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成就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2:48 | 只看该作者



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鼓角〕战鼓和号角。古代军队用鼓角发号施令,指挥队伍行动。这里指红军的军号等声音。
  〔岿(kuī亏)然〕形容高踞屹立。
  〔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3:12 | 只看该作者

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蒋桂战争〕指一九二九年春发生于国民党南京军阀蒋介石和广西(简称“桂”)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的战争。毛泽东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曾经指出:“国民党新军阀蒋桂冯阎四派,在北京天津没有打下以前,有一个对张作霖的临时的团结。北京天津打下以后,这个团结立即解散,变为四派内部激烈斗争的局面,蒋桂两派且在酝酿战争中。”一九二九年四月,蒋、桂两派果然爆发了战争,所以词中称为“风云突变”。一九二九年的军阀战争给红军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有利条件。一九二九年三月,红四军由江西进入福建西部,占领长汀,五月、六月三次占领长汀东南的龙岩,九月占领长汀以南龙岩以西的上杭。这首词作于红军攻占上杭之后,当时闽西新革命根据地正在开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蒋介石发动新的军阀战争,这场“风云”变出的暴雨,只引起深受痛苦的人民的怨愤;他的武力统一中国的野心,不过是又一场黄粱梦而已。唐沈既济小说《枕中记》说,卢生在邯郸客店里向道士吕翁诉说自己的穷困不得志,当时店主正在蒸黄粱(黄小米)做饭;吕翁给卢生一个瓷枕,要他枕了睡,卢生枕后在梦里果然享尽荣华富贵,醒来黄粱还没有蒸熟。
  〔汀江〕韩江上游,源出福建省西部长汀,南流入广东省境内。
  〔金瓯(ōu欧)〕瓯是古时杯盆一类的容器。“金瓯一片”,在这里比喻宝贵的革命根据地。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说:“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见《南史·朱异传》)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3:34 | 只看该作者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叫“重阳节”。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是阳历十月十一日。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说“战地黄花分外香”。黄花指菊花,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古人常于重阳赏菊。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4:04 | 只看该作者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一九六二年五月号。
  注释
  〔广昌路上〕广昌,县名,在江西省东部。一九三○年二月中旬,毛泽东率红军准备攻打赣江西岸江西省中部重镇吉安时经过这里。因当时国民党军调集七个旅十二个团,开始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进行“会剿”,毛泽东、朱德等遂决定不攻吉安,改在吉水县水南、吉安县值夏一带,打孤军进犯的国民党军唐云山旅。
  〔情更迫〕首次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
  〔赣江〕江西省主要河流。由章水、贡水流到赣州市汇合而成,北流经吉安、南昌注入鄱阳湖。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4:35 | 只看该作者


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六十里。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由井冈山向赣南进军。二月十日(正值春节)至十一日,在大柏地击败尾追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部,歼敌近两个团,俘敌团长以下八百余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这是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部队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这首词是作者一九三三年重过大柏地时所作,当时他已被调离军事领导职务,专任政府工作。
  〔彩练〕彩色的丝绸,比喻虹。
  〔雨后复斜阳〕唐温庭筠词《菩萨蛮》:“雨后却斜阳”。
  〔洞〕射穿。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5:01 | 只看该作者

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早在一九二九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就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一九三四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作者在六十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
  〔东溟(míng明)〕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5:23 | 只看该作者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原注】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作者原注
  湖南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这三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十六字令三首〕这三首词都描写作者在行军途中所经过的群山形势的险峻。
  〔巨澜〕大浪。这里所说大浪的翻卷和下文“万马”的奔腾,都是比喻群山的起伏。
  〔锷(è鄂)〕刀口,剑锋。
  〔拄(zhǔ主)〕支撑。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5:46 | 只看该作者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6:08 | 只看该作者


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五岭逶迤(wēiyí威移)腾细浪〕大庾(yǔ宇)、骑田、萌渚(zhǔ煮)、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逶迤”)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县之间的一段。江的两岸,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云崖”)。中央红军在云南省禄劝县西北的绞车渡(又称绞平渡)渡过金沙江的时候,是一九三五年五月,所以说“云崖暖”。
  本句“水拍”原作“浪拍”。作者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源出青海、四川两省交界处的果洛山。两岸都是高山峻岭,水势陡急,曲折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在四川省泸定县,形势险要。桥长约三十丈左右,用十三根铁索组成,上铺木板。中央红军在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到达泸定桥,当时桥板已被敌人拆掉,红军先头部队的英雄战士在对岸敌人的炮火中攀缘着桥的铁索冲了过去,夺得此桥。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岷山的南支和北支,有几十座山峰海拔超过四千五百米,山顶终年积雪,称为大雪山。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1:26:31 | 只看该作者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原注】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原注
  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昆仑〕山脉名称。其主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东段分三支伸展。其南支向东延伸后与岷山相接,因而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岷山,也可以看作昆仑山的一个支脉。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旧时通行本作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人或为鱼鳖〕人们也许要被洪水淹死。《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遗(wèi胃)〕赠与。
  〔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4:43 , Processed in 0.1132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