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启蒙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3 22: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美术启蒙教育



演讲者/管季超(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美术教研员)


悠悠万事,唯教育为大
  我深深地感到,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前途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这个家庭,这个民族的教育激情。前不久,我在市新华书店翻看了一本书,好象是“地球村丛书”中的一本《坎坎坷坷犹太人》,很受启发。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屡遭迫害的历史使他们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靠得住的:财富、地位、权力都可能在瞬间失去,只有受到的教育与生命共存亡,对于一个连国家也没有的民族来说(以色列成立以前),教育几乎是他们可以拥有的唯一资源,事关生死存亡。因此,犹太民族的教育激情举世无双,他们总是以尽可能广阔与优秀的人类文化资源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样一个充满了教育激情的民族是注定有希望的,不管他们流浪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最后都会兴旺发达。犹太民族为世界贡献了许多大师:马克思、弗洛依德、爱因斯坦、毕加索……犹太财团世界第一;以色列空军世界一流;以色列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充满了教育激情的民族。电影《鸦片战争》中有一个画面寓意深长:十几个童子在读书,林则徐感叹“中华命脉就赖这几颗读书种子维系”。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都己香消玉陨,唯独中华文明犹如长青树一样,穿越了无数的劫难,靠的就是这种教育激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摒除这句“国谚”中具体的历史内容,其进化人类学内涵及其历史功绩不可抹杀。从差异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与其他生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生物是以类体的存在作为进化的依托,个体的进化位依靠类基因的改变得以实现。而人,是以个体的存在作为进化的依托,个体的存在经验通过人所创造的符号(语言、文字、图象、动作、音乐……)物化,成为人类进化的教育资源。生物的人通过教育成为文化的人。人类通过教育实现加速度进化。中华民族仍然要依靠教育激情去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一个国家如果搞到“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低”的地步,那么离衰亡也就不远了。
  你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孩子最终不会因此而感谢你,我只听到孩子感谢父母让自己受到了好的教育。把孩子教育作为家庭大事,关心孩子教育,这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22:53:37 | 只看该作者
家庭教育的法宝:学会赞美孩子
  一说到教育,许多家长可能马上想到:名校、名师……殊不知第一位的和最重要的教育者便是家长自己,而家庭则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颜氏家训》有云:“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孩子像一支家庭生活的温度计,极为灵敏地反映出家庭的小气候。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为人父母者应该穷其一生来研究。家庭教育的诀窍固然很多,我认为第一法宝应该是:学会赞美孩子。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孩子们每得到六个消极的评价,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如果统计一下,家庭里使用消极性语言比使用积极性语言不知多多少倍。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没有人是爱自己的孩子,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的。中留的父母,尤其母亲是伟大的,他们为孩子,什么苦也能吃。可是人们对孩子经常使用的语言却是消极性的,是贬低、批评、否定孩子的。真不知道他们的孩子是怎么活下来的,只能“钦佩”中国孩子那源远流长的强大的耐受力。
  如果认为只批评孩子才能促使他们上进,那就是大错特错。我经常对家长说,如果你单位的领导也是这样,天天说你的不是,说上几个月你就真的不行了。
  前两天,我在市新华书店还买到一本书,“特殊教育丛书”中的一本徐芬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 (浙江教育出版社) ,该书第117页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原文略)。我非常赞同徐芬的观点,所以不厌其烦抄来,拉荐给各位家长。心理学有一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在雕塑一位少女的雕像时,爱上了这座雕像,他的爱竟使雕像活了并与他结为伴侣。有一个心理学家随机地抽出两组学生,其中一组对教师说,这是一组具有天赋的学生。8个月以后,结果表明,由于教师的看法更积极,这组学生智力比对照组有了显著的提高。
  梵高说,一个赞美可以使我活一个星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听到否定性意见的时候,心跳加快,血压迅速升高,反应激烈的人尤甚,表现冷静的人也无一例外。听到赞扬时体内的免疫球蛋白则比平时增加了。可见人不但在心理上不愿接受批评,生理上也不愿接受批评。人需要肯定就像需要水、空气和食物一样。有时候,甚至只要有一个人肯定他,他便可以奋起迎接人生的挫折和苦难。如果只有一个人肯定孩子,那么最应该的这个人便是他的家长。而实际上,有时情况几乎是恰恰相反。
  有一位父亲透过鼓励和赞美,使他那因药物中毒,一生下来便耳聋的女儿,不仅学会讲话,而且三年时间学完小学全部课程,毕业时以全校第二名考入中学。
当女儿念出第一道连父母都难以听懂的儿歌时,全家人连连夸奖:“太好了! 太棒了!”
  当女儿刚学会做应用题,虽然6道题只做对了1道,父亲却惊呼: “太了不起了, 这么难的题你都会做!”
  当父亲发现女儿随手写的一首打油诗时,立即珍藏起来。他认为这绝不是几句顺口溜,而是女儿自尊、快乐的童心。
  我们能从这位父亲那里学到什么呢?会不会觉得这位父亲太大惊小怪?
  去年12月13日,我代表《小画家》丛刊到广州少年宫去组稿,该宫美术实验学校副校长关小蕾女士给我她和郭伟新先生合编的一本书《无音之乐》,(出示原书)。 这本书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的广州一个弱智的残疾孩子的黑白画专集,很多美术界名家都为小作者陈元普的画作点评。这个孩子能够在美术上发展他的天分,获得做人的无尚尊严,就是父母和老师给了他爱心,是“学会赏识孩子”的典范。回到孝感以后,我认真地看了这本书,我的心为之震憾,曾多次打长途电话给关小蕾女士谈读后感,看了这本书,我对教好自己的孩子也更加有信心了。
  学会赏识你那亲爱的孩子吧!茫茫人海,逝川滔滔,你与孩子的相遇本身就是一桩宇宙奇迹。请记住那位可敬的父亲说的话吧:“哪怕天下所有人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都应该眼含热泪地去欣赏他、拥抱他、称颂他、赞美他,为他们感到自豪,这才是每个孩子的成才之本”。
  道理并不像做航天飞机一样深奥,只要家长用心去想、去做。
  有的家长担心,赞美会使孩子自满与骄傲。我认为,自满与骄傲是一种智力缺陷而不是道德缺陷。只要你常开赞美之口,除了赞美你的孩子以外,也赞美你周围的人:父母、伴侣、朋友;赞美社会上的出色人物;赞美人类精神天宇上那些光芒四射的恒星: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耶酥、马克思、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梵高、鲁迅……赞美广大深邃的大自然,让孩子看到一个广大的世界,何来骄傲之有?
  还有的家长担心过多的表扬会使孩子受不了挫折。我认为这是把溺爱骄宠与赞扬混淆在一起了。什么是溺爱骄宠?简单来说就是三个“一切”:一切事情代劳;一切愿望满足;一切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三个“一切”养出来的孩子,十个有十个要出问题。挫折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一切方面:让孩子自己吃饭、穿衣、系鞋带;画具让孩子自己收拾,不要急着帮孩子提水、倒水,尤其是不要帮孩子画画,让孩子自己与绘画搏斗;跌倒了不要赶上扶他,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出门让孩子自己背行李,至少也背一部分东西;让孩子自己处理好与小伙伴的关系,不要什么都去告老师、告家长;竞争中输了,鼓励孩子不气馁,也说明了人各有长,人生中不可能事事都赢,时时都赢;当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就可以给孩子讲自己的挫折经历;讲人生的生老病死;讲人生的孤独、寂寞与奋斗;古今中外那些人类的脊梁如何百折不挠……恰恰是家长的过分批评使孩子养成自卑心理,经受不了挫折。而家长的赏识和赞扬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孩子在漫长的一生中,战胜各种挫折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消极型家庭常用的语言大多是倒霉、不可能、没运气……上完酒家就说菜不好,旅游回来就说不好玩,观事只见暗面,看人只看缺点,有的人真是从没听他说过什么好,也很少对人对事心存感激之情,一天到晚抱怨。
  抱怨是人生的精神毒品,诱惑很大,极易上瘾,危害甚深。美国有个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超级推销员乔.吉拉德,把那些整天围在一起抱怨顾客的同事叫做“吸毒圈”,避之唯恐不及。实在来说,偶而的抱怨是正常的,任何人也不可避免。但如果抱怨成了一种行为习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享受,那你就注定成了一场你自己导演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人生悲剧的主角。曾国藩有两个朋友才智超卓,都因喜欢抱怨而无所作为。曾国藩因此教育家人说,怨天尤人的人有违天理,天亦不助。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13 23:01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22:55:32 | 只看该作者
对家长的建议
  曾国藩论人着眼于器量大小。志向、理想不是空话。应着力于培养孩子的大气和精神追求,力避小气和俗气。“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人生境界和事业境界。我是搞教育工作的,没有多少机会出去走走。但是只要有机会出去,我绝不逛商场,甚至也不逛旅游点,而是去拜访各方面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名人,我是想借此提升自己对人生和事业的认识境界。安路市文联主席、知名作家赵金禾先生对我说过“小地方的恶人也能做出大成就”。我的朋友王顺华在安路棉纺厂工作,但他是全国知名的水墨漫画家。我的另一个朋友陈大超身居孝感城,但他的文学作品却频频刊发于重要报刊,这些对我启发和鼓舞很大。
  孩子不一样,但出自近代工业文明的现代学校教育却是标准化的。家庭在个性形成方面大有可为,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教育孩子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工程,需要家长运用理解力,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缘说法,方便度人”,切忌死板。
  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不妨放轻松一些,爸爸应有一点幽默感,应该扮演一种“智者”的形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塌掉的。不要在一些小事情上盯着孩子不放,只要大方向正确,家风正,只要你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孩子就不会坏到哪里去。自由、宽松、平和、愉快的氛围有利于人的成长。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
  转换角度,遇事尝试从孩子的角度感受与思考。我们希望孩子体谅大人,我们也要体谅“小人”。
  美术教育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当代欧美美术教育思想有两大派别:工具论与本质论。如果打一个简单比方的话,工具论认为美术教育是一块敲门砖,用以敲开儿童健全发展的大门,不必在意作品成就;本质论则认为,敲门砖本身就有独立的价值,美术教育包括三部分:美学与美术批评、美术史、美术创作,应通过系统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它将对个人的经验构成做出独特的贡献。



  实际上,两大理论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补充。值得我们认真注意的是,他们所说的都是大美术教育,决不仅仅是绘画技能。从大美术教育出发,我认为,正确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发展4种人格特征与多种心理能力。

  4种人格特征:
  广阔的文化感----有位哲人曾尖刻地说过,一个人如果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不是白痴也离白痴不远了。狭隘很容易使人养成“井蛙心理”,关起门来做“山大王”。中国古人主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实在是英明之见。现代教育高度分化,有人形容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往一个个越来越窄的坑里跳,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专业越来越狭隘、造成某种特殊形式的专业“井蛙”,“博士不博”不是笑谈,至少部分是实况。尤其是理科,大学毕业写篇小东西文理不通,硕士不知道《论语》,不知道《红与黑》……思想僵硬,职业成见很深,我把这叫做“理科后遗症”。上海哲学家赵鑫写过一篇文章,《我们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吗?》,专门分析了专业狭隘,缺乏美感所造成的危害。艺术教育有助于引导孩子感受、热爱与欣赏文化。
  深刻的自然情感-----贝多芬说:“自然是陶冶心胸的伟大学校!它很好,我将是这个学校里的一名学生,并且热切地等待着它的教导。在这里我将学到智慧,唯一不致令人生厌的智慧。自然情感是从自然中获得美的欢乐与人生安慰的能力,是画、诗与哲学的感悟。儿童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吧!山、水、树林、泥沙、昆虫、大海……这一切是孩子永恒而有益的玩具。在人造的环境里呆久了感性会退化,作家三毛把这种儿童叫做“塑料儿童”:他们到了自然,不管风景如何优美,毫无所感,不会玩,不想玩。中国最大的隐患在于环境破坏,它将最终导致人的自然情感、智慧,甚至人种的退化。所谓“人杰地灵”,其实从发生学上应是“地灵人杰”。大自然是不可思议的,恶化的环境首先淘汰进化程度较高的良种,并且这种退化是不可逆转的。纯朴的自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不能不为生长在高楼间,楼道里、电视机前的孩子担心。缺乏自然情感的人必将导致自然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让我们从小事,从不随地扔垃圾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然情感。
  高雅的审美气质-----并不是只有艺术家才要审美。审美气质对一个人非常重要。它在个性中作为价值判断的核心之一,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对事物的判断:什么是美的、好的、重要的;什么是不美的,不重要的,它决定个体生命能量一生中的流向。审美教育给孩子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仅仅把金子给孩子。教会了孩子审美,他便会自己到世界上去寻找美和创造美。审美体验升华人的心灵。美感使人不易庸俗。过审美的生活,以美感组织自身的生存经验,可以超拔一个人,优化人的生存环境。充分发展的美感是灵魂中最微妙、最敏感、最个性化的部分,它常常不可思议的导向真:人文的真,科学的真。庄子说:“缘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国外有人曾做过一个美感测试,意味深长的是,竟然是数学家在测试中获第一。
  自由精神---庄子有一个寓言“解衣般礴”论作画:“宋元君将画图,众史将至,受揖而立,舔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檀檀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矣”。脱了衣服坐在地上干起来方为真画者。画画的人都知道,心情一紧张就画不好。艺术创造是双向的解放:向外是物象的解放,向内是心灵的解放。创造者既是解放者又是被解放者。我下面讲到的是儿童自由画教学法的精髓,就是这种自由精神: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自由地创造。有了内在的自由精神,才可以逐步引发个体生命潜藏的审美气质和形式激情,并将这些逐步渗透进笔下的作品中去。自由的精神个体具有开放性、可塑性、接受能力强,乐于和敢于探索。
  有了这4种人格特征,不管是哪一行,即使不是大师,也是具有大师气质的人。
  多种心理能力:
  感受力---这是容易招人忽视的一种心理能力。但它却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能力。诗人强调通感。感觉是开向世界(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窗口。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的。各行各业的大师之异于常人,在很大的程度上因为他们拥有异于常人的,更敏锐、更独特的感受能力。感受力是天生的,美术教育不能使它无中生有,却可以有效地使它由少变多,由弱变强,独特的感受角度渐渐凸显。
  注意力---不少家长为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而焦虑。在这方面,儿童美术教育可以助一臂之力。人从出生到12岁左右是右脑优势期。右脑主管形象,因此儿童大多喜欢画画(国外调查,占百分之九十二)。日本有位母亲,发现他的儿子最喜欢火车,于是就每天带他坐两个多小时车去看火车,借以发展他的注意力。这位母亲是聪明的,这就叫因势利导。有多位家长向我反映,孩子画画以后,注意力集中程度提高了,或者是“干别的都不能集中,就是画画能够集中”。迟早,这种集中能力会扩散到干其他事上去的。
  毅力---很多教师强调不要轻易换纸,一堂课画好一张画是有道理的,可以逐步培养儿童画前先构想,坚持完成一幅作品的好习惯。有的人不理解,或频繁给孩子换纸,或叫孩子一堂课画几张。长此以往,容易养成孩子做事随便,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的坏习惯。其实,不仅是艺术练习,任何练习都应重质不重量,与其马马虎虎、低水平地练几次,不如认认真真,高水平地练一次。马虎次数多了,水平就会下降。
  自信心----从小学会控制一种艺能,与他人相较有一技之长,这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很有好处。
  动手能力----手是人的第二大脑。主管手的部位在大脑皮层里占了很大的比例。老年人手搓健康球可以预防脑血管硬化便是这个道理。“心灵手巧”从练手的角度便是“手巧心灵”。
  还有创造力、想象力、形象思维……不一一详述,也许家长自己还可以观察到一些美术教育所带来的变化。
  建议:
  1、宋代诗人陆游对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创造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文化;诗歌、名著、舞蹈、电影、音乐、哲学、工艺、摄影……
  2、买些好画册。歌德、鲁迅都喜欢收藏各类图片,分类装着,有空就自己或与朋友一块欣赏。
  3、多带孩子去参观旅游。
  4、不要一下换一种学习。艺术要学到成为一种气质才有用,武术里叫做“工夫上了身”。蜻蜓点水、水过鸭背没有用。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13 23:08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22:56:40 | 只看该作者
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弊端与我的施教建议

  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有两种:
  1、照葫芦画瓢----老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谁画得象谁分高。
  2、概念画---把气象万千的世界浅薄地抽象为几个形象概念:红蜘蛛(太阳)、面包云、白菜树、鸡爪草、圆圈花、馒头山、三角房子、兰色感冒(天和水)……现在孝感市各书店充斥着这样的儿童美术 ,据说还销路不错。
  我们主张的是儿童自由画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奥地利画家齐赛克在本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摸索,逐步创造出来的。在那之前,欧洲和我们过去一样,也是照葫芦画瓢。从二十年代开始传播,至六十年代,儿童自由画教学法由于得到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的支持,终于被全世界儿童美术教育界所接受。1973年,世界儿童美术教育大会正式决定,向全世界推广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把儿童绘画大致分为4个时期

  1、涂鸦期----2至4岁左右,尽兴涂弄,没有具体形象;
  2、象征期----4至7岁左右,开始命名,创造自己的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人本能的智力活动就是符号活动;
  3、高峰期----7至12岁左右,东张西望,兼收并蓄,造型兴趣浓厚;
  4、转折期----12至13岁左右,眼高手低,准备“换毛”,向成人画转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儿童画的分期,各个专家有不同的名词界定,但基本认识是相同的。(例如首都师大杨景芝教授的分法、湖南长沙谢丽芳老师的分法、卜维勤夫妇的分法等等)。
  在教学中,自由教学法强调引发---引发儿童内在的感受、情绪、想象、气质、才能……只有少数家长一听就能理解和欢迎这种教学法,大部分家长不理智,通常提出的批评有两个:一个是针对学生的,直截了当:“画得不像”这是最常见的误解。在转折期之前,对儿童绘画根本不必、不应谈论“像不像”的问题。这个时期,应该谈论和引导儿童去观察物象的特征。可以谨慎地使用是否能抓住物象特征作为判断象征期与高峰期儿童绘画的优劣标准之一。“像不像”与抓特征有什么区别呢?比如:画一棵榕树,5根分枝只画了两根,不像这棵树,可是一看就是榕树,而不是别的什么树。画人也是,比例完全不对,可是特征全抓住了。“像”是儿童做不到的,观察物象特征是儿童做得到的。
  另一个是针对老师的,比较婉转:“老师,你不教我孩子怎么会画呀?”自由画并不是“放羊”画,老师并不是什么都不教。使用自由画教学法,老师教些什么,怎么教呢?
  1、根据需要,制定每学期的教学计划,确定每堂课的绘画主题,逐步引导学生扩大观察和表现的视野。不然男孩只画打仗、变形金刚,女孩只画公主、美少女战士。
  2、在开始阶段,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步愿画,敢画,“画开手”,不拘谨。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几次就行,有的要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甚至更长些。
  3、在学生愿画、敢画、自由自在画以后,逐步提出进一步的艺术要求,总的原则是色求丰富,形求特征,构图求生动……具体落实到教学上,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按照他们的可能性对每张画作出判断;画得够不够;哪里还需改进,等等。因人、因画题而异,因材施教,对某个学生已经够好了,对另一个学生则可能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
  4、在学生已经画到一定时候,积累了一些绘画感受之后,逐步向学生介绍一些技法要求:写生的程序,明暗的处理,色彩的调配,点、线、面,不平衡中的平衡,疏密、冷暖、放松与抓紧、单纯与丰富、变化与不变化等种种对比…….
  这些技法有时是上课时对全班讲的,更多的是融入对个人具体作品的分析指导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对孩子提出太多的要求,结果只能是吓得他们不敢画。
一个时期变换一种手法:水粉、水墨、线描、版画……既扩大孩子的表现才能,又增加他们的兴趣。
  自由画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人的判断;看人的眼光;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素养……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爱。自由画教学法创始人齐赛克说:“我的教育方法没什么秘诀。只要一个——爱孩子、关心孩子、鼓励孩子并做他们的好朋友”。孩子情绪、课堂气氛、画室环境都是重要的教学因素,老师应尽力使画画成为孩子们快乐的事情。好老师便是学生对他所教的内容产生由衷的兴趣。
  因为参与编辑《小画家》丛刊的缘故,我98年一年间拜访了北京杨景芝教授、北京中国儿童中心龙念南、赵雪春同志、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美术研究室谢丽芳女士、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实验学校关小蕾副校长等多年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专家,收益良多。去年12月16、17日两个晚上,我在长沙与谢丽芳女士就她提出的“儿童美术,应是不教而教”的观点充分探讨过,后来又认真研读了我国第一个美术教育学硕士,首都师大美术系副主任尹少淳先生评析这个观点的文章,深深折服于这个观点。我很乐意就家长在家教中如何通过具体操作实践这个观点与诸位交换意见,作些参谋。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13 23:10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22:57:37 | 只看该作者
家长经常存在如下问题
  1、太着急----一口想吃成个胖子。催肥的鸡不好吃,洋鸡的味比土鸡味差,何况是人的教育。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工夫。即使方法都对头了,时间仍然是个重要的因素,要准备打持久战,要等他慢慢长,就象种果树一样,施肥浇水都对头,时候不到果也不熟。大仲马的《基督恩仇记》说:“人类所有的智慧用4个字可以表达:希望和等待”。虽是小说家言,也不无道理。特别是各人的生长季节和生长速度不一样,很少有人明白这个差异人类学的道理。
  2、太“认真”------准确来说是认真的地方不对头。表现在(1)太重视一张画的成败。连大画家都不可能张张成功,何况孩子,孩子绘画更要看重过程,更重要的也是过程。(2)太强调孩子要“认真”画,连骂带喝斥。没有人愿意让人骂着画画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只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培养。(3)太重孩子绘画的“成就”。说到底,画画不过是孩子童年时代的“益智玩具”,比赛、挥毫、神童-----这些也只是一时好玩的事,是斑斓岁月的几笔色彩,大可不必太在意,不要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尽可能让孩子拥有一个纯朴自由的童年生活。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宽松的家长孩子画画进步快。应该认真的是:(1)让孩子的画具保持在良好的状态。(2)如果有老师个别辅导,尽量不旷课。家长随意就不去,孩子就不会认真对待画画这件事。
  3、不理解-----画无定法,尤其是儿童画。国外专家认为,应由儿童自己去寻找表现的技法。有的家长认为画画和弹钢琴一样,老师坐在旁边,说一下,学生动一下。画画不是这样的。老师只应教最基本的技法原则,让学生自己去和表现对象搏斗。正是通过这个搏斗过程,而不是别的,学生感受了对象,内化了美感,磨练了思维,经历了成功或失败,体验了欢乐或懊丧。指一下动一下的机器人方式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
  为什么许多家长总是难以理解我们主张的这种教学法?我想了很久,除了以上那三个原因外,更大的原因在于,儿童画和成人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教学方法不同;作画方法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一般人很难理解这一点。尤其是因为其他学科没有这个问题。外语、语文、体育、音乐、数理化-----大人会的都可以教孩子,最多只有程度高低不同。绘画则不是,会画画的大人不一定会教小孩。隔行如隔山,在美国,儿童绘画教学可以拿博士学位。如果家长的思想不通,老师的努力在许多的情况下,就会被家长的干扰抵消了。家长的“高标准严要求”有什么结果呢?即使到了孩子能够做到的时候,标准和要求也不能用骂的方式,只能用希望和鼓励的方式提出来。
  照葫芦画瓢教出来的学生,一是离开了老师的范本就不会画,或是光会画老师教过的东西;二是画到一定的时候就没兴趣了。
  自由画教出来的学生正好相反,什么都敢画,什么都会画,越画越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功夫能上身,艺术学习能够渗到生命里去,成为精神生命的一部分。不会油水两张皮,学来学去都是外在的。
  概念画的问题比较复杂。人类在认识复杂世界的时候,其基本策略就是把世界抽象为简单的概念,这是人类的生存本能。我们反对的是把现成的,千篇一律的形象概念灌输给儿童,我个人尤其深恶痛绝所谓“儿童简笔画”,这会使儿童无法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真实的世界。有的孩子明明面对着鸽子写生,画出来的却是儿童读物上概念化的鸟。一个学期以后,她才克服了这种概念的“有色眼镜”,能看见真实的物象了。她妈妈高兴地说:“我女儿这下学会写生了”。自由画教学让儿童自己在绘画学习过程中,寻找和抽象出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并且在某个时候,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打破已形成的概念形象和固定画法,使他们能够不断扩展感受和表现的可能。艺术大师们也就是这样不断寻找、抽象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的。
  孩子渐渐长大,如何通过转折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国外的同行也很关注这个。12岁左右的儿童,由于学习语言和教学的需要,主管逻辑的左脑逐渐取代右脑而成为优势脑,此时,他们自己会逐渐产生逻辑地再现对象世界的要求。如果做不到,他们就会放弃绘画。
  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保持儿童绘画中的自由精神,使之不致被转折期严格的训练所磨损?《绘画、成才》等书所介绍的经验很有启发:多种训练并重——记忆画、写生画、创作画、日记画、插图画、工艺设计-----多种媒介并用——钢笔、毛笔、水粉、油画------为的是保持和增加兴趣,如果绘画的自由精神日益发展,抓行的功夫也上来了。
  建议:
  1、多鼓励,少指责,尤其不要说别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差。
  2、慎重选择老师,一旦选谁,就要相信老师,“信则灵”嘛。我们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丛刊编辑部的6位编辑中有5位是鄂版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编辑,都对儿童美术启蒙问题作过多年的研究,我们愿意为大家提供义务咨询,我们也有信心在国家教育部有关领导和海内外专家的支持下,办好我们的杂志,让《小画家》成为可以请到家中的“无言的老师”。元月29日,我受《小画家》丛刊编辑部的委托与孝感市幼儿教育研究会的各位常务理事一起就组稿和开展“美术启蒙教育”课题实验问题进行了恳谈,并愉快的达成了共识。可以预言:三五年以后,孝感市区的幼儿美术启蒙教育将会出现一个新气象。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13 23:11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22:58:30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判断孩子的美术天赋
  经常有家长问:“老师,你看我的孩子有没有美术天赋?”这是一个非常敏感和困难的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人与人在艺术天赋上确实有差异,但有无某种艺术天赋与智力水平无关,更与道德能力无关。“人比人,气死人”,孩子是不可更换的,比较没有意义,只能按照自己孩子的可能尽心尽力地培养他。
如何判断孩子有无绘画天赋呢?
  1、对形态是否敏感——具体表现在对物象特征和细节的敏感上。
  2、能否逐渐增加画画的复杂性、丰富性,特别是增加装饰的因素。
  3、在正确的教学方法下,有无绘画的激情,即画画时是否兴奋,是否专注。
  4、能否逐渐学会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审美气质和形式激情。
  具体来说,学习绘画的孩子大体上有三种情况:
  1、有天赋的——这类学生通常开始时比较慢,通过自由教学,潜力逐渐释放出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色彩有一种本能的和谐,线条很有味道,作品有时好有时差,但绝不一般化。
  2、聪明的——反应很快,老师教到哪里学到哪里,开始时进步很快,但后来长期停留在一个色彩线条都不坏、但无特别动人之处的状态中,作品比较稳定。
  3、确无感觉的——经长期学习也无甚进步,对形态很不敏感,作品单调,自己也没兴趣。
  1和3两类情况都比较少,第2种情况占大多数。第3种情况的孩子应改学其它,也许“另一方面更精彩”,东方不亮西方亮。
  此外,要注意“视觉型”与“触觉型”的差别:视觉型冷静客观,抓行能力强;触觉型热烈主观,情感体验强。
  判断时要极为谨慎,有时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判断。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事物,尤其是生长中的孩子。专家有时都会看走眼,一般人更不可信口开河。
  养鱼、养鸡-----都是一门专业,都需要学习,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唯独养孩子似乎不用学习,不用动脑筋,任何人都可以养。人对一切生产活动都十分重视,殚精竭虑,讲究专业知识,唯独对自身生命的再生产掉以轻心,这是人类最不可思议的怪事之一。
  养孩子是一项风险投资,是一次巨大的冒险。孩子不像购买的商品,是可以更换的。毛泽东同志说,人是世间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创造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最困难的事业之一。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进化,是天地间最伟大的事件,社会风云变幻,时间沉淀成为历史以后,人类精神天宇上凸现出来的只有那一个个耀眼的生命恒星。
  创造人是上帝的工作,为人父母者有参与这个工作,任重道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培养出色的孩子,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出色的家长吧!让我们都立下雄心:把孩子塑造为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一个伟大的地球人!



  说明:1997年8月至2004年12月,我应邀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责编,其间投入许多精力于儿童美术启蒙教育研究。这篇演讲稿是赴外省组稿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基地的发言稿节录。时间是2003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4:27 , Processed in 0.0894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