是生动和相互感染的,这一点超过我事先的想象。
——教案编制技术上有明显的小失误:本篇课文准备上几节课,这份教案写的是第几课时?看不出来。

课件上出现未加点读的自右至左读的古文原文,教学预设的用意不甚明白?纯为视觉效果。(为作断句训练?为让学生形象感知古文的呈现方式?纯为营造“古典感”?不明确!)

——题外话:①很希望(“希望”就相当于男将女将谈恋爱,是一方向另一方“示爱”。至于能否结为秦晋之好,单方面决定不了。况且管季超是比较自持的,“上赶着”的事我不想多干)率先在陡岗镇小与老师们建立一种知无不言,言必求实的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教研员需要通过大量观察教学实践来诊断教学,来形成一些指导教学实践的基本能力的。
②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工作责任重大,希望二位钟校长、杨再接同志带领老师们勤于读书、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乐于创造,为同类学校提供丰沛的参照经验。(尤其是逼着青年教师读书)
③具体的两件工作:下次再编印《雏鹰》,我乐意提前介入,全程把关质量,以补上期留有遗憾之过。作文课题研究立足校本,大胆创造,悉心辅导学生,催生佳作。
不管是哪一级的“课题”,总得以实实在在的具体的琐碎的重复性的,大量投入精力的“干活”为必不可少的过程。“立了项”,不等于就高人一头,“结了题”,不等于真有实效。所谓“国家级”、“省级”……,最后还得看在学生身上升了“级”没有。
也许,直接考老师本人是否会写,学生作文本上是否有成效来得更实在。

第6节
钟琳执教《观潮》观课随札

——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为一线老师服务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策划、主持优质课评选活动,并在评选活动的过程中熟悉教师、传播学术观点、产生学术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优质课竞赛活动的弊端,一是常常给奖标准太低,“劣质”也给奖,缺乏示范性;二是“活动”以发奖证书为“句号”,缺少评析环节。)

钟琳老师参加过由我主持的一次区级小语优质课赛,我对她有一些了解(或许未能全面而准确。但大体上不至于错得太远吧),不知钟老师是否通过活动,认同我的学术主张,更乐于呼应教研员的研究工作?

——个性化的诊断建议:
个人素养的提升----读书、写作(这两点,都比一赛课就“领个红本本”要急迫,要重要!

认识境界的提升----反思、质疑;追寻教育的真谛

重视教育职业技能的修炼----教师的工作,总得有一点儿“技术含量“
当好母亲,也是为国作贡献,也可以进行个案研究式的教学研究------已为人父母的教师的特殊优势
(管季超就是从研究自己儿子的画作开始,研究美术教育的)





管季超乐于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与林西安林先生、池校长合作是愉快的。



题外话:假如有老师的小孩喜欢画画,管季超可以提供相关参考建议,从理论,到操作,一齐奉送。因为前些年,咱真下神研究过儿童美术启蒙问题。
儿童画与儿童作文,相通处甚多。
硬不让老管搞初中语文教研,活生生逼出个“美术教研员”。
2#
发表于 2008-5-26 21:49:4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5 22:40 , Processed in 0.1690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