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南大学楹联学硕士生导师余德泉:楹联研究拓荒者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0:10:09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步入学术殿堂
2002年09月23日
    □我国第一位对联学硕士研究生今夏由中南大学招收
    □全国最大的楹联研究基地5年内有望在湘建成
    □楹联界一刊一报楹联湘军佳作多

  今年夏天,中南大学文学院招收了我国第一位对联学硕士生。硕士生名叫鲁晓川,25岁,长沙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古典文学和古汉语方面有较好的基础,爱好对联和书法。他的导师是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余德泉教授。
  据悉,2003年,中南大学文学院还将继续在文艺学硕士点的对联学方向下,招收对联学硕士生。
  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这次在我国首招对联学硕士生,既是一个创举,也是中国对联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意义在于:一、它结束了对联仅在民间发展的历史,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对联正式步入学术殿堂;二、它标志着对联学科开始确立;三、它使对联进一步取得了与诗词曲平等的地位。
  对联研究基地蓝图在握
  三年前,经余德泉教授等人的奔走呼吁、何继善院士的大力推进、中南大学领导的支持,我国高等院校第一个楹联研究所———“中南工业大学楹联研究所”(合校后改为“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1999年12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
  研究所当时属于中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今属于中南大学文学院,余德泉教授任所长,何继善院士任名誉所长。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澳门大学文学院院长程祥徽等担任顾问,并聘海内外在楹联研究上有影响的一批专家担任特约研究员。
  当记者采访余德泉教授,问及研究所的研究现状及长远目标时,性格爽快的余教授说:“我们初步计划花5年时间,把约300部对联典籍、1万副对联书法作品、解放前后发表的有关对联的主要文章以及创作质量较高的对联30万副输入电脑,并编出检索,建立一个楹联数据库,供海内外研究者使用,我们要建中国最大的对联研究基地。条件成熟时,再建一个中国楹联博物馆。”
  一位功不可没的楹联学家
  余德泉1941年生于四川叙永县一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但从小酷爱读书,而且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平生读的第一部书就是《声律启蒙》,现在还能随口背来。1960年余德泉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从王力、朱德熙等名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虽然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语言研究。从80年代以来,已著书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单以对联而论,余教授就出版了好几部专著:
  他1979年开始研究对联,1985年《对联纵横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一次就印了10万册,有评论说此书是“我国楹联科学的一部奠基之作”。
  1986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长联三百三》,此书获“1987滇版优秀图书奖”。
  1997年在岳麓书社出版了《对联格律·对联谱》,此书首次总结出了作为我国对联格律核心的传统声律规则———马蹄韵,并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对联谱。
  1998年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对联通》,它是余教授在《对联纵横谈》的基础上又经过十年的研究和积累写成的,比《对联纵横谈》更全面、系统和科学,被专家誉为“通往对联殿堂的向导”。
  1998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古今绝妙对联汇赏》,此书被称为“我国对联艺术的博物馆”。
  这些著作和成就是余德泉教授20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辛勤努力所获得的成果,为我国对联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联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中辛劳不难想见。
  有次为了一个典故,他竟请教了二十多名学者。为了查证一些地方性掌故,他在一天之内曾寄出过三十多封信。到云南少数民族乡间考察非汉语汉字对联,路上遇到倾盆大雨,尽管半身湿透,仍没有退缩。到越南采风,同行的人都休息了,他还到一些民居、寺庙去抄录、拍摄对联;途中发现越南文对联从车边掠过而无从采录,心里着急,再三恳求车子停一下,随即跑下去把对联资料拍摄回来。因采集资料过度劳累,他两次病倒异乡。
  楹联非小道 术业有专攻
  楹联俗称对联、对子、联语等,自唐代产生以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封建帝王大力提倡作对联,朱元璋甚至命令百姓过年时必须贴上对联,并微服私访,以检查自己的命令是否得到执行。到清代几乎所有的文人都会作对联。
  对联在清代虽然已十分繁荣,但始终无人作深入研究。
  民国时有少量文章涉足于此,但很零散。不少学者却很看重对联。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著名教授陈寅恪出题,其中一题是作对子。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一半学生交了白卷。亦有对“胡适之”、“祖冲之”的,至今传为佳话。陈寅恪认为作对子最易测出学生的学识与中文修养。
  “文革”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对联研究的价值,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研究领域的深入探讨不平衡。
  更为重要的是,一般都没有站在学科的高度来加以研究。一些学者呼吁应给对联应有的地位,余教授更进一步提出把对联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
  这一提议,得到了楹联界的赞同,并逐渐为社会各界所重视。
  楹联湘军敢为人先
  笔者向余教授请教了一个读者关心的问题:有人说会写诗就会作对联,是否真如此?余教授说:这是一种误解。对联与律诗一开始就是平行发展的,其发端都在南朝齐梁年间。古谓“文之妙者为诗,诗之精者为联”,“吟诗”与“作对”常联在一起,对联这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与诗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同于诗。它看似容易,其实有自己独特的声律规则和写作方式,长联尤其如此。如果不熟悉对联的规则,作短联也许问题不大,作长联就可能乱套。
  在对联创作领域,是否也是“无湘不成军”?余教授答道:“明清以来,湖南就是我国楹联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何绍基、曾国藩、左宗棠、王壬秋、吴獬、吴劭之等一大群人在对联创作方面不仅是扛大旗的人物,而且都有专门的对联集子存世。杨度、黄兴、蔡锷乃至毛泽东等人都是撰联的高手。由于这些人的作品,使对联成为湖湘文化的一道风景线。近十几年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有人作过不完全统计,楹联界比较有影响的一刊一报中,《对联》杂志上的文章,湖南约占20———30%,《中国楹联报》上的文章,湖南有时竟占30%以上。国内每次征联,湖南不仅应征者占很大的数量,而且获奖的比例很高。中国高校第一个楹联研究所首先在湖南建立,中国第一位对联学硕士生首先在湖南开招,一些比较重大的楹联理论成果也首先出自湖南,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其基础就是有支强大的对联‘湘军’”。
  “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
  由于诸多原因,要将楹联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真正确立起来,不可能一帆风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轻视楹联的观念还有影响。二是传统文化受到快餐文化的冲击,不少研究者亦变得急功近利。三是楹联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理论著作还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注意。
  余德泉教授在谈到这些原因时,体会最深的便是缺少资金。他说,中南大学每年能给楹联研究所拨发一定的款项,已经很不容易了。但要建立对联数据库,以及从事大量的资料考察与搜集工作等,资金还有很大的缺口。招收楹联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使楹联事业的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意义大家都看到了,但以后的路还长。“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特别是社会的资金支持!”余教授说。
  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但只有把楹联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真正建立起来,才可能将它继承和发展下去,而这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只有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楹联文化这朵奇葩才能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
出 处:湖南日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0:11:24 | 只看该作者
博学·深思·明辨·笃行
                      ——读《余德泉诗联新稿》

张绍诚


上世纪80年代中读《对联纵横谈》时,我非常佩服余兄德泉先生的博学、深思、明辨、笃行。1988年到北京参加中国楹联学会二代会,初次会面,谈得极其愉快。观点相同,相互理解,结为莫逆之交。20年来多次愉快合作,自是后话。当年曾不揣谫陋,于《新春诸事乐
老圃百花香——嵌字人名联》中“余德泉兄快谈溢乡亲厚谊,大作增联史新章”之短序后赠以一联:
快语快人追翼德
妙思妙句出廉泉
拙联确实缺乏文采,但自信写出了余兄特点,表达了我的敬佩心情。
确如中国音韵学会会长唐作藩教授所评:“德泉同志是当今一位对联学专门家,不仅本人善于写作对联,而且有精到的研究。……德泉同志的《对联格律
对 联谱》正是对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称道的。”他普及对联知识,出版《对联纵横谈》《对联通》《余教授教对联》;研究联律,写出 《对联格律
对联谱》;研究长联,写《中国长联三百三》;创建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培养中国首位对联学研究生;探索东巴文、彝文、白语等非汉语汉字对联,尝试以英文对偶翻译传统对联……工作成绩够显著的了。中国韵文学会会长羊春秋教授致书岳麓书社,肯定《对联格律

对联谱》:“从前贤林林总总的精品中,概括出楹联之格律特色,对马蹄韵之论述尤为精彩。前贤论著之诗谱、词谱、曲谱,屈指难数,唯独联谱阙如,迄未有染指 者,余教授以其独得之秘,著联谱以飨学者,实填补学术界之一大空白,理应予以重奖,以资鼓励。”两大会长评论公允,并非溢美过誉。我深深佩服德泉兄的认真、求是、创新;确信这些都源于他的博学、深思、明辨、笃行。

近日,我又读了德泉兄《余德泉诗联新稿》。此稿收录2003年以来所作的诗词铭记之类凡266首(篇),对联324副。几乎他走到的地方都写下了作品。读了他这本书就好象跟着他作了一次天下江山大漫游,得到了轻松而美好的文学享受。
在《余德泉诗联新稿》中有一副赠长沙吴俊忠先生联:
俊逸时从毛颖出
忠和总令友人亲
说明文字云:“吴俊忠先生,原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为人谦恭。长于书法,间或与吾切磋,遂有此联。”毛颖,此指毛笔,韩愈曾为作传。此联属“鹤顶”嵌字,非常自然贴切,直接论赞和化用典故,写出了人物特色和真情实意。
晓日轻烟水浒
方篱曲径人家
初读此联,好似摩诘题画诗句。曾晓浒先生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国画家,也是四川人,故德泉兄有切合画家特色的联句。分嵌的“晓浒方家”四字,丝毫不露斧凿痕,显示了炼字的精妙缜密和布局的匠心独运。如今许多但知“嵌”字,不解其中卯窍,率尔操觚者,何能望其项背!
又题夏河拉卜楞寺联:
     
寺多活佛,殿转经轮,千僧梵唱金刚,法号长鸣昭觉地


前伏金龙,后依彩凤,万帐星陈碧野,祥光普照牧羊人
拉卜楞寺在甘肃夏河县甘南草原边上,为青藏高原黄教第二大佛寺,先后出了六位著名活佛,有的充当了清朝皇廷国师。鼎盛时有喇嘛四千余众,今尚有一千四百余 人。寺里有装经卷的转轮,据说每转一次,就等于将里面的经卷念了一遍。金龙,指龙山。彩凤,指凤山,均在拉卜楞寺附近。此联将草原开阔的视野、寺庙的位置 与风光以及宗教特色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德泉兄的许多对联乃至诗词都有这个特点。
又题纪晓岚逝世二百周年联:

半世潜心成四库


一联出口便千秋
纪晓岚为民间所知,不在他的政绩,而在他作《四库全书》总纂,使人觉得他非常有学问。和珅也作过《四库全书》总裁,为何没给人们留下此种印象?纪晓岚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证明他把全书都读过了;而和珅却没有留下说明他也读过全书的证据,想必只是挂衔而已。更重要的是他才思敏捷,特别善作对联。其对联故事至今尚流传很多,是一个代表人物。德泉兄此联抓住这两点,即使不看边款,也知道写的就是纪晓岚。如此功夫确非等闲。
在《余德泉诗联新稿》中,德泉兄补录了《得月斋联稿》漏收的纪念业师王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联:
析九州音韵,为一代宗师,四海仰高山,卓有宏文开后学
称弟子殊荣,入门墙至幸,年蒙教泽,愧无伟绩报先生
上联概括业师王力教 授的学术成就,由衷地赞美一代宗师的伟大奉献。下联表达入门弟子景仰先师、永怀感激、乐意回报的诚挚心声。其感情之真切、对仗之工稳、平仄之协调,不必赘 语。值得强调的是,第一,这副长联同题拉卜楞寺联一样符合马蹄韵规则,“仄,平,平,仄”对以“平,仄,仄,平”,严守准绳,不规矩。 第二,勤作勤改,如其自注:“‘卌年’原为‘半生’,纪念文集刊出后,发现下联有两个‘生’字,不规则犯重,遂改。”可见一丝不苟,事必认真。
德泉兄不仅恪守联律,而且也善于根据不同的节奏变化巧妙安排平仄。他为长沙“小城故事”酒店写的一联就是如此:
筑小城何须他处,
寻故事最合此间。
此联原作“最合此间寻故事,何须他处筑小城”,后改用“倒七字句”为 联,保持上联说“小城”,下联说“故事”的次序。如此结构本有依据。苏东坡的诗句不说了,《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回目所用“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 兵”即是一例。就其平仄安排而论,“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可以理解为一个三言句和一个四言句组合,分句尾字合乎“马蹄韵”规则(参见后 文同例诸分句)。这足以说明德泉兄是认真研究了格律文学的各种形式,从而把握了内在的规律,探骊得珠;丈八蛇矛,鱼肠短剑,左右盘旋,运用裕如。
无独有偶,2000年读《贵州文史丛刊》所载贵阳市志办龙尚学先生的《刘韫良及其<壶隐斋联语类编>》,很是赞赏刘先生为大方县奢香夫人墓题写的楹联(参见拙稿《刘韫良撰写的墓祠楹联》)。今天又读德泉兄题大方奢香墓联,不禁想到“英雄所见略同”那句话。
德泉兄从毕节回叙永,经大方,参观奢香博物馆,感奢香乃女中豪杰,为撰一联
为求一统中华,遭世间大辱奇羞,犹安彼山川部落
已作千秋懿范,问天下英男烈女,可有其胆识胸怀

作 者强调:“奢香夫人为吾国之一奇女子。元末明初川黔边界人。幼年嫁与彝族默部水西首领霭翠为妻,并襄理政务。夫死,代袭贵州宣慰使,力扼元朝残余势力分裂 割据,并多方开发经济交通。洪武十六年,贵州指挥使马晔因为政不良遭奢香抵制,竟‘叱壮士裸奢香而笞其背’。奢香虽怒极,仍令彝族诸部不得反叛,并亲自赴 朝廷诉理,使马晔终被下狱治罪。”对联写奢香夫人为国家,为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安定部落,巩固河山,足为千秋典范,是因为她具有“为求一统中华”的过人胆 识和博大胸怀。因此上联开宗明义,发语即是“为求一统中华”,道出了各民族的共同心愿。有此立意行文之根本,高屋建瓴,自然下笔行云流水。愿那些醉心异 趣,不务实际,浑然不知根本,热衷于庸俗者,读之能有所触动。
刘韫良为大方奢香夫人墓的题联是:
慨五溪久列藩封,祸偏马督谮挑,自古奸臣多似尔
喜九驿新通王路,俗竟乌蛮易化,于今酋妇少斯人
作者同样具有进步的民族观。上联也揭露指挥使马晔破坏民族团结的罪行,谴责他与从古到今的“奸臣”如出一辙,是一丘之貉。下联热情歌颂杰出的女头领奢香夫人令“九驿新通王路”、移风易俗的正确行动,肯定她是少数民族中少有的爱国领袖。
再从艺术形式特点分析——对不起,我们学识太浅,联话读得又少,又不得不谈某些人最最最痛恨的“冬烘”“平仄”方式了。
为求 一统中华,遭世间 大辱奇羞,犹安彼 山川部落
仄平
仄仄平平
平仄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
平平仄仄
已作 千秋懿范,问天下 英男烈女,可有其 胆识胸怀
仄仄
平平仄仄
仄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
仄仄平平
先生依次使用2-43-43-4句式,但每个分句内部平仄交替(递换),严谨合律。这样头两字就为“平平”对“仄仄”了。
慨五溪 久列藩封,祸偏 马督谮挑,自古 奸臣 多似尔
仄仄平
仄仄平平
仄平
仄仄仄平
仄仄
平平
平仄仄
喜九驿 新通王路,俗竟 乌蛮易化,于今 酋妇 少斯人
仄仄仄
平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
平平
平仄
仄平平
先生依次选用3-4 2-42-2-3句 式,不必多说,同样合乎声律。七言仄起句式的安排也恪守格律。读者试亲自吟哦一遍,余刘两联都能够体味到联文展示的语言音乐美。这都是典范之作,值得借鉴。看来那些胡乱拼凑词语,不懂交替,偏要吹嘘“从宽”的“破格”论者,正该好好学习这种按律制联的范例。当然,那几个反对平仄协律的“搅潲”,又如何能 够理解“玉版禅”和李德裕“方竹杖”之赠?①
联友们都知道,德泉兄是马蹄韵的总结者和倡导者。一些联友以为提倡马蹄韵就是要排斥其他的创作手法。其实这是对德泉兄的误解。德泉兄是认为马蹄韵可以作对联 的声律规则,但他从来没有说过不能取得声律规则地位的其他创作手法不能运用。在《余德泉诗联新稿》中,德泉兄自己也用朱氏规则(如《挽李好君联》)和句脚 单平单仄交替的方式(如《题溪口雪窦寺弥勒佛联》)创作对联,这就是很好的说明。
德泉兄理论结合实践,一贯恪守对联格律,不断创作新作佳联。他就是这样给同道们和后生们做出榜样的。
德泉兄亦善写诗词。其所以说“善写”:一是会写多种韵文体,而且都写得中规中矩,熟练自如;二是写得很有文采,很有感情,一些篇章甚至非常动人。一个在这方面没有下过大功夫、硬功夫的人,是作不到这一点的。
对于格律诗词,我是门外汉,为了藏拙,避开那些主观感受的“意境、灵性、诗味”,径谈声律吧。因为王力教授在《古代汉语通论·诗律》中说:“唐代律诗兴起以后,诗歌更有了严密的格律。不了解诗歌的形式格律,不能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也谈不上充分地欣赏。”德泉兄对对联格律很精通,对诗词格律也很精通。理论上有他写的“诗律”、“词律”、“曲律”和“联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21世 纪高等院校基础性核心课教材《古代汉语》中的四章)在。创作实践上,对韵文格律(包括赋铭之类)的运用也非常得心应手。《余德泉诗联新稿》中收录的诗词一 类的作品,可以看出。正因为格律安排已无须多虑,所以其作品在内容、结构、意境等方面就下了更多的功夫,也展现了更新的面貌。
千丛芳艳碧山开,独映云溪岂自哀。
忍问人寰好色者,缘何不到此间来?
《咏 新化大熊山春姬峡山花》这首七绝,是德泉兄游湖南新化森林公园时作的。面对碧山云溪的千丛芳艳,诗人深有所感,代花发问,足现爱花者与人同乐的胸怀,想必 读者都会有如是的同感。我很注意那注释:“碧山,有时亦写作逐春。映,有时亦写作对。岂,有时亦写作未。”“有时”二字说明作者是有意拣选字词。“碧山” 写景“逐春”应时,各有角度。“映”寓顾影自怜,“未”表自尊自重……这些都显示出作者的反复思索。再读到“君为斟酌忘昏晓。每把须拈了”。②(《好事 近·与暇浩谈诗》)不禁想到德泉兄的这两句词是否也在为自己画像?
再说,“好色”本来是个贬义词,这里将色指花,意随境转,不仅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令人回味无穷。
德泉兄的古风,叙事、抒情、论评兼备,尽管写的当代之事,语言近乎白话,但皆畅然可读,且文气盎然,颇有古贤遗韵。《观道县翰林第何绍基残碑感作》可见一斑:
子贞夫子挥神笔,宏文镌作两方石。筋骨洵似颜麻姑,一横一竖咸精绝。子孙供奉已百年,未虞一旦遭文革。愚人搬去垫猪栏,辱尽斯文无所惜。近年方逢有识士,输金移回翰林宅。碑残且已积尘灰,字字犹然放光泽。世传真迹过百卷,高古伟严无此帖。国人相对作何堪,予心予心长太息。
这首七言古风押的是入声韵,是德泉兄2005年12月 参观清代大书家翰林学士何绍基故宅后所作。不明古声韵而只会普通话的人不仅作不出来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宅中有何书残碑两块,皆正规颜体。他得知两碑在文 革中的遭遇及其回归经过,百感交集,从永州回长沙途中,车上瞌睡之余而作此诗。诗中对文革“辱尽斯文无所惜”给中国各个方面特别是给传统文化方面造成的无 以挽回、无以弥补的巨大破坏与损失,充满了切肤之痛。“国人相对作何堪,予心予心长太息。”其心情之沉重,可以想见。
德泉兄写诗,就是游戏之笔,也“不愈矩”。七律《咏兰》可以作为代表:
彩荷秋蕙戏鸳鸯,蝴蝶杜鹃集小菖。
凤羽龙须飞紫白,红云绿玉映青黄。
马蹄九节驰君子,石斛三江透曙光。
英格新西齐爱尔,文心四季沁沉香。
2009年4月初,德泉兄应邀作海南三亚行。5日参观三亚国际兰花博览会,取23个兰花名和3个 国名串组而成此诗。诗中之彩荷、秋蕙、鸳鸯、杜鹃、蝴蝶、小菖、凤羽、龙须、紫、白、红云、绿玉、(墨)青、黄、马蹄、九节、君子、石斛、三江、曙光、文 心、四季、沉香均为兰花名。英格兰、新西兰和爱尔兰为三个国名,虽非兰花而均含“兰”字。此诗不可谓不巧,但是没有一句不合律。诗能“玩”到这种程度,不 能不令人称叹。
长沙市芙蓉北路原有“小城故事”酒店。开业前,德泉兄应约为撰一赋:
癸 未季冬,风清日暖,予与二三子至小城故事酒店,宴谈契阔。但见椽笔题墙,高朋满座。侃云论月,何唯雅士文人;把盏开怀,畅叙今来古往。邻席或有于觥筹交错 之中叹“人生几何”者,气语颓然,是乃不识曹孟德之胸臆也!对厅幽室雅,椅净窗明,肴美蔬鲜,天空海阔,忽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想此城虽小,故事良 多,正花之艳放于前而馨播于远,不亦如刘子之斯言乎?由是作歌曰:“麓山雄峻兮湘水长,游人各自兮天一方,故事萦心兮思无限,小城顿觉兮不可忘。”歌罢怡 然,共二三子浮一大白。
开门见山,径说时间、地点。“二三子”,犹言“哥儿几个”、“朋友三四”。先秦诸子用过,《论语》、《孟子》有载。辛弃疾也以“知我者,二三子”入词。结语 再用,可谓“凤头、豹尾”,透露出文气,相当典雅。宴谈契阔,欢言聚散,自然无所顾忌,快哉!壁间大手笔,座上好朋友,快哉!“侃云论月,何唯雅士文人; 把盏开怀,畅叙今来古往。”一比律句,使读者设身处地体味对酒高谈的愉快,又欣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四六骈文的语言音乐 美(也是德泉先生所研究的“马蹄韵”)。 接着笔锋一转,就“人生几何”发挥议论,探索曹公胸臆,“盖人生苦短,贤人未至,建功立业,时不我待,而非短见之及时行乐也。”如此见识,非博学深思明辨 者不能具备。继之再理思绪,见“厅幽室雅,椅净窗明,肴美蔬鲜,天空海阔”,而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引出刘禹锡《陋室铭》寓意。因此我更能理解前贤 所谓“其旨微,其趣深,其事溥,其寄托也远。苟欲明其真实义者,必以通其词为始”之语。其后作歌紧扣长沙“小城故事”酒店概括,遣词造句令人如闻楚辞。而 结语又具坡仙赋“赤壁”之余韵,于是读者也随之怡然,浮一大白,不亦快哉!
在《余德泉诗联新稿》中,德泉兄继《得月斋联稿》之《读〈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后,又写了三首骚体诗。这就是《咏北京潭柘寺辞》《湘女楚韵书画茶艺阁赋》与《黑茶天尖赋》。看《黑茶天尖赋》:
阅 云台之隆耸兮,欣水复且山重。有长林之茂郁兮,任绿竹以凌空。得苍茫之润育兮,或霖或雾。发茶畦其万亩兮,载葱载茏。村姑芳靓而款款兮,挎筐手采。岭垄歌 回而袅袅兮,荡漾春风。安化黑茶兮于世独尊。天尖一品兮最见稀珍。朝沐晨曦而抚露兮,但挑初生之叶。暮入新芽于净室兮,难染隔地之尘。杀揉渥焙而有序兮, 循规无苟。不参他物以艳表兮,总保真淳。形质相成兮同美奂,文化宏涵兮雅且深。颜面虽黝黑,烹泡最宜人。非药而功兮可祛身疾,淡浓合度兮可养精神。无纤介 之不适,予万家以福音。古道茶马兮远走西涯,天尖贵重兮昔供皇家。历来士绅兮咸重此品,马路所产兮质地尤佳。诸君日饮兮天尖几盏,体和脉畅兮永嘉年华。
骚体也是赋的一种,由于格调高雅,节奏不好把握,而今几乎没有人问津。但德泉兄一篇一篇,驾轻就熟,由此亦可见其学养。此赋首先是骚体,而将诸多骚句对应得 比较整齐,令人读来仿佛又带有骈赋味,这也颇有新意。此赋有宣传广告的性质。宣传广告经德泉兄用骚体来写,且写得这么有韵味,也算难能可贵。
六十年前读高一时,陈孝章老师以吟代讲,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记得韦庄《菩萨蛮》。至今默写“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尊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还不至于误成“全军……阵中……”③,令人齿冷。试效本师所教吟咏德泉兄《八声甘州·初到凤凰城》:
喜边城--市井恁繁华——,气象日千千——。访宝箴——宏第,希龄——旧馆,浮想联翩——。叹抚从文——巨帙,百感集心田——。已近遐昌——阁,画舫谁先——?

伴友江楼——畅饮,任三巡——酒满,风雨桥边——。讶灯悬——两岸,红映夕阳天——。问苗墙、——雄姿——安在,正山隅、——望处起岚烟——。依稀——听、捣衣——声点,递落樽前——。

于是我随着泉兄的脚步漫游依山傍水的凤凰县城,拜访先贤陈宝箴、熊希龄、沈从文的故居,又乘船去观赏其他景点。那个“恁”字十分亲切!“灯悬两岸,红映夕阳天”,“捣衣声点,递落樽前”简直绘声绘色。我也因之略有醉意了。

我平生服膺吾蜀先贤东坡居 士的至理名言:“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 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 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又答王庠书》)《余德泉诗联新稿》内容丰赡,可滋营养。我先前说了那么多话,其实仅仅“尝鼎之一脔”。粗读一过,容后“作数过尽之”,又将写出新的感受。
骊龙颔下之珠,定非浅涉所能获得者也。真正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文化遗产,要有所作为,还得像余德泉先生那样,认真体会“功夫在诗外”,踏踏实实下苦功夫,理论结合实践,博学、深思、明辨、笃行。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注释】
① 《冷斋夜话》卷七《东坡与刘器之同参玉版禅》:“东坡……尝要刘器之同参玉版和尚,器之每倦山行,闻见玉版,忻然从之。至廉泉寺,烧笋而食,器之觉笋味 胜,问:‘此笋何名?’东坡曰:‘即玉版也。此老师善说法,要能令人得禅悦之味。’于是器之乃悟其戏,为大笑。”唐段公路《北户录·方竹杖》:“澄州产方 竹,体如削成,劲健堪为杖,亦不让张騫笻竹杖也。”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二:“李卫公镇南徐,甘露寺僧有戒行,公赠以方竹杖,出大宛国
,盖公所寳也。及公再来,问:‘杖无恙否?’僧欣然曰:‘已规圆而漆之矣。’公嗟惋弥日。”

唐代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③ 某早报曾经发表“考证”《呵呵
这词哪儿来的?》的文章,引用韦庄《菩萨蛮》之四云:“全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阵中主人心,酒深情亦深。……”(以上文字在同版出现两次。)


                                                2009825--20091015

脱稿于锦江夕照楼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1 10:13:28 | 只看该作者
中南大学教授、当代楹联泰斗
  余德泉(1941---),四川省叙永县人,出生于叙永县一农民家庭。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现为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湖南省对联家协会主席、《对联学刊》主编。
  余德泉自幼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很早与对联结下了不解之缘。平生读的第一部书就是《声律启蒙》,至今还能随口背来。196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师从王力、朱德熙等名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从事古汉语、古典文学、对联和书法教学。主讲《古代汉语》、《古典文学》、《汉字与书法》等课程。著述二十余种,达八百多万字。
  余德泉是当代公认的对联学泰斗,其理论成果和学术活动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对联界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五个方面:对联理论研究、对联创作、对联教育、对联组织及对联书法。分述如下:
  对联理论研究:余德泉数十年来致力对联学研究,历时弥久,功力浓厚,著述宏富,代表作是《对联纵横谈》、《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三部著作,《对联纵横谈》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次就印了十万万册。该书对对联的起源,对联的艺术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南方日报》评价说:“就对联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而论,当推余著为嚆矢。”
  《对联格律·对联谱》1997年由岳麓书社出版。此书首次总结出了作为我国对联格律核心的传统声律规则——马蹄韵,并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个对联谱,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1998年的南岳全国对联学术研讨会以及此后的评论文章,都肯定此书“揭示了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特别是与诗词曲的质的区别”,“使我国对联的创作真正有章可循”,“实补学术界之一大空白”,是对联方面“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对联界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是一个开拓性的成果”,“一座高大的里程碑”,“是对对联学理论的拓新和对对联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它对我国对联事业的又一次大繁荣,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先生在给岳麓书社的信中,建议有关方面“给此书以重奖”。
  《对联通》,1998年列入湖南大学出版社《中华通艺丛书》出版。该书全面讲述了对联基础理论,包括对联史、对联特点、对联格律、对联艺术技巧,以及对联的书写、钤印、张贴等等,是当代可作对联教学教材的权威著作,被誉为“通往对联殿堂的向导”。
  余德泉的其他对联著还有《天下名联》、《古今绝妙对联汇赏》、《中国茶文化对联观止》、《中国长联三百三》(获1987年度“滇版优秀图书奖”)、《对联通论》、《奇联妙对故事》(参编)、《中国古今对联大观》(参编)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对联学论文。近年来,他还着手开始了少数民族对联研究,对联对偶句的英语翻译研究等。《东巴文对联研究》在 1999年丽江国际东巴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在《民族艺术》上发表。《彝文对联研究》在 2000年北京大学纪念王力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在《彝族文化》上发表。《白语对联研究》在2001年昆明全国对联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并在《澳门语言学刊》上发表。由于余德泉在对联学多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2008年1月,他荣获了中国对联界的最高奖——梁章钜奖。
  在对联教育方面余德泉创下了好几个中国第一:
  第一个针对联纳入高等教育教学。1989年中南工业大学就在国内首先将《对联学》作为一门选修课在中文等专业开设并纳入学分制管理。
  第一个在高校设立对联研究所。1999年11月成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对联研究所——中南工业大学对联研究所。12月26日在全国高校的合并重组中,升格为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任所长,何继善院士任名誉所长。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唐作藩,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澳门大学文学院院长程祥徽等担任顾问,并聘海内外在对联研究上有影响的一批专家担任特约研究员。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成立以来,与各省市、港澳台及海外建立了对联研究的广泛联系。
  第一个招收对联学研究生。2002年夏,中南大学文学院招收了中国第一位对联学硕士生,名叫鲁晓川,时年二十五岁,湖南长沙人,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古典文学和古汉语方面有较好的基础,爱好对联和书法。
  上述“三个第一”在中国对联史是一个重大突破。它标志着对联艺术正式步入学术殿堂,结束了对联仅在民间发展的历史。
  在对联组织方面,余德泉作为湖南省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迄今,湖南省是全国公认的对联文化大省,在对联领域,有“无湘不成军”之说。
  在对联书法方面,他将书法艺术与对联艺术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余德泉擅长隶书、章草等多种书体,长于行书、隶书和章草,对章草研究尤深。作品在国内多次展出,并被选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对联书法作品被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宁远舜帝陵、南岳衡山等数十处地方收藏刻挂,并多次参加国际文化交流。2000年在中南大学举办个人对联书法展,展出了所书八个民族九种语言文字的对联。其精湛的联艺、书艺溶为一体,受到社会各界称赞。他还出版了《章草论语》、《简明书法教程》、《章草大典》、《章草传贴》等书法著作。
  余德泉是对联理论家,也是对联创作高手。《得月斋联稿》(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版),是余德泉教授所撰对联的结集,其内容广泛,类别众多,包罗宏富。其联作工稳博雅、沉著大气,显示其才雄学富,游刃有余。
  题深圳市文天祥祠联:
  临难折强胡,要与乾坤留正气;
  舍身持大节,须知今古有完人。
  此联大气工稳,内涵深刻。有长跋云:“文信国公云天地有正气,正气于何耶?在天在地在人在物似均可见,然所得之至者,在人也。人有差等,或尽失之。而如信国公者,则凝乎一身,贯之于行事,昭之于义节,而播之于万代千秋也。赴国之危,一往无前,狂澜系命,既倒而随,慷慨从之,视死如归,纵天下之伟丈夫,几人得如是哉?今成此联,以表吾心之仰佩,亦为纪念也。”
  题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望江楼联:
  百丈楼翥凤摩云,别开生面。迎风送目,尽收古靖风光。对叙水流环,横桥照影,飞山耸翠,青靛连屏,最难忘坡树烟含,岭鸿声继。驭九龙以参五老,崇峰塔而念甘棠。杰构壮渠阳,欲论英雄谁煮酒;
  二三子抚今追昔,自有情怀。忆史谈文,共话名州气象。思成王封楚,威远酋蛮,司抚安民,党人喋血,因始得苗和侗睦,菇嫩梅香。欣曲径频化通途,看秘寨时妆新色。邑都兴胜境,笑题壁柱我来斯。
  长联是最难写的,立意谋篇,贯气用典,遣词造句,要求都非常高,如果缺乏底蕴和功力,一般都不敢问津,而余教授却特别擅长,且落笔不让前贤。全联结合“古靖名州”的风光史迹,一气呵成,文辞优美,意味深长,句中句脚的平仄安排,完全符合对联的传统声律规则马蹄韵,这不是等闲可以作到的。
  又如题三苏祠来凤轩联;
  万斛涌泉何择地;
  平生快意独为文。
  此联既是写三苏,亦为夫子自道。
  其题开封府衙井包公祠联:
  铁面是阎罗,墨吏焉能欺虎铡;
  仁心如赤子,黎民孰不敬龙图。
  此联上联警贪吏,下联美循吏。以“虎铡”对“龙图”,极见巧思。
  其题株洲市某汤圆店联颇为人称道:
  雄心吞日月;
  醒眼看沉浮。
  “日月”、“ 沉浮”皆一语双关,其怀抱胸襟和盘托出。
  余德泉联语深沉含蓄,亦有直抒胸腔,深情款款者:
  衣裘可共,肺腑能倾,平生唯解尽瘁鞠躬,斯人有疾何无药;
  烛泪先枯,蚕丝未绝,临去尚沾风尘雨露,乃树无言自有蹊。
  此为挽赵鸿亮联,如泣如诉,寄情至深。
  余德泉联语笔力雄健,极具气势。其题马嵬坡联:
  十万铁蹄来大漠;
  千重屏障是斯关。
  其题西安兵马俑联:
  一代声威看马俑;
  千秋功罪说秦皇。
  余德泉楹对联作境界极高,但往往为其楹联理论大家的声名所淹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4:10 , Processed in 0.0767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