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当管理应为教案抄袭“埋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8 15:4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治校方略
  “如果一个梨坏了,那可能是梨的问题;但如果一筐梨坏了,那可能就是筐的问题。”套用一下这个观点,如果学校里是一两个教师抄教案,那是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如果教师抄教案不是个别现象,那可能就是学校在教案管理制度上出了问题。抄袭无疑使教案成了“鸡肋”,但为什么这些“食之无肉”的教案,领导却感觉“弃之有味”?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束缚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造成损失。

不当管理应为教案抄袭“埋单”
“优秀教案评选”当叫停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教育局 严丽荣
  有教师这样评价写教案:“若问教师哪样工作最累?我可以告诉你---写教案;教师哪样工作最无用?我可以告诉你---写教案;哪样工作最折磨教师?我可以告诉你---还是写教案。”
  检查和评选教案是很多学校的通行做法。查教案,主要看教师是否有教案,是否及时写了教案,是否有足数的教案,而那些格式规范、内容详细、字迹清楚的教案,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一些教师为了教案能被评上“优秀”,不吝辛苦,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
  是什么导致教师对写教案这么反感?难道教师没有写教案的必要吗?究其原因,是我们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求磨灭了教师的兴趣:引入新课、传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按学期课时数规定教案节数、每课时教案必须达到规定的字数;教案写得长且写得工整,就是教师教学认真、工作态度端正的重要表现。于是,教师写教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符合规范化要求和应对各级领导的检查,很少关注它的实用价值及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的导向与评选,容易导致教师抄袭现行教案的行为出现,使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成为“两张皮”,以致一些教案“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课堂在变。它提醒我们,备课不仅是备一样的课程标准、一样的教材,更是备自己的学生、适合的方法和现有的资源。教师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不能抱着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自己的老教案不放。再说,即使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很完善、富有创意,但因课堂的随机性与动态化,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完全“原封不动”或“按部就班”,因为再好的教案也只是一个预设,一个思路,教师还需要根据新的课堂教学情况临时生成新的教学活动方案。既然教案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反映,不一定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学校单独评选“优秀教案”也就无多大实际意义了。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等是有差异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不同,教案的书写就不能是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个要求,不能对所有教师搞“一刀切”,而应允许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让教师写适合自己的教案,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为此,教师可以直接在本上粘贴资料、圈圈画画,内容上可以不详尽,形式上可以不完美,但只要它能为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该算是合格教案。教师书写的教案只有与课堂教学质量挂钩,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挂钩,才谈得上它是否优秀。那种撇开教师教学的实际用途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评“优秀教案”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做法,只能使教案书写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无关,直至成为教师工作的累赘。
  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也不是为了约束教师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优秀教案”的评选办法,甚至可以取消“优秀教案”的评选而改为“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后记”、“优秀教学日记”的评选,把教师从繁重无效的教案抄写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业务学习、搜集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把负担转移到教研上来,实现科研兴教,提高教学效益。
  《中国教育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15:44:47 | 只看该作者
现行教案检查须换思路
■山东省德州十二中校长 靳云辉
  教师为什么要抄写教案,主要是因为学校要检查教案,且检查结果要计入考核,考核结果影响教师的评聘和工资待遇。学校为什么要检查教案,一方面是怕个别教师偷懒不备课,影响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应付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的成分,因为上级的评估检查中很可能有这一项,而评估的结果关系到学校的排名,甚至影响到校长的“乌纱帽”。
  看来,教师抄教案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影响教学质量的变量很多,备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检查教案,往往并不能真正了解教师的备课质量。正像有的专家所说的,教育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劳动,不能只看结果,更要看过程。教案检查的初衷是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要做好对教学过程的检查、指导和反馈,就需要从整体上设计考核评价办法。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制订科学的评估体系,减少一些形而上学的检查和评估。然后,学校要设计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具体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评价,我们学校并不进行简单的教案检查,而代之以对教学过程的规范、检查和反馈,具体做法是:第一,制订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开放式的教学规范和教学常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辅导等环节既有明确的要求,又鼓励教师创新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编制科学的调查问卷,涵盖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导作业等情况;第三,每月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及时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及时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楚王好细腰,满朝皆菜色”,看来抄写教案的始作俑者是落后的管理,不当教案检查应当休矣。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15:45:18 | 只看该作者
教案检查不能“一刀切”
■山东省栖霞市翠屏一中 慕建华
  学校哪项工作投入巨大而收效最低?恐怕非教案莫属,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要用两个备课本,或消耗大量打印纸。尽管投入很大,可教师在备课中却想方设法应付:手写教案的,抄旧教案或别人的教案;打印教案的,或从网上下载,或找出电脑中的旧教案打印。花费虽大,稍作调查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并不依据教案。
  领导让教师备好课再上课,本意是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当然没错。因为写在课本上的“文本教案”和在老备课本上二次备课不利于检查,为了便于检查,领导就规定教师必须课课有新教案。而个别教师备课不充分就上课,更是给了学校领导“严格备课管理”的口实。为了便于检查,一些学校领导甚至规定本不适合写传统教案的习题课、试卷讲评课也必须有教案。当然,详细规定教案的格式甚至页数,不仅仅是为了控制备课效果,恐怕更多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显示本校管理如何“规范”。而在一些教师看来,我已经把课研究透了,又何必多此一举?即使写,也是写给自己看的,写在哪儿方便讲就应该写在哪儿,自然视正规教案为累赘。这样一来,应付教案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于是,检查项目越来越细,教师的“对策”也越来越多。教案总在学校领导的“新政策”和教师的“新对策”的博弈中不断演绎着一幕幕闹剧。
  可见,教案问题的本质,是领导和教师间缺乏互信,致使教案变成了“猫鼠游戏”。重建互信,需要双方均付出艰苦努力,如何既能控制备课质量,又能切实减减轻教师负担呢?备课的重要性勿须赘言,教案也确是各种备课形式的物质归宿。但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除传统教案外,可以是几张卡片,可以是备在书上的“文本教案”,甚至可以是修改后的旧教案,重要的是备在脑中,而规定了格式的“八股教案”,只是有利于检查。应当明确,为上课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备课。在教育新形势下,备教材,不仅要广泛、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体会教材和课程标准所渗透的教育思想;备学生,就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这恰恰是传统教案很难体现的),不是过多地关注教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备教法,就要选择适合学生和教材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利用新的学术成果,并提取加工,为我所用。要准备的内容众多,却不一定要在教案上反映出来,有些也无法反映。
  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衡量备课质量的标准是课堂教学。实用的教案,只是个粗略的大概---一条主线,几个分支而已。写在纸上的,也许就是一页半页的,至于“花朵枝叶”,那是课堂上自然产生的,要靠教师的机智及时捕捉。教案不可能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到、每个问题都预设好,更不必把导入语、过渡语都一一写出。但是,对于文本的理解,从宏观到微观,教师都必须烂熟于胸,高屋建瓴。
  那么,学校领导应如何控制备课质量呢?
  一是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提高备课质量。教师提前备课、教研时,备课组长可以临时确定每一课时的中心发言人,详细说课、分析,将备课成果展现在同组教师面前。通过全组教师讨论,取长补短,充实完善自己的备课。二是利用好推门听课,通过不定期听课达到检查备课的目的。不管承认与否,确有少数教师不愿意认真备课,导致上课效率低下。不定期的“推门听课”,可以有效防止备课不充分就上课的现象。“推门听课”是一种有争议的教学管理活动,笔者认为,“推门听课”并非上课后才推开门进教室,而是教学领导上课前通知教师,与教师一起进教室。对比检查教案,检查上课意义更大。只要上课效果好,不管教案形式如何,均可视为备课充分。反之,教学效果差,又无教案,即可视为“不备课就上课”,或“备课不充分”,可在备课考核中扣分。同时,检查上课还可以克服教案检查中始终存在的“只备知识不备教法”、“只备教材不备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总之,解决教案悖论,需要教师和领导相互理解,加强沟通。就学校领导而言,要为教师创造成长环境,不要强迫教师进行无效劳动。对教师而言,也要加强师德修养,提高业务素质。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8 15:45:45 | 只看该作者
用科学管理破解“教师抄教案”难题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河南街小学校长 鲁兆周
  时下,有多少教师靠自己准备教案走进课堂?这里不需要给出什么数据,有两种现象便可以说明一切:其一是在校园周边的书店,有两种书最畅销,一种是学生用的教辅资料,另一种就是教师用的各种精编教案;其二是笔者有幸参加过一次继续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例行考核的内容是每个学员提供一篇教学设计。考核时,学员们各自携带一本自己选定的教案集锦,来个移花接木,各种版本的教案集锦装帧精美,成了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师抄教案由来已久,在很多地方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可是,各级主管教学的领导在业务检查时,还习惯性地把教师的教案分为三六九等,大会小会还忘不了痛斥那些教案写得不好的教师。每当这时,我头脑中总会浮现出堂·吉诃德披坚执锐与风车搏斗的荒诞画面。
  我也是一名校长,当然对教师抄教案深恶痛绝。为此,我要求教师在每篇教学设计之后必须附有教学反思,每次业务检查我的关注点都落在这些教学反思上。为此,有人说我宽容,有人说我严厉,还有人说我另类。课堂天下事,得失寸心知,教师如果不梳理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就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永远也完成不了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因此,我们没必要对教师抄教案横加指责,事情的关键在于如何引领教师自觉走上教学反思之路。
  当然,我并不反对教师借鉴他人的教案。首先,选择的范本一定是名家的经典教案,其次,在钻研教案的基础上,要结合教学实际去取舍,整合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教案是死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两者的碰撞必然会迸发出激情的火花,这就为我们写教学反思提供了原生态的素材。所以,我认为在每一篇教案之后,教师或三言两语,或洋洋洒洒,写一些教学反思,倒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有人说:“三分教学,七分管理。”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校长对教师抄教案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麻木不仁,必须从教学管理层面上破题。
  曾经有许多校长试图用集体备课来破解教师抄教案的难题,可是由于管理鲜有创意,往往变成了教师集体抄教案。为此,我将教师的集体备课改为同课异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大家坐在一起细读文本,在问题的基础上研读文本。同课异构就是给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借鉴其他教师的“智慧”。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依托校本培训的形式,根据教学进度,按教学单元组织教师在单元教学前进行说课,钻研教学大纲和单元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后,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反思进行归纳和总结,实现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就有了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也就不会去盲目抄教案了。
5#
发表于 2008-5-18 22:38:49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更适合放在/小语教研在线/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7:40 , Processed in 0.10126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