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演讲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3 15:42: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演讲录)(二)作者:李振村
(此为在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新经典教学研讨会上的讲座,广济中心小学汪帆老师根据录音整理,特此致谢)
风格,究竟是什么
    风格是什么?风格首先是一种艺术范畴的东西,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技术。凡是艺术的都是个性化的,凡是艺术都是创造性的,凡是艺术都是唯一的,天下唯一,独一无二。
    什么是技术,凡是技术的都是可以复制的,都是可以克隆的。只要有了制造宝马的技术,有了生产宝马的流水线,你到哪里都能生产出宝马。再比如说外科医生的手术,就是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例如心脏手术,它有严格的程序。第一步必须是消毒,然后是开胸……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严格规范的流程,医疗手术属于技术范畴,它没有风格,只有标准。
    而教学有风格,因为它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老师一个特点,即便是面对同一班学生,使用同一个版本的教材,运用同一种教法,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肯定是各具风采,少有雷同。
    我们现在的案例教学来自于美国。美国的案例教学来自于医学界、工程学界。是怎么来的呢?是来自于杜威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教师的这个职业是一个不成熟的职业,它具有不可替代性。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家杜尔曼,他认为应当让教师这个职业成熟起来,像医生、像工程师那样可以替代。那怎么培训呢?于是就用案例教学。医生有医案拿过来让青年医生参考,工程师有建筑案拿过来给青年工程师参考。一个工程师设计一座桥,把设计方案拿给另一个工程师,很迅速的就能把桥建好。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研究A教师的案例,来提高B教师的教学?他们进行了实验。但后来发现有很多问题。比如,把一位名师的教案:他的教学思路,他的教学策略,甚至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拷贝给另外一个老师,让这个老师完全照搬,但上出来的课堂完全不同。这说明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它是建构在个性化基础上的。因此,案例教学这种研究方式对于教师而言,就不像对于工程师那样效果好。因为艺术是不可复制的。
    这是第一点,我们必须理解风格是一种艺术范畴,不是技术范畴。
    我们要理解第二点,风格是一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最终都必须走向的一种境界,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不管你是否自觉,你的教育教学,你的教育生命,最终要固化为一种风格。既然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要形成一种风格,都要固化为个性化的、稳定的一种形态、一种韵味、一种风貌,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普通老师很少去关注这个问题,很少去主动构建自己的风格?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
    第三我要说的是风格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到什么程度呢?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回忆自己的老师,老师教授的某些知识,老师的某些精彩的课堂,很可能早已经如过眼云烟不见了。留在你脑海中的印象,都是老师的教学风格:某老师性情粗放,喜欢开玩笑,嘻嘻哈哈,我们最喜欢上他的课;某某老师温柔细腻,充满爱心,让人至今想来心中充满温暖;某老师总是凶巴巴的,让我们噤若寒蝉……全是风格性的东西留了下来,是情感的细节留了下来,而不是知识点留了下来,不是教学过程留了下来。
    我的小学老师,曾经是一位京剧演员,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我们那个小山村,教我们语文,一个京剧演员哪里会教语文啊,他不会教,但他文学底蕴十分丰厚,肚子里装了无穷无尽的文学故事,每次上课,教完了生字之后,他就给我们讲文学故事。他的故事讲得真好啊,他把自己京剧表演的功夫都用到了课堂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讲得眉飞色舞,情感澎湃,动人心弦……我们几乎天天盼着上语文课。三十多年过去了,跟徐老师学习了什么语文知识的确是记不住了,但他讲的大量的文学故事,给我们这些乡村孩子打开了想象的空间,打开了一个神奇瑰丽的文学世界,我们终生都感激他!这位老师,是一种故事教学,这种风格对我的影响至今犹在。
    我上中学时,也是一位右派老师教我们语文,他当时是我们乡镇唯一的师范大学本科生,他的语文基础知识之扎实全面,他的文学修养之丰厚渊博,在当地无人能出其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老师却有个特点:口拙,不善表达。每次上课,除了在极简要之处点拨几句,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让我们自己读书寻找答案。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脑海里依然清晰地留着这样的情形:靳老师提出问题之后,笑眯眯地在教室里走老走去,再也没有什么话可说,大家静静地阅读、圈画,各自忙个不停……
    到了大学,我有幸听到了非常著名的庄维石教授的一节课——严格说是一上午的课。老先生端坐在那里,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甚至不与学生做目光交流,没有提问,没有讨论,就那么滔滔不绝讲,口若悬河地讲,高度投入地讲,古典文学中的人物、事件、作品、名言佳句,伴随着他语言的河流扑面而来,滚滚奔涌……每一个同学都被镇住了,你不由自主地跟着他走,跟着他的语流走,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到古典文学的长河里……此时,他就是古典文学,古典文学就是他,你很难分辨了。你分明感觉到是古典文学在讲,是屈原再讲,是李白在讲,是杜甫在讲,是苏轼再讲,是曹雪芹在讲……什么是大家啊,这才是大家。古典文学融化在他的血肉里,融化在他的生命里。他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化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部分。他用他的语言,用他的智慧,用他的生命和学术魅力,征服了所有的人。你现在真的让我讲庄先生讲了什么,我真的说不出来。但提到先生的名字,我的脑海里却立刻就能浮现出他的形象!是风格,是他的教学风格,化作了一种形象的、深刻的、鲜明的记忆留在了我的脑海中。
    所以说,今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认真的考虑一下自己的教学风格。
普通老师,怎样形成自己的风格
    风格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有的属于理智型,偏重于冷静的理智的讲解分析;有的属于情感型,激情澎湃热情洋溢。比如说窦桂梅,它就属于激情澎湃,大江东去;比如说王崧洲,他就属于激情洋溢,诗意盎然;比如说王雷英,她就属于温润江南,细雨纷纷;比如说朱文君,她就属于幽默风趣,大度从容。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格,只是就教师的主体风格而言。情感的老师他也有理性的一面,理智的老师他也可能有幽默的一面。
    教学风格在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体现,第一点就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不同风格的老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肯定各不相同。比如说,同样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于永正老师把他提炼成一句话:母爱就在一大堆细节中。窦桂梅提炼出的“我们要好好活”。同样教小古文《两小儿辩日》,朱文君不去理会孩子对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但她特别介意孩子对文言文韵味和节奏的把握,于是,各种形式的读就成了她的课堂的一大亮点。武凤霞教《两小儿辩日》,则完全指向了对内容的理解,于是,字字求解就成了她课堂的一个特色,到最后还有一段让小学生动手翻译的环节。
    第二点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不同风格的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各有不同。有一位小学语文名师,普通话不是很好,他总是以此为理由,让孩子们来替他范读,结果就形成了他的一种教学风格:总是以孩子为主角,总是孩子们互当小老师,于是一位普通话不好的老师,他的学生居然个个是朗诵高手。魏书生刚走上讲台的时候,不会教,怎么办,他想了一个窍门,他说:同学们,我们商量商量,这节课我们该怎么教?该讲哪些问题比较好?学生很兴奋,老师都向我们请教了,我们多牛啊!于是大家纷纷帮老师出主意想办法……时间一长,孩子们人人都成了小老师,自学能力超级强。魏书生成名后经常外出开会,有时候一个周都不在家,但他的学生成绩从来没有落下,总是名列前茅,得益于什么?得益于魏书生总是和学生商量的民主平等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第三个体现,就是在语言上。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凭借语言碰撞、交流、沟通的,假如人类没有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想象,没有了思维,没有了情感,人就不是人,他和一块石头、一棵树没有什么区别。是语言让人类变得如此强大,这个世界上最高效、最简洁、最厉害的武器就是语言。诸葛亮五分钟把王朗活活骂死,靠的是语言;三气周瑜把周瑜气死,靠的也是语言;奥巴马竞选总统,凭借的也是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来征服民众,赢得民心。老师的教学风格很多时候同样体现在语言上。于永正的课堂语言像泥土般朴实无华,贾志敏的课堂语言严谨凝练,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语言充满激情,王崧舟的课堂语言富有诗意,薛法根的课堂语言幽默风趣……不同的语言,塑造了老师们的不同的风格。所以老师们锤炼自己的风格,要从改造自己的语言开始。不管你是教什么学科,不管你是教什么学段,都一定要让你的语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你的语言形成一种场——当你讲话的时候,紧紧吸引着学生瞪着眼睛聆听。
    那么,普通老师怎样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很多老师会这样说:我是一个普通老师,我连课都没有讲好,怎么形成自己的风格?错了,你未来成熟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节又一节不成熟的课开始的;你未来散发着巨大魅力的风格,就从你今天一次又一次失误中开始的,就从今天一次又一次教学细节的改进中开始的。
    这个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风格,是我们缺少发现风格的眼睛。所以说,要想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首先必须学会发现。一个老师,要善于发现自我:我的性格优势,我的知识结构,我的能力特点……要努力寻找自己的每个生命亮点,这是形成你风格的物质基础。很多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但依然对自己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这是一种专业成长的悲哀,是一种职业生涯的悲剧。
    第二,普通老师追求风格之路,完全可以从模仿开始,初登讲坛,不用不好意思,你尽可大胆地、果断地、淋漓尽致地模仿名师。前年,我到青岛崂山,一个学校安排了一个男老师的课,一个是女老师的课。男老师是个小伙子,一开口就可爱,很有味道,有薛法根的味道,太好了,他模仿谁的呢,武凤霞的一节课,《我的名字我做主》,模仿得简直就是个男版武凤霞。评课时,我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一堂山寨课,但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山寨课。精彩在哪里呢?这个老师善于分析,把武凤霞的风格,把武凤霞的语言,把吴凤霞这节课的结构,琢磨得无比透彻,这要下多大的功夫啊,这个反复琢磨推敲的过程不就是一位年轻老师成长的过程吗?这个世界最伟大的天才,也不是一起步就撒脚丫子跑,人生第一步必须模仿别人一步步磕磕绊绊走。第二课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模仿的是谁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一节著名的作文课《亲情测试》,上到一半,全班同学跟着她一块稀里哗啦的哭了,学生一边稀里哗啦哭,一边写,沾着眼泪在那里写,文字与眼泪齐飞啊。评课时我说,一节模仿课能让学生情动辞发,很不简单。
    作为年轻老师,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模仿的过程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但是,模仿不能成为目标,最终我们必须从模仿中走出来,创造适合自己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所以,要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点就是要创造。
    怎么创造?首先,在文本解读方面,在教材的理解方面,你一定要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你不能对常规的教学内容产生个性化的解读,你就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创造性地理解教材,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步,对教材有了个性化的的解读和发现,然后就是要创造个性鲜明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解读和发现。第三步就是语言。我们天天在教课,我们天天在说话,我们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特点,什么风格。你是像薛法根、朱文君那样幽默风趣,如话家常呢?还是像王雷英那样温言细语,浸润肺腑?你是像于永正那样朴实无华,还是像王崧舟那样激情洋溢?我们一定要反思,一定要发现,一定要找到自己语言的特点。一旦你找到自己的语言特点,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不停顿地往前走,慢慢地,你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之,风格是每一位普通老师的追求,不是名师、特级教师才有的追求;是每一位老师当下的追求,不是二十年三十年以后的追求,更不是到老了才追求。从现在,从当下,从你明天的每一节课开始,我们都要考虑朝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6 19:38 , Processed in 0.0766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