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商友敬老人
陈春
前几天无意中浏览到一条信息,令我心头为之一震,上海的商友敬老师已经过世一个多月了,网上有他的学生建立的“纪念馆”。进入之后,我点烛上香留言:“先生高风亮节,为后辈之楷模,徐州一面之缘,先生乐观、开朗、谦逊之品格铭刻在心。今成永别,悲痛不已。”
2003年,四川《教师之友》杂志作者聚会暨全国第一回青年教师论坛在徐州举行,之前因为连续在该刊发表一些教育叙事的文章(当时教育叙事还是一个全新的写作领域),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在此活动中认识了商友敬老人,其时老人应该六十有六了。此次活动打破了专家与教师的隔阂,包括在生活安排上也是如此,随意组合用餐、住宿,这样的安排对于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意义很大,多了与一些教育专家零距离的沟通和交流,聆听他们的精彩表达。一个细节印象很深,与商老的第一次见面就在餐桌上,当时,我因为参与一场辩论而迟到一会儿,只剩下外面一桌还有空位,一问还没有预定,那就坐下了,桌上一拨年轻人夹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凭常识判断这必然是专家,照例又是一番自我介绍(这种沙龙式的聚会自我介绍是第一步,不然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你是谁),才知道这位就是商友敬老师,当时桌上还有6月7日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中范美忠的朋友吴礼明老师,现在回忆起来,餐桌上具体说了什么,谈的如何印象都不深刻了,但老人那种平和、谦逊的眼神,睿智、幽默的谈吐,至今想起,恍然如昨。
之后在三天的活动期间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因为会议地点和住宿地之间有很长一段路必须步行过去,可以想见,在这条路上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三五成群,争论、辩驳、赞同、针锋相对、面红耳赤的景象,比比皆是。商老总是一个人拎着纪念袋随着队伍缓缓前行,在争论者没有结果时,忽然有人转头看到商老,要他说几句,他有时幽默一番:听听你讲的,有道理,听听他讲的,也有道理,仔细想想,都是收获。大家哈哈大笑,这种交流就是碰撞、思维的交换,没有绝对的真理,商老或许有他的观点,但出于对后学的鼓励,在这种非原则、漫谈似的交流中,适当的保留或许更为恰当,老人谦和的品质显露无疑。
商老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索令人尊敬,他著有《语文教育退思录》等等著作,给人以很好的反思,虽然我不是语文教师,但从商老这种求索的执着中,必然收获前进的动力,在曾经十六年的不自由中,商老没有放弃理想和信念,一路走来,感动后学者。记得那天在回饭店的路上,恰好走在商老身边,商老对我们几个年轻人说:读一些书总是不坏的,至少让人不沉沦,与历史对话,总可以找到出路,看到你们争论,吵架,是好事,关乎学术生命力,没有争论的学术没有出路,现在不要有权威,绝对的权威不应该有(大意是这些)。这是多么闪亮的思想,商老一直走在我们前面。在晚间的一些沙龙活动中,时间一直很晚,有一天甚至通宵达旦,友敬老人坚持一起交流,在一些学术问题上也会坚决的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和争议,火热的激情感染着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徐州与友敬老人的一面之缘,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常,看到一个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情怀,朴素、平和、雅致、博大。现在先生已经驾鹤西去,愿他一路走好。
附录:
【商友敬,江苏镇江人,语文教育家。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市出版印刷学校、安徽霍山中学、安徽郎溪中学、上海第四师范学校、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并且在上海老年大学兼课二十一年。
先生主要著作有《山情水韵》、《中国游览文化》、《教儿育女最操心》、《语文教育退思录》、《教孩子读古诗》、《坚守讲台》、《过去的教师》、《眷恋讲台》等。
1997年退休以后,先生参与编写了《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主编了《教师人文读本》、《现代教师读本——生活情趣卷》、《新语文写作》等书籍,这些书影响了一代青少年和广大语文教师。
先生青年时代曾蒙受十六年冤狱,但仍不改其赤子之心。先生爱旅游、爱读书、爱学生】
|
|