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约星期三——李镇西和他的徒弟们(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5:25 | 只看该作者
继上次就读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展开的讨论后,我们师徒十几人又对书中的情感教育话题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

时间:2008年2月27日晚

参加人: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们

话题:关于师徒共读《育人三部曲》的讨论

讨论形式:通过QQ群聊天

聊天纪录整理:杨印健



现将讨论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杨印健:先发个对话片段:

【朱小蔓】谢谢。因为我们喜爱苏霍姆林斯基,希望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能得到传承和持续的生长,所以,总是希望能更准确和深入地,甚至是发展性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下面,我想再问一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体系中,情感教育的实践和情感教育思想占有了很大的份量,这是我尤其感兴趣与关注的内容。我想请教卡娅,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教育是不是与现在我们中国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基本相同,即把孩子情感品质的发展作为情感教育的目标来处理?而且,这些年来我们所做的情感教育,主张不仅仅把情感当成手段去提高教学、教育的效能,而且更重视把情感品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标。

  【卡娅】我的理解,单单从手段或过程来研究情感教育是很少能够研究透的,因为情感教育的实施还取决于我们教育者确定了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尤其是德育的目标,还取决于教师如何理解情感教育的任务等等。也就是说,这种教育的实现既要有一定的手段,也要有保障它实施的目的;而且往往情感教育的手段和目的是相互交换和转化的,有时很难将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清楚地分开,尤其是与道德目的。

咱们就从这对话开始吧!大家发言随意些,想到什么可以说什么。

师傅 :那我先说了!

杨印健 :师傅先。

师傅 :所谓“情感教育”,通俗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美好的人性!这种美好的人性应该体现于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父母、同学、伙伴、老师等等,所谓各种美好的感情。我举一个活生生的反面例子吧!今天下午,我接待了三位学生家长,是我校潘玉婷老师班上的学生家长。这三个学生相当恶劣,行为习惯很差。潘老师的班非常优秀,因为潘老师也特别优秀。因此,尽管这三个学生很差,可班上的同学相当关心他们,从不歧视他们。但是,这三个孩子一点都没有感恩之心,大打出手,把同学的脸挖烂,还出逃。今天,我把这三个学生的家长找来。

我对他们说了这样的话:如此小小年纪心灵中怎么会有这样邪恶的种子?这种子是什么时候播进孩子的心中的?你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孩子现在已经没有正常的美好人性了,需要培养!他们都承认自己的失误表示愿意配合学校教育。我举这个例子,想从反面说明,这三个孩子从小显然没有受到正常的情感教育,人类美好的情感:爱、尊重、温情、感恩,等等,没有!

关于情感教育,我认为,决不仅仅是手段。也就是说,让孩子有了好的情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功利的目的,而是本身就目的。也就是说,他应该具备人应有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是人性的顶峰!像刚才那三个孩子,已经没有自尊了!

另外,我以前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上面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大意是,教育最宝贵的是要让孩子永远保持耻辱感!这不是原话,是我用我自己的语言表达他的意思。我就在想,那三个孩子,现在就是已经没有耻辱感了!因此,情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不断唤起人的耻辱感!进而树立人的尊严感!情感教育的内容很多:爱、同情、怜惜、尊重和自尊、感恩等等等等,还有忠诚、义务、责任感还有--爱情!而且,我觉得情感教育,最好的方式,是生活中不知不觉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主题班会、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师傅: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也许孩子有感恩的心,但是他们习惯不好,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问题事情;也许是他们冲动之下把同学的脸挖烂的?这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处事方法,提高他们自控能力。

师傅 :不忙,请徐老师说说昨天我在教工大会上批评老师们的事,给大家说说。我们再继续讨论。我觉得这事也是涉及到情感教育。

徐全芬:……

师傅 :最近几天我在校门口很难受。我们学校每天早晨校门口也有两排站得端端正正的值周生,面对学生的热情礼貌,我们很少有老师给学生回礼的。于是我昨天在教工大会上,批评了老师们。我要我们老师们想想,第一,礼尚往来,是不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处世准则?第二,如果你热情洋溢地给别人打招呼,别人毫无表情,你作何感想?第三,我们这样做,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第四,最让我感到可怕的,还不是学生感到难受,其实学生一点都不难受,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嘛,当然可以不理学生的。可怕的地方正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观念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播撒进了学生的心灵之中!我说,叫声“同学们好”真的那么难吗?我希望从明天起,我们能够也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真诚的“同学们好”。包括开车上班的老师,进校门时能够摇下车窗,给两边的同学挥挥手,说声:“同学们好!”我也希望每次离开学校的时候,能够给门卫师傅说声“再见”。

我对老师们说,给孩子们问个好,这既是我们的素养,也是我们的教育!每一个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资源,都是课程!

李迪:这是认识或者是习惯问题。如果提醒过了,我想师傅的同事都会做得到的。

师傅:是的。今天早晨,我站在校门口看到--每一个老师都给孩子们问好了!连开车上班的老师,也停下来,给同学们招手呢!卑尊观念往往是从小养成的!

今天,我提到这事,就是认为,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或者教给他美好的情感,或者相反!所以我说,情感教育,实际上是生活教育!

杜美清:今天早晨,我在班上和孩子们说,昨天上午第四节上课前,你们去上电脑课,我去八班上课,一路上你们的问好声,甚至有些同学过去了还回过着来说“杜老师好!”真是叫得我心花怒放,我感觉到大家不是因为学校的规定才向我问好,而是发自内心的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往往是通过交往实现的。

师傅:我和美清有同感!我现在在校园里,很多孩子都和我招呼的!他们决不是因为我是校长,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他们!

左岸:我们学校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但是老师相对一般。所以出现的问题就是老师在校外的时候,很少有学生问好。竟然也有人说,这是正常的。

徐全芬:本身我们学校不管是老师孩子 都因为李校长而感到幸福。

石春红:我们学校不管是谁进出校门都要步行的。

李迪:是的,我们学校的老师对学生特别和气,师生很平等。学生也没有忘恩,一旦看见老师背着笔记本电脑在校园里走,会马上跑来迎接。所以,我总说我的学生心肠很热。

石春红:我教六年级的时候,有时有些累,女生还会帮我捶捶背呢

徐全芬:但是现实让我对传统的情感教育很困惑。

师傅:全芬有什么困惑?

徐全芬:如果老师给学生主动补课(免费的)他还讨厌老师占用了他的休息时间。还有对孩子的教育太纯了 总担心他们会不适应社会。

徐全芬 :现在的情感教育怎样做到让孩子很单纯又少吃亏走弯路?

杨印健:师傅,请你就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好吗?我们很期待。

师傅:这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我理解的情感,更多的是个人的情感。而道德则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感情,这样说吧,情感需要培养,但有些情感是和天性有关,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而道德则是后天培养的。我在《公民的诞生》里看到苏对两者的论述,但还是不很清楚。

杨印健 :苏说,两者具有统一性,但好象又没论述清楚,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

师傅:道德的培养与情感的培养两者又有什么关系?苏的这句话我很喜欢: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也许可以这样说--情感是内核,而道德是外在体现。当然,这个理解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说的。

杨印健 :也就是说,良好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萌生出高尚的道德冲动是吗?

师傅:关于情感与道德,我还是那个观点,情感深藏于心,道德体现与外。比如,我们有爱心,这是情感;于是我们尊老(比如徒弟们尊敬我)爱幼(我爱徒弟们),这是道德。我从心里喜欢这三位,这是情感;我留他们下来,这是道德。

杨印健 :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从学生的情感教育入手。

杨印健 :如何进行情感教育?除了师傅刚才说的要润物细无声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师傅 :我的经验是,文学作品是情感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文学作品最能让美好的情感注入学生情感,激荡孩子的心灵。

杨印健 :也就是语言教育?

刘朝升 :师傅,那我的地理课呢?在我的地理课堂上我如何做呢?

王传海 :其实课外活动或者说“玩”,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王晓波 :大自然也是无声的情景教育。

李俊兴 :只要有交往,就存在情感教育。只要有意识的交往,就存在情感。

刘朝升 :有道理,没有情感的交往是怎样的呢?

师傅 :那就是机器人之间的交往。

师傅 :情感教育可以通过玩儿进行,但玩不等于情感教育。

徐全芬 :那家庭教育中怎样渗透并把握好分寸?

师傅 :这个话题越说越大,我们以后可以从某一个侧面讨论。情感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爱情教育,今天没有时间展开了,但以后我们可以讨论。

杨印健 :好的。

师傅 :情感教育,最忌讳的是说教!最有效的途径是不知不觉的体验!而且是在生活中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体验。

杨印健 :让孩子尽可能进行生活情感的体验。

刘朝升 :情感教育忌讳说教,但应该提倡平等的交流。

师傅 :是的。

李俊兴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向社会交出的教育产品。学校亦然。

师傅 :不对,学生不是学校的产品。

刘朝升 :人不是产品。

师傅 :我们去商店付钱,买了具体的商品;但家长交钱给学校,不是买商品。

师傅 :学校的产品是服务。

刘朝升 :学校的产品是服务,这一点卢志文校长提得很响亮。

王传海 :良好的活动圈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范围。我觉得情感教育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通过艺术。这点,李迪大有作为。艺术教育也包括我刚才说的文学作品的教育。音乐、美术、文学、影视作品,都是情感教育的很好途径。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多么优美!那就是情感教育的教材!地理的情感教育我觉得在中学这些课中是很有作为的。

师傅 :我想,地理科的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山川、祖国山水的热爱吧!当然,我说的可能是外行话。地理老师最有发言权!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刘朝升 :师傅是高屋建瓴的指导。

王传海 :其实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自觉的热爱自己的祖国,自己的河山,那还有什么他不能热爱呢?

李迪 :我从不知道情感教育,但我越听,越感觉自己就在进行情感教育。

刘朝升 :我在接受情感教育,以后就会有意识地进行情感教育。

师傅 :还应该补充一句,情感教育也包括正义感的培养,包括正义的仇恨!

王传海 :强烈赞同,爱憎一定要分明。

杨印健 :还包括理智的情感培养。

师傅 :有人说苏霍姆林斯基培养了孩子的仇恨,我觉得这没有错!善良的另一面就是正义的仇恨!

李迪 :下周继续探讨情感教育。师傅,这样好吗?

师傅 :好,但把范围缩小。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6:19 | 只看该作者
四、关于“民主”的讨论(二)

时间:2008年3月19日晚8点——9点

参加人: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们

话题:关于民主的讨论

讨论形式:通过QQ群聊天

聊天纪录整理:李迪

讨论过程:

2008年3月19日晚八点,李镇西师徒准时出现 在“与李镇西同行”的QQ群上。相互问好后,师傅首先说他忘记带电脑电源线了,电脑里的电不多,但愿能够坚持到聊完。

于是,李迪首先抛出话题:今天咱们继续上周的讨论——民主如何在班级里运用。

李迪:我这一周正好遇到好多事情,是和民主有关的。刚才上网前我已经将日记缩减了一下。现在分步骤发出来:我们学校是职业高中,是六天工作制,主要怕学生星期两天上网或惹别的事端。上周六小静来找我请假,说她这周二(昨天)过生日。因为以前有学生周六请假回家,周日晚上不赶回来的先例,我担心她也这样,不批准。但是全班学生不答应,最后举手表决,结果大家都相信小静会按时回来。我便批准她回家。她果然按时返校了。小静寝室本来一直有矛盾,也因此空前团结。我知道,若没有我一开始的阻止和同学们后来的信任,小静不一定能按时回来。这应该是民主的作用吧!后面还有故事,我们先谈论这一部分。

师 傅:这个和民主还有一点距离。更多的是信任。

李俊兴:怎么能由别人决定她该不该回去呢?

薛海荣:李迪说:“若没有我一开始的阻止、同学们后来的信任,小静不一定能按时回来。”为什么?

李俊兴:不是有班规么?

师 傅:按大家通过的规则办,才是真正的民主!

李 迪:我们班规也规定一般不准请假的。

师 傅:那还表什么决呢?

李 迪:班规还规定,若真有特殊事情要请假,大家举手表决

李俊兴:应该给特殊情况先定好位

师 傅:同意俊兴的观点。

李 迪:是的,比如真的生病了,家里有婚丧事情,我们都规定了要批准的,但没有规定过生日怎么办。所以过生日就要同学们表决。

师 傅:只需要在班规上作出规定就可以了。

王传海:生日这样的事情不能算是特殊情况。

李 迪:是的,我本不准,但学生要“造反”,还要开我的“批斗会”。我日记里有。

师 傅:不要把什么都往“民主”上套。

李俊兴:我们学生生日在班上过,一起给他唱歌,我觉得挺好。氛围很好,增进同学关系。

李 迪:是的,我也在班里带学生为她唱歌了。职业学校的学生确实和普通高中学生不一样。现在我把后面的故事讲出来:昨天是小静的生日,她们寝室的同学找我请假(我们学校是封闭管理),要到校外的饭店里吃饭,为小静祝贺。我担心她们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不同意。学生说要民主,要听大家的声音,同学们都愿意出去,以后大家这样过生日也热闹些。我说,有的同学家景好,为同学过生日凑份子能负担得起;有的同学家景不太好,父母恨不能把一元钱当磨盘花,你们这样不是让家景贫困的学生作难吗?哪怕咱们班四十个同学都能负担起这凑份子祝贺的钱,我们也应该顾及到那十个人的感受。何况,要庆祝生日也不一定非要花钱,换个方式,做游戏不行吗?反正是为了高兴。

王传海:如果将班规制定好,就行了啊!你再想过生日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能请假坏了制度!

李俊兴:民主现在成了学生倒戈的借口了。哈哈!

李 迪:就是,后来还有故事呢

师 傅:“学生说要民主,要听大家的声音,同学们都愿意出去,以后大家这样过生日也热闹些。”这样的“民主”已经变味。民主不是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民主。民主不是迁就!

李 迪:是的,师傅,这就是我们在运用民主时遇到的困惑。

王传海:有时他们就是为了没有约束,就大呼要“民主”。

李 迪:师傅,我要不要把故事继续下去?后面倒和宽容联系上了。其实,在班级管理的实际运用中,很多东西,包括民主、宽容等,都相辅相成。

师 傅:制度大家定,但又不是民粹主义。而是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真正民主意识,在这基础上制定规则。宽容,更多的是指思想上容忍“异端”,并不等于行为上放任甚至放纵学生。

李 迪: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培养真正的民主意识?那天我也对她们说这是变味的民主。她们当时不满意,后来也想通了,但我又做了一件错事。现在我继续故事:昨天晚自习后,小静寝室的同学果真以做游戏的方式庆祝生日,正玩得开心,小静的爸爸打来了电话,批评小静,说她们还是学生,怎么能拿家长的血汗钱铺张浪费(是我告诉小静的爸爸这件事情的)。今天同学们对我非常不满。我没有了解情况,以为她们以后还想出去过生日,非常生气,很任性地拂袖而去。小静和班长反而跑到办公室找我解释,我才知道缘由。一时很后悔,紧接着收到了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女孩子的手机短信,写了有近一百字,提醒我应该反思我自己的错误,并说她和同学们心里都想着我。我很感动,马上给她们回了一封长信,向同学们道歉,并说老师也在成长中,请大家原谅我。今天下午我去参加“名师”博客培训,没有在学校,就委托一个学生下午把信读给全班同学听。结果,同学们听完信纷纷给我发短信,安慰我,我又一次感觉学生好宽容,感觉自己对“民主”一词理解还是不够透彻,所以做事总是跌跌撞撞。好在我比较真诚,每次竟然都能化险为夷。

师 傅:好,现在咱们先讲一点理论知识。前次我讲过,民主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前者体现在学校班级,往往就是规则;后者体现于学校,就是尊重意识的培养。

李 迪:现在我们迫切想知道民主在生活方式层面的意义,和尊重意识的培养。

师 傅:民主、宽容、信任……这些概念当然是有联系的,但也不能模糊地搅到一起。李迪这个故事,如果说积极意义,我觉得更多的倒像是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杨印健:两种意义上的民主有什么关系?

李 迪:是啊师傅,我们怎么能分清楚呢?

师 傅:所以,我一直觉得李迪在一些概念上是含糊的。

王传海:怎么能分清呢?

师 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和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民主的政治制度需要社会土壤,这“土壤”便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同样,民主的生活方式需要制度保障,这个保障制度便是民主的政治制度。

李 迪:师傅您再说通俗些,我怎么总感觉自己走的跌跌撞撞?没有把握?最后却又能比较“圆满”的结束?

石春红:究竟什么是民主?民主是不是学生说了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讲民主呢。也许这是很幼稚的问题 但是我就是觉得李迪的民主中原则在后。李迪,别生气啊

师 傅:就是,我也想劝李迪别生气,我很直率的!

李 迪:我不会生气的,你们还不相信我?听了师傅刚才的话,我有点明白了,我感觉自己的班规没制定好,不清楚。

师 傅:李迪的语言感觉很好,特别感性。但是,稍微带一点理性思维或者说逻辑思维,就混乱。而且完全是跟着感觉走。思路不清晰。

李 迪:是的,所以我的论文写不好,我带班也是这样的。

王传海:呵呵,是个性情中人,呵呵!

李俊兴:我看懂师傅的话了,但不一定会用。

师 傅:俊兴,我没有说方法,不存在用的问题。只是对民主的理解。

李 迪:是不是说,民主应该和法制同行,而我却总在以人情代替法理,总是感情用事,所以做事没把握?

师 傅:民主的另一面就是法治。

李 迪:那就是了。

师 傅:就具体的词义而言,“民主”与“法治”,当然有各自的内涵:前者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或者说政体),对立面是“独裁”,这种国家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权力”,即由人民来管理国家;后者指的是“用宪法和法律来实施国家管理”,对立面是“人治”。法治不等于法制。从概念上说,这二者不能划等号。民主只有通过法治才能真正实现。所以,真正的民主绝对离不开法治,也有人因此说“民主和法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当代,我们说一个国家是“民主国家”,同时就意味着说这个国家也是“法治国家”。

李 迪:是的,我更清楚了

师 傅:讲民主必然讲法治,没有法治的民主必然是假民主。在这里,法治精神体现于宪法至上的观念、遵守法律的观念、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依法监督行政权力机关的观念、依法维护自己权利的观念,等等。如果公民没有这些观念,民主的建立是不可能的――而这些观念恰恰正是民主的观念。 “法制”与“法治”,内涵与外延是有区别的。“法制”静态意义上指法律和制度,动态意义上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对法律实施的监督等各个环节构成的一个系统。

薛海荣:所以师傅有一个治班原则——法治原则!

师 傅:是的。

李俊兴: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我的理解。

师 傅: “法治”强调的是通过法律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代表理性、效率、文明、民主和秩序,是与“人治”对立的。

李 迪:所以,您制定班规要酝酿好长时间

师 傅:在英文里,“法制”是rule of law,意思是用法律来统治,而“法治”是rule by law,其意是法律的统治。在中国,法制的传统是源远流长,但过去从来没有法治!

薛海荣: “法治”是民主班级得以成长的原则!

师 傅:说起“法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在“法制”的传统中,帝王是不归法律管的,而且“刑不上大夫”。虽然“法治”与“法制”只一字之别,然而却是最关键原则的差别,那就是法治国家不允许有任何一个人或者政党组织处于法律之上或者处于法律之外。

李 迪:师傅,从我的案例来分析一下,我遇到的烦恼完全是因为班规不清楚,是吗?

师 傅:上面我是从治国层面讲的,还没有涉及学校教育。

师 傅:就一个国家而言,选举人都是成年人,所以,似乎可以“大家说了算”,比如“全民公决”。但这种“大家说了算”,潜藏着一种危险,就是选举结果的错误,因而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灾难。这一点,上次我们谈到过。对学校班级教育而言,则不那么简单。不宜简单地“大家说了算”

杨印健:是不是仅仅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呢?

师 傅:有那个因素。所以,既要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又要让学生民主实践,这两者互相交织。另外,对有些常规,班主任本身就有权利决定,这和专制不相关,因为这是你的职责,否则你是失职。

李 迪:哦,我要把这话告诉学生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7:05 | 只看该作者
师 傅:比如,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老师说要做,有学生说不做,怎么办?“民主吧,投票!”结果怎样?大家都说不做作业!这叫民主吗?本来,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做,这是教师的份内事。你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不是失职什么?

王传海:这需要法治。

李俊兴:我会拿出《中学生守则》出来念。

师 傅:学生过生日,有些东西本身在学校纪律上就有约束的,还需要投票吗?

李 迪:师傅,我豁然开朗了。我从一开始就感觉不对头,但找不到依据。

海 荣:我也豁然开朗了。

师傅:顺便回答印健刚才的问题。不简单地让学生什么都投票,主要原因当然是学生不成熟, 还有因素,比如,并不是什么事都应该或者说值得投票的,我刚才举了一些例子。另外,学生对民主程序的不熟悉,等等。

李 迪:我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但现在我自己还在糊涂呢!

王晓波:越听越明白了。

李俊兴:师傅,我觉得这不是未成年人才存在的问题。成年人中也有啊。

师 傅:是的,俊兴。所以,成年人也犯错误的。这个问题比较大,咱今天不谈。

薛海荣:师傅,在实际的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具体实施民主啊?

师 傅:好了,我正面讲讲学生民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问题。我们还是紧扣民主的两个含义来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和能力。作为制度的民主,就是要教会甚至训练学生学会民主程序,比如班规的制定,还有其他规则的制定。但是要注意,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所以这里依然不是说什么都由学生说了算,的确应该有一个价值引导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的《心灵写诗》有比较生动的例子。

王传海:民主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李俊兴:利己不损人原则?

师 傅:不过,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把教师包括进去,至少要包括班主任。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要在每一个细节上,包括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法治意识,宽容意识,妥协意识。这五种意识,单独地讲,都不完全等同于民主,但都和民主精神有关。这些意识的培养,就不是今天聊天所能聊完的。我只强调一点,就是这些民主意识的培养,一定要非常生活化!一定要非常细节化!特别是教师本人的示范作用。这五种意识的共同点,就是对人的尊重!而这正是民主的核心!

李俊兴:互相尊重。

师 傅:自尊和尊他的统一。

李 迪:师傅,我感觉自己对民主理解不透彻,但我一直很尊重学生,所以没有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

师 傅:比如,在课堂讨论中,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并虚心的容纳学生的观点。这既是生活化,又是细节化,更是示范化!所谓用民主培养民主!不仅仅是你尊重学生,民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尊重意识,而不仅仅是教师尊重学生。建议大家去看看我的《民主与教育》。

李 迪:我明白了

薛海荣:生活的,细节的,就是民主!而老师应该是民主意识的传播者,推广者!

李 迪:海荣的说法似乎不妥,师傅说培养学生的那五个意识要生活的、细节的。郭文红:如果没有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单*我们一个小小的班级,能行吗?

师 傅:是的,人们常常在两个方面反对学校民主教育。一个是:“政治都不民主,侈谈什么教育民主?”一个是:“社会都不民主,学校民主行吗?”

李 迪:但我们希望政治和社会民主,所以要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啊

师 傅:关于第一点,我只简单地说:教育的发展本身也促进着政治乃至社会的发展,因为教育在受制于政治的同时,也反作用于政治。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层面,就是教育对社会政治延续和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个体层面,就是教育对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过去我们谈教育对政治的功能,往往只看到“服务”功能,而忽略了“改造”功能。教育对于政治的改造功能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以近代中国而论,从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到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宣言,无不体现出教育对于改造社会的理想期待。作为未来共和国的公民,与民主社会相适应的平等观念、法治思想、人权意识、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以及通过民主程序行使民主权利所需掌握的具体操作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第二点,其实和第一点是一样的,民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主体!就是公民!这一点,陶行知说得最多,建议大家读读。学校不能消极地去适应社会,而应该积极地影响社会。这里的影响,就是培养出具有民主意识的“人”!

李俊兴:这个工程巨大,穷毕生未必。加油。

师 傅:俊兴说的好极了,文红不要悲观!

郭文红:我是觉得很难啊!笨呀!

李 迪:文红,你看我也在摸索呢!

师 傅:笨不要紧,笨鸟先飞嘛!

王晓波: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李 迪:咱听师傅说。

师 傅:我说完了,就这些。其实说不完的,暂告一个段落吧!电脑没电了。

杨印健:我还想听师傅再谈点呢?

李迪:我现在清晰一些了,我也感觉没听够。



李迪课后感想

自问每天都在思索“民主”,也意识到了“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但一经运用到实践中,就出现了许多困惑。这次听课,受益匪浅(其实每次讨论都有很深的感触)。在我本周遇到的班级故事里,我和学生都因为对民主概念理解不透彻,误以为班级民主完全是少数服从多数,即使因此有了不正确的决定,也是“民主”的副作用。但在遇到事情后,在学生要请假出去过生日的时候,我凭着感觉不批假,心里却忐忑不安,只担心自己的行为是专制的。听了师傅的话,才知道,对有些常规,班主任本身就有权利决定,这和专制不相关,因为这是老师的职责,否则老师是失职。比如,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老师说要做,有学生说不做,怎么办?“民主吧,投票!”结果怎样?大家都说不做作业!这叫民主吗?本来,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做,这是教师的份内事。老师不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不是失职什么?对一个国家而言,选举人都是成年人,当然可以“大家说了算”,但学校里学生是未成年人。班级管理不简单地让学生什么都投票,除去主要原因——学生不成熟外, 还有因素,比如,并不是什么事都应该或者说值得投票的,学生对民主程序的不熟悉,等等。

所以,在我的班级故事里,我和学生对民主的理解都不全面。民主应该和“法治”同行,我们的班规制定得不清楚,执行起来自然困难重重。

师傅说我的文字很感性,我也感觉自己做事总是凭感觉。但是,为什么我每次处理事情都能化险为夷?而且师生在每次矛盾冲突后,都能相互理解,甚至感情更加深厚?如今想来,概念不清,导致了我带班吃力;而凭善良、宽厚的天性做事,又让我们师生能风雨兼程,共同面对成长的困惑。这也是我的教育生活总是一波三折,日记内容曲折丰富的原因之一吧!或者说,我以前一直是凭着“悟性、小聪明”带班,以后应该多读书,更理性些,才能提高教育技巧。

(李迪整理于2008年3月20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8:03 | 只看该作者
五、关于班级文化的讨论 时间:2008年3月26日晚8点——10点 参加人: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徒弟们 话题:关于民主的讨论 讨论形式:通过QQ群聊天 聊天纪录整理:李迪 讨论过程: 2008年3月27日,是李镇西师徒又一次网上相聚的日子。晚上八点前,徒弟们纷纷上线,和李老师同一所学校的徐全芬老师说,李老师可能会迟到一会儿,因为成都市副市长到他们学校去了。话音未落,李老师就出现在网上。李老师已经推托了和市长的饭局:“本来说好和他一起吃饭,但我怕赶不上这里聊天,所以就拒绝了。我在我心目中,徒弟比市长重要!”李老师如是说,一时让我们好感动,果真是言传身教。李老师正端着一碗面条:“我的面已经搅成一团了,我先吃。你们开始聊。” 于是,李迪首先抛出话题: 李迪:今天我们谈班级文化的建设。在这方面,传海有经验。现在我们先聊,让李老师看着。看我们哪里说的不对了,您吃完再评点,好吗? 郭文红:关于班级文化,我今天搜了一些资料的。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作为班级文化,它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一样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其次,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第三,班级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的主体是学生。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摆成马蹄形、矩形、椭圆形的桌椅;展示学生书画艺术的书画长廊;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 李迪: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其中制度是硬文化,舆论可能就是软文化。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郭文红: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也是软文化 王传海: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用来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个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广播站、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王晓波:呵呵,我还在想什么时候又出来新名词了呢 王传海: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班级树立起完整的文化现象。这是我上次在班主任会上的发言提纲。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刘朝升:新名词太多, 李老师:我的硬文化--面条,已经吃完了。 王传海:我想这里面的物质文化可能和李老师说的硬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 刘俊萍:我认为,一名班主任谈班级文化,最好的表达,就是谈出自己班级的特色。 李老师:我觉得,我们聊天的重点,是如何创建班级文化。 郭文红:那不也得从软和硬这两方面谈起吗? 李俊兴:我觉得最开始是班级凝聚力,接着是风气…… 李迪:是的,应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讲 徐全芬:继续,我在认真学习呢 王晓波:今天,我们校长带了3—5年的班主任到我们班实地讲了班级文化的建设 李老师:“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我认为,这个定义不准确。 李迪: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教室的布置 李老师:我通俗地说(没查过字典,只是我的体会),所谓班级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班风”。这是班级文化的另一个直白的说法。也可以“学术”一些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一个班集体中,大家(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王传海:物质文化,我觉得,应该从大方向引导,也就是正确舆论的引导,这是必要的 李迪:李老师,班级文化包括班风,但还不仅仅是班风吧! 李老师:这里的班风,不是狭隘的纪律好或学习风气浓。 王晓波:李老师,班风是不是属于隐性文化之一啊? 王传海:我觉得班风和班级文化不属于一个范畴,比如好的文化可以形成好的班风,但好的班风不一定就有好的文化 李老师:不不不!“好的班风不一定就有好的文化”? 文化从来就不是空洞的。 好,你们先说吧!我不一言堂。 李迪:也有消极的班级文化 李老师:就是不好的班风。 李迪:是的。传海怎么不说了? 李老师:你们说,你们说!我暂时不表态了,不然,会影响你们自由发言。 徐全芬:具体一点 比如哪些应该属于班级文化 李迪:我回答全芬的问题,比如班级布置,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等,都属于班级文化,是吗? 王传海:呵呵,李老师,我说的只是个人观点。 李老师:都是个人观点。不要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徐全芬:如何引导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 刘朝升:说起文化,我总感到有些空泛。说起班级文化,让我联想到了教室的布置、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等等很具体的东西。 李迪:是的,朝升,咱俩想到一起了。比如学生近来爱唱什么歌曲,看什么书,说什么口头禅,都可以算做文化——或亚文化 王晓波:不过,这些只是表面上看得见的东西。 刘朝升:从来没有想到软文化、硬文化等新名词。这些新名词对我们一线的教师很重要吗? 石春红:我觉得班级文化还包括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家长、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 王晓波:还有班级凝聚力 刘俊萍:我认为,班级文化,最根本来源于师生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主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而不应完全沉迷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那,只会僵化学生的思维。 刘朝升:其实,如何创建班级文化是我们一线教师很关注的问题。 王传海: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认为在班级的任何一个地方贴什么,不贴什么,都要经过考虑。另外在某个地方比如张贴标语,什么内容,什么字体,多大号,如何分布都应该经过思考 刘朝升:是的,细节体现班级文化 王传海:传统的东西是个方向引导,是个高度,我觉得是必要的 李俊兴:我一直在引导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 王晓波:同意。班级文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就是一大堆的细节 刘朝升:能不能有具体到抽象?如何具体创建班级文化?为什么这么做? 李迪:哦!今天大家的谈话好深奥 薛海荣:“能不能有具体到抽象?如何具体创建班级文化?为什么这么做?”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8:54 | 只看该作者
李俊兴:李老师,既然是因果关系,就不能说班风=班级文化啊。

杨印健:对啊!

李老师:我是将就刚才你们的话说的。

刘朝升:传海说的听起来有道理

李迪:我们继续向下谈。

李老师:我认为,恰恰不是因果关系。

杨印健:我刚才查这两者的关系,有人说班风是班级文化的集中体现。

李老师:或者说,你把文化理解成看不见的精神,而把班风理解成看到的学生表现。所以这样说。你把班风理解为“表”,把文化理解为“里”。

李俊兴:李老师,我不是这样理解的啊。文化也可以看得见呢

李迪: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李老师:这样说,不是没有一定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二者是很难区分的。

王传海:这些都是个人理解,可能是高度不够,我觉得显性文化是可以看得见,摸得著的。

李迪:其中物质文化就是能看得见的

李老师:总之,我坚持认为,班级文化,不过是班风的一个学术化说法而已,比较时髦一些。对此,我们可以求同存异,不必强求一律。我还真希望我们能够有分歧才好呢!

李俊兴:好。

杨印健:恩。

王传海:同意李老师的观点

李迪:现在我们向下谈,

李老师:文化是一个包容量极大的概念,班风也是如此。我刚才一再问,哪些东西不在班风之内?至今没有人回答我。如果硬要将二者分开,我比较倾向于刚才说的班风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杜美清:两者是不能分开,但也不能等同

刘朝升:我没有理解什么是班级文化,所以难以有自己的见解。

李老师:这二者的区别,相当于玉米和包谷,相当于妈和娘的区别。一个学术些,一个通俗些。

薛海荣:是“文本”与“文章”的关系!

李老师:文化无所不包!

刘朝升:说实话,我从来没有理解文化一词。

王传海:不过我还是觉得他们有区别的

李老师:班风无所不包!我这里说的是对一个班而言。

刘朝升: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

杜美清:我也觉得不能等同

李老师:对!只有文化能如此。文化,孤立地说,本身就有很多内涵。我们说传统文化,和说学生要学习文化,这两个文化,就大不一样。

李迪:是的

刘朝升:关于班级文化的建设,能不能讨论地更具体一些。这样我才能懂。

王传海:赞同

李老师:总之,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可以统一

李俊兴:李迪,我觉得我们应该讨论一下各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李 迪:好的。

薛海荣:文化其实现在是很时尚的词语!

李老师:就是它是一个集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这里的包装,指教室布置、班歌班训之类。

杨印健:下一个议题开始。

李老师:如果没有大的分歧,可以讨论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李迪:好的。

李老师:你们先说。

徐全芬:就是如何创建班级文化。

杨印健:主持人先

李迪:好,我说。我们班是女生班,我带的03级教室是一个特别小的屋子,条件也比较差,我们把它布置成了书房样式教室。

薛海荣:初荷姐姐先说!

杨印健:快抛玉引砖

李迪:教室起名“揽月斋”,我们班叫“新月班”,我的专著里有。

刘朝升:浪漫,富有诗意

李老师:很好。

李迪:我们教室黑板的上方,用牛皮纸剪了一支笛子,画上孔,用黑色毛线粘贴成五线谱,吹出来四个字:“爱的故事”, 标志着我们每天都在演义爱的故事。这些都有照片和文字纪录。教室右墙壁上写的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因为这个教室实在太小太简陋;右边写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女孩子都喜欢描眉画眼,我想告诉她们什么是真正的美。字是电脑打出,粘贴在吹塑纸上,用千纸鹤圈起来,很精致,也很有立体感。

李俊兴:我一直教物理班,男生众多,准备起名“狼斋”。哈哈

刘朝升:李迪的教室温馨!浪漫!

薛海荣: “狼斋”。哈哈 !

李迪:我带的05级学生个性太张扬,总是打架,闹矛盾。

杜美清:比狼斋里的狼还狠,还会打,你起什么名字?

李迪:我们教室上方写的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刘朝升:女生打架?只见过女生骂架的,没有见过打架的。

李迪:是的啊!她们打架、吵架,野性十足、桀骜不驯,所以我给那个班起名“刺麻苔”,“刺麻苔” 就是蔷薇,又香又艳又带刺。这些也有照片和文字纪录。

王传海:很好。

石春红:是啊 用心在做呢!

李俊兴:很有文化内涵。学习!

李迪:教室墙壁上写的是“润德居” ,取自“书能润屋德润身” 。现在,我们班女孩子比较文静,我们起名“熏衣草”,班歌就是《我们是春天里的熏衣草》。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9 12:19:59 | 只看该作者
王传海:我觉得除了要细心设计班级标语外,还要有班级”全家福“

李迪:是的,我们也有,照片竟是放在了一个砚台里。

王传海:一张全家福,我觉得会让一个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自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郭文红:还能增强凝聚力!

刘俊萍:全家福的方式好有文化意义

李迪:我也认为贴照片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下面谁来讲?

李俊兴:我每个阶段不一样。这个月,我是以宿舍文化为主题的,在班级里面拉开竞争架势。每个宿舍有照片,有评分栏。

李老师:俊兴很有创意。一个阶段一个主题。

李迪:好的,俊兴开始

李俊兴:每个月以班长为首,确立主题。并以班长的名字冠名,比如“泳仪月——感恩月”

王传海:这方面俊兴师兄一直做的很好

李俊兴:学生在课前5分钟感谢“205班我最感谢的一个人”。写好,然后念出来。增强同学感情。这是上个月的。几乎各个孩子都参与了。这个月是“建成月——宿舍文化建设月”

刘俊萍:学习

郭文红:每天几个人讲?

李俊兴:每个星期班会课,宿舍长上来展示本宿舍图片、讲感人故事。宿舍为单位篮球比赛,百科知识竞赛。

郭文红:要讲感激的事例吗?俊兴,请回答

李俊兴:是啊!班长开头导入,学生讲,班长点评。我的语文课花5分钟给他们。

薛海荣:“我的语文课花5分钟给他们“。值得学习!

徐全芬:一般都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宿舍还挺新鲜

李俊兴:每个月主题不一样,看班长自己这个月的工作重心和特色。我每个月换班长,班长自己确定方案,我过目,提意见。反正结果就是,任何一个同学都知道你这个月搞了什么活动

李迪:我们也在搞课前五分钟演讲,下一轮就借鉴俊兴的方法

李老师:我已经词穷了,还是只能说:“威尔瑞固德”!

李俊兴:哈哈。你们说吧,我不敢说了。

李迪:俊兴真棒!下面谁先?

李老师:传海说!

李迪:好的,这方面传海做的一定很好

刘朝升: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我只能洗耳恭听了

王传海:我主要在下面几方面下功夫,比如班级阅读课。我们学校不住校,不上晚自习。课时量比较紧张,但我们班一直保留一周一节阅读课,每月每生从家带一本书来。其他班没有。

刘朝升:班级阅读是学校统一规定时间吗?

王传海:比如你们班的“杯水行动”。

李迪:什么是杯水行动?

李俊兴:给老师倒杯水

王传海:每个老师准备一个杯子,老师上课前有专人负责给老师准备好一杯不热不冷的温开水

李老师:这个好!也很固德!

王传海:呵呵,这个名词是看《学生第二》得来的,但我们做的很早。我觉得这样给老师提供的不止是水。我们是固定的人为老师倒水,一个人负责一个老师。其实对一个学生来说,无形中就多了和老师接触的机会。

李俊兴:我们全校都这样做的。

杜美清:听过任小艾的报告,她就是这样的。

王传海:比如学生生日,我们是每人两角钱(自愿),给过生日的同学送花,然后合影。无论谁过生日都一样。这很简单的。

王传海:我们每月一个“名人”报告

李迪:什么“名人”报告?

王传海:本校、外校或者家长中有一定成就的人来谈人生的各方面。我理解的名人报告就是专家演讲之类。比如我请了省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考状元。

李俊兴:我是每周“学习之星”报告。

李老师:大家都说说自己的做法。名人不一定是名声显赫的人,其实,就是有名字的人,简称名人。

王传海:是啊, 都是在我们班,我认为这样的报告人多了就会失去本身的意义和作用。

杜美清:李老师,我的学生现在对你是崇拜得不得了,何时也请你到我的班上来。我现在每天读《心灵写诗》给他们听,他们可羡慕你的学生了。

李俊兴:我搞的叫“家长有话说”,不定期的。就是请家长来做报告,根据家长的行业:医生讲青春期,银行讲炒股讲利率都行……
李老师:但我们学校不行,家长大多是农民或刚刚才失去土地变成居民的人。大多只能给学生讲种地。

李迪:太好了。

王传海:只要能给学生带来启迪的人,都可以请来的

薛海荣:“家长有话说”好,要学习!

石春红:今天收获真大,我们可以学着做。

李老师:比刚才空谈班级文化的定义强多了。

王传海:做人的道理也是不错的。我们班还有《班级日报》,呵呵,每天一期。

郭文红:多大版面?

王传海:53*38cm,按学号轮流。

薛海荣:传海谁在做这项工作,具体的什么样的版面?

王晓波:我们每周一刊。

郭文红:每天几个人负责?完全是学生吗?

薛海荣:质量怎样?

王传海:一人负责,否则轮的太快,学生接受不了

薛海荣:学生是否在心里上认同此事?对于整个班级文化建设有什么积极作用?

王晓波:我们班先是我主办,孩子还太小,只能作些供稿之类的,打算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王传海:我觉得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影响班风,有很多时候都是润物细无声的

李老师:这些都是文化。

郭文红:主要是剪贴还是完全手抄?还是电脑制作?

李老师:班级日报,我也让学生办过。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王传海:比如板报,学生一个版面必须原创,他要写,他要思考写什么(规定必须是班级生活),等等

李老师:我的学生全是原创,而且是一个人。从写稿,到抄写,到排版,到美工,全是一个人完成!而且每天都出版。

李俊兴:我就是学李老师的。也办过,没坚持下来。

石春红:我们是合作的

王传海:李老师的我看过介绍,呵呵

杜美清:办一份报要花多少时间?

李老师:五六十天。

王传海:我们一版原创,一版其他。我的和李老师曾经的一样,从写稿,到抄写,到排版,到美工,全是一个人完成!

李老师:一开学,学习委员就按学号把办报的顺序贴出来。

李迪:我明天把这话对学生讲一讲

薛海荣:传海你的这些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学校层面上产生了怎样积极地影响?

王传海:我们是主编提前一周或者两周通知

李老师:我们有一些规定的栏目,比如“亮色点点”,写当天的好的。还有“警钟声声”,是批评的。

杜美清:所以有心的同学平时积累在准备

王传海:我的报纸还没有李老师的那种高度

李老师:还有小说连载

李迪:哦?原创?

李老师:那当然

刘俊萍:学生自己写小说?

李老师:我们不允许有任何抄袭。这些小说很幼稚,但的确是原创。而且,是全班学生接龙般的连续创作。

王传海:我不知道我做这些产生了什么影响,但我知道,无形中不少班主任在借鉴

刘俊萍:学生真有才华

王传海:李老师的学生好素质,呵呵!我的学生我感觉做不到。

薛海荣: “亮色点点”“警钟声声”“小说连载” 给我触动很大!

李老师:我这就去找几篇学生小报的小文章给你们看。

石春红:我今天的收获真的很大 我得好好学 慢慢消化运用,你们的版权我要借鉴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6:27 , Processed in 0.2147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