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什么:因段而异 依材而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1 18:44: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相同课文在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比较作者:曾扬明
教什么:因段而异   依材而定
—— 相同课文在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比较
福建 曾扬明
相同课文,往往会在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在不同的学段中呈现。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也应有区别。笔者有意选择在不同学段中出现相同的一篇课文,对其主要课程内容的发掘作个对比思考,供老师们参考。
“精”“略”有别
【对比课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特殊的葬礼》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大瀑布的葬礼》】
《特殊的葬礼》是苏教版四年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排在单元首篇,可见这篇课文在这单元中的地位。而《大瀑布的葬礼》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四组主题为“珍爱我的家园”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讨论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必须确定目标,再围绕目标发掘恰当的课程内容,然后依课程内容生发教学内容。下面,我们试将两篇课文的核心目标稍作讨论,再看看可发掘哪些课程内容。
1.读的目标。精读课文《特殊的葬礼》,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懂描写昔日前瀑布的语词(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然后,和描写瀑布枯竭后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等词语进行对比,体验瀑布的变化原因。而略读课文《大瀑布的葬礼》,读是为了捕捉信息,处理文字信息,即能较快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点,课文前的导语已很清楚地说明了。
2.言语目标。四年级的精读课文《特殊的葬礼》除体会描写昔日与今日瀑布变化的语句,了解这些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外,还可扣住课题“特殊”一词,品味此次“葬礼”的价值,并利用空白点,引导学生小练笔,想象菲格雷特总统说话的内容(改写课文,将课文注入人物——菲格雷特总统)。这点,苏教版的教材说明的注意事项的第二点提到“要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还有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讲演饱含沉深情,动人心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也体现了。所以,四年级的《特殊的葬礼》言语目标铆定为:“朗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从而创造语言”。而六年级的略读课文《大瀑布的葬礼》对文本语言的处理,主要是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并能复述课文的大意,感受文中瀑布的悲剧。这一点,单元导语中也有对学习方法的提示:注意主要内容还要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另外,链接语中的“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想象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不同景象,再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也突显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3.人文目标。四年级精读课文《特殊的葬礼》主要是学生在阅读体会瀑布的变化中,感受到课文中的人们已意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而六年级则必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讨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
可见,学段不同,单元要求不同,课型不同,所以即使是相同的课文,制订的教学目标要求也应不同。从以上两个核心目标的讨论,我们来思考一下它们的课程内容。
四年级《特殊的葬礼》主要课程内容:
1.朗读体验。朗读课文中赞美瀑布的第三自然段和惋惜瀑布枯竭的第五自然段,找出赞美瀑布的词和描写瀑布枯竭的语词,体验瀑布的变化。同时,联系全文,体会课文“特殊”的内涵。
2.对比表达。让学生自主发现瀑布在以前和现在不同景像的对比描写,体验不同环境下不同的表达方法。同时,进行人文情感教育——保护环境。
3.改写积累。利用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说》,改写中三个自然段可由学生自主组合,表现出瀑布的变化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的破坏。
六年级《大瀑布的葬礼》主要课程内容:
1.快速阅读,提炼信息。一是能很快地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能很快找出大瀑布今昔不同景象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的相关段落。
2.对比想象,学习表达。快速回顾全文,边读边想象大瀑布今昔的不同景象。想想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结合课文,畅谈感想。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再联系实际学写演讲稿。
   
“思考·练习”有异
【对比课文: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同一篇课文出现在不同版本、不同年段的课程内容研究,笔者以为对比“课后·练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两个版本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所处单元主题都是围绕“爱”展开,由于课文出现的年段不一样,所以编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的课后练习也不一样。让我们一起看看两版本的课后练习思考题。
 ◆ 语文S版的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中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一读,比一比,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向他七岁的儿子的学校跑去。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七岁的儿子的学校。
 △ 他挖了三十六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止他。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意图分析】思考练习的(1)是为了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感受作品人物的生动形象。而(2)和(3)练习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们依此来设计主要课程内容:
1.培养概括能力。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会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扣住关键词,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此课,可从两个方面来入手,一是抓住“废墟”感受地震后的情况,二是扣住描写父亲挖掘的语句品析,感受人物的形象。
3.复述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复述课文大意,如从父亲的角度复述,从儿子们的角度复述。
 ◆ 人教版课标本的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2)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①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意图分析】练习(1)体现了第三学段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练习(2)体现了第三学段中“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目标;练习(3)体现了第三学段“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目标。
我们依此来设计主要课程内容:
1.揣摩表达顺序。朗读课文,划出父亲心理变化的结构图。课后思考练习的(1)“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就可作教学内容。
2.感受人物形象。从练习(2)可从多方面生发教学内容,如,故事的结局可作三种假设:一是课文中父子团聚感受“了不起”;二是儿子得救后,看到父亲失去理智,精神失常,感受父亲“了不起”;三是父亲挖掘中发生了爆炸,失去了儿子,感受父亲“了不起”。这样,在作品的解构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从而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这一点,在交流和讨论中,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想象练笔表达。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此文刊发于《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5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05:24 , Processed in 0.14730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