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指向:儿童在表达中形成观念 ——《慈母情深》课堂实录 福建 曾扬明 执教地点:成都妇女儿童中心 班级:四川师大附小五年级(6)班 载于《小学教学》 一、“课题”转化为“学题”,呈现学的内容 师(先板书“慈母情”):把这三个字认认真真的念一遍。(生念) 师:当暴风雨来临时,母亲冒着大雨来学校接你回家,这叫—— 生:慈母情。 师:当你生病时,母亲一直在身边陪你,还讲故事给你听,这叫—— 生:慈母情。 师:和你们一样,著名作家梁晓声小的时候,他一直想买一本书叫—— 生:《青年近卫军》。 师:对,他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母亲要了多少钱? 生:一元五角。 师:然后他跑去水果店买了一听—— 生:水果罐头。 师:然后,被母亲—— 生:数落了。 师:然后,母亲重新给他凑足了一元五角给作者梁晓声,他才去买了第一本—— 生:《青年近卫军》。 师:同学们,那时他母亲的工资每个月才二十七元,还要养活一家五兄妹。 生:母亲家里很穷,全靠她一个人工资养家。 师:对,你看,作者的“慈母情”三个字中,“慈”和“情”两个汉字的偏旁都与什么有关? 生:心。 师:一个心字底,一个竖心旁,“竖心旁”是“心”的变体。可见,“慈母情”是母亲用心来爱的。我们就得用心来读“慈母情”, 用心来写“慈母情”。(板书课题:18,用心读写“慈母情”) 生(读):18,用心读写“慈母情” 师:再读 生:18,用心读写“慈母情” 师:明白读这课要做什么了吧? 生:读和写。 师:好,我们就要用心读,用心写。读好母亲第一次给钱,写好母亲第二次给钱。 二、“理解”转化为“理解的方式”,彰显表达式阅读 1.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思路 师: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阅读思路,你阅读这篇文章时,你发现作者的表达思路是什么? 生:先写了作者想要书,然后去找母亲…… 师:找母亲做什么? 生:要钱。 师:继续。 生:接着写作者去买罐头。 师:最后写—— 生:作者的母亲给钱又买了第一本书。 师:非常好!如果我们把这样的阅读思路,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你会怎么说? 【生互相补充:想买书,找母亲,买罐头,买到书。】 师:其实,这只是一种阅读思路,还有一种思路更简单,就是分两个部分,猜猜,老师读成了哪两个部分? 生:没有买到书和买到书。 师:作者是买不到书吗? 生: 不是,是买了罐头。 师:对,那是作者向母亲第一次要—— 生:钱 师:买了什么? 生:罐头 师:第二次呢? 生:买了书 师:你看,两次给钱,母亲每次给钱作都用了不同的词,第一次给钱用了 生:塞 师:第二次给钱用了 生:凑 2.体悟作者用字的表达艺术 师:这叫用心读书。来,我们看看课文还有不少词语,我们一定得认识它们。 课件出示:第一组 第二组 失魂落魄 失落魂魄 千辛万苦 千万辛苦 师:谁来读 生:读 师:两组词,你发现读哪组更好听 生:第一组 师:就是呀,这就是中国的汉语韵律的美,词序的不同,组合的效果也不一样,成事,就是抑扬顿挫。继续看, 课件出示:龟裂 生:读 师:你见过龟裂的手吗? 生:我的奶奶在冬天的时候,就会出现手指裂痕,有时还会出血。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冬天太冷,还要做家务活。 师:对,冬天的时候,经常做家务。手指就会—— 生:龟裂 师:课文中作者的母亲手指为何为出现龟裂? 生:母亲长期缝纫衣服。 师:所以,我们能看出母亲的—— 生:辛苦 师:对!每个词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这就是用词的艺术。不同的用法,就会给读者不同的想象内容。继续,【课件出示,数落。】数落什么意思? 生:批评 生:责怪 生:提醒 师:没错,本来是这样意思。在课文中,你会选哪种意思? 生:责怪的意思 师:因为—— 生:因为母亲给我的钱拿去买罐头了,母亲赚钱不容易呀! 师:真是懂事的孩子。这里有批评的意思吗? 生:没有,是母亲责怪孩子不用钱买书。 师:好,我们的课题是—— 生:慈母情深 师:不对,《慈母情深》是作者写的文章题目,我们这堂课要上的内容是—— 生:用心读“慈母情”,用心写“慈母情”。 师:对!那我们接下来就用心读母亲第一次给钱,用心写好母亲第二次给作者凑钱的内容。有信心吗? 生:有 三、读的材料转化为写的凭借,表达中形成观念 1.读好第一次给钱——为第二次表达体会作者内心 出示课件:作者在母亲工作的地方听到的和看到的(内容略) 师:用心读,就要沉入到文字里面去,这些文字读完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生:我体会到母亲工作的辛劳。 师:依据是——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哪个词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震耳欲聋。 师: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我会逃离。 生:我会烦。 师:母亲能逃离吗? 生:母亲不能逃离,要赚钱养活一家人。 师:还有呢? 生:母亲身体的疲惫。 师:依据是—— 生: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师:如果这样来读——瘦弱的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你发现问题了吗? 生:老师漏读了“极其”和“脊”。 师:同学们,看屏幕: ,猜猜这是什么? 生:鱼骨头。 师:这是个汉字,“脊”背的脊,怎样的脊背? 生:极其瘦弱的。 师:“极其”这个词能不写吗? 生:不能,因为更能说明母亲的身体是何其的瘦小。 师:还有什么感觉? 生:我心里很难受。 师:为什么? 生:母亲的工作很辛劳。 师:哪句话看出? 生: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 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我们一起来读,我来读“我的母亲”,你们来读其它文字。(生读) 师:读的方式不一样,味道会不一样。作者梁晓声心里想了什么? 生:我不应该向母亲要钱,母亲这么辛苦。 生:母亲赚钱太不容易了,而我用母亲的钱看闲书,应该买点营养的给母亲吃。 生:母亲太忙碌了,但母亲还能关爱我的学习,我很内疚。 师:对呀!这些心里想的,作者写了吗? 生:没写。 师:同学们,作者的内心活动是你们想出来的还是读出来的? 生:读出来的。 生:读中想出来的。 师:你读哪些词语想出来的。 生:三个“我的母亲” 生:三个“我的母亲” 师:“我的母亲”为什么要出现三次,为什么要放在描写母亲动作或神态的后面,就是因为要表达作者内心的复杂的情感。我们在读这样的文字,要留心,边读边想,作者表达的妙处在哪?课文中还有不少句子是这样的。谁发现? 生: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师:来,你来说说读到什么又想到什么? 生:我读到三个“立刻”,作者一定想到母亲工作是为了多赚钱,不停地工作,作者很难过。 生:三个“立刻”,可见母亲工作的忙碌,难怪会出现极其瘦弱的背, 生:作者难怪会“鼻子一酸”。 师:对,作者一切心里都在“鼻子一酸”这个词里面。同学们,假如作者把内心活动直接写出来。不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认为可以吗? 生:可以,但文字就没有味道了。 师:对,情寄于文。表达的不同,味道就不一样了。 2.写好母亲第二次给作者钱——蓄情中表达自我 师:同学们,母亲工作的情景,母亲工作的形象,在作者的脑海里会消失吗? 生:不会消失,会永久刻在作者的脑海里。 生:不会消失,因为课文有说过这是第一次向母亲要钱,内心受到冲击。 师:对,母亲的形象就在作者特殊的表达中呈现出来的。下面,我们关注第二次给钱的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 生:一是买罐头。 师:二是—— 生:母亲的数落 师:三是 生:凑钱买书。 师:对,非常棒,这就是用心读书。下面发给你们练习纸,根据我们刚才读的母亲第一次给钱的内容,把它作为材料,写好第二次给钱的情景,语言可以照第一次给钱的表达范式,加上你的想象,一定会精彩的。 学生练习(10分钟后展示片断) 学生写作片断一: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精,在我的脑海里,母亲的工作情境一直在脑海中浮现: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母亲极其瘦弱的背弯曲着,不停地踩着缝纫机,灯泡烤着她……我来到商店,在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中,选了一听水果罐头。心里总是难受,是呀,母亲这样工作着,我还向她要钱,却从没有关心过母亲的身体。 学生写作片断二:回来了,我把罐头放在桌。母亲下班回来了,她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门口,我再次看到母亲瘦弱的背,疲惫的眼睛,看到那龟裂的手指。“哎”,“妈,我给你买好东西了”,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母亲来到了水果罐头旁。我本想母亲会很高兴的,没想到,母亲却将眉头一皱,数落我起来:谁叫你买罐头的,你看,是因为你要书,我才舍得给你钱,要不,我辛辛苦苦工作,哪会给你呀?母亲摸摸了我的头,从自己的衣角里掏出了零钱,凑足了一元五角。 我低下头,我敢接下这毛皱皱的一元五角钱咥?母亲见我不接,直接将钱又塞我手心。 学生写作片断三:我急冲冲地买完《青年近卫军》这本书,高兴地冲回家。猛然发现母亲还捧着那水果罐头,母亲的眼睛充满了血丝,这是第一次发现;母亲的手指龟裂,我是第一次发现……这时,我提醒自己,母亲为我种下了感恩,为我种下的努力,我没理由向母亲苛求什么。 3.给表达取标题——以对联的方式呈现用字的艺术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三段文字合起来,就是一篇文章。第一次给钱,课文题目叫—— 生:慈母情深。 师:如果我们将“慈母情深”作上联,那你们刚才写的三段文字,也给他取个标题作下联,名叫—— 生:孝子意浓。 生:孝子意重。 生:母子情浓。 四、创作背景转化为资源,拓展儿童阅读的再持续 师:同学们,你知道梁晓声从事什么职业吗?请看介绍(梁晓声简介) 师:作者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电影制片人和出色的作家,那是因为有一个—— 生:勤劳的母亲 生:爱子情深 师:这一切成功,其中母亲也有一份功劳,请看梁晓声出版《母亲》时写下的一句话: “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时的情景,我避开人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生读 师:可见,母亲从小就给作者种下了—— 生:爱 生:感恩 生:勤劳 师:对,回去找找梁晓声的原著《母亲》读读,还有一个母亲为梁晓声要还书的故事更精彩。下课! 思考: 我们说,阅读教学要有一个“教学指向”,就是作为教学程序的基准。这堂课的“教学指向”是学生在表达中形成自己的观念,教学程序是读懂向母亲第一次要钱——写好母亲第二次给钱——追问母亲为孩子种下了什么。“在表达中形成儿童自己的观念”,是前面三个教学程序的自然、当然、必然成果。有人评价这堂课“思路清楚”“层次清楚”“节奏把握得好”“详略把握得好”,其前提就是有一个“教学指向”。 1.课题转化为“学题”——学习内容的指向 《慈母情深》这个课文题目,应是编者依据作者的原著《母亲》改编的,所以,我们习惯把它当作题眼,扣住课题进行解读,“慈母情深”,“深”表现在什么地方?于是品读,品析,感受慈母情,从而陷入了“教课文”的泥沼。 如何走出这一步,我从学生学习的着落点出发,习得课文的表达,形成表达图式。我将课题板书为“用心读写慈母情”,其别有用意,一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这课一是要读懂作者的“慈母情”,二是要用笔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慈母情”,呈现教学内容。读“慈母情”,课文中的母子情深,深到什么程度,没有先下结论,而是要通过读,而且只能通过文本作者表达的形式才能读出深深的慈母情,这就有意地从表达入手,形成表达式的阅读,而不是从母亲的工作环境及其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体会的。而写“慈母情”,借助作者表达的材料,凭学生自己阅读中积累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范式,再通过实践表达,外化自己阅读时积淀的情感。 因此,课题板书的变化,不是形式,而是教学价值的选择在行动中的变化,这得靠老师们一双教语文的慧眼,教语文的意识,发掘课程内容的意识。 2课文转化为“学材”——教学价值的指向 近几年,文本解读或者说文本细读也成为教研的热点,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捕捉教学价值的点,因为课文的教学信息在什么地方,全靠我们的文本解读。这个过程,本质上是把课文转化为教材,确定“教什么”。但,当课文转化为教材时,会出现两种状况: 一种是站在文本本身的角度,从内容到内容。老师们从课题的“慈母情深”入手,追问:“深”,表现在什么地方?于是品析文句,“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艰辛的母亲!“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忙碌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穷的母亲!“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种从内容到内容,得意忘言的教学,是典型的教课文。 一种是站在表达的角度,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式。如,“我的母亲”以后置的方式出现。这样的话语表达,是对日常语言的一种明显的偏离和反抗,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目光驻留到这样一种异乎寻常的话语形式上。从语言潜力显性化的角度看,则排比的句式、长短句的参差错落、一唱三叹的语言节律的绵绵韵味,使这个语段恰似一首短小精致的诗。母亲在极其疲惫的劳作中艰难转身的这个细节恰如朱自清先生刻画的父亲的背影,成了表达至爱亲情的一种诗意符号。除此,作者省略的是所受到的强烈的震撼及内心的心里活动,如,昔日挺拔的;健康的背如今瘦弱、疲惫……母亲的疲惫和儿子的心酸就在在“我的母亲”的反复中出现。 显然,第一种是站在内容的角度教课文,即体会慈母情深,第二种是站在表达的角度教语文,即课文是如何来表达慈母情的。 3.阅读转化为表达——言语活动的指向 教课文与教语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把课文作学生学习的对象,后者把课文作学生学语文的凭借。教语文,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每篇课文都有它不同的凭借点。《慈母情深》这课中,从作者要钱的整体来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次要钱,作者买了罐头,第二次要钱,作者买到了书。我的这堂课,从两次要钱的思路引导学生读好第一次向母亲要钱,写好第二次母亲给作者钱,从而让学生表达中形成自己的观念。 读好母亲第一次给钱。依据课文中几个特殊的句式进行比较读,换词读,想象读,追问,作者为何没有对自己内心进行详细的描写,从而体会其一切情感,一切内心活动都寄在句子的表达形式,如“我的母亲”倒置现象,就足以说明,作者此时的内心是相当复杂的,“三个母亲”以排比的形式出现,就是作者内疚,自责,感叹的内心。写好母亲第二次给钱。根据课文买罐头、母亲的数落、又买回书三个情节,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和写作空间,依据第一次给钱的内容,从儿子的表现及在儿子的眼中母亲的表现,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写作,是阅读的感想和心得,透过语词化(写作),写作时必然会促使学生去读母亲的第一次给钱,或许写然后知不足,这就引导学生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写、读、思的良性循环。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行为过程中,始终隐含着阅读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