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遥看天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孝感管季超/武汉王景应和‘陈振濂书法蒲公英计划’公益行动!

[复制链接]
351#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3:30:40 | 只看该作者
一月份记事
1月1日:
设计天河中学美术、书法期末试卷;
整理、装订线描班学生作业和教材;
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1月2日:
参加同事叶大俊老师的婚礼;
下午与挚友孙谦畅谈书法,交流近段时间各自的近况;
晚上编印第四期培训班招生简章

1月3日:
上课一天,上午线描,下午两个书法小班

1月4日:
上午上课
付印美术、书法试卷
写培训班学生成绩单

1月5日:
完成培训班教学工作总结
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1月6日:
打印总结
组织课题组成员会议
继续写培训班学生成绩单

1月7日:
完成吴高平约请创作的中国画四幅(葡萄、梅花、山水、竹子)
编印天河中学七、八年级美术书法试卷

1月8日:
上课三节
整理培训班的资料

1月9日:
整理书房、做卫生
练习书法习作《文徵明千字文》

1月10日:
上课一天,上午线描课,下午书法课两节
352#
 楼主| 发表于 2010-2-8 13:44:09 | 只看该作者
1月11日:
本周组织美术书法期末考试
着手完成教学工作总结

1月12日
组织八(5)班美术、书法期末考试

1月13日:
上午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下午到汉口江汉路领书法杂志

1月14日:
组织七(3)班美术考试
阅卷登分

1月15日:
上午接受区文化馆领导造访寒舍
下午到区文化馆参加笔会

1月16日
整理、编排、打印、装订培训班总结资料

1月17日:
第三期书画培训班结课,举行散学典礼
整理培训班的资料

1月18日:
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组织七(4)班美术期末考试

1月19日:
总结八(5)班美术书法教学
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1月20日:
组织八(4)班、八(3)班美术期末考试
阅卷登分

1月21日:
总结七(3)班美术期末总结
读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1月22日:
组织七(1)班、七(2)班美术期末考试
阅卷登分

1月23日—24日
给自己放假两天,陪老婆和小孩玩

1月25日:
撰写美术教学工作总结
临摹《诸上座贴》

1月26日:
撰写书法教学总结
读《中国书法》杂志

1月27日:
打印总结资料
读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制定寒假工作安排

1月28日—29日:
期末监考
读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

1月30日—31日:
痛痛快快的写字两天
353#
发表于 2010-3-8 21:27:48 | 只看该作者
很长一段不能发帖子了!
354#
发表于 2010-3-8 21:33:29 | 只看该作者
请孝南区卡西莫多书店潘顺华先生邮购的新书:

南方出版社  2009年六月出版发行《书法研究博士文库》(共七本):
杨   军《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
李   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
胡   泊《清代碑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个“范式”转换的研究》
白   锐《唐宋《兰亭序》接受问题研究》
周勋君《清代书法批评中对形质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
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
方   波《宋元明时期“崇王”观念研究》


另:
祁小春《山阴道上》,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
陈彬龢《中国文字与书法》
王元军《唐代书法与文化》
金学智《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
赖非《书法环境——类型学》,文物出版社
华人德《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
355#
发表于 2010-3-11 14:51: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卡西珍贵的书籍资源——两篇阅读体验
九水
    我记得高中的时候开始看卡尔维诺,但是当时只买了《我们的祖先》和《意大利童话》,后来觉得老卡的东西还不错,就跑到我爸爸单位上将《看不见的城市》打印了出来。看完以后,感觉全身充满荷尔蒙,轻飘飘得随时可以飞上月球;随时都想跪下来亲吻老卡的脚趾头——这就是所谓的五体投地。在我到孝感以后,我听朋友说卡西的氛围相当不错。我个人认为,这种恰到好处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卡西的老板。在我看来,他简直如同一个摇滚歌手一样在孝感学院周围的人海里特立独行。在这里我读到了之前一直难得买到的老卡的《美国讲稿》。这本书对我影响深刻,它给我一个关于小说的明晰的概念。在此以前,我读米兰·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时,总是感觉这厮陷入小说太深,到了写小说以外的东西时还是用的写小说的手法——总是绕来绕去,不说到点子上。
    之后,我离开了孝感。当时我一直在找一本翻译得比较好的《百年孤独》,当时我的朋友就询问卡西。后来卡西很负责任地从网上帮我淘了一本目前最好的版本:黄锦炎/沈国正/陈泉的译本。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和其他版本比较起来阅读,就能知道我所提到的版本有多珍贵了。不得不说,马尔克斯如同以前的老卡一样,再次给了我震撼般的影响。正因为读了好的版本的《百年孤独》,我才了解作为一个小说家,马尔克斯是多么出类拔萃。所以当我一口气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时,我再次感到青春期的荷尔蒙游走全身。
    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我找了很久的好书都在卡西里面找到了。


读《美国讲稿》
    不知道问题是否出在翻译上,总的来说,卡尔维诺的《美国讲稿》如同他的一些小说一样,缺乏一种语言的流畅。这让我读得很是费劲,往往反复阅读一个段落,才大概弄明白他想说什么。
    据我所知,这篇文章还有个题目叫《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很多人概括起来,说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未来文学的发展的一些方向,也可以用来诠释小说,也就是说可以解答小说是什么。记得我在之前读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后,只能记住几个词:幽默,精练以及短暂的永恒。在《美国讲稿》里面,我除了记不得《形象鲜明》这章,别的短时间还忘不掉。首先说轻盈。我很喜欢这个词语,我觉得这个词语就像是个开朗大方的漂亮姑娘一样,惹人喜欢。我觉得要是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这样的姑娘,我会开心得要死。比起个性鲜明或者性感妖娆,我更喜欢开朗大方。我觉得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如果有一天起床,忽然发现窗户外面来来回回的,全部是让人看一眼老二立马笔挺的女人,或者说头发凌乱衣着刺激的摇滚女子,我马上会狠狠闪自己一个耳光,看看自己是否还在梦中。在我看来,这些景色的怪诞不亚于所有男人开始用卫生巾。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小说里面,我们所诉说的东西应该轻盈,但不排斥沉重的主题,同样也不提倡沉重的主题。在卡尔维诺看来,外部世界给予我们的形象已经够沉重了:城市的混凝土,笨重的机器,呼啸的火车……我们无须再在小说里一再重复。这个就有点像我们周围,确实以开朗大方的女孩为多数,所以我们不需要在看电影的时候,再一次次看到他们;相反像劳拉这样的女人,更吸引我上街去租张盗版碟。
    与轻盈挂钩的是快捷。轻盈说的是总体的概念,快捷说的则是叙述方式。我原来小时候学习写作文时,老师们通常是这么教育的:一篇好的作文应当是三个部分,开头结尾和事件的过程。其中开头结尾是必然要点题的,这样就有点题和首尾呼应一箭双雕的好处。而快捷说简单点就是,开头和结尾这样的废话砍掉,只留中间的东西。当然这仅仅只是简单的形象说明。真正的快捷是在把握细节上面。我个人认为,对于细节就要像对待洗过的被单,能拧多干就拧多干。之前有人说我写的东西,缺少血肉。我觉得这只是在用看传统小说的眼光来看现代小说。说得白点,就是因为我还默默无名。因为我从来没看到有人说,博尔赫斯的小说不行,没血没肉的。估计谁要是这么说,马上教授降成讲师,专家降成从事XX的研究者。可以说明的一点是:博尔赫斯确实是快捷的典范。在我看来,他的任何一个小说都有成为长篇的可能。顺便说一下,在卡尔维诺的小说里,《寒冬夜行人》和《看不见的城市》是典范。
    在轻盈和快捷了以后,小说靠什么维持?我的想法是繁复,结构上的繁复。在被轻盈和快捷了之后,小说的内容就被扩大。据说原来巴尔扎克和福拜楼都曾写有一部囊括宇宙的小说,换而言之就是一部无限大的小说。据我所知,这两部小说不怎么著名,在讲述这两位大师的创作体系时,往往略过。原因概括起来只有一点:当时的技术不够。在那个时代,正是现实主义小说占统治地位。这就好比在刚刚发明滑翔机的年代妄想登月一样,是不可能的。在我看来,《看不见的城市》虽然区区几万字,但却是一部很大的小说。那些传统小说给我的感觉像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品:笨重,实称,结构简单。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另外一种感觉:精致,轻巧,内部结构复杂。(感觉真像个CPU)。结构上的繁复要以作者的思想为基础,具有某种逻辑,不能是一团乱麻。就像我常说的:不是说读者看不懂了,小说就繁复了。
    与此同时,当小说的语言被精简之后,就必须要注意叙述的准确性。我在读博尔赫斯的小说时,总能由衷的体会的一种语言的快感。据卡尔维诺的解释是,因为使用了非寻常的形容词,所导致的一种语言上的开方效果。这使得语言的节奏陡然加强,轻盈的感觉油然而生。而形容词的非常,也导致了小说的内部空间增大,能用一句话表达十句话的意思。这样的小说读起来的感觉是,穿上飞行鞋在几万米的高空飞翔。
    至于形象鲜明,我还不是很理解。我所知道的是:当博尔赫斯形容一个人,说当地的年轻人连吐痰的架式都学他时,形象相当之鲜明;卡尔维诺在大篇篇描述各个城市时,马可·波罗的形象令我短时间内难以忘掉。所以在读完上面说的两类小说后,我一般要搁上很久才敢写点东西——我怕自己一下笔就是吐痰的架式都学他。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可以这么说,我读此书的感觉,就像一个初登舞台但是技法高超的演奏家,刚刚开始可能会略显生涩,但是慢慢就渐入佳境了。第一章我花了足足两天的时间来读,但是从第二章开始,就开始感受到了小说的魅力。这与马尔克斯的叙述方式有关。他的叙述侧重于讲述而非描写,他所擅长的叙述,是在一个跨度很长的时间内自由来回。在《百年孤独》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他的叙述往往让人抓不到精确的时间,只能模模糊糊地感到大概在个什么时间段内奥雷良诺说要“结束狗屎不如的战争”。而《霍乱时期的爱情》第一章将时间框死在一天之内,与马尔克斯一贯的叙述风格产生了冲突,消磨掉了部分阅读快感。但是从第二章起,时间就放开了,直到最后一章以前,都游离在五十年间。这就好比是让一辆马力强横的汽车在一片望不到边际的高尔夫球场自由驰骋,快感可想而知。等到最后一章,叙述又从倒叙进入到顺叙,时间又回复到了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断内——两年左右——但是这个时候,读第一章时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已经不再重复出现了:此时早已进入了阅读状态;前几章中大量的素材使得此时煽情和总结都显得顺理成章。
    这本书因为没有对某些大主题深入,而一直被认为不及《百年孤独》。但是我认为,一本小说的好坏,首先要看是否精彩和有趣。当小说上升到艺术高度时,对于现实主题的探讨就可有可无了。而且,我还认为,一些出现在小说里的沉重主题,大部分都产生于读者的误读,而非小说家创作小说时的主题。显然,《霍乱时期的爱情》做到了精彩,甚至精彩至极。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爱情。有人甚至说,这是一本探讨爱情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的史诗。我更喜欢后种说法。在某次访谈里,有人提及到了马尔克斯的小说有着鲜明的巴洛克风格。众所周知,马尔克斯的叙述总是在夸张中进行,这就使得阿里萨和其他匆匆而过的人物都带着浓厚的诗人气质。而乌尔比诺医生和费尔米纳则因为作者的刻意塑造,常人的气质大于诗人气质。这么一想,在现实背景里,由一帮诗人组成,讲述爱情的小说,该有多精彩不言而喻。
    当读完小说时,我的感觉是在现实中早已随随便便的爱情,一下子具备了严肃的性质。这本小说无疑是深情的,它让你感到爱情让人心荡神摇,它如此激动人心。而它夸张的五十年的时间跨度,更让人觉得除了生命和死亡,爱情也可以独立地成为严肃的主题。而严肃的形式并不是要一本正经,而是如王小波所说,形式多样,可以荒诞不经,可以晦涩难懂。阿里萨年轻时和费尔米纳的爱情没有结果,是因为他们太年轻不懂爱情。所以之后的阿里萨如猎鹰般不放过任何一次艳遇机会,经历无数场爱情,都是在认识爱情。五十年间的接连不断的多场爱情,就像每天的阳光和雨露,让阿里萨心中的爱情之花一步步开放。实际上,这本书带着一种宿命色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阿里萨必须最终和费尔米纳结合。因为在阿里萨众多的爱情里,有匆匆而过的,也有可以让其产生对费尔米纳动摇的。比如在狂欢节上遇见的女疯子,比如卡西亚妮。
    在狂欢节上遇见女精神病患者,没有名字,只有简短的外形描写。在她的身上,夸张进行到了极致。在她被抓进疯人院后,在爱情已经消失后,阿里萨甚至忘掉了一毛不拔的原则,抱着能将这场爱情继续的妄想,买了一盒巧克力前往疯人院探视。在妄想破灭后,他把巧克力给了一个经过的小女孩。“她实际上是他一生中真正爱过的女人,虽然他和她都始终没有意识到,他们也一直没有过枕席之欢。”在这里,深情达到了一个高峰。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里提及到了瞬间永恒的概念,就是说人总是会在有些一晃而过的瞬间里什么都不想,从而形成了时间的一些空白碎片,而这些空白碎片可以称为瞬间永恒。阿里萨和女精神病患者,就如同生命瞬间的永恒一样,是爱情中瞬间的永恒。
    卡西亚妮是阿里萨的智囊,他们的爱情与上述相反。他们在漫长的岁月渐渐积累起来的爱情,同时也随着时间慢慢变了质。当阿里萨问卡西亚妮“什么时候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卡西亚妮回答:“十年来,我一直坐在这里等你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接着,十年来她阿里萨事业上的指导者,让她觉得这“是在跟我幻想中的儿子在一起睡觉。”最后这个女人因为没有和阿里萨上床睡觉,而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他的“红颜知己”。
    这本书记录了一场伟大爱情一步步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充满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可能导致伟大爱情的破灭。最终,阿里萨就像史诗里的英雄一样,险象环生地到达了终点。全书结尾的“永生永世”,实际上更像是回顾五十年漫长过程中,在爱情上跌跌撞撞险些摔倒的自我安慰。
356#
发表于 2010-3-11 14:55:57 | 只看该作者
卡西莫多的文化突围
王峰
    卡西莫多是孝感的一间书屋,孝感城区文化西路一间仅几个平米的小房。
    走进书屋,墙上贴着不少书评,都是店主从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剪辑下来,再经过扩印张贴上去的。整间店内,中外文学名著及思想学术类书籍占到60%以上,流行书籍只占到10%,另有一些为孝感学院学生准备的英语教辅及电脑书籍。
    据书屋潘老板介绍:书屋的主要消费群体来自孝感学院,其中中文系、英语系的学生占大多数,还有该校老师。对尚无经济基础的学生,售书要打折,卖学术书籍,一是风险高,二是利润薄,这类书籍卖不完的退不了。这样下来,书屋的经营就显得略为艰难。
    行内人都知道,小书店最赚钱的是中小学生的教学辅导材料,但是这类书不适合大学,所以卡西莫多不盘;另外,还有一些书店做盗版。潘老板认为:售盗版书违法不可取,是对学术的玷污。有一次,潘老板在武汉进书时,错拿了3本盗版书,其中有一本卖给了一位教师。第二天,该教师称是盗版书,拿来找他。他一检验,确认为盗版,当即把书款退给了该教师,而且还送了一本书给他。后来,那位教师经常来逛书屋,和潘老板成了朋友。
    潘老板凭借自己读书的优势,总能为爱书人推荐或点评一些书籍,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心理。许多学生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旅,更多的学生在这里获得了营养,开始了思想启蒙。孝感学院一位98级的李姓同学认为:真正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是来自卡西莫多的几本思想著作,有时到卡西莫多坐一坐,同买书人和老板聊一聊,就算不买书,也能很充实很愉快地过几个小时。“卡西莫多已经成为我们很多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
    9月14日,潘老板特意购回了十余种关于鲁迅的书籍及传记,还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有关鲁迅的书籍,在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办了个“鲁迅读书周”,邀请了一些书屋的朋友和文学青年一起讨论鲁迅,用文字和语言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当记者问到:“在文化西路,这种性质的书屋能维持到今天,是一种商业策略,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潘老板说:“我不计较得与失,只希望以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将纯文学推广下去,将一些好的学术思想传播开来。”

                                      原载2001年9月28日《孝感晚报》第2版
357#
发表于 2010-3-11 14:56:33 | 只看该作者
经营文化的“卡西莫多”
谭晓霞
    走进孝感学院南门东侧的“卡西莫多”,你会被它的文化氛围深深感染。那里看不到盗版的痕迹,图书的全面性为很多书店所不能及,尤其是文史哲的相关理论资料。与别的书店不同的是:小小的店里面还放了两张椅子供读者看书之用。
    李彬和潘先生经营这个书店三年了。三年以来,他们一直坚守正版阵地,并尽量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到位的服务。读者买了名著后,他们将自己从《文汇读书周报》和《中华读书报》上留意并复印下来的书评作为赠品送给读者,增加读者对所购作品的了解,对阅读起到引导作用。有时候,读者把图书馆借的书弄丢了,到“卡西莫多”购买未果,潘先生在下次去武汉进货时,就整条街地逛书店寻找,费尽千辛万苦“淘”到后,回来仍以原零售价卖给读者,一分钱不多赚。讲起这些“白辛苦”,李彬说:我们并不是把赚钱作为开书店的惟一目的,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读上好书是我们最终的愿望。
    “卡西莫多”的信誉让它赢得一批固定的书友。周末,有的顾客从市区骑车费半个小时赶来看书、买书。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张涛,孝感学院计科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每次进货前,潘先生都通知他一声,问他需要什么书,然后尽量在武汉帮他找到带回来。“吃了没有?走,一起去吃!”张涛下班后背着书包来到书店对潘先生和李彬喊道。那口气是绝对的朋友,而非老板与消费者。
    书店的增多,盗版的冲击,使“卡西莫多”的正版经营之路走向了艰难。因为正版的图书进价比盗版高得多,没有降价空间。而一些读者认为之所以不打折是不愿意放弃利润。
    现在正值学校开学不久之际,生意还好,平均每天能卖出30多本书。寒暑假就非常冷清,加之它所处的位置非闹市区,每天的经营状况非常不理想,除去房租水电各种费用,勉强糊口。
    李彬告诉笔者,他们的理想是把书店做大,做成高品位的规模书店,能有很多桌椅供读者看书。临走的时候,李彬让我看了“卡西莫多”的印章。那是一只猫头鹰,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随从。
    我们应该庆幸,在这个被哲学家称为“安顿肉体”的年代,在一条不起眼的小街,有这样一个小书店固守着自己的品位和尊严,努力传播着智慧和文化。

原载2003年10月10日《孝感晚报》第2版
358#
发表于 2010-3-11 14:57:0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不可替代的心灵之舟
舟自横
    书香飘在卡西,孝感的人文精神、文化氛围也在卡西体现出一个侧面.
    卡西的书,特别是文学艺术和人文学术方面的,总是以它的齐全、版本的精致经典让人爱不释手。是的,网络信息的浩瀚、便捷也让我们沉醉,但是随着关机的时刻,一切从眼前消失,书却可感可触,飘着墨香,让人时刻可以与之交流,如聆听清风细雨,抚慰心田;书又使自己如自由出入时空的苍鹰,纵横驰骋,体味到一种心旷神怡、酣畅淋漓的感觉;书能托起我们的思想,网络似乎没有这种远大和恒久。
    到卡西买书真好,只要说个一字半词,老板老潘就能领悟,相关的书瞬间就被从书架上抽出来,而且能告诉你各个版本的各自侧重点和优劣何在。如果想找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书,他亦能想方设法帮你弄到,或者告诉你在哪里会有。
    卡西的那种氛围是由它的书、老板本人和他的读者营造出来的。满屋的好书有如醇酒,经过了酿造与沉淀,体现出高贵的品质。(当然还有部分时尚书,又总是走在最前沿,显示出平民的宽容与清新。)和老潘聊天很痛快,也很熨贴。此人既是老板,也是读书人,坐看云起,挂帆济海。到老潘那里聊天的人很多,不买书不看他的书架纯粹去聊天的总是有那么几个。时不时,那儿就像一个读者俱乐部,或者是读书人沙龙,很文雅也很热闹。当然“读书人”并不是狭隘的意义,有做手工的农民到他那里买过《吴友如画宝》;有稚气未脱的中学生到他那里寻找艾略特诗歌全集……书店的读者真是卧虎藏龙,而卡西书店又为他们提供了心灵的港湾,提供了他们饮甘吸露,实现自我的空间。
    孝感不曾让我失望,因为有这样一个书店(因素之一),当我感到有些浮躁的时候,就去那里看看,呼吸一下那里的墨香,那里的自由温馨的空气。作为E人类,我的这种感觉是深切的。
359#
发表于 2010-3-11 14:57:38 | 只看该作者
卡西莫多书屋
以可
    许久不去书店了,也不去图书馆,当然不能说现在的书,都是七拼八凑的励志,好书还是多的,只能说自己近于麻木,近于将朽,已是三十日不摸书,仍不知面目狰狞可憎,可能也是自己不常照镜子的缘故吧。
    几年前也常去学院路闲逛,一是喜欢那条梧桐路,要是少些出租车就更好了,荫凉而宁静,一个人落拓地走在树下,虽然免不了寂寞,那感觉还好;二是学院路上,有些书店,因靠近学府,卖的书与新华店不同些。近来去得少了,看见梧桐荫下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勾肩搭背着,就心下戚然,书价又日日贵重,买了又累月不读,竟不知道卡西莫多书店在何处。
    听说卡西莫多是个小店,却有些名声,常听某某人说,去卡西莫多买书了,就犯叶公之痒,而一直未去。前天晚上,知道《水上书》在卡西莫多有售,就思摸着去寻这个小店。我是见了学术就头疼的人,More的哲学文章看不太懂,却喜欢她的文笔,想她的文学随笔总该容易懂些,也该收藏,装点书柜,就忍不住想先买为快,看看时间,已是八点半了,不知道书店是不是还在营业,又想,学院学生未寝之前,书店应该是关不了门的,就兴冲冲地打的奔了去。
    我并不知道卡西莫多的位置,只想应该在学院门口左近。从大门往东,不过二、三十米,果然就见了卡西莫多几个大字,书店真是小店,只有一间门脸,“卡西莫多书店”,这名字当初一听就听入心里去了,很高雅,很有品位,巴黎就是高雅与品位的象征,女人都希望跟巴黎的香水、时装有关系,文化人都希望跟巴黎作家、巴黎的雨果有关联,取这名字的主人,我想是很费了一番匠心的,独特、好记,而又有文化味道。书店不大,书很多,除了门,三面墙都是书架,都被书塞得紧紧密密,屋子当中也是一长排书架,正当门的地上还堆起半人高,满满当当几大捆,这书店的模样,正是想象中的卡西莫多书屋的模样。
    进书店时,习惯看两边的书架,我不想打扰老板,能不说的话,我尽量不说,只要书在店里,总是能找到的,溜了溜半边书柜,没见《水上书》的形迹,就退回门口,望望老板模样的人。可能是天太晚,书店里人不多,除了我,只有一两个读者吧,一个书僮似的小女孩,在书屋与里间进进出出,有时也与似老板的那人对桌而坐,那是一个男人,我认定他是老板,略三十来岁的年纪,皮肤很白,西人样的白,他一直在坐着看书,书没有放在面前的桌上,而是一手举着,举得离脸很近,一手拿放大镜,看上去他视力不太好,眼睛眯着,书却读得很认真,放大镜在书页上不断地划过来划过去,他一直没有抬头,看我或看看书屋里的顾客,我心里想,老板视力怎么糟到这样地步,这样读多费劲呀,他却全然不觉,读得兴致盎然的样子,书已读了一太半,我心下一动,猜他读的会是《水上书》吧,就把目光飘向他读的书上,正看见翻开的一页,有个标题,是《不该被遗忘的人》,我好象在More的博客上看过这一篇,正是M ore的文章了。再低头一瞧,有两摞《水上书》,在我身前,书都放在当中,算是首席位置吧,我竟色盲似的,进门竟没有注意。
    我当即拿了一本,放在老板面前的书桌上,再顺着这一列柜台挪移过去。书店里的书多难得一见,一些在大书店看不见的书竟然都有,随便翻翻,要么是李零的《丧家狗》,要么是冯象的《木腿正义》,还有李泽厚的读论语,都属上品,都是久闻其名的书,卡西莫多书店确然不是虚名在外,再往里,竟看见一本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我这是第一次在书店里看见陈寅恪的作品,心中兴奋,大致浏览了一下,好书太多,最后只挑了《水上书》与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心里说,下周末一定要再来逛逛。
    一直没有与老板说话,我将两本书拿去算账,老板把两本书凑到眼皮底下瞧价格,又拿了计算器,吱吱叽叽按了一堆数字,又把计算器拿到鼻子底下,仔细地闻了闻,最后说,45元,我记得两本书应该是49.8元的,他似乎优惠了几元钱。
    有个叫卡西莫多的网友,不知道与卡西莫多书屋有没有关系,感觉是个很有读书阅历的人,在这么一个知识分子人来人往的地方,开一间有品位的书屋,整天读些有品味的书籍,这样的生活,曾是一种惬意的理想,这样想,就羡慕卡西莫多的老板,他一定是一个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了。
360#
发表于 2010-3-11 14:58:08 | 只看该作者
老潘和卡西
四叶草
    武昌八一路的拓宽,老潘不得不将卡西从武汉搬到了孝感。
    那是2000年9月的事。
    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如果说一年并不长,那七年的时间算不算短呢?
    卡西就是老潘精心打造的一件作品,卡西也是老潘呕心沥血哺育的一个女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作品终于熠熠生辉,这个女儿也已楚楚动人。
    2003年的卡西还只有现在面积的二分之一,书架是由铁架和玻璃板搭成的,人文学术书只占一两个架子,在教辅横行的时代,老潘也不得不向其“低头”——兼卖计算机过级的教材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教辅资料。
    在笔者的记忆里,那时进书店买书的顾客只有两类:要买学术书的觉得学术书不够多,要买考级书的认为考级的书打折太少。
    从这一点来讲,老潘那时真不算是一个称职的店主,甚至连“合格”都难以做到。
    现在大家都知道卡西书店一不做盗版,二很少打折,三人文学术书很齐。但是在2003年有几个人了解,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和体会老潘的苦心呢?
    几年前,孝感的托运业还不算发达,每次进货,老潘必须将所有的书肩扛手提带回来,挤公共汽车、搭长途汽车、遭司机白眼或拒绝,加上天气的炎热或寒冷,这些都是老潘必须克服的困难,没有人帮他。
    就在老潘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毅力下,卡西终于成长起来。
    七年了,卡西不再是当初简陋的卡西,但老潘仍然是我们心目中敬爱的老潘。
    2003年9月,老潘制定了店面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结束了“有肉大家吃,有酒大家喝”的原始共产主义状态,卡西开始转型。
    2004年9月,老潘举债将书店扩大了一倍,刚扩的时候还提心吊胆:搞这么多书卖不卖得掉啊?三年过后,老潘渐渐发觉:店里的书怎么总也像卖不完似的,不管卖多少,怎么架子上总还有这么多书?
    老潘是一个在生活上很节俭和随意的人,平时看他都是不修边幅。确实,他除了想做学问,就是要把书店办好。几年来,不仅还清了朋友们的债,卡西的书还更多了,更精了。
    老潘说,做书店既是谋生的手段,更是见证自我价值的方式。
    想要把卡西经营好,首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挑书、上架、给读者推荐书、写书评和博客专栏《书市一周》,如果只是个半瓢水,你能坚持多久?
    其二必须要有与各种人良好相处的能力,到国税、地税、文化、工商各局办证,接待不同的顾客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这些无不锻炼你的能力。
    其三必须处理好个人爱好与所卖书籍的关系。做书店不能全凭老板个人的喜好,卖什么书不卖什么书不是兴趣说了算的。另一方面,盈利固然很重要,但商人也要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和个人操守,用老潘的话说:“我开书店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进行文化积累。”
    七年了,卡西的名气越来越大,老潘也被大家传得越来越神,老潘并没有骄傲,卡西也尽量脚踏实地的走出每一步。
    2001年,卡西的消费者还主要是孝感学院的师生;2007年,卡西的书友早已遍布全国,书店博客也已开了两个。
    卡西已经成为大家心目中好书的集散地。
    老潘的心血没有白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7-18 06:22 , Processed in 0.13057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