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军良、孙立权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中的观摩课给我的启示 5月17日,以“追寻语文教学魅力,分享语文教育智慧”为主题的“卢军良、孙立权语文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在吉林省实验中学举行。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观摩、工作室主持人讲座、专家评课\工作室成员评课、专家报告四部分。在教学观摩部分,吉林省实验中学的崔洋老师、东北师大附中的田宇老师为与会同仁上了两节观摩课。从两位教师的实际教学经历(崔洋老师教龄不到3年,田宇老师教龄9年)来看,两节课上得都是成功的,并且也引发了大家对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我从中体会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首动人的歌。
一首好歌,会有一个美的旋律;一堂好语文课,要有一种美的氛围。不同的歌,有着不同的旋律,有哀怨低回的,有欢愉轻快的;有缠绵舒缓的,有激越高亢的。不同的语文课堂,也可以根据授课的内容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像崔洋老师的诗歌鉴赏课,“怎样描绘诗歌的画面美”,授课涉及到三首诗: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苏幕遮》。第一首诗的主要作用是课堂导入,后两首是课堂深发,而这两首诗的整体基调就是凄清、悲凉,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神态、语调也应该营造相应的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更好的体悟诗歌的画面美。这也就要求教师讲不同的内容,要营造不同的氛围。
一首好歌,节奏是有变化的,是缓急有度的,既要有“急雨”,又要有“私语”。如果一首歌从起曲到曲终,一贯铿锵,或是一贯绵软,难免会有一些缺憾。一堂好的语文课也是如此,要富有节奏,要有缓有急,一段时间内快,一段时间内慢,快慢相间。节奏的把握首先体现在老师的语速上,其次体现在问题的抛出密度上。老师的语速不能像机关枪似的一直“突突的”,也不能像老鱼吐泡似的半天“冒一个泡”;老师不能连珠炮似的密集发问,也不能放冷枪似的只有一二个问。这里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年轻且非常有活力的教师,节奏容易快;一个是老教师,节奏容易慢。有心的老师,要避免这两个极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首好歌,有“无声”的时候。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有寂静无声的时候。课改下的课堂,老师说的是少了,但是学生说的多了,有的课堂甚至由老师的“满堂说”,变为了学生的“满堂说”。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但是一堂课也应该有老师不说、学生不说的时候,让课堂静下来,也是很必要的。老师不讲,学生不讲,在无声中,让学生体悟,让学生书写,让学生“反刍”,这是另一种“有声”。这就要求老师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给足学生书写的时间。就这两节课相比,崔洋老师给学生的时间稍少一些。
一首好歌,常常是百转千回,每个回转又总会给人惊喜。一堂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渐入佳境。田宇老师这堂课就上出了这种味道。刚上课的时候,他让学生写出关于“走”的词语,学生兴高采烈的写。写完了,田老师说,把那些与“陆地”有关的词语划下去。老师举起“屠刀”,把课代表写在黑板上的词儿一个个划了去。可当学生正有点沮丧的时候,田老师又说:“现在我们再让这些词儿复活。”——“死去,又活来”,“太刺激了!”。“不经意间”老师就带学生走到了另一片洞天,让人豁然开朗。
一首好歌,不仅有美的旋律,而且有富于韵味的歌词;不仅是悦耳的,更是悦心的。一堂好的语文课,当然也不仅有美的形式,而且应该有丰富的内容;不仅是教知识教能力的,更是要启人心智的。记得田宇老师上课的时候,讲到我们常常只注重空间概念,而没有时间概念;有时间概念,时间又常常是被遮蔽:只有星期,没有日期;职业时间遮蔽了生命时间。这段话的教育意义,想是远远高于那些考试技巧!
人们都爱听歌,爱唱歌,如果我们每个语文老师,把每堂课都上成一首歌一样,那么学生能不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吗?
以上就是我学习后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01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